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铁板烧厨师:丰臣秀吉的悲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02:31
丰臣秀吉的悲哀

   1598年,平民出身,最终结束日本百年动乱,因此爬上日本权力最高峰的太阁丰臣秀吉去世了。他身后,留下了一盘看似平静,实则风云暗涌的残局。一方面,日本形式上统一于丰臣政权,前田利家与德川家康势均力敌,维持着一种平衡,三中老又协调着五大老与五奉行;另一方面,侵朝战争已告失败,国内外不满情绪高涨,勉强好转的经济面临崩溃,检地运动引发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防不胜防,野心家们蠢蠢欲动、寻觅时机,尾张派(武力派)与近江派(文臣派)的矛盾日积月深,冲突一触即发。此外还有淀君与北政所的失和,宇喜多等大名家的内乱,种种矛盾错综复杂,日本的政局又站在了悬崖边上。

  很多人倾向认为丰臣秀吉自成为天下人后,日益昏聩腐朽,与以前判若两人。笔者却觉得,秀吉晚年昏庸糊涂、贪图安逸是事实,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的,但若说他与以前判若两人,则未必。秀吉的变化,与其说是因为年纪,不如说是地位,富丽堂皇、安逸豪奢,既是难以抵御的诱惑,也是一种政治的需要。晚年的秀吉,政治眼光仍在,他至少比一般人要更精明。《丰臣家的人们》说他通过对五大老佩剑的分析,准确而深刻地评价五个人的性格,这恐怕不仅仅是小说家言。秀吉晚年曾不止一次地问别人,自己死后谁会取得天下,这表明,秀吉本人是清醒或至少隐约意识到丰臣的天下是不稳定的。事实上,他一直试图力挽狂澜,可惜已经力不从心。

  战国大名是百年的兼并战争中逐步产生的,他们中大的占有数国到几十国上百万石(如毛利家),小的只有十几万石甚至更少(如真田家),但数目众多,当时的日本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大名组成的一个名义上统一于丰臣政权的松散的联合体。秀吉的天下,继承自自己的主公织田信长,并且主要是通过实力与魅力,快速而“和平”地达到统一的。实际上他尽管有干杀三木、饿杀鸟取、水淹高松的辉煌战绩,但也有受挫于德川、岛津的经历,并且后面两次失败都发生在他自己掌权、意图统一天下的时候。真正武力解决的,大概只有与北条的小田原之战。这个政权联合体致命的缺点就是中央的力量太过薄弱。当时,伊达家的石高一度高达200多万石,德川的石高竟有300万石,而丰臣氏的天领不过240万石。小田原之战结束后,秀吉借机减封、改易了一大批未能及时赶到战场的诸侯,如前面提到的伊达家,刚刚奇迹般地统一陆奥地区,却一下子就被不动声色地减封到百万石以下,伊达家当主政宗的正室也成了人质,后来,连伊达家祖先的歌哭之地米泽城也被改封给了他人。但政宗的运气还不错,他至少还可以作为一个大大名存在,并且以土地换地位,他得以进入日本的政治中心。以后,他将在日本政坛上发挥非常微妙的作用。其他的一些大名,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他们被彻底改易,许多锦衣玉食的大名,一下子沦为一无所有的浪人。对小田原之战的功臣德川家康,秀吉采取了明升暗贬的策略,用关东八州换他原先的领地,石高是增长了,但离开惨淡经营数十载且靠近京畿的东海地区,到人生地不熟、对丰臣政权存在敌意的关东地区,对家康来说,绝对不是什么令人高兴的事情。但秀吉没有预料到——有几个人预料的到呢——的是:德川家康巧妙地将关东地区人民对丰臣政权的恶感,转化成对自己的拥戴,很快就在关东立稳了脚跟,关东地区富庶的资源、广袤的土地,使德川家康的力量更为壮大。而德川旧领的人民却继续对德川家保持好感,这种好感不能不影响到当地后来的领主。可以说,尾大不掉的地方势力,是丰臣政权迅速易主的根本原因。
 
