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万古安澜-----中国四大名桥之洛阳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4:03:05
 



洛阳桥全貌




在桥上远望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 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阳江入海口, 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桥”石刻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桥头桥尾有武士像分立两旁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 祐 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 祐 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郡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元1426年-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王之琦修复;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桥的中洲有“西川甘雨”亭,原为祈雨之处,上有“天下第一桥”横额

 




中亭附近碑刻林立,前贤有一付对联这样赞叹:“两翼石碑扶海出;三秋水月渡空行。”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 奉祀护桥海神,有真身庙,供奉义波和尚为造桥尽瘁,桥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蔡襄塑像


《万安桥记》局部






蔡襄所书《万安桥记》,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桥南有蔡襄祠, 为纪念蔡襄造桥功绩而建。二块 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该碑是 蔡襄撰文书写的,文简义精,书法遒丽,工刻细致, 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该文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间(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  

附蔡襄撰书的《万安桥记》全文: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佑五年庚寅,以嘉佑四年十二月辛未迄功。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为其长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祭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出是,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筏形桥基是洛阳桥的一大创造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涵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洛阳桥不仅仅是连接洛江两岸,实用价值极高,而且也是一处绝胜风景。
 试想:洛阳桥头、榕树荫下,放眼眺望,看那“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何等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