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fs ha是什么:《通胀时代》,你能读懂的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28:33
  
  •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中个人投资应走.
  • 第九章 企业应该怎样应对通货膨.
  • 第八章 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
  • 第七章 通货膨胀会改变财富的数.
  • 第六章 全世界救市计划酝酿了全.
  • 第五章 见证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
  • 第四章 通货膨胀的征兆与传导途.     
  • 第三章 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
  • 第二章 认识CPI与通货膨胀率
  • 第一章 感知通货膨胀
  • 序言
  • 《通胀时代》
  •      序言:   一直想写一本书,一本谁想看就看的书;一本读了之后能让人思考是非,而不必用于考试的书;一本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轻松表达意思,传递知识,又不必罗列烦琐的公式和数据推导来演绎结论的书。这样一本书,就在2010年开始酝酿了,这是一个继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的一个特定时期,在全世界救世计划普遍实施,其后果在稍后的时间里逐渐彰显的特定时期。

              2010年物价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全球性的物价上扬已经成为整体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不仅是世界各国央行行长的心事,也是上至政府、下至企业和黎民百姓的热门话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供应的廉价生产要素资源和IT产业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高的带动下,得以维持年均2%~3%稳定的物价水平,但现在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全球生产要素价格都在急剧上升,持续10多年的全球化资源优势濒临枯竭,长期支撑全球经济繁荣的“低物价时代”已经彻底落下帷幕,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预期高起,全球通胀时代的帷幕已经开始缓缓地升起,世界经历了货币战争之后,必将上演的一台大戏就是通胀时代。

           本书的章节就是按这场戏的情节展开的,从主角通货膨胀的出场,让我们感知它,认识它,回顾它的成长历程,见证它的本来面目,在它烟云蔓延吞吐的世界里,政府、企业、个人要拿起手中的武器,来降伏这个叫做膨胀的恶魔,让我们的生活回归到阳光明媚的世界里。

          经济观点必须从社会经济现象中提炼才有根基,必须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去诠释才有说服力;必须由经济运行的结果来验证才有价值。

         我深知,本书的观点还不够成熟,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体会膨胀会有不一样的领悟。我期待本书能启发您的理性思考,以便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使自己不盲从不被动,与时俱进,基业常青,人生无悔。

     第一章  感知通货膨胀随着收入的上升,百姓期盼着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然而,物价上涨给大家手中持有的货币注入了水分,其购买力大打折扣。大家通过物价上涨感知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必然带来生活用品、生产资料、房产价格甚至股票价格的上涨。但是,物价上涨并非都是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过多,或曰“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物价上涨,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上升。通货膨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量不对称。钞票印多了,就出现了通货膨胀。

     

    普通百姓也会关心或担心自己拥有的货币到底还有多大的购买力,如果说收入上升了是一种表象,那么是不是过上了更好的日子才是本质的问题?物价每年都在发生着变化,也许我们不能在每一天都能感到物价的变化,也许我们偶尔对价格有些麻木,反正我们“不差钱”。但是,你存的钱是为了将来消费,那将来这些钱够不够买你所期待的那些东西呢?显然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看价格了。

    一、在生活中感受物价上涨

    我们都会储存一些关于价格变幻的印记,比如:2002年将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子按1800元/月出租,到了2009年,还是这个房子,每月就可以租到2600元了。租房住的人知道居住的价格的确是在上涨。你是不是自己也想到了几个物价变化的故事?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对一些商品的价格都有一些记忆,如邮寄一封信、买一盒火柴、打一瓶酱油等,那些生活必需品,衣食住行的各种物品的价格变化关系到老百姓千家万户。高档消费品是富人关注的东西,其价格的收入弹性相当高,就是说,收入增加的情况下,由于需求会增加从而导致其价格上扬。这样,我们不禁思考,必需品的价格收入弹性如何,答案是弹性很小。就是说,收入上升不会对必需品的需求有多大的影响,就如同我们一日三餐,多吃不宜,如食盐,我们每个月就用那么多,钱多钱少都买那么多就够了,不会有更多需求,同时供给也基本稳定,逻辑上推理就不会涨价。我们收入多了,就可以享受更多文化生活。

    然而,我们看到的经历却是毋庸置疑的价格上扬。老百姓管涨价叫“钱毛了”,媒体管这叫“通货膨胀”。很明显,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你工资涨10倍,你的消费水平却不能提高10倍,如果你的收入没有物价涨得快,那你就要过比从前更贫穷的日子。那大家根据你感知的物价上涨多少,再想想工资或收入涨了多少,就差不多知道你的生活会有多大的改善。

