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跑步能减肥吗:【人物】鸟巢孵的蛋:解读林妙可与杨沛宜北京奥运前后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5 04:10:07
 
2009年08月05日中国新闻周刊

林妙可

新周刊2008中国娇子新锐榜颁奖典礼上的杨沛宜
鸟巢孵的蛋--北京奥运一周年独家揭密
奥运后这一年,是高潮过后的平静。没有想象中的余音缭绕,关于奥运的一切开始远离了。一年之后,似乎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给中国人留下的激动和回味远远超过了奥运比赛本身。
 
那一场让人惊心动魄的盛宴,不但成就了许多中国人(包括华人)忽地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国家自豪感,也让"中国"这个名字和她的文化以这样一种壮观的方式被世人认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8北京奥运会,通过它的开幕式,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以某种整体的文化形象在世界的亮相。
 
而那些许许多多原与体育无关的人,也因这一场无以伦比的盛事而改变了生活,人生从此变得不同。而他们,又将把这个从鸟巢孵化出的新的文化气息延伸到何方?
 
林妙可&杨沛宜:开在仲夏夜的双生花
8月8日晚的惊艳与惊心
文/陈辰
2008年8月8日晚,全世界聚焦在北京鸟巢。20点06分,外形可爱的"红衣女孩"站在场地中央,带着灿烂的微笑,甜美清脆的童声版《歌唱祖国》响彻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清澈的声音点燃全场,现场9万余名观众为之疯狂,发出雷鸣的掌声,随着旋律一起哼唱。
 
伴随着悠扬的旋律,56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儿童环绕在鲜艳的五星红旗护周围,缓缓步入会场--事后证明,这是整个奥运开幕式中最让人意外的亮点,也是所有人奥运记忆中都格外珍藏的片段。
 
画面中的9岁女孩林妙可瞬间为世界所知。另一位声音主角,7岁的杨沛宜,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后成为又一个焦点。
 
这个事后被许多国外媒体诟病的角色安排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不解,包括两个女孩的父母。
 
8月8日当晚,妈妈刘喆平如往常一样帮林妙可收拾好东西,看着女儿离开。心中的紧张压力累积到了顶点。当初女儿入围时的激动和兴奋早已被巨大的压力取代。
 
几个小时之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将拉开大幕,但当时她和林妙可都不知是否能最后走进鸟巢那个万众瞩目的中央。
 
从6月中旬,林妙可接到奥组委音乐工作室的过关通知之后近两个月来,她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考验。
 
接受了四次集中培训,并经过了导演组的严格审查之后,7月7日,离奥运会开幕还有一个月,林妙可和另外两个幸运儿开始进入鸟巢排练。
 
几天之后,两个伙伴突然"下去了",另一个小朋友杨沛宜取而代之走进了鸟巢。
 
此后的20余天,就是杨沛宜和林妙可之间的PK。"两个小孩不会同时出现。今天通知你来,你就来,没接到通知,你就不用来了"。那也是对家长和老师的折磨,林妙可的妈妈刘喆平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每到晚上还没接到通知,我们就知道(明天)肯定是杨沛宜去了。"不过在妈妈算来,林妙可上场的几率还是占上风的。
 
妈妈清楚记得,7月16日,开幕式首次带妆彩排。直到晚上,林家仍没有接到通知,刘喆平明白肯定是杨沛宜去了。当晚一家人沉默不语,平时活泼开朗的林妙可也蔫了。"看得出,孩子心里也承受很大压力。"
 
但据刘喆平的观察,孩子并不真正懂得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表演意味着什么,"她只觉得这和之前拍广告并没有不同,只是略微重要了一点。"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懵懂,8月8日晚,登上亿万瞩目的舞台时,9岁女孩才表现出超然的自信和镇定。"这也就是她年纪小,如果再大一点恐怕就压不住了",妈妈说。
 
进入8月,杨沛宜就退出了前台,三次带现场观众的彩排,站上舞台的都是林妙可。8月8日晚,在家的刘喆平收到带林妙可老师的短信:"两个孩子都来了。"妈妈心中一紧,两个孩子突然齐聚,难道又生变数?
 
