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时态有哪几种:简述道教“修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26:50

简述道教“修道”  

修道并没有什么大神通,役使自然之力只是末道,且还会伤己。绝对不会像玄幻小说写的那样,虽然我也经常逛起点网。

修道在身体的自我感觉是有的,对于初学习者来说最大的感觉是轻,每次出静,都感觉自己的身体非常轻松。另外就是精神好,这种精神好是指的注意力和持久力,我们许多人在读书的时候会感觉到某一段时间自己读书非常认真,简直像进入禅教的境界一样,时间过得很快也不知道。比如你以前只能认真看书半个小时,那么现在也许能看两到三个小时而不分散精力。

修道刚开始的时候,身体也许会一阵一阵出虚汗,但是出过以后就好了,觉得身体里很纯净。睡眠质量提高,少梦,而且睡觉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如果你以前是个磕睡虫,每天睡不到八点醒不了,那么这时候你往往会在六七点醒过来而且觉得自己睡饱了。随着功力深入,睡觉会越来越少,少到连自己也吃惊。此外就是身体会冷热不停地变化,一段时间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冷,简直像个冷血动物,但是自己并不觉得冷,只是摸上去冷,冷了一段时间又会变热,热到很热,然后才是逐渐走向平衡。这是因为打通任督调节阴阳的一个过程。

还有就是性欲高涨,性能力会不断提高。次数和时间都会有质的改观。

另外就是对心性的影响。对于不同的体质,学这个有不同的效果,因为这种练法是先阳后阴,对于肝旺,脾弱,心脏不好的人,在开始阶段要控制练习的时间不要过长,等通了周天之后会好转。而阴虚之人,则开始就有效果。通了小周天之后可以调理阴阳,如果身体有疾的人,在开始一到两周内,会有短暂的病象加重的现象,然后才逐渐好转。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道教的修炼

一、斋心

道教内丹修炼认为,在入手之前和炼丹过程中,都要注意斋心,也就是要洁净身心,这样才能为修炼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庄子讲的“心斋”,李西月讲的“调心”,李道纯讲的“正己”,刘玉讲的“净明全真”,都说明了这一点。

围绕这一中心,道教总结了一系列为内丹修炼服务的斋心理论与方法,如尊道贵德、清心寡欲、净明全真、积功累德等,并且这些 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教义理的完善而不断深化。道教内丹修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修得肉体大罗金仙,与道合体,内体于道,外显于德。这种道德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社会伦理相融合,最终形成了道教内丹修炼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除了道教本身的义理外,甚至还包括儒家的三纲五常和三崇四德。难怪大多修炼之人都十分强调五伦八德,就是说男子修炼要讲三纲五常,女子修炼要讲三崇四德。

南北朝隋唐至五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道教修炼的伦理思想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佛教思潮的影响下,有的恪守传统伦理,继续沿着老的传统往下走;有的部分恪守传统伦理,发生了部分的变化;有的放弃传统伦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恪守传统的是继续沿着汉魏伦理思想,进一步发挥《太平经》中重生修炼、功德成神等思想,这主要以梁陶弘景、唐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五代彭晓等代表。如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和《真诰》,阐述“延年不死”,“不死之道”,“养神不死”,“长生要术”等思想与方法;潘师正著《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方面肯定道教神仙信仰,一方面主张运用《太平经》守一存思法进行 渐次修炼,并强调学仙当修立善功,认为“功满三千,迁名仙格”。司马承祯著《坐忘论》认为“我命由我,不属天地”,但“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说明修炼外在的因素都是由自身决定的。

宋元明清,是道教内丹修炼伦理思想最具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出现了《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功过格》等可供修炼者依据的善书外,还出现 了倡导“明心见性”的全真道和专讲“忠孝神仙”的净明道。在此同时,还出现了配套的《功过格》经。 这些善书的出现,使得道教内丹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十分注重“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强调先行人事,再修阴德,然后才能修炼成仙。并认为“守中抱一,与天相毕,此终不死坏之义也”,就是说人的精神与魂魄“与道同体”、“与天相毕”, 生命就会不朽。华复阳则认为“天人一贯”、“天与人无二理”(华复阳《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注》),说我之心即天地之心,我之炁即天地之炁,人天彼此感应,“人有死生,性无死生”,人若要超越生死,在于明心见 性,这与道教全真道所主张的观点相一致。 全真道是由王重阳创立于金元时期,经丘处机弘扬,教门大显。该教在识心见性,去情绝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的基础上,主张性命双修。他们将心性、理性、意识比喻成真意 、真神、元神等,总谓之性;将形体、精气、存在比喻成元精、元气、炉鼎等,总谓之命。 丘处机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丘处机《大丹直指》)。 并把炼心性、元神叫做“修性”,炼元精、元气叫做“修命”。

