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万达商户服务平台:民国军政界著名人物并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46:12
民国时期军政界有许多著名人物,因身世、籍贯、任职或政见等相同或相近,被世人并称,如“三杰”、“五虎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等。这些人大都任过军政要职,既有治世之能臣,亦有乱世之奸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北洋三杰- m: x8 D' n" K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时,麾下有三位天津武备学堂的高材生: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均被袁委以重任。一次,袁世凯在山东德州举行秋操。见王、段、冯三人各领本部,行操布阵,有条不紊,在场的德国顾问不禁脱口赞道:“此三人,堪称北洋军中之杰!”从此,“北洋三杰”之称不胫而走。民国时期,这三人在北洋政府中出将入相,地位显赫:王士珍曾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段祺瑞曾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临时执政;冯国璋曾任副总统、代理大总统。9 i3 r: D9 Z3 @4 c% K. a
- J3 b, U9 f, P" D3 B
  士官三杰
) O) \' Z  ^* E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创办于明治维新时期,是培养初级陆军军官的著名军校,日本近代许多著名陆军将领均毕业于该校。自1900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开始兼收中国清政府选送的学员。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是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中国留学生中的佼佼者,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其中蒋百里因毕业成绩全校第一,受到日本天皇亲赠佩刀,这使得一向瞧不起中国人的日本学生大为恼火,认为是莫大的耻辱。此后,中日学生分开授课、考试,某些课程还不传授给中国学生,以免再出现日本人不愿看到的尴尬局面。
 首义三武( A( f- f1 Z0 W, u2 e: G' o
& V6 q. \1 j2 ?- Y
  孙武、张振武、蒋翊武均为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策划者和领导者,后亦出任湖北军政府要职,被称为“首义三武”。孙武立志**清廷,所用名片为“孙武摇清”四字,被推为武昌起义军参谋长,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部长,后任袁世凯总统府高等顾问,授“义威将军”。张振武,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在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黎忸怩作态、推辞不就之时,张振武斥之不识抬举,声言不如就此杀掉,免误后事(后被黎所杀)。蒋翊武,先被推为武昌起义总指挥,但起义前夕因事泄被迫出逃。起义成功后,他返回武昌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军务部副部长、战时总司令等职,1913年讨袁失败在广西被杀。
]. @& U7 Q. L% Z+ h
  党人三督0 V' Q8 a, X) P. c( G4 M
0 y4 Y  c1 b0 D3 i" M( m
  发生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是民国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1913年4月,袁世凯准备用武力消灭南方革命力量。率先响应孙中山号召,宣布武装讨伐袁世凯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辛亥起义时都是革命党人,被时论合称为“党人三督”。6月,袁世凯以李烈钧、柏文蔚、胡汉民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不服从中央为由,下令将三人撤职。而**内部意见不一,“七省讨袁联军”被袁世凯的北洋军一一击破,“二次革命”半途而废。7 y' y3 A  W; V% }# s2 W& C( B
: F8 j: x1 a7 D; Q
  嵩山四友
/ k8 G+ R1 u  P& x
  徐世昌、赵尔巽、李经羲、张謇是袁世凯的重要幕僚,与袁交往较深,被袁称为“故友”。袁世凯称帝后,徐世昌等一批在清廷作过督抚又在民国号称元勋的重臣,不愿意向袁下跪称臣。袁为笼络人心,封四人为“嵩山四友”,特准其享有以下五项优待:免其跪拜称臣;赏乘朝舆,到内宫换乘肩舆;皇帝临朝时,设矮凳赐坐;每人给以岁费2万元;赏穿特种朝服。
  袁世凯的“十三太保”% n# A# \- H# @% s5 c6 N# \

