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联系人导出到电脑:<星云大师与你谈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13:14
  

 

<星云大师与你谈心>

《》 作品相关 编辑推荐

    汲取佛禅智慧,学会面对人生

    让佛法智慧成为你我心中的一盏明灯

    星云大师『话缘录』

    被弟子记录下的谆谆教导

    经典话语历久弥新

    教会我们懂得生活与获得幸福

    用禅的智慧照亮生活

    为现代人的心灵迷失与困惑所做的慈悲开示

    与大师的心灵交会

《》 作品相关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为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2岁于宜兴大觉寺礼志开上人出家,1947年焦山佛学院毕业,1949年赴台,担任《人生杂志》主编、台湾佛教讲习会教务主任;1953年任宜兰念佛会导师;1957年于台北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1962年建设寿山寺,创办寿山佛学院,1967年创建佛光山;1985年,创建国际佛光会。大师一生致力弘扬“人间佛教”,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发展。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二百余所道场,如西来、南天、南华等寺,分别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目前已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世界各地的佛光协会有一百七十多个,下属分会有三千多个,全球信众近千万。又创办美术馆18所、图书馆26所、出版社4所、书局12所,以及中华学校50余所暨智光商工、普门高中、均头中小学等,先后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台湾、澳洲悉尼等地创办西来、佛光、南华及南天等四所大学。于1970年起,相继成立育幼院、佛光精含、慈悲基金会,设立云水医院、佛光诊所等,协助政府开办老人公寓,为大陆捐建佛光中、小学和佛光医院数十所等等。创办《佛光学报》《人间福报》等报纸期刊,创立“人间卫视”等。星云大师在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之余仍笔耕不辍,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10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 作品相关 目次

    师父序/星云

    师父的大智慧我知道/郑羽书

    “话”说这殊胜的“缘”/赵翠慧

    辑一

    人间关系的开始

    得意与失意

    寻得人间好时节

    把“理”收起,“道”在当下

    “禅”与“禅悟”

    娘言-良缘

    恒以惭愧水,洗涤懈怠心

    “生活”比“生死”重要

    人间修行苦

    竹焚不毁节人,不变随缘

    “大”与“小”之间

    庄子的斗鸡哲学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学“讲话”,更要学“不讲话”

    “圆”的世界“水”的哲学

    辑二

    石之五训

    妄想摧残人心

    常低头方能得

    实力为立身之本

    无所住而生其心

    以智慧替代情绪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二十四把茶壶

    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

    师父啊,猴子跑了!

    持身不可太皎洁,处事不可太分明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心常随人,人莫随心

    鹿野苑的天空

《》 作品相关 师父/序

    这本书其实是我的生活笔记。

    从佛光山住持退位之后,我云游四海,与十方结缘,在路途中偶感、在向信徒开示中偶得、在会见各方人士时,彼此交换意见之心得。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受《联合文学》邀约撰写一专栏。考虑我行止不定,除非有人专司联系整理之工作,否则必难持久。幸在家弟子郑羽书愿担此职,也就随缘顺成,于是“话缘录”的专栏在一九九年元月正式于《联合文学》登场。

    岁月如梭,《话缘录》离一九九一年八月印行以来已十二个年头,其间国际佛光会的成立,足迹遍亚、美、欧、澳、非五大洲,国内的乡村、城镇与都会更是往来频繁,其中艰辛与法喜只有自己明白,在这五味杂陈的心境中,我仍不忘文化与教育工作的推动,更在因缘成熟时成立了佛光大学、人间卫视、《人间福报》,让弘扬佛法的媒体更趋完整。此时,羽书提起重印《话缘录》,我细细再读,也还觉得有味,若能藉此与更多大众在心灵交会,何尝不是一大乐事。为了不让阅读的人感觉太严肃,另命书名为《星云与你谈心》,希望和大家更贴近。

    附:原《话缘录》序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是宋朝杜耒的诗句,此时用来形容文坛女强人郑羽书目前的事业与心境,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郑羽书从事文化工作已有二十年之经验,丰硕的历链使她心灵慧巧,事业有成,但是多年的世事沧桑,难免有人生飘泊无系之感。自一九八八年皈依三宝后,便潜心佛学,渐渐地了解世间的本质与佛法的奥妙。由于她悟性敏锐,在静心自省后,对于周遭人物事相有了一番新的体认,更因深感社会种种败坏现象,而沛然升起济世悲心,毅然放弃多方文事出版工作,投入新的慧命,成立“巨龙文化事业公司”,从事佛书出版,期能为弘扬佛法、净化社会,尽一己之心力。她欢喜地说:“这次我选择了自己愿意做、开心做的佛教文化事业。”

    果然,在她的精心策画下,巨龙文化事业公司陆续推出《星云大师文集》典藏版、“故宫版抄经本”系列、《百佛图》、《话缘录》……等典籍,凡此皆因制作精美,深具特色,而佳评如潮。此外,她还兼任“中华佛光协会”监事一职,在各种佛教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最近由中华佛光协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共同主办的“把心找回来”系列活动,就在她热心奔走和众人努力推动下,如火如荼地在台湾各地展开,为红尘浊世注入一股清流。无怪乎柏杨先生惊叹:“郑羽书在信仰佛教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中国时报》也为文赞扬她正在“轰轰烈烈地”从事信仰工作。可见生活中有了佛法,自能如源头活水般,一泻千里!

    顷闻《话缘录》第二集即将出书,欣然应邀作序,期盼这本有关我的生活笔记,能似案头的一翦梅花,使读者们嗅出生命的幽香,则吾愿足矣!

    星云

    一九九二年八月于佛光山

《》 作品相关 师父的大智慧我知道

    郑羽书

    人,多么有惰性!好友说经济这么差,人心这么不安,重印星云大师的《星云与你谈心》(原《话缘录》)让大家沉淀一下。我应好,因为近日到一家日资企业演讲时,我引用《星云与你谈心》中师父的话语,大家对星云大师十二年前的思想哲理仍然觉得欢喜受用,连日本经理人们都透过翻译频频作笔记,我自然很有信心的说好;奈何大半年过去了,并没有真的付诸行动。

    三月间,SARS入侵,全国上下处于慌乱动荡之中,个个生活、工作受到极大影响,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人人自危;而我却反向思考SARS带来的启示,如果它是老师,我要学会的是什么?我们还在计较别人欺负我?别人对不起我?……每天陷入无底深渊的思索;还来不及反应,却青天霹雳,传来至爱的侄儿舜文在屏东师院就读,车祸往生,我飞奔南下,在佛光山潮州讲堂,依导法师、妙舫法师与屏东讲堂永昆法师等的协助下,隔日火化他,抱回他的骨灰,直奔极乐寺。顿时,领悟星云大师的无边智慧;这一路我受到法师们的协助,佛光会师兄师姊们半夜为舜文助念的真诚,我不认识他们,但我内心的感恩、感动如此深刻,这是大师推动人间佛教的示现——人在脆弱时,最需要关怀与真心协助。这也是师父从一九九年成立国际佛光会很重要的因由——让在家信徒慈悲对待有情众生,适时伸出双手。这过程,曾被满益法师的用心领众,无分别心的慈悲启动我出家的念头,并在内心煎熬——我能否有更多力量帮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

    舜文走了,我体会学佛的人成天挂在嘴上的“无常”竟是如此迅速与刹那,我在节目中、演讲中提醒年轻的朋友阴阳路上无老少,不因为年轻就一定拥有漫长的美好未来,最美好的是当下、现在与你身边的人、事、物。

    舜文往生触动我沉痛的心,却也催促我加速完成《星云与你谈心》的修订工作,因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在星云师父的智慧法海中受益。

    书中内容虽是大师十二年前的生活笔记,但每一个字都值得品味再三,并不因时序更改而不适用,我刻意不修正时间与人物,只想证明大师的思想是恒久且一以贯之,我从师父的无数著作中对映他三十多年来的所行所为、言语思想,与他道破社会万象的现前,其一致性与吻合度,实令我叹服。

    书中星云大师提到最多的是“忍”,延伸其义即“包容”,他说:“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我谨记于心咀嚼再三。

    在这样一个虚华不实的社会,我们不但人迷失,心也迷失,把心找回来,认识究竟之道,是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必须面对的。

    重印这本书,只想让大家知道生活中就有佛法,不必刻意追求,也不必远求,让大家在失序的社会中,能享受到另一种清凉与恬静,让我们无数的心结在一念之间得解。

    编写此书若有功德,祈愿至爱的养父与舜文宝贝能往生西方,静心修持,企盼来生还能聚守。

    二三年七月

《》 作品相关 “话”说这殊胜的“缘”

    赵翠慧

    羽书轻轻的一句:你很爱星云师父,又了解我整理《星云与你谈心》的心路历程,来为它写些感想吧!

    当然没问题!我是如此敬爱我的大师,又抗拒不了看似娇小柔美的羽书,她那轻轻的一句却是重重的交代。没关系!我相信“爱能成就一切”,何况“爱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我这么爱他们,只要认真重新捧读十二年前已奉为做人处事指引的《星云与你谈心》,写写读后感,不难的!

    直到彻夜难眠,反复思索,揉掉无数张稿纸,才清楚羽书说“下笔最难,压力最大是整理《星云与你谈心》,工作心情最愉快,收获最多的也是整理《星云与你谈心》”的话是什么意思。没有用心阅读《星云与你谈心》,谁又能懂一位出家人的悲心大愿是如此浩瀚?谁又能懂《星云与你谈心》让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机会新生、蜕变与成长?

    仰望蓝天,感受到的那份安定,缘自于宇宙对我们的眷顾。我们尊敬的大师,就是用那旷达无垠如蓝天般的心性,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启动每个人的智慧潜能。在《星云与你谈心》里,我们看到大师、听到大师、感受到被长者关爱的幸福。我们珍惜这份疼爱,记住师父的叮咛:“恒以惭愧水,洗涤懈怠心”、“心常随人,人莫随心”、“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读书如吃饭,每日三餐”、“学讲话也要学不讲话”……

    犹记得五、六岁时,外婆牵着我去聆听大师讲经说法。远远望去,我看到大雄宝殿上有两尊佛:一尊是坐在后面微笑不语金金的佛,一尊是坐在前面说说笑笑,让大家都很欢喜的“会说话的佛”——我亲爱的大师。从小,我就爱他,外婆说大师就是佛,来人间看我们这群小菩萨有没有爱心、听话,也照顾他们那些大菩萨有没有不比较、不计较的认真修行: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方便、给人希望。大师教大家广结善缘——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教大家尊重包容——知福、惜福、造福,教大家慈悲喜舍——知恩、感恩、报恩。

    大师最擅长以“小”故事说“大”启示,信手拈来,亲切幽默,让徒众毫无压力,却又受益良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告诉我们走路时,“让人一步”,就是奉行佛陀的大乘普济精神。每个人随时随地、行住坐卧都要自省观照,领会“人生佛学”是大众重于个人,利他重于自利。

    感谢《星云与你谈心》如实重现大师的丰采与文采,让人能更亲近大师,更能意领神会大师的慈心悲愿。景仰大师之余,更庆幸自己能有如此殊胜因缘,得以受教。

    愿普天下之人都能同沾法益,法喜充满。

    (本文作者为加拿大温哥华中文学校创校校长)

《》 作品相关 三序因缘

    「星云与你谈心」这本书与我的因缘难以道尽。

    第二版台湾印刻出版社重印此书时,我失去有革命感情的养父和郑家单传的二十岁侄子舜文;第三版由大陆山东画报出版社印行,说实话这是异外的惊喜,是印刻文学社长初安民先生引荐山东画报出版社编辑韩猛先生促成的姻缘;他写邮件问我可否印行,我问他为何想印这本书,他说符合温总理「和谐社会」的理念,我说中央审批过就行,条件随缘,虽简单几句话但我知韩先生很努力的克服些困难,巧的是在我相依为命五十七年的老妈妈往生时他送来最后一校的稿样,让我补了这篇序。

    五月二十四日在我临上飞机赶往台北的当日清晨三点五十四分,妈妈没有等我就走了,慈悲的星云大师嘱慈容法师与台北道场住众为母亲助念十二小时;我才下飞机赶往往生室,女儿來电话简讯告知「妈,不可思议,我刚看到阿弥陀佛来带阿嬷,阿嬷穿了件海清很开心的踩在强光上,回头很潇洒的跟我挥手说拜拜……」

    我当下眼泪夺眶而出,女儿所见是感应不是必然,她十二岁出国念完硕士才回来,是半个洋孩子,不会编造如此谎言,她也不懂人临终往生西方是踩着强光去的,我深信爱她的阿嬷是示现她「佛的世界是存在的」,人要慈悲为怀,与人为善。妈妈一生有三分之一的岁月茹素,从小家贫,但只要有一碗饭她就会分给需要的人半碗,我们租住茅屋时对面楼房有钱人的姨太太却捧着大包金饰寄放我家,妈妈说人要活的清白才会被人尊敬……我一生受沒有讀過書的養母影响,她虽以九十七高龄往生,我却是难舍呀!

