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听到狗叫什么预兆:伟人与图书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03:30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而马克思本人也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这从他充分利用英国不列巅博物院图书馆写成《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可以佐证。李卜克内西在《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一书中写道:当英国博物馆宏伟的阅览室建成以后,“马克思每天都到那里去,同时也赶我们去。学习!学习!这就是他经常向我们大声疾呼的无上命令。”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不间断地研究了二十五年,他作过笔记、摘录之书就达一千五百种以上,读过的书更是无法统计了。据《马克思在伦敦》一书的作者说,马克思每天都坐在环形阅览室的07号座位上,座位下水门汀地面深深印下了他的脚印(对地面上的脚印尚有存疑,但对这里是马克思研究阵地是确定无疑的,至今还保存有他在该阅览室登记簿上签名和说明家庭住址的手迹。)马克思曾经这样形容过他和图书馆的密切关系:“我已经大约两个星期没有写东西了。因为:当我不在图书馆的时候,……无论有多么好的愿望,也总是不能动笔。”

  列宁也像马克思一样很善于利用图书馆。无论是在敌人的监狱里,还是在流放地的困难条件下,或是侨居国外的时候,他总是想尽办法借到图书馆的图书,认真地阅读和研究。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亚回忆列宁利用图书馆的情形时这样写道:“1916年秋和1917年初,伊里奇集中全副精力从事理论工作。他每天九点到图书馆,一直坐到十二点,十二点十分整回到家里,午饭后再到图书馆去,一直坐到下午六点……。”列宁在瑞士流亡期间,几乎每天都到图书馆去,阅读了近四百本书,一年内写了65万字的读书笔记,为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他从图书馆起步“走向世界”(参见李锐著《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一书的序)。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为了增长知识,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废寝忘食,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后来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他也总是不忘读书。(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逄先知写“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1912年春天,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省立第一中学,但他对学校当时的教学和管理不满意,只读了半年就退学了,按照自己的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我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这个计划。我认为这样度过之半年时间,对我是极有价值的。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仅仅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餐。我每天到图书馆里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毛泽东在这里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海洋。图书馆的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每天经过时他都要停下来细看一阵,感到世界真大!他想,世界上的事,中国的事,真是太值得研究了。在图书馆,他贪婪地读了大量的书籍。后来他向友人叙述这段难忘的记忆时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多地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基础。但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19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年,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那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乃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不知该从哪里读起。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一些。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参见孙宝义编《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1)

  充分利用图书馆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全国解放后到1976年4月,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的藏书达几万册,但仍不能解决他的需要,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图书馆借阅的图书达2000余种5000余册。1974年一年,借阅北京图书馆等单位书刊就近600种,1100余册。1958年夏,北京图书馆换发新的借书证,毛泽东的借书证编为第一号。图书馆在与他拥有的渊博知识之间搭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书。

  上述革命导师利用图书馆的光辉范例昭示我们:学会利用图书馆这座知识殿堂,“攻书莫畏难”,坚持不懈地研读,“站在巨人们的肩上”去揭示真理、探求科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