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人生每一步的事例:宋词:昆剧的馨香还能飘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3:59:20

昆曲博大精深,她是百戏之母,是东方文化的最高艺术思维,是天籁之音,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六百年的“峰回路转”,使这门曲艺走出了一条成熟高深的“新大路”,朝着四面八方飘散阵阵独特的艺术馨香。

在评弹、相声、黄梅戏、京剧、越剧、昆剧等众多曲艺里头,要论历史之悠远漫长,或者舞台艺术之综合,昆剧都是该领域的“佼佼者”,堪比高深莫测。

不过,当今时代,懂昆曲、爱昆曲的人已浓缩成一支“精锐部队”,要么是对昆曲颇有见地的长者,要么是饱经现代阅历的小资青年。而一般艺术细胞极少的人们,是不愿将精力投于其上的。

近日,省作协专业作家宋词做客苏州大讲坛,兴许有人问:作家眼中的昆曲有何精妙之处?宋先生怀以谦虚的态度,一再称自己不是研究昆曲的专家,“这次来,我不是对昆剧艺术做理论探讨,而是来谈昆剧发展中的兴衰,兴衰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简言之,昆剧盛世则兴、乱世则衰,在舞台上从未中断,生命力十分强大。

 

几度兴衰,艺术生命历久弥新

昆剧艺术大家周传瑛说过:“昆曲是顶高雅的,是金贵的;所谓‘歌舞升平’,也就是只要时世太平,昆曲就会兴旺起来。”此话道出了昆曲历史并未一成不变,形成、发展、变迁至今,兴起、衰落交替进行。

昆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经历了六百年的尘世风霜,有过几重兴衰。元末明初,四大声腔赫赫有名:浙江海盐腔、余姚腔、江西戈阳腔和苏州昆山腔。宋词回想起到千灯考察的一次,“那里是昆曲的发源地,而昆山腔和昆曲有渊源,但还不是昆曲。”音乐家魏良辅创造了昆曲,据了解,在“清唱”的基础上,演剧也开始采用昆曲,后来昆山的梁辰鱼将其用于剧作中,完成了第一部戏《浣纱记》。

宋词谈到,在明朝中晚期,近一百年间是昆剧最兴盛时期,当时在江南苏杭一带,出现了歌舞升平之繁华貌。“特别是一些豪门贵族,家里养着优伶,随时能让家庭戏班演上一出”,这一时期,同时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写了不少经典剧本。

“盛极必衰呐!”宋词叹息,“崇祯17年,明朝亡国,当时昆剧流行区域就是战乱最严重之地,昆剧家班、职业戏班只得解散,艺人流离失所。”

这一衰落延续了几十年,直到康乾盛世,盼来了第二次兴盛。宋词笑言:“为了粉饰太平,歌颂盛世,君王提倡戏曲歌舞,而这正是昆剧发展的最佳养分。”好景不长,到了晚清,京剧兴起,加上太平天国的战乱,导致昆剧走向致命性衰落。

然而,宋词回忆道,“昆剧传习所培养了一批‘传’字辈艺人,新乐府时期,他们通过磨炼、实践,经老师指点,演技全面提升。虽然散班过后,大家各谋生路,却从未放弃传扬昆曲的梦想。”

 

《十五贯》进京,十年浩劫促其毁灭

建国后,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政策的影响,京剧、地方戏重现光彩。宋词说:“那时,电视没有,电影每年也只拍几部,就靠戏曲了。我看了那场1954年的‘华东戏曲会演’,四处折子戏让很多人觉得是头一回目睹我国戏曲的第一瑰宝。”

《十五贯》是一部什么戏?能得到毛主席的这番评价:这部好戏一定要推广,要对该剧团好好奖励。宋词认为,演出之精湛还是其次,顺应当时政治环境的需要才是关键。事实上,当时,全国出现了大量冤假错案,民众怨气日益膨胀,但《十五贯》透露出的是,错案并非国家政策所致,乃个别官员误察。

“《十五贯》让昆剧又一次赢回了空前的声誉,真正救活了一个剧种。”宋词对这出戏称赞有加,话音刚落,脸上却展露一丝失落,“十年文革让昆剧摔了个大跟头,一代昆剧艺术大师死于浩劫。”

 

有竞争才有发展,环境宽松是关键

二十一世纪,昆剧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保护。在宋词看来,若要创新和发展,通过政府投资,某些机构借机邀功,最终极易将真正的昆剧扼杀在权势当中。

现如今,江昆、苏昆、上昆、浙昆、北昆五大昆剧“精英”享负盛名,产生了不错的时代效应。一方面更好地传承了剧目和技艺,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青年演员;另一方面坚持常年剧场演出,走进校园,走出国门,迈向港台,甚而国外市场,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青睐与支持。

“有了竞争,才能激励演员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打造惊世之作,而目前缺乏的便是竞争力”,此外,宋词一度坚持演员拥有一个自由、舒适、宽松的生存环境相当重要,对演员今后的艺术生涯有推动作用。

 

GO!到昆曲之城修炼去

    昆曲艺术灵山——巴城绰墩山

昆曲的发源地在今天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的绰墩山地区。绰墩山最初是一座坟墓,墓主是盛唐宫廷的表演艺术家黄幡绰,安史之乱后,他流落民间,后又回到原籍信义,即现在的巴城正仪街道绰墩设馆传艺。

他传唱的歌调,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清唱,在当时被称为“正声”。而与绰墩山相连的“傀儡湖”,数百年来,村民们都会演傀儡戏。直到今天,村里还有演戏的习俗,每年从新年到清明前后,江南各地的戏班子会来此搭台会演。

    东吴大学昆曲社

台湾东吴大学是原大陆东吴大学(即今苏州大学)的校友在台湾建立的,因为苏州是昆曲发祥地,所以校方在成立东吴大学昆曲社时,聘请徐炎之及他的学生为导师,传习昆曲。虽成立较晚,可由于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很快赶上台大、政大各昆曲社。这些优秀的昆曲人才,平时除了拍曲清唱外,也排练剧目,彩串演出,演出过《西厢记?佳期》、《玉簪记?偷诗》、《琴挑》、《游园惊梦》等剧目。

    280年的昆曲坚持——甘家大院

在南京城南有一处明清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南京人称它为“甘家大院”、“九十九间半”,现定名为“甘熙宅第”,已有280年之久。

清雍正年间,甘家作为江南望族在此定居,正是昆曲花雅之争激烈之时,而甘家是文人之家,又是江南藏书、金石古玩之家,坚持演了两百多年昆剧。即使在民国时期,这里也云集着许多唱昆曲的演员,如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而嫁给甘家的严凤英当时也学唱昆曲,后才改唱黄梅戏。所以,甘家被昆曲界誉为“昆曲世家”。

如今,这里每天还有昆迷和京迷及票友前来进行曲会,依旧水磨腔起,天籁之音绕梁。

人物档:

宋词,河南安阳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江苏省文化局剧目组编剧,省作协专业作家。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宋词文集》(4卷)、长篇小说《南国烟柳》等,中篇小说集《书剑飘零》,短篇小说《落霞一青年》,戏曲剧本《穆桂英挂帅》等,电影文学剧本《一叶小舟》,古典诗词《宋词诗词集》等。其中《穆桂英挂帅》获1956年文化部优秀剧本奖,并由艺术大师梅兰芳改编为京剧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