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绣无缝墙布:玉器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5:40:23
玉器鉴赏   “玉”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是所有美好品行的象征。   知晓鉴别古玉之真伪的要诀,可以让心爱的古玉天天陪伴着您。  前 言  从研究角度来看,隋至清的玉器并不为考据学家重视。直至明代、唐、宋的玉器方受鉴赏家和收藏家的珍爱,在正史和一些著录中还记载了官方的鉴定活动及鉴赏家的直观印象、诠评见解、鉴别心得和扬抑褒贬等诸多评述,然而真正能够深刻认识唐宋玉者却为数不多。  古玉之所以有鉴赏价值,是由于材料本身有特殊的鉴赏价值,再加上从古代展转流传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所产生的一种残缺美。  玉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玉这种物质材料跟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有许多吻合之处。古玉一般刀法比较精美,纹饰比较古朴,鉴赏古玉,更应重视的是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据史料记载,中国先民认为捧着玉器可以和天地、祖先相通,食用玉屑可以延年益寿,让死者口含玉器可以复生,同时玉器又成帝王贵族身份、等级、财富的标志,不论是神秘的道家学说还是系统的儒家学说,以及种种神学、巫术、宗教、迷信思想都将中国的玉文化推广、加深到匪夷所思、无以复加的地步。进入21世纪,人们爱玉、研玉方兴未艾,西方人对中国玉文化也开始产生日益浓厚的兴趣,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这五十几年恰是科学考发掘古玉取得重大成就和科学研究古玉空前活跃的时期。  蓬勃发展的当代玉器收藏。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热已悄然兴起,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精华的玉器又成为百姓收藏的热点。近年来玉器藏品时代涉及红山文化、商、西周、战国、汉、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种类包括各种礼器、文房用具、生活用品和赋有吉祥寓意的佩饰、装饰吕以及佛像、人物、动物等;展示了不同时代特点的琢玉技法和艺术风格,有浮雕、透雕、阴刻、阳刻、镶嵌等,或繁或简,或写实,或夸张;装饰纹样则花鸟草虫、线条图案,甚至书法,应有尽有。 目 录第一章 古玉的常识 4 1.玉字概说 4 2.古代玉器的时代特征 6 3.中国古代玉器的类型 9 4.中国古玉的雕琢 13 5.玉器所用术语 17 6.中国玉器吉祥图案 21 7.玉石的医疗用途 25 8.玉石的种类 27 9.中国古玉的主要原料及产地 30 第二章 玉器与翡翠的辨伪 32 1.玉器做伪方法 32 2.古玉器的琢工、沁色和染色 36 3.玉器辨伪 39 4.翡翠的基本知识 42 5.翡翠的鉴定和辨伪 45 第三章 古玉的仿造 46 1.古玉伪造史 46 3.宋代仿古玉器 48 4.明代仿古玉器 49 5.清代仿古玉器 51 第四章 玉器纹饰 53 1.玉带板 53 2.玉衣、玉塞、玉握 54 3.玉鸟 55 4.玉璧 57 5.玉蝉 60 6.玉带钓 61 7.玉剑饰 62 8.蟠螭纹和碟形佩 63 第一章 古玉的常识 1.玉字概说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和艺术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的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字型,“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通。后来人们又解释“玉”字是“王”字加一点,即王者怀抱一块石头,当然这块石头也就非常珍贵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用玉,也将玉的含义扩及语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查《辞源》、《辞海》,以玉为部首的字多达五百多个,包含“玉”字的词汇、成语、句子也已超过一千条以上,这些字及词汇与玉有直接关系,包含着各种不同意义。  我们祖先赋予“玉”的内涵无比深这、无比广阔。《礼记?聘义》及《论语》中都有“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句子。古人认为工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所谓“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都是歌颂玉的温润,寓意君子美德,是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北齐书》里有句话:“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道尽中国人对信念的执著。  玉既与君于美德相连,也往往与女性形象相连。“玉人”用以形容美貌的女子,更有“金枝玉叶”、“金董玉女”、“小家碧玉”、“玉貌花容”,“冰清玉洁”、“纤纤玉手”、“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冰肌玉骨”、“玉容”、“玉面”、“玉言”、“玉颜”、“玉照”、“玉骨”、“玉肌”、“玉手”、“玉腰”、“玉步”、“玉心”、“玉发”、“玉体”、“玉目”、“玉音”等形容女性的词汇。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旧时激励读书人奋发上进的动力,曾经延续了几千年。  在日常生活中,以玉为姓虽不多见,以玉为名则较多见,历朝历代,男男女女,都常以“玉”字为名,以象征个人的高超德行。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钮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唯一将玉与人性相结合,融会贯通水乳交融的只有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早在远古时代便开创了制作、使用玉器的历史。玉器,也只有在中华大地才孕育、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连绵数千年,虽历经曲折,仍不断发展。极具东方特色,举世无双的中国玉器代表着中国灿烂辉煌的玉石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我们以玉比人,以玉喻事,以玉祭祀天地,寄托理想,直抒情怀,人们身上佩玉,攀上玩玉,家中藏玉,玉器不再只是简单的装饰,它有着身份、情感、风度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与国家的政治、艺术、文化、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伦理、道德等层面都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所称的的“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从矿物学上将玉分为两类,即软玉和硬玉。软玉主要指新疆玉,硬玉则指翡翠。广义其实是沿袭中国传统观念:“玉,石之美者”,在此意义上,玉的含义十分广泛,它不仅包含了新疆玉、和田玉、岫玉、南阳玉、蓝田玉等,而且还可包括玛瑙、水晶、绿松石等品种。  个人的生命短暂,文物的价值永恒。近年来,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文物研究都炙手可热意趣盎然,收藏与研究的人与日俱增,古人说“盛世好古”,真的有道理。概括起来,古旧玉器的价格取决于以下因素: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玉材价值,这几个因素综合平衡才能确定。而买古玉更要从质、色、形、工、体量、时代和稀有程度这几个方面综合评估价格合理度。  因为“收藏热”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已掀起了很久,所以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古玩城或古玩交易市场,但假货充斥泛滥成灾,爱好古董的人不仅得擦亮眼睛,还要阅读大量的图书专著并不断比较分析在实践中锻炼眼力才可以真正有所收获。1983年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一只西周玉环镯以14850美圆成交,而一对春秋玉龙形佩中的一件就以23100美金易主,从此世界狂掀中国古玉浪潮,价格一路飙升,将来的升值趋势仍是有增无减。  古玩最令人头疼的到不是鉴定和辨别,而是它捉摸不透飘忽不定的价格:有文物商店的收购价、有玩家之间的销售价、有摊贩及走私者的“黑市价”、也有国际上拍卖公司的估价和成交价,所以痴狂此道的古玉迷必须不停上下求索苦心钻研,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爱好,但恐怕也正因行业中的扑朔迷离惊心动魄,古玉才充满了永远的吸引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 2.古代玉器的时代特征  中国玉器发展史已有数千年,各朝各代因为对玉的认识使用不一样,因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纹饰风格和器具形制。  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年,其时几无人为生产力,当时的玉器以斧、刀、铲等工具为主,特征在于无琢工,形态自然。  至千年后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中出现了猪、龙、螭、鸟、勾云形器、璧、兽等类似于图腾的象征性纹饰,其特征为表面刻划阴线,兽面纹。  又三千年后的良渚文化玉器有了琮、璧、璜、管、冠形器、琀等礼祭用品,不仅丰富了玉器的用途种类,且出现了表面阴刻、兽面纹、人面纹、几何形等多样化的丰富纹饰,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生产力水平和意识信仰观念的提高。  春秋战国以“礼”制国,礼器类别众多,各有不同的外形和纹饰,且各具特色。  以薄体圆形器而言,中间孔大的叫“瑗”,中间孔小的叫“璧”,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环”,此类玉器多为素面,少数有弦文、谷纹、蒲纹、兽纹、乳丁纹、云纹、龙纹、螭纹、鸟纹等装饰。  圭为下平上尖或平整的长方形玉片,是君臣朝会之物,其尺寸代表主人的身份。纹饰则有人面纹、兽面纹、鸟纹、几何纹饰等。  琮呈外方内圆中空柱形。《周礼》记载,璧、圭为王公诸侯男性所用,琮为王公诸侯夫人所用,璧礼天,琮礼地,琮外壁有阴刻细线也有素面。  此外还有璋、琥、璜等,而纹饰则有龙形、鱼形、鳞纹、云纹、鸟纹、三角纹等,较为繁多。  汉代出现了名目繁多,用途齐备的玉葬器和剑饰,佩玉中出现玉舞人、鹰、熊、仙人、辟邪、玺印、鸠首杖,人物动物此时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立体,其时的“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充分反映了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和精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玉雕仍以写实主义为主,出现了神鬼怪兽及后来十分重要的“如意”题材饰品。  金银器融入玉器的创作始于隋。隋唐时宗教盛行,玉法器神像随处可见,镂雕技艺大量运用,且工艺精湛,造型别致。  宋元时期玉雕业形成了玉雕市场、玉器店这样的专业场所,玉器渐趋平民化、世俗化。宋玉特点在于仿品结构琢法更圆润、精美,元代首创“花下压花”玉雕手法,使作品出现多层次。  明代玉雕图案出现大量民俗故事、吉祥图形,生活化、世俗化、装饰化成玉雕的主流,做工精细、图文清雅、婉约流畅、传神达意,不着意表现细部,风格厚重,行内称“粗大明”。  到了清代,中国玉器进入颠峰时期,玉雕技术集历代之大成。主要品种有陈设器、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吉祥和礼品用具以及宗教用器。清代早期玉雕风格循规蹈矩,精细万分,美妙绝伦,与明朝“粗大明”风格迥异。画面极为丰富,出现了异域风格的画面,创制了透雕、高浮雕及各类造型。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玉器的纹饰越发精美,工艺越发精湛,题材越发广泛,华夏民族5000余年文明史在玉器作品上一点点镌刻下来,成为闪光的篇章。  新石器时代玉器特征  依据考古资料分析,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大约是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到距今6500年之间。目前发现的主要玉器遗存有内家古兴隆连文化、辽宁阜新变海遗址、中原的裴李岗文化及早期的仰韶文化、浙江的啊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等等。这一阶段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或曰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出土的数量还比较稀少,形制简单,多倾向于工具原型件装饰。打磨程度也较基本无装饰纹样。这一切奇怪,当时尚处于涉足玉域的初期。从实用的角析,玉石一般都比较坚硬磨不易,在生产力极度假条件下,还不太可能利用、制造大量的工具。从社会角度而言,当时的物质这不够丰富,社会等级也尚芽,母系氏族之间也较少战争和杀伐。因此,除少饰而外,以财富、炫耀、礼仪等社会统治心理为内其他玉器显然还不具备证条件。这一阶段的墓葬中仅仍有单件坠饰出现,代品种是玦、璜、珠、琀、坠后期大约是在距今6500~4000年之间,这一阶段,我国史前玉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文化比较当中,人们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玉器也是经历过一个从简到难、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客观发展过程。最初,我们在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早期的墓葬中,只能是零星地出土一些玉件,有时候发现一两只玉坠。但再发展到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阶段,动辄即有成百上千的玉器出土。这一阶段玉器遗存的主要代表有东北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汉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华中的大溪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潜山、含山遗址和辍泽文化、良渚文化、华南的石峡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等等。可谓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大江南北。玉器除保留早期的品种而外,新创造了反映后期观念特征的五大代表性品种;璧、琮、斧、钠、刀,更出现了玉人像、玉对像、玉动物形象、玉制器用物品、玉宗教器皿和玉仪仗器皿等等。品种造型极大丰富,平面走向了立雕,紧身装饰了纹样,粗糙变成了明洁亮泽。在玉器的使用上从前期的人身装饰跃入到后期以神权政治为核心的礼仪性用途。正是这一实质性变化;铺垫了后来在文明社会中、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中国玉文化的最初基石。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工艺特征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用料方面、造型方面、装饰纹样方面、钻孔形态方面。  用料特征主要是以片状玉器为主体,这是当时的琢玉工艺所决定的。古人在择料时,首选的是片材,或以整料开片,然后再下料琢磨。故一般而言,无论是哪一个玉器品种,都是在玉片的基础上成型的。在琢磨过程中,由于靠近边缘的地方打磨比较方便,所以最终器形多中间隆起而四周较薄,或边缘成坡状。这是新石器时代单件玉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造型特征以简练和概括为主要风格。基本形态以几何形与像生形为主体,几何形中又以圆形与方形为主体,例如墨、环、璜、锡等器都是在玉片的基础上制成圆形主体,而斧、钠、刀、铲则是在玉片的基础上琢成方形主体。至于玉琮乃方圆与立体并用,涵史前宗教哲学思想观念,是更高一层的造型创意,很值得后人借鉴。像生类造型含各种动物及神人神兽造像,动物形体一般比较简单,着重头部的造型,身体部位则作高度的概括或于脆省略,全身突出头部,头部又突出眼睛,目纹和臣字眼是新石器时代像生形玉器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征。  线纹特征是以线刻纹样作为玉器表面的装饰,这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一个很鲜明的艺术特征。线纹的类型有阴刻直线、阴刻直线网纹、阴刻曲线纹样及阴刻没粗线纹。更有一种减地凸雕,其做法是先琢浅刻阴线,然后再将线条两边的玉面沿刻线的边缘逐渐向外磨四下去,形成凸起的浅线纹。这是一种很有立体感的凸起线,很富有装饰意味。  钻孔特征是以两面对穿为主要钻孔方式。由于当时施钻工具耐磨性能不高,所以钻孔外面的直径较大,里面的直径较小。孔圆有时也不够规矩甚至呈腰圆状。在两面对钻的过程中由于对钻位置经常不准,造成对口错位,两孔接头处还留下台阶。这都是原始玉器的重要特征。  汉代玉器的时代特征  两汉玉器于全国各地多有出土,较重要的有广东南越王墓、北京太葆台墓、河北满城刘胜墓、湖南长沙砂子塘象鼻嘴一号墓、杨家山墓、河南洛阳烧沟、安徽毫县凤凰台、南京邓府山等地发掘的汉墓。汉代玉器的主要品种有璧、圭、琮、璜、璋、韘、觹、带钩、笄、刚卯、剑饰、人物、动物、杯、碗、枕、座屏、樽、琀、玉衣、眼盖、鼻塞、口塞等。汉代玉器中礼器的地位明显下降,一些玉琮被改制为别的器物,个别考古发现的完整玉琮也是前代旧物。玉圭数量较少,一般都较小,光素无纹者多,仅见山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汉代玉圭,表面饰有凸起的线纹。汉代的玉璧数量较多,但一般不用作礼器,多用于玩赏、佩带、殉葬,璧的表面多饰谷纹、蒲纹、螭纹或兽面纹、凤鸟纹。常见的玉璧有如下几类:  1.分区饰纹璧。璧的表面用圆周形绳纹分为二个或三个区,内区饰蒲纹,外区饰兽面或鸟形纹饰,绞饰由极细的阴线刻出,相间琢有较粗的阴线。这类璧的表面极平,一些还有玻璃光泽。  2.谷纹璧有两种:一种谷纹小而细密,另一种则为稀疏的小圆粒,近似于乳丁纹。汉代还有一种颗粒较大的乳丁纹璧。这类璧以河北省定县东汉墓出土的玉璧为代表。  3.另外带有装饰的璧,这类璧或称系璧,装饰多为镂雕,或为螭龙,或为勾连的云纹,还有的带有“长乐”、“益寿”、“宜子孙”类篆字。  4.双螭璧。璧表面带有凸雕的双螭纹。  5.镂雕璧。璧表面镂雕纹饰,大葆台汉墓出土的一件镂雕璧,中部镂雕似一韘形佩。汉代玉佩中最突出的和最有代表性的是韘形佩,又称鸡心佩,佩形似盾,中心有孔,两侧有装饰纹。纹饰延伸到璧表面,以凸雕纹饰为多,最常见的是螭纹。  6.汉代的玉带钩有兽头带钩、鸟头带钩和螭纹钩。兽头钩钩头为兽头,有的雕得很精致,尖耳、凸眼、方唇;有的雕得很简练,类似汉八刀的雕法,鸟头钩的钩腹较宽,有简练的长而凸起的条纹,以示鸟羽;螭纹钩则在钩腹雕螭。  