    如今「星云与你谈心」再印行,期盼读者能解「佛法生活」让人自在清心,出版此书若有功德,愿廻向给阅读此书的大众,愿您日日法喜!

    郑羽书

    二00九年六月十六日

《》 辑一 人间关系的开始

    我个人修行了六十多年了,我一再告诉自己我修持的是“人生佛学”,是为“人”而修,是为人的一切而修,我体验的佛学已经超越一切宗教,是众生生活的哲理,用什么方式表达可以让更多的人领会我修行中悟得的收获,我多么希望这些悟得的喜悦能与大众分享。

    有人在我的面前批评某个法师笨、反应慢,某个徒儿不懂得做人,苛薄、尖酸,问我为什么收他们为徒?我笑着告诉他们出家人也是人,在家的徒儿也是人,人都会犯错,我不度他们谁来度呢?我修持的是对一切众生的爱,因为有爱,所以对一切事、物、人都可以原谅。

    人与人的相处最需要容忍与互重,不分宗教、种族,互相包容、尊重、帮助、关爱;佛家秉持的和平、慈悲与戒律如果能真实的融进每个人的心中,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那也就是“人生佛学”的成功。

    有人问:“对敌人也这样吗?”

    我告诉他:“学佛的人没有敌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果心中真有敌人,那么用心去爱自己的敌人是让一个人进步的最大动力。”

    我之所以可以以爱心泛爱众生,是因为我懂得“不苛求于人反求于己”的道理,而我也这样遵行。

    有信徒愤愤不平的来告诉我:“为什么有些不认识你的人要批评你,说你是政治和尚,说你是做生意的和尚,他们只问为什么你有这么多钱可以盖佛寺,却不问你有多少贡献,为什么有些人道德总是被埋没?为什么本是美好的事情也在他们的口中被破坏……”

    我的信徒有无数的为什么,我都心平气和的告诉大家:“不要为我辩驳,我并不因为他们赞美我或谩骂我而增加什么或减少什么,我还是我!”

    社会习气败坏,出家人能做的只是引导青年朋友往“心”去追求,不要只重物质,思想应扩大,心胸要开朗,做任何事要想到“利己也要利人”。有年轻的朋友会问:“这世界这么败坏,能救吗?”

    世界虽然败坏,当然能救,佛家的四弘誓愿有四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尽心吧!

    有人以为学佛一定要吃苦,要放弃吃好的,穿好的,故意吃坏东西穿破烂衣才叫学佛、修行;其实学佛是教我们如何克服苦难烦恼,而不是一味叫我们找苦吃。有些在家居士,为了学佛,也像出家人一样,要亲戚朋友一个个离开,然后才算皈依学佛;其实学佛的人应该是亲朋好友越多越好。我们生活在人间,要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敬、和平相处,使我们的亲友眷属成为学佛的助力,让他们分享我们的成就,才是重要的。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学佛的过程里,结缘很要紧,我们常看见某些人做事顺利无碍,到处受人欢迎,这都是从结缘中而来,我希望世人众人广结善缘。你对陌生人行个注目礼,就是眼睛对他结缘了,你赞美某人很好,就是用口与人结缘,甚至我们走路时,让人一步就是奉行了佛陀的大乘普济精神,也许有人认为不重要,但如果大家都能实行起来,社会就成为大乘菩萨的社会。

    我们要生活在人间净土,先要做到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如果要让三恶道完全消失,就得把人间的贪嗔痴祛除,不与人结冤,也不可以太亲,因为人太亲也会招来许多麻烦。常听到有人被害,有时是因爱而起,爱不到就产生恨,所以人不可以太亲。你是否会觉得很矛盾,前面才说以爱泛爱人类,怎么又说不可太亲,其实并不冲突,我是希望能把怨亲、爱恨化除,用平等心去爱人间众生啊!

    人的修行随时随地可修,我在美国洛城西来寺,有一天遇见专栏作家卜大中先生,我对他说我个人非常尊敬他,他身旁的友人接口说:“卜先生写很多文章,读很多佛学经典……。”

    我告诉他这些都不是我尊敬他的原因,而是我目睹他几乎天天上山来,对挂单在西来寺的陆铿先生与千家驹先生服侍得无微不至。一位七十多岁,一位八十多岁,他们既无恒产,又无权势,可说落难异邦,卜先生又无求于他们,却经常开着车送他们进进出出,这份情义值得我尊敬!

    有人说慈悲有什么好?道德有什么用?坚持慈悲与道德的人,大半是给人欺负的对象,多少人因为对慈悲与道德发生怀疑,所以动摇了人生的态度。我却深信为人奉献的决心,我更相信最后的成就是属于有慈悲心和有道德力的人。

    今日,研究学问的人只重视佛学的玄谈而不重实际的修证;有些人又以为信佛就是吃素拜拜,对人格道德的增进不重视,而缺少对人世的责任感;有的人信佛只忙自己的修行,住在山林或精舍,不问外事,完全失去对众生的关怀,其实真正的“人生佛学”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用佛法净化我们的思想,让佛学作为我们生活的依据,才能让我们生活在喜悦中。

    度众的方式很多种,我用的是自己的方式——“人生佛学”,入世与出世间,我们的尺度要拿捏得一分不差,“人生佛学”就从这里开始吧!

《》 辑一 得意与失意

    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感受:

    水可以当茶,茶不可以当饭。

    诗可以当文,文不可以当法。

    曲可以当歌,歌不可以当道。

    技可以当财,财不可以当富。

    名可以当贵,贵不可以当佛。

    人可以当力,力不可以当我。

    凡事为大众不为自己者皆不俗气。

    我生平很得意的一件事是,三十年前到台湾时,有半年之久没有一张纸、一枝笔供我写作。有一次参加秋季法会,得到三十元的衬钱,就跑到中坜街上买笔、买纸、买墨水、买笔记本,一下子三十元就花完了,但买得好欢喜。那种“欢喜”三十多年来再也不曾有过。现在我对钱,已能随有随去的处处无迹,实在说,除了六尘的世界外,还有另一个空无的世界!

    这一生中当然也有挫折。

    战乱中无故被捕,在送往枪决的途中,眼前世界一片昏黄黯淡,面对死亡,心中并不十分恐惧,唯念:“我现在才二十二岁,即将赴死,生死宛如水泡一般,刹那间就要消逝无踪。师父和亲人都还不知道……”想着想着,忽然有一个人走来,带我步出刑场。这一次意外的死里逃生经验,对我而言,只不过是乱世中的一段小插曲,自始至终,并没有感到挫折沮丧,或愤恨不满,只是觉得佛法无常的真理,到处都可得印证。

    一九四九年春暖花香之际,来台,由于谣传五百名僧侣被密遣来此从事渗透工作,慈航法师与我等数十名外省籍出家人,遂遭牢狱之灾,牢中二十三天,不但不能躺卧休息,还备受捆绑扣押,呼来唤去之待遇,但那时心中坦荡,并不以此为苦,只是时常感到饥肠辘辘,盼望有人能送饭菜来,后经吴经熊居士、孙张清扬女士(孙立人将军夫人)等百般营救、辛苦奔波,才将我们解救出狱。当时,心中唯存感念,毫无失败狼狈之感。

    初到台湾,由于人地生疏,投靠无门,几无容身之处,后承中坜圆光寺妙果长老慈悲收留,感激涕零之余,当下决心为常住效命,除每日发心买菜、打水、扫地、清厕、服务住众外,还教书、看管山林。在工作时,感恩之心时常油然生起,故能任劳任怨,生活上的清苦则抛诸脑后。闲暇时,便读书自修,撰文投稿,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我相信自己只要有力气,有胆识,不畏艰难,必能有所成就。

    一九五七年,得各地信徒之助,在新北投购得一屋,为其命名“普门精舍”。记得那年一场台风豪雨,如排山倒海般,倾盆而下。忽闻屋后轰然作响,原来半山腰的落石滚滚而下,时值半夜,一片漆黑,无法找人来帮忙,唯有安然端坐,念佛诵经,祈诸佛菩萨加被。记得那千军万马的风声雨声,呼啸不停,心中倒不惧,只感叹:“好不容易结束流浪奔波的生活,得以安住读书办道,现在如果房子垮了,恐怕别人要见笑,星云没有福气。唉!随缘吧!”次日天亮,风停雨罢,信步踱出屋外检视灾情,只见山上半部仍完好,但下半部则因完全崩落而架空,精舍居然没有被落石压垮,众人目睹此景,莫不咋舌称奇,为我捏一把冷汗。随缘乐观的个性,使我历险如夷,真不知道什么是挫折和失败。

    佛光山开山的最初十年,也都是在与狂风暴雨搏斗中成长。佛光山土质不好,易被冲刷。而当初兴建时,由于经费人力的缺乏,没有确立防洪系统,大雨来时,浩浩洪流,顺着山势滚滚而下,往往将挡土墙冲毁,泥土随大水流去,可说十分危险,我经常率领弟子在半夜三更搬沙包,甚至用棉被来挡水填洞与山洪抗斗。虽然在暴雨狂风下,每个人都全身冰冷疲惫,心中却充满法喜,颇有成就感。佛光山就在这样的血汗交织下开辟而成。

    回首来时路,这一生中纵遇惊涛骇浪,山穷水尽,心中仍能一保常态,充满信心与希望,故能视顺逆一如,虽有挫折,但从未有失败之感。

    得知孙立人将军往生,深感“岁月是所有事物中最难分界与似是而非的”。我跟随僧侣救护队来台,是孙将军的军队所办,其一生事迹,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是十分深刻的。在孙将军漫长的三十五年幽禁生活中,一九七九年曾到佛光山住了三天,转眼,已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

    孙将军的遭遇让我联想到一个小故事。

    卫灵公身旁有位很得宠的美少年弥子瑕,有一天,陪着灵公到果园散步,发觉桃子的味道甘甜,就将吃剩的一半分给灵公食用,灵公非常赞美道:“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又有一次,弥子瑕因父病,情急之下驾着灵公的车子赶回去探病,灵公更夸赞其孝心。日久,弥子瑕的容貌日益衰退,也因而失去灵公的宠爱,两人的感情也日渐疏远,无论他做任何事,都招致灵公的厌恶,甚至受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其余桃”的不满。

    君伴臣,要不要你,都在他的一念之间啊!

    登天难,求人更难;

    黄连苦,贫穷更苦;

    春冰薄,人情更薄;

    江湖险,人心更险;

    知其难,甘其苦,

    耐其薄,测其险,

    可以处事矣,

    可以应变矣。

    不知你以为然否?