因为要严格保密,从演员进入鸟巢后,家长就被彻底排除在外,每次彩排都由学校老师全程陪同。与孩子们的不谙世事相比,家长与老师们更能理解这场竞赛的含义,孩子们的每一次上下都足以在大人们心头引起强烈的反应。
 
最后彩排阶段,校长每天都在办公室等着林妙可的消息,无论多晚,陪同老师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校长作详细汇报。
 
当晚,林妙可的堂姐穿着新旗袍,到林家里庆祝,因为保密协议,她是亲朋中唯一知道林妙可参加了奥运开幕式的人。她却看到姑父一人紧张地盯着电视,姑姑则已躺在了床上。漫长的煎熬到即将揭晓的那一刻,夫妻俩已没有丝毫预想的兴奋和激动。"心情太复杂了,怕孩子上不了,上了之后,又怕孩子演砸了。"
 
刘喆平说自己当时主要考虑两件事情:一旦妙可"上"不去,怎么跟辛劳陪同的老师、校长交代;二是该怎么安慰孩子。
 
与此同时,杨沛宜的父母也正默默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这个他们曾经为之欢喜、激动,又带着无限遗憾时刻的到来。
 
相比之下,杨爸妈的心情略显平静,却另有一番滋味:"之前就知道沛宜是B角",爸爸杨慧松心里明白:"按成人的想法,B角就是后备,90%的几率不会让孩子上的。"
 
距离上场还有一个多小时,在现场的老师短信跟林妈妈"汇报"进展,两个孩子都按部就班地分别进行着准备:化妆、服装……林妙可穿上父母准备的红色裙子,杨沛宜穿上爸妈挑选的粉色裙子,静静地在场边等候。
 
大家都明白,待会儿导演走上前来,把耳麦递给谁,谁就是最终的胜出者。
 
"上了吗?"刘喆平最终还是忍不住给老师发了短信,许久没有回应。
 
19点45分,刘喆平收到老师回复:"我们上去了。"她长舒了一口气。
 
20点06分,红衣女孩惊艳全场。林家三人一直站着看完了整个节目。
 
在直播画面中,刘喆平并没有听出声音有什么"不对",而杨慧松夫妇能够清楚地辨认那是自己孩子的声音。据杨慧松回忆,在7月中旬录制了小样之后,7月末,杨沛宜又被要求重新录制了一次,而这个"定稿"就是当晚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的版本。 ★
 
林妙可的后奥运生活
文/陈辰
一场全球瞩目的盛宴将"红衣女孩"林妙可推向了成人繁杂的世界。在奥运会炫目的光晕下,单纯的孩子经历了一夜成名、众人追捧,以及被误解、被伤害的全过程。父母竭力保护,女孩还是在名利场的裹挟下,走上了一条和同龄人不同的道路。
奥运后平均两三个月接一个拍摄
2009年7月,在采访的前一个周末,林妙可的妈妈刘喆平带林妙可刚刚完成了一个广告的拍摄。据刘喆平估算,目前,林妙可平均两三个月会接一个广告或者影视剧的拍摄。"广告费时间少,随便安排在一个周末就行,但拍影视剧,我们要求一定要等到寒暑假,妙可的学习时间必须有所保证",刘喆平说。
 
其实从奥运会后到2008年年底,林妙可基本没有接任何的拍摄邀请,在学校安心学习,直到今年才开始接一些"活儿"。
 
现在,刘喆平夫妇忙于自学一些与演艺相关的法律知识。在以前接拍的广告中,林妙可只是个配戏的小角色,但奥运会后,更多的是找她做代言。"要操心的事情就多了,要对商家和产品的质量有全面的把握,质量检验证书之类的都得给我发过来,我不想给孩子惹麻烦"。面对纷繁芜杂的邀请,夫妇俩决定从严考察,谨慎处理。
 
