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和酸奶:浅谈对《基建工程质量控制作业标准(WHS)》的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38:38
浅谈对《基建工程质量控制作业标准(WHS)》的认识

【 字体:大 中 小 】

1、《WHS质量控制标准》实施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拉动内需,给电网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给工程管理,特别是工程的质量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有些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原材料以次充好,甚至在钢筋验收后,将绑扎好的钢筋部分拆走,以致工程本身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施工中坑深未到位、混凝土浇筑蜂窝麻面、构支架基础及房建基础下沉、开裂,屋面、墙体漏水等质量问题比比皆是;施工现场工人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教育,操作技能严重欠缺,更谈不上熟练的技巧,使得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由于施工企业的扩张速度太快,加上人才流失,有些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人员不能满足需要,现场管理人员不到位,管理混乱,工程质量目标不能很好地策划、落实和监督,从而带来了极大的质量和安全隐患。
  为了彻底改变此现象,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就必须采用监督、检查等有效手段通过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不同的管理群体来对施工操作面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加强施工现场的全过程控制。其中监理对现场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监理人员以自己特有的技术优势,在施工现场监理工作过程中,通过旁站、巡视及平行检验等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施工现场的误差和错误进行纠正和制止,来保证工程质量的可控、在控。

WHS是工程质量控制的一种有力手段,通过对W、H、S点的质量控制行为,来保证工程各阶段、各工序的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各监理单位对控制点的设置和应用已经由来很久,但是由于各监理单位对控制点的认知不一样,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标准;控制点的设置就五花八门,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也不予认同;WHS控制点的设置就形同虚设,也就无从谈起很好的实施了。监理单位一直没有很好的强制手段,控制的效果不是那么理想;急需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工程质量控制和W、H、S点的实施行为。南方电网公司在今年一月颁布了《基建工程质量控制标准(WHS)》(以下简称“WHS”)后,规定了控制行为主体、控制点设置的标准、检查项目、检查方式、合格率的统计等方面都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详细的实施方法,对监理现场的质量控制工作推进了一大步,控制的方法和效果也上了一个大的台阶。《WHS质量控制标准》对监理来说是非常及时又有效的控制指南,运用得当可以让监理更好的履行职责,为业主服务。

2、对《WHS质量控制标准》的理解

1)控制点含义的理解

监理要想做好质量控制工作,那么对WHS控制点及质量控制标准的理解和掌握就显得非常重要;个人理解WHS点的含义如下:

W( witness point)点 :指见证点,在相应文件(通常为质量计划)中规定的对某操作的监督点。制造厂或安装单位应在该点之前通知监督方,只要按规定正式通知了监督方,即使监督方指定人员不在操作现场,见证点时限过后也可进行操作。 W点注重的是施工过程中的平行检查,通过这个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及纠正质量问题。

H(hold point)点:指停工待检点,在相应文件(通常为质量计划)中规定的对某操作的监督点。制造厂或安装单位应在该点之前通知监督方,只有经监督方指定人员到场监督检查并给予放行后,才能进行该停工待检点以后的工作。H点注重的是对施工的某道工序或检验项目的结果检查,只有检查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是一个设置“关卡”的意思。

S(Standby Point)点:指旁站点,针对工程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而设置的全过程连续监控点。S点注重的是施工工序或部位的全过程监督,既要关注过程,也要注重其结果;S点的控制对监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质量控制标准的理解

WHS作为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其发起单位是施工单位,但主体实施单位主要在监理单位,业主项目部和设计单位只对部分高级H、 S加以控制。因此监理人员对WHS的理解、掌握和熟悉程度将对工程建设中质量控制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1)控制点的设置

WHS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来源于南方电网公司110kV~500kV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以下简称“验评标准”)的质量检验及评定项目范围划分表,目前控制点的设置是以控制类型来设置的,按照《<基建工程质量控制作业标准(WHS)>应用补遗说明》,WHS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在同一项目中应不能多于262个控制点,即不能多于262个控制类型,同一类型控制点可能会在不同的单位工程中存在。

(2)控制的实施流程

WHS每种控制类型的实施流程也是有所区别的,检查人员应认真掌握每一种类型的实施流程:

W和S控制点施工单位采用口头或电话通知向监理单位进行申请。验评记录、隐蔽记录、旁站记录、见证记录、监理日志、施工日志等资料可以作为过程质量控制证明材料,不需针对具体检查项目填写见证点W、停工待检点H和旁站点S 《质量控制记录表》。H控制点“检查项目”中为H控制类型的,施工单位采用书面方式向监理单位进行申请,申请表式采用《WHS质量控制点检查申请表》,责任控制单位应同步使用《停工待检点H质量控制记录表》进行记录并签字。“检查项目”中为W、S控制类型的,采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申请。验评记录、旁站记录、见证记录、监理日志、施工日志等资料可以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证明材料,不需填写见证点W和旁站点S 《质量控制记录表》。

(3)WHS合格率的统计

     WHS合格率的统计也是按照类型来统计,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利用合格率来判定各主体责任单位(目前是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行为。

施工或监理WHS合格率=(本项工程WHS质量控制点执行合格总数/本项目应执行WHS质量控制点总数)×10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控制点中不管牵涉到几个单位工程,只要有其中一个不合格,该控制点就判定为不合格。