《》 辑一 寻得人间好时节

    我修持禅门的临济宗,临济宗的重点不在个人领悟禅旨,而在悟后如何重新面对人生和世界。南泉普愿说道:“须向那边会了,却从这里行履。”我常想,佛法并不是单纯解决自己的觉悟问题,同时还有一个普度众生的问题,所以我更秉持六祖教义去修行布道,广结善缘。有次,美国《论坛报》记者赫里先生问我如何在一年多的时间,能转西来寺附近的美国居民剧烈反对之语为赞美拥护之声?我告之西来寺是一公开开放的寺院,不分宗教,不分种族,只是给人服务,给人欢喜与结缘……我话未毕,他似有所悟。

    今年是我四十多年来第一次离开台湾过年,也是五十年来,出家后第一次和母亲在一起过年,从母亲手中接过两元的压岁钱,心中好暖和;当她坐在轮椅上,我为她推车的一刻,她最得意,她说别人尊敬我,我尊敬她,这不是她的伟大,而是我真正的孝顺。

    她顺口说了一个小故事;有个儿子在外经商,写了封家书给妻子:

    秋海棠身体保重,金和银随意花用,

    麒麟儿小心养育,老太婆不要管他。

    哪知这信妻子秋海棠没有收到,反被母亲见着,老妈妈于是回了一封信给儿子:

    秋海棠得病在床,金和银已经花光,

    麒麟儿快见阎王,老人家越老越壮。

    逗得身边的几位徒众笑了。

    有位政治人物从波士顿打来电话,提到有意随我出家的念头,是福德因缘?是一时困扰?人生道路上,千变万化,对未来国家的前途,个人事业,是有所知?是无所知?茫茫前程,真要般若智慧来抉择。我想起,有一恶人,临终忽有领悟,他说:非为理所克,理为法所克,法为权所克。权,似乎是最至高无上的了,但为天所克。天网恢恢,报应是极可怕的。缅怀邦国,为之抚然。

    在一次家庭布道中,有位信徒问:“如何建立美满家庭?”

    我勉以:“你乐我苦,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有我无。”

    另一位信徒问:“如何才能快乐?”

    我笑答:“以众为我,以忙为乐,以勤为富,以忍为力。四正勤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之。而忍则是一种力量,一种智慧。”

    “师父,您靠什么补品维持健康呢?”

    众信徒笑,我称:“智慧、慈悲、乐观、明理、感恩、满足,这些都是我的健康补品。”

    “请师父开示如何读书?”

    “读书时,先缩小自己。创业时,再扩大自己。”

    “大师,贫穷者,如何行布施?”

    我告之:“布施奉献法门多,初品钱财与物质,中品发心力供养,上品随缘说好话,上上品心存欢喜与恭敬。”

    一位信徒问得好:“什么叫随缘?”

    “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求自内心。”

    每当弘法布道至凌晨返回寮房,总想起沩山禅师:“欲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慈航菩萨亦云:“若有一人未度,绝不自己逃了。”愿力也!惭愧如我,只有更发广大心,愿人间佛教光照大千,众生咸令得大法乐!

    徒儿上佛光山来看我,凄凄的说:“师父,我真白修了,脾气坏透,对任何事不耐烦,对整个大环境更是厌恶至极,怎么办?”

    我看看她:“不会啊!你很好;我要到大慈育幼院同他们说几句话,你要去吗?”

    当她坐上我的车,她讶异我会开车,她心中一定有个问号,我为什么自己开车?

    我问她:“你觉得我车开得如何?”

    “师父车开得真好,很稳,坐起来很舒服。”

    “你注意到了吗?我开车,别人都让我。”

    她似乎悟了慢条斯理、不急躁的道理。

    “师父应该常常在路上开车,我开车像开战车,但我也会让您。”

    我故意放慢车速:“有个女人,长得很丑,在村子里,大家叫她丑女,没有人要与她交往,她孤独、痛苦,想以死来结束自己,当她走到河边,正要跳入河中,有位禅师抓住她:‘姑娘,人有两条命,一命是自己的,一命是众生的,属于你的命已经跳河死了,属于众生的命请你珍惜。’

    丑女似有所悟,心想,他们不喜欢我,但我可以喜欢他们啊!于是,她在村子里热心而主动的助人,给人方便,给人欢喜,赢得许多赞美,也不再有人认为她丑了……”

    徒儿开心的说:“谢谢师父开示,就算是美女,不懂得包容与付出,别人也不会认为她美。”

    徒儿到了大慈育幼院,对我说:“师父,这里的老师和院童真的把快乐写在脸上,他们真是有福的人!”

    当徒儿要下山时,我面告她:“记住,此后,凡是金钱、事业、友情、感情,没有结果的,都不必谈了!人不必都成佛,也不可能都成佛,但得身心安静,物我相谐,也就接近禅的境界了。有几句偈语,你带着——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 辑一 把“理”收起,“道”在当下

    一群教师信众问我:“现代的青年顽固、偏见,不懂‘生活’、不会‘思想’,如何教法?”

    我思索后告之:“在佛学院,我要求在生活上的训练:要过如法、如仪、慈悲、无恼、法喜、禅悦的日子,与人相处时有我也有你,有入世也有出世,有原则也有包容,以全体为中心!用专制的方法训练,用自由鼓励他的思考,肯定其人格与尊严,否定其顽强与执着。

    思想上的训练:在不平中能心平,不满中能自满。‘道’要在生活中求,理中不可废事,才能理事圆融,世间上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由血汗堆积起来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阶段都有它训练的目的与必经的过程,能忍得下去就有前途与未来,如果学生能把‘理’收起来,不要与老师论理;‘受’,凡事接受,在接受中,‘道’就在当下,各位以为如何?”

    老师们虽然点头,但我知道现在的教育工作好难呀!

    有位记者来访,他问我经常国内国外跑,怎么有那么多钱买机票?我告诉他,我一生没有储钱的习惯,但我个人从不觉贫乏,因为到各地弘法、演讲,都是受当地信徒邀请,除机票供养外,也供养我吃住,而且出家人很简单,大海之水虽多,我却只取一瓢饮。

    记者先生又提到有人认为佛光山不该用水泥制造佛像;我告之佛光山开山至今已二十多年,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信徒朝山礼佛,拜的都是佛祖而不是水泥,为何他口中的人既不辞千里迢迢到佛光山来,却看不到佛祖而只看到水泥?实在可惜啊!这个问题让我联想到人的“禅心”,或许有机会可以与各位谈谈禅的修持。

    在对徒众开示时,我教导他们对一般事务性的错失不必太计较,但对别人讲话故意刺伤或欺侮是不可原谅的。我说诸供养中以“法”供养第一,希望每人说出一句最有心得的话,于是——

    “看好自己的脚下。”

    “对承诺不后悔。”

    “一切都要有基本动作。”

    “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提升是智慧。”

    “能接受多少,就能成就多少。”

    你一言,我一语,极为精采。

    也不知在多少场合中,被信众问道:“什么是‘般若’?”

    其实“般若”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无般若的生活有如盲者摸象,易为苦乐所动摇,所以我们要以般若来处事,以般若来生活,人生自然美妙无比。

    有位徒弟受点小挫折,跑来向我抱怨:“师父,您欣赏谁,谁就有办法!”

    我反问他:“是这样的吗?在大团体中,只有我欣赏你,别人不欣赏,我也没办法;但,如果你有实力,我不欣赏,大家却都欣赏,那你就有办法了,不是吗?”

    他无语。我开示道:“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苦外,还有一苦就是‘比较苦’,与人比较、计较会让人苦不堪言。现代人,除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外,还必须修持第七度——自度,因为‘靠山会倒,靠人会老’,靠自己才是根本啊!”

    我又说:“开山至今二十多年,佛光山不曾有过纠纷是与我性格有关,我能‘忍’,对不满、不悦、不快、不妥、不宜、不适的事,从不轻易的说出一句,很多人吵架、不和、不平,不都是因为‘我怎么不知道?’‘怎么不对我讲?’其实师父的道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道理,只是被很多人遗忘罢了!”徒弟点头而去。

    信众向我诉苦:“我夹在老板与主管之间,不但难做事,还十分痛苦!”

    我安慰他:“你的主管其实不懂老板的心,土地能长五谷、冒甘泉,却任人践踏而默默无言,为人属下者,也应具有成就老板的心胸,凡事多承担,多受委屈,你要与老板、主管相处,莫过于‘居下犹土’!”

    在这纷扰的社会里,我常思想,一个人没有学问不要紧,就怕没有心,光有技术、学位并不能统驭人,会做人,人缘好,自然大家都会来成就你,就是所谓的“人成即佛成”。我也常想,在社会上已受到别人太多的否定、拒绝、排斥、摇头……所以我对别人要肯定、接受、容纳、承认,结好缘、善缘、福缘……但愿我“皆大欢喜”的理想能布满人间。

    信徒问:“何谓‘八关斋戒’?”

    我想很多信众对“八关斋戒”都似懂非懂,只是不像他这么勇敢的问。

    “八头斋戒”是佛陀慈悲,为让在家信徒也能体会出家人的淡泊和清净之生活而制定,其戒条除五戒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妄语、不饮酒外,加上“不捉持金银宝物”、“不香花鬘涂身”、“不往歌舞观听”、“不睡卧高广大床”,以及“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其精神在于美化自我,不用化妆品修饰容貌,不用物质享受提高身分,而用内在的慈悲、道德来庄严我们的身心。

    每次出国,随身总带十几本书,在机上又有改不完的文稿,连休息都舍不得,即使在国外也忙得时间不够用,想到芸芸众生未度,想到未了的心愿,想到一休禅师的禅心,不禁祈愿——

    愿借昨月昨日还清今月今日,

    愿借来月来日补作今月今日!

《》 辑一 “禅”与“禅悟”

    “禅”,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最常被发问的题材,其实禅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不立文字,教外不传;但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有兴趣的人,又不得不藉着言语来阐述,所以也只好说:“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

    禅的最大特色是——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禅最直接的方式是从生活上去实践,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无一不是禅。

    禅也不是想像中的枯木死灰,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是生活风趣而有幽默感的,禅更不是神秘的东西,它是不离生活,所谓穿衣、吃饭、睡觉都是禅。所以古代的禅师,对修禅的人当头棒喝是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参禅,赵州八十行脚是修禅。

    佛门的历代祖师大德,大多是从苦行中修道开悟的,尤其是禅宗,以黄檗禅师的种田,沩山禅师的采茶,石霜禅师的筛米,灵严禅师的做鞋,临济禅师的栽松,仰山禅师的牧牛,雪峰禅师的砍柴,云门禅师的担米……所以就是在厨房里煮饭烧菜,也与打坐、参禅、念佛一样,是在修行,烧出可口的菜肴是道行也是一种艺术。

    禅需要用心去体会,用言语文字阐述反而更引起大家醉心的追求。

    “禅悟”是一体两面,“悟”是非思、非想、非言,不必解释的当然道理,但很多人关心“禅”,却忽略“悟”,这都不是真正懂得禅。

    禅,有时提示我们“内心世界”与“心外世界”的差别,常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人的心量有多宽敞。

    禅也告诉我们,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之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无“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的打人一拳,这个拳头是恶的,但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不过是我们对万法起的差别与执着。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等相对峙的世界,到达一种绝对真实与圆融的世界。

    禅也明示我们“物我合一”的观念,我们常认为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甚至不能相融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把世间的“空有”分开,因此产生种种的矛盾、冲突、差别,但在禅师的心中,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与内在的山河大地无区无别,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而将它完全调和起来,泯除物我的对待,才能得到圆融的统一与实相。

    禅也叫我们从差别中认识平等,从动乱中认识寂静。要从有限的时空中去创造无限的时空,以有限的生命去扩充无限的生命。如能体悟“无生”的道路,超越时间“去”“来”的限制,生命就能在无尽的空间中不断的绵延扩展,不生亦不灭。所以禅也不是知识与口舌的逞强争胜,而是知行合一。

    宋朝的欧阳修,有次到嵩山游玩,见一老和尚独自阅读经典,上前请益:“禅师住此山多久了?”

    老僧答道:“非常久了。”

    “平日诵读什么经典?”

    “法华经。”

    欧阳修问道:“古代高僧,临命终时,能预知时至,谈笑自如,生死自知,是何原因?”

    “是定慧的力量。”

    “现代的人寂寥无几,又是什么原因?”

    “古德念念皆在定慧,临终哪里会散乱,今人念念皆在散乱,临终哪里会有定慧?”

    欧阳修虽是宰相之尊,却也在佛法中找到他的安止处。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与金山寺只隔一条江。有一天,自认修持有得,写一首偈来表达其境界,得意地派书童过江把偈子送给佛印禅师,内容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禅师阅后,拿起笔批了两个字,请书童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叹自己境界很高,打开一看,只见“放屁”二字,无名火不禁升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佛印禅师早已站在江边等他。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愤的说:“我们是至交道友,你怎么开口就骂人?”