汉代的丧葬用玉极其发达,以玉衣最为瞩目,配有玉璧、九窍用玉、玉蝉、玉猪等。玉衣分为金镂、银镂、铜镂,由青碧色玉片连成,玉片光素无纹。玉蝉则为薄片状,雕琢极其简练,有的仅为三棱状玉块,背部有一凹槽,也有的雕琢出细阴线翼纹。玉猪用于墓主手中,圆柱形,坡边状阴线琢出分割线,以示四肢。玉猪一般为青玉制,有玻璃光。  汉代玉器中最突出的和最有特色的作品是玉人、玉鸟兽、玉杯和玉具剑。常见的玉人有两种:一种为舞人,形状有较固定的格式,长袖起舞状,一手置胸前,一手置头上;另一种玉人为翁仲,似直立的老人,用简练的几刀雕出。汉代玉鸟主要为玉鸠和玉凤,鸠头方而不圆,凸眼,身饰纫阴线刻的装饰纹。玉兽种类很多,有辟邪、天马、熊、牛、羊等:辟邪形态多种多样,有翅,分前后二组羽,身饰“O”“v”等样的装饰纹。一般都很有气势,以长颈、凸胸者为多。熊与牛的头部很小,身肥大,臀与肩部似前后两个球。羊则有卷曲的角。这类玉兽的头型、尾部雕法都极有特点,是识别汉代玉兽时必须注意的。汉代玉兽一般用作玉镇,也有的将腹内掏空以贮水,作为砚滴,目前发现的有鸠形、羊形、飞熊形砚滴。汉代的玉杯在河北定县、广西贵县、陕西咸阳、广东南越王墓都有出土,传世品中也不乏玉杯,同战国时期相比较,汉代玉酒器数量要多得多,使用也更广泛。玉剑饰在春秋时已出现,到了汉代盛行玉具剑,考古发现的玉具剑分别于剑首、剑格、鞘身、鞘下端饰玉,其名称目前尚不统一。另外《释名》释“琫”为剑鞘口饰玉,但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尚未发现实物。汉代玉剑首多为圆形(春秋、战国时有近似立方体的玉剑首),饰涡纹、谷纹、勾云纹者为多。剑格一般为菱形断面,高度较小,表面饰兽面纹,剑鞘饰称“璏”,有长短两种,分别饰瓦纹、勾云及兽面纹、谷纹、螭纹等,其中以螭纹为多。鞘下饰玉称“珌”,战国时的作品以“T”形纹为多,汉代则出现了较多的螭纹珌。  汉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3.中国古代玉器的类型  我国已发现玉石共121种,其中:软玉、硬玉和蛋白石9种,独山玉及其它玉39种,印章石17种,石英岩质玉15种,蛇纹石质玉18种,彩玉23种。  软玉:和田玉是产于新疆的软玉,在四川、辽宁与江苏均发现了软玉矿藏,台湾软语也很有名,现近于停采。  硬玉:在我国宝石级的硬玉发现极少。  蛋白石:主要指欧泊。  独山玉:产于河南南阳独山而得名,石英质玉。  梅花玉:产于河南,用于制作玉镯、花鸟、器皿等。  五彩玉(九龙壁):产于福建。  蔷薇辉石(桃花玉、京粉翠):主要产于湖南、四川、青海、北京、江苏等地。  孔雀石:主要产于湖北、广东、云南、新疆,在河南、江苏、四川也有出产。  绿松石:主要产于湖北、陕西、安徽、青海、新疆,在江苏、河南、河北、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均有少量产出。  萤石:主要产于内蒙、浙江、辽宁等16个省,内蒙萤石居全国前列。  印章石:包括下列几种:  1.鸡血石:主要产于内蒙的巴林和浙江的昌化。  2.叶腊石:主要产于浙江的青田石、福建寿山石和江苏潥阳石。  3.巴林石、昌化石、青田石、寿山石和长白石是我国的五大印章石。此外,广绿玉(绢云母)、潥阳石、商雒崔玉(白云母)、平塘花石、黄陵玉、东兴石、紫袍玉带石等都是理想的印章石材。  中国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用和田玉制成的玉器,具有浓厚的中国气魄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和田玉的分类按和田玉的产出分,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水产的称为子玉,山产的叫宝盖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山料又名山玉,或叫宝盖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的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质量常不如子玉。  山流水是指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其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  子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矿经剥蚀被流水搬运至河流中的玉石。其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  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白玉: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滋润,为和阗玉中的优质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羊脂白玉是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透闪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的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期极其推崇羊脂白玉。  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阗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青玉:色呈淡青、青绿的均称青玉,其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透闪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的主要品种。  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经济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为“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  糖玉:由于原生或次生作用形成的,受氧化铁、锰质浸染呈红褐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色调的软玉,当糖色部分>85%时可以称为糖玉。在子料上氧化铁渗入玉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等。糖玉常与白玉或青玉构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壳籽料掏腔制成鼻烟壶,称“金裹银”亦能增值。  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墨,价值高于其它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量差一档。碧玉含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除和田玉外,中国还有其他的玉石也比较著名:  独山玉  独山玉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也有简称为“独玉”的。  早在6000年以前,古人已开采独山玉,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独山玉的制品。西汉时曾称独山为“玉山”。  独山玉由于色泽鲜艳、透明度好等优点,跻身我国“四大名玉”之列。高档独玉的翠绿色的品种,与缅甸翡翠相似,故有“南阳翡翠”之誉。一般独玉主要用于雕琢各种陈设件以及手镯、戒指、项链等饰物。  独山玉是一种多色玉石,按颜色可分为八个品种。  (1)绿独山玉:绿至翠绿色,半透明,质地细腻,近似翡翠,具有玻璃光泽。  (2)红独山玉:又称“芙蓉玉”。色呈浅红至红色,质地细腻,光泽好。  (3)白独山玉:色呈白或灰白色,质地细腻,具有油脂般的光泽。其品种包括奶油白玉、透水白玉等。  (4)紫独山玉:色呈暗紫色,透明度较差。  (5)黄独山玉:色呈黄绿色。  (6)黑独山玉:色如墨色,故又称“墨玉”。  (7)青独山玉:色呈青绿色,透明度较差。  (8)杂色独山玉:多种颜色混杂的独山玉。  独山玉以色正、透明度高、质地细腻和无杂质裂纹者为最佳。其中以芙蓉石、透水白玉、绿玉价值较高。此外,利用玉块不同颜色模仿自然制作的俏色玉雕获得好评。  南阳玉  南阳玉的矿区地处河南省南阳县的独山,又称“独山玉”简称“独玉”。南阳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或微透明。硬度为5.5至6.5度。南阳玉为多色玉石。常见为两种或三种以上色调组成多色玉,颜色鲜艳,分别称为:水白玉、白玉、乌白玉、绿玉、绿白玉、天蓝玉、翠玉、青玉、紫玉、亮棕玉、黄玉、黄蓉玉、墨玉及杂色玉等。南阳玉的储量相当丰富,至今仍可形成规模生产。  酒泉玉  产于甘肃祁连山脉,因而又有祁连玉之称。属蛇纹石族玉石。半透明,以绿色为多,带有均匀的黑色斑点。硬度为4.5度至5度。  岫玉  产于辽宁岫岩县,故又称为岫岩玉。  岫玉属于蛇纹石质玉石,颜色多种多样,以淡绿为主,兼有黄、白、褐等色,质地较细腻,具油腻或蜡色状光泽,半透明。  岫玉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时有发现,说明他的应用历史悠久。岫玉由于颜色美观,硬度低,加工性能良好,制作大型玉雕座件和中小型陈设玉时常被列为首选玉种。还被广泛用来制作各种小饰件以及人物、动物等工艺品。  与辽宁岫玉同属蛇纹石质玉石,我国还有如下品种:  (1)南方岫玉:简称“南方玉”,产于广东信宜,故又称“信宜玉”,颜色暗绿至绿色,透明度低,蜡质感重。为较低档玉雕原料,一般用来制作大型玉雕摆件等。  (2)祁连玉:又称“酒泉玉”和“酒泉岫玉”,颜色为墨绿色,内含黑色斑点和团块、条带,半透明,质量较差。  (3)昆仑玉:又称“昆仑岫玉”,玉质与辽宁岫玉很相似,但透明度较差。产于新疆昆仑山麓。  (4)京黄玉:又称“京黄岫玉”,颜色淡黄至黄色。产于北京十三陵老军堂。  (5)莒南玉:又称“莒南岫玉”,颜色呈黑绿色,产于山东莒南县。  (6)云南玉:又称“云南岫玉”,颜色呈绿色,常含有绿泥石。  绿松石  绿松石又称“松石”,是一种具有蔚蓝色的玉料。它是美国西南部人以及世界穆斯林特别喜爱的玉石品种。绿松石象征着胜利和成功,在世界习俗中被定为12月的诞生石。  绿松石的晶体很微小,蜡状光泽,不透明。多呈天蓝色、暗蓝色、绿蓝色、绿色及绿白色,颜色均一的块体上,常分布有白色条纹、斑点或黑褐色铁线。  优质的绿松石主要用于制作戒面、耳坠、胸坠或雕琢佛像、仙女、山水、花卉等作品。  玛瑙  质纯的玛瑙呈白色,因往往含有色素离子或其他杂质,而呈红、灰、褐、蓝、绿等色,以红、白两色较多见,光彩夺目,颜色环带相间美丽无比。玛瑙一般都有环纹带,如无环纹带,则称为玉髓,档子比玛瑙要低。  玛瑙和玉髓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缟玛瑙:有很细的直线状平行纹带,红缟玛瑙是最珍贵的品种。  (2)水胆玛瑙:天然出产的玛瑙,中空而含有“水胆”称为“水胆玛瑙”。水胆数目可分为“一胆”、“双胆”等,以胆大水多,透明度高为佳,是珍贵的玉材。  (3)火玛瑙:在环带中闪现火红的光泽,故称为“火玛瑙”。  (4)东红玛瑙:日本产的红玛瑙。  (5)绿玉髓:颜色呈粉绿色,无环纹带。  (6)红玉髓:颜色呈红色,无环纹带。  (7)碧石:颜色呈红、黄褐、灰绿等色,为成分不纯的玉髓,按颜色分为“红碧石”、“绿碧石”等。  水晶  是二氧化矽石英的透明变种,无色透明如水,故有冰玉、水精之城。硬度为7度。晶体若含其他矿物元素便呈现不同着色。分别称为紫晶、茶晶、墨晶、黄晶。包含针状矿物的发晶、包含液体的水胆水晶,粉红色称芙蓉石。水晶产地江苏、山东、湖北、广西、河北等省。以水晶为材的雕刻品常与玉器同出于古代墓葬中,时代最早的为新疆罗布卓出土新石器时代水晶核工具.水晶还具有药用和工业价值。广泛用于制作首饰、器皿、眼睛及工业透镜、棱镜等。  翡翠  为钠、铝矽酸盐的辉石类宝石,又称硬玉(与之对应的新疆玉等透闪石称软玉)。翡翠是以辉石类矿物为主的集合体,因为颜色不均匀一致,通常在浅色的底子上出现绿色或红色的色团,颜色之美,犹如古代赤色羽毛的翡鸟和绿色羽毛的翠鸟,因而称翡翠。它的英文名称为Jadeite,来源于西班牙Picdodejade的简称。意为佩带在腰部的宝石。在十六世纪欧洲人认为它是一种能治腰肾病痛的宝石。翡翠的主要产地是缅甸度冒。此外日本新泻、瓜地马拉、美国加利福尼亚、墨西哥、新几内亚、原苏联也产翡翠但质地很差。翡翠的硬度为6.5到7度。半透明,表面呈油脂状“油亮”,呈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  翡翠的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黄、红等几种,绿色是翡翠中的“宝”,衡量翡翠的价值主要是看绿色的浓度和面积。绿色分六个品级:  (1)祖母绿色(艳绿色)。如祖母绿宝石的绿色,俗称蝈蝈绿色。其中绿色纯正鲜艳的称艳绿色、绿色偏深的称老艳绿色。  (2)苹果绿色(鲜绿色)绿中泛黄,黄色不明显。  (3)葱心绿色(黄绿色)。如娇嫩的葱页嫩绿色。  (4)菠菜绿色。色暗绿,不鲜明。  (5)油绿色。暗绿色略泛灰色、不透明。  (6)灰绿色。灰色中泛绿色感觉。梅花玉产于河南汝阳县,又称“汝洲玉”。磨光加工后,呈现美丽的梅花图案或其他花纹,故名。玉质致密,底色有黑、褐红和灰绿三色,以黑底色为佳,梅花纹颜色有红、绿、白三色花纹同时出现在黑底色上的多色梅花玉为精品。  青海玉  产于青海,故名。外表美观,颜色为白底或浅灰底加绿色斑纹,玉质较细腻,呈半透明状。由于其外观与翡翠近似,因此有不法商人用其冒充翡翠玉件。  青金石  青金石是一种含钠和钙的铝硅酸盐矿物。颜色呈暗蓝、天蓝或紫蓝,玉质不透明,具有玻璃光泽,硬度5~6。青金石由于颜色庄重,常被制成佛像、佛珠、鼻烟壶、瓶护以及钟表壳上的饰物等,色佳者也用于做戒面。青金石以颜色鲜蓝、质纯和含少量黄铁矿金星者为上品。  马来玉  产于马来西亚,为一种用绿色染料染成的石英岩,具玻璃光泽,硬度7。外观翠绿,透明度较高。马来西亚原料丰富,价值低廉,适合制作一些低档饰物。  密玉  产于河南密县,故名。又称河南玉。半透明,颜色白色——浅绿色,用作玉料大多经染色而成,主要有苹果绿和橙红色,以绿色绝色为佳,大多用于制作首饰或摆件,属低档玉料。  贵翠  产于贵州,故名。又称贵州玉。颜色呈淡绿色,具玻璃光泽,但不纯和,杂质多,似劣质翡翠,属低档玉料。  京白玉  产于北京郊区,故名。质地细腻,纯白均一,光润油润,用它制作的玉雕品晶莹剔透,是颇受欢迎的玉种。  蓝田玉  产于陕西省蓝田县。蓝田玉外观为黄色、浅绿色,不透明,硬度为摩氏4度。属蛇纹石化的透辉石类。因产量不多,汉代以后,各地均采用和阗玉为玉材。所以蓝田玉开采和应用渐渐失传。  灵璧玉  产于安徽灵璧县,故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名玉之一。其品种颇多,最著名的有红皖螺、灰皖螺及碧云石。硬度3-4,硬度较低,经加工磨亮后,光洁照人,适于制作花卉、人物和动物等工艺品。  白云玉  产于内蒙古白云鄂博,故名;又称白云鄂博玉;又称白云鄂博玉。质地细腻,加工性能良好。优质的白云玉在灰绿色的内里闪现出绚丽的“金线”或“金星”效果,适于制作成砚台、笔架等文房用具及其他工艺品。  百鹤玉  产于湖北省鹤峰县,又称“五花石”。质地细腻,加工后花纹美丽,图案清晰,有圆形、圆锥形、长条形等,颜色呈果绿、奶白、霞红等,制作成工艺品,艺术价值颇高。  乌兰翠  产于青海乌兰县,因其色泽翠绿,故名。颜色呈灰绿、暗绿和翠绿等不同程度的绿色。以白底色带浓绿翠斑的乌兰翠价值较高。硬度6-7,具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常用于加工成玉镯、戒面及玉白菜和其他小饰件,由于光泽不佳,加工性能差,属于低档玉材。 4.中国古玉的雕琢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玉不琢,不成器”,还有一句,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字的真谛。  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玉雕基本设备  玉器雕琢主要有四种方式,即锯、磨、钻和抛光。  (1)据料设备:  锯切是玉雕的重要手段。将大块玉料切割成合适的玦度,将玉料贸出基本雏形都必须使用锯,雕琢过程中一些技米也需要据,如按透雕琢等。玉雕行业常用的锯片大多是圆形的,其次是带锯和线锯。  圆盘锯:用电动机带动金刚石圆形锯片的切割玉料的机器。分大型、中型和小型开料机,人造金刚石锯片最大直径1200毫米,小的锯片直径200~300毫米。大型开料机多采用800~1200毫米的锯片,可以切割1000千克的玉料,中型开料机锯片直径500~700毫米,可以切割1000千克以下的玉料多用来切割较厚的片材;小型机器锯片多在300~400毫米,主要切割10~100千克的玉料。还有锯片更小的切割机器,用于银更符更细的片村或条玦。锯料时锯片必须要用水或油冷却。  带锯:分弓形据和环带锯,前者就你手持钢锯一样,用电力带动往复运动银料,有金刚石锯片和无齿相片两种类型,无齿锯片由要不断添加磨粉。  线锯:采用金属丝作锯条,乡为无用(没有金刚石)锯,据割时田要添加白料。主要用于适性雕琢。为了加快锯割速度往往采用三股钢丝作锯条,这样可以带上更多的磨粉。线用可以用电机带动,小型玉件据割时也可以用手操作。  (2)磨玉设备:  磨玉包括轮摩、擦店和破自。轮磨就是利用砂轮机,装上种轮、砂纸或金刚石脆片等工具店削玉件,相片在这里主要起到磨削作用,玉器加工必须经过轮志。按摩主要是用人造金刚石磨头(渚如一怕、轧航等陪具)对玉器进行磨擦,磨平玉胚上暂浪,使玉件光洁平进。砂磨就是利用砂粒磨掉玉器表面较粗的抒痕,为玉件抛光奠定基础。轮后和砂店设备比较简单,分校轮、纵轴、手持和软轴磨机。  横轴磨机可以比较简单,如采用普通砂轮机就可以磨削玉件。但是,目前玉雕多采用较为先进的玉田机,由电机带动,有低压照明电灯和操作控制开关,机器可正转成反转,转动速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玉雕机配有许多连接加工工具的轴棒,这样的玉雕机可以完成测、二、磨、钻,甚至抛光等工序。  纵柏膺机就是将国盘、磨胡平放,主要用于磨较大面积的玉件,如唐玉件底座时采用纵轴磨机比较方便。磨制宝石戒面多采用这种磨机,如磨制刻面宝石,通常需要配有夹成粘宝石的八角手、以便店制时掌握宝石的刻面角度。  手持自机和软轴磨机主要用于大件玉器的雕琢。重量大的玉件用手托着雕琢米分困难,必须摆放在玉作台或地上用可移动的电动工具加工、软地后机就是非常有用的雕琢机器,这种磨机的电动机可以悬珪起来,通过软轴带动夹具上的磨具对玉器进行雕琢。软轴前端为机柄,机柄通常装有多瓣夹具,为此可以根据雕琢田要更换打磨工具,甚至可以进行抛光。  上述四种磨机主要功能就是轮店和琮自,当然还可以进行其他雕琢工序。根轴磨机也可以进行砂鹰,同时对一些细小的玉件,如珪件、玉珠等可以采用在闭式压简进行破磨、摇光。  滚筒式播光机由转动机座和透明有机玻璃熔简组成。滚简内装有膺料,将玉件放进简内,让机器滚动起来,通过简内启料与玉件后擦,起到砂膺成摇光作用。摇光机的转动机座里有电机作动力,电机带动从动轴,从动轴又带动有机玻璃滚简转动。滚筒的两端是圆形的有机玻璃板,它们的边缘套有胶皮。滚筒就是靠滚筒机座两端有机玻璃板边缘的胶皮与机座的从动轴相接触而转动的。滚筒可以随意从机座上拿下来或放上去。滚筒一端的圆形板上有一圆口,这个圆口有一密封盖,盖上盖后滚简转动不会漏水。摇光时可从圆口放进或拿出待摇光的玉件。摇光机可双向转动,并可持续转动十几二十个小时。  振动式抛光机的震筒是一个闲置圆锥体的简状体放置在有弹簧的板上简内有磨料,用机器震动简体,使磨料与玉件产生磨擦,起到对玉件的砂磨作用。为了防止玉件损坏,通常在筒内璧垫有胶皮磨料中加小木玦和小胶皮。  (3)钻孔设备:  钻就是打眼、钻孔和会芯。钻孔机器有机械钻孔、超声波钻孔,还有激光钻孔。机械钻孔过去采用所谓的砂钻,台钻上用钢丝作钻头,钻孔时加人砂浆,这样的钻孔往往不正,现在用人造金刚石钻头,效率有所提高。一些薄片玉件用玉雕机或软轴磨机配人造金刚石钻头就可以钻孔。大的玉件钻孔成玉炉、玉碗、玉锁等套芯,多需要在台钻上用管钻或人造金刚石钻头加工。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超声波打孔机;利用大功率晶体管组成振荡电路,使电磁能转换成机械能,产生往复式的振动,让磨料运动起来穿孔,超声波打孔又快又好,孔径可以非常细小,且平直。激光打孔更为先进快捷。