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提升用户权限:盛世盛典 《赵城金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32:26
赵城金藏
百科名片
   《赵城金藏》
因被发现于山西赵城 (现已并入洪洞)广胜寺的一部金代汉文大藏经金代熙宗皇统 1141—1149 初年,潞州今属山西长治民女崔法珍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断臂化缘,募资刻藏经,这部佛教大藏经就是今世所称的《赵城金藏》。
目录
定名前后历史沿革现今状况艺术价值发现经过刻制经过各方关注参考资料
编辑本段定名前后
《赵城金藏》以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于金皇统九年 1149)前后开雕,大定十三年(1173)前后工毕。因刻于金代,后被供养在赵城县(今属洪洞县)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霍山南麓,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刹,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为俱卢舍寺。《赵城金藏》每卷卷首又加刻广胜寺刊刻的《释迦说法图》,被叫做《赵城金藏》,也简称为“赵城藏”。
1933 年,一个名叫范成的高僧到山西洪洞县广胜寺考察,在广胜上寺弥陀殿的十二个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藏经他对寺院收藏的5400 多卷的经卷进行考察研究,其中发现了一部  《赵城金藏》
珍贵的藏经,当时没有人知道这部藏经是谁主持刻印的。1934年,南京又派遣一个名叫蒋唯心的人到广胜寺考察 ,前后40多天,他将大藏经全部展阅一遍,经过多方面研究考证,最终认定这部藏经为金代刻印,又因在赵城广胜寺发现,故定名为《赵城金藏》。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最先觊觎《赵城金藏》的是所谓的“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赵城金藏》刚刚问世,该所便派人来到广胜寺,表示愿出22万银元购买,遭寺院住持力空和尚及众僧人断然拒绝。接着来的是日本一些僧人,他们先后几次窜入广胜寺,仍然想用高价买断藏经,同样没有得逞。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广胜寺僧人的警觉,为防止藏经遭遇不测,他们把5000余卷经卷由霍山南麓的广胜下寺迁移到山顶上寺,吊运进13级琉璃飞虹塔,并用砖石予以固封,进行集中保管。
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对《赵城金藏》也早已垂涎三尺。1937年9月,他以“保护藏经”为名,电令驻防晋南的国民党14军军长李默庵前往广胜寺,通知寺庙住持力空和尚把《赵城金藏》运往西安。力空和尚知道蒋介石的险恶用心,立即召集赵城县各寺庙僧众及士绅,与李默庵论理。经几天艰苦舌战,终使其未能采取行动。但一波刚息,另一波又起。1938年2月,阎锡山又派手下一位师长来到广胜寺,告诉力空和尚要将《赵城金藏》转移到山西吉县山区。机智过人的力空和尚急中生智,推辞说:“藏经已封存于塔顶,留此万无一失。转迁吉县路途遥远,国军搬运辛劳不说,也难保安全。”那位师长也被说服,《赵城金藏》再次被保护下来。
对《赵城金藏》贼心最切的,要算是侵华日军了。1942年初春,驻扎在广胜寺附近的日军突然闯入寺庙,通知寺庙住持力空和尚,说他们要在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时登临琉璃飞虹塔,鸟瞰庙会盛景,其实是想趁机抢劫藏经。力空和尚深感事关重大,冒着被日军发现的危险,深夜下山跑到数十里外的赵城县抗日政府驻地兴旺峪,找到县长杨泽生,提出要将经卷交给抗日政府,并要求转运延安。杨县长知道《赵城金藏》是国宝,保护国宝是抗日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此时的广胜寺已陷入日军包围,十里方圆内光据点就有七八处,要转运5000卷藏经谈何容易!于是,他打电报请示上级领导。太岳区军政领导陈赓、薄一波接报后亦觉事态严重,立刻转呈延安党中央。党中央马上复电,命令太岳区全力保护《赵城金藏》,绝不能让国宝落入日寇之手。太岳区接到命令后紧急动员,作出周密部署,特派太岳军分区基干营、赵城县游击大队和洪洞县游击大队精兵强将百余人,秘密进入广胜寺,登上琉璃飞虹塔,借助夜色的掩护,经四个多小时的抢运,将5000卷藏经全部转移出寺庙,由民工驮运队运抵安全地带。由于组织严密,行动悄无声息,距广胜寺几里远的五六个日军据点竟毫无察觉。当日军如期登临飞虹塔,发现塔空经无时,便欲拿力空和尚问罪,但力空和尚连同藏经早已不知去向。在接下来的5月反“扫荡”中,地委机关的同志背着经卷,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由于战斗频繁,行军携带不便,深恐散失,这些经卷被藏在山洞、废煤窑内,派人看管。尽管《赵城金藏》运抵安全地带,但因日寇扫荡频繁,藏经以后又几经辗转迁移,先是存放于太岳区二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后又转移至太岳区党委驻地沁源县,抗战胜利后又转至太行山区涉县。
