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解决冲突的案例:卖国之祖唐高祖-----属“狗”的李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05:41

李渊(公元566年-公元635年)字淑德,本姓大野,属狗。其祖大野虎乃杂胡朝廷重臣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八柱国”重要成员,是隋文帝还复他汉姓。“隋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之从母也”[1],李渊之母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姨夫,李渊是杨坚的外甥。李渊是杨广的姨表兄,他比杨广大四岁。因为李渊是大隋朝的亲家人。“由是特见亲爱”[1]“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2],所以李家深受杨家的重用。

李渊七岁时便死了爹,家里的几个兄弟相继早亡,他可谓独苗一个。所以小大野渊作为大野家唯一存活的儿子自然继承了老爹的爵位,但爵位并无实权。李家孤儿寡母,如果没有姨夫杨家的照顾是成不了气候的。隋唐隋唐,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和隋朝杨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李渊乃“隋室之近亲”[3],“唐为其(隋)世臣,受爵禄于其(隋)廷。”[4]

李淑德真是“贤淑有德”,《旧唐书》称赞他“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1]《新唐书》夸他 “性宽仁”[2],《大唐创业起居注》吹嘘他为“帝性简质,大度豁如”[3]。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且需透过现象看本质慢慢分析……

李渊十五岁时只是隋文帝的贴身侍卫“隋受禅,补千牛备身”[3],但也属破格提拔。李渊二十多岁时也只是个地位不高的中层军官。研究李渊仕途上升轨迹,就会发现他是在他表弟杨广登基后才步步高升的。大业初,他升为荥阳(河南荥阳)、楼烦(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大业年间,李渊才调任中央朝廷担任了殿内少监,成为大隋帝国权力中枢里的重要人员。公元613年(大业九年)又提升他为卫尉少卿。是他表弟让他从地方进中央的,是他表弟让他掌握军政大权的。当国家大规模讨伐高丽之时,杨广对李渊这位表兄是十分照顾的,没有让这位当时著名的神箭手去前线,而是让他在安全后方督运粮草。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渊被拜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李渊升为右骁卫将军。公元617年李渊(大业十三年)成为太原留守,掌管太原、雁门、马邑、楼烦、西河五郡,可以说李渊彻底掌握了国家的边关重镇与军事大权。李渊可谓步步高升、官运横通,杨广对李渊可谓是恩德隆盛。而这位表兄确是怎么报答的呢?

唐朝的刘餗《隋唐嘉话》在记载着这样一段话:“炀帝宴群臣,以唐高祖面皱,呼为“阿婆”。高祖归,不悦,以语窦后,后曰:‘此吉兆。公封于唐,唐者堂也,阿婆即是堂主。’高祖大悦。”[5]由此可知一脸是褶老谋深算的“阿婆”李渊早有做唐主谋篡皇位的野心。

公元617年刘武周色胆包天,因与马邑郡的太守王仁恭的侍妾发生奸情而被迫造反。李渊就以讨伐刘武周的名义,开始大量招兵买马。因李渊打着隋朝官员的名义,所以“旬日间得众一万”[2]。“阴结豪杰,招纳亡命”[2]的李渊迅速发展壮大。李渊先后收罗了隋的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侍刘弘基,左亲卫窦琮等隋朝的犯罪官员,显而易见李渊早就有打算背叛朝廷。

其后不久这位“任性真率,宽仁容众”的“阿婆”却设计杀害了与自己共事多年忠于国家的太原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等隋朝爱国的忠臣大将军。自此大隋朝的太原边关重镇彻底成为李家反革命老巢,大隋朝的重要的一支地方部队开始轮为李家叛军。

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他的职责本是抵御突厥的入侵,防止突厥迫害中土,掠夺残害人民。身为朝廷重臣掌握着边关军权与大任的“阿婆”李渊在国家最危难需要他之时却,却无耻的突厥称臣。李渊“自为手启,卑辞厚礼”[6]无耻的给突厥写书信:“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3]“遣刘文静使突厥,约连和。”[2]“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6]李渊明知道“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6]还把突厥引入中国目的就是实现他做唐主的梦想篡位……

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异常严重的中国,很少有人计较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这是地道的卖国!!!打个比方假若在抗日战争前期蒋介石派张学良镇守东北边关重地,保卫国家领土与人民,防御中国最大的敌人日本。张学良没对日本称臣只是开始没抵御后来还是抵御的,后来都被骂为卖国贼。如果他要象李渊一样对日本称臣,请日本人帮他打江山,对日本人说中国子女随便您强奸杀害,中国国家财富随便你掠走,把日本人引到中国,最后与日本人一起攻下中国首都,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李家到底给突厥借兵多少?突厥主子到底派多少强壮男子来掠夺中原美女与宝物。几百年后编撰的新、旧唐书记载不一,一说两千,一说五百,都是不可能的。怎么这么少?突厥后来自己抢都是几万的去,这次以主子身份被请,怎么可能派这点人?这种史书乱写的荒唐数字都是的骗幼稚小孩子的。反正如此丢人的事情怎么能不掩盖?怎么能让后人知道来漫骂自己呢?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国宝多少中原儿女被突厥略走强奸残害,因为在造假已习以为常,篡改数字成为家常便饭的“唐史”里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唐人写的数字假得正常人都不能相信。总之把这些缺失的数字算在战乱之中或怪在前朝身上也无人敢有非意。

