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租用阿里云服务器:繁荣的制陶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36:26

商代的制陶业很发达,除大量生产一般的灰陶器外,也生产一些红陶、黑陶和少量精美的白陶。在商代遗址中多次发现质地坚硬细腻,刻纹美观规整的白陶,这些质量很高的白陶和青铜器同样贵重。在江南地区,普遍生产一种压印各种花纹图案的硬陶和涂上一层石灰釉的釉陶,这种釉陶是青瓷的前身,亦称原始瓷器。
  白陶以瓷土或高岭土为原料,烧成温度在 1000℃左右,器表和胎质均呈白色。商代的白陶有粗细两种,前者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些遗址中已略有发现,如仰韶文化时期的大汶口、河姆渡等氏族部落和龙山文化时期的一些氏族营地均有出土;后者表面磨光,纹饰多很精细,到商代才出现胎质纯净洁白的作品。
  殷墟出土的白陶,有壶、簋、豆、瓿、斝、尊、觯、带盖罐和罍等,普遍装饰着乳丁纹、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十分精美。
  南方流行的硬陶,表面大都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考古界习称之为印纹硬陶。这种陶器是由含铁量较高的陶土烧制的,温度达 1150℃左右,胎质细腻,有的胎体已经烧结,扣之清脆有声,硬度为陶器之冠。这种陶器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西、福建、浙江居多。釉陶的质量很高,所用陶土和硬陶基本相同,只是含铁量较低,烧成温度在 1200℃左右,胎质烧结呈灰白色,吸水性很弱,击之有金石之声,是商代制陶业的一大创造,也是中国古代制陶业的一个转折点。由于这种陶器分布地域广阔,各地文化的发展也不平衡,所以各处遗存的内涵很不一致,福建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主要特征的遗存较多,在浙江南部,福建和广东有不少遗址发现印纹陶和釉陶共存的现象。
  目前,原始瓷器年代最早的属商代中期,郑州和湖北黄陂盘龙城等遗址都有发现。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在河南安阳、辉县,河北藁城,山东益都,江西清江等地的居址和墓葬中均有发现,而以江西清江吴城遗址为最多。吴城遗址发掘清理出十几座陶窑,其中有 4 座龙窑。较为完整的 6 号龙窑残长7.54 米,膛内宽约 0.92—1.07 米,窑头朝向东北,略低于龙窑的尾部。9个投柴孔面向西北一字排开,第一个投柴孔距离窑头约 1 米,其后依次每隔0.4 米左右设置一个投柴孔,第 9 个投柴孔的孔壁已与窑尾相接,连成一体。残存的窑壁高 0.3 米左右,厚约 0.1 米,略向外倾斜,说明窑膛尚有一定高度。这些龙窑的窑床并非直接建筑在生土上,而是利用坡地,挖高补低,平整夯实成“垫层”,上面再铺一层细砂做为窑底,已烧成红色硬面。龙窑头低尾高的倾斜是为了保证空气的流通,便于柴禾的燃烧和升温。吴城龙窑的头尾倾斜度较小,表明这种陶窑仍具有原始性,只是比新石器时代的陶窑有较大进步,考古发现这种陶窑的遗存也很少。
  商代王室的制陶作坊规模很大,也有一些贵族的制陶作坊主要从事制作商品陶器。在郑州铭功路西侧发掘的一处属商代的作坊,有 14 座陶窑,清理出大约几十万件陶器的残片,其品种主要是盆、甑之类。这种大规模的、品种单调的生产,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奴隶主本身的需要,而是有相当多的产品是向外出售的商品。另外,质量很高的白陶器和釉陶器,并非到处都可以生产,能够制作这些陶器的作坊,也就成了向外推销产品的基地。在吴城遗址发现的制陶基地,一些陶窑内堆积着许多釉陶罐、尊和印纹硬陶器皿。这种地域性的土特产品,成为当时交换的重要货物。
  从各地发现的陶器看,当时陶器的种类可大致分为生活用陶和建筑用陶,此外有少数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纺轮、网坠、弹丸之类小件器物。生活用陶除日常用的器皿外,也包括墓葬中的随葬陶器。后者既有实用器,也有专门为随葬制作的明器。常见的生活用品有炊器鬲、■、甑、鼎、釜;食器有簋、豆、盂、钵;饮酒器有盉、觚、爵、斝、尊、壶;盛储器有罐、盆、瓮、缸、大口尊及器盖等。一些陶器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一定形制变化,如商代早期的鬲多卷沿、深腹,高尖锥袋状足;中期以后多折沿,腹部变浅,鬲裆变矮,足尖渐短。豆的变化也有一定规律。这些陶器的形制变化,成为考古学家判断出土物品年代的重要参考依据。商代的建筑用陶主要是水管,早期的排水管一端大,一端小,有的长达 42 厘米;晚期的水管两端较一致,且出现了三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