  秀吉的平民出身,使他成为日本的英雄——据我的朋友清岩叟认为,珍珠港事件中,山本五十六以“虎”为口令,虎(Tiger)实际上可能是“太阁”的音讹——但也使得他没有一支自己的忠诚的、稳定的、数目众多的家臣团。为此,他提拔了与自己沾亲带故的福岛正则、小早川秀秋等人以及其他一些才能杰出的武将,只是,为了与其他大名相抗,他提拔的这些人也成为了大名,也开始为自己家族的利益考虑,后来,他甚至不得不提防随他打江山的黑田孝高等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与实力,他下的另一步棋就是笼络那些以前与他平起平坐的大名,比如说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出身名门,在丰臣政权下,实力仅次于丰臣秀吉,最要紧的是,他是秀吉故主织田信长最忠实的盟友(就是这位最忠实的盟友,信长一死就乘火打劫,挑拨武田旧臣攻击织田家臣,自己则乘机占据了武田旧领),只有笼络了他,才能使织田旧臣统一在秀吉麾下,才能使天下信服秀吉。秀吉不惜以自己的母亲、妹妹为人质,以换取家康在形式上对自己的臣服。“拜托了!”他对家康如是说。可以说,他即使明知家康是匹恶狼(从他临终前对德川的不放心可以猜测出),也只得豢养他,这是尽快统一,以免夜长梦多的唯一选择。

侵朝被认为是秀吉一生下的最大的一着臭棋。有人认为,晚年的秀吉变得狂妄自大起来,小看了朝鲜与中国人民的实力。应该说,侵朝是不正义的,秀吉确实没有意识到中朝的力量是这么强大,但他并不是夜郎自大。战争初期,日军所向披靡,中国参战后,日军照样取得了许多大捷,以至当时中国一本介绍日本的小册子上说,要不是“敌酋”突然死了,这场战争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呢。第一次侵朝失败了,按说秀吉已经明白中朝人民的威力,可他还是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似乎除了用“疯狂”、“愚蠢”这类的词,没有词好形容他了,但事实也并不是如此。侵朝是日本的一贯理想,《日本书纪》将朝鲜看作是天神赐予日本的财产。若侵朝成功了,那么秀吉就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功臣,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丰臣家族不但可以武运长久,甚至可以成为日本历史上另一个神的家族,千秋万世,基于这么大的利益,冒点险也是值得的了。当然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日本疆土狭小,发展潜力有限,它必须要争夺新的领地与市场(现代,由于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日本的弱势,日本也得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第三,占领朝鲜可以获得大量的领地用于恩赏给在统一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士。我们一直有一个错觉:日本人是不计较报酬了。错!当年日本人打败了蒙古人,可由于没有新的领地赏给武士,造成武士的强烈不满,后来北条氏的倒台,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有北条氏的前车之鉴,秀吉当然对朝鲜这块土地蠢蠢欲动了。第四,侵朝也可以调整大名的势力,丰臣的亲信大名可以借朝鲜战争得到提升与重用,外洋大名则可以在战争中被削弱。怎奈中朝比想象的更为强大,抵抗更为猛烈;德川家康借口新近调换领地,拒不出兵,忠于丰臣家族的大名反倒被损耗的七零八落;国内由于对战争的不满、对新政策(这条下面继续细说)的不满,动乱频仍。结果,侵朝成为秀吉永远的痛。

  日本统一后,秀吉以更严厉、更彻底的手段执行检地、刀狩政策。这一政策,自战国后期已在各地零星进行,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却要到秀吉时代,这就是著名的“太阁检地”。秀吉每分封一个诸侯,都不厌其烦地告诫:“一定要继续检地!”检地的成绩也作为衡量一个大名优劣的重要标准。对检地政策,历来褒贬不一,当时不但农民、豪族、寺院反对,有些大名也阳奉阴违。想要全面的评价“检地”,就必须先认清当时的形势,揣摩出秀吉的目的。《伊达政宗》一书认为,秀吉检地的目的,至少在东北地区,是为了挑拨农民与大名的关系,以引发一揆(农民暴动),造成处置大名的借口或直接以一揆消弱大名。这未免小视了秀吉的智力。诚然,检地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农民的负担,但随着和平时光的到来,随着因此而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会相对改善,毕竟隐瞒土地的最大的获利者是地主;检地也增加了丰臣政权与各地领主的收入,使他们有余财发展经济、军事。最要紧的是,检地可以削弱占有土地的豪族、寺院的力量,他们是阻碍日本建立统一市场的最大的绊脚石,也是日本统一后最大的不稳定力量。特别是寺院,他们代表着腐朽、落后的思想却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占有大量的土地,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为了对付他们,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曾经采用比较残酷的镇压手段、秀吉的弟弟秀长曾在大和地区推行温和的赎买政策,单以上两种方法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检地无疑是最有效的办法,实际上,后来德川幕府就继续检地,这一运动一直到家光时代才告完成。但检地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对那个地区有绝对的控制权、并且要稳定。侵朝战争,使国家继续处于战争状态,此时检地,不异于搬起砖头砸自己的脚。而且,在具体的实施上,也存在用人不当、操之过急等毛病。