对于络绎不绝的影视剧邀请,刘喆平也慎之又慎,"看角色、看时间,有特别好的才接一些",刘喆平说自己拒绝的电视剧已不计其数。
 
从广告小明星之一到诸多广告、演出的首选女主角,林妙可的变化来自奥运"一夜成名"之后。奥运前,她参加拍摄时总要先照顾大牌们的时间,还因此耽误了一些课程;如今,广告商则会首先满足林妙可的时间,"以前我们没有能力提这些要求,现在不同了,"刘喆平说。
 
这个生于书法世家,在少年宫学过4年舞蹈并接受过声乐方面训练的9岁女孩,可谓能文能武。在奥运会前,林妙可已经是广告界的"资深"小演员了,曾接拍宋河粮酒、银鹭八宝粥等30余部广告,参演了赵薇、李宇春等当红明星的MV,还在陶虹主演的电视剧《春草》中饰演角色。
 
在北京东城区西中街小学,林妙可是个"不显山露水"的学生。学习中上游,不是班干部,在如今人人有特长的同学里,也称不上文艺骨干。
 
但所有教过她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总结出一点:富有表现力,表演欲望强,拥有与生俱来的舞台激情。
 
"一上台就高兴、兴奋,特别具有表现力。"林妙可在少年宫的舞蹈老师贺甘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参加集体比赛时,无论把她放在哪个位置上,都是最吸引人眼球的那一个,"老师说,只要一上台,林妙可的表情和动作的感觉总是最好的。
 
回忆自己在开幕式当天万众瞩目下的感受,林妙可的回答也印证了老师的介绍,"我还很兴奋,因为台下都有闪光,蓝乎乎的,一会往这边一会往那边……特别快乐"。
 
林妙可极好的镜头感也许跟父亲是摄影记者有关。2005年,林妙可5岁多时,经父亲的朋友介绍,参加了一个平面广告的拍摄,甜美可爱的外形立刻引起了专门物色童星的演艺公司的兴趣,从此开始了接拍广告的经历。
 
那时,林妙可的生活规律且充实。除学习外,她每周末会到少年宫学习舞蹈,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准备舞蹈和声乐考级,和同学不同的是,她很多的课余时间被演艺工作占据了。在父母看来,女儿喜欢表演,参加拍摄也是孩子接受锻炼和玩耍的一种途径。
 
林妙可比同龄的孩子身材略显矮小,语言和思维也稍显稚嫩。但小姑娘活泼外向,爱疯爱闹,每到一个剧组,总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女儿的沟通能力令刘喆平也颇感意外。每次遇到明星,林妙可就会拿着自己专用的本子,等在门口要签名,一副"铁杆小粉丝"的架势;她也有演员的另一个"潜质":上车就能睡觉,下车就能很快投入。
 
多年参加各种广告拍摄活动的经历,使得林妙可说话和待人接物有一种超越年龄的大方与老练:"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小孩,从不怯场,人越多的场合越想表演。你问什么问题,她都能很得体地对答。"林妙可的声乐老师任勇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确实,面对生人或媒体,林妙可很大方,她会很自然地微笑对人,并与之交流。这在奥运之前,就是如此了。也许因为这些"世面"和"老练",
 
也让奥运会开闭幕式导演组在杨沛宜和她之间做了选择。
 
时隔一年,当被问当时是否曾紧张没被导演选上时,10岁的林妙可回答,"候选人只有四个……最后如果不选我的话,我也不会不高兴,因为这个节目只有一个人上,很难去选,所以我很理解这个难题。""老练"得连一旁的妈妈听了都感到意外。
承受"双簧"的误解
妈妈坦言,奥运之后,他们经过了一段痛苦不堪的日子,随着奥运余温渐渐退去,林妙可一家才逐渐从"假唱"的阴影中走出。
 