净明修炼法有三个核心,第一就是讲忠孝。这一点是来源于儒家,如《论语》中讲的“臣事 君要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第二就是讲炼形,这一点是道教本身固有的传统,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炼形,而是追求精神上的超升。第三就是讲救度,这是渊源于灵宝派的内容,也就是建功业,通过净化社会道德空气为己任,而此中讲得最多的当然 要数忠孝了,因为净明派始终认为治身修内之术,应与外行礼义相符合,把修身之术与仁义道德结合了起来,这种道德与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德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的传扬得到当时社会的承认与弘扬。总之净明忠孝道要求修炼之人“维忠维孝,克净克明”。做到“忠孝为本,立本以成仙”(《四规明鉴经·立 本章第一》)。

就当前条件而言,一个人修炼必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家庭、有益于自身、有益于子孙,这样才能着手去做功夫。

二、尊道贵德

  “道”和“德”是道教内丹修炼的基本要旨,道教徒通常将一生修炼的艰幸历程概括为“修道养德”。修道是内在的功行,养德则是外在的行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道教中,道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其一,从宇宙观上讲,道先天地生,并化生万物。老子说:在混沌未分的时候,有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她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形无相,亘古不变,周行天下 ,循环不已,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勉强称其为道。

其二,道教还提出了道生天地万物的过程。即:经过了洪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宫、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太连、下古等阶段。而此中亦有宇宙形成的五个时期: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运。

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主要包括:

1、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

2、尊重动物的生命 ,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

3、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 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仙;

4、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 的环境。做到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正如《度人经》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三、清静寡欲

  道家认为: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欲望。对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所以道教强调“清心寡欲”“遣欲坐忘”, 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慧和思绪,澹泊无思,无忧无虑的超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从忘形、忘利,以致于忘心。

庄子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庄子·则阳》)即是达到无知无欲,无染无秽,无他无我的状态。这时人的心情十分平静,没有丝毫杂念,即清静寡欲。达此地步,人体纯静,“慧心明鉴,智体无疵” ,(《道德义枢·法身义第二》)。若能常清常静,“天地悉皆归” (《清静经》)。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说人若清静 ,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 清静”和“无为”是两颇相类似的概念,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道”的部分表现。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和“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道德经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与它相对的名词,那 就是“浊”,并且还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 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的一切污浊,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据《道德经》第十五章译)这说的不仅是道教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清静功夫,就是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如何去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老子认为这都是“道”的表现。

四、净明全真

  净明乃净明道修炼之宗,全真者乃全真道修炼之旨。净明者,“不执不著,不与不并,视乎无形,听乎无声,……心定神慧”(《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以心达心,以性达性,……其光焕发,……心性圆融而自长生”。(《太上灵宝首入 净明四规明监经·修身章》)。全真者,真功、真行双全也。《晋真人语灵》曰:“ 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乃真行也。”到此地步,人心自安,心不逐物,心不爱物,清静纯虚,与道合真。

道教认为修道之人有三宝,可达净明全真,一者道也,二者经也,三者师也。修炼者从师以后,一定先要学习道教经籍,通过经典来悟得大道。因为道教认为“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因道所以立经,因经所以明道”。田诚阳《中华道家修炼学》第46页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7月。就是讲在修炼过程中,要广泛阅读祖师的经典,结合自己的修炼,参悟大道。同时道教还认为经典是由神传仙授,常诵能使人心清向道。《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称:道化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等,广行教化于天下,广度群 生万品,或凝空结气,自然成章,或浮黎协晨,圣人演妙,或天书下降,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撰述灵旨。并说:“元始天尊开张法教,成就诸天,广施经典,劝戒愚蒙,归心信向 ,渐入法门。”又《正一修真略仪》云:“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癨 ,制魔伏诸鬼,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 ,救拔生灵。”修真之士为何能够如此呢炁“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为之津要也” 。 总之诵经之人,心灵自然纯清,犹如镜子一样明亮纯净,故曰净明全真。

