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下沙天街有哪些店:“撸子”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06:23

 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的缴获是一支“枪牌撸子”

看过电影《小兵张嘎》的朋友,对片中反复出现的“撸子”印象一定非常深刻。“撸子”一词在国内使用的广泛程度可以与“盒子炮”齐名,许多革命前辈在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时,也都往往用“撸子”来称呼他们所用的手枪。那么,“撸子”到底是什么枪?为何又称为“撸子”呢?

“撸子”之称的起源

有些人认为“撸子”的称呼是从德国卢格P08手枪开始的,“撸”是卢格(Luger)的音译。这种说法至少是以偏概全,因为P08虽然在国内有所使用,但该枪的特点是精细复杂、价格昂贵,即便在原产地德国尚不普及,流入国内的数量就更少了,当时国内更欢迎那些结构简单、方便仿制,同时价格低廉的自动手枪,因此P08始终没能成为国内手枪的主流。同时P08手枪上面并不带有“Luger”字样,不可能从译音上与“撸子”联系起来。

枪管长度分别为100mm、120mm和140mm的卢格P08型手枪。该枪在国内并不常见,而且一般都是短枪管型。

实际上,“撸子”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手枪,而是一类手枪的统称。因为以前国内使用的手枪种类很多,其中“盒子炮”以及各种左轮手枪因特征鲜明而容易区别,而剩下的各种自动手枪外形均比较相似,但即使是一辈子也没见过几次枪的老百姓也能很容易地从外形轮廓上将其与前两者分开来,所以后者统统被称为“撸子”手枪。从语源上来说,“撸子”明显是长江以北地区的说法,在北方话中“撸”字有“快速地拨动”的含义,这个字可以是指出枪,因为“盒子炮”和左轮体型较大,有情况时先得把枪从身上“拔”出来或“抽”出来,速度较慢,而相对短小精悍的“撸子”只要一“撸”就掏出来了,体现了此类手枪出枪快的特点。“撸”字还可以用于上膛这个动作,因为这类手枪使用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必须用手向后轻拉一下套筒或枪机以便使枪弹上膛,只要一“撸”,手枪便处于待发状态,这和左轮先扳开击铁的动作有着明显区别。因此“撸子”是因“撸”这个动作而得名,只一个“撸”字便把此类自动手枪的特点概括至尽,其中的妙处真是“不可言传”。所以,“撸子”应该是那些弹匣在握把内、只要拉动套筒或枪机就能上膛待发的自动手枪的统称。

形形色色的各式“撸子”

如何对种类繁多的“撸子”手枪的型号进行辨识?除口径、外形等外,最可靠的莫过于枪支本身的商标和铭文标识,即便在今天,准确了解这些字母、符号和图案组合的含义尚要依靠专业人士和各种资料,而在过去人们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辨识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特别是对那些形状大小都差不多的“撸子”来说,如何才能方便地区分它们?当时的人们迫不得已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那就是根据不同枪械之间的区别,分别在“撸子”前面加上一个简短的限定词,既方便区分,又形象好记。

   国内当时最常用的三种勃朗宁手枪。从上至下分别为:勃朗宁M1900(“枪牌撸子”)、勃朗宁M1903和勃朗宁M1906。其中M1900是军、民两用手枪,M1906是民用,而M1903是军用手枪。

国内自行仿制的“枪牌撸子”。与原品相比,工艺明显粗糙许多。

其中最常见的命名办法是侧重于枪支上某一突出的外形特征,这种特征既可以是枪身上的某种图案(主要是商标),也可以是该枪外表上与众不同的某个部件。象以前国内提到“撸子”的品牌时常说的“一枪二马三花口”,实际上是指“枪牌”、“马牌”和“花口”三种手枪,三个名称都是根据这三种手枪各自的特征“量身订做”的。“一枪”是指勃朗宁M1900手枪,该枪在握把贴片上方和套筒座左侧,都有一支小手枪的图案,所以称其为“枪牌撸子”。“二马”即“马牌”撸子,指美国柯尔特M1903/08型手枪,该枪是柯尔特公司买断了勃朗宁产品专利生产的,柯尔特(Colt)的字面意思就是小马,所以该公司以一匹前蹄跃起的立马作为商标,其产品套筒、握把等处都有这样的标记。“三花口”则是指勃朗宁M1910手枪,该枪的枪口帽前端加工有一圈放射状的防滑纹,方便分解,因此它也被称为“菊花口”手枪,简称“花口”。不过这种方法并不科学,有时同一种称呼对应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手枪,如“野人牌撸子”,即可以是美国的“萨维奇”手枪,也可能是法国埃蒂恩南兵工厂生产的“守护神”手枪,两者握把上均带有印地安人头像。

