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s安全:统治阶级如何使其政治统治合法化5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15:05
第四章 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意识或政治文化的指导下所从事的各种政治活动,是政治关系的外在表现,是显性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政治学原理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一节            政治行为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分类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
政治行为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进行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当时,美国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政治学以国家、政治制度等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定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已无法解释当代复杂的政治现象。因此,必须另辟蹊径,即从人们的政治行为入手,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高峰。自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政治学研究虽然强调传统价值回归,但对政治行为的研究并未完全中断,只是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行为的关注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目前,许多政治学著作都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或详或简的阐述。有的把它作为一篇加以详细论述,如王浦劬主编的《政治学基础》、杨光斌主编的《政治学原理》和《政治学导论》、李爱华主编的《现代政治学》;有的将其作为一章加以论述,如姜涌编著的《政治学概论》;有的则是把政治行为中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单独列出加以论述,如王邦佐等人所编写的《新政治学概要》。由此可见,政治行为研究已成为我国政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政治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一般来说,行为是个体的人受到来自体外或体内的刺激后的一种反应,是个人在内在或外在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各种运动及其生理心理的变化。简言之,行为是个体的人在意识作用下所出现的反应,是生理和心理综合作用的产物。对此,人们一般没有异议。但对于政治行为的界定,人们的认识则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有人认为,“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分配权威性价值的活动”。有人认为,“政治行为是社会各阶级、政党、集团和个人为达其目的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还有人认为,“政治行为就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意识的驱动下,在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中的外在表现”。上述定义,各有特色。相比较而言,第一种概括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政治行为的丰富内涵,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述政治行为。
二、政治行为的基本特征
政治行为作为一种人类行为,存在于一切政治社会之中。由于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围绕着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因而与人类的其他行为相比,政治行为也就具有权力性、目的性、价值倾向性、大众性、互动性以及习得性等一系列特征。
三、政治行为的制约因素
人们的政治行为,一般总有其明显的目的性。促使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的内在动力,一是追逐政治权力的欲望,二是满足自身政治权利的实现要求,三是个人情绪在特定情景下的作用。上述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人们的政治行为,不仅源于其内在动力,而且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从而使之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下表现出一种既定的状态。制约政治行为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在客观因素中,人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关系、时代背景、社会舆论的开放和控制、文化差异等,乃是制约人们政治行为的主要因素。在主观因素中,主要有家庭影响和个人所受教育情况、政治经验、宗教信仰、个性特征,等等。
四、政治行为的分类
人们的政治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政治行为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从政治行为主体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政治行为(它包括一般政治人、掌权者和政治家)和群体政治行为(它包括政治社团、政治组织、国家、阶级、阶层、集团和民族);从权力关系看,可以分为领导者的政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政治行为;从政治行为的性质看,可以分为理性与非理性政治行为、合法的与非法的政治行为、进步的与保守的政治行为、正义的与非正义的政治行为、民主的与非民主的政治行为;从政治行为的作用方式看,可以分为直接政治行为和间接政治行为;从政治行为的表现方式看,可以分为显性政治行为和隐性政治行为,或公开政治行为和秘密政治行为;如此等等。中国学者大多从社会政治生活的常态来对政治行为进行分类。但对于常态的政治行为应包含哪些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政治行为主要包括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四个方面。也有人认为,政治行为应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和国际政治四个方面。还有人认为,政治行为应包括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沟通和政治教育六个方面。
我们认为,要科学划分常态的政治行为,必须从两个视角出发。一是从政治主体的视角考虑。因为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的各种活动,政治行为类型的划分,必须以政治主体的类型及活动为参照。二是从人类历史发展和某一国家政治发展过程的视角考虑。人类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不同政治主体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于政治社会发展的始终,任何国家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要对整个社会实行管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文明,公众也会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从某一国家的发展进程看,一般是先由广大群众通过革命斗争夺取政权,进而实行本阶级的政治统治。为维护其统治,必须对整个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为此,都要不同程度地动员民众参与政治活动。这在当代十分明显。所以,本书是从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四个方面来阐述政治行为的。
