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11g内核参数:孙立峰:胡绳的读书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8:19:21
 

 

 

孙立峰

 

 

        1995年4月12日黄昏时分,在湖北省北部城市襄樊市的图书馆,举行了一个热烈而又隆重的捐赠图书仪式。赠书的主人是有60年学术经历的知名学者胡绳。今天,这里聚齐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的所有领导人物。市长贾天增代表襄樊全市人民接受了胡绳首批七千册捐书。市委书记杨斌庆由衷表示:胡绳同志一生酷爱读书、著书、藏书,他把自己精心收藏的图书捐赠襄樊,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将对鼓励襄樊人民提高文化理论水平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改革开放有着重大的影响。襄樊市图书馆新楼将会专门开辟“胡绳藏书陈列室”,以便使这批书籍发挥更大作用。

        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的胡绳,在78岁的时候,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捐赠给了襄樊。这其中,或许有一种什么缘由?57年前,20岁的青年胡绳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沦陷前夕,仓促间没有乘上预定的汽车,便徒步跋涉350多公里来到襄樊。他在襄樊主编《鄂北日报》,工作了半年,然后到重庆,在那里他度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大部分岁月。所以,襄樊是胡绳的革命生涯初期的重要一站。这大概是他把藏书捐赠给襄樊的原因吧?!

 

 

        胡绳已届耄耋之年,在他人生道路上近60年的革命工作与生活中,跟书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早在1933年,胡绳还是苏州中学一名15岁的高中学生时,他就在校刊上发表了题为《郭沫若与徐志摩》的文艺评论,和自由体诗作《日落之歌》。这时候,“胡绳”这个笔名尚未产生,当时他用的是自己家庭的姓名项志逖。从《郭沫若与徐志摩》的评论当中,读者不但能够体察到,少年胡绳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的两个鼎鼎大名的诗人作品的基本理解,而且还会看到,胡绳那时已经读了从胡适的《尝试集》以来的诸多新体诗人的作品,而且颇有自己的看法。

        对1933年以前的学生生活,胡绳还记忆犹新。那时候他最早读到的书,有侦探、武侠、演义之类的旧本小说,而谢冰心的《超人》则是他最初读到的一本新文艺的书籍。然后他就读郭沫若、鲁迅、周作人的书。他还记得,由郭沫若作序漆树芬所著《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是他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科学书籍之一。经过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战争,他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1933年上半年他在苏州中学与一些同学为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办了一期墙报。大概在这时候,他在玄妙观的一个旧书摊上买到了华岗著的《中国大革命史》。那时居然能得到这部禁书,他至今谈到这事还感到很兴奋。

        1933年秋,胡绳到上海徐家汇的一所中学读书。从这时起,他更多接触到了革命的书籍,并且还在卡德路的上海世界语协会接触了“世界语”。在这里,胡绳不但初步认识了上海,还初步认识了中国和世界革命。1934年夏,胡绳通过了北京大学上海考场的考试,于当年秋天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但仅一年时间,胡绳便结束了大学的生活,回到上海,投身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国普罗世界语者联盟”的革命活动,并且接触到党在文化工作上的领导机构“左翼文化总同盟”。胡乔木当时是“文总”的负责人之一。在上海期间,胡绳给艾思奇等主编的《读书生活》写稿,并且和徐步、张庚等人一起编辑《生活知识》、《新知识》等刊物。

        1938年起,不管是在武汉的汉江路《全民周刊》编辑部当编辑,或是1939年在襄樊办《鄂北日报》,还是随后在重庆邹韬奋主持的生活书店主编《读书月报》和在党的《新华日报》编副刊、写评论等,胡绳都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而读书是他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1949年春,胡绳随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应红楼北大的专门邀请,他在其哲学系开办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讲座:毛泽东哲学思想。因此同时,胡绳还受任于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负责“教科书编委会”工作,编辑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小学课本,以应急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胡绳担任首届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与胡愈之、周建人、叶圣陶等著名文化界人士共事。可以说,胡绳还是新中国“造书”的先驱者之一。

 

 

        1935年夏天,17岁的胡绳离开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一边开始自修各种科目,系统地自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提起60年前为什么主动放弃大学学业的缘故时,胡绳回忆道,当时觉得大学里学的东西太脱离实际,而自修虽然一般是没有什么系统的,但能够对什么问题感觉有用时,就去读一些相关的书。(他认为,当时的想法虽然有它的道理,但在今天看来未免显得有些幼稚。)事实上,胡绳在高中的三年间和大学的一年间,就是靠自修而获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的。

        从1936年到1948年,是胡绳最富青春朝气的时期。这期间虽然他工作变化频繁,但写作量最大,读书也最多。他说,他在这期间曾比较相对集中和系统地进行过以下这些学习:

