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固态和sata区别:武夷岩茶中已盛名于世的名枞、品种生态----活甘清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2:24
(2011-09-23 16:24:34)
标签: 武夷岩茶
名枞
品种生态
活甘清香
文化
分类: 精茗蕴香

肉桂:(早期肉桂列于诸名枞前、桂皮香)
蒋衡《茶歌》:“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何当更续歌新谱,雨甲冰芽次第论”。歌词注解:“名种之奇者,红梅、素心兰及木瓜肉桂。红梅近已枯,素心兰在天游……肉桂在慧苑,木瓜植弥陀大殿前……”。说明当时肉桂列于诸名枞前,品质评语“辛”,强烈刺激感的代意语,与现今肉桂的品质特征是相符合的。
肉桂品种为灌木性状,枝条向上伸展而略披张,颇脆易折断,着生角50—60度之间,枝叶颇密,叶子着生角60—70度,叶厚而脆,与大叶乌龙有某些近似之处,叶面光滑,色浓绿,叶缘向内翻成瓦筒形,叶尖钝而有内缺,叶长大约为9.1×3.6厘米,呈长椭园形,叶脉细而不露,通常为七对,锯齿浅较疏,约28对,萌芽力强,花多而小,结实率不高,由于枝条易脆断,幼树管理要特别细致。
肉桂的桂皮香明显,佳者带乳味,香气久泡尤存,冲泡四、五次仍有余香;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鲜明,呈绿叶红壤边状;条索匀整,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部分叶背有青蛙皮状小白点。
水仙:(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兰花香)
水仙原产地在建阳水吉大湖,传说清道光年间,苏姓者发现于竹(祝)仙洞下,当地“祝、水同音”而得名。郭柏苍《闽产录异》亦提到:“瓯宁县六大湖,别有叶粗长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水仙茶具有天然花香,味浓郁醇厚,汤色浓艳清沏,特别移植武夷后,由于武夷自然环境条件优于原产地,使水仙高产优质的品种特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成为武夷岩茶中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水仙系半乔木性状,树势高大,高者可达三米以上,枝干直立,质较脆,主干粗大者,直径可达20厘米以上,老枝灰白色,新梢红褐色,节间长,枝叶着生角50度,枝干着生角60度左右,叶最长在15厘米以上,最宽7—8厘米,一般为10×5厘米左右,叶面平滑,浓绿有油光,叶脉粗而不显露,数8—12对,锯齿较疏略深,约29—46对,叶尖不定型,有尖长也有园钝,叶背绿色,叶底多茸毛而不顺,叶柄扁宽,开花期早,花大面多,不易结实,是高产型品种。
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沙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青”。
大红袍:(四大名枞中的魁首、兰花香)
大红袍是四大名枞中的魁首。武夷未开放前,来武夷游人不多,盛名之下颇多传闻,以讹传讹,越传越神乎其事。摘略传闻,供研究参考,辨别虚实。
1、为元时皇帝赏识,誉为贡茶中之上品,赐名大红袍。此说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四曲溪边设置御茶园有关。当时武夷茶盛行于山南九曲溪畔,不在山北。
2、明代徐勃《茶考》说:“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所制龙团,并非散茶。茶树为皇帝所赏识,派一穿红袍官员看守,采茶时需脱下红袍挂在树上,才能攀登上去采茶,旁人观之,以大红袍名。
3、大约袍野生绝壁,人莫能登,人迹不到,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饵山猴空红衣采之”。美国乌克斯著《茶叶大全》中猴子采茶图,可能是指此,这与安徽名茶猴魁传闻相近似。
4、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在削壁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制百病。
5、大红袍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无需管理,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弃之不能愈。每年茶季,寺僧焚香点烛,顶礼膜拜诵经,采后先献佛前,神效极大,一碗饭中只放一叶即能化之,能冶百病。