开幕式的当晚,"红衣女孩"林妙可的个人资料就迅速在各大网站、论坛转载,第二天,各大媒体蜂拥而至,关于这个"红衣女孩"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甚至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所有人都在追问这个可爱天使从何而来。
 
当年9岁的女孩迅速蹿红,被媒体冠以"谋女郎""中国第一童星"等称号,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小童星。
 
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一家人疲于应付着。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名的快乐,事情却出现了戏剧化的转折。
 
2008年8月12日,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专访中意外地透露,开幕式上那首震撼人心的《歌唱祖国》并非林妙可所唱,稚嫩真挚的声音来自另一个女孩杨沛宜。
 
媒体和网络也跟着转向,在他们的合力"塑造"之下,林妙可不仅被视为了"假唱事件"的始作俑者,更成了"霸占"杨沛宜"荣誉"的"说谎者"。
 
当时冲动的媒体和网民完全忽略了陈其钢同时说的另外一段话:"之前录制了两个版本,一个林妙可的,一个杨沛宜的,所以在演唱的时候林妙可并不知道现场放的是杨沛宜的声音。"
 
作为北京奥运开闭幕式导演组放在幕前的一个符号,孩子显然是无辜的。但当时却没人去想成人世界的暴风骤雨施予一个孩子的后果。不明真相跟风的公众们将"被愚弄"的恼怒全盘发泄在这个9岁的女孩身上。
 
为了保护孩子,林晖夫妇只能尽量屏蔽掉与此相关的所有信息。
 
但孩子有自己的小圈子,不久,刘喆平还是从种种迹象感觉到林妙可知道这件事情了,"有时正说得高兴,一提到相关的东西,她就低头不说话了"。
个人无法左右的"政治任务"
改变了女孩今后的生活的,是2008年4月时刘喆平偶然接到的一个电话。
 
刘喆平还清楚记得接到奥组委试声通知时,她正带着女儿林妙可在赶拍刘璇的MV。电话里,奥组委的工作人员清楚地说道:林妙可初选上了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节目了,今天必须得过去试声,否则就来不及了。
 
刘喆平最初并没有特别在意,但工作人员一再提醒"你一定要珍惜,这是开闭幕式上非常重要的节目,不能错过的",让刘喆平隐约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
 
思量再三,刘喆平还是试着跟导演商量赶时间拍完MV。于是,林妙可在大雨中跑了整整一下午后,下午4点多,爸爸林晖带着女儿直奔指定的音乐工作室试声。
 
许久之后,刘喆平才知道,林妙可是在此前参加谭晶的奥运歌曲《天空》MV时,被张艺谋看中,从而进入遴选程序的。
 
试声的过程很简单--弹了一段琴,唱了两个歌,事后,林晖才知道现场那个慈眉善目的老师,便是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原唱者常石磊。
 
6月中旬,林妙可接到了奥组委音乐工作室的通知。"说孩子过关了,希望明天安排面谈。并且通知我们,奥运会时家长不能陪同,必须要找妙可老师带着"。
 
这个消息让刘喆平又惴惴不安起来。"我当时最大的担心就是,那么兴师动众,万一到时候妙可没有上,该怎么跟学校交代。当时觉得奥运会太大了,不敢想这么大的事情会轮到我们头上"。此后两个月,这样的担忧始终萦绕在刘喆平和林晖心头。
 
犹豫不决间,刘喆平拨通了学校的电话:"刚刚奥运会开闭幕式导演组打电话了,我也不清楚什么角色选上妙可了,说让学校出个人一起开会。"
 
