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hotmail免费邮箱:《小班化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33:48
《小班化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于丽平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10-10-15    
    

习惯养成奠基学生一生发展  

——《小班化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威海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于丽平  宋胜英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教育资源的充裕和现代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普遍提高,有“精致教育”之称的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社会关注小班化教育不仅因为其班额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教育观念、思想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变化。“小班化教育”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上海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此后“小班化教学”便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 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小班化教育又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实验小学多年的小班额的教育实践已凸现了实施小班教学的优势,习惯养成一直是我们实验小学的特色,基于此2009年我们申报了《小班化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把探索小班化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改的切入口,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小班化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实践。  

一、基本假设  

小班化教学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探索热点,发达国家基本上采取小班化教学,其教育教学校果不言而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诸如小班化教育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推广,特别是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区,小班化教育的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小班化教学的水平和覆盖率逐年上升。  

十五期间,威海市教育教研中心组织了部分市区的5所小学,参加了“山东省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课题实验。该课题的实验,对提高小学素质教育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进一步研究实验的一手资料。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我们的研究就是在小班化环境下,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培养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过程,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2、使小班化教育实验成为更新全体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打造一支师风正、业务精、口啤好,适应小班化教育的高素质、有个性的教师队伍,培养和涌现一批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  

3、初步构建科学性强、便于操作、适应小班化教育特点的学习习惯养成体系和评价体系,总结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具体操作方法与经验。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威海市小班化教学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整理出国内外小班化研究的相关主题,针对实验小学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策略的特点,对小班化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开展实践研究。  

(二)具体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依据实验目标安排施加实验因子。各实验班根据实验目标进行研究,只是侧重的不同,各实验班之间将实验资源互相利用、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  

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三)实验保证措施  

我们学校一向对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在教科研中创新,在教科研中求发展,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每一位实验教师都把“科研型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以对课题实验的实施很有信心。学校领导给予大力支持,重视此项研究工作,学校安排科研时间,提供科研经费。  

1、在班级容量上,每班最多不超过40人,平均每班配备约4名教师,师生比控制在1∶10左右,这样既可以充分地发挥班级人数少的优势,又可以使每班具有一定的人气规模,营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氛围。  

2、教学环境上:(1)校园布置——为了让教学楼内的墙面、走廊都会“说话”,使之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儿童天地,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各种宣传版面,对好的学生及老师典型进行宣传,为学生愉快学习提供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学习环境。(2)教室布置——教室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校期间,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活动。我们经过多方考虑研究,把教室定位成“孩子们成功的学园、开心的乐园和温馨的家园。”我校加大资金投入布置了小班教室,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图书角。并在每个教室设置了“多元激励评价榜”,小班教室的布置上更注重实用而富有个性化,在形式上做到了因人而宜,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学习气氛更加活跃、更加浓厚。  

三、研究过程  

(一)序曲——建立“学习习惯养成体系”,开启习惯养成教育之源。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做为小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这些良好的习惯?是我们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  

★思考与定位: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实验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良好习惯养成”问卷调查,了解在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已养成了哪些良好习惯?有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原因是什么?  

我们发现: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浮皮潦草;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也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地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调查显示许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有33.4%的家长认为孩子很少向他们提问,有23.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过程中很少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仅占41.3%;有34%的学生不会勤查工具书,有79.9%的学生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不专心所致。  

对于以上现象,我们经过反复的思考与讨论,最终提炼出12个学习习惯,(质疑问难、倾听表达、安排时间、善于观察、自主作业、良好书写、勤于阅读、总结反思、实践操作、协作研讨、查阅资料、预习复习);并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进行了整合分类,分为基础性学习习惯与学科特色习惯。  

★养成一:基础性学习习惯  

我们对基础性学习习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学习研讨,总结提炼出了20个习惯细节。比如,整理书包、发言积极、朗读姿势、桌椅摆放、爱惜学习用品等,开展了“3+3”基础工程,即,“每周一个习惯细节,每天一个自我反馈,每月一个综合点评”,实行“班主任、数学教师、习惯监督员”三级监督管理机制,对学生的基础性学习习惯进行强化训练。  

