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芳课堂实录: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析—以浙江省开化县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56:32

王奕兢,聂飞,方夏荃,贾茂时,王彦妍   2010-03-12

摘要: 传统农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巨大飞跃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能源、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使农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走向衰竭。发展生态农业是在现有条件下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的成功模式,是解决我国农村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选择。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农村科技人员比较缺乏,农业劳动人口科技素质偏低,生态意识差;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产业化水平不高;信息不灵, 投资不够等。因此探析浙江省开化县生态农业模式成功的经验有利于为其它自然环境相近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参照和依据。同时,通过实地调研,查找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当地发展建言建策,意义重大。   关键词:生态农业 模式 因地制宜 环保 节能高效   一、            前言: (一) 开化县情介绍  开化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连接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要冲,是浙江的“西大门”。该县位于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是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县域面积223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建制镇9个),449个行政村,总人口34.5万。 开化县有山地面积285万亩,占县域版图的85%,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0.4%,地表水水质达一类水标准,大气质量、水体质量、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率指数均列国内前10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位居全国16位,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也是我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近年来,开化确立并实施了“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积极探索“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之路,经济发展逐年加快。
  浙江省开化县位于浙江西部边境(东经118°01′-118°37′,北纬28°54′-29°30′),地属衢州市,周围与常山县淳安县江西婺源县德兴市玉山县;以及安徽休宁县接壤。

(二)开化县农业产业概况 该县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中茶产业和食用菌产业是支柱产业。此外粮食作物以单季稻为主,其次是玉米、番薯、大豆等,经济作物除了茶叶、食用菌,还有油菜、蚕桑、蔬菜、柑桔等。茶叶以龙顶茶为著名,畅销国内外市场;食用菌以金针菇为主,主要由菇农“走出去”在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现采鲜卖。 根据08年的数据统计,开化县农、林、牧、渔四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72.8︰12.4︰12.7︰2.1。近年来,食用菌、茶叶分别占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4.7%和20.2%。   (三)开化县生态农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1、 生态农业发展历史 开化县地处浙西山区,山林面积广阔,生态环境优良,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施用绿肥和有机肥,进行耕地的轮作,既保证了土壤的肥力,提高了产量,又避免了环境污染。 2000年,开化县在全国率先提出把“生态立县”作为统领县域发展的总战略并积极推进实施。在“生态立县”战略的具体实施中,开化构筑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城市化和生态保护、建设等五大框架。2002年,开化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开化县编制完成《浙江省开化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出台《关于生态县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并在全国率先论证通过。2005年,结合谋划“十一五”发展,在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又与时俱进地提出全面实施“特色兴县”发展战略。 2、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开化的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县域经济,既保护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山区人民致富的新路子。 (1)    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基地。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导向,农民积极调整农 业产业结构,形成了茶叶、食用菌、畜禽、蚕桑、高山蔬菜等一批产值在5千万元以上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群。其中食用菌栽培规模1.61亿袋,销售收入4.1亿元,开化龙顶名茶产量1324吨,销售收入2.4亿元,这两大产业已成为开化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全县共建立了示范基地87个,省级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3个,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个。 (2)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县共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标准42项,通过 国家有关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24个,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2个。 (3)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力开展新品种的试验和新技术及标准化无公害 生产的示范,变行政指挥为技术品种展示和市场信息引导,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引导和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4)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培育 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县已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有56家,年加工销售额18.2亿元。 (5)    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经工商登记注册、在6年社以“公司+农户”、 “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市场+农户”等方式推动了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近3.5万户、联结各类基地15万亩。在龙头的带动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各类种养业大户6000户。 (6)    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开化龙顶名茶市场、集镇农贸市场等农产 品批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监管,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体系。同时依托县农技110、淘宝网、易拍网等,建立开化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多渠道销售优质农产品。 (7)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农产品名牌培育力度,开化县先后被评为“中国 龙顶名茶之乡”,“中国金针菇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和“中国根雕艺术之乡”,进一步打响了“开化龙顶”、“钱江源”、“菇老爷”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8)    加大农产品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推广组织,搭建农产品推广服务平 台,着力破解农产品“卖难”现象。