  重用文臣是秀吉的一个重大举措。这引起了武功派大名的强烈不满,促使了武将与文臣的严重对立。后来以福岛、加藤为首的武功派大名终于因为对石田三成的恶感而加入东军。但德川家康得天下后,实行的也是扬文抑武的政策。本多忠胜曾酸溜溜地说:“最近好长时间没看见殿下了。”(山岗庄八《德川家康》)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本是从来为政之道,秀吉重用文臣非但无可厚非,而且是非常英明,也是非常必要的。可是,与检地一样,重用文臣是建立在和平的基础上的,可秀吉又发动了侵朝战争,武功派大名拼死奋斗,却发现毫无战功的石田三成等人官升的比自己快,自己稍有过失,却受到严厉处罚,又怎能心平?而舆论却几乎一致同情武功派大名,因为他们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丰臣麾下裂痕越来越明显,而当权的,却偏偏是没有强大力量的文官,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一如既往地拥护丰臣家族,而一旦别的大名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会认为对方试图颠覆丰臣政权,武功派大名就这样被送到了丰臣家族的对立面——尽管他们自己并没有觉得。家康后来重文轻武,除了得益于丰臣秀吉已经实行的政策外(那些武功派大名的实力已弱,而且他们的被轻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一个传统),更主要的是,他有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家臣团,他可以把外样大名排除在政权中央之外,而谱代大名本来就没有多大的实力,后来,谱代大名的石高基本上没有超过十万石的。

    继承人问题一直是困扰丰臣家族的一大难题。丰臣家的人丁不盛,秀吉自己只养了两个儿子,长子还早死,次子生时,秀吉又已是风烛残年——由于两个孩子都是淀君生的,后世有人猜测秀吉没有生育的能力。秀吉的弟弟也没有生育。秀吉收养了一大批的养子,这些养子中有公家子弟、有亲戚故旧、有人质,这些养子,有后来在战场上叛变的小早川秀秋,有为丰臣家族在关原奋斗的宇喜多秀家,也有赫赫有名的结城秀康。秀吉的长子鹤松夭折后,秀吉迫不及待地把关白之位让给了养子丰臣秀次,提前传位,是战国时代诸侯为了确保家族统治的惯常做法,后来家康也很快就把征夷大将军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只是秀吉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他自己的儿子丰臣秀赖出生了。在犹豫了很久之后——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老人是如何是彻夜不眠,焦虑、后悔、内疚、恐惧……各种情绪揪着老人的心——他终于决定对秀次下手,秀次的种种不谨之处被搜集起来,作为他是乱臣贼子的证据,终于秀次被迫自刃,他的妻妾子女被残暴地处死,其中,有一个妾是刚刚送来与秀次成亲的,还没有来得及举行婚礼,就被一起送上了刑场。现在秀吉考虑的是如何让年幼的秀赖在自己死后继承自己的事业,这使他变得儿女情长起来。他把秀赖郑重地托付给自己的好友、五大老之一的利家,又一再要求以五大老为首的诸侯盟誓,向秀赖表效忠。他寄希望于自己的寿命,只要自己一日不死,天下总是丰臣家的,局势总可以控制。可是死神终于到来。他仍然伸出瘦弱的手,要求大名们效忠秀赖,他在做保存丰臣家族的最后的努力,泪水盈满了他的眼眶。可怜的老人。
 
  两年后,前田利家去世,得到消息的武功派大名立即袭击了石田三成,局势彻底恶化。同年,关原之战爆发,德川家康胜,权力的天平倾向德川。又过十五年后,丰臣氏灭亡。

  天下虽然改姓了,但秀吉的事业却被继承了下来,只是继承他事业的不是他的后代,而是德川家族。他的晚年的种种措施,也许被认为促使了丰臣家族的灭亡,却给德川家族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实际上,德川家康是基本上是继续沿着秀吉的路在走,只是,现在阻碍力小了,路也就更宽阔了。这正是:织田信长揉面,丰臣秀吉擀圆,德川家康吃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