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庄园有手机版吗:谈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49:33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部分学校己悄然兴起。为顺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学校1997年招收了第一批艺术特长生,其中美术生29人,与音乐生共同编成一个艺术特长班,其教学宗旨是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教学方针的同时,让部分具有特长的同学得到进一步培养,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九七年到现在近两年半的教学当中,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上看,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将几个主要问题提出来,以及针对这些问题而采取一些尝试性的教学措施和收到的效果情况,向各位老师做一下汇报交流。

一、出现的问题

    1、专业课教学当中观念的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只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教学是以造型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进行的。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技巧)。其中的表现方法可以引伸为两种含义,一种是表现物体的技能;一种是运用所学的绘画技法去表现思想情感的能力,也就是创作的能力。而在传统的专业教学当中却忽视了美术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造成的教学后果是学生只能掌握对物像在不同光线、明暗、色彩变化下的塑造能力。教师衡量学生学习程度好与坏也是以“恰当、准确”为标准进行的。如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是无能为力。

2.在教学当中,强调具体的技法训练,忽视学生能动性的培养,最终教学结果是:学生表现技法的模式化。在具体的教学当中住往是教师喜欢教给学生苹果亮部怎样画,暗部怎样画,这个线条应该怎样变化,素描调子是用直线还是用曲线等等,这种教学的效果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成绩提上来,但是这种成绩是以失去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为代价的。

二、问题分析及措施

1、造成第一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更新观念。二战后,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lowenfeld)就提出了注意创作过程及个人发展的理论。“强调对绘画技能以外的艺术知识、评鉴艺术的能力的重视,可望使美术教育的价值功能得以全面的体现。这种强调受教育者掌握综合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主张,与我国美术教育培养素质完备的现代化人才的目标是大体—致的。” (尹呈忠《素质培养与学校美术教育》)而传统教学观念是维持在技法型的个教育观上进行的,现在需要的是全面支展的大教育观,正如美术教育家丰子恺所说的,由小艺术品小的知识、小技能的教授转向大艺术品——人类生活, 社会公民以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去发展……。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首先应该注意加强绘画以外知识的补充,要求他们注意有相当水平的艺术理论,相应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史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身边生活的感悟能力。只有构架起这样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才能具备创作的基本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作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创作课的设置上从高一的下学期开始采取了专业课同步进行的方式开设,课程主要内容有高一开设速写、构图;高二开设创作、欣赏。速写作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技法的重要手段既属于专业课的范畴,也可以为创作课积累素材。在高一开设构图、速写课,这样就为高二讲授创作课时做了准备。创作的源泉是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这种感悟也可能是来自对人生经历的一种体验,也可能是来自对社会对自然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平时积极鼓励他们多看中外文学名著,提高对人生的感悟能力。每学期都用二次星期天带学到户外写生,在平时不放过任何一次市旦举办的画展……。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同时也更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爱美的天性。除了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外,有的同学还喜欢上了摄影并且摄影作品在齐报上先后发表。有的同学在参加市的画展时上交作品不再是以往的习作、静物、头像,而是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作品。艺术作品最最珍贵的就是创造力,那么发掘学生的创作潜力就是我们在完成专业教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专业教学           技术训练

                   (表现)

                   审美能力                创作

                文史知识 世界观          (创造力)

非专业教学     鉴赏能力 情感……

2、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学生模式化的学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往往带有较强的个体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以及审美创作经验。教师往往给予学生的是模式化的重复。艺术与科学不同,“艺术更崇尚个性,艺术作品以独自魅力与意义是其它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唤起人们感受,并在这种感受的过程中开拓人的精神境界。”(《中国美术教育》1995第1期李小夫)艺术作品的个性化不仅是思想内容的个性化,在表现形式上也应该是有差别的。我们说画家的作品风格是通过具体技法、色彩、线条等艺术语言所体现的,所以个性化的表现是体现作品风格重要方面。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单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在教学当中过细的要求学生具体的表现技法,学生就会自然按照教师的模式走,从而失去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在个体表现上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上下功夫。在高一阶段由于是打基础,要示范为主,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去观察。如在素描静物教学中介绍物体的明暗规律、相互之间的比例规律,至于学生在明白这些规律后怎样去表现是用直线还是曲线调子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更趋于完美,最终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艺术史学家奥班恩在谈到对学生个性的忽视时指出“我们教学制度中最大的罪过之一就是将学生强制纳入预定的模式之中,而不管这个模式是否适合他的个性。”(《艺术的涵义》)在这种教学制度下,反过来由于学生反复尝试各种适合自己的绘画技巧,在无形当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这样既达到素描教学的目的一正确的观察与表现,也使学生在训练当中增加技巧的偶然性表现以激发创作的灵感。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认真研究开课的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我们将学生按基础好、中、差分为第一、二、三组,每一组练习的内容、难度、要求的完成作业的形式都不同,比如第一组基础比较好在素描训练当中,要求画面进行完整性的处理;第二组要求塑造物体的能力,更加注意物体的空间的处理;第三组要求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比例要表现准确。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想取得的最终效果应该是一致的,就是将学生的专业课整体入门。

三、教学效果

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我们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拿出20%的课时,为学生开设美术字、图案、色彩构成等科目,这样对学生所学的主干专业知识起到了辅助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比如我们学校的美化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特长生完成的。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既学到了课堂当中学不到的知识,又能达到学有所用,这样就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强调个性发展我们还注意教学当中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适应性。教师不仅要讲解一般性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程度、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艺术能力。比如我们有个同学,他的素描、色彩所画的方式与其他同学都不同,非常大胆,有独道见解,但画面有点零乱,我就鼓励他按自己的想法画,由于他的素描功底差,我就有选择的找一些适合他的大师的作品叫他临摹。这位同学很快由原来的第三组偏下上升到第一组。

多样化的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在两个半学期里,我们在专业课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进行了多学科的教学,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都有所增强,可以说取得一定的阶段性的进展,在原有的29特长生当中,基础差 (第三组)的11名占总。人数38%, 中等生(第二组)占总人数 45%,基础好(第一组)只有5名占17%,而现在的第一组是3,土人,第二组15人,第三组3人。其中有三名第三组同学冷玉娜、柳森、吴娜上升到第一组。我想这是给学生发展空间的结果。

成 绩 对 比

在教学过程中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外,我们不排除利用功利性去强化学生学习。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兴趣是有一定功利性的。我们利用这个原理,来强化学生的兴趣点, 以往我们的教学是可以说以高考为目的,教学为手段。而我想现在的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可以准备高考作为手段,以在教学当中增加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调整开课内容,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的知识,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现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伊顿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一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艺术与视知觉》)对创造力以及创造思维的培养己被看作是艺术教育的最高要追求。在中学搞大面积专业教学,对我们来说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怎样带领学生学好专业课,丰富他们的各项能力,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时间共同去探讨。

以上是我在近二年多的专业教学当中的粗浅认识与体会,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批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