通过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举办开化龙顶名茶品茶会、钱江源生态旅游文化节,积极组织经营主体参加浙江农产品博览会、生态衢州·上海推介会等知名会展,鼓励经营主体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宣传推介开化农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9)    强化科技服务。构建了农民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和科技信息合 作“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成立了农村合作协会、农信担保公司,开通了农村合作信息网。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网点243家,优质农资配送率达到90%以上,评定信用村73个,小额信用贷款证持证数4.8万户。 (10)   强化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技110服务体系,做好农技110进村入户 工作;启用农民信箱2.3万户,村级涉农网络信息覆盖率已达100%;率先在全省开通“96008110”新型为农服务热线,通过电话随时在农技110网上发布供求信息或收听其他供求信息情况;在县农技110服务中心建立“开化县绿色生态农产品展示中心”,引导农民接轨大市场。 (11)   强化政策服务。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对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科技推广应用、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等领域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财政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和主导产业建设的支出就达400多万元。   一、 培育品牌——开化龙顶茶发展之路分析 (一)开化龙顶茶简况 1、开化龙顶茶特征 开化龙顶名茶产于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浙江人民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开化县。开化茶叶早在明清时就为贡品。“开化龙顶”茶是选用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二叶为鲜叶原料,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精制而成的。外形紧直挺秀、嫩绿细润,内质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汤色杏绿清澈,叶底匀齐成朵,具有“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和“好看,好闻,好喝”的“三好”特点,堪为绿茶“一绝”。 2、开化龙顶茶获奖情况  “开化龙顶”名茶自1985年被评为中国名茶以来,获得多次中国国际农博会、中国国际茶博会、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荣誉86项。入选全国“十佳区域公用品牌”、“浙江省十大名茶”、“十大最受市民喜爱的品牌农产品”。被延续确认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特色农产品品牌”。 3、开化龙顶茶生产规模 表1:开化县茶产业的发展规模 项   目 单 位 数 量 茶园面积 千公顷 6.8 茶叶产量 万吨 1.034 茶农户数 万户 2.53 企 业 数 个 400 行业销售额 亿元 4.15 年加工能力 吨 20000 精制茶产量 吨 10000 出口产量 吨 10000 出口产值 万元 9000 注:数据截至2007年12月31日 (一) 开化龙顶茶的品牌建设   1、整合品牌 将原有的12个商标协调统一为“开化龙顶”商标,确立“开化龙顶”为全县公用的名茶品牌,通过品牌整合形成“拳头”,全力推进“开化龙顶”品牌市场开拓。 2、建立品牌宣传促销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力军,举全县之力集中打造“开化龙顶”品牌。政府每年投入300多万元,在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地举办开化龙顶名茶推介会、品茶会等活动(其中在上海连续举办了13届大型专题宣传活动)。从2007年开始每年在开化举办开化龙顶开茶节(斗茶会)活动。 3、强化品牌管理 成立开化龙顶名茶协会,开化龙顶品牌管理委员会、地理标志管理委员会, 制订《开化龙顶名茶商标包装物管理办法》,实行编码管理,实现品牌、商标、质量、包装的“四统一”。在此基础上,在美、英、德、法、俄等《马德里条约》成员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注册了“开化龙顶”国际商标,成功注册了开化龙顶茶原产地地理标志,向WTO成员国申请保护“开化龙顶”品牌。 4、建立品牌文化建设机制 2007年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开化龙顶茶文化研究中心,挖掘整理具有 浙西特色的茶俗文化,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诗词等作品,拍摄完成首部以茶叶为名的电影《龙顶》,开化龙顶炒制工艺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五是创新品牌运作机制。成功注册开化龙顶证明商标,推行“母商标(开化龙顶)+子商标(企业商标)”的双商标营销机制,制订了《“开化龙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标志着开化龙顶品牌管理运作模式开启了一个新方向。 表2:龙顶茶品牌建设简况 省份 县乡镇 茶品种 主要品牌 生产厂家 获奖情况 浙江   开化   开化龙顶 开化龙顶 全县公共品牌 86次 开化龙顶 凯林 开化县名茶开发公司 36次 有机绿茶 元峰 开化宝纳制茶有限公司 12次   (二) 龙顶名茶专业村——开化县池淮镇滩头村   1、滩头村概况 滩头村地处池淮镇“十里滩头”源头,是新安江水库移民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33户753人,土地面积4690亩,其中水田720亩。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由于地处偏僻,可谓是一穷二白,村民基本住着泥土房。近年来,滩头村以发展名茶产业为先导,促进村民致富,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整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人均收入达到7687元。近年来,滩头村先后被评为省五好村党组织、是劳动模范集体、先锋工程示范点、文化特色村。 2、滩头村茶产业的经营模式示意图
3、模式与效益分析 (1)模式分析:“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把千家万户小规模大群体的分散种植联系起来,带领社员共同走向大市场,实现“强强联合”,不断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茶农可以参与并共享市场收益,解除了茶农产后卖难的后顾之忧。 此外,企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经营管理、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项工作上来,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产,使企业得到了超常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合作社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政府牵头,合作社运作,企业参与,农户积极,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2)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地方财政收入增加等 生态效益: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村容村貌等 社会效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客观上改善治安、扩大地方知名度、有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3)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①规模和总量相对较小。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开化县茶园多为农户分散经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多数茶园开发建设起点标准不高,发展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粗放,茶叶资源综合利用不足,单产过低。此外,大多数茶企主要是以出售初级产品为终点,利润率较低,利润空间较小,直接导致带动茶农增收难。 ②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市场外拓能力弱。 ③随着“开化龙顶”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和茶叶总量的激剧扩张,品牌的保护和管理趋难。 ④由于茶农的文化力支撑程度低等原因,导致科技推广率低,。 (4)建议与启示                    ①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形成区域化的集约化生产。 ②立足“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地—茶厂—茶农—研发—市场等各个环节的合作经营。 ③鼓励和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发展潜力大的加工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扶持龙头企业,支持做强做大,形成梯队结构,不断增强产业带动作用。 4、滩头村村民人均收入结构图
