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局长哪里人:佛教故事与公案(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06:54:40

佛教故事与公案(三)

目录

故事名    故事名    故事名    

101.拂尘说法 ———6 102.要眼珠————70

103.不在别处 ——71 104.拂尘说法 ———72 105.小沙弥与老和尚73

106.大师的胸怀 —75 107.八风吹不动 —75 108.知色知欲———76

109.痛了就会放下77 110.依法而活———77 111.不为生气种兰花78

112.参禅的秘诀—78 113.伞中禅————78 114.能走多快———78

101.拂尘说法

洞山良价禅师在沩山灵佑禅师处参学时,曾请示沩山禅师道:“老师!南阳慧忠国师的‘无情说法’公案,我不明白,有情说法,这是公认的,但无情怎么会说法呢?例如桌、椅、板凳怎么会说法呢?老师!能否请您方便指示一下?”

  沩山禅师竖起拂尘说道:“这个你明白吗?”

  洞山禅师诚实答道:“不明白!请老师慈悲指示!”

  沩山禅师道:“我这张父母所生的嘴,绝对不会告诉你有关个中的秘密!”

  洞山禅师不以为然,说道:“佛法也有秘密吗?”

  沩山禅师再把拂尘竖起道:“这就是秘密!”

  洞山禅师道:“你如不肯告诉我此中的秘密,那我可以请问老师的同参道友!”

  沩山禅师道:“在澧陵的攸县,一连串的石窟中,有一位云岩道人,假如你能找到,他一定会告诉你!”

  洞山禅师追问道:“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沩山禅师道:“这个人曾在我门下参学。”

  洞山即刻问道:“他向您参学些什么?”

  沩山禅师道:“他问我必须怎样断除烦恼才有效果?”

  洞山道:“你怎样回答他呢?”

  沩山禅师道:“我告诉他,你要能顺应老师的心意才行。”

  洞山禅师道:“他有顺从你的意思吗?”

  沩山道:“他非常顺从我的意思,他懂得无情怎样说法,你看!拂尘在说法了!”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拂尘说法”,这真是一点不假,有人看到拂尘竖起,这表示人格的尊严,有人看到拂尘垂下,表示一切应从基础做起。

  “无情说法,有情点头。”这如花开生起繁荣茂盛之思,看到花落,顿然兴起无常苦空之感。“有情说法,无情点头。”历史有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可说就是最好的明证。

  法,是真理;说法,真理哪里能说得清楚!你说,真理未增一分,不说,真理亦未减少分毫,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于真理又有何干?所以《金刚经》云:“知我说法,为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02.要眼珠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103.不在别处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对云岩禅师问道:“老师!如果您老百年以后,有人问我,您的相貌风姿长得如何?我该怎么回答?”

  云岩禅师答道:“我不在别处!”

  对此回答,洞山禅师沉思不已。

  云岩禅师道:“良价上座,对这种事情,你以此种态度处理,可要加倍慎重小心?”

  洞山良价禅师仍满怀疑惑,不解云岩禅师为何如此提示他?难道这种问题犯了什么忌讳?

  后来,有次洞山禅师在过河时,看见了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才醒悟到以前云岩禅师对他说的话,于是便作了一首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禅师回到云岩住的地方,说道:“老师!不管什么时候,就算无量阿僧祗劫以后,您的风姿道貌我已经知道了。”

  云岩禅师道:“我不在那时!”

  洞山连忙说道:“不在别处,不在那时!”

  一个修行者的道貌风姿,百年后,我们怎么来形容他的样子,假如这个样子可以形容,可以说明的话,这一定是假相假貌了,因为道貌风姿是无常假相,怎可认假为真呢?修道者的真假,不从他觅,不假形容,不在别处,不在那时,超一切时间,超一切空间,法身无相,而无所不相,那就是云岩禅师的真正道貌了。

104.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将正法眼藏也随着灭却!”

  座中三圣惠然禅师听后说道:“身为弟子的我们,怎敢将老师的正法眼藏灭却呢?”

  临济禅师问道:“那么,假如有人问起:道,是什么?你们要如何回答?”

  惠然禅师马上就学着临济禅师一向教导学人的方法,高声大喝!

  临济禅师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以后却在这些大喝一声的人处灭却!说来真叫人伤心!”

  说完,就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时为唐咸通七年。

  临济禅师入灭后,惠然禅师非常不解地说道:“老师平时对来访者都大喝一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着老师也大喝一声呢?”