激光就是电能转变为光能而生成的光束。激光的亮度比太阳高出几米亿倍,利用激光光束具有能量高度集中,方向性好聚焦点微小等特点来加工玉件。当激光能量准确聚焦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包括玉石在内的坚硬物质在微区内熔化从而起到穿孔的作用。目前多采用红宝石固体激光器,激光打孔速度快,操作简单,尤其适合钻精密的小孔。  (4)抛光设备:  抛光是玉雕的最后环节,非常重要。抛光就是使玉件表面的擦痕降低到肉眼看不见的程度,让玉器表面能反射光线,玉器就产生温润光洁的效果。玉器抛光时温度较高;有可能在其表面产生熔融现象,使得玉器光滑明洁。抛光机器比较简单,多采用横轴和立轴抛光机进行抛光,软辆也能抛光。根据玉器需要选择台适的抛光防具和抛光粉就可以了。有时为了抛光一些特殊玉器,可以自己制作相应的抛光设备和抛光孤具。一般说来,抛光机转速要求在400转/分钟以下。  抛光之前的擦磨和砂唐非常重要,玉器表面打磨后平整光洁,没有明显的银痕、磨痕,抛光起来事半功倍,反之抛光将非常困难,甚至要重新打磨。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相玉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进行“相玉”设计。“相”即是“看”,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和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确定做什么题材的作品。  划活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划(画)出来。“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  琢磨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就是指玉器的具体制作。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它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  碾磨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也叫“光亮”、“抛光”。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  双钩碾法  汉代琢玉著名技法。在记载玉的文献中,说它的刻纹细如游丝,像头发,宛转流动,没有一点滞迹。和出土的汉代精美玉器相引证,古文献上的这些说法是可靠的。  “两明造”透玉雕  “两明造”技巧,在清代中期出现,在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建筑中有较多的应用。两明造透玉雕,是在一块扁平(或稍凸)的玉片上,正反两面透雕出两层各不相同的纹样,两层中间完全透开,以四周边缘相连为一整体。纹饰镂空,正反相错,互相掩映,巧妙奇特。难度较大,作工精细。  金错玉器  利用传统的金错工艺技术,在制成的玉器上碾成细线纹饰,然后嵌以金丝或银丝。玉器须经过磨错。俗称“嵌金”,实为“金错”。我国古代以“雕玉”、“镂金”为最精细的手工艺,根据东汉李尤和三国如淳的说法,“黄文错镂”和“金镂”也是金错的别称,所以金错又可称为“镂金”。金错玉器是“雕玉”和“镂金”的结合,是金错工艺的又一发展。金错玉器在北京和苏州的玉器业中都有生产。  历代玉器雕琢技法  古代琢玉技法可以分为阴刻、阳刻、浮雕、圆雕、镂空、镶嵌等几大方法,他们又可以细分为:单线阴刻、双线阳刻、减地阳刻、浅浮雕、高浮雕、单层镂空、多层镂空等。正是由于不同的技法在不同时代的运用,才构成了制造工艺鉴定的科学依据。  新石器时代受技术条件所限,器物多为素面,有文饰也有单线阴刻,线条比较粗,刻度很浅,磨工较差。这个时期的玉器大部分有孔,从孔的样式和孔上所遗留的制作痕迹来看。当时的穿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面钻,即从一面钻,孔径越来越小,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状,另一种是双面对钻,即先由一面开钻,到一定程度后,再在另一面相应的位置开钻,完成之后钻孔有台阶痕。在极少数器物上也有管钻孔,其特点是孔痕呈现螺旋状纹。新石器时代晚期,兽面纹上也出现了简单的浮雕,如眼、鼻稍有凸起,使用的即是减地浮雕法。  红山文化玉器,雕琢追求神韵,体表光洁,边缘过渡自然,碾磨技术精湛,片状器物边缘较薄,似有刃,表面无玻璃光,但光泽细腻,个别器物表面有斑坑,小而深,呈密集状。  良渚文化玉器,直线纹是由笔直的阴线构成,细曲线纹是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而成。两种不同做工的线条在同一器物上并存,就是鉴定其真伪的根据。  商朝由于对石制工具作了进一步的磨光和修整,使这些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特别是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琢磨玉器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能开出比较均匀而薄的玉片。器物打眼的方法大部分均为两面对打,形成外眼大、里眼小的现象,俗称“马蹄眼”。在纹饰刻划上,商朝是三多三少,即直线条多,弯线条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短线条多,长线条少。商朝精致的器物上运用双钩拟阳线的做工刻划,就是在器物上运用双线并列的阴线条刻划,以形成一条阳线呈现,俗称双钩线或双钩拟阳线。  西周玉器的做工,重视对纹饰的布局,线条渐趋繁复,以略带弧形的线条为主,较多地使用长弧线,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纹饰的结构与雕琢方法,与商代极不相同,阴纹纹饰开始出现互相勾连,阴刻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的痕迹,俗称“一面坡阴线”。“一面坡阴线”是西周玉器的典型做工。  春秋时代玉器的做工和前朝对比,有新的进步,更注重磨制。春秋纹饰在西周晚期出现互相勾连的基础上,出现了卷曲相连的纹饰,布局满而密,不留空白。春秋晚期出现以隐起的密集的浮雕纹,并有平面浅阴刻宽带纹。器物开片薄均匀规整,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即刻花纹、线条时在线条边缘留下很多刀痕)。  战国玉器刀工精细,器物边角垂直锋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尤其是阴线糟内光泽强烈。孔洞内壁匀称光滑,极少见到因工具不力而残留的制作痕迹。主要是由于铁制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琢玉工艺突飞猛进。战国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对动物形象的刻划,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极力刻划出动物的本质特征。  汉代玉器物的做工特点,善于运用阴刻线,线条豪放,没有战国时代精细,器物棱角琢磨圆滑,大件器物刻工较粗,小件器物刻工较精细,细线条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线条不甚连贯。穿孔器物的孔洞内壁往往不够光滑,常留有拉丝痕迹。汉代的葬玉运用“汉八刀”做工。“汉八刀”做工,不是代表整个汉代玉器的做工,而是仅指汉代“葬玉”的做工。汉代的“汉八刀”是指采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刻划,运用推拓磨的雕琢技法,刀法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刚劲挺拔,线条无丝毫崩裂状和刀痕之迹。代表作品是玉猪、玉蝉、玉翁仲。  唐代玉器刻工精细,细线条多。特别在唐代带板上的人物,通身饰以短而密集的阴线。在动物的脚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细线条,带板上采用减地法,即池面隐起做工,刻线带有绘画性。  宋元时代玉器,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在玉器上也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南方刻工细腻工整,北方刻工刚劲有力。但整体来说,雕刻的线条总感细弱。兽件的身上一般有上下对穿孔,且孔洞以方形为多,人物脸部的五官往往处于同一平面,且“八字眉”服饰上有浅细的“米字型”刻划。到元代刻工一般粗犷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还有险刀现象出现,抛光不甚讲究。  明代玉器有了新飞跃,以扬州、苏州为中心,琢玉业开始大发展。刀工粗壮,浑厚有力,生动活泼,写生味浓厚,出现了浮雕、镂空做工,还有双层,甚至三层的镂雕。器物表面玻璃光泽强烈,大件器物的表面也往往留有钻痕和铊痕。  清朝玉器特别是乾隆时期,玉器工艺迅猛发展,是我国治玉史上空前繁荣时期。这时期玉器精雕细琢,形象逼真,大量巧作作品问世,刻划线条精细,磨光平滑,立体感强,花果的枝叶脉络雕刻明显,栩栩如生。镂空、半浮雕、浮雕三种雕法盛行。其中以半浮雕和浮雕为主。嘉庆以后的玉器,其雕工慢慢趋向粗糙失真和呆滞。 5.玉器所用术语  玉器常用术语包括玉质,盘功,技法,,修复,沁染诸多方面,主要有:饭糁,纵裂,蚀斑,生坑,熟坑,脱胎,切割痕,拉锯痕,单面钻,双面钻,通心穿,象鼻空,阴刻,斜刀,汉八刀,游丝毛雕,浮雕,剔地阴纹,透雕,圆雕,描金,嵌宝,留皮,巧色,补整,托底等。  玉雕专业术语  1.俏色:又称巧作,指巧妙利用玉料上的不同颜色琢成花纹,增加表现力。  2.蛀孔:指玉质表面大小不一,如虫蛀一般的孔洞。  3.玉皮:玉石表面的色皮称为玉皮。  4.铁沁:铁质氧化后顺着玉石较疏松处沁入内部,形成红褐色的铁沁。  5.脱胎:指出土玉器经人工长期盘玩后,玉质晶莹亮润,色泽愈发鲜艳,犹如羽化成仙,脱出凡胎。  6.白化:玉器入土后,受到埋藏环境的影响,其显微结构变松,透明度丧失,颜色变白的现象。  7.喇叭孔:指用工具钻磨的圆孔,上大下小,状如喇叭,俗称“喇叭孔”。  8.管钻痕:指器物表面留下的圆孔钻孔的痕迹。  9.生坑:指新出土或出土后未经盘磨的器物。  10.熟坑:指未经入土或早年出土后经人工盘磨的器物。  11.象鼻穿:又称“牛鼻穿”,指并排二孔,内部相通。  12.通心穿:俗称“通天眼”,孔从顶至底钻成。  13.斜刀:西周特有的刀法,指在并行的双阴线中,磨去其一的线墙,使之成斜坡形。  14.汉八刀:汉代特有的刀法,器物线条粗劲、简练,雕琢极少,似八刀刻成。  15.透雕:指镂空雕法。  16.游丝毛雕:汉代特有的刀法,指线条织细如丝,作断游动状。  17.剔地平雕:先在玉料表面设计主纹,把主纹外的地子均匀琢低在一定深度,将主纹凸显出来。  18.圆雕:指立体雕法。  19.片雕:指平面雕法。  玉器鉴赏中常用的术语  1.落窝:指玉雕件的底坐是挖穴状。玉件坐在穴里,稳。  2.有福禄寿:在一块玉中,同时有红,绿,紫[兰]三个颜色。  3.绝活:俏色的水平较高。  4.不花:雕刻和俏色协调一致,看了不眼花潦乱。  5.春:兰与紫相混杂的颜色。  6.癖:受磁铁矿的影响,也现黑色。  7.绺:指玉中的裂纹。  玉器名词术语  1.五玉:古代祭祀时所用的五种玉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是六种玉石,除其中苍璧外,其余为五玉,用来祭祀五人帝及五人神,配以五方之色。  2.六瑞: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计六种,故名“六瑞”。《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3.五瑞:(1)古代五种圭璧,形制不同,等级各异,诸侯执之。《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榖璧,男执蒲璧。是圭璧为五等之瑞,诸侯执之,以为王者瑞信,故称瑞也。”   (2)指古代五种瑞玉。即玉珪、玉璧、玉琮、玉璜和玉璋。古时多为朝聘、祭祀之礼玉。  4.瑞玉:古代五等诸侯所执之五种圭璧。古代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故名。《仪礼·觐礼》:“以瑞玉有缫。”注:“瑞玉: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5.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6.大圭:古代玉圭之一种。天子所服,长三尺,作用如笏,插于衣带之间,记事备忘。  7.玠:古玉器名。大圭。一种玉器。《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   8.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为四镇之山为瑑饰,寺长尺有二寸。”   9.桓圭: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双植,谓之桓楹以架屋之义,犹言栋梁柱石也。见“命圭”。  10.命圭: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11.信圭:古代玉圭一种。为“六瑞”之一。周制信圭为侯所执,长七寸。《周礼·春官》载:侯爵执信圭。  12.躬圭: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顶圆左右两肩亦圆,琢像人躬之屈,其形小而俯,其文粗而略,取鞠躬不亢之义。  13.谷圭:古代礼玉之一种。天子、诸侯作为媾和或聘女之礼器。《周礼·考工记》:“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周礼·春官》:“谷圭以和难。”   14.介圭:古玉器名。大玉。《诗·大雅·嵩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笺》:“圭长尺二寸谓之介。”   15.日圭:古代玉圭之一种。长五寸。用于祭日,故名。《宋史·礼志》:“朝日日圭,夕月月圭,皆五寸。”   16.玄圭:黑色的玉,古代帝王举行典礼所用的一种玉器。同“玄圭”。  17.琬圭:古代玉圭之一种。上部浑圆,长九寸,古为瑞信之物。《周礼·考工记》:“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   18.琰圭:玉圭名。上端锐。《周礼·考工记·玉人》:“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注引郑司农(众):“琰圭有锋芒。”   19.圭璋:亦称“圭璋”。古代礼玉之一种。为一种贵重玉器。上尖下方曰“圭”,半圭曰“璋”。古礼制:诸侯朝王执圭,朝后执璋。古为瑞信之器。  20.圭璧:古代祭祀、朝会用玉器。古为瑞信之物。于六寸璧上,琢出一圭,长五寸。《周礼·考工记》:“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21.玉琮:古玉器名。一种外方内圆的管形玉器。玉琮用途,古今说法很多。综其说,有礼地、发兵、享后和夫人、敛尸、饰辂辇竿头、古织机上持琮翻交等用。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江苏南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到殷代,玉琮常有出现,但器形比较短矮。汉以后玉琮不多见。明清两朝时有仿古制品,但已脱离先秦风格。  21.璋:古玉器名。古代朝聘、祭祀、丧葬、发兵用以表示瑞信。其形犹如圭之上端斜削去一角,而形制大小、厚薄、长短,因所事不同而异。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等。瑞信用大璋,通身施纹。祭大山川用中璋,十分之七施纹。祭中山川用边璋(即小璋),施一半纹。发兵用牙璋,首似刀,而旁无刃。  22.瑁:古玉器名。天子所执之玉,用以合诸侯之圭者。因冒于其上,故名“瑁”。通作“冒”,又名“冒圭”。  23.佩玉:古玉器名。也叫“杂佩”。古人以玉比德。佩玉的形制,包括“珩、璜、琚、瑀、冲牙”之类。  24.珑:古玉器名。古人在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制品,其文皆作蟠龙之状,其形如璧。有缺口者,有无缺口者。  25.珩: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26.环: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27.玉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  28.玉佩:古代一种佩饰。古人认为佩玉祥瑞,君子必佩玉,故佩玉之风盛行。玉佩多作成扁平状,多圆形,亦有腰圆、菱形等。用透空、线刻、浮雕等手法雕琢。多为贵族佩戴。  29.环玦: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玦。《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30.水苍玉:玉名。古时用为佩玉。唐代官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苍玉。也省作“水苍”。  31.玉带钩: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  32.玉钩:古代用玉制作的带钩、账钩。通常多镂刻有纹饰,有的镶以金银。玉带钩,春秋战国已有,汉代玉带钩,时有发现。  33.玉鹿卢:古代一种玉剑饰。雕琢精致。鹿卢,亦作“辘轳”。  玉剑饰: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  34.玉珥:玉饰的剑鼻,即剑柄与剑身相连处,两旁突出的部分。一说玉制的耳饰。  35.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缕或银缕、铜缕联缀而成。关于玉衣的起源,从考古资料考察,早在东周时就有“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可能是玉衣的雏形。  36.金缕玉衣:即“玉柙”、“玉匣”。汉时帝、王的殓服。按等级分金缕、银缕、铜缕。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皆有发现。1968年,河北满城发掘出汉中山靖王刘胜(武帝异母兄)夫妇墓,皆裹玉衣,各由两千余玉片,四角钻有小孔,穿以金丝,连缀而成,故名“金缕玉衣”。每块玉片的形状、大小,都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精细加工。玉衣按部位,可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  37.玉豚: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琢出土。造型和纹饰较简单,因其随葬,主要为了起巫术作用。  38.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唅”、“琀”,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用来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  39.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  40.玉册:亦称“玉策”。古代用玉版制作之册书。古制,帝王以玉册用以祭祀告天和作皇帝即位册文,亦用于册命太子及后妃。  41.玉牒:①玉牒书。古代帝王进行封禅郊祀典礼,所用文牒以玉雕镂,故名。②古代皇族族谱,用玉片镂刻,名“玉牒”。  42.玉函:玉制书套。旧题晋王嘉《拾遗记o周灵王》:"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  43.玉节:古代符节之一种。玉制,作重要凭信之用,故名。  44.瑞:玉制的信物。若后世的符玺。端玉,古代用为信物。  