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管理宣传:经穴秘密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20:16

经穴秘密 一

[收藏] 2009-11-14 09:51标签:气血 物质  分类:随笔

  11曲池合穴,属土。

     [别名]鬼臣,洪池,阳泽。

     [穴义]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名解]

    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水湿雾露吸仍霍发上炎天部。

    [功能作用]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2肘髎

    [别名]肘尖。

     [穴义]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名解]

    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肘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将肺及大肠经上源汇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治法]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注]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肾经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是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穴,肺肾关系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作出快速的调整。

     13手五里

     [别名]五里,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大禁,手之五里。

     [穴义]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名解]

    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五里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治法]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14臂臑手阳明络之会。

     [别名]头冲,颈冲。

     [穴义]手阳明经之阳气交会于此。

    [名解]

   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臂臑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故名臂臑。

    2)头冲、颈冲。头、颈,指穴内物质运行的部位和方向。冲,指穴内物质的运行状态。头冲、颈冲名意指本穴的阳气上冲头、颈各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强盛,其运行为从天部层次直上头颈,故名。

    3)手阳明络之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为手阳明络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阳气以冲行之状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汇聚大肠经的阳热之气上传头颈天部。

    [治法]实则泻针出气,虚则补之、或微灸。

     15肩髃手阳明跷脉之会。

     [别名]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

    [穴义]大肠经经气中的浊重部分在此沉降。

    [名解]

    1)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肩髃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肩髃。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穴同,扁同偏。

    2)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

    4)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5)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运行规律]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6巨骨

     [穴义]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名解]巨,大也。骨,水也。巨骨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巨骨。(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穴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穴。)[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肠经内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内注地之地部(骨部)。

    [功能作用]汇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内注骨部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7天鼎

     [别名]天顶,天项,天盖。

     [穴义]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上行于天。

    [名解]    1)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天鼎。(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运行之解。

)2)天顶、天盖。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顶,支撑也。盖,外盖也。天顶、天盖名意皆指穴内物质为气化之气,对天起支撑或护盖作用。本穴物质为气化后上行于天的阳热之气,阳气的存在,既是对皮部的支撑也是对皮下之物的护盖,故名。

    3)天项。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项,指穴所处的部位。天项名意指本穴的阳热之气从项部上行天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气化为气并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向头面天部传送大肠经的气化之气。

    [治法]寒则补之并久留针,热则泻之。

     18扶突

    [别名]水穴,水泉。

     [穴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1)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扶突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    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扶突。

    2)水穴、水泉。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润肺气。

    [治法]寒则补之,湿热则泻之。

     19口禾髎

     [别名]禾髎,长频,长髎,长颊。

     [穴义]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口禾髎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口禾髎。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穴。    20迎香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冲阳。

    [穴义]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名解]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迎香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穴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穴、冲阳穴之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功能作用]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三、足阳明胃经

 三、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 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液态向气态再向液态的不断反复变化,且为散热冷降的过程。

 1承泣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鼷穴,面髎,溪穴。

 [穴义]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

 [名解] 1)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通。

 3)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阳热之气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2四白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名解]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四白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雾状之气,所在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运行规律]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穴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3巨髎跷脉足阳明之会。

 [穴义]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名解]

 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巨髎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巨髎。

 2)跷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降地之水。

 [运行规律]雨状云系由天之下部归降地部。 [功能作用]冷降胃浊。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地仓跷脉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会维,胃维。

 [穴义]胃经地部经水在此聚散。

 [名解]

1)地仓。地,脾胃之土也。仓,五谷存储聚散之所也。地仓名意指胃经地部的经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诸穴的地部经水汇聚而成,经水汇聚本穴后再由本穴分流输配,有仓储的聚散作用,故名地仓。(地仓穴之所以在头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仓穴为一身之粮仓,国家之粮库,为君皇所管辖,头乃皇室之位,故穴在头而不在腹。

)2)会维、胃维。会,相会也。胃,胃经气血也。维,维持、维系也。会维、胃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对人体的正常运行有维系的作用。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人的头部及身体中下部的气血要靠本穴输配,本穴气血的输配正常与否直接维系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为会维、胃维。

 3)跷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经水气化后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分流胃经地部经水,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热则泻之。

