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号免费送:一生伏首拜阳明,领略“心学”精妙,活出圣人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20:35
一生伏首拜阳明,领略“心学”精妙,活出圣人境界 (2011-12-14 17:15:22) 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哲学、宇宙、人生

一生崇拜王阳明

    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学似乎已经过时。

    孔孟之道似乎成了迂腐的代名词。儒学的精华渐渐隐去,衍生的虚伪狡诈大行其道。

    国人陷入空前的信仰危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像一群没头苍蝇。

    西方哲学和宗教在中国终究水土不服。本土的,道家空寂,墨家偏激,法家阴毒,纵横家只是术士。国人无可信仰乎?

    明朝中叶,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横空出世。他就是被称为儒家三大圣人之一的-王阳明。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学的积极部分,创立了儒学的新学派-心学。

    中国本可继续汉唐的强盛,成为当今世界列强之首。可是由于外族的入侵,文化渐渐异化。连心学也渐渐为国人所不知。

    我们的邻居日本依靠心学为理论基础,有了明治维新,加上以后的飞速发展,以弹丸之地立于列强之中。

    到了续接文化历史的时候了。

 

王阳明何许人

    王阳明,姓王,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人无外号不富,别人不起自己起,古人都这样。故后人称之为:王阳明。尊称:阳明先生。

    他是浙江余姚人。按今天我们填各种表格,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其先祖是晋代右将军王羲之,名门之后啊。王羲之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故王阳明的祖籍当为山东人。其父曾做南京吏部尚书,退休后住在会稽。按出生地填表,王阳明也许该填南京

    生于明朝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朝嘉靖七年(1529)。不到60岁就没了,可见天才太劳心了,可叹。

    需要说明的是,王阳明的生卒年代正是明朝的中叶。明朝前期战乱初定,社会不算稳定。加上朱元璋,朱棣这俩猛人,猛人治国不会太宽松。明末又出几个混蛋皇帝(崇祯虽评价其聪明勤奋,但对大臣疑心太重,有心理病的嫌疑,故也在混蛋之列),社会动荡,老百姓不会好过。明朝中叶,皇权较弱,内阁的权利很大,属于集体领导。社会稳定,百姓富裕。科技发达,军队强悍。出过不少大能人大忠臣,像于谦,张居正等,也出过大奸臣严嵩等。这也正常,忠奸是相生关系。据说明朝军队大量装备火枪,称为“神机营”,大炮“佛狼机”类似今天的迫击炮。虽然类似黑砖窑的事也不少,但总体上百姓富裕,文化自由。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王阳明才能造就成为圣人。

 

王阳明为什么是圣人

    王阳明是大思想家。他创立儒家新流派--心学。读孔子的言论感觉到的是简朴敦厚,透出些清新幽默。到了程朱就很学究气了。我觉得宋朝不如唐朝很大原因就在这里。程朱使儒家走向没落,王阳明给儒学来了次文艺复兴,注入了积极的血液。

    王阳明本来苦读程朱理学,后感觉不爽,改修习佛家,又因不想那么自闭重返儒学。看来人多拜几个师傅没坏处。后被贬贵州龙场驿,荒山野岭,没任何娱乐,网都上不了。于是真的玩起了自闭,打坐静思,终于悟道。“心学”由此诞生。

    “心学”的主体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真理,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良知。我很疑心这点来自于《六祖坛经》。最重要的观点是:知行合一。

    这点看起来简单,却切中中国人的要害。试看从古到今,满肚子学问的文人什么都不会做,会做事的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至今我们的学生考试分高,却不如老外的动手能力。学习,实践,找到问题再学习,学的才是真东西,才是有用的东西。这点毛泽东的《实践论》可以说是“知行合一”最好的解释,伟人啊,不得不佩服。

    学说一旦成熟,王阳明就开始开班授课,广收门徒。可不像当今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和讲座,“大师”“叫兽”一群大忽悠,只为骗钱。王氏的门人大多很有成就,就连后代的曾国藩都终生研习王学而成就非凡。

    王阳明是大军事家。剿匪是很头疼的事,可他能把土匪搞得精神崩溃,主动投降。宁王造反,十万大军,王阳明手上没几个人,能马上召集一批民兵,没费什么事就把宁王给灭了(其实过程也蛮凶险的)。王阳明打仗真的是“君子斗智不斗力”,心理战,麻雀战,什么招都使,总能让对手找不着北。回想抗战时期,撇开武器装备不说,鬼子每次打仗都很讲战术,诡计多端。可我们的国军只会仗着人多群殴,一点突破就四散奔逃,跟义和团没区别。据说当时日本军人里研究王阳明的很多,徒弟强过师傅了。幸亏八路的游击战才让鬼子现出没学习到家的原形。