45.玉玺:帝王之玉印。秦以后,为皇帝专用。  46.玉螭:玉雕为螭的印鼻。  47.璧角:古代禘祭用的饰玉的爵。又名璧散。  48.瓒:古代一种玉制酒器。即“玉瓒”。形如勺,以圭为柄,以玉为之。天子圭柄尺一,诸侯九寸以下。用作祭器。  49.玉几:古代一种用玉装饰之小案几,为宫廷之用具,可供扶倚。  50.珂伞:玉饰的伞盖。唐制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  51.玉箸:玉做的筷子。  52.冠玉:古冠玉饰之一种。用玉制作,饰于冠帽之上,故名。  53.玉笄:古玉器名。是古人用来“卷发”及“连冠于发”的玉器。  54.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  55.玉藻: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  56.鎏:古代冕上作装饰的垂玉。  57.繁露:王冕前后所悬的玉串。  58.瑱:古玉器名。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其形如牌,二寸许,广七八分,以紞悬当耳。天子以玉瑱,诸侯以石紞,用采织之。  59.好:指圆形玉器中间的孔。《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当中的孔,“肉”是指周围的边。  玉器收藏的入门术语  玉即美石也,被许多收藏者所钟爱,也因此被赋予了神秘色彩。人们在赏玉的同时,也会遇到一些充满实秘的行话术语。而对于初涉者来说,了解此类术语是必不可少的。  “开门”:  形容绝真无疑之古玉。无论沁色、雕工、包浆等均堪称一流。观者往往啧啧称奇又故作大惊失色状曰:“开门!开门!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进献乾隆皇帝,必得赏黄马褂一袭!”   “洋油和鸡油”:  和田的白玉和黄玉扑克古以来即为玉之极品,王逸《玉论》中有“黄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记载。黄玉大致可分为粟子黄、鸡油黄和秋葵黄几种,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截肪”二字民间称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对黄玉已不作痴心妄想,于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近年在港台地区甚至有“青羊脂”的荒诞说法,或求售高价、或炫耀吹嘘,都是掩耳盗铃的行径。  “粗大明”:  许多收藏者认为明代的玉器制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实不然,就像“汉八刀”并不代表汉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样,“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犷风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确实细腻精巧,但却没有一位像明朝陆子冈那样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师。没有明代玉雕工艺的奠基,怎能凭空出现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鸡骨白”:  古玉在碱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矾白色。石灰沁有轻重不同,于是古人按色调将其分为鱼肚白、鸡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碱之分,只认为是“地火”所致,于是仿造鸡骨白时,便用火烧玉,这在民国时期是很成功的。当代制作鸡骨白就先进多了,可以用电焊、微波沪,所以作伪者往往牟获暴利。至于以后是否会用等离子甚至原子能呢?似乎可以想像的出来。  “老玉挂红,价值连城”:  这里的“红”其实特指血沁,但古玉有无血沁历来争论颇激。  依笔者推测,人死入土后血凝肉腐,如何会浸入玉?造成古玉带有红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朱砂(辰砂)沁、铁沁或者仔儿玉固有的红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鱼目混珠。藏家一定要细心分辨,切莫被古董商人混淆视听。  “满堂富贵”:  商代的玉器铭文和甲骨文类似,例如“卢方皆入戈五”。汉代玉器铭款主要有刚卯、印玺和刻有制作时间甚至制作者姓名的玉剑璲、玉人等零星器物。明清时才有大量的铭文玉器涌入世俗——从御制诗到吉祥话,婴儿的长命锁上也减地浮雕出“福禄祯祥”的祈语。 6.中国玉器吉祥图案  玉石行有句行话,叫做“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图案来自于人们的信仰、民间传说、动植物的谐音和暗喻等。只有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会对玉石图案有更广泛的了解。吉祥瑞图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图形的一种通过动物、植物、飞禽、鱼类、器物、人、神、圣、仙佛的神话与传说,以图文、谐音等形式作为祥瑞标志。表现了人的愿望、追求、寄托和向往。如寿:用松柏、石、桃、龟、鹤等表示;福:用蝙蝠、佛手等;喜:用喜鹊、蜘蛛(喜子)等;富贵,用牡丹等;祥瑞,用龙,凤,麒麟等;如意,灵芝等;又谐音鱼:余也;莲花;连连发财;又昆虫,蝉:禅,一鸣惊人,腰缠万贯。静若寒蝉也。又植物,如葫芦:福;瓜:多子多孙,瓜瓞绵绵;白菜:百财。又鱼类:八爪鱼:八方进财;螃蟹:横行天下;花生:长生果也等等。  1.佛:佛可保佑平安,寓意有福(佛)相伴。常取材于大肚弥勒佛造型,是解脱烦恼的化身-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2.龙:祥瑞的化身,与凤一起寓意成双成对或龙凤呈祥。与马一起为,龙马精神,吉祥如意龙钩,龙和地虎:望子成龙,龙头出水:神龙出水,大显神威。  3.凤:祥瑞的化身,与太阳梧桐一起寓意丹凤朝阳。  4.羊:洋洋得意,三只羊寓意三阳开泰。  5.菊:与松在一起寓意松菊延年。  6.磐:寓意喜庆  7.鹅:羲之爱鹅。王羲之是晋代书法家,从家鹅游水中悟出用笔之法,于是养成爱鹅之癖。  8.蝉:蝉挂胸前,一鸣惊人。蝉挂腰间,腰缠万贯。  9.熊:与鹰一起寓意英雄斗志。  10.虾:弯弯顺。(前进)活力十足,节节高升;(后退)退一步,海阔天空  11.龟:平安龟或长寿龟。与鹤一起寓意龟鹤同寿。带角神龟即长寿龟。龙龟:长寿,荣归  12.猪:财富诸事如意。寓意龙,汉皇子刘彘的彘意思是猪,也是龙。  13.蟾:蟾与钱的谐音,常见蟾口中衔铜钱,寓意富贵有钱。蟾咬钱,钱滚钱。金蟾送宝与桂树一起寓意蟾宫折桂。常有三脚蟾与四脚蟾之分。  14.观音:保佑平安,观音慈悲普渡众生,是救苦救难的化身。  15.仙鹤:寓意延年益寿。鹤有一品鸟之称,又意一品当朝或高升一品。与松树一起寓意松鹤延年。与鹿跟梧桐寓意鹤鹿同春。  16.灵芝:长寿之意。  17.如来:即如来佛,是万佛之祖。  18.达摩:常有达摩渡江,达摩过海,达摩面壁等造型。达摩面壁九年修行,有“面壁九年成正果,风风火火渡江来”的说法。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是第一个到中国的印度传教者。  19.钟馗:扬善驱邪。常有钟馗捉鬼的造型。(白脸)财神,福神,门神;(黑脸)鬼见愁。  20.獾子:寓意欢欢喜喜。  21.狮子:表示勇敢,两个狮子寓意事事如意。一大一小狮子寓意太师太保,意即位高权重。私房钱  22.喜鹊:两只喜鹊寓意双喜,和獾子一起寓意欢喜。和豹子一起寓意报喜。喜鹊和莲在一起寓意得喜得连科。  23.财神:招财进宝。  24.兰花:与桂花一起寓意兰桂齐芳,即子孙优秀的意思。  25.梅花:与喜鹊在一起的寓意喜上眉梢。松竹梅一起寓意岁寒三友。  26.驯鹿:福禄之意。与官一起寓意加官受禄。  27.麒麟:避邪吉祥,麒麟送子。祥瑞兽,只在太平盛世出现。麒麟、龙、狮头:避邪迎福。  28.蝙蝠:寓意福到。五个福和寿字或寿桃,寓意五福献寿,五福临门,福气满满。和铜钱在一起寓意福在眼前。与日出或海浪一起寓意福如东海。与天官一起寓意天官赐福。  29.大象:寓意吉祥或喜象。与瓶一起寓意吉祥平安;与如意一起叫吉祥如意;走象叫走向成功。  30.鹦鹉:成双成对,美满和睦之意。  35.寿桃:长寿祝福。  31.鲤鱼:年年有鱼,鱼跳龙门或鲤鱼跳龙门。龙头鱼寓意高升一级。与渔翁一起寓意渔翁得利。  32.金鱼:寓意金鱼满堂。  33.豆角:四季发财豆。富贵豆。  34.葫芦:福禄之意,收纳财,防桃花,福气。  35.佛手:福寿之意,横财到手,掌上明珠。  36.老鼠和钱:数钱  37.螭龙: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又叫螭虎。  38.瓶:或花瓶,寓意平平安安。与鹌鹑和如意在一起寓意平安如意。与钟铃一起寓意众生平安。  39.百合:百合与柿子在一起寓意百事如意。  40.雄鸡:吉祥如意,常带五只小鸡寓意五子登科或教五子。  41.麦穗:岁岁平安。  42.竹子:平安竹,富贵竹。竹报平安或节节高,步步高升,节节高升之意。  43.柿子:事事如意。  44.石榴:榴开百子,多子多福。  45.牡丹:富贵牡丹,与瓶子一起抑郁富贵平安。  46.菱角:寓意伶俐,和葱在一起寓意聪明伶俐。  47.风筝:寓意青云直上或春风得意。  48.猴:升官发财,与马在一起寓意马上封侯。与印一起寓意封侯挂印。大猴背小猴寓意辈辈封侯。  49.蜘蛛:知足常乐;喜从天降。主偏财。  50.柿子:事事如意,百事大吉。  51.鹌鹑:平安如意。和菊花、落叶一起寓意安居乐业。  52.鳌鱼:龙头鱼身,是鲤鱼误吞龙珠而变成。寓意独占鳌头。  53.辟邪:传说中一种神兽。头有角,似狮,带翼。一角为天禄,两角者为辟邪。有除邪避之意。  54.花生:长生不老之意。  55.关公:做生意人(商人)的祖师爷。诚信第一,信誉第一。  56.树叶:意为事业,即事业有成。学业有成。  57.壁虎:必得幸福。  58.甲壳虫(金龟子):富甲一方,金龟女婿。  59.牡丹花:富贵花,富贵牡丹。  吉祥如意  (1)龙凤呈祥:图案为一龙一凤。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说很多,《史记·高祖本纪》开始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凤是百鸟之王,《淮南子》一书开始称其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是人们心中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就有凤来仪,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所以龙凤是一种祥瑞的象征。  (2)二龙戏珠:图案为两龙头相对,共颔一火球。《通雅》有“龙珠在颔”的说法。民间传说认为龙珠可以避水火等灾害,故以此为图案祈求避邪免灾、祥和如意。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还有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宋代至清代均有出现,圆雕、玉牌均有。  (3)喜上眉梢:图案由喜鹊和梅花构成。梅花“梅”与“眉”谐音;喜雀名中有一“喜”字,故以喜鹊落在梅花树枝上比喻喜上眉梢。用以形容喜事将到,令人高兴。  (4)三星高照:图案为三个老神仙,三星是传说中的福星、寿星、禄星。他们专管人间祸福,各司福、禄、寿职。三星高照象征幸福、富有和长寿。亦有图案为一老寿星、一鹿、一飞蝙蝠的,称之为“福禄寿”。多用于玉插屏及玉牌子上。  (5)年年有余:图案为两条鲶鱼,鲶音年,鱼与余同音,表示年年有节余,生活富裕。民间以此表示对美好生活的象征。图案为两条鲶鱼首尾相连者,童子持莲抱鲶鱼者,均称“连年有余”。图案为一磬一鱼或一磬双鱼,一童子击磬一童子持鱼者,皆称“吉庆有余”。一妇人手提鱼者,称之为“富贵有余”。  (6)群仙祝寿:以神话传说中3月3日是王母娘娘生日,各路神仙前来祝贺的场面作为图案,以此取其吉祥喜庆之意。见于玉插屏及圆雕山子和圆雕笔架。  (7)福从天降:图案为一活泼可爱的胖娃娃正伸手抓一快到手边的飞蝙蝠,寓意为“福从天降”、“福自天来”、“天赐洪福”等。此外还有“五福临门”、“引福人堂”、“天官赐福”等图案,用于圆雕人物件及玉牌子。  长寿多福  (1)龟鹤齐龄,龟鹤同龄;图案为一龟一鹤。《韵会》:“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之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以两者作为长寿的代表,寓同享高寿之意。  (2)松鹤延年:图案为仙鹤、松树。《字说》:“松百木之长.”[[礼记·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象征长寿与气节,松鹤构成一图,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3)福禄寿喜:图案为蝙蝠、鹿、桃、“喜”字。蝙蝠之蝠寓幸福之福,借鹿寓禄,寿桃寓寿,加上喜字,表示对幸福、富有、长寿和喜庆的向往。多见于明清玉牌子。  (4)五福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围着一只仙桃和一个寿字。《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一图案用于玉牌子,清代多见。  (5)福寿双全:图案为蝙蝠一、寿桃一、古钱二。表示人们心底希望幸福,富有和长寿之意。用于圆雕玉件及玉牌。  多子多孙  (1)流传百子:图案为一开嘴石榴或子孙葫芦葡萄。旧时传说,周文王有百子。以石榴子多表示百子,还有“子孙葫芦”之说。有百子图、麒麟送子,莲生贵子等图案,表示“子孙万代”、“万代长寿”等。  (2)连生贵子:图案为荷花中有—小孩,荷花之果实为莲子,以此借喻连续、连绵之意,此图表示人丁兴旺的心理。  (3)麒麟图:一兽,头上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生火,其状如鹿。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古称之为“仁兽”,多作吉祥的象征。“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橄。”“橄”同“薮”即沼泽。汉代砖上的麒麟图案与马和鹿的样子相似,汉后逐渐完善了麒麟的形象。地毯及文物中的麒麟图案,多为“麒麟送子”,“麟吐玉书”等。因麒麟是瑞兽,又借喻杰出之人,麒麟送子,麟吐玉书皆有杰出人物降生之意。  安宁和平  (1)万象升平:图案为一大象身上刻有字花纹,腰负一瓶。绢字在梵文中作SniYatRA(室利株蹉),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以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制定此字读为“万”字。万象升平表示人民祝愿国泰民安,百业兴旺,国富民强之升平景象。还有“太平景象”、“景象升平”等图案。  (2)四海升平:图案为四个小孩共抬一瓶。孩音同海,借此表示四海升平之意,表达人民厌恶战乱、热爱和平的善良愿望。  (3)平安如意:图案为瓶、鹌鹑,瓶谐音平,鹌音同安,合称平安如意,希望和平与安宁。  金榜题名  (1)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一龙首鱼身,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古代传说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的额头,都是没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之路,变化飞腾之意。  (2)马上封侯:图案为一马上有一蜂一猴。以马上封(蜂)侯(猴)寓比立即升腾的愿望。图案为一大猴背小猴者,称“辈辈侯”,一枫树一印一猴或一蜂一猴抱印者,称封侯挂印,挂印封侯。  (3)喜报三元:图案为喜鹊三、桂元三或元宝三。古代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之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三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升腾化取之阶梯,喜鹊是报喜之吉鸟,以三桂元或三元宝寓意“三元”,是表示一种希望和向往升腾的图案,此外还有“三元及第”,“状元及第”,“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图案。 7.玉石的医疗用途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扬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国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养生的机理后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铬、锰、钴等,佩带玉石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特殊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谐振器似的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  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认为,当光点对准人体的某人穴体时,能刺激经络、疏通脏腑,有明显的治疗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侧有“养老穴”,常佩戴玉镯,可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祛除老人视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气,养精神。  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不失为玉石养生的又一途径。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由此可见玉石养生有益无损。  有位世伯,因为患老人病,手指感酸软无力,有时还麻痹和颤动,而且时常忐忑不安,心神恍惚。后来一位同乡送赠了两件古玉给他佩带和盘玩。他日常无聊时便拿出来把玩,摩挲自得。玉温润细腻,抚摩之即与手亲,所谓“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他初时缓盘轻摩,由于时常运动手指与掌心,需要少许腕力,久而久之,无形中加强了手部血脉的流通,少了颤动,不再麻痹。医生也感奇怪。这种情形大概和清代刘大同的述古玉活血之说雷同。主要还是由于心有所寄,神经松弛,达到怡悦之功,故能保健,对身心有益。这是另一层次的护身作用。盘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温光泽盘出来,故手指便要多运动,有如柔软体操或甩手操一样,是轻柔舒活,而非剧烈。其实,有些人以手摩挲寿山石,其理相通,好处则是舒筋活血,平心静气。  佩戴玉器不仅因为它能起到美丽装饰,而且它还有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  玉器的医疗作用  玉在中国古代可用作药材之风盛行于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土玉器极少,可能与人们大量觅玉、食玉有关。由于古人追求金石之寿,才有了中国的炼丹术,而玉,在中国人心目中几乎成为神化的东西。因此,有些古人认为,“玉亦仙药,但难得耳”,“服玉者,寿如玉”,玉可以入药,就是将玉磨成粉末制成浆汁,或团成丸子吞服。《神农本草经》卷一中也确有记载,它说玉泉(即玉屑汁)可以“柔筋强骨,安魄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  据最近资料显示,有些玉石的确可以入药,例如,水晶石入药可以治疗惊悸、心热、赤眼、齿肿、咳嗽、肺痛等。