        第一,1936年,着重研读了古希腊哲学,注意搜集和学习有关古希腊哲学的原著和论评文章。当时还考虑继续读18、19世纪欧洲古典哲学,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实现。1937年胡绳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新哲学的人生观》。1938年出版了《辩证法唯物论入门》。  第二,1940年在重庆集中精力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王亚南、郭大力译本)。

        第三,1942年从香港到内地的途中只携带有集注的《老子》和《庄子》两本书,一路上就仔细地加以研读。在桂林撰写的一篇评论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文章,就是利用了这次研读的心得。

        第四,1943年到1944年,比较系统和认真地学习了中国史,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同时撰写了若干篇关于历史的文章,首先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后来,胡绳将这些文章汇集起来,由开明书店出版了题为《二千年间》(署名蒲韧)的专著。这也是胡绳第一部关于史学论题的著述,这本书在全国解放初期曾被一些中学选用作教材。

        第五,1947年到1948年间,胡绳在香港进一步研读了中国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专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一书,就是这段读书生活的结晶。

        即将出版的《夜读散记——一本晚出版五十年的书》,是一本曾被国民党当局禁止出版的文集,其中有十几篇是在1940年前后写的读书笔记。从这些读书笔记中,我们看到,青年胡绳读书的广博。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原始基督教史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蒙田的《论悲哀》、培根的《新工具》、尼采的《查拉图如是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笛卡尔的《沉思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大仲马的《三剑客》、果戈理的《死魂灵》、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子夜》、房龙的《思想解放史话》,明代话本《醒世恒言》等中外著作,都在这些读书笔记中引用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部70万字两卷本的近代史专著,是胡绳1973年起开始撰写,用短时间完成的力作。写书,其实也是读书的成果。洋洋洒洒70万言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背后,当然是以胡绳含辛茹苦的读书生活为依托的。据胡老讲,他在著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尽可能利用第一手材料,比如卷帙繁多的《三朝夷务始末》就是当时全部读过的。读者只要稍微浏览一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的脚注,便可看出作者征引书籍的广泛。

        因为读的书多了,所以胡绳渐而养成了快读书的习惯。胡绳读书的速度之快,是普通读者望尘莫及的。他认为,只有读书快,才可能读更多的书。久而久之,读书快,也就成了一种习惯。读书快,就有机会博览群书,读书对他来说成了一种悠然自得的自我陶冶和“精神休闲”,达到如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的读书境界。

        当然,胡绳也谈到,在读《资本论》那样经典的理论著作时,必须慢慢精读。

 

 

        1995年春天,胡绳在给河南郑州越秀书店及其学术讲座的题辞中有“书会良朋”的雅句,一语道出了胡绳读书生活中以书晤友、书觅知音的读书情结。

        在回忆他的好友、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的文章中,胡绳声情并茂地追忆起他们一起去北京琉璃厂、东安市场、西单商场,以及广州、杭州、嘉兴、西安、武汉等地逛书店的情景。即使在“文革”那场暴风雨降临的年代里,胡绳、田家英在中南海不期而遇时,这最后一面竟谈的仍是书,以及明代文人徐枋的字卷……

        胡绳以书交友的情结,从他的文章中还可看到一个例子。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胡绳从日军占领下的香港来到重庆,在《新华日报》工作。这时邹韬奋主持的生活书店仅存重庆一个分店,其余均被国民党查封。重庆分店渴求出几本新书,胡绳便联系了当时在昆明的吴晗先生撰写,胡绳也编纂了一本名为《历史的镜子》的历史论文集,也由生活书店出版。  胡乔木与胡绳的战斗友谊长达半个多世纪,堪称久经风雨洗礼。胡乔木是个博览群书的学者。1935年胡绳与最早接触到的共产党人胡乔木的交往中,所谈及的内容,居然多是中国语言学、音韵学等专业学识。后来,有一段时间胡乔木负责审阅《新华日报》的言论,胡绳为该报撰写的评论每篇均要经过胡乔木修改润色。可以说,1991年8月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的出版,倾注了胡乔木和胡绳两位学者的心血,为此胡绳在《人民日报》(1993年10月3日)上发表的怀念胡乔木同志的文章中动情地讲述道:“现在重看他当时阅过的布满他字迹的几百页校样,重看他为尽可能求得这本书的完善而写给我们的一些字条,我不能不感到他是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这本书付出了一生最后的心血。”

        在与书友的交往中,胡绳不但对书认真和尊重,同时对人更是诚恳和尊重。他从来都把科学、求实地读书与谦虚待人联系和等同起来。1993年5月7日,在苏州大学召开的“纪念史学家顾颉刚诞辰百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上,胡绳又回顾起自己1957年对顾先生1926年所著的《古史辩》的评断。史学专家顾颉刚先生是“古史辩学派”的创始人。顾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概念,过去曾为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所嘲笑。但郭沫若首先认为这个概念值得重视。胡绳在1957年重新细读了顾颉刚著述的《古史辩》后同意郭沫若的看法,还严肃地提出了在学术界马克思主义者对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应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胡绳认为,顾先生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工作有价值,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应该重视的。胡绳这种以书会友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在一定意义上,或者能够表明社科界在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方面确已有了一些可喜的新气象。