《旧唐书》明确记载:“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7] “前后赏赐,不可胜纪”是多少???隋朝到底有多少女人?多少珍宝被突厥人掠走这只能是个迷……唐史大家陈寅恪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中感慨:“独唐高祖起兵太原时,实称臣于突厥,而太宗又为此事谋主,后来史臣颇讳饰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但李渊对突厥称臣这一历史事实却是板上钉钉逃不掉的。正如宋朝名臣富弼所说:“自古惟唐高祖借兵于突厥,故臣事之。当时所遣,或称献纳,则不可知。”[8]中国所有大的有影响的王朝(秦、汉、隋、宋、明、元、清)只有唐朝建立是最无耻的,只有唐朝是靠出卖中国利益投靠中国最大的异族敌人建立起来的。

李渊为什么没有对突厥割地?因为突厥还没有进化到对城市有野心的阶段。突厥是什么民族?唐人写的书中记载:“突厥其俗畜牧为事,随逐水草,不恆厥处。穹庐氈帐,被发左衽,食肉饮酪,身衣裘褐,贱老贵壮。”[9]“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警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3] “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服,不顾恩义,其天性也。”[10]“夷狄无亲,见利则进,不知仁义,惟务侵盗,故强则寇掠,弱则卑伏,此其天性也。”[11]突厥是地道的原始民族,“胜止求财”、“惟务侵盗”代表了他们的本质,他们靠掠夺为生为乐。对他们来说土地城镇是没有用的,民众也是没有用的。正如公元622年武德五年,唐使郑元璹对突厥人所说:“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虽得唐地,不能居也。今虏掠所得,皆入国人,于可汗何有?不如旋师,复修和好,可无跋涉之劳,坐受金币。又皆入可汗府库,孰与弃昆仲积年之欢,而结子孙无穷之怨乎?”[12]“突厥虽得唐地,不能居也”原始人突厥还没进化到对土地有野心的阶段,如果游牧突厥要是进化到辽时契丹的阶段,毫无疑问李渊也会向他主子割地的。但突厥人对中国小孩与女人是万分感兴趣的。小孩与女人是有用的,小孩可以培养成为突厥战士,女人可以满足他们快乐还有可以为他们传种接代,生许多小突厥继续掠夺中国。李渊真是了解突厥一次满足个够“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始毕可汗就是原始部落的酋长。管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原始部落的酋长称臣真够无耻的。他对原始部落的酋长称臣,他儿子们就对原始部落的酋长称君父了。难怪李世民在得知李靖把曾经的君父之弟颉利可汗打败之时说兴奋的说:“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13]李世民还曾作诗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可想当时李家的叛国行为在中国很不的人心,所以李世民的压力很大所以一直耿耿于怀,给自己脸上贴金。

当时隋朝的大旗和汉朝的大旗颜色都是一样的都是红色的,而李渊的隋朝叛军的打的旗帜却是突厥的白色旗,虽然没有加挂突厥的狼头蠹,但其投靠异族背叛国家与民族的丑恶之嘴脸与狼心狗肺之情已一目了然、昭然天下、历历在目。

李渊无耻的对突厥人说:“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他的后代子孙唐肃宗又无耻的对回纥人说:“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14]难怪被学者们誉为“深明唐三百年治乱”的“唐鉴公”范祖禹这样说:“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夫创业之君,其子孙择而象之,如影响之应形声,犹不可不慎举也。是以唐世人主无镇家之法。”[15] 唐朝统治者这种赤裸裸的出卖自己民族的女人与儿童的无耻行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

“唐起兵而用突厥,故其后世师之,用回纥以诛安、史,用沙陀以破黄巢,而石敬瑭资契丹以篡夺,割燕、云,输岁币,亟病中国而自绝其胤。”[4]吕思勉先生在《读史札记》中说:“盖唐室先世,出自武川,其自视原与鲜卑无异,以中国而称臣于突厥,则可耻矣,鲜卑则何有焉!此正犹石敬瑭称臣于耶律德光。”唐高祖李渊对突厥称臣篡位与后唐高祖石敬瑭对契丹称臣篡位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唐高祖成功了而石敬瑭失败了,所以历史对他们的评价是天壤之别。历史是谁写的?是胜利者写的。如果胜利者是人,那历史就是人写的。如果胜利者是狗,那历史就是狗写的。

