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号数量是怎么定的:走出安全文化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45:17

                     走出安全文化的误区

                            王兆善

目前,安全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讲起好听、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的东西,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安全文化的理解与实践中产生的误区是重要因素,亟待正本清源、走出误区。

走出安全"急功近利"的误区。急功近利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的普遍弱点。相对来说,安全文化建设见效慢,不是立竿见影就能取得效果的,而安全管理措施与安全技术措施见效快,见效快的东西总是易于受人们所追捧,而对见效慢的事物却有所怠慢。其实,人的素养的提高,价值观的转变,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特别是人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当然,采取强制的、惩罚性的手段可以立竿见影,使人的行为得以收敛。但是,惩罚式的制度见效很快,但是对人们的行为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人们只是慑于压迫,没有办法,暂时改变了行为,难以持久。如果处罚执行不到位,行为变得快,那么,回去的也快,因为制度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想。由于认为文化理念太虚、太“软”,加之没有从完整的文化视角来看安全文化,特别是没有从管理制度属性来理解安全文化,而是仅仅把它变成一种看得见的标语口号和突击性活动泡沫,习惯于对安全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的“装修”与”补强”,对安全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搞搞安全演讲、喊喊口号、贴贴标语、写写格言警句的层面上,使安全文化只能停留在表层,进入不了深层。其实,安全文化相对于与物质手段来看是虚的,没有像抓产品、技术、赚钱来得“硬”,没有像抓考核来得立竿见影,但对人的精神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体现为一种思想认同,一种价值取向。而思想认同决定人的行为,一旦员工认同文化的价值理念,就会成为一种力量,促进安全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安全文化的功能和规律,摒弃一些做秀式的,表面化的立竿见影的东西,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实实在在的安全基础工程来抓,通过制定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来落实。

走出"坐而论道"的误区。安全文化不在于说得怎么样,关键是做得怎么样。虽然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但停留在一知半解,不知道怎么去操作,往往热衷于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由于认识的不深入,行动也不可能到位,安全文化就沦为某些管理者时髦的口头禅。于是乎,开始时候大张旗鼓声势浩大,但遇到实际情况却束手无策,便逐渐偃旗息鼓,特别是发生了事故后就又滑入文化无用论的盲区。这种”高开低走”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文化管理的规律和具体方法,有愿望没有知识,有想法没有行动,没有体现知、言、行的统一。其实,安全文化是一种执行文化,只有从真知做到真懂、从真懂做到真言,再从真言变成真行,才能发挥文化的价值,体验文化的力量。“知、言、行”不是三个前后的连贯关系,而是互为因果、同时同发的内在逻辑。安全文化建设的真谛就在于知、言、行统一,把理念、制度和行为和谐统一起来,把企业倡导的安全理念转化为职工的岗位行动,把企业安全管理标准转变成流程,以及可持续性的行为习惯,使职工真正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成为自主管理的自觉践行者。否则,只能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走出"安全文化包包括理念、制度和物质行为文化三个层面,核心是安全理念和价值观,三者是一个系统整体,离开哪一样都难以发挥安全文化的作用。因此,既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把安全文化神化,光口喊安全理念口号,而不重视安全理念落地的研究,特别是如何把安全理念固化为制度规范与行为实践的探索。如果没有制度的配合,没有行为规范的跟进,安全文化只能是纸上谈兵的虚化,难以变成促进安全管理的有效实践。可以说,搞安全文化不一定避免事故,但出事故的肯定是不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的结果。而重视安全文化不在于空洞的一般化号召,不在于调门喊得有多高,更不在于把安全文化提到无以复加的位置,而在于是否进行常态管理,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渗透,点点滴滴的精耕细作,确保安全文化既有声有色又扎扎实实推进。

走出"工具化"的误区。过去,文化时常是一个忠顺的“仆人”,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当政治需要的时候,文化就充当论证意识形态正确性的工具;当经济需要的时候,又为经济发展鸣锣开道。改革开放以后,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文化又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道具”。文化这种非常尴尬的依附状态直到十七大才扭转,成为一种软实力,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配角变成了主角。同样,安全文化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持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种结果和目标,而不是临时作秀的道具和单纯的手段。虽然安全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方式,一种手段。但这种“手段”之功能、作用的发挥,是作为一种规则,一种制度,一种文化机理来实现的,是渗透到管理行为中的。它体现的是目标主导下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性。如果把安全文化仅仅当成工具被“利用”,当成解渴时需要的水,是难以发挥安全文化功能的,只会变成好看不管用的摆设。实际上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坚持后起作用的因素,不能说安全文化建设了之后,企业的事故就杜绝了,只要建设安全文化就可以不发生事故了。应该说,如果我们从战略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律,按照安全要求的行为规范去建设,各类事故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杜绝和减小。

走出"单打独斗"的误区。目前,安全事故出了以后,一些管理者为什么不讲实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应吸取的事故教训没有得到吸取,这与企业文化环境有关。企业文化决定安全文化,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安全文化。企业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影响因素,一个基础条件,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环境比较好,那么,推进安全文化来就相对容易些;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做什么、不做什么,没有正确的价值评判,靠单打独斗抓安全文化往往是孤掌难鸣。这其中涉及到安全文化很多的基本原理,如安全文化建设中强调的沟通、交流、共享理念,把自己获得的有用安全知识传授给别人,或从别人那里把有用的信息拿过来。这就好像你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遇到了危险,当危险排除后你立刻去告诉大家,以后其他人就不会再遇到这样的危险。如果一个企业比较强调服从,那么,在建立安全文化过程中就会出现沟通交流障碍,比如员工不太愿意提建议,发现了隐患也不及时去报告,怕说错了挨批评等等,那么,沟通、交流、共享的安全文化建设机制就难以形成。可以说,企业文化基础对于建立安全文化的难易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文化这个基础,没有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安全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离开企业文化环境来搞安全文化建设,是难以持续推进的。因此,必须在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使之与企业文化相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抓手,一个子文化。通过安全文化,在员工中树立“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才能以此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走出"就事论事"的误区。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灵魂,提示了安全管理的本质,但不能代替具体的安全管理。安全文化不能仅从表层分析问题,而是要善于剖析问题背后的因素。“修路法则”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在同一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即在同一地方摔两次跤),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地方出现同一差错(即在同一地方各摔一次跤),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此时,作为解决问题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而是修“路”。同理,如果就安全抓安全,出了问题就事论事处罚,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助于源头解决问题。胶济线为什么多次重复发生低级的、不该发生的事故?透过现象看本质,直接因素是违章,背后是管理问题;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问题出在下边,根子却在上边。职工的心,企业的根。安全反思并不仅仅是操作层的事情,而是所有管理层的事,既要自下而上更要自上而下;既要眼睛向内、对号入座,更要深挖根源,不断查找“使人摔跤的路上”的问题,通过不断修“路”,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制度机制建设,才是在真正加大从源头治理安全工作的力度。

原载《中外企业文化》2009/6“百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