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网站管理制度:南宋皇帝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21:42

上一篇:金国 下一篇:元朝
(公元1127---1279年,共153年)
南宋是北宋王朝的继续,它着力经营长江流域,使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呈现出高度繁荣。但在军事上却一直屈服于北方强敌,最终为元所灭。
南宋共九帝,其中病死的6帝,国亡跳海而死的1帝,在元军追击下惊吓而死的1帝,被俘后又被冤杀的1帝。
宋高宗(赵构)
高宗,名赵构(公元1107-1187年),字德基。徽宗第九子,钦宗弟。北宋灭亡后,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被迫让位后病死,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高宗赵构,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他于金兵大举南侵时,奉钦宗之命,与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求和。经过磁州(今河北省磁 县)时,州官宗泽劝阻他说:“金朝要你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求和还有什么用,你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百姓也拦住了他的马,不让 他北去。赵构害怕自己被金国扣留,便驻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称河北兵马大元帅。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即位,改年号为“建炎”。    赵构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南逃,据说,赵构有一次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单身匹马,后有忠臣之子李马舍生忘死地背着他逃至河边,又驾船过 河,才幸免于难。事后,赵构为了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他担心李马会揭穿真相,便将李马药哑,不久杀死了李马。
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但高宗与其父、兄(徽、钦二帝)一样,畏敌如虎,为保皇位而一味求和苟安。不久, 他罢免了李纲,启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战形势逆转。使得金兵分兵三路轻易即渡过黄河,并在不到 三个月之内即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之广大地区。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
在他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绍兴十年(1140 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然而宋高宗 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 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 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高宗对内还全力镇压 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绍兴和议后则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朝政完全被议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高宗还严禁对议和不满的 呼声,太学生张伯麟在壁上题词:“夫差,你忘记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结果被打几十大板刺配吉阳充军。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使南宋再次转 危为安。不过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而使他的统治难以继续维持,高宗和宰相陈康伯等商议后,以年老厌烦政务和想以“淡泊为心,颐神养 志”为借口,在次年6月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慎,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夺宫。
