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光m600怎么样:中国古代铸剑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45:46

中国古代铸剑术

古代有6种冶铜工匠,分别是筑、冶、凫、栗、段、桃。筑,制削刀;冶,制箭镞、戈、戟;凫,铸钟;栗,制量器;段,制器(泛指农具);桃,铸剑。将铸剑专列为一门工种,可见其重要性,这是与当时中原铜剑的兴盛密切相关的。那么,铸剑术的基本情况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程序和工艺?在战国时期,中原铸剑术取得了什么突出成就? TGv[p8  
大冶铸金、巧夺神工制作铜剑的基本方法是铸造,铸造一件铜剑大体上有5道工序。 #w"aLDW  
(1) 制范。即制作供浇铸用的型范。剑范多用泥塑造,然后放入窑中经火烘干,再加修正,质地似陶,故称泥范或陶范。制范以铜剑的器形设计为依据,而铜剑器形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是否规整而谐调、匀称而美观,则决定于制范是否精细。制范还要为以后的装饰打下基础,如剑体上铸出的花纹和铭文,都必须预先在剑范的内壁上刻镂出阴阳相反的纹路,实际上,铜剑装饰的第一步即是范型。 J[w2K*[  
(2)调剂。铸剑的材料是青铜,青铜是铜和锡或铜和锡、铅的合金。剂即剂量,指青铜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时写作"齐"。熔炼青铜之前,须对铜、锡或铜、锡、铅等原料进行调配,称作调剂。这是决定铜剑性能的关键环节。在一定范围内,青铜中含锡量高,能够相应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但含锡量超过一定的界线,就会使青铜合金变得非常脆弱,易断折。在青铜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铅,可调节金属的铸造和加工性能,但铅含量过高,也会降低合金的硬度和强度。因此,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对各成分进行调配,才能得到适于制作剑材的既坚又韧的青铜。 Mg3 hw  
6Tl%,Y*  
对于铜剑合金的成分配比,春秋战国之际已经认识到了其中的规律。《考工记·攻金之工》所记"金有六齐",标明了六类铜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类为"大刃即剑,叁分其金而锡居一",指青铜合金分作四等份,铜(金)占三份(75%),锡占一份(25%)。 *q近年来,冶金史研究者陆续分析检测了一些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中原铜剑,发现其合金成分中,铜的含量与"大刃之齐"(我国先秦古籍《考工记》里记载的"六齐",是最早的合金工艺总结。所谓"大刃之齐",是指"三分其金而锡居之一。")很接近,大致在75%上下;但锡的含量相差较多,实际含量只有16%左右,较高的也只有20%左右。这种差别可能因为是《考工记》"六齐"只标明了青铜合金中最主要的两种成分--铜和锡,而铜原料中常含有少量铅及其他一些元素(铁、锌等),因此,"六齐"的铜锡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铜合金中铜和其他非铜元素的比例,如此,则青铜剑实际成分中其他非铜元素的总量也就大致接近25%了。 5$>Nhq-u_R  
撇开上述文献和实物的差别不说,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考工记》关于 "大刃之齐"的记载说明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匠师对于铜剑合金成分的配比规律已经有所认识和总结,并以之指导铸剑;二是铜75%上下和锡16%左右的实际合金比例是合理的,一些研究者对如此配比的铜剑作了机械性能和硬度试验,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 |!{GGb T  
古代匠师们经过长期实践,摸索总结出青铜合金的配比规律,但古人铸剑既无先进的熔炼设备、纯净的原材料,又无精确的测试手段,因而不同匠师铸出的铜剑的合金比会不尽相同,所以有配比常数上下浮动的现象。 De+E Wc  
(3)熔炼。原料调配停当后,将之装入坩埚熔炼。熔炼的目的是将铜、锡、铅等原料熔为一体,同时也进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杂质,如去除附着于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铁等其他金属元素,使合金精纯。 VG\5w$N9k|  
熔炼的关键是观察火候,判断是否熔炼成熟。《考工记》对此有较详记述:"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黑浊气是原料上附着的木炭、树枝等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的。黄白气主要是熔点低的锡先熔化而产生的,同时,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挥发出来也形成不同颜色的烟气。 l'{S\h5dp<  
"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温度升高,铜熔化的青焰色有几分混入,故现青白气。 FmIf[9^  
"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温度再升高,铜全部熔化,铜量大于锡量,因此只有青气了。而且,焰色纯净,表明原料中的杂质大多汽化蒸发,剩下残渣可予以去除。然后"可铸也"。 V-0\tW$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师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后来人们用"炉火纯青"喻功夫纯熟,就源于此。 #i(uy  