三、政策扶持——开化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分析 (一)开化食用菌产业简况  1、产业规模  2007年全县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1.5095亿袋,其中金针菇11632万袋,黑 木耳1320万袋,其他菇类2143万袋。生产总量超过1000万袋的乡镇有3个(华埠、林山、城关),从业农户达5168户,从业人员超过11000人。全年实现销售产值4.2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7.91%;为农民增加收入3.1亿元; 2、产业效益 根据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统计568户菇农,累计生产金针菇1604.8 万袋,生产成本1524.56万元,平均每袋成本0.95元;总产量达706.11公斤,平均每袋产量0.44 公斤;平均每公斤销售价格 5.43元,实现销售毛收入3834.17万元,菇农净收入2309.61万元,平均每袋净收入1.44元,平均每户净收入4.0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3.83。 3、产销区域 金针菇基地主要集中在开化县华埠镇、林山乡、城关镇、中村等少数乡镇,约占全县金针菇生产总量的90%,金针菇销售区域较为广阔,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黑木耳生产主要是林山、苏庄的乡镇农民携技带菌集中在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和四川等地段木栽培,黑木耳品质好,价格高,多数经加工后销往国外,本县主要经包装后作为礼品销售。秀珍菇、姬菇等其他品种基地零星分散,产品主要通过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窗口外销“长三角”地区。 4、生产模式 开化县县菇农利用本地资源、劳动力优势,在当地生产菌袋,然后把菌袋外运的各大中城市的城郊租用蔬菜大棚或空闲厂房,进行出菇管理,鲜销当地市场,有效地解决了我县市场容量小,销售难的问题,降低了菇农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种菇效益。农民携技带菌、分段生产、跨区域经营的生产模式。 5、产业组织 主要是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县食用菌协会,均为非常设机构,无固定经费和人员编制。有龙头企业7家,8家菌种生产单位,专业合作社23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3家,县级3家。日常管理、组织协调、技术推广工作由县农科所承担。 (二)政府扶持 1、产业政策 (1)从1993年起政府给予每袋0.3元贷款; (2)2005年以来园区建设每平方政府补助30元; (3)柴改煤灭菌灶推广使用每户补助500元; (4)政府领导每年外出慰问菇农; (5)2008年开展食用菌生产综合保险; (6)制定实施了《开化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开化黑木耳》、《金针菇》省级地方系列标准和《无公害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7)2008年由县农科所选育的黑木耳新品种“浙耳1号”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8)充分利用各种展会、媒体大力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多次在上海、杭州等地开展以食用菌为主打的绿色食品推介,积极参加省农博会等会展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2、技术支持 (1)1985年县农科所从省农科院引进食用菌生产技术,在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的指导下,培育了金针菇和黑木耳两大品种。 (2)1993年协作省农科院完成了金针菇“F7”品种的选育 (3)2001年承担完成了“浙耳1号”(原开化黑木耳)品种认定,2008年又获国家农业部品种认定 (4)1999年、2000年先后制定了全省第一部“开化黑木耳”、“开化金针菇”省级地方标准 (5)2000年研究推广了“金针菇大棚高产栽培技术”,2003-2006年推行了金针菇标准化生产技术,为全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典型食用菌生产企业-----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   1、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概况 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5年,是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投资创办的国有独资企业。它是开化最大的食用菌企业,集食用菌科研开发、菌种生产供应、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下设食用菌研究所、基地发展部、菌种生产部、市场营销部和财务部;拥有全省最大的优质黑木耳和金针菇生产基地。菇老爷公司从生产基地建设、菌种生产、技术辅导到产品营销实行一条龙服务,联接农户达 4500多户,2008年又联系县人保公司开展了食用菌综合保险业务,加强了菇农外出保障力度。 2、生产模式 该公司目前大部分的货源来自菇农,货源供应充足,并且近几年来市场扩展非常迅速。公司的领导人认为要以最快的速度、让尽量多的市民消费某一产品,关键在于畅通的销售渠道。例如“菇老爷”公司在带领菇农开拓上海市场时,采取了“主攻集市(农贸市场),专攻超市”的办法。公司通过电话联系、网络沟通、同行介绍等途径,与上海的各大农贸市场、知名超市建立了业务关系。上海忆元食品有限公司在试销“菇老爷”牌金针菇和黑木耳后,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很快便与“菇老爷”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与此同时, “菇老爷”公司还成功引介了本县封家、城关、林山等乡镇设在上海的食用菌协会成员,进入了江桥、彭埠、曹安、北市、浦东等上海15个大型农贸市场。 3、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公司带动农户5000多户,发展各类食用菌10000多万袋,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菇老爷是开化县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可以说是在菇老爷公司的带动下,食用菌产业成为了开化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因此该公司连续4年被评为衢州市先进农业龙头企业,2002年被列入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2)社会效益:从农村收购食用菌,提高了农民种植食用菌的热情,菇农有了一 定的收入来源,并且不需要外出销售,方便了菇农从事食用菌行业。公司提供的优良菇种和技术支持,使许多村庄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种植基地,有利于促进食用菌产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数量型经营向质量型经营转变。 (3)生态效益:对野生种类的保护和适量采摘,以及推广种植,有利于维护生 物的多样性。 4、存在的问题 (1)食用菌的养殖仍旧太散,单家独户的生产限定了养殖规模。就一些产量高的村来看,规模大的养殖大户并不多,基本上都是中小规模生产,没有专门的场地,而是放在家中养殖,没有专业的养殖条件。并且劳动力有限,从外地雇佣的情况很少。 (2)技术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政府在技术上给予了很大支持,但是在落实上和菇农的接受上,存在不少困难。不少菇农表示技术培训太过理论,无法给予他们实际操作上的帮助,或者表示不愿接受技术指导。因此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还相对不足,许多乡镇的农民的食用菌生产还保留在比较原始的生产模式上。 (3)后加工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增加产业的经济效益。 5、建议与启示 (1)通过典型引路的方法,转变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进一步提高菇农的劳动素质和市场竞争意识,以便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技术培训体系,以及食用菌市场信息的传播体系,推动产业化的实现。 (3)完善食用菌标准体系,规范食用菌从野生资源保护采集、人工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所有环节,从基础、产品、安全卫生等方面设计食用菌行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例如:食用菌基础标准、食用菌产品标准、食用菌质量安全检测方法标准、食用菌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食用菌操作规程标准、食用菌原产地保护标准等。   四、依托龙头企业——开化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分析 (一) 开化生态畜牧业简况   1、全县畜牧业概况 开化县生产的畜禽主要是生猪和家禽,2007年开化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26%,达到15398万元。全年出栏生猪14.7万头、存栏10万头,家禽98.7万羽、存栏62万羽。 2、开化畜牧业特色 (1)生态养鸡:据调查开化县生态养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田地放养、果园放养、吊瓜地放养,还有河淮竹林放养等几种模式。即形成“鸡除草吃虫,鸡粪肥田”的良性生态循环,既解决了农村发展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使山地、林地的牧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 (2)生态养鹅:经过摸索,现已形成了冬闲田养鹅、种草养鹅、种草和放养相结合等几种模式。在荒地闲田放牧,既可利用草资源又增加土地肥力,鹅粪经堆积发酵后用于种植牧草,达到良性的生态循环。 (3)生态养猪:由于开化县处于钱江源头,地理环境及生态县要求,开化县生猪生产以中小规模发展为主,出栏6000头以上8家,其余的以存栏300-500头为主。猪肉产出农户散养、规模户各占50%。牛羊饲养刚起步,现已立“苏庄养羊合作社”,部分养户实施产销联接。 (二) 生态畜牧业龙头企业——衢州市顺康牧业有限公司   1、顺康牧业有限公司概况 (1)公司基本情况:衢州市顺康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猪为主的生态养殖企业、是全县最大的生态养殖基地、优秀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国家农业部扶持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的示范场。公司坐落在开化县桐村镇裴源村,四面环山。拥有资产577万元,现有占地面积250亩,其中饲料、蔬菜基地200亩、37亩水塘。养殖场年产生猪8000头,朗德鹅5万羽。37亩水塘放养近千只野鸭以及400余只孔雀、鹧鸪等珍禽,4万尾草鱼、鲫鱼。种植200多亩牧草和近百亩茶叶、小竹。 (2)公司特色产业:鹅肥肝加工和生物肥加工是公司特色产业。目前公司主要经营鹅肥肝、鹅体、鹅掌、鹅头、鹅翅、生猪等。猪、鹅、有机肥是公司的三大支柱产业。2008年实现产值770万元,其中生猪产值700万元、朗德鹅产值60余万元。 (3)公司发展道路:公司自创办以来一直走循环利用发展道路。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养殖——沼气——种植”、“种——养——加工”、“沼气——发电——生产”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至今累计在场低洼处投资建造容积为450立方米的沼气池,650立方米的沼液沉淀池,90立方米沼液贮气罐,一座120KW小型沼气发电机组等粪便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系统工程。 2、顺康牧业有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顺康牧业有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当地特点, 由“养殖——沼气——种植”、“种——养——加工”、“沼气——发电——生产”三条生态产业链联结而成。  (1) “养殖——沼气——种植”模式:将养殖场的污水等废弃物送入沼气治污工程进行处理,处理设施产生的剩余沼液和沼渣一部分通过3200多米长的输液管道、12个沼液供给点送到农户田地,支持农民灌溉农作物;另一部分和养殖场的大部分粪便一起加工成有机肥对外出售。 (2)“种——养——加工”模式:充分利用沼气池多余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种植牧草,为公司的法国朗德鹅养殖场提供食料,喂养朗德鹅。最后将鹅运入加工厂加工销售。 (3)“沼气——发电——生产”模式:利用沼气贮储罐收集沼气,120千瓦/时沼气发电机组化“气”为“电”,每天持续供电8——9个小时,为公司提供生产生活用电。 3、模式分析 (1)顺康牧业有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发挥当地优势,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大胆创新,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贯彻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变废为宝,形成了污染物零排放的“猪、鹅、有机肥”三大特色循环经济产业。 (2)开化位于钱塘江源头,特殊的地理区位要求开化当地政府与人民切实做好环保工作。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促使顺康牧业有限公司摸索一种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生产模式。同时政府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为生态无公害产品的发展提供保障。 (3)它改变了经济增长只能靠消耗、枯竭生态环境资源和资源、能源不间断地变成废物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形成一个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保与社会稳定和谐的共赢。 4、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①通过走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企业由原来建场的8头母猪、370平方米建筑物发展为年产8000头生猪、5万羽朗德鹅,建筑占地13亩、饲料基地及鱼塘215亩、联系大养殖户4户、小户200多户的生产规模。现在年营业总额达700 万元——1000 万元。鹅肥肝生产销售量省内排名第二,年效益400万元以上。 ②通过青饲料喂养既改善了饲料结构,又丰富了饲料营养,延长公母猪利用时间,并按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要求组织生产,产品达到了无公害质量标准,猪肉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比一般生猪收购件格高50元/头,按年产生猪7000头计算,累计每年可使生猪增效35万元。 ③以生猪养殖重点,通过沼气工程建设,并在周围建立了鱼塘和青饲料基地,延长了食物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190亩的青饲 料基地,每年可通过四季轮作生产170多万公斤的青料投喂养生猪,每年可节省饲料成本60万元。 ④不仅壮大了企业,也实惠了农民。农民可免费获得肥料灌溉农作物,节约农业成本,为农作物丰产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公司“三供一包”(即供鹅苗、供技术服务、供饲料,以保护价收成鹅)的形式保护农户利益,增加农户收入。  (2)生态效益:企业循环综合利用粪便、沼液、沼渣等废弃物,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保护当地环境,节约能源,唱响了生态文明之歌。沼气治污工程不仅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减少资源浪费,节约能源。不仅改善了青饲料和蔬菜基地的肥力,还改善了畜禽养殖的生态条件,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还有极大地提高了种猪、朗德鹅的健康水平。同时为当地农作物提供了高品质的肥料。 (3)社会效益:企业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养殖——沼气——种植”模式使企业与农民的关系由对立走向合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运用也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存在的问题 (1)从企业区位优势来看,企业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对扩大再生产、运送原料和产品等造成阻碍,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2)从企业供电情况来看,沼气发电的供应量仍不能完全满足整个企业的用电需求。 (3)从理论技术来看,目前企业研发部门人数少于五人,仍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4)从循环经济模式推广来看,开化县禽畜养殖业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养殖户仍是少数。生产规模小,资金不足,无力购买治污设备是造成现状的重要原因。 (5)从区域系统化来看,目前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仍局限于个别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停留在微观层面。企业之间,乃至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还没有形成。 6、建议与启示 一方面,合理选择规模化养殖场场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种养有机结合,将畜禽生态养殖作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重要内容,与农业、种植(果、青)园、山林统一布局。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应用新技术,发展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依靠科技——开化黄石村沼气发展之路分析 (一) 沼气简况   1、     沼气的定义 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有机物在隔绝空气和在一定温度、酸碱度的条件下,经过发酵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其抗爆性能好,热值较高。与空气混合燃烧时,呈蓝色火焰,温度高达1400℃,能产生大量热量,每立方米沼气的热值为6500大卡,相当于原煤3.03公斤。 2、沼气的发现 沼气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于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1916年俄国人Β.П.奥梅良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但不是纯种)。中国于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出的甲烷菌种近20株。 1、  沼气的发酵与使用 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又称自动净化器)是由法国L.穆拉于1860年将简易沉淀池改进而成的。1925年在德国、1926年在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沼气发酵技术曾在西欧一些国家得到发展,但由于廉价的石油大量涌入市场而受到影响。后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又重新引起人们重视。