编辑本段现今状况
1945年日寇投降后,此经交当时北方大学保管,北方大学校长范文澜派专人守护,年年晾晒。1949年北平解放后,《赵城金藏》运至北平,移交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赵城金藏》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拨款的大型古籍整修项目。1949年4月30日,当4300多卷、9大包《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人们难过地发现,由于多年保存条件恶劣,多数经卷潮烂断缺,粘连成块,十之五六已经不能打开。国家专门调来4位富有经验的装裱老师傅帮助修复,历时近17年,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赵城金藏》共有6980卷,六千多万字。今存4000余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在《赵城金藏》的故乡,山西博物院馆藏并常设陈展一卷经书,位于博物院三层《佛风遗韵》展厅。
200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发心,出版了《赵城金藏》这一经典。整体原样复制,再现了盛世经典。堪称当今时代最有价值的盛世珍藏!其中特选出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本,也就是《陈金刚》,高仿存放在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此卷字体隽秀、印制精美、可诵可藏。不仅如此,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还赞曰:“下真迹一等”。
编辑本段艺术价值
  赵城金藏
佛教发轫于古天竺,但佛教典籍在全世界只有汉译本保存得最多,这些幸存的汉文佛教典籍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汇编而成丛书的总名,是一部百科式的佛教全书,它收集广博,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包罗宏富的古籍,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是伴随着佛教典籍的译介展开的,汉译佛典绝大部分是在东汉到隋唐时期翻译的。安世高、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是这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翻译家,也是交流中外文化和友谊的使者。随着译经和著述的大量增加,约在公元二世纪,即开始了汉译佛经的收集和目录整理。唐开元年间(公元730年)智升编撰的《开元释教录》集其大成,首次将中国僧人的著作入藏流行,并创“千字文”各字为序的编次方法。佛教经典的流通刺激了雕版印刷术的创造发明和不断完善。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71年~983年)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在成都雕印完毕。它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第一次采用千字文编次顺序,起“天”字,终“英”字,共480帙,5048卷,卷轴式装帧。这部佛教大藏经,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庞大的一部丛书,一编便是数千大卷,数千万言,这在世界史上十世纪以前,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例子。公元1403~1407年成书的由明代僧人道衍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总汇当时汉文化的全部内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就是受其影响模仿佛教大藏经纂成。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开宝藏》由沙门(上大下周)然传入日本。