    按金庸小说的说法,能自创一派已是一代宗师了,何况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王阳明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知行合一”的理论,杰出的军事才能古今少有。在绝对劣势下能总打胜仗的,我能想起来的只有诸葛亮和林彪,诸葛亮的还是小说里编的。最难得的是立了奇功还能全身而退,平了宁王叛乱,多少人想害老王啊。嘿嘿,中国人嘛。进易退难,王阳明的儒学修为真是到家了。

 

少年王阳明

    王阳明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他,看来天生是个慢性子。多呆四个月才出来,估计皮肤都老化了,样子一定很难看。为避免邻居把他当妖怪,奶奶说梦见神仙身穿红衣,云中还有管弦乐队伴奏,送个小孩到他家。妖怪一下子就变神人了。看了吗,娶老婆一定要娶个有文化的,对第三代都有好处。于是给他起名叫“云”。

    麻烦到此还没完,长到五岁还不会说话,闹心啊。一天在街上遇到个穿奇装异服的僧人,僧人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老爸一听,原来是道破了天机,于是改名“守仁”。于是小孩马上会说话了。说“贵人语迟”我信,但这段太传奇了。

    阳明从小记忆超群,五岁听爷爷念书,马上就能背下来。十一岁就能作诗.如果只是这样,将来只多一个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但上天注定让他走一条不同的道路,这点以后道来。

    十二岁开始上学,一天在街上遇到位算命的,说他将来肯定能成圣人。不知这些怪人怎么都让他遇上了。这样以来小小的王阳明就确立了志向:长大要做圣贤。看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是很有必要的。记得上小学时老师问我们长大了做什么,同学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要当将军,有人要做科学家,有人要回家喂鸡。印象深的是个女同学,要当记者,别致吧。据说现在她在英国搞服装设计,也没了联系。现在看,大家的理想都没实现。记得当时我稀里糊涂,敷衍的说要当工程师,嘿嘿,一个班就我的理想实现了。不过跟王圣人还是不能比,人家要做圣人,做成了,牛。

    王守仁小朋友小时候还有几件雷人的事需要补充一下。

    六岁时在乡下,跟发小们在外乱跑。见一醉鬼在河边洗脚,走时忘拿袋子。他过去打开一看,里面有几十锭银子,(原文为“数十金”,古代一般把银子称为金)。王小朋友估计醉鬼酒醒了会回来找,就坐下来等,把袋子放进水里。(注意这点,拿着这么多钱,有可能好事做不成还惹来杀身之祸,小家伙何等聪明。)不多时醉鬼果然哭着回来找,王小朋友还给他。那人很是感动,拿出一锭银子作为酬谢,王小朋友笑着说:“几十锭我都不拿,难道还要你这一锭?”大有雷锋同志“我叫解放军,我生在中国”的气势。六岁啊,你说雷人不。

    有一次街上举办迎春大联欢,奶奶叫他去看热闹。王小朋友的雷人语录又出来了:“看热闹哪里比得上看书?”十一岁时县令来视察私塾,别的小朋友都去围观,只有王小朋友照常念书。先生问他,回答:“县令也是人,有什么可看?”瞧瞧人家,平等的意识十来岁就有了。

    最雷人的事发生在十四岁,跟一帮高干子弟在龙泉山寺读书,这时王小朋友也是高干子弟了,父亲已经做了京官。这帮纨绔子弟常常欺负寺里僧人,不久半夜开始闹鬼,把这帮家伙全吓跑了。只有王守仁照旧留下来读书。僧人奇怪,继续装神弄鬼,守仁全然不怕。僧人问之,守仁说:“我没见到有鬼,只看到几个僧人搞怪。”这件事今天看也许不算什么,别忘了它发生在迷信盛行的古代。王小朋友的观察力和胆识的确非同一般。

    说起教育孩子,现在的家长大多只是让孩子拼命学东西。我认为,培养好的品德和学习的习惯才最重要。如果还能不迷信权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必花大钱读名校,将来也会成就非凡。

 

少年时期的实践

    王阳明从来都不是读死书的人,这点从小就有体现。

    十五岁时住在北京,曾到居庸三关去旅游。考察当地少数民族部落的人数分布,筹划防御办法.学习骑马射箭,追着胡人的小孩乱跑,竟然没人敢惹。一个多月才结束了这次军事夏令营。