五、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慈善利人”是道教修炼成仙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九 章)即是认为积功累德才能通天神,才能得道,才能长生。《老子想尔注》亦曰: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能积善功累道德,“则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既救之”,还可以复生而长寿。

所以道教将“行善积德”作为修道成仙之首务,提出了“无知”、“无欲”、“无争 ”、“复朴”、“忘我”、“节俭”等思想,教人积功累德,劝善成仙。

劝善是一切宗教的积极因素之一,它广泛而深入地融汇在修炼之中。在道教修炼理论中,劝善始终是其重要内容和精神旨趣之一。其主要是以抑恶扬善的形式,劝导世人以寿为善,修道成仙。首先,道教告诉世人修炼成仙后就会拥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生命,就会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缚,生活于自由自在的空间。其次,道教在宣扬神仙思想、劝人为善的同时,还倡导天道承负信仰,以长生不死为至善境界的生命观,是道教内丹修炼贯穿如一的主线索,以此为出发点,一系列问题被引发出来。这种“ 长生不死”绝不是符合自然生命规律的、实实在在的不死,而是超越了现实死亡的精神永恒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就是这个道理。 死去的只是肉体,存在的则是一种精神道德境界。

由此可见,道教内丹修炼在宣扬劝善方面,对于善良的、利他的道德行为给予肯定、褒扬和奖赏,造成感化、诱导和激励的效果;对于非道德行为予以否定和贬斥 ,使世人产生自我警戒、自我监督的结果。 道教引导世人修炼成仙、与人为善的时候,产生的效应就是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即济世贵生。道教通过济世贵生思想的宣传,积极劝导世人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成为神仙,可见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也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修炼之人积极强调与人为 善。 自古以来,大凡成仙得道之士,在济世利物、积功累德这个大前提下,不例外以下几个达仙途径。第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道教真人孙思邈,在修炼成仙之前,由于医德感人,医术高超,药到病除,被世人尊为“药王”,后他医神龙、救灵虎,感动上苍,被列入仙班。 道教仙人“三皇”,即为古代传说人物伏羲、神农、黄帝,相传伏羲疗民疾,神农尝百草,黄帝蓍医书,民间百姓感其恩泽而祀之为神,道教将其纳入神系,奉为“医王”。第二,兴利除害,造福于民。道教正一祖师张道陵在修道炼丹过程中,曾亲率弟子伏妖魔, 斩妖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功成即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道教真人许逊,因为为政廉简,镇蛟斩蛇,为民除害,白日冲举,飞升成仙。 第三,扬善施财,济贫拔苦。道教正一天师张鲁,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舍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路人量腹而食;并作“三官手书”,为病者请祷;对于犯法者,先原谅三次,三次原谅后仍不思改悔的,才给予处罚;若有小过者,可以让其自隐其过,只要修道百步,即可补过。元初成吉思汗南下中原,许多人惨遭杀戮,于是全真道士丘处机不远万里,赴大雪山( 今阿富汗境内)见成吉思汗,劝其慈俭爱民,毋行杀戮,成吉思汗听取了他的建议,回到燕京(今北京)后,他又创立十方丛林,收容遭战乱无家可归的人,多达数以万计,京城百姓多呼其“丘神仙”。 总的看来,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修炼成仙不可或缺的环节。

六、性命双修

  性命双修是道教修道成仙宗旨之一,犹指性功和命功。在内丹修炼中,性指元神,引申为理 、心、意、德等;命指元炁,引申为法、息、形、功等意。二者通常被喻为龙虎、铅汞、水火、婴儿姹女、真阴真阳等,实为“神炁”二字。性与命密不可分,“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无命则性无依,无性则命无主,二者二而一也。”(黄元吉《论性命双修》)所以道教强调修炼心神为性,炼养精炁为命,神炁并重,身心兼炼,与 道合真。修道之人,理应注重性命双修,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坚固个人的形体,使之长存。假如形体不保,今生得道,无可指望;保住形体,经受不住内心的魔障,成仙无望。所以修炼之时,性命兼重,才能生道合一,长生久视。道教内丹修炼,其实就是说性之根、命之蒂,性之神、命之炁的合一。