而且佩戴玉石首饰也有益健康,例如,水晶石具有明目、提神、利便、降血压等功能,并且对乳腺癌有一定防治功效。  从药物学来讲,长期佩戴宝玉石,可以保持人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不同的宝玉石有不同的作用。据矿物医学研究证明,有些宝玉石能产生高强度的光电效应,其衍射力能释放出足以影响人体生物电,调节新陈代谢的巨大能量。宝玉石特殊的光电效应能与人体发生谐振作用。有些宝玉石经过仔细切削打磨后具备聚焦蓄能的功能,白天吸光,夜晚放光。若光点对准某个穴位时,能刺激经络,疏通脏腑,便会产生更为奇特的疗效。嘴含玉石,借助唾液与溶菌能生津止渴,除胃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宝玉石对菌类还有抑制作用,故可治疗人体的面部斑痕及过敏等症。  现代医药科学认为,玉石还具有奇妙的矿物物理作用。如金刚石所以能“避恶驱毒气”,是因为金刚石能吸收太阳光的短波波段,从而变成紫外光的理想“储存器”,故对人体有消毒灭菌之功能;蓝宝石能缓解呼吸道系统的疾病;橄榄石能治气喘和高烧引起的干渴或眩晕;白玉能化瘀、止血;绿松石、青金石能解毒;黄玉、水晶石在进行精密加工的打磨过程中,会使这些效应聚焦蓄能,形成一个电磁场,能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促使人体内部各种功能更加协调、精确地运转。水晶,在《山海经》中,曾被誉为水玉、水精、菩萨石等。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水晶“辛寒无毒”,主治"惊悸心热、安心明目、去赤眼、提神、利便、补脏、降血压、温肺肾、熨热肿、摩翳障",还能治疗“肺痛吐脓、咳逆上气、悦颜色”等神奇功能。现代科学也表明:水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铁、镁、铜、锰、钛、锌、镍、钴等微量元素。水晶还有微弱的电磁场,可稳定人的情绪,增强应变能力。  玉石在美容护肤方面   “饮玉石间之水,以长生润泽,容颜不衰、面身瘢痕,以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玉屑面脂,润肤生肌”等。另据载,早在5000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出现了以玉石做粉,用红兰草做黛的“粉黛”化妆品;三国时期吴主孙权的宠妃郑夫人面部为刀所伤,御医用玉石和白濑骨轻摩伤部及周围为其治疗,痊愈后郑夫人面部非但未留疤痕,反而较之以前更加白嫩细腻,妩媚动人;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提到“玉屑面脂”可以使本来较黑的面部变白,也是指用玉石制成的一种美容品可以滋润肌肤,改变容貌;在《天宝遗事》中记载“扬贵妃含玉咽津,以解心肺之渴。宋徽宗嗜玉成癖”;清代?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喜太后有一个常用的美容方法,就是每天用玉辊在面部搓、滚、摩、擦以润肤养颜。  其基本结论为:  1.玉石对人体无辐射、无毒、具有极好医疗保健作用。  2.玉石可分解、吸附皮肤有害物质,具有杀菌消炎作用。  3.玉石和人体的红外线电磁波能发生共振吸收现象,对人体有改善循环、刺激再生、酶活性提高、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抗体生成、免疫力提高等生物作用。  4.玉石含有人体所需的硒、锌、镍、铜、钴、锰、镁、硅、钙等30多种微量元素,超细玉石微粉具有深层渗透能力,人体能有效吸收或补充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改善皮肤肌理,促进新陈代谢。  5.玉石对水具有活化功能,可在短时间内除掉水中Cr、Pb、Ni、Co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并降低水的硬度、减少水分子团数量。  (6)玉石具有促进细胞增殖、修复受损细胞、增强细胞活力作用。 8.玉石的种类  由于玉的种类繁杂,在矿物学、历史学及考古学上各有不同的分类,以及中国对“石之美者”的理解,除矿物学外玉的分类不仅繁杂而模糊,其种类也随之不胜枚举。  为解决这种分类混乱的情况,社会上曾提出过各种具体的分类方式,如将“玉”定义为矿物学的解释,而将“玉石”作为包容蛇纹石、岫岩玉、蓝田玉等其他传统上被认为是玉的矿物归类於此。或者将软玉划分出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软玉依然是透闪石、阳起石等物质为主的矿物,而广义上的软玉则是文化传统上所有被认为是玉的矿物集合。也有将软玉只定义为新疆的和田玉,其它皆为“传统玉材”,不一而足。  但准确而具有代表意义的分类除矿物学外上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是将“玉”作为“玉石”的简称,而“玉”的分类以矿物学定义为准。  因此,最广义上的“玉”包括:  ·硬玉(翡翠)  ·软玉(阳起石、透闪石)  ·软玉(文化分类)  ·岫岩玉  ·蓝田玉  ·青海玉  ·俄罗斯玉  ·新疆碧玉(天山碧玉)  ·和田玉  ·青白玉、羊脂玉  ·依照颜色划分也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的分类方式。  ·独山玉(南阳玉)  ·酒泉玉  ·汉白玉(大理石)  ·灵壁玉  ·猫眼石  ·绿松石  ·青金石  ·珊瑚  ·玛瑙  ·其他宝石  硬玉  硬玉也称翡翠,属辉石类,单斜晶系、完全解理。主要组成物为矽酸铝钠(NaAlSi2O6,宝石矿中含有超过50%以上的矽酸铝钠才被视为翡翠),出产於高温低压下生成的变质岩层中。往往伴生在蓝闪石、白云母、硬柱石(二水钙长石)、霰石和石英。莫氏硬度在6.5~7之间,比重在3.25~3.35之间。翡翠的颜色因含有的铬元素质量分数不同而显白或绿色。一般以白色泛绿种类最为常见,以翠绿色为贵。因而在硬玉传入中国后,被冠以“翡翠”(翡为红色羽毛,翠为绿色羽毛)之名。翡翠的流行史没有软玉长,其出产地也主要集中於缅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出产国)、日本新潟县以及北陆沿海。危地马拉、美国、俄罗斯也有少量出产。  翡翠的价值通过颜色(所谓“正、阳、浓、和”)、透明度(“水头”)质地和重量来评判。翡翠制品的价格一般不受年代久远的影响,这一点与软玉有所不同。  翡翠的原料依照出产方式分为“老坑”和“新坑”等等说法,其中人们将长期受自然界雪水浸泡的翡翠原石称为“老坑翡翠”,这样的翡翠外观一般是偏绿色,据称有水亮斑的光泽。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强酸浸泡或者镭射蚀刻来填充一些颜色,使品种较差的翡翠在外观上变得与高档翡翠类似,现在翡翠在市场上通常以字母A、B、C为标识分辨翡翠制品的质地。其中A货翡翠意为未经过化学处理,颜色、结果自然的天然翡翠。而其他类别的翡翠则或多或少有人工添加的成分。  软玉  角闪石、阳起石类软玉,英文中也称Nephrite,苏联化学家曾将软玉命名为“中国玉”。软玉(文化分类)的大部分在国际通用标准上并不被认为是玉,而是其他的矿物。但在少数国家(如中国),它们依然被当作玉的一个类别而交易。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软玉透闪石、阳起石类标准而言,纯度和质地较高的是产自新疆和田的玉石,此外,社会上也流行所谓“中国四大名玉”(和田玉、绿松石、岫岩玉、独山玉),而其中真正属於矿物学上软玉的只有和田玉和透闪石质的岫岩玉。  软玉的化学成分是钙镁矽酸盐(Ca2Mg5(OH)2(Si4O11)2),单斜晶系。颜色由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成份决定。透闪石主要是白、灰二色,阳起石颜色则根据其含铁量与铁元素的氧化程度而在深绿—红棕—黑色的范围内波动。依照软玉石质的颜色,也有数个亚种:纯白色具有油脂光泽的羊脂玉;泛白色的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以及较为稀少的糖玉等。  产於新疆的和田玉是纯度较高的一类软玉。一般具有玻璃—油脂光泽,矿物比重在2.80~3.10之间。莫氏硬度在6~6.5之间,颜色因含有的矿物成分不同而呈现纯白—雾状黑等各种颜色,也因此没有固定的解理态。和田玉具有玉石中最犟的韧性而不易破损。  岫玉  岫岩玉,简称岫玉,因产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这种玉石的主要品种表面看来,同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组成的矿物和硬度则不同。组成岫玉的主要矿物是蛇纹石。成分中常含有二价铁、三价铁,还混有锰、铝、镍、钴等杂质,这些混入物使岫岩玉具有各种颜色。岫玉的颜色有白、黄、淡黄、粉红、浅绿、绿、翠绿、暗绿、褐绿及其它杂色。其中常以绿色调为主,颜色介于青玉和碧玉之间。组成岫玉的蛇纹石矿物,通常占85%以上,常见少量方解石、透闪石等其它矿物。透闪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硬度。  岫玉的五质非常细腻,半透明至不透明,蜡状至油脂光泽。硬度2.5~5.5,比重2.5~2.8。蛇纹石矿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纹石是镁质碳酸盐岩、镁质基性宕、超基性岩的交代蚀变矿物,也可与滑石、绿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质同翡翠和软玉极易区分,主要是光泽(老带油脂光泽)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广泛产生接触变质的镁质大理岩中,我国很多地区具备这种地质环境,所以其产地相当广泛。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产地和以产地为名所划分的品种:  岫玉绿色,半透明至不透明,产地在辽宁省岫岩县瓦沟。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43.80%,氧化镁42.10%,氧化钙0.56%,氧化铝0.006%,三氧化二铁0.64%,水11.81%,杂质12.85%。硬度4.8~5.5,比重2.61。产于古老地层白云石大理岩中。  在我国江苏、浙江一带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经鉴定发现其中有岫玉(郑建:《江苏省吴县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妇好墓中有四十余件玉器,“其中多数与现在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与新疆和阗(田)玉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第428页)。由此可见岫玉的开采史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了。  南方玉开采史不详,因产于广东省信宜县泗流地区,故又称“信宜玉”。玉质大多数由蛇纹石组成,并含有少量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因含杂质多,颜色常与岫玉不同,色调暗绿至褐绿。同时产出的地质条件与岫玉也有差别,它产于云母片岩和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组成的地层中,玉石矿体下面常有0.2~5.5米厚的滑石层。  祁连玉产祁连山,玉色暗绿,带有较多的黑色脏点,岫玉和南方玉没有这一特点。  京黄玉淡黄色,也由蛇纹石组成,因产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触变质大理岩中而得名。本世纪60年代发现,历史上是否开采过,情况不明。因产量过少,现已停采。  安绿石也是蛇纹石玉质,因首次发现于吉林集安县的绿水河而得名。产于蛇纹石化大理岩古老的地层中。玉质较纯,细腻光洁,苹果绿至墨绿色,微透明至半透明。  与岫玉相似的蛇纹石玉石还有不少产地和品种。因此,当我们鉴别新石器时代以来属于这类玉质的玉器时,切不可轻易断定玉质的来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中,经鉴定有一件玉管为蛇纹石玉石,就不是辽宁产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苏镇江的产物。  蓝田玉  蓝田美玉历史悠久,古之有名,《周礼》注曰:蓝田以其出美玉而故名《汉书-地理志》“蓝田山,出美玉”。弘景曰:“好玉出蓝田。”时珍曰:“西蜀山墨玉,蓝田出美玉。”   蓝田玉产于蓝田县境内的秦岭山脉中,它质地细密,光泽温润,色彩斑斓,绚丽多彩,呈现有山水鸟兽,花草树木千姿百态等自然景观图案。自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蓝田玉作:“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后,名气大整。汉,唐等十几个在长安建都的皇帝都大量开采蓝田玉。被誉为“玉种蓝田”。  古人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能够和神灵相通”。在《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之可以“养性怡情,祛邪避瘟”。“医治疾病”。并且还有象征权力,财富,贵贱等神秘色彩。多少年来蓝田玉在佛门作为信息物,具有安神,镇静避邪降妖之功效,深受佛门宠爱。  在医学方面,蓝田玉充分显示出它的物理作用。中医学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人吮含玉石,能升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润心肺,助声喉,养毛发”。“久服轻身长寿”。“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玉”,“枕玉”之风盛起,尔后朝朝代代养发不离玉,杨贵妃含玉镇暑,慈禧太后持玉拂面。  现代科学分析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多种化学成份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镁,铜,硒,铬,锰,钙,钾,硅,钠等。据医学测定,蓝田玉盛夏可以消暑,冬寒可以将火,对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降压安脑,清血镇定之自然疗效,可以调节中枢神经,健脑益智争强记忆,无任何副作用。在玉石饰品佩戴过程中,通过与皮肤长期接触,摩擦,浸润可以使微量元素进入人体,起到保健免疫作用。玉石的物理特性,有蓄光电磁等作用,白天吸收光,晚上放光,具有较强的电子衍射力,所释放的生物电能对人体各脏器起到谐振,刺激经络,调节保护作用。  自古言传到现代科学研究都证明了玉石的无比珍贵。古有“玉存山间草木润,玉在尔身多保健”,“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由于基础差,开采困难,工具落后,加工粗糙,开采量很小享有的人更少。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石开采,加工逐渐扩大,使用的人也逐渐的多起来了,特别三高血压,头火重,火眼,耳鸣,失眠神经衰弱等病人,枕上玉枕,有明显疗效,成了不可离开之物。玉座垫是防治坐瘢疮,痔疮的最佳保健品,也是家庭,宾馆,会议室观赏的高级装饰品。玉镯,玉耳环,玉项链,护身玉既是保健品又是女士的装饰品,因此自古以来一直是世人珍藏和馈赠亲友的佳品。蓝玉石这一无价之宝其作用和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南阳玉  南阳玉因产河南省南阳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  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国人曾称其为“南阳翡翠”,苏联地质学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阳玉归属于翡翠类型的玉石矿床。据河南地质工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探明南阳玉是一种蚀变斜长岩,组成矿物除斜长石外,还有黝帘石、绿帘石、透闪石、绢云母、黑云母和榍石等。经过显微镜鉴定,玉质含有多种蚀变矿物,蚀变作用以黝帘石化、绿帘石化和透闪石化为主。由于玉石中含各种金属杂质电素离子),所以玉质的颜色有多种色调,以绿、白、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黄等色。  据文字记载,南阳玉在汉代已开采是无疑问的。近来考古出土的资料将南阳玉的开采推到商晚期以前。1952年李济在《殷墟有刃石器图说》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这七件玉器的质料全是南阳玉。《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报告》中也指出,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七百余件玉器,其中四十余件标本经初步鉴定,“其多数与现代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的与新疆和阗(田)玉相似。”(《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而1983年10月在四川成都“宝石讲座和学术交流会”上,河南省地质局在宣读关于南阳玉的一篇论文中说,在南阳县黄山出土一件南阳玉玉铲,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可知南阳玉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采用了。 9.中国古玉的主要原料及产地  鉴赏和收藏古代玉器,首先必定要知道什么是玉。古人在《说文》中对玉的解释为“石之美者,有五德”。的确,古人对玉的定义是比较广泛的,凡是具备色泽、硬度、声音、纹理、质地等一定条件的美石皆为玉。从现存的古代玉器实物采着,也确实如此。  上古时代,人们广泛使用各类不尽相同的玉石材料,这是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各地区的人群缺乏交流,同时不同地区的原始文化背景对玉材的选择也不同。如东北的红山文化以岫岩石为主要原料;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通常使用浅绿色带云母状亮斑点的透闪石为主要原料;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及由其发展而来的龙山文化使用不透明但细腻温润的长石为原料。各地区材料各异,但对玉材的质地、纹理、色泽等特征都相当重视。  在这些上古各地区文化的玉材中,红山文化所使用的岫岩石材质最优,至今岫岩石在玉雕工艺品中仍得到广泛的使用。岫岩石又称岫岩玉,因产干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在矿物学上岫岩玉中含有蛇纹石成分达85%以上,所以又称为蛇纹石。岫岩玉的颜色有白、黄、浅黄、粉红、浅绿、绿、暗绿、杂色等,通常以青绿色调为主,其颜色在青玉和碧玉之间。岫岩玉的玉质非常细腻,半透明至不透明,蜡状至油脂状光泽,硬度变化较大,常在摩氏硬度2.5.5.之间,因此在古玩行中常常使用较硬的小刀来试验,如”吃刀”(即能被刀刮伤)的大多数都是岫岩玉。岫岩玉的比重为2.5~2.8所以制成的玉件通常手感较轻不够分量,有感。由于岫岩玉的产量较大,分布较广,目前毛料的行情一公斤数元到十元之间,一只普通的岫岩玉制成的玉镯行内交易仅为二三十元,上好的岫岩玉手镯一对也不过五十至一百元之间,岫岩玉的挂件看其雕工和玉质的优劣价格在数元至数十元之间。岫岩玉因其价格低廉,用采装饰佩挂的人也较多,受到厂大群众的喜爱。  殷商时期使用的玉材主要有岫岩玉、南阳玉和新疆和田玉。