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缺失的案例: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其指导——以苏南地区为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57:54
郭彩琴

一项调查显示,江苏省农民工的人数已经突破了千万人,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发达的苏南地区,其中苏州市每年增加农民工近80万人,总量已达到400多万人。在2007年2月7日于温州举行的《春暖2007》大型颁奖晚会上,苏州、无锡获“十大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 称号。尽管如此,农民工生活方面还面临许多问题,其子女家庭教育就是其中重要表现。通过对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3000个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比较明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十分迫切。
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家长素质以及家庭提供的环境等方面表现出来。苏南地区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大致表现如下:
一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多元,但是总体不高。在问及“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许可,你会让孩子上学到哪个阶段”时,1284(约占42.8%)位家长选择“孩子能读到什么程度就培养到什么程度”;726(约占24.2%)位家长选择“大学毕业”;441(约占14.7%)位家长选择高中毕业;还有38位家长选择能识字;64位选择小学毕业;181位选择初中毕业;选择研究生毕业的有246位(约占8.2%)。以上选择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呈现多元化的趋向,但是总体期望比较低。比例最高的家长所选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表示家长支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但这不是家长的主动期望,而是家长被动和放任心理的表现。这一被动心理以及可能采取的被动行为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成长、发展没有更高的理性期望。相比较之下的苏南城市居民,90%以上家长期望孩子读到大学毕业,有可能的话读到研究生毕业或者出国深造。
二是父母家庭地位不平等,造成家庭教育存在“真空地带”的可能。调查表明,50%以上的家庭认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30%的家庭认为母亲对孩子影响最大。农民工家庭几乎都是以男性进城打工而逐步开始在城市定居的,男性(主要是父亲)给家庭带来收入,改善家庭生活。从经济关系上看,大多数农民工家庭中父亲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从家庭自然分工看,绝大多数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能力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家庭中父亲“发号司令”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由于父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迫于工作的压力,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个体经营以及打工等谋生上,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这客观上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地带”。
三是多数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家庭教育目的单一。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关心的,占65%,其次才是“思想品德”,占37%,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个性特长”、“心理素质”、“交往能力”等等关注较少。相联系的是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首选标准是“学习成绩好”,占83%。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成龙成凤而改换门庭,直至光宗耀祖并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理想,完成他们的梦。对孩子在城市社会中成长需要的其他素质关心不够,或者根本没有考虑。
四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自身的教育行为有待提高。调查表明,虽然家长认识到孩子学习有困难应该尽力辅导、帮助,但是在实际行为中并非如此。习惯说教批评、责备或打骂体罚形式进行教育的占66.7%,用“沟通”、“交谈”、“表扬”等民主激励,情感等方法占34%,做出榜样教育占19%。专横型、冷酷型教育方式仍旧占据外来学生家庭教育的主流。这种简单粗鲁方式不仅不能说服孩子,还可能引发冲,造成孩子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人格障碍。
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总有其原因。从农民工城市生活境况看,生活不稳定的谋生角色弱化了家长的教育职责。虽然各地政府采取多种政策关心他们,改善其生存状态,但是就其本身而言,“城市边缘人”的角色认同比较突出。这种主观和客观两重因素影响下,他们经常处于生存的压力之中,寻找属于自我社会角色的意识几乎冲淡了家庭角色,使自己忽略了应有的家庭教育责任。在苏南的农民工,其从业行业多元化,以临时工、工厂打工和第三产业服务员为主。这样的从业特点导致大部分家庭经济不仅谈不上富裕,而且有些家庭处于贫困状态。调查显示,农民工家庭一般每月可支配收入为1000-2000元左右。除少数家庭已经在城市买房,生活较为富裕外,大部分家庭在苏南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城市生活有一定的难度,极个别家庭(占3.4%)因经济不稳定,居无定所,甚至难以应付家庭与子女教育的开支。为了在苏南生存,家长必须更加努力工作,因而没有时间也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孩子。
母亲较低的文化程度制约了其加强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对家长的文化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庭中母亲的文化程度略低于父亲。虽然少数家长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但是它不能改变整个群体低文化层次的现实。家长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学业产生影响,而学业水平不高又会影响学生本人其他素质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产生作用,同样对孩子教育的文化因素也必须通过教育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虽然农民工家庭中父亲拥有比较高的地位,但是他们大多在外面打工挣钱,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即使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于母亲来说比较高,或者整体水平相对于城市其他家长而言比较低,但是对孩子的学业都不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相比较之下,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她们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孩子的期望等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业成就的获得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
