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怡嘉含义是什么:1山西省晋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42:27

晋城市市中心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辖城区、高平、泽州、阳城、沁水和陵川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总人口220万。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东南地区分为长治市和晋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晋城市成为地级市。

目录

·                                 • 历史

·                                 • 资源

·                                 • 气候

·                                 • 区划

·                                 • 经济

[显示全部]

晋城市-历史

 

煤铁之乡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

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在隋开皇初年这里就设置州府,称为“泽州”。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后,山西划为7个专区,南5县归长治专署管辖。1958年并大县,将晋城、高平、陵川3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2县为阳城县。1961年恢复5县制。 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南5县一直属于专区、地区管辖。1983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分为城郊两区,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省辖市始于此,管辖范围与古泽州的版图一致。

晋城市-资源

 

晋城市煤矿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中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中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在沁水县南部发现并探明了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1984年该市被国家定为中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1996年3月,八届中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

晋城市森林资源可观,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至今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

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80%,也是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所辖阳城县为华北第一大蚕茧大县,《穆天子传》中就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今山西省阳城县),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载。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192号文件向中国公告,对“阳城蚕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观。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国家现已在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建立了两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稀有动物猕猴、大鲵就生长在蟒河保护区。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晋城还是中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晋城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蚕茧产地和丝绸生产基地,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

旅游资源丰富。晋城山川秀丽,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地,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沁水县境内下川遗址和历山自然保护区,山谷幽深,森林蔽阴,飞瀑流泉,阴阳错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使其更具魅力。阳城县境内的蟒河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猕猴出没于林间,成为山西著名的风景区之一。陵川县境内有著名的棋子山,被认为是世界围棋的发源地。王莽岭上,太行山峰,叠嶂起伏,云雾如烟,奔涌如潮,犹似泼墨山水画卷。锡崖沟挂壁公路,令人叹为观止。深秋红叶,百里长卷似晚霞烂漫,让人留连忘返。此外还有佛子山、西溪真泽宫等许多如诗如画的自然人文景观。泽州县境内始建于北宋的道教宫殿玉皇庙,其“二十八宿”雕塑,是元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始建于北齐年间的青莲寺,其罗汉殿内“五百罗汉名号牌”则是举世罕见的珍宝。而颇富传奇色彩的“子母柏”则成为青莲寺的又一奇观。

晋城主要旅游景点:山西阳城海会寺皇城相府 九女仙湖 定林寺 历山 舜王坪 西峡景区 王莽岭 长平之战古战场 古村郭峪 景德桥 金峰寺 下川景区 东峡景区 山岩景区 二仙观 晋城东岳庙 岱庙 崇寿寺 仙翁庙资圣寺 游仙寺 佛子山 白马寺山 圣天寺 棋子山 砥洎城 柳氏民居 蟒河风景区 十里卧佛 凤凰村 晋城人民广场 九女湖

晋城市-气候

 

阳城蟒河

晋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许多珍贵动植物的生长,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现有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3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1种;有动物342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蟒河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882种,动物285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二级有猕猴、水獭等28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该市还是中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

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长485公里,发源于沁源县境内,汇入黄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长121。5公里,发源于高平境内,注入沁河。

晋城市-区划

 

高平市地图

2005年,晋城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晋城市 面积9484平方千米,人口212万(2003年)。
城 区 面积 141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048000。
高平市 面积 946平方千米,人口48万。邮政编码048400。市人民政府驻南城街道。
泽州县 面积2023平方千米,人口51万。邮政编码048012。县人民政府驻南村镇。
沁水县 面积2655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048200。县人民政府驻龙港镇。
阳城县 面积1968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048100。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
陵川县 面积1751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048300。县人民政府驻崇文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

晋城市-经济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17.2%;第二产业增加值267.0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亿元,增长16.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与上年相比上升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4.1%,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1%,上升0.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21.8%,二季度增长15.2%,三季度增长16.1%,四季度增长16.0%。人均生产总值18773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7.6071)计算达到2468美元。

晋城市-投资

 

