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立的英文谚语:跑错了门的“新闻哲学本体论”——读胡兴荣《新闻哲学》杂感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7:27:27

跑错了门的“新闻哲学本体论”

——读胡兴荣《新闻哲学》杂感之二

胡兴荣《新闻哲学》的第二章为“新闻哲学本体论——新闻本源的问题“。此章又分为三小节:(1)何谓新闻;(2)新闻的本源——事实;(3)新闻本源对新闻的内在规定性——真实。我在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上读到的题为《新闻本源与新闻事实的哲学阐述》一文,可能是此章的第2小节,不是全章。现在仅就所读到此小节的内容谈一些我的感想。

我首先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此小节的标题似乎不应该是“新闻哲学本体论”,而应该是“新闻哲学认识论”。此话怎讲?因为此小节的内容说的是“认识论”的问题,而不是“本体论”问题。(至于什么是“认识论”,什么是“本体论”,可以查一下哲学辞典,然后再对照一下此小节的内容,便可以证明我的感觉是没有错的。)认识论即知识论。新闻毫无疑问地是属于知识范畴的,研究新闻与事实的关系,当然应该把它看作是认识论的事,而和空泛的“探寻天地万物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的“本体论”是根本搭不上界的。为何哲学博士在这个哲学常识上出现了“低级错误”?我想,可能是胡博士只顾要为陆定一同志的新闻学观点作哲学上的论证,便不仅顺着陆定一同志的观点,而且延袭了陆定一同志的用语,以致在哲学上走进了“本体论”这个死胡同里。

作为一本研究新闻哲学的书,这一章应该是全书的核心部分,是应该着力把它写好的。但是由于走进了“本体论”的死胡同,结果使这个核心部分在内容上显得非常单薄、贫乏,而且了无新意。陆定一同志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这是根据恩格斯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推导出来的。我在《新闻实践论——实践的观点是新闻学原理研究中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对“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论断提出异议,提出“事实”不能成为“新闻本源”的五条理由,并指出:“新闻本源问题是新闻学原理研究的起点,‘实践说’和‘事实说’的分歧,不是‘唯物’、‘唯心’的分歧,也不仅是深刻与否的问题,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与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分歧。”(参见拙作《安宜生文存·新闻实践论》第58-59页,中国文联出版社)胡兴荣在此章此节中基本上囿于陆定一同志的论述,纠缠于“什么是事实”从而费了很多的笔墨。他虚列了三种“事实观”,否定了“经验事实观”和“综合事实观”,肯定了“辩证事实观”。其实这三种事实观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前两者和胡兴荣所说的“新闻本体保证:客观事实”和“新闻本体认识:经验事实”一样,都是承认首先有“客观事实”,然后才有“经验事实”(主观认识)的。

相反,我认为彭漪涟的“经验事实观”,即把事实理解为“客观事物的主观显现”,较之胡兴荣的“辩证事实观”有新意,可能比胡的“辩证事实观”更辩证些。我没有读过彭漪涟《论事实》这本书,但是读过彭漪涟《论事实》的论文(《新华文摘》1992年第2期转载)。彭漪涟在转述了前苏联已故哲学家柯普宁对“事实”的三种解释之后,提出:第一种和第三种都是不符合“事实”一词的本意的,只有第二种“显然是适当的”。因为所谓“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到的”、“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彭漪涟是把“事实”放在主客体的矛盾中考察的,接近和符合马克思的“对事物、现实、感性要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要求。著名哲学家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对“事实”的解释和彭漪涟的理解基本相同,同样也没有什么大错。而胡兴荣的“事实观”的主要缺陷,就是它的直观性和机械性。他只是要求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面对作为客体的“事实”,只能消极地、受动地去接受它,而忽视了人在其中的发现、理解、评价、判断和选择等主体能动作用。。

新闻哲学即新闻学原理,如何搞好新闻学原理的研究,我建议离开“本体论”,回到“认识论”。对于我们新闻哲学研究者来说,“认识论”是个思想宝库,其中有丰富的营养等着我们去吸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为其基本矛盾。主体和客体作为认识的两极,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中介手段而相互作用,而新闻(信息的大众传播)就是这种中介手段中的一种。新闻同样以反映的原则为基石,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离开被反映者的作用和影响,任何认识无从产生,任何新闻也无从产生。同时它又认为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是在实践基础上和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是人脑的加工和建构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的研究,认为社会生活(包括新闻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直接起源。同理,新闻的起源也是实践。实践为认识和新闻提出了课题,提供了必需的信息;离开实践,认识不会发生,新闻也不会发生。实践还是认识和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日益发展的实践将人类的认识引入更广阔的领域,去发现、收集、筛选新的信息,丰富和深化认识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新闻工作者不断发掘的源泉。实践又是认识的目的,新闻只有满足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需要并为之服务时,才有价值,实践目的是新闻价值的根据。最后,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当然也是检验新闻定义、“新闻本源”以及新闻学上一些有关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标志。它辩证地回答了认识的本质、新闻的本质和新闻规律,回答了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它认为,新闻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认识的发展是个辩证的过程,由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并获得修正和发展,从而实现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资料。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就是“信息”概念的出现,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和“事实”就其实指对象来说,是同一个东西,但是有着不同意义的内涵。我在《新闻本体论——关于“事实”与“信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作了专门的论述,这里便不再重复。

有人认为,新闻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新闻定义、新闻本源以及真实性、客观性等原则都是多年以前就定下来的,它们的出现是一定有它的合理性的。是的,这些基本概念的涵义可以说是与新闻学共生的,自从有了新闻学,就有了这些基本概念。它被提高到最高原则的地位,反映了近代工业社会出现后科学求实精神。工业社会生产劳动的特点是机器生产,机器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许多产品可以通过机器被复制出来,新闻也是被复制出来的。“复制”有复制的要求,要忠实于原件不能走样。这就是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以及突出地表现新闻的客观真实精神的新闻定义的由来和时代背景。联系到当时哲学战线的情况,当时正是机械唯物主义或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兴起的时代。机械唯物主义是在近代实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来说是一次革命,当然是进步的。但是它也有其时代局限性,那就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它在社会领域的唯心主义。这些局限性在新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上也同样表现出来。

胡兴荣把与“新闻”交叉结合的哲学理解为“人生哲学”,把“新闻本源”提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似乎在回避什么,但是能回避得了么?

写于2006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