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召唤师装备:巴菲特长期投资周期表 200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8:29:11

 巴菲特长期投资周期表 中国证券网 2009-09-29

 

价值投资几年前初入国内时,只是星星之火,而现在在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当的气候,大有燎原之势,讲起星火燎原就联想到上世纪初马列传入中国时的思想革命。同一种理论在不同人眼里,在不同的背景下,总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众说纷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虽然后人回顾历史时清清爽爽,但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件很难分辨的事吧。

  价值投资有几点是大家都认同的:长期持有,集中持股,足够的安全边际,内在价值。关键是对这些理念的理解以及在中国股市实际应用上产生分歧。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的原型模版,不要说国内,国外的其它投资大师也都在学习借鉴或者干脆模仿他的思想,伯克夏每年一度的股东会成了朝圣盛会,年度报告成为投资“圣经”,巴菲特的影响和投资思想地位实在无法形容了。目前国内价值投资基本可分两大派别,一类是坚定的完全的以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为标准的信徒式价值投资;另一类是认为应该将巴菲特的理念和中国市场实际情况结合运用的,他们多采用相对估值的方法,寻找当前市场中相对价格低廉的股票,而不苛刻要求自己寻找绝对价格严重偏离内在价值的公司,信徒式的价值投资者称之为伪价值投资,或者干脆叫它“价值投机”;这两类人在现在中国股市的价值投资者里都占有很大的市场,特别“价值投机”在目前国内股市还是普遍存在的,相当一部分基金机构都在这个行列。有关“价值投资”还是“价值投机”的讨论和困惑一直都在进行,而其中最焦点的一个问题就是:巴菲特推崇长期持有,往往抱牢一只股票很长一段时间,而中国现在的经济形态下是否存在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如果存在,A股市场的环境适不适合长期投资。

  10年似乎成为区分“价值投资”和“价值投机”的一个分界线;由来可能是彼得林奇的tenbagger理论,林奇一直都在寻找能够10年翻10倍的公司。价值投机者一般认为,中国企业要面对世界竞争的环境,中国本身的公司环境、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与西方企业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不容易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和核心壁垒的超级公司,我们不应该总想着10年后会怎么样,而应该将精力集中于3-5年的分析。基于这一理念,后一类价值投资者(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我都不是很喜欢“价值投机”这个字眼)通常的投资策略是波段操作,中线持有,持有周期以6~24个月居多。那么巴菲特在几十年的投资组合中,他的长期持有到底是多长,带着这个疑问我对伯克夏1977年~1994年的投资组合做了统计,并简单计算下巴菲特投资各公司的持有周期。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表一 巴菲特长期投资周期表

  公司 开始持有 售出年度 持有周期 行业
  华盛顿邮报 1973 至今 32 传媒
  吉利 1991 至今 14 生活消费品
  美国运通 1994 至今 11 金融服务
  可口可乐 1988 至今 17 食品
  威尔斯法歌银行 1990 至今 15 金融
  首都/美国广播 1984 1996与迪斯尼合并 12 传媒
  GEICO 1976 1996全资收购 —— 保险
  联邦住屋贷款抵押 1988 金融服务
  匹兹堡国民银行 1994四季度 1995 1 金融
  甘纳特 1994 1995 1 传媒
  美国广播 1978 1980 2 传媒广播
  首都传播 1977* 1978 1 传媒广播
  凯塞铝业化学 1977* 1981 4 冶金采矿
  骑士报 1977* 1979 2 传媒
  SAFECO公司 1978 1982 4 保险
  沃尔沃斯 1979 1981 2 零售
  阿梅拉克拉-赫斯 1979 1981 2 石油
  美国铝业 1980 1982 2 冶金采矿
  平克顿 1980 1982 2 运输服务
  克里夫兰-克里夫钢铁 1980 1982 2 冶金采矿
  底特律全国银行 1980 1981 1 金融
  时代镜报 1980 1981 1 传媒
  全国学生贷款 1980 1981 1 金融服务
  阿卡他 1981 1982 1 造纸
  GATX 1981 1982 1 机械
  克郎佛斯特 1982 1983 1 保险
  奥美广告 1977* 1984 7 广告
  大众媒体 1979 1984 5 传媒
  雷诺烟草 1980 1984 4 烟草
  联众集团 1977* 1985 8 广告
  通用食品 1979 1985 6 食品
  埃克森 1984 1985 1 石油
  西北工业 1984 1985 1 综合
  联合出版 1979 1986 7 传媒
  时代 1982 1986 4 传媒
  比队员特丽斯 1985 1986 1 食品
  里尔西格莱尔 1986 1987 1 航空
  哈迪哈曼 1979 1987 8 冶金采矿
  吉尼斯 1991 1994 3 食品饮料
  通用动力 1992 1994 2 航空