十七岁练习书法,几箱子公家的纸都被他偷偷用光了。体会到写字要先在心里想明白字的结构,才能下笔。单纯模仿前人是没用的。

    还曾经研究竹子,用尽了物理方法也没研究出结果,竟然研究到生病。那时还没化学方法,要不以他的精神没准能发明竹子炸药。

    史料中这方面的记述很少,也许古人认为这些是不务正业。但从上面几点可以看出,王阳明从小兴趣广泛,绝不是书呆子。今天的家长除了催孩子学习,就是报各种骗钱的班学琴学书法。。。很少有人用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创造自己动手的条件。就算学会做家务都是很有意义的。

 

梦与科举

    王守仁是学习尖子,这点有好多记述。比如过目不忘,出口成诗,考试答题神速等等。这里只说他二十岁时做的一个梦。

    当时他在祁阳给人做家庭教师,有一晚梦到自己春节回家,看到自己前后有人吹吹打打,中间还走着一头白色的牛。醒来学佛洛依德解梦:父母都属牛,白色不吉利,于是想回家。有个姓宁的学生给他解梦:牛按地支是丑,白色属金是天干辛,春节即春元,是状元的别称。这个梦预示他辛丑年中状元。

    王守仁不信,还是回家看望父母,路过洞庭湖君山祠,庙里的主持问:“是王状元吗?”守仁大惊。主持回答:“山神托梦给我说王状元要来。”王阳明很是奇怪,却并不怎么相信。从这以后,连年科举考试王守仁都不顺利,直到辛丑年才状元及第。

    以上这些我觉得有趣但没多大意义,可以当聊斋看看罢了。像王守仁这么聪明的人科举都没那么顺利,可见应试教育害死人。值得一提的是,王守仁很爱看课外书,曾仔细研究兵法,用果核排兵布阵。还与道士谈论养生。这些才是他以后建功立业的基础。

 

被贬龙场驿

    考状元,做大官,为民办事,清正廉明,这个过程都是老一套了,没什么可描述的。王阳明如果是个会混的人,可能慢慢熬,慢慢升,一生有惊无险,跟大多数为官者一样。但一个正直的独立思考者,注定命运与常人不同。

    王阳明三十五岁因上书替几个下狱的官员说话,得罪了死太监刘瑾。被打一顿,流放到贵州龙场驿。这一过程很是惊险。流放路上到钱塘时,刘瑾派人跟踪,王阳明怕有杀身之祸,托人传话说自己畏罪自杀了。他这人从小自我保护意识就强。这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不跟他们玩了,来个亡命天涯。二是赶到龙场驿接受劳动改造。后来听从别人的意见,为了不连累父母,还是回去改造了。这是一段寂寞,艰苦,悠闲的日子,“心学”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创立的,没有这段经历就没有后来的王圣人。就像没有被贬黄州就没有苏东坡一样。

    少年时的磨难使人意志坚强,也有可能人格扭曲。老年时的磨难可能使人无力恢复元气。只有青年尤其中年的磨难才能使人透过表象参透事态,成就非凡。所有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去查一下,一般都是成就于青中年的挫折经历,挫折使人抛弃常规的惰性,用心费力去探究些真实有用的东西,才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收获。

    前一段跟朋友通电话,我说自己这几年不太顺利,朋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干嘛要那么顺利?太顺利了活着就没劲了。

 

开班讲学

    王守仁最初的开班讲学是三十四岁在京城,可是并不成功。不久被贬,经过龙场驿的静思,终于思想体系成熟。三十八岁入主贵阳书院,正式挂牌营业了。

    教师这个职业不是谁都能做的,首先要有极强的表现欲,有敢为人师,好为人师的勇气。其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最后是肚子里有货。王守仁这三点都具备,所以他是个好老师。前段有个范跑跑,表现欲够强,但完全没有第二条,不能说他错,但不适合当老师。

    老王的教学方法真的与众不同。不仅不同于当时的私塾先生,连当今的人民教师都比不了。他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多用讨论的方法。极爱带着学生去旅游,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开派对,组织小乐队演奏音乐,吟诗作对中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其中,启发学生。

    这让我想起一部电影《死亡诗社》,港译《春风化雨》。那里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曾让我很是接受不了,因为跟我从小见过的太不同了。现在看,他跟王守仁的教学方法很是相似,并且成为当今西方教育的主流。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知识,只是个领航者,是船长。

    不同的是,时间差了几百年。更不同的是,西方的教育已经是王式的了,我们的教育还是私塾。

 

边升官边讲学

    王阳明自三十九岁平反任庐陵知县,到四十五岁升任都察院左俭都御史。这一段官场上很是顺利,步步高升。老王做官不喜欢搞阶级斗争,喜欢以德服人。刚到庐陵时,积压的案子堆积如山。老王不急着断案,而是把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来,对打官司的人进行劝导,把大部分纠纷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能私了尽量私了。过了一段监狱都渐渐空起来。

