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看齐意识心得体会:学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57:20

学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机关党委组织观看于丹老师讲《论语》心得,颇感兴趣,有幸在网上下载了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电子版,细细学习,感受颇深。为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感受之一,认识有了新的的转变。

    我记得中学时期的年代,正是批林批孔的盛行时期,受其影响,认为儒家文化是落后的、反动的。参加工作后,也没有真正接触过《论语》,只知道是儒家学问,学也没有什么用处。然而,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收听收看,自己的仔细阅读《论语》,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语录,是孔子思想的典型代表,它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虽然是一问一答、零零碎碎的片语,好像没有什么逻辑性,但是认真研读,深刻领会,其内容非常丰富,言简意赅,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难怪两千多年来,《论语》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广受帝王推崇,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的历史地位,《论语》之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重读《论语》,对我们的心灵仍然有所启迪,有所受益。正如于丹把《论语》比做温泉,她说,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有一口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服地泡进去,就能悉知自己身体的病灶,有关节炎的四肢麻酥,有胃病的胃间火辣辣的涌起热流,有皮肤病的则周身舒泰,洗掉一层,如蝉蜕一般……。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就是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谦谦君子。

    感受之二,《论语》以学开篇,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伟大的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学而常习,习而常学,便可以海阔天空般事事无碍。而今天观看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更是令自己茅塞顿开,见识大长。

    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至与平凡的道理。

    孔子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修炼自身,传道授业,他自己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学说影响了无数人,但仍然十分谦和并注意学习,其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学习,要多读书,读好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要在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好相关知识,如治黄科学管理理论、经济理论等,同时还要学习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知识,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能力,在面对纷乱复杂的世界有一种清醒的认识。通常一个人做错了事有两种:一种是明知故犯,如盗窃、抢劫、贪污等行为,一种是无知违犯,他自己说错了,做错了却不知道,正如我们经常大声念错别字一样,他不以为自己在错。怎样减少出错,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柳永说过: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如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法律法规等等,这些规律已经被无数实践所证明,被人们广泛认可,我们按规律办事就会被大家认可,就会成功,我们不学习就不了解规律,做事就不能按规律、甚至违反规律,就不会被大家认可,也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感受之三,《论语》告诉了做人的准则

   做人学问大,标准很重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首先是做人要讲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所在。可见,国家强调德育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的持续是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孔子提出以一个“恕”字,作为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干。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还有一个“仁”字,“仁”就是“爱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从上述思想可以看出孔子的确实是一个正人君子。一个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师长,人常说: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孔子主张做人要有标准,交友要有标准,行为也要有法度……。就我们而言,一旦致力于做人的学问,便会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合义理的。而当那些没能知道的人终于在迷惘中做出了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最后出了问题而后悔莫及时,我们不但为他惋惜,同时更为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能早点认识到这点而感到由衷的高兴。由此可见,“学而时习下,不亦悦乎?”,就包含了这么多的道理,真是做人学问大啊。

   感受之四,人生的全部在《论语》中都能找到答案

   人的一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有限的过程中,不论你是高级的干部,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不论你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呀呀学语儿童,都能遇到有困惑而感到不得其解事情的出现。孔子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深入生活)体味人生真要的,它是个很有心很好学的人,他刻苦学习,勤于思考,一旦他在生活中体悟到并明白做人的真要时,他那豁然贯通所产生的内心喜悦和充实的感受难于言表。于丹老师讲《论语》,“心灵之道” 告诉我们要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足;“处世之道” 告诉我们要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理想之道” 告诉我们理想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君子之道”告诉我们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人生之道”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天地人之道” 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总之,学习《论语》原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由于文言相隔久远,确实困难,一时难以弄懂。但是,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比较现代好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让自己在“高手如林”的社会中立足,就不要做书的奴隶,也不要做“工作”的哑巴。书面的理论学习是不错,可到了实际操作中却有点“眼高手低”,要争取达到“融会贯通、裂变提升”也是很难的。我们必须学习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贴近工作生活实际,不断感悟人生。我想,上级号召我们学习《论语》,无非是想让我们也从《论语》里面,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想一想他从千古之前传递出来一种温柔的思想的力量,传递出来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为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去铺路,激励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