如何看待国际政治、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沟通、政治教育等政治行为?我们认为,国际政治是国际政治行为体(即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等组织)相互交往的过程及其后果。各行为体的活动表现为国际政治斗争、国际事务的参与以及相互合作、协调和妥协。这些在政治斗争、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因而无需单列。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从其本身也是政治主体所实现和推动的角度看,当然可以划到政治行为的范畴。但它们也会在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中以不同形式出现,因而无需在此单列。至于政治沟通和政治教育,则是政治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不能与之并列。
第二节政治斗争
一、政治斗争的含义
政治斗争是人类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政治斗争是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因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斗争的研究往往以政治冲突理论模式出现。当然,对政治冲突概念的解释,不同学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有人认为,政治冲突就是在心理对立的形式中价值观念的较量;有人认为,政治冲突就是对权位或利益等稀缺资源的争夺;还有人认为,政治冲突就是社会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等等。上述定义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治冲突的外表特征及其现实原因,但并未深刻揭示出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的本质。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政治冲突的深刻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政治关系和政治冲突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政治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政治对抗与政治斗争。因此,政治斗争就是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利益要求围绕着社会政治权力所展开的斗争,这种斗争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争夺有关利益。这是政治斗争的内在根源和本质内容。无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无不如此。二是政治斗争是围绕着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夺取或巩固政治权力始终是政治主体从事政治斗争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三是政治斗争各方面的根本利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往往是对立的或对抗的,因而政治斗争在许多场合下表现为不可调和性,等等。? 政治主体本身及其利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政治斗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阶级社会里,有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的斗争、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斗争。在国际领域,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斗争,等等。在上述斗争中,最主要的是阶级斗争。
二、政治斗争的形式
与政治斗争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相适应,政治斗争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从政治主体的活动范围看,政治斗争可以分为群体内政治斗争和群体外政治斗争。前者主要是指同一阶级、政党、民族内部不同集团、派别之间的斗争;后者主要是指不同阶级、政党、集团、民族之间的斗争。群体内、外政治斗争的划分是相对的,如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斗争,假如从党派差异看是一种群体外的斗争,如从阶级性质的角度看,这种斗争又属群体内的斗争。从政治斗争方式看,政治斗争还可以分为暴力政治斗争和非暴力或和平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主要表现为暴动、武装起义和战争。非暴力斗争主要表现为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与政治不服从等形式。
三、政治斗争的作用
政治斗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主体自身的作用,二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具体说来,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直接影响政治主体自身结构的变化;②政治斗争的胜负决定着政治主体利益能否实现;③政治斗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政治主体的自觉意识。此外,政治斗争对于社会和历史的作用更是明显。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政治斗争能够不断改变社会利益分配结构和社会结构;②政治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进社会变迁;③政治斗争能够影响到权力关系和社会政治结构的改变;④政治斗争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上述作用有时是正面的、积极的,有时是负面的、消极的,因而需要具体分析,不能完全肯定或全面否定。
第三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的含义
统治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概念,但在古代,东西方的解释却不完全相同。在中国古代,“统”与“治”往往分开使用,但其含义却大致相同,都具有统领、治理、统治的意思。在西方,统治一词的含义是指占据优势地位的人们对其他人的支配和控制。由此可见,统治作为一个动词,具有统领、治理、支配、控制等许多含义。
政治统治来源于统治,但对政治统治一词的含义,不同的思想家也有不同的解释。在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神权统治论或君权神授论。进入近代社会,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要宣传契约统治论,即政治统治是人们根据理性的要求订立社会契约的结果。在当代西方,精英统治论和多元论具有重大影响。上述解释,有的完全是主观臆造,如神权统治论;有的则缺乏史实证明,如契约统治论;有是虽然指出了政治统治现象,但无法深刻揭示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本质,如精英统治论。因此,上述种种解释都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统治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是随阶级的产生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出现而一起出现的,是不同政治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政治统治的本质,就是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社会势力或力量对于整个社会的支配和控制。具体地说,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是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对全社会所进行的强力支配和控制。
二、政治统治的基础
任何一个阶级要成为社会统治力量,实现政治统治,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主要指统治阶级要拥有至高的权威,而被统治阶级乃至其他社会成员都要服从这种权威。这是政治统治的基础。这种基础首先来自统治者在政治斗争中取得的暴力权威,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基础;其次,来自国家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所拥有的权威;最后,来自社会公共权力得到社会成员服从的可能性。上述三个方面必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构成政治统治的坚实基础,维持统治秩序的长治久安。