 抗战期间坠毁在广西兴安县的美军飞机上的柯尔特M1911A1“大眼撸子”

上海公安博物馆中展出的建国初期我党政高级领导使用过的手枪:左为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刘晓同志1950年使用的“花口撸子”,右为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同志1951年使用的“马牌撸子”。

另一种命名办法是从枪支的产地和厂家译音上着眼。比如旧中国进口的自动手枪,大多是出自美国枪械大师约翰·摩西·勃朗宁的设计,勃朗宁既是枪支的品牌,也是质量的保证,因此这类手枪直接统称为“勃朗宁撸子”。以产地命名的典型是“加拿大撸子”,该枪是二战期间由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代产的勃朗宁M1935型大威力手枪,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纯粹的仿制,而是应中国方面的要求而重新设计生产的。此外德国生产的多种袖珍自动手枪也常被统称为“德国撸子”。

加拿大为中国政府代生产的勃朗宁M1935手枪,即“加拿大撸子”。该枪在套筒上刻有“中华民国国有”字样。

有的则因枪支本身的某些性能数据特别是弹匣容量等而得名,如“七星撸子”、“八音撸子”和“十子连”等。它们大多是勃朗宁系列手枪及其仿制品的别称,“七、八、十”都是来自于其弹匣容量(有时还包括弹膛内的一发)。“十子连”一般是指上海、湖南、巩县等兵工厂生产或试制的放大版勃朗宁M1900,弹容量相应增加至10发,有时则是指勃朗宁M1922手枪,因为该枪的弹匣容量是9发,加上弹膛内一发恰好是10发。

 国内使用过的另外两种勃朗宁手枪。上为勃朗宁M1910(“花口撸子”),下为勃朗宁M1922(“十子连”)。

有些人认为“撸子”只是指那些枪管包纳在套筒中的手枪,其实并不尽然,有些手枪尽管是外露式枪管,但也被称为“撸子”。比如通常所称的“王八盒子”,即日本南部14年式手枪,有些地方就叫做“鸡腿撸子”,因为该枪枪管细长,而木制枪柄相对较大,倒过来看时外形有些象鸡腿。象采用独特的肘节式闭锁原理的卢格P08手枪,开锁时前肘节通过铰链轴带动向上拱起,突出在机槽上方,就象是枪身上方长了一个“罗锅”(驼背),因此在国内又被称为“罗锅撸子”。

被称为“鸡腿撸子”的南部14年式手枪

另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撸子”并不全是指小型手枪,有些大型军用自动手枪也称作“撸子”。除上文提到的“加拿大撸子”外,还有同样是二战末期进入国内的美国M1911/1911A1型柯尔特手枪,该枪被称为“大眼撸子”,其名来自其巨大的11.43mm口径,比勃朗宁手枪常见的6.35mm和7.65mm大上近一倍,而不带弹时全重1.13公斤,也是“花口撸子”的近2倍,体型不可谓不大。因此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撸子”的另一种粗略分类方法,即按尺寸或号数分类:象勃朗宁M1906等袖珍手枪,通常全长在10公分左右,称为“四寸撸子”或“小号撸子”;勃朗宁M1900、M1910之类的中等尺寸自卫手枪,称为“六寸撸子”或“二号、三号撸子”;而全尺寸的军用战斗手枪如柯尔特M1903、M1911等,则称为“头号撸子”。