端拱年间(公元988~989年)传到高丽。高丽和日本还据以复刻,直接间接刺激了两国的刊印事业。伴随着大藏经的外传,雕版印刷术也从中国传播到外国,佛教成为当时文化艺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自宋、辽、金、元、明、清以来各朝官方和民间均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大藏经的编辑和雕印。计官刻本七藏,私刻本十藏,国外汉文刻本还有高丽一藏,日本的七藏。《开宝藏》是这一切各版大藏经雕版的鼻祖。它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是宋版精品。汉文大藏经的编辑、雕印,以它的宏篇巨制,版本众多,历史久远而闻名世界,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壮举。
我国现存各版大藏经中,属于未经传世的孤本,有石刻本的《房山云居寺石经》,木刻本的《契丹藏》、《赵城金藏》、《元官藏》、《洪武南藏》、《武林藏》和《万历藏》等七种版本。其中有三个版本残存印本未超过40卷。《赵城金藏》是当今大藏善本中卷帙最多的,而且是世界上仅存的一部。它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并有部分是辽藏的复刻本与辽藏的坊刻本,装帧也同是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开宝蜀刻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早已散佚殆尽的情况下,它还保存着数千卷开宝蜀本与辽藏的原貌,不论是在版本和校勘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经过郑重选择决定以稀世孤本《赵城金藏》为底本,按《赵城金藏》千字文编次的目录体系影印,重编《中华大藏经》。据以作为底本的《赵城金藏》为国内外历次大藏经编辑者所未及见,新编《中华大藏经》搜罗宏富,远非前代刊行诸藏所能企及,在这方面,现在世界上通行的日本《大正藏》无法与之相比。新编《中华大藏经》必将为祖国赢得荣誉,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赵城金藏》印刷清晰,字体劲拔,每卷首均有精美的佛陀说法图,其刀法线条和宋版佛经相比,具有豪放严整和生气有力的特点,是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是研究我国刻经史和版本史的珍贵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历代佛教书籍制作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佛藏与当时金本的平水(临汾)水平,特别是每平水版画之间的关系,是印刷发展史上的一座了不起的宝库,在中国版本目录学和雕版印刷史上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编辑本段发现经过
  《赵城金藏》
1931年,朱庆澜等在西安开元和卧龙两寺发现向所罕见的宋《碛砂藏》,因而把它运到上海影印流通。“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常务理事范成和尚为寻宋《碛砂藏》的缺本到各地去访求古经,著破衣,经战乱区,冒很大的危险。他的最大收获是1933年春,在山西赵城广胜寺意外地发现了《赵城金藏》。“在从来出版之文献中,尚不知有此版藏经之学术界,乃成为一时甚为轰动之事件。”因“向所未知而近日始发现”、“中外人士连袂蹑履往赵城探讨者不绝。”范成和尚还走村串户,从附近农村寻访收回已散失在民间的300余轴散卷。1934年10月,南京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命其高足弟子蒋唯心前往广胜寺校验。蒋氏抵潼关黄河 渡口时,正遇大风,他冒险登舟舍命强渡,不幸失足落水,耳目皆着泥沙,从此落得眼疾。在广胜寺他忍着眼疾披阅经文,连续工作40天,写成《金藏雕印始末考》,1934年12月发表于南京《国风杂志》第5卷12号上,1935年1月又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印了单行本。蒋文考证“严谨详审”,“思想入微,搜剔得间”,“纠正日本人纰谬尤为切要”,对《赵城金藏》的历史价值做了正确评估,至今仍是这方面最具权威的论述。后蒋唯心赴四川崇庆县上古寺校验《洪武南藏》,途中被土匪绑票而亡,为挖掘祖国文化遗产献身。
编辑本段刻制经过