南阳玉因其产地在河南省南阳地区而得名,又因其真正的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为“独山玉”。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细腻,光泽好,硬度好,半透明至不透明,上好的绿色南阳玉可同翡翠媲美,因此,德国地质学家曾称南阳玉为“南阳翡翠”,其实南阳玉在地质学上称为“蚀变斜长石”,硬度为6~6.5度,有玻璃光  新疆和国玉又称“软玉”,俗称“真玉”,狭义上讲“玉”仅指新疆和田玉。和田玉较其它地区的玉质更细密,硬度更高,色泽更润,尤其是和田玉琢制的玉件,经盘玩后所产生的包浆和宝光是其它地区的玉质所不能媲美的。  新疆和田玉的学名是透门石--阳起石矿物,硬度为6~6.5,因此和田玉非常硬,通常不“吃刀”,可以用它割划玻璃;比重为2.96~3.17,所以和田玉拿在手中有份量,行家称之为“够手头”,给人的感觉是往下沉,密实有力;在显微镜下着和国玉为云母状丝样纤维样结构,因此和田玉具有一定的韧性,并且会发出温润柔和的宝光。  新疆和田玉从出产处来讲,可以分为仔料和山料两种。仔料  俗称“子儿料”在和田的三河东部有白玉河,西部有绿玉  河,绿玉河西部还有乌玉河,每年夏秋,旱季到采,当地维族人便下河采摸水底出产的仔玉。为何水底会产生玉呢?这是因为山玉由于山洪暴发、冰雪融化等原因被冲入河中,经过数干年乃至上万年的滚动、浸泡,该裂的地方裂开了,该碎的地方碎了,几十公斤的山  玉仅剩下数公斤了,这数公斤的玉料便是仔料。因此仔工全部都是圆圆滑滑的,由干长期在水下浸泡,仔工表皮会呈现出各种皮色,其中以红褐色为多。仔玉产量很低,特别贵重。其中质量最佳,精光内蕴,剖开后玉面如凝脂,胎质坚洁细腻,厚重温润,为古玉雕刻中首选的上乘之料。  山料顾名思义为山上所产之材料,在新疆和田、叶尔羌、莎车、目末等地均有出产,以和田和叶尔羌为好。山料不易开采,古时候由人工用钢钎、棒锤等从悬崖峭壁上凿下采,再靠人力或牛车往外运,如遇到大块的玉料,则在冬天用水泼地使地面结冰,然后用牛马来拉,可见山料的开采和运输都是相当困难的。上等的山料心子与仔料相差不大,与仔料相比仅不够温润而已。大多数的山料裂纹较多,干涩,油性差,且硬度亦相对较低,但是山料的优点在于它块大,清代许多大件的玉雕作品均为山料雕成。如中国第一大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就是用一块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达五千公斤的山料,历时十一年雕琢而成,玉山的制成是中国制玉历史上的奇迹,是一件无以伦比的艺术珍品和无价之宝。  汉代以后,中国的玉雕材料主要是新疆和国玉,在唐宋时期出现过较多的玛瑙件,清代中期开始大量使用翡翠。翡翠又称为硬玉,硬度为6.5~7,比重为3.33,上等的弱翠料是非常珍贵的玉石材料,水头足,绿色纯正的翡翠尤为难得,价格也异常昂贵。  与传统的和田白玉相比,翡翠料不够敦厚和精光内蕴,翠玉制品通常打磨成玻璃光泽,鲜艳亮丽,因此一般多用采做成首饰。翡翠的大量使用已接近清代的中晚期,至今才二百来年的历史,因此在中国古代玉雕中未占重要地位,但是今天的翡翠制作量远远超过和田  玉,是目前玉雕的主流。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的玉石产地有:东北医无闾、扶余(挹娄)东方扬州中南南阳、楚州、交州、日南华北霍山西北大秦、雍州、梁州、昆仑、钟山、华山、于阗、沙车、兰田西南西蜀。  从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玉石产地看,西北地区的葱岭、天山、昆仑山等地都出产玉石,其中和阗目尔羌为自古以来著名的产区。此外,甘肃、青海、陕西兰田等地也出产玉石。东北辽宁省医无闾山附近的岩、宽甸、海城等地均产玉。江南浙江、江苏、上海以及广东等地均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有人认为其玉材为本地所产,与文献记载的扬州产玉说法一致。中南及华南河南南阳、密县出产独山玉;湖北陨县、竹山,湖南西部、海南省羊公岭等均有玉石蕴藏。西南广西陆川、云南宝山、腾冲,四川岷山自古有玉石被开采,广汉三星堆玉器亦认为产自本地。山东莱阳、泰山、邹县等地产玉。  玛瑙的产地  古代的玛瑙,既有来自西域、印度、波斯、日本等国的贡品,也有产自我国内地的。在史书中记载的主要产地有:  1.东北扶余(今吉林四平)和挹娄(为民族名,生活在长白山北、松花江、黑龙江下游)。(见《后汉书.东夷列传》)  2.蔚洲(今蔚县)九空山和宣府(宣化)四角山。(见《天工开物》)  3.甘肃和宁夏一带。(见《博物要览》)  4.陕西延安府神木和府谷地区。(见《广舆记》)  5.汝洲赤岭镇,即河南临汝地区。(见《宋史》)  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地区。(见《博白县志》  现在,地质工作者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以及西南、华南等许多地区都发现了玛瑙。第二章 玉器与翡翠的辨伪 1.玉器做伪方法  宋代,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研究古玉的学者日益增多,同时由于陈设古器之风盛行,因而古玉市场迅速扩大,伪制古玉渐而成为专业。  宋以后,伪制古玉之风绵延不断,到清代时,清帝乾隆雅好古物,尽其能事搜集古器,仿古拟古,推动了好古之癖和制伪之风。尤其是二十世纪初,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帝国主义对中国文物的疯狂掠夺,一大批制造伪古玉的匠人应运而生。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店,大都招聘高手玉工,不惜工本制造假古玉。这些玉工所制器物,一般以真器为本,依样画葫芦,因而造型、纹饰上几能乱真。由于上述原因,传世品中假古玉的数量相当大。  鉴别古玉真伪及年代,要掌握各时代玉器的纹饰、造型、工艺特点和沁色情况,还要了解古玉做伪的方法,尤其是假沁色的染制方法。王心瑶在《玉纪补》中记载了下列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和所制玉器的颜色特征:  1.把玉件用火烧烤,使其颜色发白,如古玉中的鸡骨白色。这种方法制成的玉器,王心瑶称为“伪石灰古”,同真石灰古比较,它上面有火烧的细裂纹,真的上面没有。  2.把活羊腿割开,植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纹,如同传世旧玉上的红丝沁,以冒充传世古玉,这种方法做的旧玉,称为“羊玉”。同真传世古比较,“羊玉”显得干涩,“不如真者温静”。  3.将狗杀死,乘狗血未凝,将玉器放入其腹中,缝好埋入地下,数年后取出,玉表面产生土花、血斑,称之为“狗玉”。这种玉器上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之痕。  4.用质地松软的玉(石性较大的玉或玉皮),制成器物,然后用乌梅水煮,时间长了玉质松软处被乌梅水搜空,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称为“梅玉”。这种玉器的沁色造作不自然。  5.把玉器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乘热把玉取出,置于风雪中冷冻,则玉纹冻裂,裂纹细如发丝,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这种玉器称为“风玉”。  6.将玉器用铁屑拌之,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于地下,数月后取出。经过埋藏,玉为铁屑所蚀出现桔皮纹,纹中铁锈为深红色并有土斑,宛如古玉,这种做旧方法为乾隆无锡阿叩所传,所以又称为“叩锈”。  7.用“硵提“之法上色,使颜色透入玉里,灰煮不退,与真色无异,只是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颜色混浊。  以上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在近代流传的很广泛,根据王心瑶所讲的伪古玉特征去观察,传世玉器中确有这类作品。  王心瑶和陈性所记只是部分作假方法,许多制造假沁色的方法是秘而不传的,因为方法一但泄露,所制假古玉就容易被识破。据了解,解放前北京一些小玉作常用油炸、火烤等方法做旧玉沁色,还用以下两种简单方法染玉:一是用雪茄水浸泡,使玉表面有淡赭色沁;二是把制好的玉件埋于茅坑下,使玉被粪尿经年浸泡,表面产生一层白雾,以充水浸。  伪造旧玉方法还能举出一些,清代宫廷中也有一些经过染旧。总之,制造假沁色是伪制古玉的关键环节,识别玉器的沁色是鉴定古玉的重要依据,所以掌握识别玉器假沁色的方法,是鉴别玉器年代及真伪的必要条件。  仿造古玉器的方法极多,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古玉后作”和“新玉仿古”。  一、古玉后作包括“古玉改作”和“古玉后雕”。  1.古玉改作  古玉改作不易被识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伪者经常使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大件,器形完整者总是凤毛麟角,出于各种目的,改作者尽量按原来器物的造型及纹饰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对残器进行补整,对容易暴露庐山真面目的斧凿之痕,重点进行染色、褪光。如一块已经破碎的玉壁,玉贾认为如果照原样出售,大多无人间津或即使有人愿意收置,买方也不可能出高价,于是,往往根据其残破情况改作,如缺一半则将尚存的改作璜,如缺一小部分,则改为玦,如里口残缺则磨去一层改为瑗,若是外边残缺,则磨去一层改为环。至于补整也不少见,如一件系壁破碎了,则截取完整部分而以颜色相仿的玉甚至是金银补之,这种方法,在爱玉成癖,嗜古成风的中国很早就曾屡屡发现。  2.古玉后雕  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较多选用的器物。利用新发现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据调查,有时高达伪制器的十分之一。  二、新玉仿古  新玉仿古与古玉后作的区别,顾名思义,一为新玉,一为古玉。新玉仿古也可以分为二种,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  1.新玉臆古  宋代开仿古之先河,所仿古玉似古非古,有时甚至是不伦不类。这在考古资料严重缺乏,断代知识刚开始积累的宋代,确实是难免的。后代仿古者,包括宫廷仿制,也往往采用宋元时代的考古图录如《考古图》、《古玉图谱》等摹绘的许多古玉形状;纹饰仿制。如根据宋聂崇义的《三礼图》中的玉壁图仿造古壁:刻若干株蒲草的所谓蒲纹玉壁,琢几棵稻穗的所谓谷纹壁,此类“杰作”早已贻笑大方。由于此类图录缺乏考古依据,许多又是“拍脑袋”发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识者就能明辨,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资料,也不乏研究保存价值。由于这些仿古玉器是主观臆造(创造)的产物,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  2.新玉摹古  新玉摹古是完全根据出土玉器的形制、纹饰用新玉摹仿制作的仿古玉器。在这类赝品中尤以宫廷玉匠精心仿制的玉器最难识别。因此,必须更认真谨慎地对待。清朝宫廷对汉代玉器的鉴定和认识极负盛名,所仿古玉器也以这一时期为多。仿造者从器形纹饰乃至雕琢技术都刻意模仿,甚至能逼真地模仿出汉代玉佩上的游丝跳刀方法,线条若断若续,往往使一些有经验的鉴定者也受骗上当。  三、常见人工染色法  未经入土的传世古玉极为罕见,入土古玉因为长年受地气、矿物质等的侵入浸染,许多玉质颜色发生迹化,出现了斑、水银沁等土锈斑沁,这种颜色变化叫“沁色”。沁色虽然本身是一种瑕疵,是一种缺陷,但也是一种经历沧海桑田的外观标志,自然也成了鉴定家辨别是否为古玉器的重要依据。  在嗜古者眼里,沁色是美妙的。在他们那里沁色名称繁多。色如甘栗,名曰“对黄”;色如蜜蜡,名曰“老对黄”;受水银沁而色黑的称为“纯漆黑”,受血沁深者为“酱紫斑”,浅者名“枣皮红”,其他如丹顶红、金韶颜、紫灵芝、梨花白、蛾眉篱、牛毛纹、鹏鸽斑、石榴子等形象生动,而“梅花数点”、“银湾浮萍”、“长虹贯日”、“太白经天”、“金星绕月”、“玉带缠绕”、“孤雁宿滩”、“苍龙浴海”等,不仅诗意盎然,而且传神达意呢!  嗜古者对沁色的多寡也有专门的雅称:“受一色沁者,名曰纯一不杂;受二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称三元及第,又曰桃园结义;受四色沁者,誉为四维生辉,又名福禄寿喜;受五色沁者,美称五星聚魁,又称五福呈祥;多至十色以上,名曰群仙上寿,又称万福攸同”。据说曾有谚语曰:“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如此注重沁色怎不令逐利之徒怦然心动!  为了提高古玉售价,更为了便于仿制古玉,历代作伪者除利用玉皮鱼目混珠外,还炮制出了一系列对玉染色造假的方法,这种种方法不仅如今仍被广泛运用,而且还被不断推陈出新。因为作伪者深知,形象仿制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掩盖赝品的新琢痕迹,一旦败露岂不功亏一篑?更何况人工染色还能掩去玉质的瑕斑,以劣充优。  烧、烤、煮、炸是人工染色的主要方法,但要使玉色酷肖古玉器尤其是获得需要染成的颜色,便常常要综合使用这些染色法,下面这些手法是较为常见的:  1.提油法  用火把油烧至90℃左右,用绳子系在玉上吊着,使其一部分浸在油中煎炸,几天后煎炸处有了颜色,再煎其他部位。煎的时间或多或少,部位或大或小,这样可使颜色深浅不同。只是此等古法耗时长,今人都已舍弃不用,而大都用火熏之,使玉的表面挂有黑斑一层,即足可欺世。2.酸蚀法  将仿古玉器放入强酸之中,使玉器表面出现高低不平现象,有的经过强酸腐蚀后呈现鸡骨白色,有的再按需要染色。  3.褪光法  褪光法原是“盘玉”者常用之法。古玉有一种特有的温润柔和的光泽,即使战国或明代呈现玻璃光的玉器仍自然柔和。仿古玉器即使是古玉新雕,刀琢之痕,仍“贼光四溢”,于是,作伪者往往将仿古玉器放入糠麸中磨擦,在磨擦中利用糠麸的油脂,均匀褪光,使新玉产生古玉般柔和滋润的光泽。  4.造斑法  古玉质上的红色斑,俗称血沁,有些爱好者认为有这种红色的玉器最为名贵。作伪方法据说主要有二种,一种是把制成的玉器置火上烧热后,马上置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狗或猫腹腔内,缝牢,埋在地下,一年后取出,玉呈土花血斑,这种人工沁色后的玉器,亦被称之为“狗玉”。二是把玉器置火中烧,趁热抹上红色颜料和蜡,再热再涂,至玉质呈现枣红色为止。  5.造黑斑法  造黑斑方法不少,主要有二种,一是将玉器用水煮松,置于铁网上,用火慢烤并不时地抹上蜡油,至黑斑出现方为告成;二是用旧棉花泡湿后包玉,用小火烧烤,烧到火红时再用.水浇,再烧,再浇,一直到黑色入骨方休。造黑斑者,一般求颜色的深浅不一,并且尽力避免玉器通体发黑。  6.伪造血沁法  伪造血沁的方法很多,一种是将仿制之玉放在火中烧成红色,再将活犬或刚死的犬腹部开一个深口,趁玉器正热时放入犬腹中,然后将犬埋在地下,几年后取出,形成的红斑血沁和真的一样,此谓“狗玉”或“狗肚玉”。也有将玉放进割开的活羊腿里,再把伤口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自然也带上了血沁,此谓“羊玉”或“羊腿玉”。还有的用猪血与黄土和成泥,放在大缸中,然后将玉埋在里面,时间一久,玉上就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以上是用动物血伪造古玉上的血沁。此外还有其他办法,如将仿古玉放在火中烧之,等热时取出,抹上血竭或其他红色颜料,凉后再烧、再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颜色沁入玉中。或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数两,和玉一起放入罐内,罐中加水后煮之,几天以后颜色就沁入玉中。只是这种玉的表面会有浮光,必须用错草将玉的表面错去一层,再涂上川白蜡,把玩数日,才与古玉带血沁者相似。还有的用血竭一两,蜜陀僧一两,硵砂数分,和在一起研成细末,放在罐内,再放满脂油,靠在火旁。另把玉器放在杏干水里煮几小时,捞出后放在油罐内,用微火煮之,几十天以后,颜色沁入玉内,再抹去浮光,上一层川白蜡,就成功了。  不过,在今天的作伪者看来,以上古法未免过于麻烦,所以他们并不如法炮制,最简单的办法是将仿玉放在红色颜料水中浸泡或烧煮一段时间,颜色就会沁入玉内形成“血沁”。  7.伪造牛毛纹法  将玉放在乌梅的泥灰水中煮上一天,然后取出,趁热放在风雪中过一夜,或放在冰箱冷库里冻一天,玉就会呈现像头发丝细的冻裂纹痕;再把茜草汁加上少许朱砂,用竹枝点燃烧烤,或是把玉放在乌木屑或红木屑里煨烤,红色牛毛纹就出来了,此谓“风玉”。  8.伪造鸡骨白法  将新玉用炭火煨烤,在炭火未冷却时用凉水泼在玉上,玉取出后与受地火影响的古玉相似,呈鸡骨白颜色。只是这种伪造出的“古玉”由于经过火烧,没有了玉的温润透明的光泽,已同朽烂枯石一样,毫无灵气。  9.伪造陈墨黑法  用新玉制成器件后,用黑色的乌木屑或暗红色的红木屑煨烤,将石膏粉贴在想保留原有玉质的部位,其他地方都能沁上颜色,只有贴石膏的部位颜色进不去,其效果与受水银沁的古玉相似。  10.伪造黄土锈法  用胶水均匀涂在玉器上,然后埋在黄土中,使玉器表面沾满黄土斑。埋的时间愈久,所生黄土锈亦愈真。当前坊间地摊上尤多此类“古玉”,乍一看它们黄土斑斑,非常像刚挖掘出来的“土古”,有些形制很大,初入门者极易上当。  11.伪造土蚀法  一般出土古玉经过长时间的水土侵蚀,总会有局部被腐蚀的现象。现代作伪者为求速效,往往用硝酸浇于玉上,使其很快腐蚀。由于所浇部位不一,便会形成局部被蚀的效果。  12.叩锈法  此为古代伪造土锈的办法。相传乾隆年间,无锡阿叩作毛坯玉器,用铁屑绊之,再用热醋淬之,然后放在潮湿的地里。十几天后再埋入人来人往的大街下,过几个月后取出来,则玉为铁屑所浸蚀,遍体桔皮纹,纹中的铁锈呈深红色。用水煮后颜色会变暗,且有土斑,其中灰土不容易退去,极似古玉。  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1.煨火:将玉器用火烧烤,使玉色变为灰白,极似古玉中的“鸡骨白”。古玩家又称之为“伪古灰古”。凡是煨火,其上必有火烧后形成的细裂纹,真鸡骨白则无。  2.羊玉:用色泽好的美玉琢制成古器,植入活羊腿中,用线缝合,数年后取出,会在玉上呈现血纹理,如同传世古玉,但仔细观察将会发现不如真者温静。  3.狗玉:将狗杀死,让狗血瘀结体内,把玉器放入狗腹内,缝合埋入大路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会生出土花斑纹,形同古玉,但是破绽也很明显,即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痕迹。  4.梅玉:以质地松软、质量较差的玉,制成器物,用浓度高的乌梅水煮,松软处会被子乌梅水淘空,呈现出像水冲后的痕迹,然后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人们称这种作伪产品叫梅玉。  5.风玉:用浓灰水和乌梅水煮玉后,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刚玉纹冻裂,玉质坚硬者,裂纹细若毫发,因其冒充古玉牛毛纹有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9.死玉:玉埋入土中,如与金相近,时间长了会受其克制、黑滞干枯,易被入误认为是水银沁。 2.古玉器的琢工、沁色和染色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处于发生阶段,这是从总的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的。但那时有的玉器琢工,如北阴阳营出土的玛瑙杯,不仅光亮平整,而且磨工也很细腻。说明在相当长的新石器时代里,技法也在不断地进步,并为商周玉器的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代玉器刀工简洁有力,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明纹多,阳纹少。