1955年新的沼气发酵工艺流程──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产生。它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流程,使单位池容积产气量(即产气率)在中温下由每天1立方米容积产生0.7~1.5立方米沼气,提高到4~8立方米沼气,滞留时间由15天或更长的时间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4、中国沼气的使用 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罗国瑞在广东省潮梅地区建成了第一个沼气池,随之成立了中华国瑞瓦斯总行,以推广沼气技术。目前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数量达 1300万座。而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生产性试验装置已在糖厂和酒厂正常运行。 1、沼气的能源价值 据专家测算,一个家庭安装一个6——8立方米的沼气罐,年可产沼气300——500立方米,可解决3——5口之家一年的正常生活之需,每年可节煤约1600公斤,节电约230千瓦时,我国农村现有2亿多农户,每年可节煤1亿多吨,将为国家节省大量资源。   (二)沼气工程示范村——开化县桐村镇黄石村   1、黄石村概况 (1)黄石村基本情况:黄石村地属浙江省开化县桐村镇下辖一行政村,位于县城南部33公里。全村53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84人),169户。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850元。区域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9亩,山场面积4600亩。粮油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播种一季;经济作物以豇豆、苦瓜“两干”蔬菜为主。林木以阔叶林、松杉林为主。村民家庭经济收入:其一,以生态效益农业的豇豆苦瓜“两干”蔬菜为主导,辅以蚕桑、毛竹、茶叶、果蔗等多种经营;其二,以经营“农家乐”,经商,办厂,企业上班和外出务工。 (2)黄石村沼气工程:2003年,在县能源办的大力支持下,黄石村实施了国家农业部生态富民工程计划“器(太阳能热水器)——气(沼气)——池(污水处理池)能源工程”。目前全村90%的农户都安装了太阳能,户用沼气达到85%,污水处理率和清洁能源利用率都达到100%。安装污水净化处理管网4600米,砌做污水地埋式无动力净化厌氧池、沉淀池、过滤池180立方米,建设人工湿地300米。2008年05月15日,秸秆沼气黄石新区集中供应示范点基建项目在黄石村动工。于2008年09月19日产气燃烧试验成功。   表3:03年——08年黄石村户用沼气安装使用情况(户口总数历年有变动)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累计户用沼气(口) 50 70 90 110 120 130 累计入户率(%) 40 55 65 75 80 85   2、户用沼气 (1)定义:户用沼气是指农村中供家庭生产生活使用的沼气 (2)户用沼气(秸秆和人畜粪便混合沼气)发酵主要原料:人畜禽粪便、秸秆等。 (3)户用沼气发酵工艺原理:在一定要求的温度、水分、酸碱度和密闭的条件下,分解细菌将沼气发酵原料粪便、秸秆等中复杂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质,为产甲烷细菌提供可利用的碳源和能源。甲烷细菌再将各种简单的有机质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最终产气。 (4)户用沼气工艺流程:该技术具体工艺流程:秸秆处理与粪便混合——堆沤——投料——加水封池——点火试气。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①        秸秆处理与粪便混合:首先将秸秆铡成3厘米(一寸长)左右,然后 与粪便混合。注意含碳素原料和含氮素原料的合理搭配,鲜粪和作物秸秆的重量 比为2:1左右,碳氮比为20-30:1。
②堆沤:把秸秆和粪便混合均匀,人畜粪便的数量不够,可添加适量的碳酸 氢铵等氮肥,以补充氮素。混合原料太干,要加足水,然后用薄膜覆盖,堆 沤7天左右,便可作发酵原料。 ③投料:将预处理的原料和准备好的接种物混合在一起投入池内,池内堆沤期间料液干物质含水量控制在6%-8%。入池的发酵原料不压实,以松散为好,池内进料口下口,直径一米的地方不要堆沤发酵原料,以便以后畅通进料。然后盖住活动盖和进出料口上口,池内堆沤发酵夏天1-2天,冬天3-5天。 ④加水封池:当发酵原料料温升高40——50摄氏度,在维持1——2天,即可倒入稀人粪尿、晒好的水和接种物入池,沼气发酵浓度控制在6%-10%。夏季发酵料液浓度6%左右;冬季发酵料液浓度8%-10%。以料液量约占沼气池总容量积的80%-85%。加水搅拌均匀后,要及时将池密封。 ⑤放气试火:沼气发酵启动初期,通常不能点燃。因此,当沼气压表压力达到2千帕以上时,应进行放气试火。所产沼气可正常燃烧使用时,沼气发酵的启动阶段即告完成。 (5)户用沼气用途:户用沼气主要用于农村家庭生活燃烧。通过管道将沼气接入家中,代替石油液化气,用于烧饭做菜。 (6)户用沼气模式分析: 从原料上来说,黄石村的户用沼气以人畜粪便为主要发酵原料,使用家庭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沤制沼气,充分利用了废弃资源,变废为宝,大大地整治了村庄的面源污染。同时改变了依靠砍伐林木或使用石油液化气作为家用燃料的传统做法,有力推动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村庄环境卫生的整洁。另外对沼气原料的需要促使农户扩大自家的养殖规模,既增加了农户收入,又能通过养殖产生的污水沤制沼气。 从沼气废渣来说,户用沼气池内的沼液和沼渣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浇灌农作物。 (7)效益分析    表5:黄石村秸秆沼气与其他生活用能年总支出对比表 序号 生活用能名称 日支出 其他投入 一年365天总支出 与秸秆沼气年支出对比 备注 日用能量 单价 支出金额 1 秸秆沼气 1.2 M3 1元/ M3 1.2元 捐2吨干稻草计200元 638.00元     2 液化气 40天/瓶 100元/瓶 2.5元   912.50元 +274.50元   3 薪柴 15公斤/天 0.3元/公斤 4.5元   1642.50元 +1004.50元   4 煤球 6只/天 0.45元/只 2.7元   983.50元 +345.50元   5 4度/天 0.55元/度 2.2元   803.00元 +165.00元   说明:①以上以户为单位,每户按4口人计算; ②支出指一日三餐蒸饭、煮菜、烧开水等炊事。   (8)综上所述,黄石村形成一种由户用沼气带动发展起来的循环生态经济模式——“养殖——沼气——种植”。 下图为黄石村户用沼气循环生态经济模式。
四、            总结与展望 (一) 进一步做强茶产业 1、深入实施开化龙顶名茶品牌战略 以规划为龙头,建设茶叶良种繁育、质量安全、市场流通和政策保障四大体系,争创驰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 1、     提高经济效益,培育龙头企业 实现开化县茶叶产业由注重面积的扩张向注重面积与优质、高产、高效相结合转变,由千家万户自然经营向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转变。 2、     建设标准化茶园 积极鼓励茶园合理流转,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强茶园的基础设施和观光茶园建设,培育一批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示范茶园。 3、     加强品牌管理和保护 全面执行《开化龙顶名茶商标包装物管理办法》、《开化龙顶茶省级地方标准》和《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的要求,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及掺杂使假等行为。 4、     建立源头追溯机制度和诚信档案 对茶园进行登记、建档、立牌,分类管理,控制茶叶生产源头。做好原产地标记的使用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原产地标记在品牌保护、产品升值和包装物管理中的作用。  (二) 实现食用菌产业跨越式发展  1、加强食用菌良种繁育 完善菌种科研、检测、试验示范设施配套,建设省内一流的食用菌科研及良种繁育中心。 2、建设产业化龙头与合作组织 做大做强食用菌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制度;加大对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规范化组织建设力度,形成一批生产、加工、营销分工协作的专业合作群体。 3、实施名牌战略工程 完善质量标准和主要品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强ISO9000、ISO14000及HACCP的认证及质量体系建设。 4、培育市场 组织引导农户开展跨区域生产经营,不断拓展“走出去”的范围。努力开拓国外市场,争取组织菇民走出国门;同时完善国内销售网络建设,建设体现开化食用菌品牌的专卖窗口,并初步形成配送体系。  (三) 巩固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1、建设畜禽种苗基地 开化县畜禽种苗发展落后,是制约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对畜禽种苗基地的建设。 2、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和县内外市场 顺康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型的畜牧业龙头企业,目前开化县缺少加工型畜牧业龙头企业,培养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显得尤为必要。利用畜牧龙头企业拓展县内外市场,依托上海、杭州市场销售开化县绿色特色畜禽产品。 3、完善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利用开化县农技110的优势资源,做好开化县畜产品市场信息网,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开拓销售市场。 4、建设畜牧兽医保障体系 要建立一支与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要改善科技推广单位的办公条件,主要是加大对县级科技推广单位检疫、检验设备的投入,引进新品种,推广新型适用技术。     