晋城市骏景花园

晋城交通便利,是黄土高原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太(原)焦(作)铁路、太(原)洛(阳)公路、晋(城)长(治)二级公路纵贯南北,侯(马)月(山)铁路、晋(城)韩(城)、沁(水)辉(县)公路横穿东西。陵(川)辉(河南辉县市)公路修复一新,陵(川)修(武)公路全线贯通,阳(城)济(源)二级公路开始运营,三条新开通的出境公路为该市煤炭外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全省第一条由地市筹建的晋(城)阳(城)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第一条中外合资建设的跨省高速公路──晋(城)焦(作)郑(州)高速公路将晋城与中国高速公路网连接到一起。全市共有铁路专用线41条,其中运煤专用线(站)34条(个)。全市"三环十线"初具网络,已形成了以国道干线、高等级、公路为骨架,连接各县(市、区)、乡(镇)各主要工矿区、农副产品基地和各旅游区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到200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891公里,晋城距洛阳、长治飞机场均在100公里以内,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仅有 120公里,可充分利用高等级公路的便捷,乘民航机场的航班抵达中国各主要城市。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城市煤气从无到有,日供气能力为3.2万户,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大煤气工程完成一期工程,日供气能力达8.4万户。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新建了第一水厂,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提高到9 万吨。第二水厂和郭壁引水工程竣工也已投入生产,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到18万吨,基本满足2010年城市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要求。电力供应充足,现有发电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年发电量11.8亿千瓦时。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3座,35千伏变电站86座,初步形成了电源和电网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电力工业网络。全市邮电通信水平不断提高,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6.4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3.4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 16.4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7.07万户;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0.8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8部/百人。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2年,在煤炭市场形势转好,阳电投产和大规模建设大化肥基地的共同作用下,该市拳头工业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原煤产量达4902万吨,比上年增长48.8%,比历史最高年的1998年增长21.9%,其中市及以下企业原煤产量为3326万吨,比上年增长54. 7%;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大关,全年发电达到103.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倍,一举跨入全省前列;合成氨产量再创新高,达34.28万吨,比上年增长17.69%;农用化肥(折纯)达到21.95万吨,比上年增长26.19%,其中:尿素产量达到14.5万吨,增长94.5%。比上年较快增长的主要产品还有服装增长2.4倍、电石2.01倍、钢49.73%、釉面砖45%、大麻混纺布43.4%、日用陶瓷38.86%、日用玻璃制品23。8%。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64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214所;2002年末在校学生人数为36.46万人,比上年来增加2.01万人,增长5.83%;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0.5万人,增加6094人,增长6.71%;毕业生数8.48万人,增长9.14%,其中,高等学校毕业人数174人,中专1331人;普、职中高考达线数2806人,比上年增长了52.1%,全市教职工人数3.22万人,增长1.73%;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54.9%。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2002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6%,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总长1.74万公里,广播覆盖率达93.15%,电视覆盖率达94.81%。全市共有调频发射台6座,实验发射机1部,电视发射台45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706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4个,其中医院46个;病床床位11125张,其中医院3546张;卫生技术人员7175人,其中医生3500 人,注册护士1547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313人;妇幼保健垸(所、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513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7个,床位7212张,卫生技术人员2567人,全市已有90%以上的村拥有医疗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00余人。

市区街道宽阔平坦,绿树成荫,新楼林立,环境优雅,是中国卫生红旗城市之一。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设施逐步改善。这些都为大规模经济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晋城市-旅游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国家AAAA级景区)Royal Prime Minister's palace (state AAAA Level secenery spot)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央视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重要外景地。距阳城县东北约20公里处,有一处北枕樊山,西临樊溪,依山而筑的城堡式村落,这就是享誉三晋大地的历史文化名村-皇城。皇城毗邻亚洲第一大坑口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是清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里,为国家AAAA级景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1998年10月,“清代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术研讨会”在阳城举行,拉开了打造“皇城相府”旅游品牌的帷幕。2001年,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播映,使该处旅游景区在国内声名大震。同年3月,荣获“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称号。10月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3月,通过国家旅游局对38个大项,196个小项标准的评审,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