据蒋唯心考证,赵城金藏系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运城西南)静林山天宁寺刻成。发起人为潞州(长治)崔法珍,相传她毅然断臂募缘刻经,感动了很多佛教信徒,纷纷捐资协助。施主始终以村民为主体,施钱、“施树、施骡、施布、倾其所有”、甚至“有破产鬻儿应之者”,劝募的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大约在金熙宗皇统9年(1149年)前后,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到金世宗大定13年(1173年)完工,历时约30年。《赵城金藏》全藏共682帙,千字文始“天”终“几”,总计约7000卷。蒋唯心考证时已有佚失,尚存4957卷。金藏刻成后,崔法珍于大定18年(1 178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三年后,崔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为表彰她的功绩,赐紫受封为“宏教大师”。难能可贵的是,作出重大贡献的崔法珍在《赵城金藏》的题跋中,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风格高尚。蒋唯心感慨道:“此藏卷轴之富,工事之巨,原刻历三十载星霜,补雕劳十余路僧众,创此伟业者,宁遂湮没不彰乎?理决其不然也。”
《赵城金藏》系一弱女子断臂发起,民间募资私刻,洋洋7000卷,实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宋藏遗珍
1935年,部分《赵城金藏》曾借到北平展览。“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与“北平三时学会”从中挑选出宋元明清各大藏所无的孤本经籍,共46种249卷,作方册本共120册影印发行,题为《宋藏遗珍》。当时,胡适先生评述说,“这是影印碛砂藏的一个副产品,其重要性可能不下于碛砂藏的本身。”国内外学术界,宗教界异常重视这部“天壤间的孤本秘笈”,日本的学术界也在那里打主意,日本办的东方文化研究所曾派人到赵城考察过,欲出重金购买《赵城金藏》,遭到爱国僧人理所当然的拒绝。
编辑本段各方关注
自《赵城金藏》发现后,一些市井无赖想方设法,从广胜寺偷出数百轴经卷,运到北平高价出售,许多藏书家和古玩店不惜重金买它一两卷置于案头玩赏。北平图书馆善本部有远见卓识,陆续从私店手中收购了191卷,减少了这部珍贵典籍的流失。
1952年赵城县好义村,张奇玉之侄张筱衡把家藏67箱古书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第l 3箱是早已佚失的152卷《赵城金藏》,而且是当年蒋唯心考证时尚未发现的珍籍。而后,陆续向北京图书馆捐献《赵城金藏》零散经卷的有:周叔韬、周一良、徐森玉各两卷,贾静言一卷。1959年9月,文化部西藏文物调查团在萨迦北寺图书馆发现《赵城金藏》补雕本的另一印本,现存540卷,原藏于燕京大宝集寺,是天宁寺藏经板转入燕京后的补雕印本。北大宿白先生据此写了《赵城金藏和弘法藏》一文在《现代佛学》1964年二期上发表。
1983年6月28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山西老农冯玉璋献出稀世珍品——赵城金藏散经卷”。这是两卷当年八路军抢运途中遗失在路旁的经卷,被捡拾珍藏多年后献给了国家。
在人民的爱护下,历尽沧桑,积沙成塔,现存《赵城金藏》共4800余卷,是当今孤本藏经中卷帙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其中北京图书馆存有4813卷,上海图书馆存有17卷,南京图书馆存有6卷,北京大学图书馆、广西博物馆、崇善寺各存2卷,广胜寺、山西图书馆、山西博物馆、苏州西园、台湾中央研究院各存l卷。此外北京民族宫存有《赵城金藏》补雕本的另一印本500余卷。
辗转运到北京图书馆的经卷,由于煤窑中潮湿,许多已糟朽不堪。有的霉坏得像败絮,有的挤压成硬梆梆的黑色纸棍,揭裱修补工程,首先遇到是缺乏一种与《赵城金藏》颜色一致,拉力韧劲都很大的广西特产棉纸。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向王冶秋表态,广西棉纸由佛教协会募化。得李济深先生鼎力相助,在他的发动下,两广佛教徒募捐了数万张广西棉纸,直接寄到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先从琉璃厂“文艺山房裱店”请来揭裱能手韩魁占,继又请来张万元、徐朝彝、张永清三位琉璃厂高手。他们把经卷浸湿,用针尖小心地去挑,把薄薄的纸剥成两层,让黑字留在其中的一层上,然后裱糊在广西棉纸上烘干压平。从1954年到1964年,四位高师苦战十个寒暑,才将洋洋4000多卷经书整修一新。陈毅副总理,文化部负责人齐燕铭、郑振铎等曾亲临北京图书馆揭裱工作间视察指导,高度赞扬了师傅们拯救国宝的辛勤劳动。
十年浩劫中,多少珍贵历史文物毁于一旦,许多国外友人和学者都为《赵城金藏》捏了一把汗。值得宽慰的是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全体同志精心护理下,历尽沧桑的《赵城金藏》没有遭受丝毫的损坏,完好无缺地存放在防潮、防火、防晒、防虫的专门设计的库房里,始终保持着一级质量。  《赵城金藏》