★养成二:学科特色习惯  

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感悟更重要的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了解数学的内在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简言之,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训练,还是智慧的累积,更是生命的成长。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我们确立了学科特色习惯——“温故而知新”:每单元学完后学生能自行整理复习提纲,帮助学生树立知识梳理意识;“解决问题讲策略”:解决问题时讲究策略,使得解法更加简捷、灵活;“研究问题会合作”:合作中重视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分工合作、各取所长;“克服困难有意志”:数学知识,并不全是饶有趣味的,也不是都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有些数学知识甚至于还比较枯燥乏味。面对困难,学生能自觉地抓住机会,磨练自己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意志。  

(二)主旋律——五条渠道,奏响学习习惯养成之音  

为了提高习惯养成课堂的实效,我们开辟了“三主三段课堂教学、思维训练、数学周记、作业对话、多元评价”五条渠道。  

★三主三段课堂教学  

在实践的基础上,围绕“简约、扎实、有效”的构建标准,我们探究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支柱的“三主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习惯。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以养成为主线。“三段”指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将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分别提炼出不同的三段教学模式。  

1、新授课:“激发动机——合作探究——反馈评价”三段教学  

(1)激发动机: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2)合作探究:学生面临新问题,须研究探索,最后找到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数学建模”。这一环节,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进行探索。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适时适度地引导,帮助学生抓住问题实质,进而联想、探索、猜测、验证。使学生的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在长期的探究中得到培养。  

(3)反馈评价:在探究的基础上,反馈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做补充发言。这是一个全班范围内学生间的知识交流,通过组际间的倾听与相互阐述,汇集更多人的智慧。通过师生共同对其进行评价,及时补充遗漏,纠正错误,使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  

2、练习课:“独立练习——讨论交流——质疑解疑”三段教学  

(1)独立练习:教师精选题目,把握学习的重、难点,课前设计好基本练习题、针对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课堂上,教师采取多种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然后学生独立练习。  

(2)讨论交流:学生完成练习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与讨论。教师参与交流,收集典型错误,为反馈点拨作准备。  

(3)质疑解疑:讨论结束,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解疑,总结提升。  

3、复习课:“阅读课本——整理交流——评价提高”三段教学  

(1)阅读课本:复习课始,学生阅读课本,回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初步感知复习,阅读时注意概念、例题、习题、结论等。  

(2)整理交流:教师教给整理方法:可列表,可画图,可文字摘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知识的逻辑结构,然后小组内交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通过复习,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人人必说,相互启发。  

                                        (3)评价提高:针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互出试卷。学生在出试卷、答试卷、批试卷、讲试卷的过程中,思维的触角可能会涉及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方方面面,这有益于他们的复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组织、顾问的作用,最后,将针对学生复习整理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纠偏、评价。  

“三主三段式” 教学模式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明显提高。  

★思维训练  

为了更好的落实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训练。我们自主开发了《数学思维训练》教材,引进了适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的“手脑速算”,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一、二年级的“手脑速算”将抽象的计算变成了看得见的、形象的手指变化过程,孩子们在手指的伸屈中有效地训练思维,使双脑并用,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玩得轻松,学得快乐,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完成教材中规定的说写内容外,从一年级起,我们就着眼生活,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做到“四个结合”,让学生说出感受,说出个性,说出自信,说出精彩。  

三至五年级的“数学思维训练”则通过智慧体操、脑筋转转转、思维对对碰等不同形式,每节课集中研究一个思维训练点,开启孩子们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手”五种感官,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如今我们已经把手脑速算、数学思维训练称作是智慧体操,形成课堂常规训练5分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孩子敢说、敢想、敢做、敢问,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品质得到了培养与提升。  

★    数学周记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本学期开始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新增了数学周记。  

首先,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加强记忆,要抓住新教材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课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每节课抽出一点时间对前一天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再以数学周记的形式整理一遍。  

                                                                                                

老师,我想对你说  

    

本周知识收获  

    

本周学习困惑  

      每逢周末,低年级的学生会把“解题本”上的数学题认真讲解给父母听,父母根据“小老师”地讲解写出评语;而中高年级学生则对本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并记录下来。记录内容包括四部分:本周所学所获,学习中的困惑或不足,本周心情指数以及老师,我想对你说。每周学生详细记录,教师认真批阅,有时会针对每位学生周记中的困惑及时解惑,有时会对学生一周的表现进行科学性地评价。通过数学周记我们引导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反思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自推行数学周记以来,全校学生养成了复习的良好习惯,数学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师生在敞开心扉,真诚交流中,拉近了距离,和谐了关系。读学生的周记,感觉是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又一位中国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我们把接近无痕的教育视为我们的教育追求。  