  临济禅师忽然又活回来:“我吃饭你们不能当饱,我死你们不能代替。”

  惠然禅师急忙跪叩说道:“老师!请原谅,请住世给我们多多指导。”

  临济禅师大喝一声,说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

  说后,临济禅师真的就入灭了。

  禅者,最不喜欢人模仿,所谓依样画葫芦,终究不像原样。黄檗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赵州禅师的茶、云门禅师的饼,各家接待学人有各家的家风,不是依样可学。禅者要能“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来过。

105小沙弥与老和尚

老和尚带着小沙弥出门行脚,无论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或翻山越岭,老和尚都逍遥地走在前面,小沙弥则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彼此为伴。

小沙弥走着走着,心想:难得人身,短短几十年生命,却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受六道轮回之苦,真是苦啊!现在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当菩萨救度众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赶快精进才行!

想到这里,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脚步,面露笑容地回头对他说:「来,包袱让我来背,你走在我前面。」小沙弥虽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按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着走着,小沙弥觉得这样真是逍遥自在,而佛经里说,菩萨必须顺应众生的需要而行各种布施,「这真是太辛苦了!况且天下众生苦难多,到何时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独善其身,过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

这念头一起,就听到老和尚很严厉地对他说:「你停下来!」小沙弥赶快回头,看到老和尚严肃的面容,吓了一跳!老和尚将包袱拿给他说:「包袱背好,跟在我后面走!」

小沙弥想:做人真苦!刚才自己还那么开心,才一转眼就变得很难过,人的心念真是不稳定啊!凡夫心很容易动摇,还是修菩萨行好,起码我可以面对苦难众生,和很多人结好缘,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这时,老和尚又面带笑容地回头招呼他,并将行李拿去自己背,请他走在前面。

小沙弥就这样反复地发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时,老和尚又以严厉的态度对待他;小沙弥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而问道:「师父,您今天为什么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后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老和尚说:「你虽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坚定。感动时就发大愿,却又很快退失道心,这样进进退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

听到老和尚这么说,小沙弥感到很忏悔。当他又生起菩萨心时,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说:「师父,这次我是真正发心,要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大心大愿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进。」

老和尚听了很高兴,对小沙弥也起了赞叹、尊重之心,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地并肩而去。

世事无常,今日虽平安,明日却难料,如果发了好愿,却动辄心生退转,将有限的光阴浪费在犹豫不决上,实在太可惜了!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发大心、立大愿;发心立愿很简单,但要恒持道心却不容易。发了大愿也不能骄傲,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定志愿、磨练耐心毅力,如此必定能克服难关,成就悲愿。

106大师的胸怀

盘圭禅师是一位广受尊崇的禅宗大师,每逢他主持禅七之时,分散在各地的学生都会赶去参加。

  有一次,在这样的静修会中,一名学生行窃,当场被捉。众人向盘圭报告此事,并要求把行窃的人逐出。但是盘圭并未理会。

  不久,那个学生恶习难改,再次偷窃,又被抓住。众人再度请求盘圭惩治他。但盘圭依旧不予发落,把事按下。这使得其他学生颇为不服,他们联合上了一纸陈情书,表示:这回若不将窃贼开除,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圭读了陈情书,把学生们全部招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只要你们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这位兄弟连是非都还分不清楚,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我要把他留在这里,即使你们全部离开。”

  热泪从那位偷窃者眼中涌出,洗涤了他的心灵,从此,偷窃的冲动烟消云散。(《一味禅》)

107.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的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108.知色知欲

禅师考弟子:“当何处色?”

甲答:“吾将远避人烟,永不见色,则终我此生,何色之有?”

师曰:“眼中无色而心中常淫,避之千里,何益之有?”

乙答:“我见诸色,顿见白骨,肮脏恐怖,自不恋色。”

师曰:“痴爱之时,白骨骷髅亦可艳胜桃花千倍,焉能不恋?”

丙答:“满眼本非色,见如不见。”

师曰:“明明是色何言非,明明已见怎不见?自欺欺人!”

丁答:“犹如本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常围绕?”

师曰:“如此你与草木山石等无情众生何异?”

戊答:“色是色,我是我,见当所见,见又何妨?避当所避,避又何妨!论之无益!”

师赞:“善哉善哉,汝知色矣。”

109.痛了就会放下

一个苦者找到一个和尚倾诉他的心事。

苦者:“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和尚:“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苦者:“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