穿孔外大里小,出现了所谓的“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双钩线”(并列的阴刻双线条),是玉工在玉琢工艺技术史上的一大成就。  周代琢工制作技巧的精细程度超过以往。琢制线条虽然与商代大致相同,但弯线条增多。造型设计、加工修整和抛光大有长进,器物日趋美观。  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选用水沙(解玉沙),工具也进一步发展、定型,从开片、做花到上光已有一套工作程序。技法显得比商周时更细致复杂,规格也比较严整得体。  汉代小件玉器琢工细,大件玉器琢工粗,刀法洗炼,在历史上有“汉八刀”之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影响甚深。  唐代常见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及人物飞天。尤其是狮兽制做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技巧上一大特点。  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团城元朝大玉瓮外)。花鸟类玉器无唐代淳厚朴实,且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比之上古花纹繁缛精致。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技巧上的突出特点。  明代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具有时代的独特风格。当时北京、苏州、扬州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宋应星《天工开物》认为“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可见苏州的玉琢工艺在当时被推为全国之首。至明代中晚期,玉琢技艺发展更快,出现了不少玉琢大师,如陆子冈、刘谂、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都是琢制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陆子冈最为有名,选五作器皆与他人不同。凡所作器必先选玉,稍有微瑕,他一概不用;稍带玉性者,亦弃而不治;所用的料或白或青,必纯洁无疵,通体皆混然一色。他人不经意者,子冈特惨淡经营之。比如刻一新月则必上弦而偏右,刻一晓月则必下弦而偏左。其所制的玉器皆均平如一,无或深或浅之感。而所刻的字通为阳文。从来玉上刻文,都是阴文多,阳文少。何也?以阳文难刻之故。子冈则取其难,足见长于术。且笔意圆转,与纸上写的,丝毫不爽。凡由他治的玉器,称为“子冈玉”。可见他选玉之精、治玉之妙,诚属尽善尽美。但明代的玉琢也有缺点,即在最后一道碾磨细工的工序上,存在着“求形不求工”的现象。  清代雕玉工艺与明代相比,花纹的棱角规矩方正,精工细琢逼真,出现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镂空、半浮雕的多种琢法。富有立体感的玉件层出不穷。乾隆年间更是我国古代玉琢的鼎盛时期,玉琢水平达到了高峰。  在我国几千年的琢玉工艺史上,多少能工巧匠和雕琢艺术家的名字都泯没无闻。明清以前,有记载的艺师寥寥无几。晋王嘉拾遗记》记:“始皇二年,骞消国献善画工,名裂裔。裔刻白玉为两虎,削玉为毛,有如真矣。”这一记载,可能有些夸大,但说明裂裔琢玉的水平在当时确实是相当高。据北京工艺美术界老艺人相传,金时著名的道教大师丘处机(长春真人),有卓越的琢玉技艺。他在主待北京白云观时,就亲自带领徒弟们琢玉。后来北京玉石业行会,就尊崇他为琢玉业鼻祖,每年丘处机生日,都要参拜这位鼻祖。可惜,文献上未见有丘处机在这方面的记载。明代万历年间的陆子冈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琢玉大师中最著名的一位,但其出生年月至今仍难以考证。  玉器埋入土中,经过一定的年代,受土里所含其它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颜色变化叫作沁色。陈性在《玉纪》中说:“更有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作成器皿,以红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之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也颇少,识家呼为老提油者是也。比来玉工,每以极坏夹石之玉染造,欲红则入红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红,欲黑则入乌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黑,谓之新提油……。又有一种死玉不可不辨,凡玉性畏黄金,若玉入土中适与金近,久则受其克制,黑滞干枯,……若认为水银沁则误矣。”可见制造假沁色是伪制古玉的关键环节,识别玉器的沁色是鉴别玉器年代及真伪的必要条件,因此了解和掌握玉器沁色的规律,对于鉴别玉器至关重要。  陈性在《玉纪》中对古玉的沁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这些论述对古玉器研究影响很大,目前《玉纪》中所用的一些术语,还为许多鉴赏家使用。  玉是一种像有生命的物质,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同时,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特别是地中水银,会沁入玉质,同时相邻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也皆随之浸淫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会沾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涵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无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古玉沁色是我国独有的,它的价值不可等闲视之。据报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外逃时怀中就揣着一块玉中之王---“脱胎”,后来在路上送给追随皇室的军机大臣王文韶。“脱胎”是一块质地优良的羊脂白玉,经几百年埋于土中,饱经尸血、气浸入,出土后又佩在人身上长达百余年,受活人气息渗入,然后又入土、再出土,几次反复才形成,存世罕见。据史籍记载,一块小小的“脱胎”浸入水中,可让一大缸清水变为通红。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会千差万别,是由于入土地时间、地点不同,受沁的深浅程度不同所致。行业内有沁色“十三彩”之说,就是极言其色彩之多。古玉沁色的不同则主要和近邻物质有关,一般玉埋于土中,总会受到土的侵蚀,受土侵蚀较轻的称“土蚀”、“土锈”,较重的称“土浸”、“土斑”,它们都是受地气熏蒸而致。一般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为含沙性的土已经渗到了玉的肌理中,并与玉合而为一了。受黄土沁的古玉颜色如栗子黄;受松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蜡,呈淡黄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这是由于服装上的靛蓝深入到玉的纹理;受血沁的古玉颜色赤红,称“枣皮红”,色深的称“酱瓣紫”;受铜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称“鹦哥绿”,这是因为铜器入土后,产生铜绿,如果玉器在它边上,铜绿就深入其中,出土复原后色泽比翠更加娇嫩滋润;受地火影响的古玉则都变成白色,谓之“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成淡绯色,经过盘玩后,色如绯霞一样光彩夺目。  水银沁有地中水银沁和殉葬水银沁之分,殉葬水银沁又有大坑(大墓)、小坑(小墓)之别。完全受地中水银沁的古玉,呈黄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颜色;完全是大坑水银沁的古玉,呈黑漆色;小坑水银沁的颜色则在黑的深度和广度上比大坑要逊色;古玉上的水银沁,大则连成一片,小则成块分布,更有的像线一样细,这些都是因玉质纹理坚密的不同和所处环境不同而有区别,但均具有色泽黝黑光亮的共性。黑白分明的古玉,一半是由大坑水银所沁,一半是由地中水银所沁。  古代玉器上的沁色,不仅同埋藏时间的长短、埋藏地区的土质有关,而且同埋藏前的人工染色也有关。  人工染色  人工染色是在玉器的表面或沿晶粒间及裂隙处加染颜色,以达到改色的目的。玉器的人工染色作为玉器制造的一大工艺,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自宋代开始,人工染色逐渐演变为一种玉器作旧仿古的重要手段。从宋代至清代,历时近千年,技术日臻完善,方法多种多样,加上染色和土沁的结合,有些极难辨别。从传世玉器中看,较多的人工染色方法有以下几种。  烤色  烤色技术主要用于仿制古玉和掩饰瑕绺两个方面。仿古玉烤色是为了仿制土沁。在汉代和元代玉器上,常常带有黄赭色斑片,因而清代宫廷仿古的烤色主要用于仿汉代玉器和仿元代玉器。经过烤色的仿古玉,如果在雕工、造型上无明显破绽,不了解清代烤色技术的人是很难正确鉴别的,往往会认为玉上的颜色是真正的沁色。清代玉器常常有黄色、黑色的斑点、斑片、斑块,最初被认为是玉皮(玉璞之皮),也叫“皮子”,后来发现这些黄、黑色“皮子”总是出现在玉的绺缝和瑕斑处,尤其是该处玉质明显劣于其它部位,这不是玉皮,而是人工烤色。这种烤色同仿古玉上的烤色是一致的,文物商店的同行称“烤皮子”。  血沁玉曾有人认为玉上的红色沁色是由于尸血的侵蚀造成的,因而谓之“血玉”或“尸古”。在古玩界中,有关玉受血沁而变红的说法流传甚广,似成定论,但从考古发掘中得到的玉器,多见铁锈色的沁色,几乎没有带红色血沁的,因此,传世玉器的血沁很可能是后人染色的。清末的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详尽地记述了古玉的作伪,“伪造古玉之法,虹光之草,似茜草,出西宁深山中,汗能染玉,再加脑沙少许,燃以竹枝烤之,红光自出,此法名曰老提油,今已不多见矣。新提油之法,用乌木屑煨之,色即黑,用红木屑煨之,色即红,今玉工伪造多用此法。”因此,传世玉中的血沁很可能与“虹光草”有关。由于血沁染色的玉器在明初就已出现,因此传世血沁玉部分应属明代或更早的玉器。  火烧玉用火烧烤玉器,使玉器受热而变为白色,如鸡骨白色,称为“伪石灰古”、“仿鸡骨白”。目前流传较多的仿良渚玉器即用此法。  琥珀玉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颜色为淡黄至暗褐色,它具有受热融化并可加入染色剂的特性。琥珀玉以琥珀为染色颜料,将其涂入玉质原有绺缝中;或用金钢钻在玉上刻划出斑点,在斑坑填入琥珀质染料,再用温火烧烤。  羊玉、狗玉把活羊的腿割开,埋入玉器后缝好;或把狗杀了,将玉置于腹中,埋入地下。数年后取出,玉器表面便出现红色细丝、土花、血斑,故称为“羊玉”、“狗玉”。此说与血沁玉类似,存疑。  叩锈将玉器用铁屑拌匀加热,然后用热醋淬浸,十几天后埋入地下。数月后取出,玉器表面会出现桔皮纹,纹中锈如铁红色并且有土斑,如同古玉。因这是乾隆时由无锡的阿叩所传,故称为“叩锈”。  另外还有“腻子色”、“硇提法上色”等许多染色的方法,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人为地使用各种原料,采用不同的方法让颜色渗入玉器,有的还将玉器埋入地下,使染色更深入,更稳定。  沁色与人工染色的鉴别  沁色玉在考古出土玉中常见。由于沁色是玉器入土后经长时间的风化侵蚀,铁、锰氧化物缓慢地渗入,因而沁入的颜色与玉的原色衔接自然,不仅渗入玉器表皮,往往还渗入玉器的皮层深处,或者玉的全部。  沁色玉器无论雕刻层次深浅和线条凹凸变化,其沁色均匀,即雕刻突出而有沁色,低凹面也有相同的沁色。但同一玉器因所埋土质中不同物质的侵蚀,会有不同颜色的沁色,沁色玉器表面往往有细微的质地上的腐蚀瘢痕和土斑,有的瘢痕较大、较深,甚至破坏原有的雕刻纹饰。  染色玉在传世中常见,往往表现在仿出土古玉和仿带皮玉两个方面。由于人工染色采用速成法,故所染之色往往与玉本色衔接不自然,染色于玉表皮或玉纹理中。有的因加热而致玉纹理分支延伸,染色渗入纹理里看似网络状,这在岫岩玉中多见。同一玉器的染色大多只表现出一种颜色,仅深浅会有些变化。  常见人工染色的鉴别  烤色的色泽一般过于桔黄或过于乌黑,表面发亮。烤色遇绺缝就沁入其中,表现为外部黄色或黑色,与之对应的内部也有黄色或黑色,因此可以鉴别这绝非皮子。烤色往往着色于玉器的个别侧面,并且烤色于雕刻突出的平面,而雕刻的深凹部则难以烤上颜色,因此也可以鉴别这不是土沁。  血沁最容易沿玉质绺缝、纹理沁入,因而仔细鉴别(放大镜下)带血沁的玉器红色不一,深色往往呈线状、脉络状、网状的走势和分布。  火烧玉因加热所致,玉器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加热过度会有较深的粗裂,质地显得疏松。白色有的发灰,有的发黄,有的玉质中会有未烧透的点点瑕疵。  由于沁色玉的色泽自然美观,变幻多样,在古玉器中甚为稀罕,具有较高身价;而染色玉则是刻意模仿沁色玉,籍以抬高身价。因此,鉴别玉器的沁色与染色是玉器断代和估价的重要依据。 3.玉器辨伪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提高古玉器辨伪水平,有必要了解仿造古玉的背景,知道古玉伪品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仿造古玉器之背景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中,皇帝的一切嗜好、愿望就是天意,皇帝有权力无限地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各种癖好!宋代宫廷开始仿制古玉器,皇宫中设有玉院,专门生产时用玉器和仿古玉器,南宋高宗时期还曾专门编了百卷《古玉图谱》,详细地描绘了他所占有的古代玉器的纹饰器形。上行下效,搜觅古玉器,仿制古玉器之风从此大盛。  清代宫廷对仿古的热情较之于宋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新石器时代的琼、壁、圭一直到明“子冈”款器物都是玉匠的模仿对象。除了在雕琢技术上力图逼真地表现出古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加工特点外,为了乱真,还对大部分作品作了人工染色处理。宫廷“玉作”用和阗玉所作的仿古玉圭、玉人几乎达到彼此不分的地步,令人叹服。由于乾隆痴迷精致古朴的玉器,尤其珍爱古玉并且对之极有研究,清代宫廷仿古玉器,绝大多数都以传世精品作母本,在制作上又精益求精,代表了仿古玉器史上的最高水平。酷嗜古玉的乾隆皇帝不仅四处搜寻古玉,还不断要求宫廷玉作仿制古玉器,在他高兴时也常常慷慨地赏赐皇族大臣。不仅如此,乾隆还亲自捉刀,为宫廷收藏的古玉器题铭、题诗并写了《圭瑁说》、《搢圭说》等,推动了古玉器的研究。于是朝野痴迷,下大功夫“盘”(“盘”,指盘玉。古玉器往往出自于坟墓,自然带有土锈色沁—,为了便于进呈宫廷或长官、长辈,同时也出于好古者把玩的需要,得到出土古玉的人喜欢用各种办法把古玉器外表的土锈去掉,这个去除土锈的过程就叫盘玉。盘玉一般经过洗净、水煮,然后用白细皮或铁皮细擦,考究的则贴身放置,以人气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都需经常把玩。据说,如此这般后,这件古玉器的污浊煤气退净,受色之处愈来愈艳,显露出古玉器特有的沉稳温润。用代的眼光看去,盘玉似乎比较符合卫生要求)真古玉,也下苦功夫仿制古玉。由于有大利可图,出现了好几处著名的仿制古玉器的地方,作伪的手法,作伪的技术登峰造极,出现了一大批可以乱真的赝品,不仅骗过了一般的收藏者,甚至也骗过了眼界极高的乾隆皇帝本人。民国后,玉贾为了谋取巨额利润制造了更多的赝品,粗制滥造者虽多,但仍能相当多地欺骗一般收藏者。  玉器辨伪要领  目前在玉器的识伪中没有仪器进行有效的测试,但是利用我们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利用客观科学的理论分析,完全有能力对玉器的真与伪进行有效的识别。  1.关于玉器材料,我们应该了解历史上所使用的几种材料,经常遇到的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而目前造伪者除较多地使用白玉和青玉以外,还使用现代开发的青海料、矿山料等进行仿冒,这些仿冒材料的纹路、结构、硬度、密度、比重都有别于真正的白玉料。  另一方面利用杂质料、色皮料仿冒真品玉器的腐蚀受沁。有些通过直观较容易分辨,有些做伪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腐蚀染色做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显微观察,研究其结构、硬度变化。  2.要认识和掌握历代玉器绘画风格及表现风格,并掌握各时代玉器造型风格结构特征。在辨伪中,有些玉器可以从造型结构上确认真与伪,但是有些高仿赝品极难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其他方面搜寻真与伪的差别证据,由于民间玉器的风格造型极其古怪复杂,因而不能以器型风格决定其真伪,而只能作为感觉效果判断的一项参考。  3.玉器艺术的工艺与美术的完美结合体,古玉完美地体现了工艺效果。而赝品在这方面有明显缺陷和不足,要么结构造型美而工艺技术磨制却达不到这种效果,要么工艺设计有缺陷。  4.我们必须承认,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会对产品的工艺质量和标准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从古至今制造玉器设备工艺和工具材料在不断地改革发展提高,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工艺技术特征。当我们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会认识到现代赝品哪些部位工艺不对,哪些工艺技术磨制有缺陷。  要认识到玉器的加工方式从古至今始终利用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方式,在实践中必须分析工艺效果,哪些是机械设备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为手工操作的不稳定性造成,从这方面区别真伪。另一方面要有能力认识玉工磨制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某些工艺效果,识破赝品故意制造工艺误差或某些工艺技术缺陷,对比真伪玉器工艺死角部位的差异。  现代加工工具的材料和研磨材料的组成成分与传统之间的差别,造成纹饰线条方面的工艺磨制产生明显不同。这种不同是设备工具及材料造成的,不是现代设备能够模仿的。古玉器的加工磨制主要采用游离沙式的研磨方式,这与现代赝品的固定磨削式的成形的玉器有明显的工艺差别。要掌握历代古玉在工艺磨制程序方面的规律,以及各种工艺技术处理手段方面的特征规律,对比赝品哪些部位的程序和处理手段有差别。  5.了解赝品的制假手段和技术,掌握赝品用现代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模仿的各种工艺效果特征。要分析和掌握真伪玉器的玻璃光效果差别,以及一般光亮玉器差别,并分析出光亮方面的技术和材料差别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理,从而区别真伪亮度效果差异。  6.历代古玉普遍存在着巧色及带色料玉器的现象,但这种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经历长期地下环境的浸蚀,造成局部色料部位被首先氧化腐蚀,必须掌握这方面的特征规律。  玉器被氧化浸蚀部位大部分是由于某部位的硬度、密度及耐腐蚀性差造成的,特别是由于内部应力造成的玉器裂纹,这种状态会被首先渗透或浸蚀,它与赝品人为制造的假效果有结构上的差别。