  数据来源:1977-199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报

  从表中,可以至少得出这样几个观点:

  1、巴菲特并非像大多传记小说写的那样,每次投资都长期持有很长一段时间(10年以上),或者说寻找的都是10年翻10倍的股票,他同样有短期(1-3年)投资,而且数量不少;因此,我们不应过于教条僵硬的看待巴菲特的长期持有策略。

  2、众所周知,巴菲特最钟爱3大行业:金融保险、生活消费品、传媒广告;不过在上面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其它行业,有些甚至是价值型投资人远避的周期性行业(如航空/钢铁);

  3、巴爷的长期持有让人折服得不得了,他曾多次表示,像华盛顿邮报、GEICO、吉利这样的公司会永远持有,从上表我们看到,他真的会做到“永远持有”。

  4、巴菲特在1980年持有股票数量最多,年报中列出了18只,而1987年持有的公司数量最少,只有3只;从此你可以发现巴爷对买卖时机同样有着惊人的判断力。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股市持续低迷,1965年到1975年道琼斯指数一个点没涨;这期间巴菲特做的事:1969年解散合伙公司,之后接近5年时间没进行任何投资操作;从74年逐渐开始大量购入股票,所以我们看到1980年年报中有多达18只股票;而这些股票大多赶在了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之前抛光(只剩3只)。

 

投资名家谈最佳买点:投资不是巴菲特+索罗斯

博主按:我认同陈理的思想。虽然有的投资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在中国可以采取“巴+索”的风格,这对某些反应极灵敏的个人可能还有效,但是一般的投资者千万不要效仿。思想里认定自己为巴式投资者的人不一定做好投资,投资+投机混在一起的,最后可想而知。

CCTV.com 2009年10月26日来源:北京晚报

在动辄七八十倍的创业板泡沫面前,参与者注定要经历一场财富的转移。在这场被称为透支未来的市梦率投资闹剧上演之际,《财道》采访了投资名家陈理。

陈理,广西钦州人,42岁,从1992年涉足证券投资,2005年创办“博客巴菲特”,2006年成立“中道巴菲特俱乐部”,致力于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在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实践。对陈理的采访是从几名“巴菲特式投资者”的聚会开始的。身份不同但理念相近的这群投资人聚集在京城一家“面酷”的餐馆里海聊了六七个小时。在言必称巴菲特的今天,你从他们的口中听到的却是另一种对投资的本质和精髓的理解。“巴氏投资者”聚会之后,一身灰色运动服、身形瘦削的陈理向记者谈起了自己18年来的投资“进化史”。

  “价值”是多余的

  《财道》:2005年博客巴菲特创办,中道巴菲特俱乐部自2006年成立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了一批坚定的价值投资者。能否介绍一下当前的研究交流和实战运用情况?

  陈理:俱乐部研究随着交流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基本的投资理念如价值投资者是否需要波段操作、巴菲特投资理念在中国的适用性等,逐步深入到价值评估、风险管理、资产配置等投资的基本课题,特别是俱乐部建立企业库和成立公司研究小组以来,对行业、公司的研究交流更加深入。从实战的运用情况看,在俱乐部文化的熏陶下,绝大部分俱乐部同仁都能够坚持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并取得了较好的投资业绩。他们的亲身实践证明,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在中国同样适用。在俱乐部的小圈子里,没有“大盘怎么看?”的口头禅,市场的冲击波在这里也不会带来什么震荡痕迹,宁静、平和的心态对理性决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财道》:我们注意到,随着巴氏投资理念的推广,国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了价值投资的道路,陈理先生与一些流行的“价值投资”的理解有何不同?