“撸子”比高下

“撸子”虽然大同小异,却也分三六九等。分类的基本标准自然是枪支本身的质量和使用性能,其次也有生产国和厂商的差别。人们常把“一枪二马三花口”当做是“撸子”中的前三名,其实不然,“一枪二马三花口”只是为方便记忆而按三者设计年代的一个简单排序,本身并无高低优劣的评价。就其设计而言,其中最完善的当属“马牌”,第二名则是“花口”,而“枪牌撸子”设计年代较早,在加工成本及可靠性上略输一筹,若按这种排法,新座次应当是“一马二花口三枪”,这样未免有些拗口,所以通常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还是前一种。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历着各种内忧外患,战事频繁,对各种手枪的需求量很大,而本以警用、民用为主的勃朗宁手枪基本上不受军火禁运的限制,进口渠道较多,加之邻国日本勃朗宁手枪使用也很广泛,因此勃朗宁及各国的仿制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以1927年为例,当时每月国内从比利时购进的勃朗宁手枪达到惊人的1500到2000支,数量仅次于“盒子炮”,而且这里面还不包括从其它国家购入的。

 德国韦尔克公司生产的三种尺寸的奥奇斯牌手枪,口径有6.35mm、7.65mm等。该枪常常被误称为“蛇牌撸子”,实际上它的商标图案是一只尾巴翘起的豹子,而不是蛇。 

 

 

 德国韦克尔公司生产的毛瑟M1934 6.35mm自动手枪。它与其前身M1914型一样,套筒前部上方是敞开的,故统称为“张嘴蹬”。

勃朗宁的大名在国内得到普遍的尊崇,因此各种勃朗宁手枪成为“撸子”中的首选品牌。国内进口的勃朗宁几乎包括了FN工厂的所有产品,特别是军政要员和达官显贵们使用的自卫手枪更是紧俏,因此也带动了对德国、美国生产的同类手枪的进口需求。国内从清末开始进口德国军火,而且德制枪械向来以加工精致、质量可靠而著称,除了大名鼎鼎的毛瑟“盒子炮”外,袖珍版的“德国撸子”也是进口的主力,其品牌很多,其中有名的包括“沃尔特”、“奥奇斯”、“斯基梅塞尔”、“利普特”、“德莱塞”等等,一般都是6.35mm口径,而且其结构并不完全局限于勃朗宁的设计,有些相当有特色,其中“利格诺斯”手枪的单手上膛结构甚至为60多年后国内设计的77式手枪所借鉴。另外,勃朗宁M1906的仿制品中质量较好的还有美国的柯尔特袖珍手枪,以及捷克的“Z”型自动手枪等,国内也多有使用。

上海公安博物馆收藏的解放前进口“撸子”中的另一重要种类:意大利伯莱塔系列袖珍自动手枪。

   国内“撸子”中并不罕见但却很少提到的一种:匈牙利费吉亚尔兵工厂生产的费罗默“无敌牌”6.35mm自动手枪。

 上海公安博物馆收藏的西班牙阿斯特拉自动手枪。这种兼有“盒子炮”和自动手枪特征的武器有时被称做“机头撸子”,原因是该枪明显的外露式击锤。

由于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的杂牌手枪数量可观,因此“一枪二马三花口”的说法进一步发展,加上了“四蛇五狗张嘴蹬”,后者也是各自代指一种“撸子”。其中“蛇牌”是指德国索尔(Sauer)袖珍手枪,其中部分型号握把上的商标是由两个叠在一起的被设计成蛇形的字母“S”构成,故得此名。“狗牌”实际上是西班牙生产的“快速牌”手枪,握把上有奔跑的狗的图案。“张嘴蹬”则是指德国M1914/1934型7.65mm手枪,该枪的特点是套筒前端完全敞开,枪管上半部分暴露在外,从前面看起来,好象张着“嘴”一样,“蹬”则是形容该枪抛壳干脆利落。“一枪二马三花口,四蛇五狗六张嘴蹬”都是当时“撸子”中质量较好的一类,属于高端产品。特别是其中的比、德、美产品,留存到今天的数量与品种很多,以致于上海公安博物馆专门开辟有专柜进行展出。