    禅师却气定神闲:“骂你什么呀!”

    “放屁二字哪!”

    禅师哈哈大笑:“你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让我一屁就打过江来?”

    这也证实禅的境界是超诸文字语言的,言语上说“八风吹不动”,没有真实的证悟,是经不起考验的。

    禅的有与无、动与静、行与解、净与秽,是需要证验与实践的,禅诗有云: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

    若要纸上谈人我,笔影蘸干洞庭湖。

    如果再问什么是禅,我就回答:“睡觉去吧!”

    我如此浅释“禅”与“禅悟”,无非是满大家的愿而已。

《》 辑一 娘言-良缘

    母亲从扬州辗转到洛城西来寺探望我,我将母亲安单于山下客房。她虽已九十一高龄,但神采奕奕,步伐比我还快;她没受过教育,但所知历史甚多,记性又好,又喜开口,我成了她最佳听众,满口扬州话,却常语出禅机。

    她看到佛前的香花供养,说道:“我不要香,也不要花,只要凡夫的一点心意。”

    在宝藏馆看到佛陀说法的坐姿,她说:“讲经说法的人常常度人得道,但讲道的人是不易得道的,讲道的人若得道,那地狱众生谁去度呀?”

    走到客堂,她对围在身边的人群说:“以前扬州有个女人,生四个女儿,皆送给别人家,长大后女儿一个个又回到她身边,她却一个个送去出家,邻居都说她是疯女。有一天她对大家说要去朝南海观音,大家又以为她在说笑,正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时,她在打坐中往生去朝南海了。”

    母亲对佛光的徒儿们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下,女人总要一修不受公婆气,二修不受丈夫欺,三修怀中不抱子……你们都是有根基的,才会出家,又有师父教导可以得道,否则就要六道轮回了,你们都很伟大!”

    陪着母亲散步到西来寺左下坡时,我用钥匙开了侧门,告诉母亲:“这侧门是往西来寺的近路。”

    母亲说:“正门?侧门?人生在世,上等人是迎上门,中等人是人待人,下等人是求不成,哪有什么近路?”我暗想人世间现实的一面,真被她一语道破。

    我辞别母亲赴夏威夷大学弘法,我知道这一走至少两个多月,母亲说:“我不会管你,别人也不敢管你,你为何要对自己如此严格!不可太劳累呀!”

    在一个月中,我走过亚、美、澳三大洲,举行十四场佛学讲座,七次皈依典礼,十余次随缘开示与座谈,闻法信众有万人以上。

    在夏威夷大学的三天演讲,据一位当地信众告诉我,是夏威夷开讲佛法以来,听众最多的一次,虽然很想再与他们共研佛法,奈何往澳洲的行程紧跟在后。

    受到卧龙冈市长与当地官员的热诚接待,实感欣喜,除与有关人员洽谈兴建南天寺事宜外,我应布里斯本的华侨信众邀请,前往弘法,路经黄金海岸一游,实令人赞叹世间之美,此地的景物真是人间桃源。

    有位信徒说,十多年前在佛光山上见过我,为何我都不老?我笑着回答:“实在是没有时间老啊!”

    匆匆离开澳洲,飞往马来西亚沙巴州,是为斗湖普照寺主持佛像开光与落成典礼,当地的十三个佛教团体请我定时到沙巴弘法,并派法师为其举办夏令营,协助他们训练干部等,求法之情,殷勤而迫切!

    从斗湖经亚庇飞往美里,在美里民事中心,有两千多位信众参与讲座,我为他们开示“六度波罗蜜”,我譬喻六度为:

    布施——发财号;

    持戒——道德号;

    忍辱——修养号;

    勇敢——精进号;

    禅定——安心号;

    般若——智慧号。

    希望大家都能搭上这六架飞机,飞向美满幸福的人生。

    在沙越的肯雅兰戏院,我为三千多名信徒开示通往解脱境界的八正道,信徒们提出些有趣的问题。

    “星云大师,你对外星人的看法如何?你觉得有没有外星人?”

    我回答他:“信佛的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外星人,在佛教里早有外星人啦!”

    有位信众问:“花草树木能否成佛?”

    我答道:“为何不问自己能否成佛?世间人是非太多,问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即是是非,自己若能成佛,花草树木自然能成佛,何须问?”

    信徒又问:“是否真有阿弥陀佛?究竟在哪里?”

    我回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又有人问:“哪一尊佛最大?”

    我问:“自己最大,人,常常忘了自我的存在!”

    飞抵香港佛香精舍,才坐定,来自瑞士的楼南医师随即来访。他是一位虔诚佛徒,邀请我到瑞士建寺弘法,他说瑞士是欧洲的中心,很适合建寺弘法,当地政府对各种宗教亦极友善,只要我同意,他便马上着手安排,我允诺考虑。

    在沙田大会堂有两千多人闻法。

    信众问我来港弘法的目的为何?

    我说:“为了破除部分香港人士的迷信;一般赌马的人看到出家人,认为准是输钱,计程车司机不载出家人,其实出家人等于财神爷,出家人是真理的使者,象征道德,把慈悲善良布满人间,是代表吉祥与财富!”

    “一九九年代后,大师对两岸发展的看法如何?”

    “一念之间!”

    “香港九七问题令人心不安,请问大师对香港前途的看法?”

    “我以台湾经验相告,庄敬自强,处变不惊。”

    世人行事亦常问何者大?何者小?其实,“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大小在心中呀!

    这趟路,我真是广结善缘,最难忘的是在石鼓洲的越南难民营为他们开示解脱苦难的法门,他们个个神情肃穆,合掌称念观音菩萨圣号,伏地顶礼,我发愿,希望他们早日脱离苦难!

《》 辑一 恒以惭愧水,洗涤懈怠心

    一生中,只要别人有求,在不妨碍他人、不违背佛法的原则下,我不曾拒绝过,为满信众的愿,再忙我也抽空去家庭普照;有人问我,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亲近我?其实很简单,人与人相处,都希望自己能受尊重。用语言、态度、眼神、举止去侵犯人或欺侮人,都是我不允许的,所以跟我在一起的人,没有被奚落感,没有被排斥感。

    信众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选在娑婆恶臭的地方度众修行?主要是污泥中易长莲花。十六岁才开蒙入闽南佛学院就读的智藏法师,在清扫净房时,都用手去刮除污垢,并爬到阴沟里去消除脏秽,二十二岁时即负责《海潮音》的编辑工作。我也希望我的徒众,不要耽于安逸,时时要有“恒以惭愧水,洗涤懈怠心”的警惕,要从苦行中去培养自己的福德因缘,无福德因缘是不易开智慧的。

    我患糖尿病十多年,未服药物而能一切如常,想是与我早年的丛林苦行有关,就以吃来说,早年的丛林生活中,吃最多的是沾有鸟粪的豆腐渣,发臭的酸菜,长蛆虫的萝卜干,这些食物我是倒进喉咙,闭气吞食,一来训练肠胃的消化力量,二来练就了闭气功,所以直到现在我始终不贪吃,一碗白面也觉得可口。

    我也告诉信众具“大众化”性格是一个领导者不可或缺的要件,尤其是与人共处时,有的人不习惯施些口惠,隔阂、误会、猜忌就应运而生;如何让干部坦诚诉说他的需要,仔细听他的建议,认真考虑他的要求,这是主管必须用心的。泥土经过水流才平坦,木材用绳墨测量才平直,人要广纳别人的规劝,才是进步之方。所以我一再强调“广结善缘”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友好的不二法门。

    有人说读书不达世务是腐儒,不体圣言是呆汉,不懂求进步,只固守己见排拒他人,终究会被团体、社会所淘汰。人我相处在于彼此快乐,如此才能安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体贴”一下,不以情绪待之,我以为“世事如同棋一局,有远见者胜”。

    有徒众问我怎么会写文章的?忆起写作也有一段心路历程。

    我在栖霞佛学院就读时,有一次作文课,题目是“以菩提无法直显般若论”,那时年纪尚小,还不懂题目的意思,但我仍很用心的写了好几张作业纸,老师批阅后的评语是——

    两只黄鸥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老师竟然给我批了诗,兴奋的拿给学长看,学长说:“这诗的意思是‘不知所云’。”

    又有一次,作文题目是“故乡”,老师给我的评语是——

    如人数他宝

    自无半分毫

    文章写不好是不知所云,写得好则有抄袭之嫌,这个过程似乎是每一个想成功的行业所必须历练的,所以说没有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

    人生是一连串的责任累积,责任则是来自自我的要求和别人的期许,就算你抱着自了的心态,可忍心辜负别人对你的期许?就如同我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之,更积善以润之,不敢有所懈怠。人之所以不会进步,就是将自己视野的界限,误认为是世界的界限,我一直以此警惕自己。

    我对徒众说每个人都是由四种骨头组成——

    许愿骨:老是希望别人替他完成工作。

    颚骨:只管说话,不做其他事。

    指骨:专指责别人所做的一切。

    脊骨:承担责任,做大部分的工作。

    人,都要有骨气,但要看是哪一种骨。

    有人问我:“人为什么会苦恼?”

    会苦恼的人是对苦乐、荣辱、得失、生死太计较,被其所牵制;如果能从中解脱出来,自在、快乐自然唾手可得。

    有位信众告诉我:“我学游泳很久,就是学不会,有一天作梦,梦见我在游泳,很会游,醒来之后,我照着梦里的游法,结果一游就会了,这是什么道理?”

    我告之此为“独头意识”,我曾有多次背经文的经验,在睡觉前熟读后就寝,第二天醒时,身体不动,回想睡前背诵的经文,一下就背会了,挺管用的。

    有位“当位”的信徒请我开示如何为官?

    我告之为官之要——用心要正、律己要廉、事君要忠、事长以敬、处事要信、待人要宽。

    为官之忌——迁怒部属、官僚气势、急于功名、贪财好利、虚浮敷衍、心量狭小。

    他当知我意。

    “一”有许多妙用——

    一水贯通五湖四海

    一月遍照万国九州

    一雨普润三春草木

    一心广含十方虚空

    ……

    但,大地呀,众生呀,权力呀,你可懂得“一念之间”吗?

《》 辑一 “生活”比“生死”重要

    尽管现代科技文明带给大家在生活上有很大的贡献,但科技却不能让大家情意交流,在相处上就很苦。故沟通、来往、融洽,实在比科技在实质上更让人有贴切感。

    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是“生活比生死重要”,生活解决了才能了生死;有出世思想才能做入世事业。大乘佛教是先了生后脱死,先重视生活问题的解决,再来谈往生西方。所以我一再提倡“生活第一,生死第二”。但有些人不太实际,一信仰佛教,就忙着要了生脱死,眼睛闭起来不看人,嘴巴闭起来不说话,暮气沉沉,只想入山林闭关。我告诉徒弟们——“不参破,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现代人口边常讲的修行,是形式上的、逃避式的,无慈悲、无佛法的修行,都是佛门小乘、不发心的焦芽败种!

    道源长老曾云:“修行、修行,把佛教都快修完了!”大家对佛教不热心、不关心,假借“修行”名义而不过问,佛教自然就快要完了!

    印顺长老也说:“修行、修行,其实有些人将修行当作懒惰的代名词。”对弘法家务不热中,对利生事业不积极,不想做事的懒人,才想到要修行。

    佛道遥远,非那么简单容易,不是用嘴“嚷嚷”就是有修行。佛光山丛林学院的学生,每天清晨四时三十分起床,然后早课、典座、过堂、打扫;七时到十时,上课、过堂、跑香;下午一时三十分到四时三十分,上课、出坡;晚上七时到十时,晚自习、晚课;十一时,打坐、安板。行解并重的修行每天十四小时以上。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语言度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

    还有,社会上一般人士只喜欢做善事,但比善事更高一层的是文化、教育,慈善事业任何人都可以做(小偷、强盗依然可以用赃物来布施),而教育、文化事业就非有般若智慧者,不易做到。所以改善社会风气,要彻底从心灵改变起。多鼓励助学贷款、委托研究、奖励出版……以激发大众对文教事业的重视!