★    创新作业  

课堂有限,教育无限。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我们尝试着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培养学会多方面的能力。本学期将作业内容、形式、批改、反馈等进行全程性的变革,形成一套具有实小特色的习惯养成系列作业。  

创新一:我们的数学作业从单一化走向特色化  

各年级针对作业设计,作业量等问题进行讨论,在平时布置了科学的、有价值作业的基础上,每月结合班级学生特点推出一次特色作业。  

创新二:我们的数学作业从批改走向对话  

通过作业的批改、对话,培养、巩固学生多方面学习习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的验算检查习惯,每次作业我们都要求学生写上“本次作业我检查了*遍”,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坚持一个月,学生再做练习题都能做到“回头验算一遍”。  

我们还将作业批改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或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使作业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调节、完善的发展过程。  

如:在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上,不妨写上简短的鼓励语“祝贺你好孩子,你的计算能力太强了!”、“这么难的题目你都做对了,老师真为你高兴!”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于学习习惯暂时落后的学生,更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的给与鼓励。如“你的书写认真多了,老师相信下次你会做得更好!”、“瞧!付出就有收获!计算的正确率很高!”、“真遗憾!加油!”、“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等。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评语,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更是心理上的调整。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先找准数量关系式”、“利用逆推方法试试看”、“第二步该干什么?”等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指明思考的路线。  

      适当改变作业的批改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对”“错”判断方法的不足。作业本中,老师写下的寥寥数笔成了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教学相长的工具。现在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完成作业前自主复习,完成后检查反思。  

★多元评价  

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应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精心设计,制定出《习惯养成操作、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并打造评价平台采用多种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的口号是“每个人、每一天、每一点”。  

(1)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持之以恒,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功到自然成。  

(2)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如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在口算时,比一比,哪位同学算得既快又对;板演、笔算、做作业时,比一比哪位同学书写得仔细认真,工整规范;老师讲课时,看谁精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正确,对做的好的要及时表扬、鼓励。  

(3)举办作业展览评比,对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认真仔细、计算正确,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  

(4)在评选三好学生,评选班干部时,可把具有良好学习习惯作为评选的一个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比较自觉地按学习习惯要求去做。  

      (5)当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更上一层楼;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不要讽刺挖苦,要耐心纠正、具体指导、期待进步。  

在每个班级还设立了“习惯养成教育周主题训练展示台”,提醒学生每个周的习惯养成训练主题,展示每周评选出的习惯养成监督员等。展台虽小,却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展台上小照片的不断更换,一个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步养成。  

(三)伴奏——课堂习惯会诊,扎稳习惯养成教育之根  

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同时,我们更重视教师的习惯养成。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把教师看作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对老师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尊重和爱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我们从言谈举止到听说讲评;从外在表达到内涵体现;从教学技能到为人处事;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所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的习惯都是我们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丰富教师的内涵,增强教师底蕴;举行“同研一节课”,提高课堂机智,关注习惯养成;举办“教育沙龙”,提升实践技能……  

养成教育落实的关键是要聚焦课堂。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进行体验和反思,通过 “同备、同上、同观 ”三部曲系列活动,打磨优质而高效的课堂。  

镜头一同备:规范备课,细节入手,引领课堂  

我们以打造学科特色课堂为着眼点,从细节入手,规范备课,进一步深化教师对于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研讨。在备课上我们提出“一个明确、三个落实,五字方针”。  

“一个明确”——在每节课伊始,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每节课都明确目标。  

                           

三段反思备课卡  

     “三个落实”——一要落实教学目标:除了注明正常的学习目标之外,还要注明每节课的习惯培养重点目标;二要落实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有习惯培养的细节及提示语和评价语。三要落实教学后记:要对本节课的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反馈总结。  

“五字方针”——细、小、实、恒、新。“细”即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合理确定每节课培养的内容要求,做到具体、细致。“小”就是从长远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学生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的小事抓起。“实”就是要具体、实在、可行,力求做到有要求、有检查、有评价、有反馈。“恒”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新”即要求孩子课课有个新收获,天天有个新起点,周周有个新收获,月月有个好习惯,促使孩子始终站在新的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  

镜头二同研:同研课堂,打造精品,夯实目标  

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课、观课、议课活动,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进行体验和反思,从细节入手,深化课堂教学的研讨。  