赵构退位后,自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些政事。有一天,他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说:“我看你的样子不象个 行者。”行者哭着诉说道:“我本是一个郡守,因为得罪了监司,被诬陷降罪,罚为庶人。为了糊口,得来此处投亲,干此贱活。”赵构当即说:“我明天替你去向 皇帝说明。”回宫后果真对皇帝讲了,要复他的职。几天后他再去冷泉亭,见行者还在,他回宫后在宴饮时便怒容满面。孝宗小心翼翼地问赵构为何生气,赵构说: “我老了,没人听话了,那行者的事,我几天前就同你讲了,为何不办理?”孝宗回答说:“我昨日已向宰相讲起,宰相一查,说此人是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宽 大,再要复职实在不行。”赵构却不顾这些,说:“那叫我今后怎么再见人,我已经答应他向你求情。”孝宗无奈,只得去对宰相说:“太上皇大发脾气了,那人即 使犯了谋杀罪,你也得给他复职。”宰相只得照办。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赵构病死于临安宫中的德寿殿。死后的庙号为高宗。
宋孝宗(赵昚)
孝宗,名赵昚(公元1127-1194年),初名伯琮,后改名玮,赐名无,字元永。高宗养子,受高宗内禅而继位。在位27年,病死,终年68岁。葬于永阜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孝宗赵昚,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寿王赵德芳六世孙,秀王赵子偁子,封为建安郡王,生于秀州(今浙江省嘉兴市)。高宗无子,将他收为养子。他曾上书高宗反对与金国议和。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受高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兴”。

孝宗继位后,决心改变高宗屈辱求和的国策,试图出兵恢复中原,光复河山。他首先为岳飞平反,追封岳飞为鄂国公,溢号为“武穆”,并削去秦桧官号,大快 了人心。随后起用抗战派将领张俊,发动抗金战争。但出兵不久,却在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北)被金军击败。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金兵大举南下,宋军损失 惨重。孝宗的决心又告动摇,便罢免了张俊,起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等人,并以割地纳贡,自称侄皇帝为条件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 。以后,宋金处于休战状态,他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高宗病死,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又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闲居重华宫,继续为高宗服丧。赵惇与孝宗不和,长期不去探望孝宗。为此,孝宗闷闷不乐而起病。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6月,孝宗病死于临安宫中的重华殿。
孝宗也算是个颇有作为之人,有志恢复,可惜此时的南宋已经今非昔比。经过高宗秦桧二十余年对抗金势力的折腾摧残,抗金名将和主战派大臣杀的杀、罢的罢、老的老、亡的亡,军心民气早已衰竭。
宋光宗(赵惇)
宋光宗,名赵惇(公元1147-1200年),孝宗第三子。受孝宗内禅而继位。在位5年,又退位,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光宗长期生活于深宫,不达世务。即位时,他年43岁,却头发已白。臣下献上一种能使准确性转黑的药(可能是何首乌),他不服用,说:“我头发已白,可教 天下人知道我是老成的。”即位后,光宗为李皇后所左右,罢免周必大、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起用留正为宰相,朝政为主和派所操纵。
光宗和太上皇孝宗的关系长期不和。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6月孝宗病重时,他拒绝前去探望。孝宗死后,他又不去服丧,致使丧礼无法进行,并使满朝大 为骚动。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和知门事韩侂胄上奏,建议太皇太后下诏令光宗退位,传位于其子赵扩,由赵扩主持孝宗丧礼。太皇太后同意,光宗禅位,称太上皇,闲 居寿康宫。他每回忆起在位时的事情,总要自言自语地咒骂,有时还会痛哭。
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春,皇帝赵扩(即宋宁宗)从郊外祭祀回来,鼓乐之声传入深宫。光宗问是什么事,左右回答说是街上百姓在奏乐游戏。光宗大怒说:“你们这些奴才也如此欺骗我们的”一拳挥去,因收制不住而跌倒在地,从此不起。8月,病死于临安寿康宫。
宋宁宗(赵扩)
宁宗,名赵扩(公元1168-1224年),光宗次子。光宗退位后继位。在位30年,病死,终年57岁,葬于永茂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宁宗赵扩,曾封为嘉王,平阳王。光宗在位时,被立为太子。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光宗退位后,由他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当太皇太后宣布 让他即位时,他连说:“做不得,做不得。”太皇太后命令左右说:“拿皇袍来,由我亲自替他穿上。”他又急忙拉住韩侂胄的手臂求助,又绕着殿柱躲避。太皇太 后呵令他站住,并流着泪说大宋王朝延续到今天的不易,韩侂胄也在一旁百般劝说。他见太皇太后的决定已经不可改变,才穿上皇袍,叩太皇太后,嘴里还喃喃自 语:“使不得,使不得。”经韩侂胄拖拉,他才走出内宫,登朝堂即位。