文化巨族: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况,堪称为北方的文化巨族。

内城“斗筑居”: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依山就势,东高西低,巍峨壮观。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到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维神是借。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在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外城“中道庄”: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比西城略短,东城内主要建筑为陈廷敬府第-冢宰第、大学士第,配套建筑有书房、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相府大门外有一大一小两面三刀座功德牌楼,城墙以南有南书院、花园、状元桥、飞鱼阁、八卦亭、祖师庙等。止园书堂,为三进院落,占地11000平方米,为旧时陈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

树德院:位居内城之东北角,建于明嘉靖年间。该院为东西向的两个并列四合院,主院由正房、厢房和倒座围合而成,正房为三层楼房,采用明三暗五形式,厢房和倒座均为二层楼,院落四角为封闭或开敞的天井。这种建筑形制极其独特,与云南四合五天井式民居有某些类似之处。院内地面以素砖枵条石铺筑,主院西北天井辟门与偏院相通,门不设影壁。偏院布局同主院基本相同。

世德院:该院为陈廷敬出生地。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1月27日。陈廷敬出生于该院西房。院落大体形制均与树德院类同。统观其整个明代建筑,简洁、古朴、典雅。除祠堂外一概不用斗棋,柱间枋木组合主要为:平板枋、大额枋和雀替,柱础、门枕石、影壁均为素面,门窗一般为拱形或方形,窗以直棂窗和支摘窗为主,木栏板,梁架结构极少装饰,室内次间多设落地罩,纹饰一般为几何图形。

河山楼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暗层内有井、有碾、有磨。楼顶设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抛掷矢口。作为一个防御性的堡垒,河山楼之设计是非常科学又考虑周全的,而它所实际产生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据《河山楼记》载:“……崇祯五年……七月……贼近……备矢石、粮米、煤炭少许……于是晚闭门以守。楼中所辟大小男妇,约有八百余人。”十月内贼连犯四次……数次所全活者啻万计。河山楼虽因辟战乱而兴建,但其在和平时期,却仍可作观赏揽胜之用,帮而又名“风月楼”。登楼四望,远近风情尽收眼底。

冢宰第: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大门开于正南,入大门迎影壁东折为一狭儿庭院,东侧建如意门通东书院,南面为一倒座,北为二门,门两面三刀侧施八字影壁,明间内柱间设木质屏风,此为主人及贵或有重大事件里的通道,平时封闭。入二门为一宽敞的方形庭院,正北厅堂悬有康熙御笔牌匾“点翰堂”。正厅往北本为内宅,入大门西折往北沿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假山、鱼池等地。花园往北就是专为家族中成年少女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后均辟门以通花园,并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楼。

石牌楼: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牌楼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吉祥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正楼主牌“冢宰总宪”,边楼分刻“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安牌上刻陈氏一门的官职及功名。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牌楼雄伟庄重,制作精美。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规模和装饰虽较逊色,但在大牌楼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氏家族敬宗耀族、传世显荣的一个主要标志。

御书楼:“中道庄”西门外有御书楼一座,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陈家皇恩浩荡而特建。据新编《晋城金石志》载,该楼建成时,上有康熙帝御笔亲书赐陈廷敬及陈壮履诗近二十首、楹联四副和其它题记等,潇洒飞逸蔚为壮观。现楼内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匾、联均为原来之实物。

龟城:纵观皇城相府(午亭山村),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88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抱内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2。5-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相互关照,垛口星罗棋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整个皇城,包括内城“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从整体平面来看,似一头北尾南的神龟,虽不能说惟妙惟肖,却也轮廓鲜明,因而又有“龟城”之说,寓千管水固之意。

紫云阡:陈廷敬墓地名曰“紫云阡”,占地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御书挽诗碑亭、十通高大的甬道碑等。后山静坪红叶如画,是旧时皇城八景之一环境幽雅,肃穆壮观。

皇城古八景:石壁飞鱼、南宅观书、樊溪春晓、静坪红叶、土垸流泉、黄阁青山、梅庄杏花、午亭山庄。

山里泉自然风光旅游区,位于太行山南部,晋豫两省的泽州、阳城、济源三县市的交汇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造就了举世罕见的、独特神奇的地质地貌奇观,涛涛的沁河水九曲十八弯盘绕婉延犹如一条蛟龙雄踞在大山深处。景区近邻207国道18公里,距晋城市区50公里、济源市区51公里。侯月铁路从景区穿越而过并设有车站,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内有风光秀丽、群峰壁立的山川;有湍流不息的沁河;有清泉溪流;有美丽宽阔的湖面、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有宝贵的名胜古迹、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与传说;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弥猴群);有现代气息中型水力发电站(拴驴泉水电站);有环境幽雅、服务上乘,集食宿、娱乐、休闲、会议、培训于一体的度假村。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是人们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