    除此,人生活在世上是要快乐的,故我提倡的人间佛教就是要大家从佛法中获得快乐、幸福。如何“快乐”呢?有名会带来盛名之累,有钱烦恼会更多,情爱易招致是非纠纷,这些都不是究竟快乐。有宗教信仰能使我们有个安身立命处,使自己活得更自在!(但若无正知正见,信仰反成为执着,易生邪见。)信仰能让生活升华,扩大信仰能获得更多我们想要的东西。

    就像我对器官移植的看法——我赞成器官移植,与其让身体被虫蛀、腐烂,不如将有用器官加以移植,让别人能延续生命。人生在世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后一定要“全尸”呢?

    在《庄子》书上有一则故事说:

    尧在一次微服探访民情时,碰见一位封人(国境管理员),封人盛赞尧说:

    “你真是圣人!愿您长寿、多子、多福。”

    但尧却不悦于这种祝词,封人不解问为什么?

    尧:“男儿多,愁虑不绝;钱财多,烦事增加;寿命长,需要忍耐的耻辱也多。虽是你好意祝福,我还是敬谢不敏。”

    封人:“我们把您当成圣人的想法可能错了。天生我才必有用,无论您有多少儿子,如果您依照天道教导他们,一定没有什么愁烦之事;虽然拥有庞大的财产,若能乐善好施,也不会有什么困扰;如果对人生有何厌烦之感,大可云游四方,自由驰骋,如此又如何遭受耻辱呢?”

    尧听后,举手为谢。

    曾参与大陆法门寺宝物挖掘工作的范炳南先生来看我,他在宝物挖掘的过程中亲历了很多神奇瑞相,忍不住要与我分享。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之北的崇正镇,以收藏佛陀遗迹“佛骨”。佛骨不知增加多少人信心,却也历经不少苦难(兵灾、挖掘、盗墓)。唐宪宗时,刑部侍郎韩愈上《佛骨表》谏其非,使宪宗大怒,而贬为潮州刺史。

    文革时,红卫兵集众要挖掘地下宝物时,有好几万条青蛇窜出保护,很多护法都劝阻不要再挖,红卫兵只好盖上。可是不久,红卫兵又再度进行挖掘工作,大约就差再挖一锄,法门寺住持和尚用焚身死谏来阻止,红卫兵只好再封口。

    一九八六年,一群考古学家,在进行挖掘工作时,特请法师诵经念佛,挖地深度约有几十尺,地窖一打开,到处芳香扑鼻,在地面上的法师佛号声句句分明,法师们全身通红、放光,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简直不敢相信。地窖下有二千一百七十多件的宝物,现皆陈列于法门寺博物馆。几年来的展出,令北京的中山博物馆黯然失色。

    我第一次往大陆时,法门寺免费招待参观舍利,亲睹佛骨,令我益发度众广大愿心。

    感冒甚久,尚未痊愈,徒弟说:“师父,您再看一次医生,吃两天药就好了。”

    “我故意不让它好。”

    徒弟不解的望着我,接不上我的话。

    我笑答:“比丘要带三分病才有道心;二是要当你们的榜样,生病也要做事,要懂得‘为法忘躯’;三是考验自己,磨练自己。”

    但愿徒众们能了解我的愿心。

《》 辑一 人间修行苦

    徒弟一见到我双膝落地,泪水不止,她诉说挚友猝然而逝,死者一生助人不求回报,却被朋友陷害无数,连毕生血汗买下的房子都因替朋友担保而被法院查封;他的能力强,遭长官猜忌而不得翻身,连太太与好友过从甚密,他都责怪自己公务太忙,无暇陪伴而原谅太太,极力挽回婚姻……这样一个正值壮年的人,无病无痛,好端端的走,这世间何公道之有?

    我极力安抚她不平的悲痛,我赞颂她挚友的欢喜受报。他来人间修行,人间修行本就比出家修行苦,在世界上,什么人都可能辜负我们,唯有因果是不会辜负我们的。学佛要学心里的富贵,世间的好坏不要太认真,有时不好也好,人间修行本就要在社会上扮演吃亏的形象,慈悲、道德、忍辱、牺牲,都要欢喜承受;现实的世界本是五欲六尘的世界,人我纷争的世界,重重灾难的世界,更是身心无常的世界。我更赞颂她的挚友懂得从小我的人间到大我的人间,一个人要得到快乐,必须扩大小我,融自己于大我,从大我中懂得快乐。如同一枝蜡烛光,把它分传给很多枝,每一枝都亮了,并不影响第一枝的光明,反而更增加空间的亮度。

    有首偈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道在哪里?佛道在世间,佛道在大众身上。经云:“诸法因缘生。”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必须化私为公,化我为众。

    人更要从接受的人间到报恩的人间,从前的人“滴水之恩,涌泉以报”,韩信接受漂母一饭,后以千金相报。可是,现代人,你对他施以九十九分的恩惠,只有一分不如意,他就会永远记恨你。人与人若能怀感恩之心,则仇恨、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是非烦恼亦匿迹于无影。

    我面告徒弟:“佛门中人,生死乃一如也,既然有生,怎能无死?挚友是有了成就而去,倒是你,你要继续人间修行,多保重,保住好身体才能精进事业。我六十多,每天为弘法事业忙碌不堪,深怕来不及做,不做会后悔,你更要为文教事业努力。”

    事业要有成是很辛苦,伯爵山庄的庄主张姚宏影女士,先生去世多年,一片江山由她独自打下,她七十一岁了,曾经对我说:“师父,我这一生都是在求人家,说好话的情况下,事业才成功的。”

    所有领导者的心境皆如此啊!要做一个有成就的人,谈何容易!

    黎玉玺写信告诉我要辞去记者职,做一年闭关专修,我常想在家徒众对佛法的精进,真令人佩服,我曾对徒弟说福报好的人入寺出家,出家人的心愿较易达成,要个育幼院,十方信众的力量就自然汇集,要成就任何事业,助力自然就来,在家众有时因缘不够,所以要更艰苦精修。

    才回到山上,一弟子对我说:“师父,我们都知道您在外弘法,像空中飞人,对时光长短、空间远近早已忘记,也不会介意,非常辛苦,但可别忘了在本山您的徒弟也很需要您,请您留点时间给我们。”

    我很受这些话感动,但我也训之:“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我的徒众认为每天在我身边跟前跟后的,才算亲近我,那我可要失望了!

    想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能让更多的人享受法喜,也就忙得不知道什么叫累。

    连续一星期在空军官校、兰屿、海军陆战队、成功岭、宪兵学校、金门及数个军团弘法,勉励他们多亲近善知识,追求内在的体验,才有力量!

    我直觉军中更需要佛法,因军中生活是硬的,佛的生活是柔的;军人是勇敢的,佛是慈悲的,如能勇敢加上慈悲就更好了。军人重外在,佛讲求内在。军人要物质的生活,也要精神的生活,有心外的生活,也要有心内的生活,有前进的人生,也要有后退的人生,有开放的人生,也要有关闭的人生,有接受的人生,更要有感恩的人生。

    听说军中素食风气很盛,我告之素食可以培养耐性,老虎、狮子虽是肉食,但凶猛而后继乏力;牛马虽吃草,但个性柔和且有耐力!

    在一座谈会上,有人问道:对外界有人批评我是政治和尚的看法。以前对这问题,总觉我一切言行作为根本与政治无瓜葛,“非心非佛”,而不承认。不过,现在觉得“即心即佛”,政治和尚没有什么不好,“政”是大众之事,没有资格参政的是那些被褫夺公权的人,佛教负有改善社会、净化人心之责,地藏菩萨肯到地狱去救度众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到群众中去广度众生!非心也好,即心也好,我仍是我!

    人处在现代的社会,要给人利“用”,才是有用之人,不计得失,把自己融在大众里,平等相处,才是做人处事之道。

    有信众问我的人生观,我笑答:“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空为乐,以众为我。”

    徒众亦问道:“如何亲近师长?”

    我答:“见解一致、思想统一、精神相依、甘苦与共、生死不易、荣辱不离、两心相通、人我一如。”凡此皆人间修行也!

《》 辑一 竹焚不毁节人,不变随缘

    又是新的年度开始,人总要在此时回首一下一年的修为,问问自己学识进步了没有?道德增加了没有?性格平和了没有?习气改除了没有?物质淡化了没有?一个人的学习心态决定自己的收获。

    人,是很奥妙的生灵。

    宋朝太尉王旦曾举荐寇准为宰相,寇准经常在皇上面前说王太尉的缺失,而王太尉屡次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对王旦说道:“你经常在我面前赞美寇准,可是他却专议你的不是。”

    王旦:“这是必然的道理,我担任宰相时间很久,政事自必有不少缺失,寇准对陛下能直言无隐,足证他对陛下的忠直,这也是我所以推崇他的主要原因。”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可因知短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我对用人的看法是:

    取人之直,疏其谄曲。

    取人之朴,疏其奢侈。

    取人之宽,疏其狭隘。

    取人之敏,疏其懒惰。

    取人之辨,疏其迷糊。

    取人之信,疏其虔偶。

    人在四大不调时,身体就有病;遇到不悦的事,心里就有病;恶口伤人或妄语,口中就有病,摆脸色给人看,脸上就有病。学佛的人不要让身、口、意生病。有一首偈语说得好——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怒不恨最正常

    玉辟不改白,竹焚不毁节,和而不流,同而不党,不变随缘,如六祖惠能在猎人群中吃肉边菜。“方便”就是智慧。

    大其心容天下难容之事同其心悲天下待救之众

    潜其心观天下微妙之理宽其心听天下难忍之言

    入其心测天下变化之局平其心论天下不平之道

    定其心应天下无常之变发其心度天下受苦之人

    能以此为之,方为成熟之人。

    俗云:君子以道为友,小人以利为友。人还总是离不开朋友,我对朋友的感觉是:

    对渊博之友,如读奇书异志。

    对风雅之友,如读明人诗文。

    对幽默之友,如读传奇小说。

    对谨慎之友,如读圣贤经传。

    人,常怨天,我却常以“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遗教经》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要解决人我问题也不难,我自持十修:

    修人我不计较修彼此不比较

    修处事有礼貌修见人要微笑

    修吃亏不要紧修待人要厚道

    修心内无烦恼修口中都说好

    修所交皆君子修大家成佛道

    看这十修多简单,对一般人却也不易成就。

    为人难,难在——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

    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范仲淹的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富弼,从小便专志学问,肚量很大,有人骂他,他总装作没有听见,如有人面告他,富弼便说:“恐怕是骂别人吧!”

    “我听见他骂出你的名字呢!”

    “你怎知天下没有与我同姓同名之人?”

    凡事都往好处想的观念,是人际相处的润滑剂,也是为人厚道的根本。

    宋代,石曼卿学士出游报宁寺,侍从不留心,使马受到惊吓,马背上的石曼卿因此摔了下来。

    随从大骂侍从,而石曼卿只温和的握着马鞭,对随从说:“好在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岂不要摔破了。”

    一句幽默的话,一些和善的语言,会化解人的难处,也是禅的生活。

    中国的民族性是不喜人好,不喜人突出,故“一枝独秀”的风格,较易受到排斥。所以老庄哲学和道家的太极拳,可以训练我们凡事不要操之过急,采低姿态较易生存,何况真金不怕火炼,淤泥能出莲花,没有挫折、逆境,如何陶冶力量?

    人生若不想留白,在于自己的思想,快乐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是否有意义!

    唐伯虎有一首诗——

    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幼来后除老,

    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

    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上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人,如何解?寒山大师有一首诗选:

    昨夜得一梦,梦中一团空,

    朝来拟说梦,举头又见空,

    为当空是梦,为复梦是空,

    相计浮生里,还同一梦中。

    这真是浮生若梦,有什么好在意的?