七、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理念是道祖老子提出来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的眼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她无形无象,无亏无盈,深奥莫测,体含万象,为万物的始祖;而“自然”则是指一种法则,王弼注:“道不违自然,方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这里并不是说还有另外一个什么东西位于道之上、主宰于道,而是强调道同样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突出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这里的法指遵循、仿效之意,老子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遵循着道生长消息。虽然道如此神通广大,但她也不能随意作为,与天地万物一样,也有所遵循,这就是自然的法则。说明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宇宙本身),都处在一种有序的运动之中,一切都有内在的法则,而所有的法则和秩序,都来自于道,都是自然而然的体现,毫无人为勉强的痕迹;就是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服从一个统一的法则,遵循一个有序的规律。大道既然如此,人亦不例外,修道之人更应该如此。道教强调修炼之时,要自然而然,不假人为,若强调个人的意志,反害其功,所以要顺应自然去做事情

可以这样说:“法自然、宗无为”是道教修炼思想的核心,是道教修炼者一脉相随的心法。人若要提高生命质量,求得生存之道,最终与大自然融合共存,就得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正是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唤起了道教修炼者热爱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美好情操。他们一向重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自然生态,强 调人和自然之间、个体小生命与宇宙大生命之间的同构与互动关系,诱导修道者在修炼时不仅重视个体的小我,而且注视宇宙的大我,最终使自然哲学与生命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子及后来的道教修炼者,都充分肯定了万物的协和性、涵蕴性及依存性,指出宇宙、天地和人类一同生存,万物与人休戚相关,不容分离。道教的这种万物涵蕴、彼此相联的观点,与西方主客对立、人天分判的观点截然不同。既然人与大自然、万物本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统一体,因此修道之人就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为自身的修炼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八、和光同尘

  在修道时,与“道法自然”相提并论的还有“和光同尘”。“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就是说道如同自然界的光一样,混合无间,随同世俗。强调修道之人,理应毫无高傲的心态,即使有功于众生,内心也应该不矜奇,不立异,不粉饰,混同世俗,不局限于出世,亦不局限于入世,而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旷达精神,和光同尘,假借修真,磨炼自己的性情,精修自己的品德,增补自己的丹基,增益自己的道行。修道之时,不一定要远避尘世,在尘世中磨炼自己,等待功夫修到一定的层次,丹基筑成,需要入静,再入山林不迟,所以道经讲:“大隐居尘”“大隐隐于闹市”“上士得道于三军”(《抱朴子·对俗》)《悟真篇》也说:“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 这里的玄同,实际上指的是“道”的玄妙齐同的境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在修炼过程中, 就要“挫锐”“解纷”。挫锐的方法是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修炼经验,听取各种方法的修炼建议,然后结合自身的体验,冷静对待修炼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切不可盲从。解纷的方法是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片面的意见。譬如阳光普照,有照到的地方,也有照不到的地方, 也就是有阳面,也有阴面,二者同时考虑到了,才能做到“负阴而抱阳”,真正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的道理。宇宙间充满着灰尘,人世的事情同样纷繁芜杂,超凡脱俗、避开尘 世的想法与做法很难很难,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做法似乎有些走不通。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发挥有利的一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于不利的一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和光同尘”作为道教修炼的基本思想之一,要求的就是修炼者不露锋芒、消除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

九、我命由我

  道教认为人通过正确的修炼是可以达到长生的,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尽其天年,这个天年指人正常的寿命。修道之人认为,人的天年为一百二十岁至一百八十岁,。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为七十四岁,在道教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每一个通过修炼的人,都可以尽其天年,活到一百多岁。并且可以象薪尽添柴一样,运用道教的修仙术,将生命延长下去,长生久视,肉体成仙,做一个人世间的“活神仙”,如果在人间呆腻了,就可以到天上的仙境去,如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好生、乐生、尊生、贵生,对现实生活充满信心;同时通过修炼,达到尽其天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其天年并不等于听天由命,而是道教认为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弘道无己,长生自致”。道教炼丹家葛洪认为,“世间变化之术,无所不为,高山为渊,男女易形,铅性白而变赤为丹,丹性赤而变白为铅。”所以他坚信,用异物烧炼金银,同服食金丹长生成仙一样,是必然而然的事情,所以生命的存在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外界,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长生久视。