王莽岭旅游风景区(Mt。Wangmang scenery spot)包括华北最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等。该景区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最高海拔1665米,最低处仅800米。驻足山顶、太行雄姿尽收眼底。中原大地举目可睫。境内植被茂密,覆盖率达96%,暑期气温保持在180C—200C之间,素有“清凉圣境”之美誉。山上由下气候迥异,气象变化万千,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胜地。

棋子山风景区:棋子山,又名谋棋山,位于距陵川县城10公里的侯庄乡东北。棋子山山势平缓,主峰海拨1488米。山上松树成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 陵川棋子山均为中国围棋发源地。棋子山方圆数十里之内,颜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围棋辞典》所称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该区主要景点有箕子洞和象天枰。箕子洞是陵川县“棋子山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重要景点之一,相传是围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谋棋消闲之所。陵川县文为流传的苇水村李老爹观棋“烂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该洞洞深约10米,高4米左右,洞内岩石上有一处极似围棋棋盘线条的痕迹并有像围棋棋子印了去的凹痕。洞内清泉四季奔流,洞外壁上刻有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题“箕子洞”。象天枰也是陵川县“棋子山旅游度假区”,规划的重要景点之一,主体工程长42米,宽33米,建筑面积1386平方米粉,棋盘为21米×21米,号称“天下第一枰”。1998年7月13日,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和中国围棋总教练、“棋圣”聂卫平为“象天枰”进行了揭幕,并在巨型棋枰上进行了围棋表演。

晋城市-遗迹

 

羊头山炎帝像

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尝百谷,教民农耕。山顶神农庙、神农城遗址尚存。城下有神农泉、神农井和传说中神农氏耕耘过的五谷畦。除留存大量炎帝历史遗存外,羊头山还有北魏时期的石窟群。山顶有北魏四面造像塔一座,造型优美,古朴典雅,底座为伏羊,系山之标志。另有唐代石塔2座,巍然屹立,雄伟壮丽,在中国已属少见。离五谷畦不远,有始建于北魏的清化寺,遗迹尚存。武则天天授二年重修清化寺碑,字迹依稀可辨。羊头山半山腰处,有一古刹六名寺,寺内有塔,一股清泉喷出。泉下有池,名九华池,泉水清醇甘美,饮者神清气爽,无不赞叹。

羊头山与神农城:羊头山又名首阳山,位于泽、潞二州交界处,横跨高平市与长子县、长治县。因山顶北魏四面造像塔基的巨石似羊头而得名,顶峰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羊头夕照”为高平古八景之一。羊头山为炎帝神农传说中心之一,又是高平市的旅游区之一。山顶旧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井和五谷畦。北魏时还在山顶留下了造型精美、内容丰富的石窟与造像塔。山顶四面造像塔建于北魏初期,距今已1500余年则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石塔四面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萨,塔身之上为四坡水式塔顶,基座为罕见的羊头状。此外还有两座唐塔和其它景致、文物。

神农城位于羊头山西山巅,明代《羊头山新记》:“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神农城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均不说,但现存有石柱、石阶、石质井架,原建筑轮廓大致可辨。神农井与五谷畦:在羊头山神农城下60步有白、清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侧有井,谓神农井。二泉南流20步相合而南。《寰宇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清、白二泉下30米处还有五谷畦,又称井子坪。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氏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