宁宗即位后,重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二臣。后赵,韩斗争激烈,宁宗便罢免赵汝愚,重用韩侂胄,由韩侂胄专擅朝政。宁宗又下令禁止道学;定理学为伪学,罢斥朱熹等理学家。史称“庆元党禁”。    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4月,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贬秦,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有力的打击了主和派,大快 了人心。同年5月,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开战初期宋军收复了一些地方,后因韩侂胄用人不当,于第二年被战败。杨皇后与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 远趁机杀死韩侂胄,将其首送往金朝。朝政被史弥远、钱象祖把持,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与金订定了屈辱了“嘉定和议”。
宁宗比较能够顾及民间的疾苦。有一年元宵节,他独自对着蜡烛清坐着。太监劝他设宴过节,热闹一番,他说:“宫外百姓没有饭吃,我能安心宴饮吗!”宁宗平 时在后宫走动,总命令两个太监背着两架小屏风作为前导。到了哪里,就将它们坚起,上面写着“少吃酒,怕吐”。“少食生冷,怕痛”。遇到妃子劝他吃生冷食物 和饮酒时,他就指着屏风拒绝。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闰8月,宁宗病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
宋理宗(赵昀)
理宗,名赵昀(公元1205-1264年),初名与莒,又名贵诚。宁宗养子。宁宗病死后继位。在位40年,病死,终年60岁。葬于永穆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理宗赵昀,太祖10世孙,山阴尉赵希卢子。宁宗原立赵询为太子,后赵询夭折,另立宗室子赵宏为太子。赵宏因与权臣史弥远不和,又被史弥远废黜。史弥远 从浙东访得赵昀,便将他接回临安,由宁宗收为养子,在宫中受教育,后封为沂王,立为太子。宁宗于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闰8月病死,他于同月即位, 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庆。”
理宗即位后,仍由史弥远专权,他只顾沉湎于酒色,享乐于后宫。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史弥远死后,他才亲政。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南宋联合蒙古攻灭了金朝。又乘蒙古军主力北还之际,向蒙古人发起了进攻,几乎没有经过战斗就重新占领了原北宋的西京、

东京、南京(今河南洛阳、开封、商丘)。不过很快就被蒙古军所驱逐,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决定南下征服宋朝,从此拉开了蒙宋战争序幕。   理宗初期任用孟珙、余阶等人抗蒙,尚能维持局面。后来,他信用丁大全,内侍董宋臣,晚年更是将朝政委托给奸相贾似道,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以致政治黑暗,忠臣受屈,蒙古军不断攻逼,境土日蹙,南宋王朝日益衰落。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蒙哥汗弟忽必烈进围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并准备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理宗万分慌张,派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分 屯兵汉阳(今湖北汉阳)以援鄂州。正逢蒙哥病死,忽必烈急忙去争位,就与贾似道和谈。贾似道擅自以宋理宗向蒙古称臣和赔款的屈辱条件求和。昏溃的理宗对前 线战况毫无所知,贾似道回朝后还被晋官加爵。
自从所 谓鄂州大捷之后,理宗很快忘了掉了国难,又沉缅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宦官董宋臣之流就在宫中兴建芙蓉阁,香兰亭,供理宗离享乐。有一次,理宗召了一群 娼妓进皇宫。侍郎牟子才上奏折进谏,并说:“这都是董宋臣在引诱陛下。”理宗不听,牟子才又画了一张《高力士脱靴图》献上。董宋臣见大怒,哭着对理宗挑拨 说:“牟某把陛下比作唐明皇,阎妃为杨贵妃,臣为高力士,他自己以李白自居”理宗从此就排斥了牟子才。
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10月,理宗因嗜欲过度而得病,下诏征求名医进宫,有能为他治好病的,赐给良田,金银财帛,授以高官厚禄,但是,无一人来应征。不久,理宗死于临安。
宋度宗(赵禥)
度宗,名赵禥(公元1240-1274年),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理宗养子。理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0年,病死,终年35岁,葬于永绍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度宗赵禥,太祖11世孙,荣王赵与丙子,被理宗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公元1260年理宗在位时,被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