十、男女皆修

  道教认为男女都可以修炼,都可以修证道果。在道教神仙中不但有男仙,而且有女仙,并且 还有专门记载女仙仙迹的道经——《墉城集仙录》。足见道教主张,大道面前,人人平等。 并且道教认为女子修炼,一般要比男子快。这是从命理和性理的角度上来看的,从命理上讲 ,女子心宫(性)与丹田(命)的距离比男子近;从性理上讲,“男动女静”。所以道经常讲“ 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气三年,女子一年可伏”,就是这个理由 。然而事实上什么东西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由于后天人的身体素质、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修炼成功也不能以具体的时间来论断,并不限定为十年或者三年。加之男子修炼和女 子修炼入手功法亦不尽相同,略有差别。命功过关后,即表明男子已“降白虎”,女子已“ 斩娇龙”,往上的功夫,完全一样。得道成仙后,也有高下之分。

十一、返本还原

  返本还原就是修炼中经常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这是道教修道的基本原理,指在体内模仿宇宙反演及其反演过程,将生命归还虚无,致力于超越有限生命。道教内丹认为,人和自然演化关系是道(神)生气,气生精,精生形,此为“顺生”;而人性命双修则应逆之而行,即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此为“逆修 ”。此理论被道教炼养家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内丹修炼中。这种理论来源于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意思是说道生万物,万物又会返还于道;人亦如此,人由大道化生,最终还是要还原于道,即修道成仙。 当然还可以用一个更贴近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返朴归真。道教认为人若以“道”为准则, 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修炼,就可以返本还原、返朴归真,和大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处于一个永恒不变的境地而成为神仙。其实,返朴归真的意思为修炼者通过修炼性命、摒弃情欲和伪性,返归纯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其来源于老子之“道”的人生观—— “清虚以自守,柔弱以自恃”(《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后来道教内丹修炼者认为内丹之道就在于逆万物顺行之道,竭力使万物合而为三(精、气、神),三复化为二 (气、神),二复归一(神),一归于道。并认为这是“夺尽天地冲和之运,阴阳化机之妙” (见元陈致虚《金丹大道》)。 这种理论在《性命圭旨》中被称作“顺逆三关”,所谓三关,即初关、中关、上关。初关也就是炼精化气之时,要注意“火逼金行颠倒转,自然鼎内大丹凝”。中关就是炼气化神,要注意驾运河车,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气与神合,再下降至黄房,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上关就是炼神还虚,守一抱元,以神归于毗卢性海。 据明黄宗炎《太极图辨》和《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记载,陈抟的太极图用的就是返本还原的道理。书曰:“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 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

十二、法 梯航

  “法梯航、斋醮祭炼”是道教既度己又度人的原则之一。修道之人,依次而上,掌握法,为自身修炼打开方便之门。法者,道也、术也。《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道者, 灵通之至真;术者,变化之玄技也。”书符、念咒、受 等,统称为法。 符在道教中被视为天神降授、精气结成,通常又被称为云篆、符字、八显、玉字诀、天书、 龙章、凤文、玉牒金书、琅虬琼文、金壶墨汁字、紫字、宝诰、丹书等。《洞神八帝元变经·服符见鬼第五》说:“符是天仙役之神文,学者灵章之秘宝。”《三洞神符记》也说:“ 符本结于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名,符书之异。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铨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然符中有书,参似图象;书中有图,形声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 ,道士授受佩带在身上的修持戒行的符图秘文。拥有法者,既可以护身保真,摄灵制 魔,出入无间,长生度世,与道契合,又可以通过斋醮祭炼,救拔生灵。道教认为不但要修炼自己,而且要度化他人。己身修炼成真,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他人沉沦于尘俗,因轮回 而坠入地狱。此时应用纯真之体,所学法 ,通过斋醮炼度,使之自然一真澄湛,与道合真 。这样不但炼就了自己的造化,检验了自己的功力,而且度化了他人。