大红袍茶名,始于清朝,年代不久,属四大名枞后起之秀,不可能有那些虚构的神话,皆是讹传讹之误。其实总观所有武夷名枞,皆以地形、树形、叶形、叶色、香型、滋叶、发芽期、年代等为依据命名的。据原天心寺僧云:“该树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比较可靠。对大红袍之产地则所传不一,蒋叔南《游记第一集》说:“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现今九龙窠大红袍,据林馥泉调查证实,该树实为名枞“奇丹”,决非大红袍,而真本究在何处,众说纷云,一说在北斗峰;二说在火焰峰;三说在九龙窠(天游之说早已消失),而以九龙窠之说较多。作者随叶呜高、陈书省等调查名枞,看到三处茶树,并采集过标本,感到特徵不同,十余年前又至各处,北斗、火焰之茶树已衰败,近于死亡,被野草淹没,仅勉强各剪数穗扦插,仅各活一穗,九龙窠的活二穗,种于一穴,随树龄之增加,原不同之特徵一致,疑原系一株,分植三处,由于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异,于相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又逐渐恢复其共性,尚待继续观察。
据林馥泉称:“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以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鲜,树极衰老。树高135厘米,主干八根,干粗者5.5厘米,普通1.5—2.5厘米,干色灰暗,树形老态,枝条湾曲斜生,分枝颇盛,枝干着生角50—70度,枝叶着生角70度,节间距离较短,仅1—2厘米,叶深绿色,叶缘斜上伸展,叶断面呈阔口V字形,光滑发亮,近似水仙叶形,全叶呈长园形,幼叶呈紫红色,叶脉细而不显露,5—7对,锯齿浅而稍显露,20—25对,叶尖钝,略下垂,叶长5.3厘米,幅2.8厘米,叶肉厚而脆,嫩叶生有短绒毛,花期迟……等。现在以误传误,以假做真,将“奇丹”名为大红袍。年长月久,遂有普遍公认之势。拟分别繁殖及试制,以品质优劣辨其真伪,以正谬误。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大红袍具有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是:“三节色”、“蛤蟆背”和“三红七青”。
铁罗汉:(武夷最早之名枞、桂花香)
武夷最早之名枞,郭柏苍《闽产录异》记述“别有松际,色浅香淡。老君眉,叶长味郁。然多伪为铁罗汉,坠柳茶,皆宋树,又仅一株,年产少许”。是否是宋树,无据可考,但成名较早可肯定的。建国前传该树三处都有,一说在慧苑岩内鬼洞内;一说在竹窠岩长窠内;一说在马头岩,前二说较普遍。在竹窠的,系在长窠西端最后一梯园之北角外面。正位于三仰峰下,靠风化石剥落,以肥沃土质,石旁有涧水,终年流润根部。品质不仅超越内鬼洞之树,且具有特殊香味,胜过大红袍。
两处茶树除叶色稍异,有相似之处,特别表现在叶形上,都是较狭长的柳叶形特点,与所称宋树之铁罗汉、坠柳条之名靠近。叶长而大,平均为8.1×3.3厘米,叶色鲜绿有光,叶面平展,叶尖钝,叶尖端湾曲略下,叶肉隆起略皱,脉粗显露,侧脉8对,锯齿约28对,钝略显露,枝干直立性明显,着生角40度左右,花期较迟。目前对铁罗汉该名枞引穗繁育,生长育好。
气浓郁清长,有铁罗汉独特香气,桂花香真味,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呈橙红色;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白鸡冠:(号称岩茶之皇后、齿颊留香)
明代已相传早于大红袍,据记述:明代某知府下榻武夷,其子忽染恶疾,腹胀如牛,医药罔效,有一寺僧端一小杯茗,啜之极佳,遂将所余授医子,问其名,则为白鸡冠也,知府离山赴任,中途子病愈,及悟为茶之功,奏于帝,并商其僧索少许献于帝,帝尝之大悦,敕寺僧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逐充御茶,至清亦然。
白观冠原产地,一说在武夷官止止庵白蛇洞口;二说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近说在文公祠后亦有发现,但以慧苑的比较普遍公认。该树叶色呈淡绿,特别幼叶浅绿而微黄,叶面开展,色素无光,春梢顶芽微湾,茸毫显露以鸡冠,恐此是其所以命名的主要特征,现亦已开始繁育。
干茶条索蜷曲,色泽米黄呈乳白,汤色橙黄明亮,入口齿颊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白鸡冠最大的特点就品种特征就是叶白,清大才子袁枚认为武夷山顶上之茶“以冲开色白者为上”。
水金龟:(因势得名、清香甘醇)
水金龟之名,传闻于清末,与半天妖有相关类似,皆因此起公诉耗资千金而出名。该树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原属天心庙产,一日倾盆大雨,峰顶茶园边岸崩塌,此茶被水冲至牛栏坑近坑底的半岩石凹处停住,后水流成沟于树侧流下,当时兰谷岩主于该处设阶沏筑石围,雍土蓄之,为水金龟命名的渊源。于1919—1920年曾引起诉讼,双方耗资千金,自此水金龟更声名大振,列为四大名枞。
水金龟皮色灰白,枝条略有湾曲,枝干着生角达70度,枝叶着生角70—80度,叶长园形,质薄而脆,叶平展,翠绿色,有光泽,叶缘略起波伏,叶尖稍钝,叶肉略隆起,主脉稍粗露、侧脉细而都显露,8—10对,锯齿深而疏,21—29对不等,叶大7.2×2.8厘米,叶缘斜向上,该树生长在约地见方的石座中,沙质壤土,旁有水沟流过,地颇湿润,共三株从生一处,极衰老不堪,近加强培育。
成茶外形紧结,色泽墨绿带润,香气清细幽远,滋味甘醇浓厚,汤色金黄,叶底软亮。有铁观音之甘醇 , 又有绿茶之清香,具鲜活、甘醇、清雅与芳香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