    如果王阳明只专心做官,就没后世那么大名声了。趁这几年的太平,老王广收门徒,过足了教授瘾。这时期收的徒弟日后有成就的不少。讲课的内容多收录在《传习录》中,这里只翻译几句老王语录: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行了以后的知才是真知。

    人一般都厌恶困难,那是因为不了解,等搞明白困难的前因后果,困难就不再是困难。

    处事要恭敬,办事要诚心诚意,和人相处要忠诚不二。

    万物在我心中,回归自我保持诚心,没什么比这更快乐。

    做学问的目的是求得内心的平静。

    后人把王阳明的学说归为主观唯心主义,我个人的看法不同。唯物唯心,一个唯字,就把事情绝对化了,而绝对化的理论一般都不怎么样。自然万物是存在,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存在,把二者关系搞对,在内心和外界找到平衡,这是每个人该做的事。平衡找的好,就能有所成就,起码是个身心健康的人。所以我觉得唯心唯物的划分方法是扯淡。

    王阳明四十五岁升任都察院左俭都御史,巡查南赣汀漳。这是王阳明辉煌的开始,以后的经历证明了,老王不仅能当教授,还能当将军。下面是老王出发后朝中两个人的对话:

    “阳明此行。必立事功。”

    “何以知之?”

    “吾触之,不动矣。”

 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 蒋介石

 

锋芒初露

    王守仁到任的路上,刚进江西万安,就遇到几百流寇沿水路抢劫。商船都不敢走了。老王把商船联合在一起,伪装成战船,还一路敲锣打鼓。吓得流寇跪地求饶,说自己只是饥民,只求给口饭吃。老王许诺到任后派人来安抚,现在不许再作乱。众人害怕,散了去。其实老王这时还是光杆司令,手里没兵还能把敌人吓跑,这才算本事。

    古时的江西,盗贼很多。王守仁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剿匪,不剿匪百姓怎能安居乐业。老王主要先做两件事:一是推行十家牌法,简单说就是十家为一单位,互相监督,发现有收留土匪的马上报告,目的是不让土匪有根据地。日本鬼子当年也想用这招对付八路,可惜大多伪保长都是亲八路的,没起大作用。二是招募和训练民兵,靠朝廷派兵远水不解近渴。他建立一套自己的建制方法,做到治理众多的人像治理几个人一样简单。

    这些事做好后,开始给手下继续讲学。这次讲的是军事理论,王氏军事思想。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用兵讲究随机而动,抓住一呼一吸的变化,不可拘泥成法。

    对没有防备的敌人要用偷袭。对有防备的,要假装懈怠,麻痹敌人伺机进攻。

    赏罚要在当时,过了时间就没作用了。

    很快平定了漳州的土匪,后又趁夜间偷袭了地势险要的象湖山。如此三个月,福建,广东盘踞几十年的土匪纷纷被剿灭。可是土匪实在太多,于是王守仁让人传话,大作思想工作。胡萝卜加大棒,使得好多土匪投降了。

    有个大贼首叫谢志珊被抓住,王守仁问他怎么有本事聚集那么多人。谢回答:“不容易啊,平时看到的好汉,绝不轻易放过,想方设法请酒喝,套近乎,替他排忧解难。用恩德来对待,没有不答应入伙的。”老王对学生说:“我们交朋友,跟这没有不同。”瞧瞧人家当土匪的,比我们现在的大多老板强多了,现在能做到这的老板能有几个?

    王守仁对土匪也宽大为怀,只要投降,既往不咎。还用降兵编成部队去破其他土匪,是不是有点鬼子用伪军打八路的味道。前边我说过,鬼子处处学王阳明,只是学不到家,东施效颦。

    也有教化失败的时候,劝降过来的一批匪首,老王想方设法教化他们。但最终发现其难改贪婪残暴的本性,还是都杀掉了。这事过后好久,老王都吃不下饭。我觉得这次是王守仁一生中最大的挫折,龙场驿被贬跟这比不了。老王虽然特能打仗但骨子里还是个老师,总相信教育的力量。这次的失败是一个理想的破灭,使老王明白教育不是万能的。

    这以后打仗,王守仁的诡计运用的越来越纯熟。带大炮抄匪巢的后山,化妆成土匪叫开大门,再一拥而上,电影里敌后武工队用的办法他都用过,就差埋地雷挖地道了。土匪终于剿灭,皇上高兴了,又升了他的官。老王很会做人,大大谦虚一番。这时他还不知道眼前的一切只是演习,真正的凶险在后头,他王守仁闪亮的时刻就快到来了。

 