3、WHS与验评标准的关系

1)WHS是一种质量控制行为,而验评标准是这个质量行为所得的结果之一。无论是W点、H点,还是S点,无论主体责任单位是谁,都要得到最终的相应验评记录表;验评标准里的验评记录表是WHS质量控制行为的有力支撑,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WHS质量控制的设置点来源于验评标准里面的项目范围划分表,检查项目来源于验评标准记录表里的主控项目;没有验评记录表, WHS质量控制落不了地,也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样没有WHS质量控制行为,验评记录表是空中楼阁,没有支撑点,资料也就变成假资料;这也是从验评标准2007年颁布以来,验评记录表一直形成集中签字、补资料的诟病原因之一;所以WHS质量控制标准是验评记录的支撑点和有益补充。

3)WHS质量控制行为是质量控制的实施过程,而验评记录表反映质量结果,是判定质量是否合格的直接依据之一。通过各责任主体的质量控制行为(WHS)来保证工程质量合格(验评记录),所以WHS是验评标准的保证体系。

4、关于WHS质量控制标准的几点个人建议

1)WHS控制点的设置和合格率的统计

目前《WHS质量控制标准中》点的设置是按照控制类型来设置的,与验评标准项目范围划分表还没有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设置点看来是少了(不超过262个),但实际质量控制的工作一点也没有少;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每个点要到位进行检查,就必须按照验评标准里的项目范围划分,以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来进行检查,这样才能与施工单位的施工工序相对应,控制行为才能落地。相应的控制记录、试验报告、验评记录、监理日志等支撑性资料都会一一对应,一点都不会少。

同时所有工程资料归档都是按照验评项目范围划分表来对号入座,以单位工程来组卷归档的,目前控制点的设置形式,对资料归档和查找产生了一定困难。

目前控制点的设置,在同一控制点体现在不同的单位工程上,施工时间可能会拉得很长;如土方回填,从施工开始到最后结束都在施工,控制点就一直形成不了闭环,对质量控制的延续性和合格率的统计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目前控制点的设置,对WHS合格率的统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前文所说一个控制点中不管牵涉到几个单位工程,只要有其中一个不合格,该控制点就判定为不合格;那么这样不管重要的单位工程还是非重要的单位工程只要有一点点不符合要求,该控制点就不合格,由于分母较小,对合格率的统计就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能直观的判定和如实的反映出工程的质量控制行为和实体质量。如某工程的土方回填,只是警传室周围50CM左右高的土方未按要求回填,而另一个工程是所有的土方回填都不符合要求,两个工程土方回填控制点都判定为不合格,但实质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由于统计的阶段不同,分母的大小不同,控制点设置少,分母就较小,同是都是一个控制点不合格,由于分母不同,对合格率的百分比是完全不一样的。

建议按照验评项目范围划分表的标准进行点的设置,而不是以控制类型来设置,虽然看来控制点多了,但实际的质量控制行为一点都没增加,相应的记录表格也能对号入座了,资料归档、合格率的统计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同时合格率以单位工程进行统计,能直接反映出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控制行为和实体质量,更加的直观和一目了然。

对控制点的设置建议也可以引入关键项目的概念,合格率统计的时候,高级H点与一般W点应该处于完全不同的地位,在合格率中应有所体现;这样更能体现关键点控制的重要性。

安全控制方面如重要的安全跨越、关键节点是否也可以引入类似控制点的设置,个人觉得安全方面只要不过多设置,是完全可行的。

2)控制点与检查项目的关系

WHS中每个控制点中都有若干个检查项目,每个检查项目的控制类型也分为W、H、S,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每个控制点中,无论有多少个检查项目,每个检查项目应该都有对应的检查方式,而每种检查方式自然要产生其对应的控制类型。那么在检查过程中,如果这个检查项目的控制类型是H的话,那么该检查项目就应该经过停工待检,合格后方能进入其下一道工序;和控制点的控制原理应该是一样的。他们是一种包含关系,并没有矛盾和冲突,相反只有检查项目的控制类型和控制方式全部落地了,控制点的控制类型才能落地。建议WHS质量控制记录表罗列出每个检查项目的控制类型、检查质量标准、检查方法、检查结果,这样的话即使该控制点不能一天内检查完成,也有可追溯性,同时避免该控制点的检查项目漏项,每个检查项目也可以有相应的支撑资料去说明,更具有真实性和检查的完整性。

3)控制原则的确定

在《<基建工程质量控制作业标准(WHS)>应用补遗说明》第2.3、2.4条中,控制原则的说明个人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不管是控制点的H点、还是检查项目中的H点,我觉得其控制方式应该是一样的,否则设置起来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特别是检查项目的H点,容易让人忽略,如果按照补遗说明的要求,往往就到不了位,控制行为也就成空中楼阁了,无法落地。

建议是否对检查项目点的设置重新进行梳理,按照WHS的控制原则来设置检查项目的控制类型,控制点的类型以该控制点内所有检查项目的最高级别来确定;从而有效的从标准上就避免了控制行为的漏项,特别是检查项目中H、S点的忽略。

4)是H点重要还是S点重要

在WHS中,H点分为H点分高、中、低三级控制,明显比S点更重要。但个人并不是这样认为,我认为H点反映的该道工序的结果检查,而S点是对施工全过程连续的监督;作为监理来说,S点显然更为重要;旁站记录表也更有说服力。所以S点设置应该是更为关键、强调过程控制的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去纠偏,并对实施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点。所以建议对S点的要求应提高到更高一个等级来控制,或者说控制的要求和支撑资料更加严格、有说服力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