    让我们把时间距离拉得长一点,去回顾一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消费品物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表1-1当今价格与改革开放前价格对比表

    类别商品名称1978年2009年价格涨幅

    食品类

    面粉0185~022元/斤119~192元/斤54~1038倍

    猪肉085~1元/斤959~1139元/斤959~134倍

    带鱼0305~038元/斤808元/斤213~265倍

    服装套装10~20元/套100~500元/套5~50倍居住水费012元/吨37元/吨308倍交通北京地铁01元/张2元/张20倍医疗阑尾炎手术8元/次90~500元/次1135~625倍

    高档烟酒

    中华香烟055元/盒57元/盒1036倍茅台酒8元/瓶828元/瓶1035倍

    如果有位先生在1978年有400元钱,大约可以买400斤猪肉,或2000斤面粉,或727盒中华烟,或50瓶茅台酒。假如这位先生在1978年将400元存进银行,31年后,这400元加上银行给的利息大约有830元,大约能买到的是:75斤猪肉,或460斤面粉,或14盒中华烟,或1瓶茅台酒。由此看来,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存钱就是一种相对损失,不如消费划算啊。但如果物价稳定的话,我们为将来消费打算也是情理之中的。

    那么,是不是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呢?这是我们在此必须澄清的一个问题。

    二、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表现是物价上涨,因此,社会常常把通货膨胀等同于物价上涨。但实际上,物价上涨有因货币原因(超量发行和流通)造成的——这的确是通货膨胀。但物价上涨也有因市场中其他供给因素或短期需求过大所造成的,则此种物价上涨并非通货膨胀。比如,2007年某城市电视台有个讲健康的节目说吃地瓜非常好,列举了种种好处,结果当时地瓜价格在该市市场上翻了好几倍,但这只是因为某个特定原因,就不能叫做通货膨胀。这种高价也没能持续下去。但是这一两年内,粮食价格,如大豆、玉米等价格的上涨却不见其回头,就是通货膨胀了。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于食品和猪肉的价格上涨最为敏感,他们对于通货膨胀的反应也最为直接。

    “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句名言。其含义非常清楚,即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将该理论应用于判断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物价走势,就不免产生对通胀的担忧,因为自2008年11月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无论货币还是信贷都出现了空前的增长。

    通货,就是货币的别名。所谓“通货膨胀”,仅仅是指由于金融原因:流通中的货币过多,或曰“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物价上涨,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上升。通货膨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量不对称。

    哪里来的那么多货币呢?当然是国家控制的央行印制的。那央行要不要印钞票呢?要印的。问题是要印多少呢?这就要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供应量增加需要新增多少货币周转以实现商品流通,印多了,就出现了货币过剩购买力下降,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可见,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的原因并非都是因为发生通货膨胀。关于货币流通量与物价的联动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只是从经济运行的实际社会经验看,市场上货币流通过多,总是会造成高度增强的购买力(总需求上升)。如市场商品并不能同步增多供应,则在市场经济中,销售者就会抬高物价,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

    在非市场经济(比如指令性经济或叫计划经济)中,尽管有官方限价,但供需缺口表现为商品短缺,消费者持币待购,形成所谓“短缺经济”形态。因此,市场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在非市场经济中表现为商品短缺及隐性通货膨胀。

    至于所谓结构性物价上涨,则并不属于货币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物价上涨,即市场中出现某类特殊暂缺商品,因一时需求过旺而造成的特类性物价上涨。这种结构失衡导致的物价上涨,并不是货币过量造成的,因此不属于“通货膨胀”。

    老百姓不知道流通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也不知道国家到底印了多少货币,大家理所当然就是通过价格变化来感知通货膨胀了没有。有一点大家愿望是一致的,都希望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钱能保持一如继往的购买力,退一步,加上利息能达到存款时的购买力也可以让我们聊以自慰。

    但是,那些贷款先花钱的人可就不一样了,显然,他们借了购买力强的货币,在还款时如果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他们就等于用购买力弱的货币还上了贷款,他们一定会暗自庆幸的。他们赚了,他们因为贷款或叫借钱而赚了,他们贷的款也许就是我们存进银行的钱啊。企业就经常贷款去经营,卖了产品再还贷,扩大经营时再去贷,赚了大钱再还;房地产公司更敢于贷款,甚至还让我们先交款后给房。你可能会想,索性我们都去贷款花免得自己吃亏啊,听说老外就是爱先花钱后还钱的。但是,你看看自己周围的朋友和同事,他们有几个敢贷款消费的,很少。是吧?为什么?一来是因为我们没有企业家那种冒险精神,二来更是因为我们对未来的社会保障没有充足的信心,觉得还是自己攒点钱存进银行给将来花心里才踏实,所以我们企盼可别通货膨胀了。但历史从来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古训:识时务者为俊杰。