宁王造反

    宁王造反了。这个宁王朱宸濠也该算皇帝的兄弟,至于说他为什么造反,就不必罗嗦了。有封建皇帝这种所有好事都让一个人占了的制度,就一定有人造反,亲兄弟也不例外。

    宁王早就想造反,准备了许多年。招兵买马,网罗人才,皇宫里还有太监做内应。按正常的逻辑,他的造反肯定成功,水平再差闹它几年没问题。想一下就能明白:宁王老窝在南昌,离明朝的旧都南京很近。只要占领南京,摆平江南各地方官,就可实现划江而治。等北京反应过来,调齐兵马,宁王就能以对等的兵力跟北方来个大决战,到时天下是谁的就不一定了。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只是忽略了一个小角色-王守仁。

    这很像以前看过的一个电影,名字早忘了,但用来类比宁王造反这件事很贴切。一帮劫匪劫持一艘军舰,所有的人都被控制了,只是漏掉了一个被关禁闭的厨子。后来这厨子大闹军舰,他们调查才知道这不起眼的厨子是被贬到厨房的得过好多勋章的特种兵。最后孤胆英雄制伏所有劫匪。电影是瞎编出来的,可王守仁比电影里的特种兵厉害多了。

    我想朱宸濠被俘后肯定发出过类似周瑜的感慨:即生朱宸濠,何生王守仁。

 

守仁造谣

    朱宸濠其实并没放过王守仁,刚起兵造反就派人去追杀。老王再次发挥了其逃跑的天赋,躲过追兵,四昼夜赶到吉安。在路上就走出了决定胜利的第一步棋。

    朱宸濠想成功必先尽快攻下南京。老王造假军牌说:已派兵四十八万进入江西。派人故意报告朱宸濠。朱宸濠果然上当,别南京没攻下,老窝南昌丢了。故迟迟没敢发兵。这就好比公司开张了却迟迟没货卖,这生意能不赔本吗。老王这么做就一个目的:拖时间。他手里还没兵呢。

    王守仁一到吉安,马上上书皇上:朱宸濠反了。然后拿鸡毛当令箭,列举朱宸濠诸多罪状,调各地兵马起兵勤王---保卫皇上,谁敢不来。为把谣言造的跟真的一样,派人在丰城散布疑兵,还把假冒详细的兵力部署泄露给朱宸濠,让他更不敢动。这还不算,老王还伪造朱宸濠手下将领叛变的书信,让朱宸濠防备自己人叛变。朱宸濠开始找不着北了。

    消息传到北京,大臣们都不敢讲话。为什么?观望,等风向定了再表态,中国官场一直这样。只有大臣王琼说:没啥担心的,有王守仁呢。老王的弟弟守益问他:别人想跟朱宸濠封侯拜相,算不算人之常情?王守仁沉思良久回答说:就算天下人(为了得到好处)都反了,我也会这么做(指平叛)。王守仁用行动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致良知。

    等朱宸濠确认得到的情报是假的,开始发兵去进攻南京。王守仁的兵也调齐了,好戏才正式开始上演。

 

下棋与注重细节

    王琼敢大言不惭,是因为他早感觉宁王可能造反。王守仁是他安插在江西的一颗重要棋子。并且给了老王可便宜行事的令旗和令牌。要不然王守仁起兵,就算为了平叛也跟谋反差不多,那可是封建社会,敢顶撞老板还不炒了你。

    听到朱宸濠正式反了,老王给他设计了三种出路:一,出其不意直取京师,此上等策略。二,攻下南京,再跟北京对决,此中等策略。三,蹲在南昌不动,此下等策略。老王造谣,就是为了使朱宸濠出下等棋子。

    为了使朱宸濠确信不疑,老王还演了出好戏。找了几个戏子扮成士兵,把假造的朝廷发兵四十万的公文缝在衣服里。成心让宁王府太师的家属看见。假装要杀这几个家属,还“不小心”让他们跑了。于是宁王马上得到消息抓住这几个士兵,收出公文。你说他能不信吗?小说《三国演义》里蒋干盗书一段肯定是从这抄来的。

    等朱宸濠明白过来准备进攻了,王守仁退守不出。他觉得硬碰硬不划算,要等朱宸濠先动然后掏他老窝南昌,等他回兵来救再四面出击。真好棋也。

    现在有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搞得各单位各公司大事小事领导老板亲自抓,名曰注重细节。结果宏观控制不力,全局不管了。眼睛盯着近处远处自然看不到,这是自然规律。奉劝那些以注重细节为名义折腾员工的领导老板,还是多学学“下棋”吧。把“棋”下好了才知道哪步棋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只在关键点注重细节就够了。

 