"   积极推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中坚力量,有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所谓筹安会“六君子”和朱启钤、段芝贵、周自齐、梁士诒、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等所谓“七凶”,合起来称为“十三太保”。这13人作为袁世凯的御用政治工具,为该行帝制大造舆论。“六君子”首领杨度曾写下《君宪救国论》,为袁大加赞赏,并亲笔题写“旷代逸才”四字匾赐杨。然而实行共和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十三太保”终与短命的“洪宪帝制”一同遭人唾弃。
m6 d  P) F( W
  复辟党“十三太保”
. O9 U, ]" z; ^: m# ?
  1917年7月1日,北洋军阀实力派人物、“辫帅”张勋等人身穿朝服,拥前清废帝溥仪“重登大宝”,演出了一场复辟闹剧。但张勋复辟比袁世凯称帝结束得更快,由于遭到全国反对,12天后溥仪再度宣布退位。据《复辟之黑幕》载:“复辟党健将不下百余人,其最重要的人物则为:张勋、康有为、万绳栻、梁鼎芬、张镇芳、雷震春、刘廷琛、容乃宣、夏同龢、辜鸿铭、钮传善、王乃澂、胡嗣瑗等十三人……一般滑稽家呼张等为新十三太保云。”
  段祺瑞的“四大金刚”
& r" x' z! K3 u; I( i
  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段祺瑞,在民国初年称得上翻云覆雨的一流人物。段手下四名得力干将靳云鹏、徐树铮、吴光新、傅良佐,是其控制皖系、争雄北洋所倚重的基本力量,被称为“段门四大金刚”。四人均毕业于正规军校:靳云鹏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其他三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靳云鹏曾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徐树铮曾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定国军总参谋长;吴光新是段祺瑞的小舅子,曾任陆军总长;傅良佐曾任陆军次长、湖南督军。
h2 K- O: c6 j; x/ {
  南杨北蒋
# Z  V5 Y4 Q8 U* C, V2 V
  民国时期有两位不可多得的军事理论家和教育家,两人先后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分别担任中国两所著名军校校长,即:保定军官学校校长蒋百里,南京陆军大学校长杨杰。杨在南,蒋在北,二人齐名,故有“南杨北蒋”之称。两人分别担任过吴佩孚和蒋介石的总参谋长,但均无意官场,有心著述。其著作论战论政,精湛独到,蒋百里的《国防论》和杨杰的《国防新论》相得益彰,是两人的代表作,堪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宝库中的“双璧”。, F! p" }3 |5 A( {* Y0 l

  **“四大元老”
  胡汉民、张静江、戴季陶、居正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在**内资深望重,被称为“四大元老”。胡汉民,广东番禺人,曾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张静江,浙江吴兴人,曾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浙江省主席。戴季陶,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中央宣传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为**内著名理论家,后任考试院院长达20年之久。居正,湖北广济人,曾任孙中山大总统办公室咨询,为“西山会议派”领袖之一,后任立法院副院长、院长。% S9 \0 B- O3 d6 H

 海军三陈. r; ?3 R; Y3 v  a. V7 Q/ A0 [4 l

 民国初年,中央政府直辖的三个海军舰队司令都姓陈: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练习舰队司令陈训咏,合称“海军三陈”。三人都是福建闽侯人,曾在海军**事多年。后来,陈绍宽出任海军部长,陈训咏和陈季良任次长;陈绍宽任海军总司令时,陈训咏和陈季良先后任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三人中,陈绍宽的年龄最小,但名气最大。这不仅因为陈绍宽的职务最高,还因为他是**军在大陆时期惟一的海军一级上将。陈训咏和陈季良生前都是海军中将,死后才追赠海军上将。" H. K, I9 Z; ~* Q6 b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
G1 H- Y0 z
  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里,有八位黄埔军校教官出身的重要将领,深得蒋的信任与重用,号称“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顾祝同、张治中、钱大钧、陈诚、蒋鼎文、陈继承。此八人均毕业于正规军事学校:何应钦、钱大钧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生;蒋鼎文就读于浙江陆军讲武堂;其余五人则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高材生。“八大金刚”在黄埔军校时为蒋介石所倚重,组建国民革命军后成为蒋介石军事班底的核心,是中央军中最早的一批军、师长。
 蒋介石的“五虎将”' `9 [% W+ \+ d! z* ]+ T% f7 J
' q; w; u1 N' ?$ D0 y
  蒋介石的军事集团里战将如云,内有五人能征善战,屡被重用,人称“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五人后来都担任过战区司令以上高职:刘峙曾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司令;顾祝同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蒋鼎文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陈诚曾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参谋总长;卫立煌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司令。4 t$ i6 n, _: w% P* r
2 B& w. \& {, c1 U, o+ {6 _, y
  冯玉祥的“五虎将”4 \( b2 v2 V' A8 v8 s