当时学校在忙着招生,但教务处老师还是很快向校长作了汇报。
 
第二天,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林妙可和妈妈一起赶到了指定的会面场所。
 
第一次见面,刘喆平就明显感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计。
 
参加当天会议的共有三个小朋友,除林妙可外,其他两个都是校长亲自陪同前往。
 
会上,导演组首次明确了三名候选人要在开幕式中表演《歌唱祖国》,并且强调这个节目在整个开幕式演出中的重要地位。林妈妈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紧张气氛,"布置的时候,完全是按照政治任务那样下达,出了一丝一毫的问题,要求学校负责。"到场的班主任也吃了一惊,回去立刻向校长汇报。
 
第二次开会,陪同老师由班主任换成了学校教务处主任。
 
与大人们的紧张煎熬相比,孩子感到的却只是开心和新奇,每次彩排,林妙可都会背起妈妈准备的双肩包,跟在老师后面,快乐地出门;在彩排现场,女孩最感兴趣的是仪仗队的那些军人们,每次休息,活泼外向的她都会跑到他们面前唱歌跳舞,卖力"表现自己"。回到家还喋喋不休地跟妈妈描述:"他们特别帅气,站的特别直,他们坐着都是这样直的。"边说边模仿着挺直身体。
遭遇"炒作"风波
奥运之后,刘喆平又多了一项"工作",就是时时了解网上舆情,"应对"林妙可的粉丝团们。
 
几乎是一夜之间,网上出现了大批林妙可的拥趸,她的粉丝团自称"妙族""可可粉"或者"可乐",他们在各大论坛里尽情表达对于妙可的喜爱和支持,并建立了"妙可公主小屋"等网站,搜罗所有与林妙可相关的消息转载到网站上,并有人24小时全程职守,看到有任何不利的帖子立刻删除。
 
在2007年,为了方便与其他小演员的家长交流,刘喆平在别人指导下,建立了名为"其妙可居"的博客,记录妙可日常演艺活动。孰料这个博客在奥运会之后成了粉丝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网上出现了许多"冒名"博客,"我每写一篇他们就很快贴过去,还以妙可自居编一些"。刘喆平说。
 
粉丝们的追捧让妈妈刘喆平又惊又喜,"能跟妙可说一句话,他们都特别高兴。"林妙可参加的有些活动,常常是刘喆平忘记带相机,却能事后从他们那里找到详细的资料和照片。粉丝们甚至出了54道关于林妙可经历的测试题,在网上流传……这些常让刘喆平感到不可思议,也由此对网络充满恐惧。因此,刘喆平夫妇更加竭力地保护女儿:"我对她各方面都管得很紧,绝对不会让她上网的,有时看到好的东西,会叫她过来看一下。"
 
奥运前,刘喆平夫妇曾对女儿的演艺道路有明确的规划:"主要是上学前到一二年级这段时间,四年级以后就要收了,安心学习上大学。"
 
"2005年接拍两个广告之后,赶上妙可换牙,中断了一年。"妈妈说:"07年'复出'之后就非常火。到奥运会前是妙可广告最多的时候",但面临升入四年级,刘喆平那时还是决定逐渐减少活动,最终"隐退"。
 
可奥运后各种采访、活动、拍摄的邀请剧增,使得林家原本让女儿"隐退"的打算成为泡影,更让夫妻俩的压力倍增。刘喆平现在大多数时间都在忙着帮女儿对各种邀请"把关"。
 
尽管步步小心、处处留意,但刘喆平发现女儿还是在不知情中被卷入了误解和炒作的漩涡之中。
 
关于外界疯传的林妙可奥运后大红大紫皆因经纪公司的包装的传言,妈妈刘喆平澄清说,林妙可自始至终没有签约任何的经纪公司。外界盛传的经纪人不过是林晖夫妇的一个比较懂行的圈内朋友,"遇到比较复杂的活时,才会请他出面帮忙谈合同,但最终的一切事宜,都由我来沟通解决。"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奥运后不久,即曝出林妙可身价暴涨的传闻。诸如"片酬每集十万元",身价赶超章子怡"等等,前段时间,更传出林妙可代言费高达500万之说。但据了解,林妙可真正的酬劳只有四位数。面对离谱的炒作,夫妻俩都不能理解,媒体上那些关于女儿身价的传闻从何而来。
 