攻克南昌

    朱宸濠终于有所行动了,要走王守仁给他设计好的二等棋:攻南京。庸手就是庸手,出招就是二等。他也怕老王掏他老窝南昌,所以派了一万人守卫,还在去南昌的路上设了埋伏。

    老王得知朱宸濠动了,马上调动各路兵马约定好时间地点,统一攻打南昌。打探到伏兵的地点,派人从小道夜袭,这招剿匪的时候早练熟了。一千多伏兵很快被打散了,他们跑回南昌不能说自己无能吧,只好把对手吹嘘得神勇无比。这倒好,搞得还没打,南昌城已经人心惶惶。

    终于要攻城了,誓师大会上众将士卒群情激奋。守仁与众将相约:第一次击鼓,冲到城下。第二次击鼓,登上城墙。第三次击鼓,攻下城。攻不下,杀带兵小头目。第四次击鼓还不能攻下,杀将。

    这里我感兴趣的是王守仁的领导方法。第一是“相约”而不是强行下令,按大家协商确定的事严格执行,很有些先民主后集中的味道。第二是命令的简洁明确,对时间,空间,目标都有规定。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下属的指令一定要简明,要把规定的时间和应达成的目标交待清楚,还要把成果的标准明确。即-几日几点以前完成什么任务,成果要达到什么标准。能做到这几点的领导,一般情况下属都很愿意跟着你干,工作效率也高。

    攻城没有悬念,很快搞定了,城里守军倒戈的也不少。朱宸濠的家属绝望中玩起了自焚,附带把伪皇宫和附近民房都点着了。王守仁马上派人救火维持秩序,派人上奏皇上。至此,老王掏其老窝的目的算达到了。

 

决战宁王

    王守仁攻下南昌时,朱宸濠还在久攻安庆不下。听说老窝丢了,马上想回攻南昌,下属劝他还是直取南京,他也不听。安庆城的围困解除了,朱宸濠变成了游击队。

    照一般逻辑,此时王守仁已占上风,只要把兵带入南昌城,坚壁清野,等待援军就算胜利了。可老王不这么想,他认为应当派精锐部队出击,趁朱宸濠疲惫赶来,迎头挫其锋芒。孙子兵法学到家了。老王派手下伍文定等出其不意攻击敌人,朱宸濠也派一千多人想出其不意收复南昌。两个出其不意碰上了,官军打败了。老王计划失败,想杀了伍文定,想想刚交战就杀大将不好,就把他们放了,鼓励一番。看来朱宸濠还不是没有实力。

    靠突袭不成,老王就得系统作战了。第一件事是救济城中百姓,安抚朱宸濠没烧死的亲戚。这些人作内应就麻烦了。还派百姓四处传播城中安定的消息,来瓦解敌军。派兵正面引诱,然后两侧后面出击,把朱宸濠杀得大败。追杀十几里,杀死两千多,掉水里淹死一万多,朱宸濠只好退守八字脑。

    这段的作战很像小说《狼图腾》里狼群的作战方法:在野羊吃饱跑不动时进攻,三面围攻逼羊群向雪窝突围,杀死的少淹死的多。也像三国里的水淹七军。总之,用分兵包围战术,利用自然界的水火来杀敌。很像小说里的诸葛亮。

    朱宸濠的叛军开始动摇了,有人开始逃跑,朱宸濠恐慌了。他拿出金银发奖金,把九江南康的守军都调来收缩守卫。王守仁趁机攻下九江南康。这时的朱宸濠手里一座城都没了,有的只是困兽犹斗。派兵来挑战,很是凶猛。官兵有些退却,王守仁下令斩杀退却者,经过苦战,叛军大败,又被斩杀两千多,淹死不计其数。

    此时的朱宸濠出了一个要他命的昏招:把战船用铁链穿起来,结成方阵。把所有金银都拿出来犒赏将士。此时王守仁水攻用够了,开始准备火攻。近年有些历史考证认为三国时曹操是军中爆发瘟疫,自己烧了船撤走的。也就是说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火烧赤壁完全编故事。我想其故事原型应该来自于离作者年代不远的史实:王守仁火烧樵舍。

    朱宸濠正在开会,在讨论杀不杀作战不力的将领。大火已经烧过来了,副船被炮击中,人马四散奔逃。朱宸濠与嫔妃洒泪告别,演出霸王别姬,然后嫔妃们投水自尽。朱宸濠和儿子,将领,参谋,太监全部被抓获。四散的兵马被一路追杀,差不多被灭尽。

    被捆着的朱宸濠来见王守仁,哭求:我不当王爷了,当个平头百姓行吗?老王回答:国有国法,押了下去。自此宁王叛乱被彻底平息。

    王守仁不靠中央军,只靠地方武装就立下盖世奇功。也许他想到了,真正威胁到自己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让功避祸