  陈理:我理解的“价值投资”其实就是巴菲特所谓的“投资”。“价值”这个词实际上是多余的,因为所有投资都应该是因其有价值而投资,正如巴菲特所反问的:“如果不是价值投资,难道要进行无价值投资吗?”巴菲特还强调说:“没有其他的代替方案。”从这个角度看,把投资区分为“价值投资”、“成长投资”、“趋势投资”等是荒谬的,最基本的划分应该是“投资”和“投机”两种类型。但是,正是因为大家把投资的类型划分得五花八门,“投资”的概念已经泛滥成灾,“价值投资”这个概念正好歪打正着,可以作为“投资”的替身(代名词),和其他形形色色的以“投资”之名行“投机”之实的投机活动相区别。

  我理解的“价值投资”应是全面的。三个基本观点:把股票当做生意的一部分;市场先生是来为你服务的,而不是来指导你的;要有“安全边际”的保护。我反对甚为流行的两个片面和极端的观点:一个极端是把价值投资等同于长期投资,尽管价值投资应该以长期投资为主,但是有些周期性股票的阶段性投资、有些短期投资甚至套利、对冲、调换的操作都可以属于价值投资的一部分;另一个极端是否定长期投资,否定其在价值投资的重要地位,否定长期持有极少数伟大企业带来的复利累进效果。

  “价值投资”也是纯粹的。不和趋势投机、波段操作相结合,不借助技术分析等投机工具,不是巴菲特+索罗斯。查理·芒格曾言说,如果你把葡萄干和粪块混在一起,那它们都变成粪块了。同理,如果你把投资和投机混在一起,那么它们都变成投机了。流行的“价值投资”往往都不是纯粹的,在短期业绩压力或一夜暴富心态的驱使下,许多投资者不自觉地把“中短期市场趋势分析”这只“大灰狼”引进家门,从而使理性、审慎的投资行为蜕变为追求短期业绩的投机游戏。

    长期赢利=护城河+安全边际

  《财道》:您目前关注的投资领域包括哪些?

  陈理:我目前投资的领域主要是中国的A股B股。港股和美股也关注和研究,虽然发现了很多投资机会,但没有进行投资,原因是我们国家没有开放中国公民投资港股和美股,而我比较古板、愚钝,没有聪明到去“曲线投资”。但关注和研究港股、美股,使自己具备国际视野,对投资A股B股也是有帮助的。

  《财道》:多数长期投资者很看重“复利”,但一轮过山车下来,却发现投资并不是这么简单。对此您怎么看?

  陈理:复利就是“滚雪球”,刚开始显得很慢,但到后来越滚越大,会显示出惊人的效果,所以说复利是“第八大奇迹”。巴菲特收购少数优秀企业和投资少数伟大企业的部分股票长期持有,最终成为世界首富,复利的力量功不可没。但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持续的稳定增长对最终的复利效果至关重要,如果复利累进过程中出现几次重大损失,最终复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应该把风险管理、避免损失放在首位;第二,值得长期投资、实现复利奇迹的企业是很少的,属于“珍稀动物”,要好好守护;第三,财富的复利增长很难实现,债务的复利增长却是很容易的,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财道》:您认为投资的核心是一把“二胡”,能否具体解释其中的含义?

  陈理:打个比方,我认为实现长期赢利的投资的核心就是一把“二胡”,它由两根“弦”组成:一根是“护城河”(即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另一根是“安全边际”。前者是巴菲特的看家本领,后者是格雷厄姆的伟大贡献。一言以蔽之,低价大量买进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卓越企业股票并长期持有,立足于靠分享这家公司的赢利模式实现资产的长期增值,而不是靠把握其股价波动赚取差价。安全边际,就是保护你的本金不受损失的安全空间,例如你拿五毛钱去换一元钱人民币,不仅安全,而且有利可图。它是投资的基石,也是区分投资与投机的试金石。要准确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是很困难的,所以要选择少数稳定增长、优势明显、前景明朗的公司进行价值评估,加上安全边际给你提供了犯错误的空间,实际上你实现了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夺冠的双保险策略。

    没人拿枪逼你买股票

  《财道》:很多股民关注的是每日的股市涨跌,情绪经常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你有什么建议?