    2009年的通胀缘于信贷与货币的快速扩张。2009年三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93%,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95%。M2、M1增长率均超过名义GDP增长率达22%左右。前10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892万亿元,全年新增信贷大约10万亿元。货币投放的高速增长,使市场产生了货币贬值的预期(即通货膨胀预期)。

    在出口难以实现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但需要关注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和资产价格膨胀,尤其要关注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理由如下:

    从市场的供求关系看,自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就已经告别短缺经济时代,供给大于需求成为一种市场常态。从宏观经济的总量看,高储蓄率就意味着大家更倾向于把钱存在银行而不是留在手里开销,显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不足;储蓄大于投资,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必须依赖于出口的增长。

    再从经济结构来看,最近10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出口的高速增长带动的。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左右,40%的工业生产能力依赖出口消化。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国际贸易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2007年前的高速增长状态,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增长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中国经济的总体状态将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太可能出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胀,而是由货币发行量上升到超过需求增长而直接导致的。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的总体状态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全球经济有通缩的风险。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货币供给影响物价的另外一条途径,即大宗商品市场。毫无疑问,货币供给影响金融资本的成本,而金融资本已经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主导力量。全球中央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货币,这些货币无法被实体经济所吸收,必然流向大宗商品市场及资产市场(如股票市场)。如2008年,石油价格从最低的每桶30美元,一路上升到目前的近80美元左右,其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货币。换句话说,石油的价格主要由金融资本决定,与石油市场的供求形势关系不大。与石油一样的还有有色金属及黄金等贵金属商品,它们都成为全球过剩的货币追逐的对象。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成为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动力,也是未来中国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动力。

    对于过剩的中国金融资本而言,参与大宗商品的投机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市场不在中国,中国金融资本还没有能力主宰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而国内期货市场的资金规模大约只有1000亿元左右。我国多余的货币应该主要进入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那么,这就引起资产价格的变化。

    股票价格在2009年有近1倍的涨幅,但相比股票市场而言,更让人担心的是房地产市场。因为股票市场有大量的限售流通股等待流通,还有数百家公司在排队上市和数千亿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计划等待实施,股票市场不会有失控的危险。因为进入股票市场的主要是基金,大多数是储蓄资金而非贷款,股价的波动导致的后果是财富的再分配而已,不会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实体经济的运行。2008年的市场表现已经说明了这一点。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股市平均价格大跌70%,但很少金融机构或工商企业因此而陷入困境。但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中信贷资金比例过大则情况就不一样了,信贷资金很容易导致经济泡沫,就是虚假繁荣,也是通货膨胀的征兆之一。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有大量的银行资金介入,如果出现房价的大幅度下跌,将直接表现为银行坏账将迅速增加,会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此已经作了充分的演示,全世界人民共睹这样的历程。

    2009年初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强烈的刺激,使房价出现大幅度上涨,房价的上涨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扩散,社会公众对房价的上涨形成了一致的共识。概括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影响房地产的价格预期:一是缓解了开发商的资金周转压力,使2008年年底的降价卖房的情景迅速消失,房价失去了下行压力;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地方政府容易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地方财政不再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使地方政府增加土地供给的动力消失,刺激了土地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房价上涨;三是社会公众产生货币贬值预期,买房成为抵御通胀的主要选择。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1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涨幅创近16个月新高。2009年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内地房价收入比超出合理承受范围,85%家庭无能力买房。”

    2010年,70个大中城市9月房价同比上涨91%;2010年,70个大中城市10月内地房价同比上涨86%,70个大中城市房价连续17个月上涨。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也就是说,通货膨胀通常是由货币泛滥引起,而通货膨胀出现或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通货膨胀一般产生两大重要后果:一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二是财富重新分配。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最为危险的恶魔。

    如果说10年来,中国从未如此真切地接近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已经走近我们了。更让人担忧的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失业率增加,在规律面前,人的力量总是渺小得无可奈何。自然法则如此,经济领域也如此。失业的增加预示着犯罪率的激增,犯罪率的激增意味着案件量的提高,这就涉及社会稳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