    当初王守仁独自平叛的时候,所有人都躲起来不吭声。现在抓住了朱宸濠,所有人又都蹦出来了。中国社会大到历史,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公司,都是如此。我对老王的神机妙算很是佩服,最佩服的还是他避祸的本领,这才叫真正的会做人,一般所说的会做人只不过是耍滑头而已。

    朝廷的奸人开始大肆攻击王守仁,在皇上跟前造谣说老王跟朱宸濠是一路的,看朝廷大军要来才逮住朱宸濠请功。对老王出言侮辱,处处刁难,还异想天开打算把朱宸濠放在湖中央,让皇上御驾亲征亲自把他抓住。等等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实在不想提那些混蛋的名字。

    谁都没想到的是,老王把朱宸濠交给钦差总督张永,就称病到净慈寺修养,把功劳让出去了。张永回去反复跟皇上说王守仁是个大大的忠臣,这个祸才算避过去。老王又四次请求回家祭祀祖先,其实是辞官的意思。皇上脸上挂不住了,让他做江西巡抚,继续讨贼,回家的事以后再说。老王立下大功也没升官也没发财,可老百姓心里明白。江西赣南的老百姓都在家里张贴先生的画像,春秋两季祭拜他---群众的眼睛是贼亮的。

    能人总是遭人嫉妒,光说领导英明下属努力是不足以避祸的,不自傲还不够,学会不居功才是大家。真正的糊涂蛋不多,功劳让给别人又如何,你能干谁会不知道?

    没多久皇上死了,新皇帝上来马上让王守仁做了南京兵部尚书,这官着实不小。还要封他爵位。王守仁上书推辞,要求把封赏分给其他有功之臣,还希望消掉自己的官职换得被害的忠臣冀元亨的平反。

 

心学的完备

    嘉靖元年,王守仁为父亲服丧,趁此悠闲之时,老王又开始广收门徒。各地来求学的人海了去了。服丧期满,朝中辅臣嫉妒老王的才学名望,六年都没招用。对老王来讲这何尝不是乐事,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学说也在此时系统完善。

    经历了诸多大难,更加相信良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划船掌舵做比方,风平浪静时自然没事,遇到狂风大浪,只要抓稳“良知”这个舵,就可以免去沉没的灾祸。跟门人讲:我的学问,除了“致良知”,再没有其他了。

    说到为何推辞皇上的赏赐,老王讲:夺天之功,埋没别人的善举,偷占部下的功劳,忘掉自己的耻辱,这是造成灾祸的全部原因。我不接受爵位,不是推辞是为了避祸。又曾讲:胸中常有尧舜拥天下而不占为己有的气象,才不会把得失放在心上。君子的敬畏是指看不到听不到该警戒慎重的事,君子的洒脱是指内心不受外欲的牵累。真实的内心就是天理,昭明灵觉的天理就是良知。时刻保持戒慎恐惧,内心明澈,就不会后悔,做事合常理,随心所欲又不违背礼仪规范,这才是真正的洒脱。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选择,经常会举棋不定。我觉得在夜深人静时,在自己完全平静的状态下,问问自己的内心,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时做的决定才不会让自己后悔。至于这算不算致良知,要看自己的修为了。修为不够犯点错又有什么关系,人总是在犯错中成熟的。

 

与人相处之道

    嘉靖四年,王守仁五十四岁。这年门人给他刻印了增补过的《传习录》,这是心学最重要的著作。第二年回老家余姚祭奠亲人,定期在龙泉寺召集门人聚会,经常五六天聚一次。这时他告诉大家相处之道,也应该是我们与人相处的道理。

    与人相见要虚怀若谷,相亲相敬即使是朋友间,也要互相谦让才好。遇到意见不一致,最关键的是心平气和,互相包容,以心服人。一定要在静默中解决问题,不多说话却能让人信服你。

    切不可求胜心切,傲视他人,夸自己的长处,贬损别人的短处。攻击别人那不叫直率,更不可怀着争胜之心嫉恨他人。

    不可以地位的尊卑来评价人,要看他的才能和他的职位是否相称。地位低下的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值得尊敬的。不精通某一类事物就不该拥有这方面声誉。会背的文章多就狂傲,用知识去作恶,见识广就擅长诡辩,华丽的文采掩饰思想的空洞。这样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

    有时反省自己,遇到事情爱较真儿。较真儿本来不错,可要是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内心本无鄙视对方的念头,却很容易给别人误会,反而坏事。还自认为是生性耿直,真是大错。所以个人修养是个长期的功夫,要好好修炼。像王阳明说的,要时时保持戒慎恐惧,防止自己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尊敬自己身边的每个人,就算地位再低也要礼貌相待。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对那些欺世盗名之辈,只要不是作恶,心里明白不说也罢。

 