《》 辑一 “大”与“小”之间

    《维摩经》上有句“我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是我与弟子们的道念;前两天才剃度出家的男众弟子赖国栋,就读台中商专,是个谦恭有礼、生性乐观、肯于助人的好青年,我勉其好好用功,尤其是身着僧装,更应有使命感,在校的表现要比以往更合群、更主动、更慈心。他虚心的说:“师父,您放心,我一定做到。”

    我叮咛着:“只要你安心,我就放心。”

    在家庭普照中,我对信众开示:“发财,该发什么财?有形的金钱、股票、投资……皆靠不住,要发信仰的财富,发忏悔的财富,发勤劳的财富,发知足的财富。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生,处事着重于该为不该为,不在乎别人的批评,要有接受别人批评的雅量,才有资格与人共事,一个人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处处提醒自己,要不断自我学习,凡事要重新调整思想,重新估定价值。过去只知自己,现在则要为大众而轻自己,以前重出世,现在要重入世!”

    退役不久的宗住问我:“师公,您那么‘强’,我们要如何才能跟得上?”

    我忙告诉他:“在佛门,我的梵呗、法器并不好,也不会英、日文,徒弟中语言、梵呗,能力比我好的人很多,唯一我认为比别人强的地方在性格与心量。

    性格:我好广结善缘,欢喜与人为善,不灰心,不退缩,不会将徒弟认为是我私有的。

    心量:我能包容能力比我强的,能包容意见和我不同的人,我不计较别人的过失。出家五十年,没有自己的时间,更谈不上享乐,总是不分昼夜本着良心,不怕挫折的为弘法度众事业着想。”

    我为信众们开示:“习惯能控制命运,迷信能控制命运,情念能控制命运,权力能控制命运,业力能控制命运。

    坏习惯如同麻醉药,腐蚀我们的性灵,蚕食我们的生命,毁灭我们的幸福。迷信使人生蒙上一层阴影,无法见到自性的光明。要免除感情的束缚,必须持有智慧的利剑,烦恼、痴爱才得以断。《出曜经》言:‘伐树不伐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苦复生。’权力欲更易腐朽我们纯真的本性,在饱尝权力的滋味后,是无法品茗人生本味的。口中所说,心里所想,身体所做,此三业虽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控制业力的却在自己。既有这么多控制命运的力量,当然也有改变命运的方法,观念、信仰、结缘、持戒都是良方。”

    我一生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上修持,我告诉信众,有智慧的宗教是具有涵养慈悲的道德。

    信众问:“如何祛除心上的贪、嗔、痴三大病?”

    我回答:“佛经里有两句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有次我在日本的日光公园,看到雕梁上雕有三只猴子,一只掩着眼睛,一只捺着耳朵,一只捂着嘴;这三只猴子不正暗示我们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就可祛除我们内心被贪嗔痴所覆盖的烦恼吗?”

    母亲终于偿了宿愿——到台湾来看看佛光山,看看我的徒众。当她看到满山满谷的香客到寺里拜佛,她说:“佛祖哪要我们上香,只是要我们真诚向善的一片心。”她觉得台湾的人充满了道德、善心;感慨的谈到文化大革命时,家乡的寺庙被破坏,最伤情的是家中的一尊观世音菩萨被丢在河里,为了保存我的照片,只好在墙上挖个洞……这些年跟我联络上,她也因而受到重视,但她对县长、乡长这类人她不一定要招呼他们,对那些乞丐则主动去跟他们讲话,也常济助他们物资。

    我故意逗她说:“要是我,县长、乡长才要去招呼呢!”

    母亲白了我一眼:“热的火炉不必用扇子扇。”

    其实母亲对佛法的领悟力很强,她对徒儿说:“菩萨不在天上,天上清闲无事可为,菩萨都在人间,热闹的人间若布满活菩萨,众生就可出离苦海。”

    很多媒体想采访母亲,我征询她老人家的意见,她连连摇头:“不要,人愈小愈好,像你这么‘大’,这么‘大’不苦吗?”她怜惜的望着我。

    我忙说:“您才大,没有您哪有我?”她笑得好开心!

    母亲的三餐非常简单,早晨一点茶,偶尔面,中餐一碗豆子粥,晚餐一碗粥,配小酱瓜、豆腐乳。几十年习惯都如此,即使加一、两样菜在桌上,她也很少去碰。我常想,母亲有如此健康的身体和思想,跟她的“简单”很有关系。

    她虽高龄,仍满心童稚,在万佛城抽了两张法语——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

    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无边风有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

    柳暗花明千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

    她笑着说:“好准哦!我现在就是这样,到处都有家,到处都有人。记住啊!下半年我还要来逛逛。”

    母亲很能了解我的心,在信徒大会上,我说希望成立世界性的国际佛光会,实践人生佛学的理想,她在与大众见面时说道:“天堂就在人间,人人心中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要大师好好接引大家,他是大家的,不是我的……”母亲替我的人生下了注脚。

《》 辑一 庄子的斗鸡哲學

    从今年开春以来,在许多弘法的会场,一再被关心国事的信徒询及对当前政治的看法,想我一方外之士懂什么国事,更不便分析,但为了满信众的愿,我告之佛教理想中的国家政治应具足四点:

    一、民主道德的政治:佛教国度每个人都能脱离一切束缚,做自己的主人,集权专制是佛教所呵斥,民主宪政国家的实现,道德挂帅政治的完成,才是国家政治的最终目的。

    二、祥和互敬的社会:大众应培养随喜赞叹,包容异己的气度,从平等法性之中体认诸法实相,彼此互尊互重、共创祥和开明社会。

    三、取舍合理的经济:僧团注重利和同均的经济生活,也希望政府没有经济的垄断,贫富悬殊、劳资对立之社会问题能合理解决,人人得其所应得,建设民有、民享、均足的社会。

    四、乐观勤奋的生活:时时不忘春耕,自然能有秋收,唯有持精进的耙锄,在乐观的田园上,撒下希望的种子,才能收菩提的果实。

    我更看见那么多的“难舍”之士,在官位上争得满是伤痕,既不利己也无利他。我想起两首禅诗,一首是:

    万事无如退步人

    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

    笑揖峰头月一轮

    另一首为:

    不怕饥驱不怕寒

    最难忍耐是为官

    陶然亭上长眠去

    身纵无归心自安

    不知在位者以为然否?

    韩国九龙寺为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通度寺之分院,九龙寺住持顶宇法师三次亲上佛光山,请我前去主持佛像开光、落成法会暨开大座讲经,其请法之殷切与诚挚,实令我感动,在开大座讲经会上,我以四句话与韩国信众结缘:一、《华严经》的不忘初心。二、《维摩经》的不请之友。三、《八大人觉经》的不念旧恶。四、《大乘起信论》的不变随缘。希望他们以此佛法来对自己、信仰、朋友和社会建立起快乐的生命。

    信众问我:“对韩国佛教有何看法?”

    我告之:“希望以禅为主的韩国佛教能加强现代化、人间化,因为真正的禅是没有时间性,是最具现代精神的,最有人间性的佛法。”

    “佛法如何在现代化中不失传统?”

    我的主张是:“教义是传统的,方法是现代的;思想是出世的;事业是入世的;生活是保守的,弘法是进步的;戒律是原始的,对社会是现代的。”

    “佛法应如何利益现代的社会?”

    “佛法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乐观的。如佛法说‘苦’,目的是要众生‘去苦得乐’;说‘空’,是要人建立‘妙有’;说‘无常’,是要我们进步,并掌握自我改善的因缘。因此佛法是对社会最有贡献的思想,让更多人积极而自信的参与佛法便是利益社会。”

    两个小时与一万多名韩国信众讲演,他们无人走动、全神贯注之听法态度,让我深深感动。

    偶翻《庄子》,读到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大意是说有位名斗鸡师叫纪渻子,他训练斗鸡的本事远近闻名。有一天,周宣王要他训练一只勇猛无比的斗鸡,纪渻子接受任务后,过了数十日始终没消息,宣王不耐,催着纪渻子,他回答道:“还不行,此鸡生性自狂自傲,只会虚张声势,其实遇到强者不堪一击!”

    又过了许久,宣王再追问他,纪渻子又回答:“还是不行,此鸡沉着不够,它一听其他鸡叫,就会冲动,摆开架势,还不是大将之风!”

    再过多日,宣王再催,他仍答道:“大王,现在仍不行,此鸡一近他鸡,就会气昂昂雄赳赳,像如此不能沉着,只知匹夫之勇,还不是最好的斗鸡!”

    最后,宣王失望之余不再催问。一日,纪渻子主动进宫,对周宣王道:“你要我训练斗鸡,现在已完成任务;此鸡现在听到他鸡啼叫,恍如不闻,见到他鸡跳跃,恍如不见,就像一只木头鸡,气定神闲,从容安祥,它已是全能全德,只要其他斗鸡一见到它,就会落荒而逃,不战而胜,这才算真正的斗鸡啊!”

    在弘法中,常感觉一般人学习技能,总希望速成,甚至学佛的人也希望当生成就,立地成佛。孰不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千年古松不是一日长大的”;“要得工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悟,虽只一刻,但要能历经长期的修持,修道者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凡事耐烦,这才是学者应修的第一课。

    这又让我忆起十年前,有一位读医学院的徒弟,她的师兄弟以她为荣,只要有人到台北,都会绕道去探望她,她因功课忙又要实习,寒暑假回常住的时间也短,大家都能体谅。当时山上正筹组“云水医院”,期盼她学成后加入。

    在她医学院毕业的那年暑假,有一天,她找我讲话:“师父,我今天到殿堂去帮忙,看到师兄弟在收信徒的油香,我觉得好可耻!”

    当时我默然许久,问她:“为什么?”

    “佛门是清净地,拿油香钱太俗气了。”

    我脑海里映着在殿堂里服务的徒众,每天要牺牲自己修持的时间,将佛法布施给人,解决人们心里的困难、烦恼,其辛劳不亚于“生命线”、“张老师”,信徒布施净财,在“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的功德下,是一项多么神圣的弘法工作!

    她医学院七年近两百万的学费,不都是师兄弟们辛勤服务所成就的吗?在学业完成时却用嗤之以鼻的态度来回报,就不可耻吗?

    这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吗?

《》 辑一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在与信众的座谈中,我回答些有趣的问题,也说了些小故事。

    孔子思想与佛教思想有何关系?

    孔子讲的是现实人生,道家追求的是超现实的无为思想,佛教则主张出世入世的融合,比前两者平和。人之所以纷争,无非是在思想上太本位主义,在意见上太以我为主,在相处上太接近,故要减少此纷争,在对人有用、有利、有需要时要提起,否则就放下。

    我常对徒众说言语是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辱,勿因失言而造成悔恨。有些人这也不高兴,那也不喜欢,不懂得广结善缘,到处是冤家仇敌,日子如何过?我常喻,烂疮在我身体上,还得用心去治疗、包扎,何况是人待人!我们念观音、拜观音,不如自己做观音。

    有一磐,跟在佛身边已久,一日,它问佛,它随佛修行这么久,为什么佛已成佛,而它却尚未得道?佛就告诉磐,道的修行,首重忍耐,而磐每遇有人敲击一下,便哇哇的叫了许久,忍耐的功夫既无,自不能成佛。人必须先学会忍,将心中的不快忍下,进而修习将心中的不快与不平化为乌有,才能修更深的道。

    宋时,有一段姓富商,养了一只原产甘肃的鹦鹉。鹦鹉很聪明,不但会说话,还会背李白的诗,客人来访时,它还会叫仆人倒茶,主人非常宠爱它。

    后来富商因罪入狱半年,一回到家就对鹦鹉说:“这半年我被关在牢里,日夜都在思念你,你还好吗?”

    鹦鹉:“您在牢里才半年就受不了,我在笼里已多少年您知道吗?”

    富商听了感触颇深,第二天就专程备马车将鹦鹉送到甘肃边界,将它放生了。

    其实,人生在世,诚如佛说:“三界如牢狱”啊!

    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小姐,在洛杉矶外国公司服务,月薪是三千美金,神气的开着宾士车来来去去。有一天打电话给我,问我一个问题:“门窗紧闭着,灵魂能不能跑进来?”

    “能,你为何问这个问题?”