七、访谈录 (一)附件1——林业局访谈录   8月14日下午我们一行五人来到开化县林业局,对林业局龙顶名茶技术人员进行了访谈(Q:提问;A:回答)   Q1:开化县生态农业的发展中,“龙顶名茶”这个品牌的发展很有特色,是如何开始发展龙顶名茶这个品牌的? A1:首先,就像上面说的一样,开化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适合茶叶种植。其次,茶本身是生态与经济的一个很好结合点。第一,茶树本身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碳排氧的作用;第二,茶叶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开化种植、制作茶叶本身有比较悠久的历史。   Q2:到目前为止,开化龙顶名茶的生产情况如何? A2:到08年为止,有10.2万亩茶山,总产值4.15亿元。产名茶13245吨,总产值2.41亿元。茶叶生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茶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Q3:请问茶叶在开化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历史沿革? A3:茶叶是开化传统的优势产业,在明清两朝作为朝廷贡品,在民国时期大量出口,60年代随着全国茶产业一起走入低谷。我县从59年开始挖掘传统茶产业的发展潜能,但是从60年代开始直到97年,发展一直很缓慢。97年以后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Q4:这么看来97年是一个分界点,为什么97年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A4:这中间主要是观念的改变。97年之前,产量一直都在徘徊,主要因为当时是为了生产而生产,采用“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思路,计划经济的思想很严重。97年以后开始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宣传,注重品牌建设,以销量带动生产,产量因此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Q5:97年以后开化茶产业发展的经验有哪些? A5:第一,是政府重视,政策扶持。比如说在“生态立县,特色立县”的政策下,开发性系茶树良种基地补助300元/亩。 第二,品牌建设。比如,每年3月22日会在开化县举办“开茶节”,“斗茶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人士参加。同时,每年县委四大班子成员会组队到北京、上海、沈阳等城市推销“开化龙顶”这个品牌。 第三,产业整合。开化龙顶在97年12月注册成立了“开化龙顶名茶公司”,成立“开化龙顶名茶协会”。利用公司对这个品牌进行管理,采用“会员制”对龙顶名茶的生产进行标准化管理。逐渐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龙顶名茶产业。   Q6:刚才提到“开化龙顶名茶”的品牌管理,请详细说明一下。 A6:这个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在刚开始创建龙顶名茶这个品牌的时候,主要是集中生产,将全县成百上千家的小作坊纳入龙顶名茶的生产体系,开始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生产、销售。而到了近几年,龙顶名茶品牌已经比较成熟,我们注册了“开化龙顶”证明商标,在这个证明商标的基础上,开始分化“开化龙顶”这个品牌。   Q7:开化龙顶生产到目前为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比如获过什么奖项之类的。 A7: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86项省部级以上的奖项。获得85年、91年“中国名茶”称号,04年、09年浙江“十大名茶称号”,从98年起被评为“浙江名牌”等。   Q8:在“开化龙顶名茶”的发展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当前的“开化龙顶名茶”种植、生产、销售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A8:主要存在几方面为题: 一是品牌管理问题。开化龙顶名茶这个品牌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现在假冒伪劣产品比较多。 二是开化龙顶的生产散户仍然比较多,手工作坊的形势一是形成不了规模,二是标准化不够。 三是茶农赚钱不够多,主要的收益还是被中间商赚取了。  四是受开化县的地域限制,土地不够,难以进一步扩大规模。   Q9:下一步开化龙顶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A9: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像上面说的那样,继续发展“开化龙顶”证明商标,分化这个品牌。其次,努力研发茶园的机械化种植、采摘、生产等等。最后,研发开化龙顶茶叶的新品种,努力推广优良品种。   (二)附件 2——统计局访谈录   本实践团队在走访了开化县政府、农业局和林业局之后,8月14日下午来到开化县统计局进一步了解开化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并获取相关数据资料。统计局副局长张万龙接受了我们的访谈。整个访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Q:提问;A:回答)   Q1:张局长,我们已经通过县政府、农业局、林业局等有关方面了解了开化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大致情况。现在我们希望能从您这里获得一些更加详细的信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态农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您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开化县农业在经济贡献发面发挥的作用吗? A1:大致上说,近十几年来开化县的农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08年农业总产值是127134万元,比上年增加19153万元,增加值84432万元,占当年全县GDP的15.4%左右。这几年农业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   Q2:其中农林牧渔业各做出多少经济贡献? A2:呃,农业产值是90256万元吧,林业17245万元,牧业17198万元,渔业1360万元。主要还是靠农业。   Q3:那在农业产值中,哪些作物做出的贡献比较大? A3:一个是粮食作物,17760万元,占19.7%;一个是茶叶,17042万元,占18.9%;还有一个是食用菌,达到27413万元,30.4%。这三种农业作物的产值大。   Q4:现在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是多少? A4: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115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2%。   Q5:张局长,我们知道开化县自2000年提出“生态立县,特色兴县”的方针政策以来,一直在坚持走生态发展道路。我们县在生态农业方面的发展情况,您能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A5:先说说开化的地理环境吧。开化位于钱塘江的源头,保护水源水质责任重大。开化县向来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全县地表水水质是一类水标准。此外境内多山,全县85%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林总面积将近300万亩,林地面积267.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4%。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开化非常有特色的生态农业。由此发展了杉木、茶叶、食用菌、山茶油、根雕等特色产业。全县绿色生态农业比重已经超过90%,被列入全省首批绿色农业示范县。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生态农业逐渐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自身一定的模式。   Q6:“开花龙顶”名茶、“菇老爷”食用菌等应该是开化著名的特色生态产业品牌吧? A6:没错,“开化龙顶”名茶和食用菌是当地的龙头企业、特色品牌。“开化龙顶”名茶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开化县是全省最大的金针菇生产基地。目前已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茶叶十强县和食用菌十强县。   Q7:这两大产业的年产量和相应产值如何? A7:就08年来说,“开化龙顶”名优茶产量达到1300余吨,产值实现2.41亿元。“菇老爷”组织全县农户发展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1.6589亿袋,鲜菇总产量达到7.46万吨。大致实现销售产值4.8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8.25%,为全县农民增加收入2.07亿元。这些产业极大地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带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Q8:政府对当地的特色产业有哪些扶持政策,比如政策性农业补贴? A8:政府一直重视当地经济发展,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从补贴来说,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等。08年我县367位农机户购置农机具享受了补贴,补贴资金总额大概是130.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00多万,省财政补贴12万左右,县级财政大概是8万。