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市区地图最新版:国宝荟萃——南京博物院藏金银器艺术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19:25

国宝荟萃——南京博物院藏金银器艺术展








金带扣 西汉 国家一级文物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

带板长13.3厘米,宽6厘米,重273.2克

为腰带两端的扣饰,腰带通长97厘米,中间是用丝带编缀三排海贝组成的带体,海贝中夹缀了数朵金片形成的花饰。两块带板纹饰相同,为猛兽咬斗场面。



如意纹金盘 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金银器中的极品
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

金盘似由四个如意纹云头相叠而成,中间有凸起的四云头相对组成盘心,盘内阴刻繁密的变形缠枝花卉。






兽形鎏金银带勾 战国 国家一级文物
江苏涟水三里墩战国墓出土
兽形金带勾整个形象为一只蹲坐的怪兽,前肢抬起收与胸前,颇为生动。




鎏金铜虎镇 西汉








金凤冠 清代 国家一级文物
两江总督李卫家族墓出土
凤冠上有“奉天诰命”四字,诰命专指一品夫人,可见李夫人的高贵身份








缠枝花果方形金带扣 元代 国家一级文物

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

腰带饰件,表面高浮雕缠枝花果。





鎏金银盒 元代 国家一级文物

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








弘觉之宝--鎏金喇嘛塔一组 明代 国宝级文物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明代佛教工艺绝品,国内出土唯一一件“迷你型” 鎏金喇嘛塔。
  南京博物院珍藏的鎏金喇嘛塔,庄重典雅,通体鎏金,光泽耀眼,是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品,而且其来历颇为奇特。
  1956年7月14日,祖堂山精神病院内的几位病人到牛首山弘觉寺塔游玩,有一个病人像往常一样坐在塔内底层,用脚跺地,突然感到脚下地面发出的声音是一种空洞的回响!南京博物院很快得到消息,立即派人前往勘察。发现在该塔底层中央有一圆洞,原盖已被揭起,洞深1.06米,上圆下方,底边为83.5厘米。洞内放置着一座鎏金喇嘛塔,塔高35厘米,塔置须弥宝座上,座高16厘米。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枋刻有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在喇嘛塔的四周还发现有兽角佛像、瓷罐、玉瓶等等。自此,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再现天日。
  出土的文物中以鎏金喇嘛塔最为引人瞩目。塔身有四个壶门,内有释迦、韦陀佛像,上施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塔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整个鎏金塔安放在一个红色砂岩雕成的须弥山形基座上,正面凹下部位放银棺金棺,内有一躯铜铸镀金释迦涅槃像,方形石座的四角各放一个青瓷罐,其中一个青瓷罐内放有一颗老年人牙齿以及骨灰等物。出土文物实际上是由鎏金塔和砂石岩塔基及四个瓷罐合成一个“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属于佛教密宗的塔式,主要供五方佛或者埋葬佛舍利,在我国主要是明朝以后修建的,全国大约有十多处,金刚宝座塔仅有五台山圆照寺和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两座,而像南京弘觉寺塔地宫中出土的“迷你”金刚宝座塔仅此一座,弥足珍贵。






缠枝团花银圆合 元代 国家一级文物
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

八棱形,盒盖中间錾刻双凤圆形图案,纹饰部分皆鎏金。










金坛城 清代 国家一级文物


权信之宝--广陵王玺金印 西汉 国宝级文物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全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枚汉朝刘姓王金印,与滇王之印和倭奴王印为姊妹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南京博物院10件国宝级藏品中,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极其特殊的一件。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金光灿灿,重122.87克。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优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全印设计精妙,制作工整,为汉印中精品。不仅如此,该印的来历更是颇多周折。
  上世纪70年代,南京博物院组织考古队对扬州市邗江区甘泉山一带进行抢救性发掘,重点发掘了甘泉山一号墓和二号墓。两座墓规模较大,出土大量灰陶器、釉陶器、青铜器,甚至出土了来自地中海沿岸的舶来品——玻璃器,墓葬等级极高。
  由于二号墓随葬品中的铜雁足灯镌有“山阳邸铜燕足长蹬建武二十八年比十二”的铭文,故知墓葬时代为东汉早期。考虑到光武帝第九子刘荆受封为广陵王之前曾受封为山阳王,因此初步推断二号墓为东汉广陵王刘荆的墓葬。一年后,在二号墓附近的废土中偶然发现广陵王玺金印,二号墓的墓主人为刘荆被确定无疑。
  此前,汉代诸侯王的玺印只发现有汉朝中央政府赐予边疆民族的“滇王金印”和“匈奴王印”。而汉朝王族刘姓的玺印迄今只发现广陵王玺一枚。同时,该印的发现也结束了一宗在日本延续了近两百年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争论。
  1784年春,日本九州福冈县志贺岛出土了一枚金印。金印为蛇钮,印面方形,边长2.3厘米,阴刻“汉委奴国王”5个篆体汉字。但从发现之日起,关于该印真实性的怀疑便从未停止过。直到1981年广陵王玺金印的发现,在印面尺寸、印面鱼子纹饰、篆体风格等诸多相同因素的印证下,终于使人们完全相信两千多年前以“汉委奴国王”金印为代表的信物早已在中日之间流传。
  尽管广陵王玺金印价值巨大,但其发现过程却极为意外。当年考古队在清理过程中,考虑到二号墓盗扰严重,故对墓室内扰土直接进行了清理。在扰土运出墓室后,便作为废弃土直接堆放于考古工地四周。第二年,当地组织社员进行修路,这些废弃土便用于铺路。
  1981年2月24日,当时的甘泉公社老山大队社员陶秀华,在扒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看上去黄亮亮的东西,随手装入了兜中。收工后,她将那件东西进行清洗,才发现是一枚印章。凑巧,陶秀华丈夫曾在考古队中做过民工,凭经验他感觉这东西不同寻常。而后,夫妇俩特地赶到南京博物院请专家对其鉴定。在专家们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后,博物院迅速与扬州市地方政府、文化局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在给予了当时看来不菲的400元奖励后,陶秀华夫妇将广陵王玺金印愉快地捐给了国家。



