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访问本地磁盘:年轻人要学会身心整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9:08:52
来源:《做人与处世》   作者:傅佩荣 

了解自己的人才快乐

  瑞士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荣格,他说,一个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未必快乐。这是为什么呢?荣格的话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的快乐和身心没有必然联系。相反,有些人可能身体有病,心智也未必完全正常,但是他很快乐。我们就要问了,西方人如何面对这个问题?荣格提出了问题所在,他认为,现代人跟自我太过于疏离、异化,对自己不了解。

  这使我想起了刻在希腊戴尔菲神殿上的一句格言——“认识你自己”。一个人是不是快乐,要看他是否了解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把社会大众所追求的东西,当成自己的目标,得到之后才发现不是自己所要的。英国作家王尔德对人生的观察非常深刻,他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种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前半句话倒还合理,后半句就糟糕了,他说得到了才发现自己搞错了,和自己最初所想的不一样。

  中国人很少看心理医生,难道我们心理都健康吗?不一定。我们的立足点有两个:第一,中国人传统比较重视群体,能从家人、同学的支持中化解压力;再一个,通过算命来解释人生际遇。在今天的中国,这两点都有些靠不住了,一是多是原子式小家庭,各自奋斗;二是算命也被认为不科学,需要理性的根据。这样,中国人和西方面临的问题就慢慢接近了。

  这时候,把孔子拉进来,能面对西方的挑战吗?没有人敢打包票。

  孔子的特质就在于,他把内在的精神特质完全展现出来了,为什么经过了两千多年,他仍然能够辐射出很强的光,因为他把“人”这个角色扮演得很好,把人的潜能充分实现,成为君子、贤者、圣人。大家听到这几个词都有压力,心里说又要我们修德行善了,问题是,你能不能讲个道理出来,说修德行善本来就是人心快乐的保证?

真诚是向善的前提

  “人之初,性本善”往往只是小孩子们念,在成人社会没办法讲通。所以性本善是一种幻觉、一种教条。儒家所主张的理性要改一个字,叫做“人之初,性向善”。什么叫向呢?向代表一种真诚引发的由内而发的力量。真诚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真诚。儒家强调真诚,真诚才有力量。坐公交时大家都抢座位,上来一位老太太,大家都装做没看见,各忙各的。突然,老太太摔倒了,大家争着让座,为什么?恻隐之心哪,你可以忍受汽车的颠簸,不能忍受良心的煎熬。人活着就有真诚和不真诚,不真诚就会计较,老太太上来,周围有比我年轻的,比我壮实的,凭什么是我呀?假设是自己的祖母呢?请问别人的祖母你为什么不管,你没有推己及人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想你就会心甘情愿地让座,真诚才有力量,所以,人心向善有个前提——真诚。

  真诚决不是天真幼稚,很多人说学儒家反而有很多限制了,我不能够得到许多利益,最后往往做好人吃亏了,这种吃亏实际上符合人性的要求,长远来看,是对人性最健康的指导。

  儒家怎么看待善呢?你先不要问什么是善,先想想哪些行为经常被描写为善。《孟子》书中就有四个字,孝悌忠信,分析一下会发现,原来每个字都是“我”和特定的人适当关系的体现,父母、兄弟、朋友。儒家思想的“善”一定放在人与人中间,以真诚为出发点来实现。

真正的快乐是心中坦荡荡

  孔子的儿子比孔子早两年过世,孔子等于是没人送终,弟子们守丧三年才离去,子贡“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孔子生于富贵人家吗?不是,他出身卑微。孔子是一位政治领导吗?他在鲁国只做了五年官。孔子很有钱吗?更没有。这么一个人过世之后学生为什么会主动地为他守丧?所以把孔子说成丧家狗是不公平的,只是看到历史的表面,没有看到一个人经过修炼可以成就的境界。今天我们学习儒家,就要掌握真诚,力量由内而发,把被动变成主动,是我自己愿意友善,我愿意孝顺,我愿意勤奋。这样做的时候,内心的快乐就会展现出来。

  一般讲快乐都会讲到很明确的效果,其实不然,真正的快乐是心中坦坦荡荡。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句话怎么解释,在我这里,什么都够了,什么都不需要了,我只要反省自己,发现自己做到真诚,就没有比这个最大的快乐了。换句话说,人最大的快乐就是心中完全真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学儒家也要讲智慧

  现在收入比过去高了,但比过去快乐吗?不一定,这就说明,快乐在内不在外,在外的话可能就陷入五个字的困境——重复而乏味。

  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只有外面的活动,很容易重复而乏味,像我们开始上班都很开心,上班五年之后,还有这样的热忱吗?就变成例行公事了,开始上班的劲头,让你感觉生命每天都不一样,日新月异,感觉有理想。学了儒家之后会发现,这种热忱每一天都会存在。

  由内而发的真诚是你每一天工作快乐的最重要来源。学儒家讲真诚做好人决不代表你要受骗,而你要思考,智慧不可或缺。西方有句话,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正确。前者讲做好事,后者就是智慧。

  有个词叫守经达权,意思是说把握住原则但能变通、不固执。人往往需要配合变化的需要。有人故意问孟子,如果嫂嫂掉到水里快淹死了,我这个做小叔的能不能伸手拉她。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孟子说:“看到嫂嫂掉水里不救那是豺狼。”所以人生有平常的情况,也有特殊的情况,儒家能随时应变。

学会身心的整合

  当今人们通常存在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明白钱财都是身外之物,要克制欲望,另一方面又被中产阶级的优

  越生活所吸引,停不下追寻的脚步,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个时候,儒家就可能会起到一些指导作用。追求外在的生活条件,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要方式,本身没有错。重要的是你内心要有一种觉悟。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很多人侧重身(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方面要多一些,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

  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凡是和此有关的,都属于必要的;什么是必要?非有他不可,有他还不够。那我们还需要什么呢?需要心智的成长,人与动物的差异,表现在心智的精密度与复杂度特别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长及发展的机会,心智的潜能弃置不用,那么人很可能不如动物。若要活得像一个人,就须不断开发“知情意”方面的潜能;若要再往上走,就会进入“灵”的层次了。如果忽略灵性修养,则人生一切活动对自己而言,将是既无意义也无目的的。所以,人生要想不困惑,就得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有了健康的生理需求,就要发展知情意,进而寻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这样的人生才能走向智慧的高峰。

(傅佩荣,台湾著名学者,著述繁多,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本文是作者在“中国青年大讲堂”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