 “基督将军”冯玉祥任陆军巡阅使时,所部五位旅长号称“五虎将”。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时,“五虎将”分任要职:察哈尔都统张之江、绥远都统李鸣钟、第十一师师长宋哲元、暂编第一师师长鹿钟麟、暂编第二师师长刘郁芬,均为西北军第一档次人物。后来,张之江继冯玉祥之后出任西北边防督办兼西北军总司令;李鸣钟曾任第二集团军总指挥、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宋哲元曾任第二十九军军长、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鹿钟麟曾任国民联军总参谋长、西北军代总司令、冀察战区总司令;刘郁芬曾任陕甘青宁四省“剿匪”总司令,抗战时任汪伪政权总参谋长。" P  S% h  T" p+ m% p! y
# t# `( a! j% j' c: r9 r2 Y
  新桂系三杰
  新桂系是最令蒋介石头疼的地方实力派,其首脑人物为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是新桂系三巨头,人称“李黄白”。三人系广西陆军小学堂第四期的同学,并都在旧桂系陆荣廷军中任职。新桂系成型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分任军长、党代表、参谋长。后来,李黄白三人都任过军政要职:李宗仁曾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副总统、代总统;黄绍竑曾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白崇禧曾任副总参谋长、国防部长。李、白二人还是**军队在大陆时期的12位一级上将中的两位。
 ], R: x5 U* `8 n
  西北三杰+ x: S$ u; x2 L3 f  Q' Y
 宋哲元、石敬亭、孙良诚三人是冯玉祥将军多年倚重的左辅右弼,在西北军中是台柱人物,被称为“西北三杰”。宋哲元在冯玉祥部从连长干到方面军总指挥,其后率第二十九军将士多次抗击日军,为表彰宋的功勋,国民政府在其死后特追赠为一级上将。石敬亭,曾任冯玉祥的参谋官,北伐战争后任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参谋长,为冯的“智囊”。孙良诚,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首,1927年任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总指挥,1929年任西北军前敌总指挥,地位已不在“五虎将”之下。9 p2 H  v  @" ?, |, z( H# Y
% _+ g) M& T8 x
  西北“五马”
 西北回族“马家军”长期统治甘、宁、青,当了几十年的“土皇帝”。据《青海风物志》载,1915年,甘边宁海镇守使兼蒙番宣慰使马麟与当时绥远都统马福祥、宁夏镇守使马鸿宾、凉州镇守使马廷勷、甘州镇守使马璘,并称西北五马,成为当时各方瞩目的风云人物。不过,关于西北五马还有另两种说法。其一是:宁夏三马———马福祥、马鸿宾、马鸿逵,青海二马———马步芳、马步青;其二是:青海三马———马麟、马步芳、马步青,宁夏二马———马鸿宾、马鸿逵。
 蒋介石的“十三太保”+ `, Y8 D) e9 e$ a' e% ?
( t3 k- I" @/ ]' p* p
  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黄埔毕业生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13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具体哪13人,说法不一,有说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潘佑强、郑介民、葛武綮、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杜心如、胡宗南等13人;也有说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等13人。
 B( C, ^/ S5 w, {' F* K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2 \; J, l* K" Z- b

  冯玉祥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时,手下36位连长自诩为“三十六弟兄”,13位营、团长号称“十三太保”,这些经冯一手提拔起来的青年军官均是西北军早期的骨干。“十三太保”有几种说法,以下选其一:孙良诚、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张自忠、梁冠英、刘汝明、冯治安、吉鸿昌、佟麟阁、孙连仲、孙桐萱、高树勋(或门致中)等。与蒋介石以特务头子为主的“十三太保”不同的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都是带兵打仗、骁勇善战的武将,后来大都当上了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或兵团司令。
 阎锡山的“十三太保”( ]. E# z1 w1 v, B
- f- G- M0 a. l0 W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以后他回山西发展部队时,也比较重视提拔军校毕业的军官。在阎的晋绥军中,中高级军官大都是军校出身,其中保定军校毕业生占较大比重。“阎老西”手下最得力的13名将领被称为“十三太保”,他们是: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这13人都毕业于保定军校,这与以行伍出身为主的冯玉祥“十三太保”明显不同。
L' d- ^8 O5 r
  “金、木、水、火、土”———四川五大军阀
 e; |5 M; E8 i6 t' |
  民国初年以来,四川长期处于大小军阀割据、火并的局面,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五霸的格局。按名字的部首被称为“金、木、水、火、土”:邓锡侯(金)、杨森(木)、刘湘(水)、刘文辉(火)、王陵基(土)。邓锡侯曾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川康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12月起义;杨森曾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刘湘曾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1月死后被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一级上将;刘文辉是刘湘的堂叔、大地主刘文彩的胞兄,曾任川康边防总指挥、四川省政府主席,1949年12月和邓锡侯等通电起义;王陵基曾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四川省主席。
  “黄埔三杰”
+ r& @( Q) r0 v
  在人才济济的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中,流传着“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的说法。贺衷寒入黄埔之前曾任见习记者,在**军队中长期从事政治、宣传工作,发起组织特务组织复兴社,为“十三太保”之首;胡宗南,在黄埔学生中保持着几个记录:第一个当将军,第一个当军长,第一个当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当战区司令,第一个晋升上将,为黄埔系领班人物;李默庵,曾任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方面军总司令,1949年8月在香港发表和平通电。" S3 r' p* L2 |4 t1 K" `