为了提高青铜合金的质量,工匠们还对铜锡进行多次熔炼,以进一步去除杂质。《考工记·栗氏》所记"改煎金锡",就是指重复煎炼。 B"bJ,^9RH  
(4)浇铸。将熔炼成熟的青铜液体浇灌入剑范,待其冷却、凝固,铜剑就成型了。 f$2 C*/[  
(5)铸后加工。范铸出来的铜剑仅是一个坯件,表面粗糙,故卸去铸范后,还须进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YEFH>Rw[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h 4%*>  
U5^)Q'v&  
--装饰,如在铸成的花纹沟槽中镶嵌琉璃、绿松石,或嵌错红铜丝、金丝、银丝,甚至进一步在器表刻镂花纹。嵌错是当时很常见的装饰工艺,它是在铜器表面铸出或刻镂出花纹,再嵌以金、银、铜丝(或片),用错石将表面磨光,即显出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生动形象; 1,IONN=E%  
--装置附件,配齐剑具; &nMk$A5}  
--砥砺开刃。 e|N7cJ~:g  
战国相剑术士曾说: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且,良剑也。这种精良之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复合剑。战国时期,铜剑应用臻于极盛。在此背景下,铸剑术不断发展进步,出现了一些科学先进的工艺,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铸造复合剑的技术最为突出。所谓复合剑,是指剑脊和剑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铜合金分别浇铸的青铜剑。其剑脊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青铜合金,韧性强,不易断折;剑刃采用含锡量较高的青铜合金,硬度高,特别锋利。因而这种剑刚柔相济,是古代铜剑的精品。其铸造方法也与普通铜剑有别。普通剑之剑身系一次浇铸完毕,复合剑则是二次浇铸:先以专门的剑脊范浇铸剑脊,在剑脊两侧预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置于另一范中浇铸剑刃,剑刃和剑脊相嵌合构成整剑。 C ov.BZ$.I  
从冶金史研究者检测的一些复合剑实物得知,其剑脊的含铜量要高于一般铜剑。含锡量则低于一般铜剑;刃部的情况相反,含铜量低于一般铜剑,含锡量高于一般铜剑。如果单以脊部或刃部的材料制作整剑,势必过于柔软或过于刚脆,但以之分别制作剑脊和剑刃,就获得了超过一般铜剑的更为优秀的性能。这是创造性地运用青铜合金成分配比规律的高超工艺,体现了古代匠师对铜剑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达到了极高水平。 &1g47|GL  
复合剑的脊部含铜多,故呈黄色;刃部含锡多,故泛白色。剑脊和剑刃判然异色,故有人称之为"两色剑"。由于这种剑表面看起来,剑脊像是镶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称之为"铜镶剑"或"插心剑"。 2uJ}![_PO(  
千古不锈称绝奇 oaxZV4r  
2&vo-G  
前文已述及,越王勾践剑虽已深埋地下二千四百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为解开勾践剑的铸造工艺和千古不锈之迷,1977年 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 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还跟踪拍摄了越王勾践剑科考资料影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纪录。 PhY~p/  
这是迄今越王勾践剑出土四十年来,由国家大型科研机构和文博部门多学科携手,对越王勾践剑进行的惟一一次系统、科学的研究实验,为我们了解越王勾践剑的金属配比以及铸造工艺细节,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x5f6tZ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由于剑身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刃部含锡量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 P(3gzn  
"fa+ZNy  
DBoSF ;o  
TF^~zHo|MT  
实验报告还指出,勾践剑剑身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处含硫量略高。于是有学者据此撰文认为,越王勾践剑采用了硫化铜的防锈技术。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近年来,随着对越王勾践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仿制品的相继出现,人们开始普遍相信,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硫化处理。 C\i#46{'y  
针对这一观点,越王勾践剑原藏馆湖北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后德俊研究员撰文指出,越王勾践剑表面的硫化物,其实是墓室中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产生的。如果不隔离氧气,越王勾践剑其实也生锈。 \2oxDz.]  
