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质量是什么单位:领导干部听课评课亟待专业化 - 杭州教育城域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37:17
领导干部听课评课亟待专业化
来源:中小学管理(2009-2)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2日

[摘要]通过对北京海淀区中学领导干部听课评课记录的分析,发现领导干部听课评课尚不专业,表现为:听课评课目的不明确,计划性、选择性不强,框架不清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听课评课中的问题意识不强。建议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转变评价视角;以研究者的姿态进入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借鉴课堂观察的方法,减少听课评课的随意性;评课标准、框架的确定兼顾个性特点与共性要求。
[关键词]教学管理;听课评课;专业化
听课评课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性活动,也是学校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这里的领导干部,是指在中小学工作的校长、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教学主任、德育主任、教科室主任等。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既是其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需要。
一、领导干部听课评课尚不专业
为全面了解目前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听课评课的现状,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中教科从2008年2月开始收集海淀区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领导干部的听课评课记录,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海淀区教科所2008年4月成立了“海淀区中学领导干部听课记录分析研究组”,对中教科收集的听课评课记录进行了二次深度分析,完成了《海淀区中学领导干部听课记录分析报告》。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海淀区领导干部听课评课还不够专业,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听课评课的目的不明确
海淀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淀区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校长每学期要听课20节以上,教学管理干部(教学副校长和教学主任)每学期听课要不少于40节(兼课30节),德育管理干部(德育副校长和德育主任)每学期听课要不少于10节。文件还要求,干部听课评课要有目的、有设计、有重点、有记录、有反思、有评价;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作及时、科学、有效的听课反馈,并有计划地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从海淀区中学领导干部的听课评课记录看,大部分人在进入课堂之前,并没有明确的听课目的和观察侧重点。有44%的校长、45%的教学主任未完成“学期综合分析与评价”。这说明很大一部分领导干部并没有带着了解学校教学的真实情况、了解教师的发展现状和校本教研需要、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等目的走进课堂,也没有对学校教学作出有指导性的评价。
2.听课评课的计划性、选择性不强
领导干部听课评课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学校教学的全局情况,所以,应考虑时间、空间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布。听课评课的时间分配应该相对均衡,如每周安排一两次;课型和学科分配也要相对均衡,特别是不要忽视课时少的学科和校本课程等。
但从我们对海淀区领导干部听课评课记录手册的分析来看,听课评课的时间多集中在9月份和10月份,且集中在开学第一周和第二周的情况较多,11月份的听课评课数量比9月份、10月份明显减少,12月份更少。
在选择听课评课类型、年级、班级、授课教师等方面,领导干部没有表现出明确的选择意图。他们听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课较多,听初三和高三的课较少。而事实上,听课者观察初三、高三的课,从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反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教学,是非常有价值的。
3.听课评课的框架不清晰
评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当领导干部走进课堂时,他的身份就应该是一个专业引领者。领导干部在评课时应该明确3个问题:从哪些方面(关键要素)听课评课、依据什么标准(评价工具)听课评课、按照什么思路和方法(如何观察学生、观察教师)听课评课。这3个问题确定了听课评课的基本框架,是听课评课专业化的具体体现。
与学科教师和教研员的听课评课不同,领导干部应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对一节课进行综合评析。但从海淀区中学领导干部的听课评课记录来看,有些记录非常详细,有些记录则特别简单;有的领导干部只记录自己关注的几个点;有的记录虽多,但得出的结论有表面化的倾向。这说明,领导干部听课评课的框架还不清晰,随意性较强。
4.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
海淀区领导干部听课评课记录分析结果显示,领导干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明显不够,在8个观察指标中排在第6位。在学习指导方面,大部分领导干部仅仅关注了指导的范围、有效度,而缺少对教师教学与指导方法合理性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活动效果的评价。在学习效果方面,比较注重知识讲授的效果,而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学生思维活动质量的关注。同时,对于学生掌握拓展性知识的程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也关注较少,特别是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
5.听课评课中的问题意识不强
从我们分析的领导干部听课评课记录内容来看,常规性的、泛泛而谈的内容较多,而有价值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较少。在听课记录手册的“分析反馈意见及指导建议”一栏中,一些领导干部只写了一句话——“已与本人面谈”,对面谈的具体内容、发现与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等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记载。
二、领导干部听课评课如何走向专业化
听课评课是一种评价、反思、对话、研究的行为,需要有专业的视角、专业的话语以及基于证据的分析。具体来看,领导干部的听课评课要走向专业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转变评价视角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新视角。它告诉我们:评价教学成败最重要的标准应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评课者应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学”,从关注“教得怎么样”转为关注“学得怎么样”。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的发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更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学生有没有“学会”、是不是“会学”。具体来说,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等方面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只有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学”审视教师的“教”,才能在主渠道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非本末倒置——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服务于或服从于教师 的发展或者学校的发展。这种评价视点的转变是领导干部实现听课评课专业化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基本前提。
2.以研究者的姿态进入课堂,强化问题意识
听课评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研究活动。对领导干部而言,听课评课既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管理研究的过程。而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真问题,要分析与解决真问题。所以,领导干部在听课评课中,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发现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
比如:领导干部在听课评课后,应及时记录要点,定期分析自己不同时段的听课记录,归纳出带有本质性、普遍性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组织教师共同研讨,改进教学。
3.借鉴课堂观察的方法,减少听课评课的随意性
近两年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被推广的课堂观察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化程度,解决听课评课的随意性问题。领导干部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一方法,以增强听课评课的目的性和科学性。
比如:在听课评课前,领导干部可根据此次听课评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并尽量在课前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课中,使用相应的观察量表,对观察点的情况做出详细记录。课后,将观察结果和指导意见或建议反馈给授课教师,并与其做进一步讨论和交流。这样既可以减少听课评课的盲目性,又能够有针对性地发现与解决学校教学管理中或者授课教师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4.评课标准、框架的确定要兼顾个性特点与共性要求
这里所说的“个性特点”,其一是指各个学科的基本特点以及这一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比如:领导干部在听语文课时,应针对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注教师对语文特有的学习方式的把握,以及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听数学课时,要针对数学学科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广泛应用性的特点,关注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二是指听课评课对象的不同特点。领导干部在听课评课时,要特别考虑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教学上的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比如:对初步显现教学风格的教师,评课时应侧重对其教学特色的挖掘,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彰显个性;而对教学尚有困难的教师或者新任教师,侧重点则应放在教学常规的落实方面,帮助他们在达到底线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尽管我们在听课评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与不同对象的差别,但是,一堂好课必定有一些共同的标准、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律和原则。评课标准的研制需要经历充分讨论和定期试用的过程。领导干部可以参照本校研制的评课框架和评价标准进行评课,也可以按照本地区教研部门提供的评课框架进行操作。无论采用哪一种评价标准,我们在听课评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评课框架、手中有观察量表,这样才能避免对教师的课进行主观、随意的评价。
[上一篇]:以优秀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品位 [5-22]
[下一篇]: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