 5大迎 [别名]髓孔。

 [穴义]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

 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 大迎穴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故名大迎。

 2)髓孔。髓,脑为髓海,髓即头之脑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质上输脑部。 本穴为胃经气血上输头脑的重要通道,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清浊混杂,而脑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浊气,故要对胃经上输的气血物质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对胃经上输气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关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运行规律]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

 [功能作用]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6颊车 [别名]曲牙,机关,鬼床,牙车。

 [穴义]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

1)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

 2)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3)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

 4)鬼床。鬼,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5)牙车。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车,运载工具也。牙车名意指本穴有运送胃经经水上头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

 [运行规律]水湿气态物由本穴循胃经上行下关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7下关

 [穴义]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下关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下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滞重的水湿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轻质的阳气循经上传头维穴。

 [功能作用]胃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8头维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

 [别名]颡大。

 [穴义]胃经的五谷精微由本穴分送头之各部。

 [名解]

 1)头维。头,穴所在部位,亦指穴内物质所调节的人体部位为头。维,维持、维系之意。 头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维持头部正常秩序的作用。头部为诸阳之会,它要靠各条经脉不断地输送阳气及营养物质才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行。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在输送头部的阳气当中占有一定比例,对头部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而胃经气血传之于头又是靠本穴传输,故本穴名为头维。

 2)颡大。颡,额头。大,多也,指穴内的气血盛大之意。胃经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与其它经脉相比,胃经输送头部的气血物质要多,而本穴又为胃经气血上供头部的出口,其转运的气血物质也多,故名为颡大。

 3)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本穴为胃经向头部输送气血之处,因其输送气血的量大且强,运行为风行之状,性同胆经气血,故为足少阳阳明之会。又因本穴输送头部的为纯阳之气,性同阳维脉气血,故为足阳明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阳气以风行之状由本穴分散于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向头之各部输送胃经的阳气及精微物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9人迎

[别名]天五会,五会。

 [穴义]胃经气血由此输供头以下的身体各部。

 [名解]

1)人迎。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体部位传输。本穴物质为地仓穴分流传来的地部经水,其传输部位是头部以下的胸腹手足。与大迎穴传送上头的气血相比,头部为君,其所受气血为大、为遵,胸腹手足部则为民,气血物质的配送方式不同,故本穴名为人迎。

 2)天五会、五会。天,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五会,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胃所受的五谷杂粮精微物质所化,穴内气血包含人体五脏六腑等各个部位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地部下行水突穴。

 [功能作用]接收胃经气血并分流胸腹。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0水突

 [别名]水门,水天,天门。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上行天部。

 [名解]

 1)水突。水,指穴内的物质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水突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热时的翻滚上突之状,故名水突。

 2)水门。水,指穴内物质为水。门,出入之处,开阖的机关也。水门名意指本穴为经水出入的门户。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颈部,是心火上炎于头面的路径之处,而本穴循经传输的地部经水多少则与上炎的心火有关,火强则水弱,火弱则水强,本穴成了胃经经水出与不出的门户,故名水门。

 3)水天。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天,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经气。水天名意指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部分气化上行于天,故名水天。

 4)天门。名意与水门近同,水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下传输的地部经水,天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上传输的天部经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舍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11气舍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并充补胃经。

 [名解]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2缺盆

 [别名]天盖,尺盖。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溃缺流散并输布人体各部。

 [名解]

 1)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缺盆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水满溢外散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状,故名缺盆。

 2)天盖、尺盖。天,指穴内物质为气。尺,小也。盖,封盖、护盖也。天盖、尺盖名意旨在强调本穴的天部层次存在气态物,对本穴的地部经水起着护盖作用,不使地部经水气化散失。 尺,在此意为穴内的天部之气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本穴的天部范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本穴分流胸之各部。

 [功能作用]向胸部提供胃经的水湿精微。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注]经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此即指缺盆穴的缺散功能。如果缺盆穴肿胀满痛,胃经气血不能经此穴顺利传输,则承泣穴外输的经脉气血就会因本穴的闭塞而上积于头颈部使人致死,但缺盆穴外溃后则不会造成经脉气血阻塞于头,故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