度宗即位后,孱弱无能,其荒淫甚于理宗,整天宴坐后宫,与妃嫔们饮酒作乐。封贾似道为太师,倍加宠信,将朝政统统委托给他。贾似道见度宗比理宗还要昏 庸,就更专横跋扈,目无天子,稍不加意,就以辞官相要挟,度宗唯恐他不辞而别,总是卑躬屈膝地跪拜,流着眼泪挽留他。特授贾似道平章军国重事,许他三日一 朝。后来放宽到十日一朝,而且每次

退朝,度宗总要离座目送他走出大殿,才敢坐下。又为他在西湖葛岭建筑了绝精美的住宅。贾似道大肆淫乱,至使朝政昏暗。    而忽必烈夺得蒙古汗位,稳定内部之后,即派兵侵犯南宋四川地区,并沿汉江南下。于度宗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包围襄阳,次年又围攻樊城。贾似道却隐 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围攻了三年,形势十分危急。后来,度宗知道了,追问贾似道。贾似道仍然隐瞒真相,说:“北兵已经退去,这是谁造的谣?” 度宗回答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贾似道就将那宫女杀了。如此腐朽的统治,使宋朝处于灭亡的前夜。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消息传来,贾似道假装率军出征,胆小无能的度宗偏死死拖住贾似道,不让他出征。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度宗因酒色过度,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遗诏由太子赵显继位。
南宋谢太后(谢道清)
谢太后,名谢道清(公元1210-1283年),度宗生母。主持朝政2年,被元军俘住北方,病死,终年74岁,葬处不明。
谢道清,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人。她的祖父亲谢深甫,曾经当过宰相。由于父亲谢渠伯早逝,家道败落,幼小的谢道清不得不洗衣作饭干家务。当朝的杨太后 为报谢深甫当年的保荐之恩,将谢道清召入宫中,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12月,由杨太后作主,谢道清被理宗册封为皇后。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元军大举进犯南宋,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顺长东下,

消灭南宋之势。南宋朝廷一片慌恐,宦官董宋臣向宋理宗建议从临安迁都到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元军锋芒。谢道清坚决反对迁都,对宋理宗说:“如果迁都,军心,民心必然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宋理宗这才没有迁都。   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宋理宗病逝,16岁的宋度宗即位,尊谢道清为皇太后。由蟋蟀宰相贾似道专政。贾似道声色犬马,使得朝政昏暗。襄阳受到元军围攻了2年,形势危急,他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谢太后眼看南宋气息奄奄,忧忿于心,却无能为力。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逝,年仅3岁的宋恭帝即位,尊谢道清为太皇太后。因恭帝年幼,由谢道清垂帘听政。时蒙古军已经占据襄阳,又于 12月攻占鄂州,正沿长东下。谢道清命贾似道率军13万迎敌。次年二月,结果贾似道在丁家州(今安徽芜湖)被元军击溃,南宋主力尽丧,蒙古军乘势长驱东 下。贾似道兵败误国,朝野震动,群情激愤。宰相陈宜中奏请诛杀贾似道,谢道清没有答应,只是将贾似道罢官放用逐。在途中,贾似道被监送人郑虎臣所杀。
贾似道死后,由谢太后主持朝政。时丞相王越,陈宜中,留梦炎中,有的老迈多病,有的庸俗懦弱,因此,前线屡告失利,元军长驱直入。谢道清急忙一方面下令 紧缩国家开支,减少冗官,以助军费,一方面下哀痛诏,号召各路军民起兵勤王。不过各地文武将官都心存观望,奉诏起兵勤王的只有文天祥,张世杰两人。文天 祥、张世杰等主张与元军决一死战,但时任南宋宰相的陈宜中却要向元纳贡求和。谢道清同意走议和的路,她先派柳岳等三人前往伯颜营中,主动提出称侄或称孙并 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当即遭到伯颜拒绝,向元请求“奉表求封为小国”,也遭伯颜所拒。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丞相伯颜率领的元军云集临安城下,陈宜中请谢太后逃出临安。谢太后不同意,陈宜中再三请求,谢太后才同意,但到整装 待走之时,陈宜中、留梦炎等人又不知去向。谢太后忿怒之极,她所下的最后一道任命,是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要他与元军接洽。不过文天祥前往元营和 谈时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无奈,只得向伯颜奉上传国宝玺和降表,开城投降,并按照伯颜的命令下诏要坚守扬州的李庭芝等将领投降,为李庭芝所拒。