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不是绝对的没有生锈,只是其表面锈蚀的程度微乎其微,人们难以看出。该剑出土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仅40年,越王勾践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了,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n - J  
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望山一号楚墓处于今天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古不锈”,是因为该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有中性水之中,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才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6pD] ?>]  
此外,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也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考古学家证明,湖北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剑,像越王勾践剑这样千古不锈、湛亮如新者还有多把;与青铜兵器相比,钢铁兵器却容易锈蚀得多。迄今出土的、比越王勾践剑时代晚上数百年的西汉铁剑,没有一把不是锈迹斑斑的,就是一个绝好的明证。 Y  g:=Fu  
] `&!Q_h  
欧冶神工再探幽 ljBp*ksl=F  
_79yt"<  
迷一样的名剑之王——越王勾践剑,凝聚了东周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和精湛工艺,令我们高山仰止。越王勾践剑所蕴涵的许多神奇工艺技巧,以至于今天都很难完全复制。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和湖北鄂州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科技考古工作者,对越王勾践剑的工艺技术再次进行了探讨与模拟实验。 #( M`aB  
在勾践剑的铸造工艺中,菱形暗格花纹和剑首同心圆的制作技术,是两大难点。学者们遍寻典籍,仿佛进入了历史交错的时空……。越王勾践剑剑身的菱形暗格花纹,由交叉双线组成,结点处饰以菱形大星。规整而华丽,所有菱形纹饰的线条均微凹于剑体表面。而剑首圆盘内的11道精密同心圆,最细的地方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在同心圆之间,还装饰有缜密排列的精美“绳纹”。 {J*h>[s%P\  
上海博物馆的研究成果认为:(1)越王勾践剑表面的菱形花纹,很可能是古人采用了金属膏剂涂层技术,进行人工外镀形成的;(2)剑首同心圆的制作,则是采用了剑首陶范刮板技术在外范上刮刻出同心圆,再在同心圆圈壁之间刻上 “绳纹”,然后铸造出来。 t+;lT^  
拥有丰富经验的著名古代青铜复原铸造专家、湖北鄂州博物馆董亚巍研究员通过多年实践指出:东周青铜剑是采用“平卧立浇法”工艺铸造出来的;越王勾践剑上的菱形暗格花纹,并非平面花纹,很可能是通过铸造形成的;剑首同心圆则是通过精密陶范技术铸造的。可见,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掌握了相当的机械加工工艺,并且拥有一定水平的简单机械用以加工青铜兵器。 (CrY`4  
2001年3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发现之旅》栏目专程赴湖北鄂州博物馆,采访、拍摄了董亚巍研究员的越王剑菱形纹饰复原铸造实验。铸剑的时刻到来了,助手将精心配比的锡料融入高温炉里的铜水,这将决定剑的硬度和柔韧性。然后把烧得通红的坩埚取出,一套套陶制剑范都已用专用的铁夹固定起来。铜水的冷却时间很快,因而浇铸须快速进行。当铜水进入陶范中,会依据范腔内剑身厚度的不同逐渐冷却。当铜水完全冷却后,就可以打开剑范取剑了。 x*n<y%9-  
助手在董亚巍研究员的指导下,将冷却后的剑范打开,宝剑如同跨越了两千五百年时空,又一次从古远的历史中走出来。铸出的青铜剑剑身上果然形成了美丽的菱形纹饰。董亚巍先生证明了以传统的物理铸造手段,完全可以完成菱形纹饰的制造。 N _qG9^  
当然,任何青铜剑在铸造出来以后,都是必须经过精密的机械加工打磨“开刃”,才能成为一把棱角分明、锋利逼人的武器的。《荀子·强国篇》早就指出“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l )盘盂,刎牛马忽然耳”。 +j bW s|B  
上海、鄂州两地学者的科研成果,为我们探索越王勾践剑的制作技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祖先确实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兵器铸造技术。越王勾践剑身为武器中的王者,一方面是创造者,一方面是毁灭者。正如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在书中所说:“剑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它成就了世界,塑造了国家。”[ 此贴被(路)(过)在2007-02-27 16:20重新编辑 ]图片:hjk.jpg
图片:hjkl.jpg
图片:hjkl;.jpg
描述:越王勾践剑剑身的八字鸟虫篆铭文
图片:1.jpg
描述:越王勾践剑与剑尖菱形暗格纹饰特写
图片:2.jpg
描述:与越王勾践剑同墓出土的菱格纹剑,现藏国家博物馆
图片:3.jpg
图片:4.jpg
描述:越王勾践剑划纸实验连续镜头之一:锋利依旧
图片:5.jpg
描述:越王勾践剑划纸实验连续镜头之二:20层纸尽破
图片:6.jpg
描述:元素成分
图片:7.jpg
描述:董亚巍越王剑菱形花纹铸造实验:①以剑模具制作陶范 ②制好的陶土剑范 ③融化铜锡浇铸剑范 ④铸剑镜头特写 ?br /> 图片:8.jpg
描述:越王州句复合剑
图片:9.jpg
描述:越王勾践剑
图片: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