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室内布置:拈花妙旨今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2:01

拈花妙旨今何在

(2011-09-23 20:35:27) 转载标签:

达照法师

佛法

佛性

教育

开示

中国

正法眼藏

大光明

三祖

《法华经》

分类: 個人日記

 

禅是什么?

禅,不是看得见的庄严色相,不是听得到的美妙音声;不是春花烂漫的扑鼻清香,不是山珍海味的甘苦咸淡;不是自然界的寒暖冷热,不是内心中的审察思量。不是我说的这一切,也不是你想的那一切。总之,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是。

什么都不是禅吗?

不!禅,是一束永不凋谢的花朵,是一团缥缈天边的白云;是深山里的汩汩清流,是大海中的狂涛巨浪;是圣者心中的喜悦,是禅者表面的悠然。是暴风雨来临的微笑,是大光明普照的默然;是滴向莲花的泪水,是负起苍生的力量;是超越时空的隧道,是回归故乡的桥梁。

因此,禅也有其美丽动人的故事。

据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深入禅定,静虑宇宙人生的究竟实相,于那年的腊月初八夜间,看到浩渺无际的天宇闪烁着一颗清明澄澈的星星,触及无始劫来的善根慧眼,透脱了那层蒙蔽无数苍生双眼的无明轻纱,世界和生命便赤裸裸地显现。全方位的显现,没有前后左右,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有古今中外,一切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豁然脱落,迷雾拨开了,光明普照大地众生,佛陀从此就成为了光明的化身。

从此,这微妙的大光明藏便照耀着世间苦难的生活,至尊佛陀以其亲证的光明智慧和无限悲心为生活的内容,以其圆满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感化人间。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开始,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等,伴随着神圣的恒河日夜奔腾,学子云集,欢欣无尽,汇聚成无比深广的智慧海洋,在天地间渐渐地绽放出美妙绝伦的花朵。

禅,就是一束开在空中,无凭无据,却又永不凋谢的花朵。只有在你治好眚盲,打开慧眼的时候,才能窥见她美丽动人的容颜;只有在你放下执取离开她的时候,才能契入她那伟大的感动!

有一位烦恼不堪,备受痛苦折磨的人,来到佛陀的跟前,非常诚恳地祈求佛陀能够帮他解脱。佛陀从心中流露出一种深远宁静的智慧和安祥,具有无上慈悲魄力的声音,严肃而和雅地告诉他说:“没有人能够束缚你!”被佛陀那斩钉截铁的法语所震撼,那人的所有烦恼痛苦,也就当下烟消云散,不留痕迹了。就这么简单,这么从容。

佛陀总有用不完的方便法门,设法让无数受苦众生得到身心的安慰和智慧的享受。然而,佛陀在人间教化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古人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佛陀也以常人的世间寿命而示现涅槃,那年佛陀的时间寿命才八十岁,这是情理之中的有为法,也是意料之外的大悲心。就在这临欲入灭之际,佛陀那庄严清净无与伦比的心声,再次响彻了生命的殿堂,他在最后的一日一夜中还宣说了《涅槃经》。扶植戒律精神,宣示佛性思想,并对弟子们作了最后的教诫。

就在最后的涅槃会上,佛陀与迦叶尊者做了个温和幽默的表演。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今付摩诃迦叶。”

虽然今人考据以为该经存在疑伪问题,但是作为这个故事的本身,确实把佛在涅槃会上所说经法的内在精神——禅韵表露无遗了。中国禅宗后学一直把这个故事作为佛教“正法眼藏”的传承依据,我们暂且抛开历史的眼光和文献的考据,就从它的内在思路探讨其合理性。

首先,迦叶作为佛陀教法的传承者,在得到这种资格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表现,因为佛陀毕竟是在人间成佛度众生,佛法也毕竟是在凡人的世界里宣扬,要让佛陀座下的凡圣一切大众都能信服,必须由佛陀亲自来安排这个教法传承人和传法仪式。再说,佛陀的得力弟子非常多,都各有所长,其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就有十大弟子,如果不借助某种特殊的方式选定传承者,恐怕其他凡夫弟子就要生起许多无谓的猜测和评论了。虽然大家对于佛陀的任何决定都不会怀疑,但是佛陀始终都把事相摆在第一位,照顾到更多的凡夫人的情绪,就如佛陀制定戒律也一样,总是在每件犯戒的事情出来之后才开始制定,而不在大家未犯之前先行制定。

其次,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今付摩诃迦叶”,这确实是在涅槃会上的核心大事,佛陀知道当日夜半将入涅槃,所以重新强调一生所说之法的核心思想即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佛性常住之理的提出,赎回末代众生的法身慧命,一生教化大事完毕。末后一招,必需把如此根本重要的妙法托付给堪任大法之人。而摩诃迦叶恰好破颜微笑,又是常随侍者,心心相印,事事相通,圣教后继有人,岂不快哉!

最后,我们看到这里提到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十六个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涅槃经》的关键问题以及后世禅宗的核心思想,并且通过“拈花示众、破颜微笑”为契机,这是继《法华经》“世间相常住”的“从相见性”思想而来,法华开权显实,涅槃佛性常住,与此故事内容正是一脉相承,宛如符契。所以说,这个美妙的故事,正好婉转清丽地素描了中国禅宗产生的思想根源。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面壁,神光为法断臂,疼痛难忍,遂乞求说:“吾心未宁,乞师为吾安心!”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神光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说:“与汝安心竟。”神光即于言下大悟,遂传正法眼藏,绍为二祖。

二祖出道弘法,僧璨浑身得风疾之病,感自罪障深重,前来乞求二祖为其忏罪。二祖说:“将罪来,与汝忏。”僧璨说:“觅罪了无痕迹。”二祖说:“与汝忏罪竟。”僧璨即于言下大悟,身心欢悦,疾病消除,遂传正法眼藏,绍为三祖。

三祖广度众生,道信前来谒见,请益说:“不为别事,唯求解脱之法,乞师赐予!”三祖说:“谁缚汝?”道信深自内观,随即说:“不曾有谁缚我。”三祖说:“与汝解脱竟。”道信于言下大悟,遂传正法眼藏,绍为四祖。

四祖出道弘法,路上遇一小儿,相貌超群,祖问:“汝姓氏如何?”小儿说:“无常姓,是佛性。”祖问:“汝无姓耶?”小儿说:“性空故!”祖知其器宇非凡,遂至小儿家,向小儿父母化缘此儿,度其出家,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这正是:

断臂安心不见心,

浑身风疾罪无痕。

寻求解脱何曾缚?

佛性小儿唱空音!

这是中国禅宗最初的五位祖师,对于心灵彻底解放的一种表现。二祖、三祖都是在极为痛苦的时候,得以明心见性;四祖是在求道之心至诚恳切的情况下,了悟无缚解脱自性的;五祖更是洒脱了,就在游戏娱乐之际,对答心性的实相。可见,心灵的彻底解放,属于“悟”,而不属于“修”。在未悟之前的修行,都是为了最后的“悟”做准备,只有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机缘一成熟,马上就能悟入。

就在身心极为痛苦难忍的时候,如果能够灵光一照,直下体悟这个不生不灭的本觉真心,一把拽住,当下便可妙用无穷。生命的爆发力真是不可思议,犹如“大死而后,方能大活。”剿落一切知识的是非计较,超脱所有身心的爱恨执取,放开任何世间的名闻得失,就在“悬崖撒手”之际,丧身失命,何其豪壮!何其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