  陈理:面对市场波动,投资人最应该做的功课不是追波逐流、身陷其中,而是学习、研究、思考和等待。学习投资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和经验,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行业、公司的基本面情况,争取成为自己重点关注的行业、公司的行家里手;正确思考、独立思考,并善于逆向思考;耐心等待合适的买进价格和卖出价格,大部分时间按兵不动,关键时刻“致命一击”。关于投资心态。格雷厄姆曾经说过:“精神态度比投资技巧更重要”。投资心态虽然与人的性格、心理素质、定力、经验等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你选择的投资道路。如果你选择了理性投资的道路,你追求的是长期合理回报,目光长远,决策的依据是价格与价值的比较,是公司的基本面情况,你就拥有了任何情况下对市场报价置之不理的权利,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你无关紧要,各种利好利空消息也无法对你进行“信骚扰”,心态自然很好,决策自然理性。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趋势投机的道路,你决策的依据是价格的涨跌趋势,你和很多像你一样的聪明人在玩博弈游戏,股市的短期波动,消息面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时刻牵动你的神经,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除非你是机器人,否则心态不可能太好,决策难免情绪化。当然还有一种人选择了“投资+投机”的道路,但其心态也更加复杂,往往陷入自相矛盾、进退维谷的境地。

  《财道》:不少投资人强调安全边际,就是用5毛钱买入1块钱。但A股长期较外围市场高估,该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创业板的高市盈率发行你怎么看?

  陈理:关于“5毛钱买1块钱”只是打个比方,说明安全边际提供了本金保护和犯错的空间。质地好、价值评估确定性高的公司,对安全边际的要求低一些,不需要打5折,也许六七折就够了;质地差,价值评估把握不大的公司,对安全边际的要求则很高,也许打5折都不够,可能需要打3折甚至2折。巴菲特投资ABC广播公司的股票时,就没有多少安全边际,他说经营者墨菲就是他的安全边际;另一位投资大师邓普顿对安全边际的要求非常高,他认为打2折的资产才叫便宜货。具体标准应由投资者自己把握,如果市场报价不符合你的标准,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资产配置最终取决于机会成本,选项决定你的决策。如果你认为股票的价值高于债券、现金或房地产等投资工具,你就应该选择股票;反之,你应该选择债券、现金或其他投资工具,耐心等待股票下跌提供的机会。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也是证券投资的优势,可以让你的资金之水顺着机会成本自由流淌,没有人拿枪逼你非买股票不可。如果投资者对此患得患失、举棋不定,说明他的投资理念、投资心态和对机会成本、资产配置的理解出现偏差。例如,巴菲特在道琼斯指数反弹到9000点时,虽然涨幅已经超过30%,但他认为长期来看股票比债券、现金好,依然主张买进股票。对于创业板来说,有的股票已经不是在用市盈率来估值,而是用“市梦率”来估值了,不仅透支了未来,而且可能还透支了来生。

  《财道》:有一段时间,一些高举长期投资大旗的人即使在疯狂的牛市中也坚持长期持股,绝不卖出。您是如何确定卖出的时机和定义过度高估呢?

  陈理:除了自己控股的公司和极少数“必然如此”的伟大企业股票永久持有外,其余公司股票在股价高估、基本面恶化、发现更好的机会或发现当初判断错误时都会卖出。价值的评估是一个区域。低于价值区域的下限叫低估,高于价值区域的上限叫高估,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区域叫合理。从价值评估的角度看,内在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高估就是透支了未来,从风险的角度看,高估是安全边际的反面。和安全边际一样,过度高估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对一些处于高成长阶段的一流企业来说,过度高估的标准就要定得高一些,否则很容易卖得太早;对于一些二三流的企业或者一些周期性的企业而言,过度高估的标准要定低一些,否则很容易卖得太迟。实际上这类企业的股票,在接近其内在价值或达到其内在价值时就应该趁早卖出不必等。

    最佳买点:大盘恐慌+公司坏消息

  《财道》: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有一连串成功的投资故事,能否将其中的一些经验与众多读者分享呢?