庄里五谷庙与炎帝陵:庄里村五谷庙,又称神宵殿。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庄里村原名装殓村,因传说炎帝死后在这里装殓而得名,后以谐音改称庄里。庄里五谷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门,东西有钟鼓楼,正殿三间,始建年代不说。院中有已伐古柏树根盘,周长6.2米,生长期当达二三千年。据此可知此庙建筑年代甚早。现存正殿为明代建筑物,屋脊琉璃砖上刻有“炎学神农殿”及“大明嘉靖门年”字样。殿中梁上有清代修缮的记载。殿中原有长1.5米、高1米的暖阁。正中为炎帝塑像,两边为后妃、太子,现塑像已毁,但座台仍存。东西两壁的精美壁画,毁于“文革”期间。有数截断碑,已无法连贯。正殿东西的钟楼、鼓楼,建筑均很陈旧。东厢房即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东、西厢房已毁,戏台为后来所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五谷庙庙会。旧时庙会盛大。主办庙会的首领从七村八社中推举。逢会之日,人们要敲锣找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七村领先去出巡,场面热闹非凡。所以,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说。

炎帝陵在五谷庙之东侧,“炎学陵”碑现嵌于五谷庙上院东厢房之后墙中央。这里原来是个亭子,石碑即立于亭中,是“文革”中守庙人为保护该石碑而将其垒入墙中的。碑高约95厘米,宽约65厘米。中间书“炎帝阮”三个大字。立碑时间书于右边,为“明万历三十九年彀旦”。左下端是立碑人“申道统”的落款。申是当地的一位秀才,碑上再无其它内容。碑的后面,即五谷庙之东即为炎帝陵,亦称神农冢。据当地人传说,在“炎帝陵”碑的后面原有地道直通正殿后的坟墓中。传说地道中还有一盏石制的万年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五谷庙会时,社首在端着炎帝像出巡归来后,还要给万年灯添油,一次添一桶多。

故关炎帝行宫:从庄里村西行,过一条小河,就是炎帝行宫所在地故关村。故关炎帝行宫原名“黄花馆”,占地面积不大,建筑也较为普通。在朝东偏开的门首石匾上刻有炎帝行宫四字。行宫古朴典雅,风格别具。正殿五间,坐北朝南建于石台之上,正殿“西游记”木雕图案和雕花石础,堪称雕刻之精品。院内立有青石香台一座,有石碑数通,均系明、清两朝重修炎帝行宫之始末和炎帝的有关历史掌故。现存完整石碑二通,皆为重修碑记。一通立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通立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碑文中记述了神农功绩与重修经过。始建年代则因“肇建太古,无文考验”。碑文还言及(神农)祠在换马村东,见有坟冢,“祠与宫其相去几七百余步”。此宫亦为祭祀炎帝所建,建地又在神农城与炎陵之间。院内南面是戏楼,东西配殿是楼阁式两层建筑。

高平清化寺:清化寺在高平市神农镇境内,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头山新记》中所说的清化寺,在羊头山正东稍南1.5里,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岁,初名定国寺,北齐改宏福,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修,改今额,有碑,乃唐乡贡明经牛无敬撰并书。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现寺已不存,废墟有石碑一通,为明正德二年(1507年)所立,碑文中亦记有神农游履于羊头山尝谷于此等语。中清化寺又名六名寺,位于羊头山山脚中段,相传建于唐贞观六年(623年),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有正殿五间,已坍塌,砖墙、石柱犹存。院中有一水池,名莲花池。水自石制龙嘴中流出,经化验为优质矿泉水。庙前四尊石狮,为石雕精品。下院巨石上刻一空字,为该寺院的明显标志。此寺距上清化寺约200多米。按迷信说法,是于一夜间由上清化寺搬来的。搬寺那一个夜间,周围七村领先社,凡有牲畜的人家都曾梦见有人借牲畜使用。第二天一早发现各家的牲畜大汗淋漓,上山一看,原来的清化寺已被搬到了现在中清化寺所在的地方。下清化寺是现神农镇政府院内。上、中、下清化寺皆为佛寺,都在神农镇境内,而且都与炎帝神农的传说有关。1995年6月在团池一古墓中发现的墓志铭上刻有泽州高平县神农乡团池村的字样,刻石时间为宁元符二年(1099年),说明这里很早以前就是神农传说的集中地区。