识人之道

    无论是带团队还是作为普通人在社会上生存,识人都是很重要的事。各种书上都讲,自己在生活中也总结。王守仁对此的说法却简单有效。

    圣人只把人分为“乡愿”和“狂者”两类。

    “乡愿”是用忠信廉洁来获得君子的信任,用同流合污不得罪于小人。老王认为:这样的人内心的纯真已被破坏,不可与之论道。现实生活中,乡愿是很多的,往往在中国的关系社会里如鱼得水。这类人总在忙,但从不忙正事。严嵩是个最好的例子,正直的外表,一生忙碌,为国家民众没做什么好事。

    “狂者”:率直而行,不过分约束自己的意念,疏于事情的应付。老王认为:正因为他的率直而行,内心的纯真没有遭到破坏,所以可以进一步造就成圣人。率直而行之人,不太在意个人的利害得失,往往得罪人,有个性,现实中碰壁多。但交朋友这样的人才合适。

    王守仁认为:仅为狂者不足以成事。只有具备执中而行的秉性才能有所成就。执中就是去除自身轻傲的毛病,深入探索事物(致知),用最恰当的方法做事。这样的人才可委以大任。

    我的体会是,不必隐瞒或改变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但做事要时时提醒自己“执中而行”,不可轻傲,不可偏激,不可不切实际。须我辈修炼的还很多,阳明先生的书值得一生去读。

 

用人之道

    在用人方面,王守仁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对于发现人才,王守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用人,按自己的需要来选拔就可以了。向朝廷推荐人才,就必须有明确的标准,不可以个人的好恶定。

    小人之才如何用?好像砒霜,硫磺等,用来以毒攻毒是可以的。但不可和有德的人才合在一起用,就好比把砒霜混在人参,茯苓中一起服用,肯定要命。

    对于边防地区的用人,一定要具备三个条件:忠诚英勇,果断敢为;熟悉当地风俗,获得民心;不会水土不服,才能持久。

    对在外任职的人员,凡能安邦定国,有利社稷,自作主张是可以的。

    对下属的过失报宽容的态度。平定宁王叛乱时,武文定的部队败了,王守仁本想杀他。后来又放了,还安抚说:打仗中小有退却是正常的事。过后武文定果然立大功。以后朝廷用人王守仁还推荐过他。

    总结王守仁的观点可以看出:确定谁是人才,要有标准。要给人才行事的权限。要具备和提供能持久干下去的条件。最高明的是有关小人之才的使用,不必讨论要德还是要才,当然要才。对有才无德之人,让他去对付同样的恶人就行了。千万别跟其他人才一起用,要不德才兼备的人一准跑了。

 

心学四宗旨

    丁亥年,两广又有叛乱,皇上想起王守仁了。下旨说:你才识敏捷,最识大体,派你去我放心。高帽子一戴老王推辞不过,只好赴任。路上遇到自己徒弟王畿,说出了自己对心学的最终总结: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时老王的身体已经大大不行了。一路打听叛乱的原因是朝廷没有诚心安抚他们。于是到达南宁府之后,下令把防守的军队都撤走了,叛乱者看到这样,就主动投降了。老王只打了他们一百刑杖就放了。对他们说:放你是朝廷的恩德,打你是我依法办事。老王的做法有点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意思。

    王守仁把主要力量放在收服人心,完善当地的社会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官员,设立土官知府和流官知府来互相监督。还开办学校教化当地人民。顺便把山里的土匪灭了。皇上高兴了,又是大大赏赐。王守仁趁机又是辞官,因为他病得实在不轻了。

 

此心光明

    王守仁病卧一个多月了,只能勉强处理公务。船行到乌蛮滩,船上的人说:这里是伏波庙的前滩。老王想起自己十五岁时曾在梦里拜谒过伏波庙,还吟过几句诗“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上岸去看那个地方,跟梦里的一样。于是感叹命运由天意决定。想到自己这么多年运用兵法除匪灭叛,开办学堂教化民众,却只能尽一点微薄之力,终无法救民于水火。

    过了一个月才回到大庾岭,向手下交代自己的后事,手下开始准备棺木。家童问还有什么要吩咐。王守仁喃喃道:没别的牵挂,只是平生的学问刚有所悟,却未能和志向相同的人一起实施,此为最遗恨的事。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的坐船停在青龙铺。他招学生周积到身边。说:我要走了。周积落泪,问可有遗嘱。一代圣人王阳明微笑着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登泰山到半路,抬头石壁上有大大的石刻:仰不愧于天,俯不惭于人。能做到这两句的人很少,王阳明先生做到了。我等虽非圣贤,无论一生的成就如何,到生命的最后能否告诉后辈:此心光明!

    作者:君子温润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