 13气户

 [穴义]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

 [名解]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古指单扇门,引伸为出入的通道。气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本穴物质为缺盆穴地部传来的经水,因本穴位置较胃经上部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流至的地部经水会更多更快的气化并由胃经传至身体其余各部,是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故名气户。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少量的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大量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在本穴大部分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一方面充补胃经,一方面传向胃经以外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燥化胃经水湿,向天部输送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4库房

 [穴义]胃经的五谷精微在此屯库。

 [名解]库房,储物之仓也,地面建筑之物也。库房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五谷精微物质在此屯库。本穴物质为气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胃经经水有缺盆穴的溃散、气户穴的水液气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经水较为干枯,经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则因无水的承载运化而沉积于胃经所过之处,如在库房存积一般,故名库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微粒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脾土物质堆积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散于胃经之外。

 [功能作用]存储脾土微粒,燥化脾土水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5屋翳

 [穴义]胃经经气在此形成天部的气体摒障。

 [名解]屋,地面建筑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华盖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卫外之气。屋翳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气化之气为胸部提供卫外摒障。本穴物质为库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乃库房穴地部脾土外渗之液,在本穴处受心室外传之热而气化为气,性湿浊,所处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卫外摒障,故名屋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湿浊。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向胸膺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胸部之热,为胸部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6膺窗

[别名]膺中。

 [穴义]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

 [名解]膺,胸也。窗,空孔也。膺窗名意指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本穴位处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与胸腔内部相通,如胸腔与体表间气血物质交流的一个窗口,故名膺窗。膺中名意与膺窗义同,中与外相对,指胸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气态物。

 [运行规律]气态物由胸腔内部外出体表胃经。

 [功能作用]减卸胸腔内部高压,释放胸腔内部能量。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乳中

 [别名]乳首,当乳。

 [穴义]五谷生化的乳汁精微输出之所。

 [名解]乳,乳房也。中,正也。首,头也。当,正对也。乳中、乳首、当乳名意皆指本穴为乳头标志,无它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气态物。

 [运行规律]气态物质由天之下部上升至天之上部后液化冷降。

 [功能作用]男子为定位标志,女子为喂乳之用。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无针。

 [注]乳中为乳汁外出之处,乳汁为液态物,而乳头在人体坐标系中位处高位,何以人体的液态物能从高位而出?这是因为人之乳汁为精血所化,精血性热,在体内的运动变化是气化过程,气化之气由地部升至天部,此气上升天部后又冷却液化,液化之乳则在人体系统的内部高压作用下外出乳头(乳孔在张开的情况下致使内外存在压差),此即是乳汁能从属气的层次外出体表的原因。

 18乳根 [别名]薛息。

 [穴义]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名解]

1)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乳根名意指本穴为乳房发育充实的根本。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经脉气血下行而来,由于气血物质中的经水部分不断气化,加之膺窗穴外传体表的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气血物质实际上已无地部经水,而是火生之土。由于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干硬结实,对乳上部的肌肉物质(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乳根。

 2)薛息。薛息,歇息之假用也,亦为停驻之意。薛息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停驻,故名。理同乳根之解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内外,气化之气循胃经疏散。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注]库房与乳根为调节乳肌的二个重要穴道,若单纯为胃气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细小或乳房下坠,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疗有奇效。

 19不容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此通过。

 [名解]不容,胃经的气血物质本穴不为容纳也。本穴位处乳之下部,所受气血乃胃经上部区域脾土中的外渗水液,至本穴后因无外界之热使其气化转变,其运行只是单纯的循经下传,故名不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承满穴。

 [功能作用]承传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0承满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满溢。

 [名解]承,受也。满,满盛也。承满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满溢而行。本穴物质为不容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所处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经水为屯积之状,又因本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故名承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梁门穴。

 [功能作用]存储胃经腹部的地部经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梁门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被约束。

 [名解]梁,屋顶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梁门名意指胃经的气血物质被本穴约束。 本穴物质为承满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积)处,有约束经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经水的下行是满溢之状,如跨梁而过,故名梁门。(承满穴的经水是从上流下,何以梁门穴的堆积脾土能阻其下行?提问是站在地球重力场的角度看,若站在人体重力场的角度看则梁门穴的隆起部位为高地势,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关门穴。

 [功能作用]约束胃经的地部经水并使其维持一定的数量。

 [治法]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注]承满与梁门为一组对穴,它是调节中焦水湿的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