犀牛地方门户源码官网:中国人,你为何如此淡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4:45:57



中国人,你为何如此淡定
淡定,作为一种人生境界的确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面对人生的困境,面对生活的艰难,面对内心的焦虑,都需要保持一份淡定。
现代公民社会,每一个人都有选择淡定或不淡定的权利。特别是面对社会的不公、法制的不健全、公共政策的不合理、政府决策的失误,公民有权利批评甚至发怒,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也要保持淡定的自由。
然而,正是无数“淡定”的人,汇集成了网络社会的主流,于是大家都在围观、大家都在打酱油、大家都很“淡定”;每个人都开始在自己的小呢喃中自娱自乐、在众人的起哄声中获得满足。愤青不再、沸腾不再、冲动不再、同情不再、爱心不再……
我们究竟为何如此“淡定”?“淡定”、“打酱油”和“围观”这些网络词汇为什么如此受人追捧?其间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态?除了诙谐与幽默,是否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隐情?
从“打酱油”到“淡定”,我们怎么了?
“打酱油”,打探的是无处寻找的参与权
酱油党的态度就是,虽在道义上确实关注某事,对此也有明确看法,但或明哲保身,或不屑回应,遂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打酱油”中所蕴含的时代烙印,到底是智者一种略带狡黠的嘲讽与追问,还是在暗示我们,公民责任在快速追求进步的社会中失落?[详细]
“围观”,观望的是无处发泄的话语权
将2010年命名为“围观年”,大概不会太勉强。近年来,网络兴起了一个新词叫“围观”。不到两年,“围观”已经成为了一种异军突起的群众力量。其实,围观本身就是参与的一种形式,尽管其中难免戏谑、狂欢甚至失序的倾向,“围观动力学”的存在,反映了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缺席。说到底,“围观”只是当下公民诉权的一种无奈方式,让民众的有效参与成为制度,对公权力的制约形成稳定路径,让个体有话敢说、有冤可诉,且能落于实处,谁还会辗转求救于毫无干系的网民呢?[详细]
“淡定”,看淡的是无力憧憬的破灭感
“淡定”“神马都是浮云”的流行是虚无主义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虚无源于对各种躲猫猫、喝开水事件的荒诞感和政治无力感,源于对股市泡沫破裂、楼市泡沫将破的无奈之余的喜感,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西方神话破灭感。
“淡定”和“神马都是浮云”为什么能够流行?首先,这归于网友们集体无意识的从众行为的推动,许多网友为了表明自己紧跟网络时尚的步伐,也跟风模仿这样的语句;另一方面,对于生活工作压力大的社会人来说,活用网络用语、积极从网络事件中寻找乐趣是一种很好的压力宣泄方式。[详细]
延伸阅读
中国十大网络围观事件
中国的网络力量从虚拟走向现实,从“打酱油”走向“围观”,并非近来首现,护卫奥运火炬、赴灾区当志愿者、调查“躲猫猫”等事件都属于这一类。事件本身没有偏向性,不是在维护国家利益时就值得称赞,出现“群体性事件”时就必须批评,但事情的扩大和演化有着共同的原因……
在总人数估计已突破3亿网民的中国,网民们交换信息、发表意见,成为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公共舆论。[详细]
延伸阅读
淡定,有时是一剂毒药
今天,我们面对社会问题真的能够淡定吗?食品普遍不安全、房价疯涨、公民权利得不到保护、权力机关的傲慢、校园安全无保障,我们还要保持淡定,这真是一剂慢性的毒药。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时代。但是,我们还是常常选择淡定,可能更是一种沉默,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犬儒,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等观念的问题,更是现代社会文明对人的规训的结果。[详细]
“淡定”背后是“社会冷暴力”的蔓延
“淡定地打酱油”是“关我鸟事式”犬儒的重现
“酱油党们的淡定”的泛滥,就是犬儒主义的泛滥,“关我鸟事,我是来打酱油的。”和“淡定”这句话的重点在“关我鸟事”,不但把无聊信息拒之门外,同时也把积极有用的信息也拒之门外,放弃公民(或网友)积极参与的权利,对之不作评点,并且还自以为高明。
自以为高明,却丝毫不愿意促进社会(或论坛)的积极因素,这就是犬儒主义的一大特点。如果说犬儒主义多少还能发发牢骚,那么作为犬儒主义其中一个流派的“酱油党”则是最不入流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用“淡定”掩盖着自己内心的召唤和责任感,已经把自己等同于哑巴。[详细]
