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子樂:读宗白华《美学散步》之读书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11:12

读宗白华《美学散步》之读书笔记  

2009-10-10 15:37:28|  分类: 学思感悟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芒。
        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宗白华先生以艺术家的态度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将其形诸笔端。这样写成的书绝不只是艺术理论,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阅读体会:


一、引文:(第12~13页)“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 ——《美从何处寻?》

我的体会:宗白华之所以称赞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就尤为着眼于其中的人格精神表现和艺术家的人格修养。而艺术家的人格修养关键在于艺术心灵的培养。要做到空灵与充实,淡泊为怀,处在这样的心境中才能创造出一个丰富、充实的境界。

二、引文:(第20页)“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它凭着韵律、节奏、形式的和谐、彩色的配合,成立一个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这宇宙是圆满的、自足的,而内部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我的体会:艺术是借想象、虚构来表现最真的现实,就像我们的文艺作品,不全是真实世界的复制,完全忠实,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中或夸大张扬,或缩小萃取,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将自然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一些引起共鸣的亮点,看到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个个的典型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这便是艺术的创造,是对生命精神的创造性表达。

三、引文:(第25页)“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我的体会:这是对艺术作品和创作的要求,也是对艺术家的要求。艺术作品要体现虚实相生,体现出永恒的美,必然要求创作手法的娴熟运用,而人则是要求内心的空灵与充实兼备。有了这样的人格修养,艺术也就成了美妙绝伦的艺术。

 

四、引文:(第32页)“这两种美的理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艺术中的美和真、善的关系问题。艺术的装饰性,是艺术中美的部分。但艺术不仅满足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艺术品中本来有两个部分:思想性和艺术性。真、善、美,这是统一的要求。片面强调美,就走向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真,就走向自然主义。”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我的体会:时代因素、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造成了人类不同美感类型的深度文化内涵:错彩镂金展现了一个时代对于感性形式特征的创造能力和感受需要,“美”在其中成于它对真、善理念的外在呈现和呈现方式上;芙蓉出水则“天然去雕饰”,“直取性情真”,突出了“美”的形式和外观之下的真、善价值,表达了一个时代对于内在的、心灵的价值的追蹑情怀。错彩镂金讲求外部形式的雕琢之美,芙蓉出水追求妙造内在本质的清真。

 

五、引文:(第54页)“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我的体会: 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意识是会抹杀时间的存在的,而我们平时提及的则是单纯意义上的空间,美学中讲到的艺术家们的空间意识是宇宙,空间与时间联结,也就是与生命关联合一,有了生命,于是有了人的参与,它就上升了一个高度,渗透进一种活力,成了诗意,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空间。这正是静止的死板的几何空间所不同的。

 

六、引文:(第55页)“窗子并不单是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我的体会:这里点出了中国艺术空间意识的特点,也点出了至高的艺术表现所应具备的理想的空间意识,中国的艺术与西方的不同其中之一就在于此吧。艺术家正是具备这种特殊的艺术空间意识才创造了“可敛可放”的意境。

 

七、引文:(第99页)“但也还有那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中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与‘美术’。“‘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这是派脱的最堪玩味的名言。”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我的体会:是否可以这么说,美是抽象的,美的形态也是抽象的。美的形式是一种客观的东西,本来是最纯粹的物质或符号,只是经过了排列组合经过处理加工才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含意。艺术创作一方面是形式的创作。另一方面,形式终究是形式,只有骨架没有内容是空洞的,所以由美的形式引出的丰富内容者是主体。

八、引文:(第125页)“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第124页)“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德国艺术学者O.Fischer的批评),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我的体会:西方主张模仿自然,中国崇尚气韵生动,中国的艺术给人以音乐感,是一种生命的律动,但是创作的意识不同,创作时便截然不同。中国艺术重神似,往往表现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态度。而西方讲求形似,有的画家自画像把自己的每一根胡子都画下来了,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美学观所启示的结果。

九、引文:(第143页)“没有人,就感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所以钟繇说‘流美者人也’。”、“美是‘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我的体会:在美感问题的研究上,宗白华持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认为美感是对于一个客观事物的判断,而不是对于人自身主观感觉或主观情感的判断,美感发生的现实前提,是美的客观存在特性,以及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生命情感的活路性;审美活动就是一个主客观相交隔、相流通、相统一的过程。