   国内曾出现过的“撸子”中不乏外形特殊者,如图中所示的法国法朗卡斯公司生产的6.35mm法朗卡斯警用手枪。

西班牙造“鲁比”7.65mm自动手枪。这种样式的手枪因为结构简单,曾经一度非常流行。

由于高档“撸子”在当时国内供不应求,价格高昂,进口的原装勃朗宁“四寸撸子”售价曾高达80至100元,就连上海兵工厂仿制的勃郎宁手枪每支都要卖30到42元,而同期进口的德国原厂毛瑟“盒子炮”连同全套附件和500发枪弹不过70元左右。因此来自西班牙、匈牙利等国的各种杂牌手枪大量涌进,以低价抢夺国内市场,其中最便宜的只要3.75美元,不及原厂勃朗宁的六分之一。20世纪2、30年代西班牙的手枪生产业曾一度非常发达,连自行车厂都转行造枪,其产品型号和牌子多如牛毛,仅模仿和翻版勃朗宁M1906的产品就有数十种,国内出现过的6.35mm口径的有“保护神”(圣迭戈·萨拉韦林公司)、“J.凯撒”(托马斯公司)、“野马”M1918(埃查夫·阿里斯门迪公司)、阿斯特拉200(格尼尔卡·温塞塔公司)、“破坏者”(加兹特纳公司)、“科隆”(安东尼奥工厂)、“普法罗”(加比朗多公司)、“布尔瓦克”(赫诺曼斯工厂)、战斗1920(桑多斯工厂)以及贝斯特吉·海曼托斯自动手枪等,7.65mm口径的有“王子”专用型(托马斯公司)和“欧米伽”(R.S公司)。这些手枪质量差次不齐,有些加工精细,有的却粗制滥造,有些零件甚至是翻砂而成,后者一般是“撸子”中的低档货色,在国内往往被称为“三块铁”,以形容其做工低劣。

受工业水平的限制,解放前国内自行仿造的自动手枪也多半属于低档“撸子”。这些手枪基本上是以零件少、容易生产的勃朗宁为仿造蓝本,有的是大兵工厂生产,象上海、金陵兵工厂仿造的近万支M1900质量就比较好。而当时很多小厂和民间作坊也以土法制造各式“撸子”,样式和标记多种多样,有些还打上些不知所云的外文字母,但做工和质量一般较差。同一型号的“撸子”往往因产地和厂商的不同,也“高低有别”,象国内常见的一种7.65mm“鲁比”自动手枪,最早是西班牙生产,法国的同类产品质量要更好一些,而国内仿造的最为粗陋,因此后者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最低。

“撸子”的使用

与“盒子炮”不同,在旧中国各式“撸子”始终未能成为军队的普遍装备,主要原因是下层军官和士兵更加信赖一枪多用的“盒子炮”,而以6.35mm、7.65mm口径为主的“撸子”用于自卫尚可,进攻性则明显不及威力更大的“盒子炮”。这种情况在抗战后期,大威力的“加拿大撸子”和柯尔特M1911进入国内后有所改观,但这些“撸子”来源有限,又赶上大量盟军淘汰的左轮手枪流入,因此最终未能形成气候,整个20世纪前半叶,国内使用的“撸子”还是使用中低威力手枪弹的自卫手枪居多。当时,“撸子”的使用者主要有三种,一是军队中较高级别的军官;二是担任特殊任务的人员。如侦察员、秘密工作人员以及警察侦探等;三是各种政界要员与富商豪绅。无论拥有哪一种“撸子”,在当时国内都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仅仅只是让人羡慕,往往还可以体现使用者的身价。了解到这一点,就能明白《小兵张嘎》中的嘎子为什么费尽周折也想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撸子”的原因。