公元617年叛军攻入长安,虽然李渊假惺惺的尊隋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帝。但实则此时他已梦想成真。“隋帝授高祖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1]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平陈禅周隋杨坚,夫何三世隋嗣毙。李唐继之纂洪图,高祖太宗成功易。”[16]《剑桥中国隋唐史》也说:“他(李渊)幸运地继承了隋王朝这一份大家业。李渊新王朝的制度便是在前朝遗留下来的坚实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暗害。5月李渊在长安便真相毕露废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公元619年5月,十四岁的少年杨侑就“不名”的死了。其言:“虽失意于后主(杨广),幸未负于先帝(杨坚)。”[3]“犯隋七庙及宗室者,罪三族。”[2]何其虚也……

李渊阴杀忠臣王威、高君雅,险杀因平素与他不和的李靖,暗杀幼帝杨侑,卸磨杀驴、杀人灭口而杀为他篡位成功立下大功的大功臣刘文静。这不禁想起史书对他“宽仁容众,性宽仁,大度豁如”的评价何其假也……

公元618(武德元年)卖国篡位成功正式登基后,李渊就迫不及待的派人给主子进贡大批美女,“以女妓遗始毕可汗”[17]。不久唐朝的主子突厥派使者来,唐高祖李渊竟“升御座以宠之。”[17]一幅小人得志汉奸奴才的嘴脸暴露无疑。

当李渊梦想成真后开始本性毕露,从他当皇帝后开始广纳妃嫔,安于后宫享乐。就足以断定他是个贪图荣华富贵与享乐的小人。“帝晚多内宠,张婕妤、尹德妃最幸,亲戚分事宫府。”[18]“时高祖晚生诸王,诸母擅宠椒房,亲戚并分事宫府,竞求恩惠。”[19]“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竞交结诸长子以自固。”[20]且者,将及未及的意思。年近花甲之年的“阿婆”李渊精力不减,做皇帝短短几年便对美女大吃特吃,竟生下十七个小儿子分别为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享、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则、李元懿、李元轨、李凤、李元庆、李元俗、李元名、李灵夔、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婴。“莫嫔生元景,孙嫔生元昌,尹德妃生元亨,张氏生元方,郭婕妤生元礼,宇文昭仪生元嘉及第十九子灵夔,王才人生元则,张宝林生元懿,张美人生元轨,杨美人生凤,刘婕妤生元庆,崔嫔生元裕,小杨嫔生元名,杨嫔生元祥,鲁才人生元晓,柳宝林生元婴。”[18]这只是儿子还有十好几个小女儿……真乃生育专家、淫荡模范、产子能手……

综上所述唐朝的建立者是个小人,这无须质疑。由于他沉迷于后宫的幸福,荒废朝政直接造成了玄武之变。有道是恶有恶报,公元625年(武德九年)6月他逆子老二李世民,为得王位竟把他大儿子李建成及四儿子李元吉还有他十个孙子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将、李承裕、李承度全部宰杀。“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去武德七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21]“唐高祖以秦王之故,两子十孙同日并命,不得己而禅位,其方寸为如何?”[22]太宗为秦王时杀建成、元吉,不过兄弟间互相屠害,其时太宗尚未为帝,不可以反论也。乃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鸞、晋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俱坐诛,除其属籍。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23]

公元635年,李渊这位靠着外国势力登台的窃国大盗终于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享年七十岁。“群臣上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十月庚寅,葬于献陵。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1]想想如果石敬瑭之流成功了那么他们的子孙们也会给他加上什么神尧大圣大光孝什么皇帝。不怕手段多么无耻、人格多么下作,就怕失败。因为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中国,失败了,英雄也会变成狗熊。成功了,流氓也会变得“伟大”。

历史是谁写的?是胜利者写的。如果胜利者是人,那历史就是人写的。如果胜利者是狗,那历史就是狗写的。

 

注[1]:《旧唐书 本纪第一 高祖》后晋 沈昫
注[2]:《新唐书 本纪第一 高祖》宋 欧阳修、宋祁
注[3]:《大唐创业起居注 卷一》唐 温大雅
注[4]:《读通鉴论 卷二十 唐高祖》 清 王夫之
注[5]:《隋唐嘉话 补遗》唐 刘餗
注[6]:《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八十四》宋 司马光
注[7]:《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突厥上》后晋 沈昫
注[8]:《苏轼集 卷八十七》宋 苏轼
注[9]:《隋书 列传第四十九 突厥》唐 魏徵寿
注[10]:《魏郑公谏录 卷二》唐 王方庆
注[11]:《李相国论事集 卷六》唐 李绛
注[12]:《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宋 司马光
注[13]:《贞观政要 任贤第三》唐 吴兢
注[14]:《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二十》宋 司马光
注[15]:《唐鉴 卷一 高祖上》宋 范祖禹
注[16]:《历代传授歌》宋 陈普
注[17]:《资治通鉴 卷一八六》宋 司马光
注[18]:《新唐书 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宋 欧阳修、宋祁
注[19]:《旧唐书 列传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后晋 沈昫
注[20]:《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宋 司马光
注[21]:《敦煌变文集新书 唐太宗入冥记》
注[22]:《容斋随笔 卷第八》宋 洪迈
注[23]:《廿二史劄记 卷十九》清 赵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