淡定让中国社会遭受“冷暴力”
正如家庭暴力一样,作为年度表情,“淡定”表明对公共事件参与的冷漠,背后则是对参与无效的无奈,也可以将之视为非暴力不合作。
隐藏的抗争带来的,并不是力量的此消彼长,而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围观改变中国”的唯一出口和可能性,就是在全民关注下,把隐蔽的文本公开化,让后台的讨价还价与隐忍委屈,慢慢走到历史的聚光灯下。因为只有亮出弱者的武器,才有修改游戏规则的机会。
淡定之殇在于“哀莫大于心死”
“哀莫大于心死”,当全社会的人都在社会种种不公、种种无奈中学会了“淡定”地面对时,就意味着人们对社会、对时代信息的缺失,以至于用一种近乎于自嘲的淡然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与不满。对前途、对社会乃至对国家信心的缺乏,恰恰是“淡定”最大的危害之所在。
我们应该鼓励中国所有试图连接不同群体的努力,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某方的逻辑听上去达到荒诞不经的地步。原因无他,当下我们最缺的是社会的共识。如果大家都不肯承认桥接型资本的价值,那么等待中国的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这个社会的四分五裂。[详细]
国人的“淡定”是怎样炼成的?
生活的沉重让国人“自我淡定”
高房价、高通货膨胀等的巨大压力之下,人人为了物质生活疲于奔命,“一心只赚吃饭钱,管他春夏与秋冬”,只要不影响我的饭碗,社会的变化与我无关,他人的死活于我无关。长此以往,全社会越来越冷漠冷漠,越来越缺少参与和互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结果是:打酱油的人越来越多、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参与的人却越来越少。
当每个人都为了物质而忙碌,每个人都用“围观”和“打酱油”的方式来沉默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这个社会和国家将会有越来越少的人敢于出来说话、出来做事。国家民族的生民力和创造力以及社会前进的动力将消失在淡定里。[详细]
权力的傲慢让国人“集体淡定”
两百多年前,法国的路易斯·博洛尔就曾指出,在一个国家里,政府的品质总是影响并成为该民族性格品质的模型。恶劣政府造成的后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
当前全社会“淡定”“打酱油”的根源主要在于公权力的傲慢和粗暴。官本位和官员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则断了政府和老百姓平等、公平对话的机会,也剥夺了老百姓参与政府决策的话语权。面对强权,老百姓被迫接受,久而久之,老百姓自然产生了对权力的疏离和不信任,产生了对公权力的麻木,自我保护地选择了淡定。[详细]
社会共识的缺位让全国人“全民淡定”
在社会整体虚无、全社会集体共识的缺位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小呢喃,每个人都在虚无中游荡。于是许多人开始怀念起,曾经那些火热的年代,大家都朝着一个集体的目标努力,心往一处想,经往一处使。每个人都多社会对国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期待,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努力,让这份期待更美好。
当然,历史不能倒退,时代的进步赋予了我们各种自由和各种可能的机会,每个人都比以往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然而,作为社会整体和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或目标,就会变成一座没有出口的火山,或爆发或湮灭。[详细]
延伸阅读
胡泳:中国当下最缺的是社会共识
当今中国的思想流派很多,但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三股思潮:
一是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派,这股思潮在理念层面,事实上成为我国的主流。二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派,我国现代化以及全球现代化发生的种种弊端,成为儒学兴起的理由。三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派,对改革开放产生的贫富不均的不满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的弊端深恶痛绝,成为重返毛泽东时代的理由。
这三股正渐成水火之势,成为重建中国新共识的又一难题。更让国人无所适从。[详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