 抗战时间的国产香烟插画,取材于谢晋元与800孤军坚守四行仓库的故事。图中的军官使用的明显是某种“撸子”手枪。

为什么“撸子”会得到上述三类人群的一致青睐?主要是因为这类手枪体型小、轻巧精致,平时可用来观赏把玩,关键时刻又能防身自卫,对于军官而言还是军容服饰的一个构成部分。民国期间国内社会动荡、兵匪横行,民间有些财产与身份的人出于防身目的往往会买上一支“撸子”,即便是贵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也要随身携带毛瑟M1914、勃朗宁M1906等多支手枪以备不测,其中勃朗宁至今仍保存于上海公安博物馆,当然也有借此显示其势力和显赫地位的。而对于负有特殊使命的人员来说,“撸子”方便隐蔽携带的性能才是关键。沙家浜新四军博物馆中就保存有一支藏在挖空的《大戏考》内的小号勃朗宁手枪,这是当年一位叫石楚材的地下工作者为躲避敌人搜查,想出了将书本掏空,再将武器隐藏在内的办法。这类“四寸撸子”的体积只比一包香烟略大,长度则比成年男性的手掌要短得多,即使握在手中也不引人注目,同时其外形平滑,没有突出棱角,一旦有事便可迅速拔出,紧急情况下在衣袋内即可直接射击。抗战期间担任泗沭县县委书记的金同寿同志一次下乡筹粮时不幸在住处被敌伪便衣队抓住,敌人将其双手在前面铐住,但匆忙中没有发现他藏在腰前的一支“撸子”,金见屋内两个敌人不备,迅速拔出手枪,连开两枪,将敌人击倒,趁其余敌人惊谔之机,带铐翻过院墙脱险。

1946年,长春国民党守军中一位军官和家属的合影。军官身穿美式军装,腰前带有装在枪套内的“撸子”手枪,这在当时算是很时髦的一种打扮。

在过去,即使带有“盒子炮”的人往往也会随身再带一支“撸子”,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盒子炮”目标大,万一敌人抢先控制局面,甚至夺去了“盒子炮”,只能借助于体形小、动作隐蔽的“撸子”来寻机反击,实际上是用“撸子”来保护“盒子炮”。象《烈火金刚》原著中“肖飞买药”一节,汉奸何志武趁隙想夺取侦察员肖飞的驳壳枪,而富有战斗经验的肖飞右手护住驳壳枪,左手掏出身上事先暗藏的一支“撸子”,镇住何氏父子,挫败了敌人的企图。这种护身的“撸子”一般都不用枪套,而是直接放在衣袋或腰带中的,穿西式裤子的时候往往放在裤袋里。而军官使用的“撸子”情况比较特殊,通常情况下,级别越高的军官使用的手枪体形越小,而且长度在六寸以下的袖珍手枪一般不放在枪套内公开佩戴,而是放在衣袋内。高级军官除正式场合外一般也不佩戴手枪,而是靠身后携带“盒子炮”等武器的马弁来显示其身分显贵。使用枪套时,如果是正式场合,一般会放置于腰带前方右侧,而平常和作战时则放于腰后和胯侧,防止骑马和坐下时腰前的手枪妨碍弯腰。军官佩枪作为使用者地位象征的意味更加浓厚,往往装饰比较华丽,枪身上有时还有表明使用者身份和武器来源的刻字,北京军博的藏品中就有一支1948年我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中缴获的“马牌撸子”,它是美军将领赠送给原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王耀武的礼物,握把贴片为银制,两面刻有赠词及中、美军旗图案。另外,军官使用的“撸子”由于威力较小,一般不用于作战,只是在紧急情况时自卫,而是山穷水尽时“殉节”自杀使用。象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在直罗镇战役中消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敌师长牛元峰在包围圈中就用一支随身的勃朗宁手枪开枪自尽。

抗战中的中国军队。下级军官和士兵仍是以各种口径和类型的“盒子炮”为主要随身武器。

结  语

“撸子”虽小,但掌握在人民武装的手中,仍然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1933年6月,吉林桦川金矿矿工祁宝堂串联工友,用事先购置的一支“狗牌撸子”和一支“七星子”手枪袭击矿警队,打死日军7人,缴枪8支,以此成立了抗日武装“明山队”,日后发展成大名鼎鼎的东北抗联第11军。而陕北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刘志丹同志生前使用的也是一支仿造的“枪牌撸子”,枪柄上刻有“抗日、救国”字样用以自勉,这支枪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军博。解放后,缴获的大量“撸子”手枪仍然装备我公安机关,或由党政军高级领导人使用,后因国内不生产6.35mm、7.65mm手枪弹而陆续撤装,有的一直延用到1980年代初。时至今日,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而且很多时候都是笼统地标注为“手枪”,其真正的名称和型号却往往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电影《难忘的战斗》中我军指挥员的腰间佩带有装在“快套”内的“撸子”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