同年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掳走恭帝等南宋君臣押往大都,谢道清正患病在床,由元兵监视,暂时留在临安。八月,元军将她从宫中抬出,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市),降封为寿春郡夫人。
七年后,即公元1283年,南宋亡国太后谢道清,默默地病死于异国他乡。
宋恭帝(赵显)
恭帝,名赵显(公元1271-1323年),度宗子。度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年,被元军桴后送西藏为僧,又被冤杀。终年53岁,葬处不明。
宋恭帝赵显,曾封为嘉国公。度宗病重时,贾似道反对立杨妃所生度宗长子赵是继位,度宗只得按贾似道的意思立赵显为皇太子。度宗于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7月病死后,他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德祐”。
恭帝即位时,年仅4岁,由谢太皇太后主持国政,初年实际上仍由贾似道专权。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12月攻下鄂州后,沿汉水长驱直入,沿途宋将纷纷降元。太学生和群臣上表,一致要贾似道亲自督师抗元,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贾似道又被大败于丁家州(今安徽芜湖),宋军主力尽丧,元军势如破竹,进逼临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恭帝随谢太皇太后投降。2月,他和母亲全太后及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5月到达大都,被元世祖忽必烈降封为瀛国公、开府 议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公元1282年12月,恭帝又被迁居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石别苏克),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了解了自己 过去至尊的地位和眼下屈辱的处境,心情凄伤,抑郁不开。当南宋旧臣汪水云被释放回江南时,他曾作诗相送:诗云: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表露了他怀念故国故土,而以无法归去的悲苦思绪。
公元1288年,恭帝已经18岁,元世祖担心留着他将成为后患,准备除掉他。他得知这消息后,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以绝元世祖的疑虑。元世祖应允, 于同年12月遣送他入吐蕃,习学佛法。从此,他长期居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过着清苦孤寂的庙宇生活,终日以青灯黄卷为伴,潜心 于学习藏文,研究佛法。多年的苦读,使他通晓了藏文,贯通了佛学,成为佛门学问僧,一度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主持。他进而从事佛经的翻译,译成《因明入正理 论》、《百法明门论》等经文问世,被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之列。
据说,恭帝在西藏为僧时,一次,元朝皇族赵王经过寺院,见他年老孤单,颇为同情,留下一回族女子与他作陪,公元1320年,回女生下一子,正巧元明宗经 过,十分喜爱这刚生下的婴儿,便要了去作为养子,取名为妥欢贴睦尔,就是日后的元顺帝。又说明成祖朱棣在观看历代帝王像时,见到元顺帝画像时惊异地说: “他怎么不象元朝列帝而象宋朝列帝?”不过,不少学者认为此说不可靠。
公元1323年,恭帝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之灾,被屈杀。藏史学家都对他的冤死而深表同情。
纵观恭帝一生,就地位而论,他从南宋的皇帝被降为元朝的臣子,最后成为吐蕃的佛门高僧,不可为不奇特;就居住的地方而论,他从景色如画的江南迁居北方的 幽燕,又迁居于天高云淡的蒙古高原,最后长期定居于西藏境内,不可谓不罕见;从相处的民族而论,他出身汉族,后和蒙古族相处,最后与藏人生活在一起,不可 谓不富于传奇性。恭帝一生的经历,在中国列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就他本身而言,坎坷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幸,然而,就历史作用而言,他却为增进汉、 蒙、藏等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恭帝又史称少帝、幼帝。
端宗(赵昰)
端宗,名赵昰(公元1268-1278年),度宗长子,恭帝兄。恭帝被元掳往北方,陆秀夫等拥立他为帝。在位3年,在元军追击中受惊而死,终年11岁,葬于永福陵(今广东省新会县南)。
赵昰,曾先后被封为吉王、益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军进逼临安时,他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出逃福建。欲对宋室斩草除根的伯颜派兵追赶,未果 而还。3月,赵昰等人到达福州,得知临安沧陷,恭帝被掳往北方。5月,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景炎”。