最初夫妻俩曾向商家和媒体核实,想找出"谎话"的源头,但无果而终,而大众和媒体更多的是"只肯信其有"。夫妻俩只能从此选择沉默,独力牢牢地把女儿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用爸爸林晖的话说,现在是真正感受到"商场如战场"的含义了。"太可怕了,真有一些人为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计其余",哪怕眼前站着的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
 
与大人的担心和慌乱相比,林妙可的"后奥运"生活倒显得波澜不惊。她依然按时上下学,课余时间学习舞蹈、声乐,在不同的剧组里玩闹。只是学校里认识自己的人更多了,遇到索要签名的小粉丝们,她会大方地给他们签上大名。
 
今年暑假,林妙可进驻了奥运后参与的第一个影视剧组,与杨采妮搭档在电影中演母女。奥运后这一年,经历了这场盛事的"考验",林妙可的童年已注定与众不同。★
 
"A角杨沛宜"的演艺之路
文/陈辰
奥运会开幕式上,一首童声版的《歌唱祖国》,使人们记住了这个如歌声般纯净的"幕后天使"--7岁女孩杨沛宜,也从此彻底改变了这个"平凡"女孩的生活轨迹。
 
奥运会后,原本平凡的杨沛宜在一夜之间成了学校的"小名人",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新学期的全校开学典礼上,杨沛宜站在台上再一次唱起《歌唱祖国》,校长激动地将女孩高高抱起……
 
平时,学校里总有高年级的同学对她指指点点,中午吃饭时不少人围着女孩看:"这个就是杨沛宜。"搞得小姑娘很不开心,回家抱怨了好几次:"他们影响我吃午饭了!"
 
各种名誉邀约也席卷而来。在去年底《新周刊》的"新锐榜"中,杨沛宜被评为"2008年度最美的声音",7岁小女孩怯生生地走上台发表获奖感言。今年,杨沛宜还开始承担一些社会工作,比如随老师赴四川慰问灾区小朋友,担任一些社会活动的嘉宾、大使等等……
 
杨沛宜父母的担子也因此重了不少。爸爸杨慧松说,这一年间父母已为杨沛宜推掉了所有的影视剧方面的邀请,以及与学习冲突的唱歌表演。
 
除了陪同杨沛宜参加各种活动之外,他们还不得不忙中偷闲,定期到网上了解与女儿相关的动态。但对于网络上的支持或异议,父亲都一概不让孩子接触,"网上的东西太复杂,还是想让她过普通小孩的生活"。
 
此类繁杂的生活都是奥运会前,小沛宜不曾接触过的。如今时隔一年,这个8岁的女孩仍不适应成为大众的焦点。
"不应该忽略她的存在"
杨沛宜的爆然成名,与去年那个万众瞩目盛会背后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有关。
 
那个时候,除了最亲近的朋友,没人知道杨沛宜也是这场盛宴的主角之一。
 
在开幕式第二天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中国元素"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意味深长地说: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个小女孩演唱的《歌唱祖国》。--导演没有解开这个谜,而公众眼中那个小女孩就是"林妙可"。
 
还没有来得及经历成长,却不得不开始接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父亲杨慧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沛宜从未说过不高兴,只是在电视里采访那些小演员时,她会突然蹦出来一句:这里本应该也有我的。"但他透露,其实在8日的当晚,当《歌唱祖国》表演结束,几乎所有记者都把采访、合影的焦点移到林妙可的身上时,7岁的孩子的确在陪伴她的老师面前哭了。
 
在父亲看来,最初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是导演的设计。但奥运会之后,在公共场合忽略幕后杨沛宜的存在,则是"不应该的事情"。
 