十三、啬宝精气

  在道教炼养中,啬指爱惜保养之意。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道德经 》第五十九章)意为治理天下,奉敬上天,均要爱惜精神,积累精力。因为精神不妄泄,就能够心德备全;心德备全,就能够回归到自然的本性。治理国家理应如此,修道者 当然也应该这样,修炼若能啬,就可以长生在世。因为“啬以治人,则民不劳;啬以治身, 则精不亏”。(高延第《老子正义》)。《老子想尔注》也说:万物皆含道精,精为道之别气,而人则 是精车,想要保住精气,百善当修。至此啬宝精气成为道教修炼成仙的一个重要原则。 其实气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物,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物质。气的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界云雾之气、人体呼吸之气、阴阳五行之气、生命运动之气、精神灵秀之气以及先 天的元气、精气、道气等。最早提出气的是西周时的伯阳,他以气来解释地震。此后古人一直用“阴阳之气”、“天地之气”来说明自然界和社会秩序的普遍联系。而道教则将其与生命联系一起加以阐述,在老庄思想中,气是组成和联系天、地、人和万物的始基:万物聚则成形,散则为气。因此庄子认为生命必须守气才能够长生。何谓守一炁“老子云,得其一万事毕。所谓一者,先天真一之气,即所谓天地之精,亘藏于阴阳之宅也。何以守之炁亦曰:慎内、闭外而已”。(见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解释守一,但他对于养气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说:“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见《庄子·刻意》)。

比生命更进一步的是, 道教还将“气”与其神仙信仰结合在一起,认为: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通天下者一气 耳,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万物皆须气以生。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皆由气主宰;在体中,气既联系着形,又联系着神,因此通过炼气既能炼形又能修神。又《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这里的“精”实际上就是指的气,它是气中更为精细的部分。道教认为一个生物拥有的精气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不仅能坚固肢体,而且七窍与脉络畅通,精力充沛,智力发达。同时还认为形气构成人的身体,保持精力充沛,不让精气耗散 ,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如果精气一旦离开,生命也就离开人体而去,只留下一个臭皮囊。因此修道者要自觉地由意识转变为无意识,调节人体自律神经活动,从训炼呼吸入手,来保精固气。管子说:“不以物乱心,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德。以有神自在身。”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去守精保气,即不要因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愉悦而使心乱气散。这里的“神 ”就是精气在体内聚成的神。可见一个人如果能把精气汇聚到自己身上,并使之不散,“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淄,不遇人害,谓之圣人”。(见《管子·内 业》)也就是成神成仙了。 千百年来,道教修道之士始终以守精固气作为成仙之首要。他们把精气神视为生命之三宝, 提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修炼方法。合道即可长生不死,成为神仙。《金丹大要·上药篇》云:“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何为顺炁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为逆炁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 ,金丹乃成。” 在爱惜保养精气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人与天的问题。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人在四大之中,赖于天地而生存,得于道体而长生。所以修道之人既要考虑人体 这个小环境,也要考虑到天地宇宙这个大环境,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精气与道炁相通,达到修炼成仙的目的。

十四、形神相依

  形神关系是道教修道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形指形体,神指精神。形神相依即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托,相互依存。《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道教从修炼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形有先天之形——真形(亦指自然之法身),有后天之形— —外在的体形;神亦有先天之神——元神,有后天之神——识神。先天之形靠修炼而得,后 天之形由父精母血凝聚而成。元神与识神在后天之形形成时同时坠入人胎,合二为一,同居于心。修道之人就是要除识神而养元神,因为元神盛而人精力旺盛,识神盛而人精力衰绝。 所以道教要求修道之人形神俱妙,神炁合一。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 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称神主生,精 主养,形主成,三者形成一个神器。强调修道之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形体,然后炼就自己的元神与元炁,使元神与元炁混成一片,达到“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外而不晓”的境界,即是“神炁合一”。

十五、实证实修

  修道需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实修实证,一步一个脚印,虔诚地修,认真地炼,这样才能修得长生成仙。否则“欲速而不达。”《天隐子·渐门》:“易有渐卦,道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意思是说:《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渐卦,道教修炼中有渐门;修道之人修炼大道,不要追求立即领悟,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根据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与印证,最终取得修炼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