《人民日报》于1982年7月8日发表了“稀世国珍赵城金藏整修一新”的好消息,报道了整修工作已经完成,指出“在当今世界已成孤本的《赵城金藏》以其历史悠久和卷目完整而成为中国的珍贵文物”。接着海外孤本《赵城金藏》修裱后的照片一幅又刊登在8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和拨款,由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李一氓主持,任继愈负责,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重编中华大藏经。现已由中华书局发行,共计220册,每册约1000页,分期分批出版,计划十年出齐。全书出齐后摆放在一起大约有两楼房高,可以称为世界之最。它是中国哲学出版印刷的一个时代标志。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的同志为寻找散存于全国各地《赵城金藏》的流散卷帙作为影印原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数易寒暑,费用浩繁,若不是国家的支持,任何个人和团体要承办这样宏大的工程是难以想象的。
回顾《赵城金藏》的历史,有断臂募刻的崔法珍;发现瑰宝的范成和尚;评估考证的蒋唯心;组织抢救的史健;精心护理的张文教;捐献国家的张筱衡;揭裱修复的韩魁占;有名字记载的不下数十人。更多的则是成千上万没有留下名字的无名英雄,他们是捐募的村民,刻经的工匠,补雕的僧徒,流血牺牲的战士,爱护藏经的人民。我愿引用向达教授《记赵城藏的归来》一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小结:“看看展览的古代经卷,似乎每一卷上都染有人民战士的血花,才渐渐明白文物的保存不是容易的事,而人民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只有靠人民的力量才能保存,才能光大。时间的考验,英雄帝王,象电光石火,终不免黄土一抔,人民却永垂不朽,人民所创造的也永垂不朽。”的确,人民的《赵城金藏》必将与人民共存,与日月争辉。
编辑本段参考资料
1.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概论”, 《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
2.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内容简介”,《中华大藏经》第一卷附页。
3.童玮,“汉文大藏经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
4.高扬文、焦善民、宋洁涵、李石生、李纯:“追怀史健同志”,《人民日报》1986年2月16日。
5.蒋唯心:“金藏雕印始末考”,首刊南京《国风》第五卷十二号,l 934年12月。
6.宿白:“赵城金藏和弘弦藏”《现代佛学》l 964年第2期。
7.周叔迦:“大藏经雕印源流记略”,《班代佛学》1954年4、5月号。
8.《大藏经研究汇编》:
①叶恭绰:“历代藏经考略”。
②胡适:“记美国普林斯敦大学的葛思德东方书库藏的《碛砂藏经》原本。”
③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印史”。
④李圆净:“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
9.蒋维乔:“影印宋碛砂藏始末记”,《刊影印宋碛砂藏经首册之二》。
10.《宋藏遗珍叙目》:
①叶恭绰:“宋藏遗珍叙目序”。
②范成:“宋藏遗珍叙目序一”。
④欧阳渐:“宋藏遗珍叙目序二:”
11.向远:“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
12.郑振铎:“基本建设与古文物保护工作”。
13.朱雅珍:“赵城金藏考”,《晋阳学刊》1984年第4期。
14.张新鹰:“关于佛教大藏经的一些资料”,《世界宗教资料》1981年第4期。
15.鉴安:“饶云随录”,《现代佛学》1962年第2期。
16.潘猛朴:“论佛教对雕版印刷术的影响”,《法音》1982年第6期。
17.力空代表在中国佛协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现代佛学》1957年第5期。
18.“名经四千余卷运抵平市”,《人民日报》1949年5月22日。
19.向达:“记赵城藏的归来”,《人民日报》1949年5月22日。
20.黄苗子:“一部佛经和八位战士”,《人民日报》1957年3月17日。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开放分类:佛教,佛经,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