直到8月12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接受采访时,主动捅破了这个秘密--《歌唱祖国》环节,是林妙可幕前表演,杨沛宜幕后献声。
 
陈其钢的"正名",也打破了7岁女孩的平静生活。
 
公众转而狂批林妙可的同时,也给予了"弱势地位"的杨沛宜以巨大的"声援"。
 
网上迅即形成杨沛宜的粉丝团--"薏米"。在百度贴吧里、在后援会的网站里,支持杨沛宜的声势渐高。
"原生态"歌手
很难相信,这个在奥运开幕式舞台上放歌的女孩是个彻彻底底的"原生态歌手"。奥运会前,杨沛宜从未接受过任何专门声乐训练,声音没有经过任何的雕琢。
 
几经周折,《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终于在某唱片公司的会议室里约见到杨沛宜的爸爸杨慧松。面对媒体的他衣着正式、态度有些拘谨,讲话非常注意把握分寸。杨慧松的声音清而且亮,听到后不难理解女儿嗓音的"天生丽质"如何而来。
 
受喜爱音乐的父亲影响,从两岁半开始,杨沛宜就开始咿咿呀呀学唱一些歌曲和京剧,并在家里表演给父母看。
 
杨沛宜从小生长在一个完全理工科背景的家庭里,"培养的方向和唱歌有很大差距",和多数的父母一样,课余时间,杨慧松让女儿参加一些奥数、美术辅导之类的培训班,"目的是培养孩子在逻辑思维上的思辨能力和艺术上的审美品质"。在杨慧松夫妇看来,唱歌纯粹就是一个兴趣。
 
起初,杨慧松只是偶尔听朋友们夸奖杨沛宜的声音好听,听得多了,才逐渐意识到女儿在唱歌方面还是"不错的"。
 
2008年4月,一个偶然机会,杨慧松从学校得知海淀区正在举行中小学生声乐比赛,父亲动了心,决定带女儿尝试一下。
 
报名之前,理工科出身的杨慧松做了这样一个统计:他在研究了历年各个省份(地区)的参赛和获奖情况后,发现《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的获奖率非常高。于是,他做主帮女儿报了这首歌作为参赛曲目。
 
不料,一向很有主见的杨沛宜却相当"不买账",她为自己挑选了另外一首藏族民歌--《妈妈格桑拉》。
 
起初,杨慧松并不很赞同,但女儿急得哭了,她苦苦恳求父母同意自己的选择。最终,7岁的女孩用眼泪和歌声证明了这首歌更加适合自己。比赛结果,杨沛宜拿到了海淀区一年级组的一等奖,尽管当时得一等奖有十几个孩子,但女儿首次比赛就拔得头筹还是让杨慧松激动了好一阵。
 
在爸爸看来,杨沛宜有一种超越年龄的稳重,话不多,做事有主见,凡事喜欢思考。据杨慧松回忆,一次到电视台录节目,杨沛宜在后台见到了最喜欢的电视主持人"月亮姐姐",别的小朋友都冲上去要签名,只有她"稳如泰山",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杨沛宜的唱歌天分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证",随之陆续有了一些唱歌方面的活动。包括去年5月时,她和五六个小伙伴一起被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音像出版社,录制了一盘幼儿英文歌曲。
 
临近奥运倒计时100天时,杨沛宜还曾经参加过一场大型纪念表演活动的排练,原定在活动中,包括她在内的30名小学生将与周华健合唱《我是明星》,却在演出当天得到通知活动取消。
 
这些就是在奥运会之前,一年级学生杨沛宜所有的演艺经历。
"幕后天使"的诞生
与林妙可入围的方式不同,杨沛宜走的是教育系统逐级选拔推荐的路径。
 
杨沛宜所在的北大附小老师王丽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参加周华健合唱排练之后不久,两位奥组委负责开幕式的工作人员来到北大附小挑选小演员,有几个孩子被挑中进行面试,杨沛宜也是其中之一,并参加了录音试唱。
 