现代赝品利用色料、边角脏料假冒玉器的氧化,特别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氧化石皮假冒,这种造伪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模仿手段。实际上这类赝被假冒的部位其硬度、密度结构和色差,与真品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必须识别哪些是色料杂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的赝品,哪些是真正腐蚀受沁。真正的古玉无论受到哪些氧化腐蚀受沁都会产生硬度变化、色差变化、渗透过渡等现象,而赝品人为制造的明显的渗透现象、硬度变化、色差和过渡等现象。要在广泛的实践中掌握真品氧化腐蚀受沁的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区别哪些是人为的强化作伪,哪些是玉器的真正腐蚀受沁。  7.掌握生坑玉器的主要特征。所谓生坑玉器的指出土以后没有进行过任何清造处理,玉器本身粘附着各种沉积物质,而且附着力极强。而赝品是采用人为制造在玉表的附着物,这种人造附着物质粘结密度及粘结力很差,这是辨别真伪的一方面,生坑玉器应没有任何人为处理留下的痕迹。  8.半生坑玉器主要指出土后经过人为的清洗处理,这类玉器已失掉了生坑玉器的种种出土特征。一般情况下,死角部位或某些腐蚀残损部位能够留下沉积物质,由于清洗有些部位会出现轻微划痕,工艺棱角出会产生轻微的人为致残现象。而仿造半生坑玉器的赝品主要采取制造表面氧化层工艺方面采用保持工艺棱角部位的锋利度,死角部位沉积物质附着力却很差。要特别注意并有能力区别半生坑玉器。当前仿造半生坑玉器的赝品有相当数量流入市场。  9.半熟坑玉器的指出土后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收藏,手感及透润程度并没有达到相当的熟旧程度。这类玉器表面有氧化质感并有轻微的磨损,轻微的棱角碰伤,有些死角部位仍然存留沉积物及其他各种特征。这种玉器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仿造成这类玉器的赝品主要是采取球磨振荡设备及喷沙设备制造表面氧化质感效果,使整体结构及工艺棱角产生圆滑过渡。这类玉器的仿造难度很大,与真品对比会找到赝品的很多漏洞。  10.熟坑玉器是长期收藏把玩使玉器的工艺棱角有相当的圆滑过渡,手感极好。在把玩中,人体的汗液、酸、碱、植物蜡等渗透到玉器纵深,使玉器内部折射光加强交反射到玉器表面形成半透明状态的油透感,经过人为长期盘磨会使玉器表面产生不同时期的划痕重叠现象,有些残损会产生残痕圆滑过渡。而赝品不具备这种时间和条件,因此只能采取加强表面光亮度的手段进行假冒。当前有一定数量的假熟坑玉器,仿造效果普遍不佳。  11.必须掌握赝品用氢氟酸进行腐蚀所产生的各种状态,因为这类赝品残留有的毒气体对人体危害极大,不能在房间内摆放或随身佩带。  12.收藏玉器不能局限性只懂得玉器,必须对雕塑、瓷器、绘画、竹木牙角、金银铜器等古董项目有识别真伪的基本能力,因为其他类古董的真伪所表现的特征规律与玉器是相通的。辨伪首先要确认真品,只有在实践中掌握真品的实质,才能够具备识伪的能力,才能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文化内涵。更不要采取自我封闭的收藏方式。  清代玉器辨伪  清代玉器制作精美,一些不法之徒制假,各种伪玉及仿玉的特点及辨伪要领如下:  1.看玉材清代玉器多选和田玉为料,而伪玉则是用青白石料、残旧料和其它玉材改制,其色非白非青。  2.沁色清代玉器由于年代较短,不如战国玉器那样古朴。只是在铆裂部位及边角等出现沁色。伪品的色泽肤浅,有些能用肥皂水洗掉,沁色多为赭红、土黄、铜绿、土斑、鸡骨白、象牙白等色,颜色呆板。  3.绘画清代所制玉器上的图案有清代绘画的风格,因此了解清代书画常识,对鉴别白玉也是有所帮助的。  4.工艺清代玉器制作由于转速低、磨削量小,所以表现出来的外观较为精美,细察图案,就会发现深浅均匀,转折处渡自然,而现代所制没于设备转速较快,玉器阴刻深浅不一,有时会出现崩裂现象,这在转折处尤为明显。 4.翡翠的基本知识  翡翠是一种优质玉石品种,有“玉石之王”的美称。它的绿色和红色犹如古代翡翠鸟羽毛的颜色,故被称为“翡翠”。翡翠是一种名贵的玉石,被人们誉为“玉石之王”。翡翠习惯上又称为缅甸玉,是缅甸出产的硬玉,日本、苏联、墨西哥、美国加州等均产有硬玉,但其质量与产量远远不如缅甸联邦。缅甸联邦北部的密支那地区,翡翠矿床储量最大,很早就开采宝石级翡翠,供应世界各地。所以人们长期以来只知道缅甸联邦才出产翡翠,因此将缅甸联邦玉作为硬玉的代名词了,硬玉是学名,而缅甸玉则是行家的行话。  上好的翡翠,目前已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珍爱,同时在世界珠宝习俗中,人们还把翡翠定为五月的诞生石,为善良、热情之石。翡翠产于缅甸联邦及中缅边境地带,大量输入中土是清中期以后的事情。但从文字记载及出土实物记录看,翡翠的出现时代还要早得多。  翡翠是由“硬玉”(Jadeite)矿物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其中伴有10%以下的其他杂质矿物,如钠长石、透辉石、霓石、磁铁矿等。并含有少量钙、镁、三价铁、二价铁和铬等元素,正由于这些少量元素的存在,及其相对含量的不同,才使翡翠呈现出丰富多姿的色彩。其中铬是翡翠中的主要呈色离子。  当今世界上,凡乎所有的商业翡翠均产于缅甸北部的乌龙江上游地区。我国虽有形成翡翠矿床的地质条件,但至今仍未发现真正的翡翠矿床。  关于翡翠名称的由来和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论。说到翡翠名称的由来,现有两种说法:有的说古代人所称的“翡翠”是指“翡翠鸟”,其羽毛美丽,红色为翡,绿者为翠,古代人即常以其羽毛制作装饰品,自从翡翠由缅甸传入我国后,人们就将这种美丽的玉石称为翡翠了;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时将一种绿色的软玉(碧玉)称为“翠”,自从翡翠传入我国后,人们为了将其与已称为“翠”的软玉相区别,就称其为“非翠”,久而久之,也就演变为“翡翠”了。  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也有争议。有的专家认为远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已传入我国,并以在汉班固的《西希赋》中有“翡翠火齐,合耀流金”和张衡的《西京赋》中也有“翡翠火齐饰以美玉”的词句作为佐证;而有的专家则认为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不会早于明未清初,其依据是迄今为止,尚未在考古发掘(如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和历代宫庭珍藏中发现有清初以前的翡翠珍宝。后者是以考古学为依据的科学论断,我认为是正确的。可见,目前在一些“戏说”的电视剧中,常可见到一些生活于唐、宋两朝的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的帽子上,嵌着一块翠绿色的优质翡翠,这种有违史实的道具服饰,也算是一种虚拟的“戏说”手法吧!  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虽晚,但因其具有迷人的颜色和晶莹的质地,传入我国以后,立即受到皇家、贵人的青睐,慈禧太后更将翡翠中的珍品称为“皇家玉”。她生前把玩犹感不足,死后陪葬品中,还有用优质翡翠制成的西瓜、桃子、荷叶、白菜等珍宝,另有27尊翡翠佛像也陪其长眠地下。  翡翠首饰的价格与其质理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一只优质手镯,其价格可达人民币数拾万甚至上百万元,而透明度差又无纯正绿色的低档货,有的仅值几百元。差价之大,是在任何其他玉石饰品中极少见到的。价格间的巨大反差,就给了商人谋取超额利润的良机,为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市场上就出现了经过人工处理的B货与C货翡翠,以及名目繁多的仿冒品。  翡翠的主要特征:翡翠是由很多柱粒状与纤维状硬玉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形成所谓“纤维状与粒状变晶交织结构”。柱粒状矿物晶面和解理面会反光,借助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闪光点(俗称苍绳翅),这是区别翡翠与其他仿制品的主要依据;所谓纤维结构,在透光镜下用放大镜观察,其形状就像“丝瓜筋”,这是识别翡翠的又一重要特征;此外,翡翠的折射率为1.66,饰品的抛光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其比重为3.25~3.4;硬度6.5~7,小刀刻不动(小刀硬度为5.5)。由于组成翡翠的纤维状硬玉形成毡状结构,故翡翠具有坚固的性能,成品经久耐用。  评价标准:翡翠的主要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颜色、透明度、结构、裂绺几项。  颜色:翡翠的颜色丰富,有绿、红、紫、灰、黄、白、黑诸色。其中绿色称翠,红色为翡,淡紫色称紫罗兰,三种颜色集于一体者,人称“桃园三结义”。一般来说,在其他质地相同条件下,纯正的翠绿色最为昂贵,紫罗兰、红翡、花青、豆清、油青、瓜皮绿等次之,灰色和白色最低廉。绿色是决定翡翠价格的关键色泽,业内人士常用“浓、阳、正、匀”等作为评价标准。“浓”,是指颜色浓绿但不带黑色,这是上品;“阳”,指颜色鲜艳明亮,为上品,如颜色昏暗呆板,称为“阴”,即使其色泽深浓,也不受人欢迎;“正”,是指绿色鲜艳纯正,不偏色,如绿中泛有蓝、青、黄、灰、黑等“邪色”,价格就低;“匀”(又称“和”),指绿色均匀之意,如绿色呈丝状、条带状或斑块状,就会降低玉的价格。  透明度:商业上称之为“水头”,是以光线能透过玉石的深度来衡量的。光线能透过2分(约6毫米)深度的,称为2分水,对这种半透明以上的翡翠,北方人称“玻璃地”,南方人称“冰种”,看起来水灵通透,价格最高;近似半透明的称“糯化水”;不透明及透明度极低的,看起来干涩无水,价格最低。  结构:翡翠的结构粗细和底色,业内人士称之为“地张”。结构细腻,底色又好的“地张”,透明纯净,能很好地衬托绿色,惹人喜爱。好的“地张”有玻璃地、蛋清地、糯化地等,其次有细白地、豆青地等,再差的则有瓷地、干白地等等,都十分形象地描绘出翡翠的底色、结构粗细和透明程度。  裂绺与瑕疵:裂绺是指玉石中的细小裂隙;瑕疵是指其中的黑点与僵斑,如近于不透明的“石花”、“石脑”等,这些都将大大降低翡翠的价格。当然,影响翡翠成品价格的尚有成品的大小、雕工、款式等等,有的饰品还要求成双配对,凡成双配套者,往往比拆成单件出售的总价要高出20%~30%。  翡翠和玉的区别  玉,是个总称,大类,而翡翠只是其中的一种。正所谓“石之美者皆为玉”,玉——就是美丽的石头!  翡翠又称缅玉(即产自缅甸的玉),其内在的化学成分、密度、硬度、折射率等都不同于玛瑙、岫玉、独山玉、青田玉、鸡血玉、寿山玉、贡玉、青海翠、绿松石等其它玉种。  翡翠属于硬玉类,是从其硬度上来讲的,区别于玛瑙、岫玉等软玉。  翡翠一定是玉,玉却不一定是翡翠。  翡翠的保养  佩带和收藏翡翠的人士应该小心勿碰撞跌下翡翠件。有时表面看上似无损,但实际上经过碰撞,翡翠的内部结构已经受到损坏,而生暗纹。  翡翠很忌讳油烟油腻。如果是保值的高挡货,就不益佩带着进厨房煮食。  翡翠亦不适合接近高温,更不可久晒。因为长期如此,容易产生物理变化而失去光泽,没有那么鲜阳。  翡翠也不可接触强酸溶液,那样会破坏翡翠的结构和颜色。  翡翠的评估  1.颜色  颜色是评价翡翠的第一因素,好的颜色要达到的标准是:正、浓、阳、均。  正:就是指色调的范围,根据主色与次色的比例而定,就是说要纯正的绿色,不要混有其他的颜色。例如油青中常有混油蓝色、价值就会降低。  浓:指颜色的深浅,就翡翠绿色来讲浓度最好在70%~80%之间,90%已经为过浓了。  阳:是指翡翠颜色的鲜阳明亮程度,翡翠的明亮程度主要是由于翡翠含绿色和黑色或灰色的比例来决定的。绿色比例多颜色会明亮,若含黑或灰色多了,颜色就灰暗了,行家往往采取形象的方法来表示颜色的鲜阳。例如:黄杨绿、鹦鹉绿、葱心绿、辣椒绿、都是指鲜阳的颜色。而菠菜绿、油青绿、江水绿、黑绿,则指颜色沉闷的暗绿色。  越鲜阳的翡翠,自然价值越高。  均:是指翡翠的颜色分布的均匀度。翡翠的颜色一般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如能得到颜色分布均匀的翡翠实在也不是容易的事。  最佳的颜色:应该是绿色纯正、绿色浓度在70%~80%、颜阳明亮、颜色分布均匀,这类高档翡翠,行家习惯称为老坑种。  2.透明度  翡翠是多晶体,多数为半透明,甚至不透明。不可能象单晶体宝石如祖母绿那样透明,使光线可以自由透过,显得很晶莹。  3.结构  指的是组成翡翠的结晶微粒的粗细,结晶体的形状及其结合的方式。行话称结构为“底”,有称“地”。  4.净度  翡翠与其他宝石一样,净度是评估价值的一大因素,翡翠的瑕疵,主要是白色和黑色。在评价翡翠时,根据下次对翡翠美观造成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翡翠的价值。对高档货来说,下次是严重的缺憾,而对中、低档货来说,影响会小得多。  相对来说黑花影响比白花来的较多。  5.切工  翡翠成品加工分为光身成品和雕花成品两大类。  光身制品对原料要求较高,不能有裂纹,因为一有裂纹就很容易见到。有裂纹的翡翠,大都用来做花件,通过雕刻手法可以掩盖裂纹。  因此在评价光身成品与花件时,在同样质量的情况下,光身制品要贵过花件雕品,当然有特别精湛的雕玉则例外。  6.裂纹  裂纹的存在往往是翡翠成品的致命伤,有了裂纹,翡翠的价值会大减,尤其对于高档翡翠来讲。  一般可用电筒,用透视光照,有裂纹就很容易看到。  经济评价因素  1.透明度:半透明则最佳,太透或不透明都不好。  2.结构:颗粒越细越好。  3.净度:无瑕疵的最佳。  4.切工:“玉不琢不成器“设计,雕琢的造型,抛光,款式新颖。  翡翠的分级  1.特级:艳绿色(祖母绿色)、苹果绿色,玻璃地(半透明、质地细腻),均匀鲜艳,无杂质,无裂纹。  2.商品级:绿色,油青地,微透明、间杂半透明的祖母绿色细脉和斑点翠。  3.普通级:藕粉地、豆绿色、浅绿色,白色细腻,微透明。不透明翡翠,一般只做玉料首饰。 5.翡翠的鉴定和辨伪  翡翠是一种以硬玉为主的纤维状、致密块状的钠铝硅酸盐矿物集合体,化学分子式为NaAl[Si2O6]。硬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辉石族中的一种少见品种,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为短柱状、纤维状微晶集合体。翡翠的颜色千变万化,多为绿、红、紫、蓝、黄、灰、黑、无色等。根据绿色的色调、亮度和饱和度,翡翠可分为祖母绿色、苹果绿色、葱心绿、菠菜绿、油绿、灰绿等六种。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68,双折射率0.012~0.020,无多色性。硬度6.5~7,密度3.25~3.4g/cm3。韧性极强。  自古以来,翡翠一直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珠宝之一。翡翠的绿色与红色象征幸福与兴旺。人们佩戴翡翠饰物,可以防身避祸,逢凶化吉,祛病延年。赠送和佩戴翡翠饰物,预示着对爱情的忠贞。优质翡翠是当今世界价格昂贵的宝石品种,是高档玉料。  通常来说,翡翠鉴定是指翡翠成品件的鉴定,一般可分为仪器测试与人工鉴定两个方面。  仪器测试,通常是通过偏光仪来测试它的结构晶体,通过折射仪来测试它的折射率。通过滤色镜来测试它的颜色元素,通过密度法测出它的密度,通过硬度计获得其硬度,通过分光仪测试致色光谱等等,仪器测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它能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测试出可靠的依据,无疑有很大的正确性,一般只有专业工作者掌握。对于绝大多数翡翠爱好者来讲,必须通过人工鉴定这一传统手段加以鉴别。  人工鉴定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一般来说,需要从翡翠的以下特征着手:  结构:翡翠的结构为变斑晶交织结构,系指其在变质作用下,透明粒状斑晶的周围的细小纤维状的矿物晶体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在翡翠中均有不透明或微透明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结在一起构成的小团块状白花,故称之为“石花”或“石脑”。  种坑:翡翠的种坑是由结构与质地构成的,而翡翠均由小晶体所组成,晶体粒越小,表示质地越致密,透明度亦越佳,打磨出来的效果亦越出色。在珠宝行业中,将坑种,分为老坑(也称老种)与新坑(也称新种),老坑色彩亮润,色与地融为一体,透明度高,其质最佳。新坑,虽说色彩也鲜嫩,但透明度较差。老坑与新坑,是根据翡翠形成年代多少而决定的。  颜色:翡翠的颜色等级的差别,反映在价值上相关很大,在鉴定评价翡翠时,一定要分清它的颜色,它以红、绿、紫色为主,单色翡翠中的绿色,浓艳纯正的紫色、红色都是翡翠中的高档颜色,尤以绿色为最贵。翡翠的绿色,要以浓、阳、俏、正、和为好。绿色品种以宝石绿、玻璃绿、艳绿与秧苗绿为最佳。  水头:水头即为翡翠的透明度。水头越高,种质越好,便越珍贵。在观察翡翠水头时必须十分仔细,因透明度与翡翠本身的厚薄有关。另外,特别要小心做过手脚的翡翠成品,例如成品中间是挖空的。还有要留心玛瑙代制品,因为玛瑙的透明度也比较好,于是便有人以玛瑙着色来冒仿翡翠。在港台,还将翡翠的透明度划分为“通”、“放”、“透”、“冰”、“莹”等等级,其中“莹”为最上品。  地子:翡翠的地子要好,无论是翡,还是翠,外部分质地要细腻均匀,内部分质地要坚实、细润、洁净、水头足,好的地子还要与翠色协调一致,互相照应,从而衬托出翠色的富丽。翡翠地子以玻璃地与蛋清地为最佳。  光泽:翡翠作为珠宝,对其光泽的要求也很高,它是翡翠质地优劣的直观反映,必须具有油脂的强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  手感:由于翡翠的硬度大,结构致密细腻,抛光度好,光洁度也好,手摸之有一种非常温润的滑感。另外,将翡翠贴于脸上或置于手背上有冰凉之感。  完美:多指翡翠的完美度好,包括翡翠内在无任何缺陷,形体完美无损且块度大。关于内在缺陷这一点,应当辩证地看待,总体来说,不含黑点、石花与绺裂的要比含这些缺陷的好,但有时微弱缺陷,只要不在成品的显眼部位,不但不会影响翡翠身价,反而是证实它是真货的依据。  有的假翡翠用玻璃人工熔炼而成,结构松懈,绿色均匀偏暗,有的有气泡,用硬器敲击,声音沙哑。  怎样识别翡翠的真伪  第一要知道翡翠与料石的区别,它最易与翡翠混淆。料石为人工熔炼,结构松懈,绿色均匀,虽有特意制造的不均匀但很不自然,料石的破处是亮碴,容易损磨而失去光亮,料石体轻,有的有气泡。翡翠是天然矿石,结构紧密,绿色大都不均匀,但很自然,有翠性无气泡,翡翠的破处是石头碴,硬度很大,体重。  第二要知道如何鉴定炝色翡翠。炝色翡翠放入硝酸或硫酸内,几小时后绿色退掉。将炝色翡翠放在70~80℃的铁器上,几小时后绿色也会退掉。利用这两个特点可用来区别炝色翡翠和天然翡翠。  第三要知道翡翠与绿色天然矿石的区别:与翡翠容易混淆的天然矿石之绿色都不如翡翠的绿色鲜艳,特征都不相同,如碧玉,大部分有黑点,黑点呈三角形。澳洲石,绿色闪蓝头,色不纯。绿玛瑙,绿色闪蓝,色匀净,但透浑。东陵石,绿色闪蓝,闪灰,表面闪耀小白星。  此外,分光镜是辨别染色和天然绿色玉器的关键工具。  识别翡翠的优劣  翡翠因华贵深沉稳重的品格,以其无以替代的优势,赢得了玉石之王的美称。它的优劣应从颜色、透明度、形状和杂质这四方面来看。  颜色——颜色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环节,颜色要浓艳并且均匀,必须色正。  透明度——好的翡翠透明度好,质地细润,翠绿和深绿均具有透明感,如清澈的泉水,并赋有光泽,水份好。  形状——翡翠的形状、大小、厚度应适宜,磨工粗细均匀。  杂质——质地是否干净,是否含有杂质决定了翡翠的优劣,翡翠中应无黑点、斑点、无裂纹、无花痕。第三章 古玉的仿造 1.古玉伪造史  根据文献记载,周代凡国家之以祀、以飨、以朝、以聘无不用玉;自天子以至庶人未有不身佩玉的,故周时用玉之广,视玉之尊可以想见。及至秦灭六国,除用玉玺外,玉制及玉器均摈而不用。汉室代兴,一反秦政,祖述先王,力求复古,故玉器又复呈现于前,比周尤甚。魏晋隋唐,天下扰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