(一)螺旋上升,梯次递进, 打造精品课堂  

我们实行“一课循环上”,通过同研形成“螺旋上升,梯次递进”。  

即“一上”,以级部教研组为单位,精选一个课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第一人执教,大家共同观摩。观摩后,针对知识目标和习惯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的评课研讨,查找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形成较完善的新教案。针对“一上”形成的新教案,  再由下一个人进行“二上”,、“三上”,……这样在反复的听评过程中,让老师们感悟备课的每一个环节,体验习惯养成中的点点滴滴。老师们都由衷的感叹:这种研课方式细而实,真正发挥了教研组的力量,集大家的智慧与一体,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大家群策群力,碰撞出很多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方法。  

(二)分层互动研课, 实现课堂教学水平整体优化  

针对每个小教研组的教师层次不同,各年级教学目标不同,我们提倡“多元合作, 百花齐放”。 “一人同课多轮”这种形式主要针对青年教师,培养成长型教师。即同一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其他教师反复听评,有针对性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多人同课异构”这种形式主要针对教龄在五年以上的教师,以互助合作的形式打造骨干教师。  

(三)多人同课异构,提升精品课例,推广优秀成果  

      同一学科的老师在一起同研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但异学科之间互相听听课往往也能擦出闪亮的火花,带来不同程度的灵感。因此,在二轮“研课”的基础上,我们又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提升,进行“课堂教学大PK”活动,即各学校推选出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者,进行“多人同课异构”, 优胜者参加学区的“课堂教学大PK”活动。让老师们放眼于异域,在学区、异学科之间的交流中吸纳更新鲜的理念。  

课堂教学大PK,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组织“同研一节课”实施阶段涌现出的校级优秀骨干教师,进行各种课型的教学大比武,号召全体教师以他们为榜样,创新地改革课堂教法,切实有效的狠抓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起到优秀教师由点到面的辐射作用。  

我们还成立了数学学科为主,其他多学科教师参与的10人“数学课堂习惯会诊”团队。多角度的来审视数学课堂的习惯养成细节。考虑到教师参与面广,所以我们充分网络教研这种新的形式,在网上开辟了《问道轩》论坛,通过留言,教师可以跨级部、跨学科开展即时、互动式的交流活动。《问道轩》的使命是收集大家的想法和声音,展现各位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精彩画面,会诊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引领我们教师逐步迈向专业发展的至高点。  

四、研究结论  

从现有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看,在许多维度上,小班化教学实践出现成效。在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小班化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落实习惯的养成  

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快乐成长卡”及“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便于教师根据记录全面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个别化分层教育,落实习惯目标的养成。在每个班级设立的“习惯养成教育周主题训练展示台”,提醒学生每个周的习惯养成训练主题,展示每周评选出的习惯养成监督员等。展台虽小,却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展台上小照片的不断更换,一个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步养成。  

(二)小班化更有利于尊重个性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的“小班”教学评价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更了解,更倾向于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强化对学生的学力和人格的培育以及情感的陶冶。同时“小班”教学全部采用“三主三段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培养同学们互助合作的精神。  

我们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科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与改进策略,并通过实施与效果分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习方法加以个别化的指导,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我校的小班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老师与学生单向交流方式,生与师、生与生可以进行多向的交流与合作。实践证明小班教学便于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便于对学生作业作精细的批改,特别是增加了教师对学生作业的面批和个别辅导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有效指导。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小班化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往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被动状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班化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实验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同样,在这个过程中也为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开展小班化实验以来,我们觉得对教师的促进作用还是比较大的。  

在小班化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为教师了解新的教育形势提供了较多机会。教师们也能虚心求教,认真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正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们开始重视教法研究,也重视学法指导,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抓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们开始逐渐正确认识了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从而开始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狭隘观念,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新的理念。于是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学的核心;教师也随之确立了开放的教育思想,对学生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在不断调整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注重服务功能的发挥,积极探索学生个体多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带动了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小班化教学实验为我校的青年教师们成材创造了条件。她们在这片“试验地”里,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我校青年教师不但得到了培养,更拥有了较多“亮相”机会。她们通过校研究课、评优课、开放课等方式,展示自己,显露才华,同时又能取长补短。正是在这不断的学习、探索、研究、展示中,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了学校的主心骨,成了小班化教学实验的领头羊。  

好习惯可以终身让人享用它的利息,坏习惯让人一生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能有一个好习惯真的让人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通过点滴的小事而形成的。习惯养成路漫漫,实小人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2、吴亚萍 著《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  

3、陶行知 著《陶行知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