金郢爰 战国 国家一级文物

长10.4厘米,宽7.9厘米,重466.3克

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出土






穆宗同治皇帝金发塔 清代 国家一级文物








银镏金曼佗罗 国家一级文物

曼佗罗为梵文的译音,意思是坛城。以须弥山为中心,天帝居于山顶,在它外围又有七香山,七金山,第七金山外又有咸海,咸海外围又有铁围山环绕,称为九山八海。人类居住的地方叫四大部洲,分布在须弥山四周的咸海之中。




贵媛之宝--金蝉玉叶 明代 国宝级文物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的稀世工艺珍品,妙趣横生、令人惊艳的罕见闺房至宝。
  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发掘中,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了这件金蝉玉叶,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同时出土的还有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玉插花四件,证明这件物品是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
  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栖憩在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似在奏鸣,透明的玉叶托着它。金蝉蝉翼左右各两:外翼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米,表现了蝉翼轻而薄的特点,蝉足简化为三对,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微抬起。整个蝉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经鉴定,金蝉含金量很高,成色达到95%。玉叶则长5.2厘米、宽约3.2厘米,系用新疆和田所产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莹润泽、温柔细腻。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仅厚约0.2厘米,分为八瓣。有主脉一根,两边各有支脉四根,叶片正面的叶脉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叶脉相应磋成凸棱,使叶片极具真实感,整片叶子的边缘磋磨得圆润光滑。
  金蝉玉叶的制作技术十分复杂。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抛光细腻,薄胎圆润,琢工精致,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构思奇巧,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蝉又称“知了”,“知”谐音“枝”,“金蝉玉叶”也就为“金枝玉叶”。中国古代对女子的最高赞美莫过于“金枝玉叶”。而金蝉奏鸣,玉叶振动,正是金声玉振的艺术再现。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金蝉玉叶,可谓是15世纪下半叶明代中期的杰作,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的一件。






七级金佛塔 国家一级文物

通高43厘米






镇护之宝--金兽 西汉 国宝级文物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金属铸造和捶击工艺完美结合的真罕实物,被誉为”国之瑰宝”。
  南京博物院院藏的10件国宝级文物中,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壶”与“郢爰”、西汉的“金兽”这三件为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出土,这是当地农民一锹挖出来的惊世大发现,许多考古队员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运气。
  盱眙北部是管鲍分金故事的发生地,盱眙县城东南则是三件国宝的埋藏地。1982年正月初七,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在挖水渠时一锹下去,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兽。这只金兽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金器。金兽下盖着一个精美奇特的铜壶,壶内装满了金器,其中9块半金饼重达2864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4845克,11块金版“郢爰”重达3260克。黄金总重量超过20千克。万以全把这些珍宝捐给了国家,并用所获的5000元奖励修补了被争抢“分金”的村民挤坏的房屋。
  金兽是最重的一件金器,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之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为秦汉文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通常所见的金器大都是捶击而成,而金兽却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据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林留根研究员介绍,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至今仍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是老虎、有人认为是狮子、有人认为是豹子。从其造型来看,应该更加接近豹子。从与金兽、青铜圆壶共出的麟趾金,以及金兽的造型及其文字等看来,其窖藏的最后入藏年代在西汉时期。但究竟是谁将它们匆匆掩埋依然无从得知。




文房之宝--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西汉 国宝级文物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1970年徐州土山汉墓出土
珍罕的文房实用砚,构思奇特,工艺精湛,代表了汉代制砚工艺的最高成就。
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书写工具,合称“文房四宝”。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时又发明了纸,砚便花样翻新起来,不但有石砚、瓦砚,而且出现了玉砚、陶砚、漆砚和青铜砚。它们或方形或圆形,或山形或龟形,有的还带有三足。自此,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阶段,制作工艺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

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的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就代表了汉代制砚的杰出成就。该砚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墓主为东汉某代彭城王。该墓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有银缕玉衣及玉、银、铜、漆器等精美随葬品100余件。铜盒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浑然一体为伏地神兽。首似龙形,双目呈三角形,睁目凝视,两眉突起,并饰双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齿,其下颌前伸,巧妙地构成贮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长方形石砚置身其中,石质为甘肃临洮石,上置圆形研石一块。尾卷曲藏腹下。背脊隆起,双翼凸显。背部中心设一桥钮,可系绳,便于提揭。出土时,砚堂上尚有墨痕,证明其为墓主生前实用砚,而非陈设品或明器。铜盒砚的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当时的吉祥神兽。秦汉以来,古人对蟾蜍颇为敬畏,认为是镇凶邪、助长生的吉祥物。

《太平御览》引《关中记》就记载说:“蟾蜍头生角,得为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由于汉代求仙思想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企望成仙升天,故而给诸多祥瑞神兽添加上通天的双翅,这里的蟾蜍形盒砚亦不例外。此砚可当之无愧地视为汉代制作工艺的至臻之作,又系考古发掘出土品,实为罕见的稀世文房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