国家权力要得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服从,或者说,要确立国家权威的社会心理基础,统治阶级不仅要使用暴力,而且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思想渗透和价值灌输,以便实现政治统治的合法。
政治统治的合法,除了指符合有关正式的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于现有政治统治的承认或认同以及对统治者某种程度的忠诚。简言之,政治统治的合法,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或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国家政权显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政治统治具有合法性,也就成为任何社会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大问题。历史的经验使统治阶级意识到,要使自己的政治统治得以施行,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使政治统治合法化。
三、政治统治合法化
政治统治合法化,就是政治统治获得合法性的过程,也就是统治阶级极力把统治权力渲染成全社会成员的意志体现从而为自己树立权威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实现:一是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二是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以使获得程序化的权威;三是通过宣传教化以获得信仰方面的权威。上述途径的应用,在不同社会的国家里是不尽相同的。如在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达到目的往往采取暴力威慑和宣传教化的途径,而在现代社会,统治阶级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化的机制和宣传教化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可见,不论在什么社会,政治统治合法化都离不开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宣传教化。甚至可以说,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教化,是使政治统治合法化的最主要途径。
四、政治统治的特征和类型
与政治斗争相比,政治统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最高权威性、人为强制性和状态有序性等特征。当然,上述特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国家,其具体表现不尽相同。如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在古希腊的雅典,表现得十分鲜明。而在当代西方国家,这一特征则是以比较隐蔽的形式表现出来。
可以说,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产生了政治统治。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政治统治共有哪些类型?对此,不同学者按其不同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西方政治学者根据政治统治中权威的基础和人们服从的动力,把政治统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型统治。这种统治的合法性来自统治者自称同时也为他人所相信的历代相传的神圣规则和权力。在这种政治统治下,统治者的权位被认为是“奉天承运”,被统治者也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是古代国家比较普遍的政治统治形式。二是魅力型统治。这种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以及社会大众信徒式的虔诚态度。这种统治往往出现在一些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它往往随最高统治者自然或政治生命的终结而完结。因而是一种不稳定的、“非常态的”统治形式。三是法理型统治。这种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来自于法律和章程的明文规定。统治者实行统治要服从非人格的法律程序。社会成员的服从也是基于履行法定义务,而不是服从统治者本人。这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政治统治。上述三种类型往往是依次更替的,同时又是相互渗透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般按阶级关系以及由此所体现的阶级统治,把人类有史以来的政治统治分为两种:一种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统治。这是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所共有的特征。二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政治统治。这是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表现。我们认为,对政治统治类型进行划分,既要以阶级统治为基础,同时又要参考西方学者的划分标准,才能比较科学、全面地把握政治统治的各种形态。
第四节 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的含义
统治阶级要实现其阶级统治,必须利用社会公共权力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有效的管理。
管理一词具有掌管、处理、治理等多重含义。从管理一词的原意出发可以看出,管理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因为组成社会的个体必然会存在着种种差异,而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求不同的个体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统一和合作,为此,必须有一定的人或组织加以协调、处理和制约。这种对公众及其事务的协调、处理和制约,就是管理。由此可见,管理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一种社会活动。
政治管理是涉及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管理活动。在政治社会,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种政治活动。当然,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政治管理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如:有人认为政治管理就是全部政治活动,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也有人认为,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这是前苏联长期流行的观点;还有人认为政治管理就是,马克斯·韦伯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如此等等。上述观点,或是无限扩大了政治管理的外延,或是过于缩小了政治管理的外延,因而虽然部分地揭示了政治管理的内涵,但从总体上看是不科学的。
我们认为,要准确把握政治管理的内涵,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政治现象发端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成熟于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敌对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及每一阶级内部利益的错综复杂,使得统治阶级要维护其阶级统治,就必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协调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必须利用国家权力对广泛的社会事务进行管辖和处理。可见,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的协调和控制。具体说来,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为了维护某种政治秩序和实现某种政治目标,按一定原则和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管辖和控制。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政治管理的目的是维护政治统治和保障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其行为方式是自觉地、有计划协调和控制;其作用客体应是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社会成员。
