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在呼叫中心的作用:历法思想与潜科学的萌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25:50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社会乃至人类思维等领域真实情况的理性认识。殷商时代,应该说还没有严格意义的、独立的科学;而即使有一些潜在的科学萌芽的话,那也是包容在宗教迷信的意识活动当中。凡关于风雨、灾异、丰啬、征战诸事,殷人都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神降的正面是福是祐,神降的反面是祸是凶,神与求神者之间的关系谓之“受”,如说“受有祐”,“弗受有祐”。因此,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有宗教意识的联系,其认识的网结点显示出没有社会分工的特征,仅把观念集体地投降于上帝神的支配。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正说明殷代宗教意识所重视的对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可贵的科学萌芽却同时产生了。
  ①历法  殷商时代的主要社会生产是农业,卜辞中有很多关于“祈年”、“受年”和“受黍年”的记载,这说明农业生产被格外重视,人们总是殷勤地卜问岁年。由于农业被重视,自然也就引起当时的文化官对于天文历数的探求,借以把握农业上正确的时间观念,例如:什么时候宜于种植,什么时候可以收获,以及什么时候宜于栽种什么,这一切都应及时把握住。因此殷商时人就从这种探求中创出了他们的历法。
  当时记时使用天干地支,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十干,跟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支相配。如甲与子相配成甲子、乙与丑相配成乙丑,这样依次轮流,配合至癸亥为止,恰恰配成为六十。干支记时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按十干的字义,前四项为一组,出现在先,有的学者认为它们象征鱼体形,有的认为它们象征工具形。后六项为一组,出现在后,都象征征战所用武器形。从思想产生方面讲,后者和殷先王命名为武器的字义相应,其取义之所以和生产与征服的自然现象相关联,这是因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整个集体意识,还没有表现出分工的形态。按十二支的字义,有农器形(“辰”),有尊器形(“酉”),有谷穗形(“未”)等,显然它们是适应于农业耕植的发展而出现的。“申”字有了联想的观念,后来“引申”之义,以至“神”、“申”之义,都由此发展而来。从序列上讲,“亥”与“子”相连,“亥”即商代王亥的“亥”字,“子”与商族祖先“契”同字,由此表现出对氏族祖先的拜崇。另外,从十干和十二支上也可以看出殷商文字大都是单字象形体。单字说明没有复杂的语言,象形说明对于现实世界观察的朴素。即使有些复字体,它们也是两个以上象形体配合而成,如“祀”字是贡桌形(“示”)与人跪形(“巳”)的配合,如器具诸字从“手”作,这表明在意识上还崇拜身体器官,甚至重视了“手”而缺少形而上的表象,或者说,思想意识更多选取感性直观的素材。
  殷商历法的内容主要是:(1)纪日法:以干支纪日;以当日为“今日”,当夜为“今夕”;以明天或本旬内的来日为“昱”(通“翌”),以次旬的某日为“来”,以过去的日子为“昔”,等等。说明当时人们对于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时态观念已相当明确。(2)纪旬法:以甲至癸的十日为一旬;但不是从甲开始,而是以癸为一旬中的第一日,以壬为一旬中的第十日。(3)纪月法:大月为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4)纪时法:一年分为春、秋。(5)纪年法:以十二月为一年,遇闰年则置十三月;一年又称一祀、一司(祠)、一岁、一春、一秋等。