  陈理:人们通常把失败归结为自己运气不好,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能力超群。所以巴菲特主张要像解剖自己的失败案例一样无情地解剖自己的成功案例。现在看自己所谓的投资“成功”案例,有的表面看投资理念非常纯正,实际上结果很滑稽,纯属运气好。比如,1996年初湖北兴化以绩优成长股的名头上市,但市盈率不足10倍。我认为严重低估于是买进,第二年业绩翻倍,10送10,不出两年股价最高上涨了12倍,最后回落到10倍时卖出。直到后来湖北兴化业绩造假东窗事发,才发现自己颇为得意的成功案例不过是上市公司做假账的功劳。很多成功的投资案例主要靠分析,但结果远超预期,运气占相当成份。如早期的四川长虹,近期的万科、招行和伊泰B。以长虹为例,1995年股市低迷,当时四川长虹业绩优异,彩电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25%,之前几年年均增长率达到50%,处于高成长期。但当时市场主力机构喜欢炒作本地小盘概念股,不相信西部地区的公司能有如此优异的业绩,而且长虹因为国家股转配股的红股部分违规上市被停牌过一段时间,导致其市盈率在一段时间仅在3至6倍之间波动。相当于内在价值1至2折,这无疑是一座金矿。于是我陆续买进了长虹的股票,一直持有到1998年长虹基本面走下坡路后陆续全部卖出。这些所谓“成功案例”都具有共同特点,即公司竞争优势明显、业绩高增长,但因为大盘恐慌,加上公司或其所在行业出现坏消息,导致股价严重低估其价值,符合巴菲特的选择性反向投资策略。“大盘恐慌+公司坏消息”带来了最佳买点,“利润高增长+市盈率上升”的正向“戴维斯双杀”(国内也有人翻译为“戴维斯双击”)带来了巨大涨幅。(丁文亚)

  调研“顺口溜”

  所有的投资名家都对公司调研有一番心得,陈理也不例外。他自己在过去上市公司调研中的经验总结成了一组“顺口溜”:

  1、看年报一手资料,有疑问电话了解;

  2、调查前做好功课,准备好要问问题;

  3、多参加股东大会,与高管接触对话;

  4、直接去拜访公司,参观与董秘交谈;

  5、去超市或服务点,观察和用户闲聊;

  6、听竞争对手意见,向行业专家请教;

  7、读老总文章书信,留意其言行思想。

 

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永不过时

文/李剑

不管市场有多少风云变幻,不论实践者有多少曲折,哪怕一千人眼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仍然应该坚信:价值投资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法虽然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基本原理永不过时!

一、什么是内在价值?是按净资产还是按市盈率?是以静态还是动态?是侧重未来成长还是侧重资产价值?是按市场重建值计算,还是按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相距多少才算低估?是七折还是五折?怎样给公司特别是不同行业的公司估值?……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千千万万实践者手中不断地调整、发展,它永远处在动态之中。宏观经济、技术革命、行业变动、消费结构的改变都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估值发生变化。但是,一百年、一千年,“投资要有安全空间,股票要买的便宜”这样的基本原理永不过时!

二、什么是真正的护城河,什么是坚固的市场堡垒?什么是伟大的企业,什么是优秀的公司?什么企业能长寿,什么公司不确定?什么企业能高速成长,什么公司会在竞争中落败?……实践者的判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偏差,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前进。但是,一百年、一千年,“投资要有好的标的,要注重选择优秀的高成长性的公司”这样的基本原理永不过时!

三、是持有五年、十年还是一生?是持有到市场疯狂的那一瞬,还是在公司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的那一天?什么是市场疯狂、价值高估,什么是基本面发生突变?……这一切终不能用尺量磅秤,实践者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体验。但是,一百年、一千年,“长期持有能够充分享受优秀公司的成长,复利是投资世界最强大的武器,以及炒家不如藏家、长线是金”这样的基本原理永不过时!

四、是同时持有5只、10只还是20只、30只股票?是只买行业龙头,还是同时购入行业的第一第二以求得双保险?是既有股票又有债券,既投资国内又投资国外,还是局限在某一个品种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市场?……过去现在,实践者总会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是,一百年、一千年,“集中投资最优秀的公司能够持续打败市场,战胜大盘”这样的基本原理永不过时!

五、是亲身到上市公司调查,还是反复研读会计报表?是到百货商场了解厂家产品的销售情报,还是到旅游景点细数进山者的门票?是年年出席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还是有空找上市公司的老总闲聊?是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时事政策一块研究,还是单科独进紧紧抓住某些企业的深入评估?……实践者总是各有风格,各有绝招,有时甚至会互相善意地嘲笑。但是,一百年、一千年,“投资要研究基本面、股票后面是公司、要以经营者的立场去研究企业”这样的基本原理永不过时!

六、以什么利率为折现率?是银行定期利息率,还是美国长期国债利率?是考虑下一步的通胀还是不考虑下一步的通胀?一家公司的可持续经营是以十年假设评估,还是以十五年、二十年的经营寿命计算?一个国家将来的GDP增长是8%,还是5%10%?一家公司未来的自由现金流究竟能产生多少?……实践者思想的潮水奔腾不息,对未来的把握总是迷雾重重。但是,一百年、一千年,“投资股票就是投资未来”这样的基本原理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