和尚让苦者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着了,松开了手。

和尚:“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110.依法而活

《南伟增支部.五集.依法而活经》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位比丘去拜访世尊,顶礼后坐在一旁,他向世尊说:“世尊,他们说‘依法而活,依法而活!’世尊,比丘应该如何依法而活?”“比丘,有比丘掌握了经、祇夜、义释、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谈、稀有及方广诸法,他整天都花在掌握它们,而忽视了应当离开群众(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静自己。比丘,该比丘称为敏锐于掌握,但并没有依法而活。再者,有比丘如自己所闻及掌握的向其他人开示佛法,整天都在说服他人信法,而忽视了应当离开群众(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静自己。比丘,该比丘称为敏锐于说服人,但并没有依法而活。再者,有比丘整天都在背诵自己所闻及掌握的佛法,而忽视了应当离开群众(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静自己。比丘,该比丘称为敏锐于背诵,但并没有依法而活。再者,有比丘把心转向自己所闻及掌握的佛法,思惟它,省察它,整天都在思考佛法,而忽视了应当离开群众(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静自己。比丘,该比丘称为敏锐于思考,但并没有依法而活。然而,比丘,有比丘掌握了经、祇夜、义释、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谈、稀有及方广诸法,但他并没有整天都花在掌握它们,没有忽视了应当离开群众(去修禅),把自己投入于平静自己。比丘,如此的比丘才是真正的依法而活之人。如是,比丘,我已宣说了敏锐于掌握者、敏锐于说服人者、敏锐于背诵者、敏锐于思考者及依法而活者。比丘,一位导师应出自慈悲心及为了其弟子们的幸福而对弟子们所做的事,那些我都为你而做了。比丘,这里有许多树下,有许多空广之处。比丘,你应当修禅,别懒惰,以免过后责备自己。这是我给予你的指导。”

111.不为生气种兰花

有一位禅师要去云游,临行前,吩咐弟子们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很殷勤。有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弟子们却因为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一看,花盆花架,支离破碎,株株兰花,憔悴不堪。待禅师云游归来,弟子们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禅师聆听了原委,见弟子们个个面有愧色,便平静地宽慰道:“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犹如醍醐灌顶。

  看似平淡的话语里,蕴含了多少人生智慧: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养家的,我又何尝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植一株快乐的兰花于心田,拥有恬淡心情,看淡成败得失,于是自在生活。

112.参禅的秘诀

隆兴府泐潭草堂善清禅师侍立黄龙祖心宝觉晦堂禅师,有一天,晦堂问徒弟草堂:“明明风吹幡动,为什么六祖说是心动?”草堂说:“迥无入处。”

《六祖坛经》有这样一段:“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另一僧曰:‘幡动。’ 两人议论不已。慧能当时见了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这是六祖坛经上讲地这么个公案,师父晦堂拿来问草堂,草堂当时不明白这个境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领会《六祖坛经》的意思,所以他说:“我不明白这个境界。”晦堂就说:“你见世间猫捕鼠否?这个猫双目瞪视而不瞬,四脚踞地而不动,六根顺向,首尾一直,然后举无不中。诚能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万不失一。”

这个公案就告诉我们做功夫应该怎么入手呢?要像猫抓老鼠那样。参禅也好、观照也罢,其实都是这么一个观照方法,若能全身心地观照,妄念起来就能看到,不随妄念走,时时这么观照的话,就能能所脱开了,就能够见到本来的面目。所以,你就能够去除妄念,六窗而寂静,端坐默究,万不失一。这样参禅,万人能够这样修,万人都能开悟,无有空过的。

这参禅的秘诀,让晦堂禅师一语道尽矣!

113.伞中禅

某日,天降骤雨。

市井中人们纷觅屋檐躲避,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也在其中。

此时,一禅师撑伞雨中徐徐而来,信徒见之发声喊道:“佛家普度众生,禅师可否带我一程?”

禅师答曰:“我在雨中,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何须我来度你?”

信徒听后,立刻从檐下走出,伫立雨中,曰:“现在我亦在雨中,禅师可度我否?”

禅师答曰:“我在雨中,你亦雨中,我不雨淋唯因有伞。故,不应求我度你,我乃伞度,汝若欲求被度,可自寻伞去!”言罢,信步离去,只余信徒雨中沉思。

经书万卷不心传,倒背如流也枉然。

佛不度人人自度,一语破的伞中禅。

投资世界没人可以承载你,自己是最好的度舟。轮回世界,别人都是指月之指,而自己追求的是月亮。

114.能走多快

龙德村的李侯,非常敬仰善昭禅师,三番两次表示要善昭禅师至承天寺当住持,禅师厌烦俗务,但使者苦苦哀求,不得已就考问众弟子说:

  “我怎么能够丢下你们而一个人去做住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都赶不上我。”

  有一个弟子便向前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以走上八十里。”

  禅师摇摇头,叹口气说:“你走得太慢了,赶不上我。”

  另一个弟子高兴喊道:“我去!我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路!”

  禅师还是摇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

  徒弟们面面相觑,纷纷猜测师父的脚程到底快到什么程度?这时有位弟子慢慢的走出来,向善昭禅师叩首道:

  “师父!我跟您去。”

  禅师问:“你一天走多快?”

  那弟子说:“师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

  善昭禅师一听,便高兴的微微一笑道:“很好!我们走吧!”

  于是善昭禅师就一动也不动的坐在法座上微笑圆寂了,那个弟子也恭恭敬敬的站在法座旁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