农民工家庭居住条件和学习环境较差,缺乏良好的教育文化设施与氛围,影响良好家庭教育的实施。调查显示,1710个家庭(约占57%)没有孩子读书的专用桌子或者读书角,2820个家庭(占94%)不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用的电脑。孩子学习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场所和一定的学习设备,可是这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这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严重优良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相比较之下,苏南城市估计70%左右家庭拥有家用电脑以及比较宽敞的居住条件。农民工子女家庭居住地的社会环境混乱复杂,客观上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影响,致使他们经不住诱惑,家庭教育前功尽弃。据调查,外来人口居住在环境比较糟糕的出租屋内,不仅内部不能给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场所,周边黑网吧等不利于孩子学习成长的场所似乎出入方便。就苏州而言,虽然当地政府努力为他们建造专门新村——新苏州人居民村,但是毕竟不能解决所有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在苏州城市居住2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有400多万,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主要居住在城市环路沿线的矮小民房里。而这些地方成为管理的死角,网吧等不良场所时有发现,家长对此有抱怨,地方政府也加大打击力度,但是根本解决这些问题难度比较大。
多子女家庭导致对教育子女力不从心。就苏州高新区1300位调查对象中有930名家庭称有2个及2个以上的孩子生活在苏州,最多的家庭多达5个孩子,而且男孩比女孩多,男52%,48%,男性多出女性4个百分点,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最小孩子一般都是男孩,这表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外来家庭中存在一定市场,个别家庭甚至还特别严重。这种思想严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尤其对女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不浓,学校学习生活困难重重,女孩子中途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呈现以上薄弱环节,如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并在新的环境下及时解决的话,不仅影响他们本身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对苏南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和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阻碍效应。因此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进。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和谐协调统一,它才有可能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益,从而使社会个体获得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同样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必须长时间参与相伴见证与成长的群体,家庭给予人特别是青少年生活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安抚,社会知识的灌输,社会规范的熏陶,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最重要、最真实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孩子依靠和成长的摇篮,是与社会相沟通的纽带和重要环节。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深远的,家长的素质(包括家庭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能力等)直接影响和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区域人才素质的提高,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为此,我们认为必须加强其家庭教育指导。
首先,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引导,体现家庭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人物”,是家长的希望、家庭的未来。孩子的学习、成长状况直接影响家长的情绪和家庭的和谐,从而间接社会的安宁。因此,家庭教育不但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既然外来人口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城市稳定和发展,所以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进行积极引导。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营造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本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尊重、对他们价值的认可给予他们更多的人们关怀,帮助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苏州高新区已经在2007年上半年建立了“新苏州人家长学校”,召集相关人员对外来人口家庭进行多方面的指导,邀请高校专家对家长进行文化培训,提供他们教育子女的心理学、社会学、论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对他们关系的教育问题提供满意的答案。这是重要举措,对外来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必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性,真正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指导功能。
其次,发挥小学、中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家校联系”,融洽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加强家庭教育,特别是外来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外来学生家长的育人素质,营造未成年人成长学习的良好环境,离不开学校主渠道教育的推动作用。由于学校了解学生、具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育理念,所以学生所在的学校天然承担辅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任。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比较差,所以学校老师有时对此缺乏内心,把这一现状与家长的综合素质差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对这一家长采取鄙视的态度。这些做法和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恶化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所以从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乃至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学校必须改变观念和态度,加强对家长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指导和训练。
最后,发挥社区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功能正常发挥的社会氛围,挖掘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指导丰富的社会资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互动,成为外来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合力,同样,社会各界对外来人口家庭教育给予重视和支持,也是提高外来人口家长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流入地社区可以组成自愿者上门服务,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的社区、家庭环境;所在社区高校与相应家庭可以建立长期帮困、指导关系,高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心理咨询等,回答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遭遇的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