  “陈胡汤”6 M+ A9 @6 v3 t' M( `8 L

 陈诚、胡宗南、汤恩伯都是蒋介石的宠将,在抗战后期手握重兵,权势显赫,是蒋的三张王牌。由于三人统兵几占蒋介石嫡系部队的一半,时人以中药“柴胡汤”之谐音,戏称三人为“陈胡汤”。陈诚,身材短小,被其他派系嗤之为“陈小鬼”,凭着蒋介石干女婿的关系,以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起家,形成庞大的军事集团,人称“土木系”(十一为土,十八为木);胡宗南,以“天子门生”自居,人称“嫡系中的嫡系”,拥兵40万,在关中坐大,人称“西北王”,其军事实力与陈诚集团不相上下;汤恩伯,虽不是黄埔出身,但是经过苦心钻营,深得蒋介石的宠信,成为继陈诚、胡宗南之后蒋的第三张王牌,自封“中原王”,被河南人民称为“水、旱、蝗、汤”四大害之一。
 “三鼎甲”/ e* y+ _1 k  o0 Y' K% }, f

 蒋介石的浙江同乡陈诚、胡宗南、戴笠深受蒋之信赖和重用,抗战期间恩宠有加,红得发紫,被称为蒋介石门下“三鼎甲”,令“中央军”其他将领好生嫉妒。陈、胡二将分别是军界“保定系”、“黄埔系”首领,已形成蒋介石嫡系部队中两个最庞大的军事集团,风头正劲,气焰嚣张,是蒋介石掌握军队的两条主线,其地位自不必说。戴笠虽级别不高(生前仅授少将,死后追晋中将),但作为军统头子,其炙手可热的地位无人代替,被称为“中国的希姆莱”。# B; f1 r$ U; P1 U9 x, s3 ]. i) D
7 Z% d) b8 U1 l$ E2 L) S
  “谷氏三中委”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贵州安顺谷家三兄弟同时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委员。老大谷正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与何应钦、朱绍良等同学,曾任南京卫戍司令、国民政府宪兵司令(被称为“宪兵之父”)、甘肃省主席、行政院粮食部长。老二谷正纲、老五谷正鼎都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谷正纲曾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社会部部长,谷正鼎曾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由此,人称“谷氏一门三中委”、“谷家兄弟三部长”。
v  g7 b, q
  **军“三大参谋长”
 在**军队里,卫立煌的参谋长郭寄峤、胡宗南的参谋长盛文、杜聿明的参谋长赵家骧,被称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三大参谋长”。三人分别毕业于著名的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和东北讲武堂,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较高的军事素养。由于其多年从事参谋工作,并且效忠“党国”,甘愿为蒋介石卖力,因此能长期受到重用,成为卫立煌、胡宗南、杜聿明军事集团的重要幕僚。**在大陆失败后,三人都逃到台湾,盛文因其故主胡宗南失宠,被蒋介石弃用;郭寄峤、赵家骧则受到重用,郭曾任“国防部长”,赵任金门防卫副司令官时死于“八二三”炮战。
 z) J5 s1 e) q3 K. c
  山东三李6 b/ \  i, I4 T, L. E- r7 I

  黄埔一期的三位山东籍将领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抗战中都任集团军总司令,抗战结束后都在山东带兵。李仙洲,曾任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莱芜战役中兵败被俘,陈诚讥讽说:“带了五六万人,就是让共产党捉鸭子也得捉几天嘛!”李延年,曾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二兵团司令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李玉堂,曾任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第十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绥靖总司令。三李在山东统归另一山东籍将领、黄埔三期生王耀武指挥,王耀武时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省主席,当时山东流传着“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