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情可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让999人陪1人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2:47:06

“为什么要让999人陪1人读书”

亚桥二中  王行政

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一本名为《约翰为什么不会做加法》,这本书被叫好,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质问:“为什么要让999人陪1人读书?”这话是说1000人里顶多只有1人能成为科学家,为什么要让999个学生陪1个学生读书,像这样以牺牲大多数为代价的教育是不明智的。

“为什么要让999人陪1人读书?”这句话让我产生了思考。我们现在也在进行教育改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但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在我国一些中学里仍称一部分学生为“分子”,称另一部分学生为“分母”的说法。被称为“分子”的学生,并不是认为他们可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而是指有可能考上学的:被称为“分母”的学生,则是考学没有什么希望的。我想这些都是制定的教师考评制度造就出来的,象王能智老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一样能在常规教学里有好的探究活动的老师又有多少?大部分老师还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看中上学的人数。至于探究活动开展的少之又少。

还让我思考的一点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就意识到的问题,而我们最近几年才意识到。现在,美国在纠正了精英教育之弊后,已经朝新经济时代的教育转型,而中国则需要把纠正精英教育和向新教育转型,两步并作一步来跨越。

在这样一个新旧更替的历史时期,国家要求给学生“减负”,家长们却自动给孩子“加压”。学校停止了双休日的“补课班”,社会上便涌现出各种“加强班”。当前媒体较多报道的“成功的孩子”,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中考上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孩子,家长们热心阅读并用以激励自己孩子的也多是这方面的故事。家长们不惜代价效仿,不辞辛苦地送孩子去上一个又一个“加强班”,其实是在花钱加强一种过时的学习方式。新教育是为开发孩子们的潜能日益展开宽广得多的成才通道,作为教师,我们应对世界教育变迁的特征和趋势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才能让成功离我们的孩子更近。

让我们记住,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999人陪1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