端宗在位时,年仅8岁,朝臣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他只得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着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于奔命。左丞相陈宜中对大局绝望,远走占城(今越南境内)。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湾,一天夜间,坐船不慎被颠覆,端宗落入海中,后被左右救起,已经喝了一肚子 的水,而且就此起病,吓得好几天都讲不出话来。因元军追兵逼近,他又不得不浮海逃往冈州(今广东省雷州湾),经此颠簸,又惊病交加,于4月病死。
帝昺(赵昺)
帝昺,名赵昺(公元1271-1279年),度宗子,端宗弟。端宗死后继位。在位2年,在元军追击下,由大臣陆秀夫背着投海而亡,终年9年。墓在今广东深圳赤湾村。
赵昺,曾先后封为信王、广王、卫王。临安危急时,他在母亲杨淑妃带领下,暗暗出城,逃到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端宗于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病死,他被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冈州拥立为帝,5月,改年号为“祥兴”,6月,迁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
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 海,将1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将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 共存亡。
张弘范见宋军战船集结,行动不便,就先用小 船装满柴草,浇上油,点火后乘风攻击宋水军。宋军船上的湿泥阻止了火势蔓延,长木又顶住了火船,使元军的火攻归于失败。张弘范又阻断了宋军的水源,封锁了 海口。宋兵饥渴交加,处境日益困难。张弘范派人劝降,被张世杰拒绝。2月6日,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分兵四路,发动猛攻。宋军正在拼命抵抗时,忽 听得张弘范所在的指挥船上奏起了音乐。宋军以为这是元军将领在举行宴会,战斗就松懈了一下。不料此乐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张弘范的指挥船直扑而来,箭如暴 雨。元军在乱箭掩护下,夺走了宋军的战船七艘。各路元军又一齐猛扑过来,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忽然,张世杰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 抵抗,其他战船也降下旗帜,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将精兵集中到中军,一面派出一只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帝昺前来,准备突围。
帝昺这时正由左丞相陆秀夫守护着,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来接帝昺,陆秀夫不知这是真是假,又担心帝昺如突围不成而被元军截获,坚决拒绝。他知道君臣都难 以脱身了,就连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剑驱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尽。然后,换上朝服,回到大船礼拜帝昺,哭着说:“陛下,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 身。德祐皇帝(恭帝)当年被掳北上,已经使国家遭受了极大的耻辱,今日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了!” 帝昺则给吓得哭作一团。陆秀夫说完,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九岁的帝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其他船上的大臣,宫 眷,将士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几万人纷纷投海殉国。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不久,有人带来了陆秀夫背负帝昺共同殉国的噩耗。 张世杰悲痛不已,此时,飓风再来,部下劝他上岸暂避。张世杰俯视着在风粮中飘摇的宋军残船,拒绝暂避。绝望地回答:“无济于事了,还是与诸君共甘苦吧”又 说道:“我为赵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然而,国事发展到如此地步,难道这是天意。” 说完堕身入海。
南宋灭亡,不过又有学者认为南宋灭亡时间应该为公元1276年。
帝昺尸体的下落如何,后人众说纷纭。传说帝昺入海后数天,尸体漂到海边的赤湾村,面目已经腐烂,但是身穿着龙袍。当日,附近天后庙的栋梁突然塌倒掉地, 庙祝及当地父老慌忙问卜。回答说是:“漂来之尸乃帝昺之骸,天后娘娘特献栋梁为棺。”父老即以倒地的栋梁制棺装殓帝昺尸,葬于天后庙西山脚处。这天后娘娘 灵之说自然纯属迷信,但这传说中帝昺的葬处近年来已得到证实。1963年年8、9月间,我国在这一带驻军的一位炊事员上西山砍柴,偶然发现了掩映在荆丛中 的帝昺陵。
上一篇:金国回目录
下一篇: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