高平炎帝庙

高平炎帝庙:高平炎帝庙有高庙、中庙和下庙之分。高庙位于羊头山中段马鞍形山岭之上,羊头石西南170步。原有正殿五间,塑有神农及后妃、太子像,后庙、神像俱毁,仅留遗址。炎帝中庙在高平市神农镇下台村,建设规模较大,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为三进院。下院南为戏台,旧戏台已毁。现戏台为近年新建。西厢为禅房,东厢为看楼。中院建有太子祠,是元代修建的无梁殿。建筑风格别致。左右两侧分别为药王殿和蚕姑殿。后院为炎帝正殿。东西配典分别供关帝、高谋。炎帝殿内现存较早的碑碣为清康熙九年(1670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庙并各祠殿碑记》碑文中说:"吾泫(泫指泫氏,高平古称)有上、中、下庙,在换马者为上,在县之东关者为下,而余乡(下台村)由其中也。奉敕建立其来久矣,创兴之始杳不可考,重修则于至正元年。"院中东侧另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庙暨村中诸神殿碑记》。碑文中亦称:“神农炎帝为万民生成之主,开百代稼穑之源,……本邑(指高平)北界羊头山有高庙,城东关有下庙,下台村建庙未知创自何代,称为中庙。”炎帝下庙位于高平城东关。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所言,是因"是庙(指炎帝上庙)去县治几四十里,祭之期恐远不逮焉,爰附东郭立庙,今所谓下庙是也。但问庙之建,无有能言其创始者。其重修则自宋元以迄,明诸碑记悉载之。据此可知,下庙之建当在宋或宋之前,中庙、高庙之立庙时间当更早。可惜上庙不存,下庙已毁。现存只下台中庙而已。

高平市神宵镇境内有炎帝文化古迹遗址景点40余处,高平境内祭祀炎帝兴建的庙宇遍布全市,有数十处之多,如桥北、箭头、永录、伯方、贾村等地均有炎帝庙保存至今,这在中国实属罕见,是高平市特有的炎帝文化景观。人们相信,只要各级党政领导充分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高平的炎帝文化旅游开发事业一定会顺利发展,一定会把这块土地建成炎黄子孙铭记始祖功勋,振奋民族精神而寻根问祖、瞻仰朝拜的胜地。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他兴起于陕西宝鸡一带,居姜水之畔,传说是牛头人身。后来他率其部落迁徙中原,并向北发展,活跃于上党地区。他尝百谷,制耒耜,教民农耕,完成了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他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尊崇和祭祀。相传他因尝百草中毒身亡,安葬于今高平市神农镇庄里(与装殓同音)村。在上党地区,尤其是神农镇境内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传说和遗存,构成了一个文物繁密、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品值极高的炎帝文化区。

晋城市-名人

 

陈廷敬府第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以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

郝天挺,字晋卿,泽州陵川人。早衰多疾,厌于科举,遂不复充赋。太原元好问尝从学进士业,天挺曰:“今人赋学以速售为功,六经百家分磔缉缀,或篇章句读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为庸人。”又曰:“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又曰:“今之仕多以贪败,皆苦饥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饥寒,一事不可为。子以吾言求之,科举在其中矣。”或曰:“以此学进士无乃戾乎?”天挺曰:“正欲渠不为举子尔。”贞祐中,居河南,往来淇卫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魄困穷,终不一至豪富之门。年五十,终于舞阳。

郝经(1223——1275):字伯常,陵川(今山西晋城)人。家世业儒,其祖父郝天挺是元好问之师。元世祖忽必烈为皇弟时,在藩府中召见郝经,对他所陈述的治国方略极其赏识,即位后,授予翰林侍读学士之职,并派遣他为国信使,与南宋谈判。入宋后遭拘禁达十数年,始终不屈身辱命,宋崩溃之际始归朝,不久卒。有《陵川集》。

刘昂霄(一一八六--一二二三)字景玄,别字季房,陵川人。举进士不中,以荫补官,调监庆阳晕器库,不就,遂隐居洛西永宁山水间。元光二年六月病卒,年三十八。昂霄博学能文,六经百,世谱、官制、地理与兵家成败等,无所不窥。为文渊绵致密,平易而有奇趣。善谈辩,人有发其端者,徵难开示,初不置虑,穷探源委,解析脉络,旁贯径出,不可窥测,四座耸听,噤不得语。尝从李纯甫游,又与雷渊、辛愿、麻革、元好问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