6月初,杨慧松接到女儿的面试通知。"当时以为是去做志愿者,或是和小朋友一起合唱。"那时鸟巢的门票都已经售完了。父亲觉得:"有机会在开闭幕式时进去鸟巢,就很幸运了。"
 
当时杨沛宜刚入少先队队不久,那天她还特意系了红领巾,上穿白衬衫,下穿小裙子去参加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正式面试。"陪女儿前往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测试的就有十几个孩子,所以并没有抱很大希望。"杨慧松回忆。
 
7月9日,杨慧松接到了奥组委音乐工作室的试音通知,尽管不清楚参与的具体形式和曲目,但杨慧松一家开始兴奋起来。
 
到了试声现场,"就明确了要唱《歌唱祖国》",而杨沛宜从未听过这首歌,更别说唱了。
 
尽管在现场,杨慧松和专门负责这首歌重新编曲和配乐的作曲家吴军不断开导,当天杨沛宜竟然还是一个字也没唱出来。杨慧松明白,"沛宜是一个非常谨慎、稳重的小孩,她自己觉得没把握的事情从来不会轻易尝试的。"任凭大人们怎么引导,杨沛宜就是不开口。
 
直到晚上10点多,父女俩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吴军要求第二天下午5点再去试声,并且放下话来:"如果你明天还是唱不出来的话,那就算了吧。"剩下不到20小时,杨慧松当天晚上回到家后又辅导了小沛宜1个半小时,并要求她第二天上午自己跟着教学小样(这是另外一个12岁小姑娘唱录的,因为年龄比要求的偏大最终没有被选中),自己继续练习。
 
第二天再到录音棚,杨沛宜居然已能够完整唱下整首歌。第一遍唱完,吴军就说"ok,可以录小样了"--杨沛宜天生音准非常好,一旦学会就不太会出现走音等问题。
 
7月16日,杨沛宜到鸟巢参加第一次带妆彩排。夫妻俩将女儿送到体育场门口,杨慧松清楚地记得,当"夜空中一片礼花过后",他听到从鸟巢里传来女儿甜美的声音。"当时心里感觉非常自豪。"父亲兴奋地回忆。
 
对于杨沛宜的声音,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毫不避讳赞赏之情。奥运之后,陈其钢还把小姑娘的声音放在了自己制作的《我和你》珍藏版中。
 
7月末,按照要求,杨沛宜再次录制了小样,这就是奥运会上使用的定稿。进入8月,杨沛宜没有再进鸟巢参加过彩排。
 
"当时我们就知道是这种形式了,也清楚沛宜是B角",杨慧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知道自己登台的机会很小,沛宜最初确实有些不高兴。"
 
陈其钢在事后这样解释选择"双簧"的原因,"这样的选择主要是为国家考虑,毕竟是代表国家出镜的孩子。我们选择的标准是七八岁的孩子,当时有4个小孩合乎标准,其中就有林妙可和杨沛宜。从形象和感觉来看,林妙可是最适合的人选,但我们带着她们去中央广播电台录完音后,发现她声音的高度、宽度都不太合适。而杨沛宜的声音是我们认为最出色的。但最后我们确定让杨沛宜来唱,林妙可出镜"。
 
尽管心情复杂,但8月8日晚,杨家夫妻俩还是守在电视前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
 
开幕式后,杨慧松在第一时间拿到了演出节目单,看到上面赫然写着"A角杨沛宜",他心里有了一些慰藉,"这对孩子是个基本的承认,够了"。
 
如今,杨沛宜还是像以前一样正常在学校学习,只是每天放学后她会主动拿起心爱的小提琴练习,做自己喜欢的与音乐相关的事情。
 
奥运会后,许多机构和独立音乐制作人都和杨慧松取得过联系,邀请杨沛宜加盟。今年5月,杨沛宜已加盟某唱片公司,正式开始涉足音乐的演艺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