 

十、引文:(第230页)“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我的体会:宗白华认同罗丹的看法,认为艺术对于客体对象的反映,不仅有着形式的真,而且有着内容的真;艺术真实性必须是这两方面的完美结合。这样可以做到表现自然,表现本真,艺术通过形式来表现本真的内容,也就是艺术所要表现的自然、宇宙之生命本质,是它之所以成其为艺术的理由吧。

 

我的疑问:

 

一、引文:(第14页)“‘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 ——《美从何处寻?》

我的疑问:这在我们个人来说都有这种体验/这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及“距离产生美”有什么联系呢?心理距离和静观具体指的是什么样的审美状态?既然是移情,当然是要涉及到个人内心情感的,是要和内心世界产生联系的,而到自然、社会中去找,是不是太突出形象而忽视内心了?或者说移情的内涵是什么?

 

二、引文:(第20页) “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我的疑问:哲学求真,道德求善,文艺从道德、哲学中萃取了美。“土腥气”、“时代血肉”与“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是否有联系?

 

三、引文:(第21页)“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我的疑问:这里所讲的暂时绝缘、静观万象是审美中的空灵的状态,但是前面又说静照和心理距离是审美的消极条件,不懂。

 

四、引文:(第23页)“‘悲剧’是这壮阔而深邃的生活的具体表现。”“悲剧是生命充实的艺术。”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我的疑问:为什么喜剧不是?喜剧中的悲剧因素和悲剧成分是不是也可成为“生命充实的艺术”?

 

五、引文:(第59页)“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主于美。”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我的疑问:这让我联想到了《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我们说他面貌丑陋,内心美丽。自然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美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是在不同的审美观影响下产生的。那么,我们如果换用另外的审美观,是否可以判断出卡西莫多自然也是美的?

 

六、引文:(第98页)“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于是夕照中要有归鸦。”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我的疑问:意思是说从无边无际中回到万物生灵,从空间进入时间,转而想到生命。这让我想到了两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冰心的“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也是两个时间合一体,空间与生命绝妙地融合在一起,能否具体分析一个其中的不同?

 

七、引文:(第115页)“歌德说,建筑是冰冻住了的音乐。可见时间艺术的音乐和空间艺术的建筑还有暗通之点。” ——《中国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我的疑问:建筑和音乐是时空转换的问题,两者的“暗通之点”是什么?怎么理解?

 

八、引文:(第175页)“‘移情’就是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整个人格的改造基础上才能完成艺术的造就,全凭技巧的学习还是不成的。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

我的疑问:人格的改造是对审美主体而言的。移我情和移世界具体体现了主客体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它与“美感起于同情”有什么联系?

 

九、引文:(第231页)罗丹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了。”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我的疑问:自然是不做任何外在雕饰的。‘精神化’是说表现了内在本质,是真实、是自然,是符合‘芙蓉出水’的美的。可是精神化的部分毕竟只能通过想象来实现,想象的部分相对于外在呈现出来的部分来讲是虚的,这里是不是又有虚实结合的观念?

 

十、“艺术贵乎创造”

我的问题:现在改编红色经典,将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很多。有的去掉一些东西,有的加进现代的东西,可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如《小兵张嘎》、《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等都被认为是失败的改编。艺术贵乎创造,电影艺术、电视艺术的创造性哪儿去了?想象与虚构的空间可以说是无穷尽的,可是翻拍是否应该把握一个惟度?想象既是自由的又是受限制的,那么它的具体要求限制是什么?

 

 

        中国哲学、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和中国艺术中的典型精神,被宗白华融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一阴一阳谓之道趋向音乐境界,渗透时间节奏书法中的飞舞;其实都体现着一种精神:人的悟道、道合人生,个体生命与无穷宇宙的相应相生。
        可以说,宗白华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后人很难再出其右,他作为一个审美悟道者本身已成为一种道显而美的象征。但我们还应藉着散步者的灵光走进茫茫天地之间去不断求索。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