除了拨款扶助外,政府还开办培训班,派遣农业技术员下乡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   Q9:农机户家中的机械主要是什么呢? A9:主要是炒茶机。刚才也提到了,开化山地较多,利于大规模机械作业的田地比较少。现在的农业机械主要是农户家里炒茶用的炒茶机。   Q10:生态农业对当地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A10:那肯定是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啊。比如茶叶,种植茶叶不但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也有利于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再比如杉木等林木,同样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有很大帮助。同时产业的生产流程很环保。   (三)附件 3——金星村访谈录   8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华埠镇金星村进行调研,村党支书郑初一接受了我们的访谈。(Q:提问;A:回答)   Q1:郑书记,您好!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下金星村吗? A1:好的。我们村位于城关与华埠两大集镇之间,紧邻205国道,依山傍水。全村现有山林面积10067亩,人均12亩,森林蓄积量3.5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81.4%,山林以集体统管为主,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   Q2:那金星村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A2: 种植茶叶是我们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我们从县特产局引进了茶叶优质苗,带领群众不断摸索,茶叶规模日益扩大,效益也不断提高。村里的茶叶种植面积为800亩,平均每人有0.9亩,全村一年种植茶叶的收入就达二百余万元。到去年底,全村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有80多户,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0多户。目前在金星村,不少村民靠种茶走上了致富路,茶农也从当初的两三户,发展到现在的220户。   Q3:那您村在发展茶产业方面有哪些较好的经验呢? A3:我们村从茶园的管理、采摘、加工、茶艺全面培训农民,昔日外出打工为主的金星人,如今春、秋季节已吸纳周边地区及安徽、江西等地采茶工300余人,年支付工资120万元,全村拥有茶叶加工机械25台,农户生产茶叶由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村民依托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村民陆续办起了“农家乐”,上海、杭州、衢州等地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驻足金星美景、享受农家风味的同时,带走了农民的特产。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村集体收入52万元。   Q4:除了茶叶,金星村还有其他收入来源吗? A4:由于我村的山林面积广阔,因而林木收入所占比重也比较大,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所占比重最高的时候达到将近70%。现在中央新出台了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对我村的影响也很大。   Q5:林权制度改革给金星村带来哪些好处? A5:山林管理由集体统管转为分配到户,因而资产变成了资金。依靠农民山林抵押贷款,全村山林林权能够灵活流转,盘活了林业资源,提高了林业效益,取得了农民增收、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等多赢局面。   Q6:那您觉得林权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A6:问题也是有的。最为担忧的是林政管理,有些村民自找门路,存在买空卖空的行为。同时山林防火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Q7: 可以简单谈谈金星村在搞好经济的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A7:我们倡导尊老爱幼,倡导团结互助,倡导新风尚,在发展全村经济的同时,也花大力气整治村容村貌,整个村庄总体上比较和谐。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发现问题,成绩可以不说,但问题一定要解决。   (四)附件4——滩头村访谈录   8月16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开化县池淮镇滩头村,与滩头村村支部书记项彩进进行了座谈。(Q:提问;A:回答)   Q1:滩头村远近闻名,以种茶著称,那据我们所知,开化许多村都是种茶叶的,你们和其他村比起来与什么不同呢,或者说有什么明显优势? A1: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产业,就是将茶作为我们的稳定的支柱产业了。我们的规模大,有自己的合作社。   Q2:你们大概有多少种茶大户,这个标准又是怎样界定的呢? A2:这个种茶大户的标准没有特殊界定,这么说吧,茶叶地有50亩以上的我们村有13个,毛收入大概有40万以上。像我的话,就有200多亩茶叶地,一年可以达到100多万的产值。   Q3:你们村名通过茶叶,大概每年的收入有多少? A3:人均有4500左右,我们村茶叶的总产值有600多万。我们还要从外地雇佣劳动力,光我们自己,根本忙不过来。   Q4:那你们外出务工的应该很少吧,有没有留守老人儿童方面的问题呢? A4:我们外出务工的大概只占到百分之十不到,那些孩子不在身边的老人也没有问题,就算没有孩子赡养,他们也能养活自己,他们可以摘茶叶啊,一天随便摘摘就有二三十。   Q5:滩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名茶专业村。你们在技术方面有没有花大力提升呢? A5: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加强经营管理,还专门请来了县城的茶业专家,对茶园进行改造,发展名优茶。比如这两年我们就与日本的一个协会合作,对杜仲茶基地花了很大力进行研究。同时合作社每年3月份都会组织茶农进行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等技术培训,还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提高茶农种茶、制茶的技术水平。   Q6:你们合作社是怎么收购茶农的茶叶的呢,有没有压低价格的情况? A6:没有。我们村有好几个大户,他们之间也是相互竞争的。茶叶合作社的社员是根据市场的波动,确定每天茶青的价格,然后由社员负责收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Q7:你们合作社成立以来,你觉得获得那些经验? A7:我们合作社成立其实主要就是为村民谋利益,解决了一家一户的难题。每家每户自己生产销售是很费时费力的,而且卖出的价格也不高。我们合作社成立就解决了他们的加工问题,收购问题还有质量问题。   Q8:那你觉得目前你们村在发展茶产业这块,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8:还是百姓的意识吧,茶叶种植生产还是太散了。百姓不愿意转出土地,还是喜欢单家独户生产,这个规模就扩大不了。   Q9:那你们这几年发展很快,有没有什么投资方向呢? A9:有了经济基础后,我们主要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惩恶“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秀美村庄。近几年来,我们村先后完成了村道硬化、路灯亮化、茶园改造、老年活动中心、电网改造、农民饮用水等工程。现通过宅基地流转,村民在新规划开发的小区新建了30栋面积共计10000平方米的新房。   (五)附件5——顺康牧业有限公司访谈录   8月16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开化县桐村镇裴源村的顺康牧业有限公司,与顺康牧业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Q:提问;A:回答)   Q1:贵厂是开化县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典范,而且有着良好的声誉,是开化县农业龙头企业、省农业科技企业。您能否具体详细地介绍下贵场的具体情况? A1:我们拥有资产577万元,现有占地面积250亩,其中饲料、蔬菜基地200亩、37亩水塘。主要产品为:年产生猪7000头,养殖朗德鹅4万羽、年产鱼量1.5万公斤。现有员工58人,其中具有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20人,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2名,助理畜牧兽医师3名,畜牧兽医技术员6名。2007年实现产值770万元,其中生猪产值700万元、朗德鹅产值60余万元。   Q2:你们畜牧场主要采取的是一套怎样的生态模式? A2:我们采用的是“猪—沼—草”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场区内分设生产区、办公区及生活区,猪粪堆积发酵处理区,污水处理区、沼液沉淀区,并利用每幢猪舍的地势落差,在场最低洼处建容积为300立方米的沼气池,400立方的沼液沉淀池,污水全部引进池内沼气处理,干粪发酵后用于山塘水库养鱼,沼液排入沼液沉淀池,然后进入田间积液池用于青料、蔬菜基地施肥,变废为宝,实现生产循环利用,实现排泄物的零排放。   Q3:那你们这个沼气工程建设的实施前后有没有大的改善? A3:那是肯定的,首先它就实现了养殖排泄物的零排放,不仅改善了青饲料和蔬菜基地的肥力,还改善了畜禽养殖的生态条件,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还增强了种猪、朗德鹅的健康状况。   Q4:那你们将这个沼气运用在哪些方面呢? A4:我们就是以沼气建设为基础,干粪发酵后用于山塘水库养鱼,沼液排入沼液沉淀池,然后进入田间积液池用于青料、蔬菜基地施肥,变废为宝,实现生产循环利用,实现排泄物的零排放。   Q5:你们是用青饲料喂养猪的,这种饲料和一般饲料有什么不同?