        现已八旬有五的钱钟书先生,是胡绳在学术界的挚友。很多年来,他们一直以文聚首,以书叙情。1992年三联书店出版《胡绳诗存》,钱先生欣然题写书名。对于诗集的出版前期准备工作,钱先生更是义务地尽到了一个书友的“职责”。社科院80多岁的著名史学家张政琅在永安里寓所需用一个小凉房,写信求助于胡绳院长,他立即亲笔批示设法解决读书老人的后顾之忧。从这点滴细小的事,可看出胡绳对书香友人的真诚之处。胡绳还有许多书友,像聂绀弩、侯外庐、翦伯赞、叶圣陶、夏衍、丁玲、臧克家、杨绛、王蒙等等。由于各自工作繁忙,这些书友或许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也难晤一面,但他们的书架上,都会有对方互赠的表述人生旅程心得的书籍。

        1995年《哲学研究》第6期上,发表了青年科研工作者罗卜撰写的《国粹、复古、文化》一文。胡绳在公开场合专门推荐此文,并通过社会科学院汝信副院长向罗卜表示致意,希望作者继续努力进步。胡绳对年轻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扶持与鼓励,不仅仅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而且把这种学者风范延伸到社会的许多层面。

 

 

        胡绳现在的书房,堪称简朴与充实,这在他这一级别的学者中,是不很多见的。胡绳现在寓所的硬木制的书架、桌椅,还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旧货,已经修过多次。而客厅中的通顶书柜,因年久放书的横板早已压得变曲,而专门存书的两间书房里,书柜“硬件”更是各式各样。虽然书柜没什么统一规格,但藏书却分门别类齐整有序。

       藏书是必须具备一种相对稳定和安全环境的。然而胡绳的藏书却历经了多次搬家和“浩劫”之苦。但无论怎样迁徙,胡绳总会把书妥善地保管得好一点。“文革”期间的1973年,胡绳风尘仆仆从石家庄“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头件事就是一头钻进沙滩红旗杂志社办公楼的地下室里,找他久违的“藏书”……

        这些年,胡绳买书大都光顾绒线胡同的内部书店。其实,他对过去的古旧书店是很有怀眷之情的,认为现在冷清的古旧图书市场应当向伦敦、纽约、东京等西方国家的此类图书专门市场学习一些好经验,争取办好我们自己的古旧图书市场,最充分地发挥其实效。

        身为学者,胡绳的藏书种类齐全。诸如政治、经济、历史、考古、国际关系、教育、文学艺术、美学思想、语言、民族、书法、传记,以及科幻、推理小说等等。这些藏书,是胡绳多年来收集和积累的精华。像英文版本的《支那丛报》期刊,是1840年以前由英国人编辑的关于当时中国情况的杂志。胡绳收藏的版本是1944年日本复制本,各卷并附日文的内容提要,仅印500册,是他1949年夏在东安市场旧书摊上买到的“精品”。

        有的时候,与书结缘仅仅是一种表象,更重要的,胡绳能把所学的书中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来。1992年他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发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一文,其中所引用列宁的话虽然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他从中引出的结论使人感到有现实意义。胡绳出差时,总会携带一些常用的书籍,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有点空闲,便手不释卷。即便是去游泳,也要带上一二册,以便休息时一读。就是住进医院,胡绳的病室也依然布满需要读的种种书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游泳外,胡绳没什么其他更多的嗜好,他把大部分心思用在与藏书和读书有关的学问上面了。有时集攒一些各国邮票,看几场电影,到各地参观文物或历史博物馆,胡绳也总是会翻看一下与之有关的书籍和材料,丰富加深自己的认识,把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专业化”一些。

        从胡绳那藏书与读书有关的细微末节中,我们仿佛可以清晰透视到,胡绳的读书生活,不仅是“学而时习之”的普通学生的学习经历,而且也还体现他人生品格严谨宏达和端庄的侧影。

        在《胡绳文集(1935—1948)》中,胡绳著文时使用的许多笔名,全都渗透和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气息。像“求之”、“洪索”的笔名,俨然是“路漫漫兮上下求索”。至于“胡绳”,更是直接取自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的词语。

        我们应当承认,胡绳在自己漫漫的读书旅程中,虽是“低吟浅唱”般走进沧桑夕照;但同时,他又与书结伴比肩,在书的海洋中寻找自己从不倦怠和松懈的炽烈青春。正如胡绳今春重游湖北襄樊米公祠时的兴诗所唱:

襄水岘山俱有情,重来戎马旧书生。

自怜镜里皤然叟,能觅青春在此城?

的确,对今天的白发书翁胡绳来讲,他的青春之城,俨然全都融入书的淳淳墨香中间了……

原载《北京日报》1995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