    她说:“前几天有个朋友邀我陪她一起去参加一位泰国友人的丧礼,我因不认识就拒绝了,可是那晚睡觉时,在半夜里,我突然把灯打开,发现有一个男人站在我面前,我们彼此吓一跳,我看他不像坏人,可是在半夜怎么会出现在房里?过一会儿,他慢慢的往后退,退到墙壁就不见了。我心里很不舒服,第二天打电话给我的朋友,答应和她去祭拜,在上香的时候,抬头一看照片,正是那晚我见到的那个男人。这是灵魂吗?”

    我回答她:“是,但佛教里不讲‘灵魂’,讲‘神识’,它不是有形的东西,穿墙入壁没有障碍,我们的法身也是一样,无形的。心如虚空,世间的一切无有不在我心中。众生,我心中的众生;世界,我心中的世界。无论什么东西离不开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云佛遍法界。

    我的徒弟,很多是因为我的善巧方便,逐渐的引他们走上出家的道路。

    如依空法师,佛光山办第一届大专佛学夏令营没有被录取,从早上到晚上九点,始终在门外徘徊,当时他是中兴大学中文系三年级。是我晚上巡夜见到他,把他引进,救了他。夏令营结束,他告诉我毕业后要来出家。当时我只是“哦!哦!”毕业后,他写信给我说:今年不能出家,因老师介绍他到省立彰化高中教书,他说将来到佛教里也需要这经历。我说好!好!当然心里也不抱希望,因走入社会,环境会改变一个人。第二年,他再写信给我说:学生哭哭啼啼的不让他走,而校方也一再挽留,可能要再一年。我说好!好!但我不经心的一句话:“今天学生用眼泪留你,等你将来用眼泪留他们时,他们一个个飞走了。”他很介意,我不知他为什么如此勇敢,就这样出家了。

    选择师父不是很重要,选择道场很重要,如我选的师父,在棲霞山同住的六年当中,他和我说话只有三次。这三次都是受他处罚,有人打报告说我不好,他气起来修理我一顿,其他两次是挨骂。

    我一生只见师父三次,平时也见不到他,但我心中有他,替他扶养家人及亲友,我最感念的是他比别的师父好,一般师父很怕徒弟胜过他,而我的师父唯怕我不能胜过他。他默默盼着我成长。我在镇江焦山佛学院念书,他在南京。镇江省会发表我的一篇文章,他亲自派人到镇江买这份报纸回去看,他的爱护不是嘴上的慰问,他在默默的让我成长,盼我在佛教里做个佛门的龙象。他说:“你虽是我徒弟,但不是我个人的,是属于佛教的。”出家,不能凭一念,要理性的评估一下自己未来的前途。

    我一生买东西,如买一双三十五元的鞋,总给人五十元。鞋商说:“

    唉!人家都是要杀价,你为什么五十元向我买?”

    “我也不是帮忙你呀!三十五元赚钱有限,你卖了不能赚钱,慢慢的就要关门不做了,我就没有鞋穿,五十元多赚一些可改善品质,盖工厂,我穿鞋就很方便了。我不是帮忙你,五十元是帮忙我自己的。”——我在世间是用这种观念在生活。

《》 辑一 学“讲话”,更要学“不讲话”

    《联合报》的“文化广场”专栏喻《普门杂志》为“佛教的《联合文学》”……佛门刊物能入书店的销售系统,毕竟好书是不寂寞的。偶然,和徒弟们谈到编杂志的趋向,是以读者的需要为重点,在求新求变的原则下,提供大家新、速、实、用的资讯与新知,让读者的运脉随着文章在字里行间跳动,才是杂志的“生命”。而这个“生命”是要靠大家集体创作,彼此配合,而非单打独斗或自我表现。单打独斗的人才容易找,懂得跟别人配合的人才不易找。

    谈到书,研究科学要阅读新书,研究文学要阅读古书,研究经典则永远要读古今中外之书。

    英国格拉斯哥市,一家书店门口,总放着一箱旧书,有位靠奖学金过活的穷学生,在箱内看到一本学校指定要看的书,就每天花些时间读一章。后来他赚够了买那本书的钱,而那本书已不在纸箱里了。

    他询问之下,老板伸手从身后书架上面取下那本书,把它递给穷学生道:“有位先生想买这本书,可是我知道你还没有看完。”

    这则故事让我很感动,为穷学生的苦读,为书店老板识才惜才的胸怀!

    记得十一二年前佛光山要成立研究部时,因在南部聘请老师不易,就想将研究部迁到台北,曾多处商洽一个多月,仍借不到一个场地可供给研究生上课,深感空有理想抱负,没有钱还是做不了事,于是我就亲自带领了当时的研究生如依严、慧礼、依恒……利用假期回佛光山卖面,到殡仪馆、太平间去诵经,大家同心协力储钱办研究部。

    每当有人批评佛光山卖东西、商业化时,我常为这些学子抱不平,就在这些不公允的言论下,佛光山一所所的佛教学院、国际学部相继成立,一批批的留学生分布日、韩、欧、美、印度各地……

    雕塑名家朱铭先生,有一次在接受访问时表示:“拟定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牺牲、付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同,要选择适合自己做的事,我的目标是要成为国际性的艺术家,为这一代的中国人争一口气,这是我所负的使命。”

    我想能将“使命”当成终身目标,是现代青年学子的榜样。

    对徒众开示座谈时,常引用“三十六计”中的名词,我们虽不懂战术,却能将这些“计谋”朗朗上口。“三十六计”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集智略之大成,完成于什么朝代?何人整理?已无可考,《南齐书》:“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之书分为六篇——

    一、胜战之计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二、敌战之计

    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三、攻敌之计

    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四、混战之计

    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

    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五、拼战之计

    偷龙转凤指桑骂槐假痴假呆

    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喧宾夺主

    六、败战之计

    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

    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若能熟记之,必是妙用无穷!

    时下社会非常流行“单身贵族”,乍听之下似乎很优雅,但最近向我请示问题的也属这一族的人数最多。虽然在物质方面享受的比别人富裕,但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尤其是单身女性没有安全感、没能未来性,就算自己有事业,也是永无休止的付出。人生不一定要走赚钱的路,可以过另一种慈悲、道德、宽广、禅定、般若的生活,只为工作而生活,并不代表人生!

    中国人有个奇怪的现象,不喜欢用眼睛,不喜欢用耳朵,只喜欢用嘴巴。

    佛陀在说法的时候,都是六根互用的。过去苏格拉底在教人讲演,一个人的费用是十元。有一天,来了一个年轻人要学习讲演,说了一大堆讲演如何重要的理由,竟讲了半小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你要交二十元的学费。年轻人抗议,为什么别人交十元,而我要交二十元?苏格拉底说,我教别人只教“会讲话”,教你却要先教会“不讲话”,所以要收二十元。因此,我们要学讲话,尤其是“讲好话”,同时也要学会“不讲话”。

    在焦山佛学院时,我也学不讲话,禁语了一年,当时年纪还小,忍不住要说话,于是跑到大雄宝殿后面,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打得流血,责备自己为什么守不住承诺,违背自己的誓言。不过,讲话应当讲则讲,不当讲就不要讲。譬如,我如果要大家讲话,大家一定不讲,没有话讲就解散吧!一解散,大家马上又有话讲——这叫当讲不讲,不当讲却要讲,所以人要常自我训练。

    记起日本有一位楠正诚将军,在被判死刑时,衣服里留下了“非、理、法、权、天”五个字,喻是非不能胜过道理;道理不能胜过法律;法律不能胜过权势;权势不能胜过天,“天”是因果的道理,自然的原则,因果才是最后胜利者。有一位地方法院的分院长对我说:“我从基层干起,审过无数案件,有些不公平的事,在法律上却是胜利者,那是‘命’。”

    我告诉他这是因果,因果是最公平的!

《》 辑一 “圆”的世界“水”的哲学

    我这一生做事最大的困扰不是挫折,不是艰难,而是时间不够用。眨眼,离开台湾又一个多月了,不禁忆起一首对联——

    绿水本无愁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人世间的事总是在已定、未定、待定的环境理想目标下循序不已。

    我非常欣赏以退为进的人生观,当一个人前面的世界遇到瓶颈时,大可不必沮丧泄气,李密庵的《半半歌》道——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经廛。

    在弘法座中,有人问道:“对毁谤的看法?”

    我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毁谤是打不倒一个人的,除非自己本身不行、不健全、没有实力,我面对毁谤的方法是不去辩白,对是非则默摈之。”

    “民主的定义是什么?”

    我告之:“民主就是协商,有意见时应彼此沟通、恳谈,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在团体中共识很要紧,否则各行其道,不就把力量分散了吗?身为主管的助理要扮演协调的角色,要架桥沟通,不要彼此用言语筑墙防御。

    ‘光荣’是由多数人共同成就的,现代趋向集体创作,凡事只知团体没有个人。”

    有一学生问道:“有人说西来寺是民运人士的客栈,您对这问题的理念如何?”

    我笑答:“不管任何种族、类别的人士,只要肯走到佛前来,我都感到有意义,我一生不喜欢给人留有遗憾,凡事给人欢喜,如果能让每一个人都欢喜,我甚至可以委曲求全的。”

    有位大德问:“主管如何对待部属?”

    “要把自己化解于团体中,就如佛云‘我是众生中一个’,《愿体集》上有句话——

    人能以待死者之心待生人,则其取材也必宽。

    人能以待初交之心待故旧,则其责备也必恕。”

    徒弟问我:“为什么大家有事都找您谈,且心甘情愿的为您所用?”

    “孔子有句话说‘能与人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能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我自信自己是个不‘失人’又不‘失言’的人。”

    经常被徒众问到的问题是:“佛光山为什么有钱?”

    “其实佛光山从开山以来,经济方面是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情况下度过,从未停歇;在佛门有些人总认为贫穷才有道行,谈‘钱’就很粗俗。一个人除非不做事,要做事就离不开钱,金钱是学道资粮,是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将信众们布施的善财、净财、圣财,好好用在佛化事业上,才是值得关心的事。”

    徒弟问:“在师父心中的能干是何形象?”

    “所谓能干是随和、谦虚、体贴、迁就、忍耐、不易怒、没有气势,让每个人皆大欢喜,要以收心、修心、用心、明心来面对每一天。”

    信众问:“如何面对‘气’?”

    “人心里不舒服而介意,谓之‘气’。气虽没有形质,但在生活中却跟我们相感应,如:气色、气味、气息、气量、气概、气数、气节、气质……

    一个人——

    怒则气逆、喜则气缓

    非则气消、恐则气转

    寒则气闭、暑则气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灭

    思则气结、怨则气损

    如何使自己心平气和,就需般若智慧了。”

    我一生行事都以事为主,非以人为主,依法不依人是我“公平”的基准。我从未嫌过一个徒弟,大家在我心目中都如天之骄子,招呼徒弟吃饭、喝水,顺其情绪做事是常有的事,也希望身为主管的徒弟们,多少学一点我这份体谅心,对属下多包容、多宽待、多照顾、多用心,不要老大、气势!

    忆及在大陆,我从栖霞山到进山时,在客堂,身为头单知客的太沧法师,马上出来见我,我那时还是个学生,就能如此受礼遇、重视,至今难忘!愈成熟的稻穗愈低头,慈悲、柔和、亲切实是身为主管的品格。为做事必须忍耐;为完成必须委屈。我甚少因“人”的因素而破坏圆满,故常训示徒众要有“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众第一、自己第二”的观念。

    在日常中我悟出生活就像翘翘板,不是上便是下。为人处事在遇到困境、瓶颈时,要能如“水”——遇山水转,遇石水转,遇岸水转,无论遇到谁,我转!因此在人生旅程上,何妨委曲婉转,流出自己独特流域,流出我们自己理想的曲线。

    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即将下山的太阳,红透得如一个蛋黄非常好看,大自然非常奇妙,圆的太阳、圆的月亮、圆的地球……真理也是圆的,法轮也是圆的,有“圆”才能转,能“圆”才好看,故人不能有棱角,要圆融、圆满、圆转,则无事不成!

《》 辑二 石之五训(1)

    如何自在

    有人问:“如何‘自在’?”