A5:通过青饲料喂养既改善了饲料结构,又丰富了饲料营养,延长公母猪利用时间,并按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要求组织生产,产品达到了无公害质量标准,猪肉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比一般生猪收购件格高50元/头,按年产生猪7000头计算,累计每年可使生猪增效35万元。
   Q6:我觉得你们这个 畜牧场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循环利用,养、种殖业成本低。经过了解,可以说贵场是以生猪养殖重点,通过沼气工程建设,并在周围建立了鱼塘和青饲料基地,延长了食物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 A6:对,我们的模式基本就上这样。我们有190亩的青饲料基地,每年可通过四季轮作生产170多万公斤的青料投喂养生猪,每年可节省饲料成本60万元,每年可减少化肥成本35万元。   Q7:你们场可以说运营得很好,可以说是其它类似饲养畜牧公司的典范,肯定有许多公司向你们取经。那你们公司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建场的,又是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场呢? A7:我们顺康牧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89年,但是是在最近三四年里才有这样的规模和效益的。那我们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呢,从理论上说,规模化养殖基地选址应避免在风景旅游区、饮用水源区、居民生活区等禁养区域,应选择在种植面积比较大、人口密度较小的围垦地区,畜牧养殖小区或远离村庄,或利用山地丘陵的山坳,这样能起到自然防疫屏障的作用。你们看我们这个地方就有这样的优势,所以当初定在这里。   Q8:当地政府对你们有没有给予帮助,有没有什么政策支持或者资金支持呢? A8:那政府对我们的帮助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是品牌宣传。各地和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农业方面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推广,结合养殖企业的实际情况,他们对我们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这样我们就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生化处理、沼气工程等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处理模式,通过多元化治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说是该地区的龙头企业了,当然是畜牧业方面的,各级政府都在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加快龙头企业的自身实力发展,把应用现代畜禽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与推进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结合了起来,加快了我们的发展。   (六)附件 6——黄石村访谈录   8月16日下午,本实践团队来到开化县桐村镇下辖的黄石村了解本研究课题的相关情况。在表明来意之后,村党支部书记王宝乐积极配合了我们的访谈工作。(Q:提问;A:回答)   Q1:王书记,听说黄石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极富成效,请问村里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A1:呵呵,我们的做法主要分三大块。第一就是整治村庄面源污染,提高资源再生价值。比如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加大施用复合肥与有机肥,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捕杀老鼠和综合利用人畜粪便等等。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以人畜粪便为主要资源的户用沼气工程,大大整治了村庄的面源污染,增加了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第二是积极建设基础设施,优化村庄自然环境。我们进行了旧村庄改造,建设生态村,整治河道,清洁饮用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第三,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我村实施了“器————池能源工程”,无论是对环境的保护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Q2:什么是“器————池能源工程”?这个工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2:第一个“器”,指的是太阳能热水器;第二个“气”,指的是沼气;第三个“池”,指的是污水处理池。这三个连接起来就是“器————池能源工程”。这个工程是在县能源办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农业部生态富民计划。   Q3:政府有什么扶助政策吗? A3:有,县政府拨款600万,村里出资200万建设工程,农民只需出劳力即可。   Q4: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 A4:这个工程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在沼气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之前我们村也引进过沼气,但是最后失败了。原因就是沼气的气味不好闻,太臭了。村民们都不愿意用沼气烧饭炒菜。怎么办呢?后来村干部就带头做沼气池,一共做了19口。产气之后,没有任何异味。村民们看到效果,纷纷主动要求使用沼气。另外,建沼气池有一定的要求,必须4*4见方。有的村民家里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也纷纷建造。   Q5:现在该工程实施进展如何? A5:目前全村90%的农户都安装了太阳能,用户沼气达到85%,污水处理率和清洁能源利用率都达到100%。安装污水净化处理管网4600米,砌做污水地埋式无动力净化厌氧池、沉淀池、过滤池180立方米,建设人工湿地300米。在这项工程实施期间,我们还着重抓了“三改”、“三联通”专项整治项目。   Q6:什么是“三改”、“三联通”?它的意义何在? A6:“三改”就是改露天厕所,改露天猪圈,改简易厨房。“三联通”就是卫生间联通沼气池,猪圈联通沼气池,生活污水联通净化处理池。06年5月底,全村的“三改”、“三联通”已经全面完成了。这个专项整治项目是为了保证“器————池能源工程”顺利完成而启动的。现在看来效果也很明显。   Q7:黄石村的沼气非常出名,您能具体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吗? A7:沼气的类别有很多。“器————池能源工程”中的沼气是一家一户用的以人畜粪便为主要资源的户用沼气。2008年我们又引进了全秸秆沼气。08年05月中旬秸秆沼气黄石新区集中供应示范点基建项目在黄石村动工,到了09月中旬产气燃烧试验成功。沼气的推广和使用既能使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产活动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达到村庄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也能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达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效果。   Q8:王书记,听说黄石村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模式,您具体说说好吗? A8:我们的处理模式是“门前三包,统一收集,就地分拣,无害化处理”。已被浙江省建设厅在全省山区农村普遍推广应用。具体说,我们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分类无害化处理,建造了一座六百多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厂。聘请专职的保洁员兼分拣员天天将村里固定垃圾箱里的垃圾集中清运到处理场,再进行垃圾分拣处理,最后进行分类无害化处理。   Q9:无害化处理是如何具体操作的? A9:嗯,比如有机垃圾进堆沤池沤制成有机肥;可以回收的垃圾集中销售给回收公司;医疗垃圾由村医生按上级卫生部门的规定处理;建筑垃圾送到规定的建筑垃圾填埋场;死鼠和病死禽畜垃圾进行深埋;电池电板垃圾封存到酒坛待国家有处理条件是集中送往处理。   Q10:那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哪里?村民年人均收入如何? A10:村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有二:其一,以生态效益农业的豇豆苦瓜“两干”蔬菜为主导;其二,以经营“农家乐”,经商,办厂,企业上班和外出务工。08年年人均收入是9440元。     五、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闵庆文,吴文良.中国区域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的生态农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3)    张壬午.县级生态农业建设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邱建军,任天志.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及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 邱建军,任天志,尹昌斌,王立刚. 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及循环农业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8 (6) 赵春江.精准农业研究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9 (7)王宏燕,曹志平.农业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8)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杨瑞文,赵士熙.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0)张壬午,齐树亭.生态农业技术与设计,河北科技出版社,1990 (11)吴方正.农业生态和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12)梁文举.区域农业生态设计,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13)马世骏,李松华.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科学出版社,1987 (14)杨京平.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5) Siobham Fennessy M and Mitsch W.Design and use of wetlands for renovation ofdrainage form coal mines.In:Mitsch W J And Jorgensen S E,eds.Ecological    Engineering: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J.Wiey & Sons,Inc.,New York,1989a.231~253 (16)lt L and Englund A.Ecotechnic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Proceedings from ecotechnics 95-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Mid Sweden University Press,1996 (17)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1074.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43456.htm (18)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http://www.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9/09/01/015791243.shtml (19)中共开化县委,开化县人民政府,开化县农业局,开化县林业局,开化县统计局,开化县金星村,开化县滩头村,开化县黄石村及衢州市顺康牧业有限公司相关文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