  由于殷商时代农业的发达,所以当时的历数思想有如此的精密,历法有如此的完备。中国最早的纪时历法,只有殷商时代的文献最可靠,这是古代观念形态的最重要方面,它虽然和天体运行的神话想象相伴随,但却是最早的合于科学的发现。古代萌发的科学不能脱离宗教色彩,因此历法观念和祭祀祖先的观念不能分离。
  ②数学  从殷商以前的资料来看,中国早在原始社会就形成了十进制记数法①。到了殷商已经发展成完整的十进制系统,并有了固定的大数名称“十”、“百”、“千”、“万”,最大的数目到三万,如卜辞有“登妇好三千,登旅万”等。在一块甲骨上有由一到十的自然数,但没有和实物连接在一起的原始记数现象,说明当时已形成了抽象的数概念。不仅如此,还已形成了算术运算,但由于在甲骨上只能记录运算结果,不能记录运算过程,因此我们只能从一些结果中窥见某种运算,例如在一块甲骨上有如下记载:
  五十犬,五十羊,五十豚;
  三十犬,三十羊,三十豚;
  二十犬,二十羊,二十豚;
  十五犬,十五羊,十五豚。
  这些数目都是 5 的倍数,前三排又是 10 的倍数。此种现象绝非偶然,应通过运算得到。
  ③天象与气象  商王朝有一批观察天象气候和作记录的人,他们是甲骨文中称作“贞人”的史官。他们不仅将自己所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天象、气象作了记录,也记录了其他人观察到的一切现象。例如天象上的日食和月食(现在写作日蚀、月蚀),以及对各种星的观察等等。武乙时的一条卜辞说:“癸酉贞:日夕有食,唯若?癸酉贞:日夕有食,非若。”意思是:癸酉这一天卜问:黄昏时发现日食,是吉利(唯若)呢?还是不吉利(非若)?这可能是一条将发生的日全食的记录,日全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史官们已观察到有日食的迹象,才卜问是否吉祥。在甲骨文中还有史官们观察到的星,如大星、鸟星、大火(星)等。如卜辞中有“七日己巳夕壹,有新大星并火”。“新大星”是一颗新的大星,“并火”是接近火星。在欧洲发现的第一颗新星,是在公元前 134 年由希腊依巴谷记录下来的,比商代卜辞中记录要晚一千多年。
  从甲骨文看,对自然界变化的记录,要算气象方面的最多。可以说,我们今天一般所常用的气象名词(阴、晴、雨、雪、风、雷等),在卜辞中都有反映。我们只以“雨”为例。从目前见到的甲骨文来看,占卜雨的卜辞约占全部甲骨文的五分之一。为什么商王朝对下雨如此重视?这与当时的农业、畜牧业和田猎有密切的关系。如卜辞中有“不雨,帝佳旱我”,意思是:不下雨,是上帝要给我(商王自称)降旱灾。“贞:帝命雨弗足年?帝命雨足年”,意思是:上帝是否命令雨水充足年成好?是的,上帝是命令雨水充足年成好。甲骨文中还有这样一些卜辞:
  ①“癸酉卜,■贞:自今至于丁丑其雨。”
  ②“庚午卜,争贞:自今至于己卯雨。”
  ③“翌甲辰雨,允雨。”
  ④“辛酉卜,贞:自今五日雨,壬戌雷,不雨。四日甲子允雨。王占曰,佳鬼佳水。”
  ⑤“贞:自今五日雨,五乙己允雨。”
  ⑥“辛未卜,争贞:生八月帝命多雨?贞:生八月,帝不其命多雨?丁酉雨,至于甲寅旬有八日,九月。”
  这其中,第 1 条是占卜从癸酉至丁丑这五天下不下雨,第 2 条是占卜从庚午至己卯这十天下不下雨。两条都没有验辞,不知其结果是否下雨。第 3条是头一天占卜第二天甲辰要下雨,果然下了雨(允雨)。第 4 条是辛西这天占卜,从当天起五天内有雨,第二天壬戌只响了雷,没有下雨,第四天甲子果然下雨。商王占卜后说,不好,有鬼作祟,要发水了。第 5 条是占卜从当天起至第五天要下雨。到了第乙巳这天果然下了雨。第 6 条是辛未这天,史官争卜问:下个月是八月,上帝命令多下雨,还是不多下雨。结果是到第二十七天开始下雨,下到九月甲寅这一天,共下了十八天。
  ①  参见《中国数学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
  从这些卜辞中看,可以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对于下雨这一自然现象的观察是很仔细的,而且也有了预测,自今至于后几日下雨,有的果然下了雨。这种预测以占卜形式表现则带有迷信色彩;但是应该看到,史官们要是没有对气象变化观察的丰富经验,就很难得出这种判断,如果每次判断都是错误的,那么这个史官也就要被淘汰掉。所以说,将卜辞中关于有雨记载的迷信因素剔除,就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气象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