    我答:“时自在——命自在

    处自在——心自在

    物自在——舍自在

    周边自在——业自在

    大小自在——生自在

    有无自在——心自在

    动静自在——信自在

    深浅自在——愿自在

    无碍自在——法自在

    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

    “知人、育人、用人、留人”是身为领导者必具的识能;知人首重目标一致,育人则要懂得教导部属,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在统理大众上——

    一、不能一开始就想要了解人的优点,必须等用人之后,优点才会自然呈现。

    二、用人时,只须取其优点,不必过分去了解他的缺点。

    三、不可只任用投其所好的人。

    四、不要计较小过,只要重视对方的工作即可。

    五、用之则无疑,务必给予充分权限。

    六、在上位者,不可与在下者争功。

    七、人才者,必有乖癖,因为是器材,自然不能舍癖。

    八、只要能善用人,必定可获得适事、应时的人才。

    而居于下位者,对处事之态度,莫过于“勿以七分的学德,博取十分的荣誉。应以十分的才干,担负七分的任务;要用十分的准备,教授三分的课程,虽受三分的恩惠,也报十分的德泽。”

    话,可听可不听

    有些人话多,却都无益,我举个例对大众开示:

    “有一次爱迪生对海伦凯勒说:‘你听不见声音也有好处,至少比较容易集中心思,不受外界干扰,像这样活在自己世界里,不是很好吗?’”

    海伦凯勒说:“如果我是位像你这样了不起的发明家,我希望能够发明一种使聋子得到听力的机器。”

    爱迪生诧异表示:‘你这么想?我可不做这种无聊事,反正人类说的话多半无关紧要,可听可不听。’

    你们同意吗?”顿时无声。

《》 辑二 石之五训(2)

    慈心学校

    六祖惠能大师,当初之所以能到五祖弘忍处求法,是因一位善士安道诚先生,施银十两为其作安家费,才成就其学道,而成为一代祖师!俗云:“钱有两戈,逼死多少英雄;穷只一穴,埋没无数好汉!”有很多欧美先进国家,在教育方面的福利设想得非常周到,学生就学期间不仅每月可领到零用金,毕业后还有创业贷款,等事业安定或有基础时,再酌量分期还给国家。我们期待国内在这一方面能迎头赶上。让我联想到每当我到监狱布教,总感觉那是一个“养成坏人”的学校,在监狱里凡事“不可!不可!”的压迫教育,容易造成犯人愤世嫉俗的反叛性格,而学到更多犯罪技能。

    我很有心想替政府设立“慈心学校”,把所有犯人在释放前三个月,交给慈心学校施予感化教育、心理辅导,改变思想,可以打坐、可以运动、可以回家探亲、可以交友、可以说话、可以阅读书报,在充满慈悲、温暖、爱护与关怀的气氛下,帮助犯人净化思想、心理,教导做人处事的方法,培养谋生进德的技能。如何将“监狱生活”当作是闭关、磨炼、励志的地方,来成就自己的修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犹太教法典里说,天地间有十大强者——

    铁强,火可以熔化它

    火强,水可以熄灭它

    水强,云可以蒸发它

    云强,风可以吹散它

    风强,人可以抵挡它

    人强,恐惧可使其消沉

    恐惧强,睡眠可以克服它

    睡眠强,死亡更强

    可是“仁慈”却不会因死亡而消逝

    肯定自己

    “肯定自己”是修行者的一大课题,世间上能改变人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可以改变你、感情可以改变你、思想可以改变你、威力可以改变你……超越自己、超越对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才是学佛者本色!

    排斥别人意见时,千万记着——你排斥的只是意见不是人。

    苏格拉底替自己建了一座小屋,就有人问道:“你名气这么大,这座小屋与你相配吗?”

    他说:“这小屋如能坐满真正的朋友就不错了!”

    愿我为石

    署名辽宁省庄河县郝家村郝静轩居士,送给我一块石头,石上的花纹正面是双翁伫立西望;背面是一幅观音像,完全是石纹自然拼凑而成,颇为奇特,郝居士还题了两首诗——

    双翁一石古来稀,漫步登山暮色时。

    伫立遥望怀故国,正如我在梦中思。

    西望夕阳无限好,可怜晚景近黄昏。

    欲成复国还乡志,唯有全凭我子孙。

    所谓无情说法,见到天空明月,忽然兴起思乡之念;看到花开花谢,不禁有无常之憾;巍巍乎,山高愿大;浩浩乎,海宽智远,故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赏玩此石,令我想起石有五训——

    一、奇形怪状,无言但实则最善言之,是石。

    二、沉着,长时间埋藏于土中,可以为大地之骨者,是石。

    三、雨打风吹,能忍寒暑,悠然不动者,是石。

    四、质坚,能担任大厦之基者,是石。

    五、默默为山岳、庭院、郊外添趣,使人们觉得心中舒畅者,是石。

    唯愿我能如石也。

《》 辑二 妄想摧残人心

    只怪结果是愚痴

    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要做栋梁,做桌子、椅子、黑板一样很有用!若不知自己的长短在哪,舍长就短不仅可惜,也很浪费时间。凡事以——

    从浅处着手

    从无处落脚

    从疑处用心

    从拙处力行

    也算禅门之行。

    在高速公路上常生感触——人生遇挫折受阻,必定在过程上有所差错,就如开车会被开罚单,不外是超速或闯红灯,故为人处事宁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错误;宁可笨些,不要太巧而败事,在遇挫折不顺遂时,要将“原因”找出来,并痛切的面对不推诿,如此在人生道上自然会畅行无阻。不明原因,只怪结果就是愚痴了。

    《左传》云:“喜生于善,怒生于恶。”人遇到不顺遂时,最容易引发嗔心,有的人喜欢将嗔怒刻在岩石上,他容易发怒,而且永记不忘;有的人喜欢把怒气写在沙上,他发怒了,但很快就消失掉;另有一种人喜欢把怒气付诸流水,不让不悦的事情留在心底,他让误解和闲言闲语悄然逝去,他心里永远清纯不受干扰。

    每一个人对嗔恨的疏导方法不尽相同,但“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却是值得用心深思警惕!

    人,求知进一步想,处事退一步想。

    人,有享不到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

    人,要做正直君子,不要做消极好人。

    人,能受天磨方铁汉,不被人忌是庸才。

    人,不是疾病致其死,而是妄想摧残人心。

    君子拙词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

    没有所谓失败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对那些有自信心而不介意暂时成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怀着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别人放手,而他仍然坚持;别人后退,而他仍然往前冲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每次跌倒,而立刻站立起来;每个坠地,反而像皮球一样跳得更高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 辑二 不要和无理的人讲话

    不要和无理的人讲话

    司马师是魏国人,带兵东征,俘虏了贤士李喜,并封他为官,司马师问李喜:“从前我的父亲征召你做官,你置之不理,如今我征召你,你为何又来了?”

    李喜:“从前你的父亲司马懿以礼节征召我,所以我可以依照礼节自由进退。如今你用刑法来束缚我,因为我畏惧刑法,所以不敢不来。”

    人,宁可与明理的人打架,不要和无理的人讲话。

    寻一条退路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有一次因病,传旨谁都不接见,一连数日,许多事情都不得奏报,文武百官为朝中大事非常焦急,但又不敢进宫见驾。

    将军樊哙很恼火,闯进宫去,一直来到皇帝床前,高声道:“想当初,您在沛县起兵时,何等英雄气概,今天下已定,精神却反而如此不振?您重病不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整天只和一两个太监待在深宫里,难道您忘了当年秦始皇病死时,宦官赵高假造遗诏,杀害公子与文武大臣,祸乱天下之事吗?”

    刘邦听罢翻身起床,马上召见群臣,商议大事。

    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生于忧患。

    “生活”的真义是——

    生活艰难时,要面对它。生活安静时,要接受它。

    生活辛苦时,要体验它。生活忧伤时,要克服它。

    生活满足时,要享受它。生活迷蒙时,要揭开它。

    生活活跃时,要把握它。生活美好时,要歌颂它。

    生活挫折时,要奋起它。生活清闲时,要计划它。

    生活思考时,要完成它。

    感念在心底

    记得我是一九五二年到宜兰,四十年前雷音寺的位置、大小不及现在的八分之一,当时在儿童班、青年会走动的小朋友,现在都已为人父母或升级为祖字辈了,但他们对雷音寺的护持可说数十年如一日。老一辈的信众有的已往生。当我触及雷音寺的一砖一瓦时,仍会忆及他们的行谊。有一次在打佛七,有位信众怕我没胃口,就在碗底藏了一块豆腐乳,让我比较好下饭。我吃东西有一个习惯,除了有壳有子的外,只要在碗里,一定会全部吃完,为了让信徒安心,只好将整块豆腐乳吃下去,咸在口里,却感念在心里……

    旧时天气旧时衣,

    唯有心情不似旧时情。

    尽一点自己的心力

    大陆画家李自健来访,带来多张他为我拍摄的照片,请我挑选,以便替我画像时参考。

    李先生不但具有才华,且有满腔理想与抱负,无奈因生活,只好为“生活”而画。我为了成就其作画的理想,特将“蒙地精舍”借给他住,让他安心作画,他高兴得不敢相信天底下竟有这么好的事。在我,只不过是尽一点自己的心力,实不忍心看到人才被埋没。

    我送李先生一本《护生画集》,他愿意以“爱心”作主题,画出一系列有水准的艺术画。我建议他将中国人坚毅不拔、任劳任怨、委曲求全的民族性,作另一专题来描绘。

《》 辑二 常低头方能得

    生活在举手投足间

    赴沙鹿途中,路经福山寺用午餐,徒众为表示对我的恭敬,用饭的碗筷都是买新的,筷子又尖又滑,夹菜也夹不起来,吃面尚未到口又滑下去,吃一餐饭,却为一双筷子起烦恼,实在是自找麻烦!中国人是属筷子文化,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的应用物理学上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寒冷……实在高明极了。”

    日本也有学者表示,用筷子夹食物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和手指等八十多个关节和五十条肌肉的运动,而且和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不但可以使人手巧,还有训练大脑的作用,促使人的脑力灵活,身体健康。

    尽管现在市面上的筷子形形色色,我还是惯用木筷,安稳多了。

    与悟明长老等和尚一起用午餐时,谈及我们过去受戒的情形,真是一生中难有的历练,在凹凸不平的泥地上,一跪就是三四小时,起身时地上的小石子都深深的陷进膝盖的肌肉里;合掌听开示,五六小时是常有的事,等到放掌时,手已僵得不像是自己的;手执杨柳枝的纠察、引礼师就像是受戒者的影子,不管走到哪,都可以看到。在严肃的鞭促中,生活作息很自然就归顺在引礼师们的举手投足间。真到现在引礼师们那种凛凛的神情,在脑海中仍然很清晰。而现在的引礼师都是戒子们的侍者、服务员,一下子要招呼这,一下子要关顾那……实在着急这一代在温室中长大的花朵,在漫长弘法利生事业上,是否有毅力去接受挑战?

    幸福跟在后头

    有一个人对小狗说:“你知道幸福在哪里吗?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

    小狗听后,天天都绕着圈子在找尾巴。可是一天天过去,始终找不到。

    有一天,小狗遇到一只大狗,就问道:“幸福就在我的尾巴上,为什么我始终找不到?”

    大狗云:“我以前也这样绕圈子找,不过,只要你不在意,勇往向前,幸福就永远跟在你后面。”

    我告示信众——

    为了得到幸福,非得从亲自去找幸福开始不可。

    凡事顺遂并非等于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时刻。

    穷一生去追求幸福,即使手握最爱的东西,也不觉得幸福。

    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处,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我们常认为别人得不到幸福,乃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对于自己未能获得幸福之事,却久久不能释怀。

    幸福绝非存在于目所能视的世界中,真正的幸福潜藏于目所不能视的事物中。

    生活中过着什么也不缺的人,是无法了解何谓幸福。

    欲望愈少,愈能享有幸福的人生。

    在漫长人生经验中学习到的教训是——只有自己能给自己幸福。

    在心中寻找和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虽然人生只余下对未来的憧憬,仍然是一种幸福。

    知足如点金石,可使接触的东西变黄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