二、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
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两种基本行为方式或两种基本政治行为,既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明显的区别。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一是它们都属于国家的政治行为;二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三是它们都统一于国家的职能。政治统治是实现阶级统治职能,政治管理则主要是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由于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都是维系国家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二者之间密切相联:政治统治是政治管理的前提,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正因如此,许多人往往将它们等同看待。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之间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或区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主体上看,政治统治的主体是统治阶级或阶级意志的代表——国家政权。而政治管理的主体只能是社会的少数人。从组织形态看,政治管理主体的范围更广一些,即除国家政权外,在一定条件下,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和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某些政治社团,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政治管理主体,承担着一定的政治管理职能。②从客体上看,政治统治的客体既可能是社会的多数人(如在剥削阶级社会就是这样),也可能是社会的少数人(如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政治管理的客体在任何社会都是多数人。③从原则和要求上看,政治统治强调和追求的是秩序和稳定,而政治管理更强调秩序与效率。④从功能上看,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利益的直接体现和外化,而政治管理则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直接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间接体现。
三、政治管理的特征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管理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政治行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政治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政权;第二,政治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大众及其政治生活;第三,政治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过程,带有很大的权威性和普遍的强制性;第四,政治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四、政治管理的类型
政治管理以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政权性质、管理方式、管理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从政治管理的性质和形态看,迄今为止的政治管理可以分为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从政治管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管理方式、管理效能等方面看,又可以把政治管理分为传统政治管理和现代政治管理。下面,仅就传统政治管理和现代政治管理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介绍。
传统政治管理是以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与农业社会利益结构和社会事务相对简单相适应,传统政治管理具有以下特征:①管理主体具有单一性,基本上只限于国家政权机关;②政治权力运作具有高度集中性和主观随意性,从而表现出较鲜明的“人治”色彩;③管理功能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这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控制等诸多方面;④管理方法、方式的简单性和落后性,如基本上以实行行政强制和思想教化为主要管理方法,以经验决策为主要决策方式,等等。
与上述相反,现代政治管理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整个社会联为一体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统一性,人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之相适应,现代政治管理具有以下特征:①管理主体的复杂性。即参与政治管理的除国家政权外,还有执政党及一些准政府性质的政治社团。不仅如此,政权体系内部分工更为复杂。②政治权力划分及运作的规范性和相对独立性,总体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法治”色彩。③管理功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④管理方法和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即主张不同事务采用不尽相同的管理方法,要运用先进科学、先进技术并按一定程序进行科学决策,等等。
五、政治管理方式
政治管理,从行为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领导,即政府、政党、政治集团及其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政治权力或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目的、原则和方向。政治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在实施政治领导的过程中,政治领袖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政治决策,就是政府和政党及其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它是整个政治管理的基础。
3、政治组织,就是政治管理主体对自身和政治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行为控制,以便使之达到有序化的目的。它是其他政治管理活动的组织保障。
4、政治协调,就是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或调解,以便使之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它是政治管理必不可少的措施。
5、政治沟通。从广义上说,就是社会上所有关于政治信息的传递活动;从狭义上说,就是政府、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通过各种途径从社会中获取政治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变成法律或政策再输入到社会,以便对社会产生控制和引导作用。简言之,政治沟通就是政治管理主体进行政治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本书所讲的政治沟通是指狭义的政治沟通。在当代许多民主国家中,政治管理主体十分重视政治沟通的整合、疏导作用。
6、政治监督,就是对政治管理主体在履行职责时所进行的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等活动。从监督主体看,可分为普通公民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和政治管理主体自身的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这里所讲的政治监督主要是指后者。政治监督是政治管理的免疫系统,是保证社会公共权力不被滥用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