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乐妇洁凝胶:(供收藏)诗词鉴赏题:五种模式答题思路及练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39:47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五种模式练习(一)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即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有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包括作者的,诗中的指事物的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合理统一。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如元代马致远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断肠人。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廋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此诗的意思,注意语言的生动优美)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鉴赏】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练习一: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答:(步骤一)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步骤二)这是一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暮春图。

(步骤三)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鉴赏】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练习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答:(步骤一)这首诗写夏日午睡方醒的所见所感:幽静的院子,凉爽的竹席,略显清明的隔帘榴花,还有满地的树阴,真是幽深静谧。

(步骤二)这是一幅清凉静谧夏日午憩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鉴赏】苏舜钦这首《夏意》诗,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别院深深夏席清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字承上,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其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第三句谓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练习三: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步骤一)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步骤二)这是一幅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步骤三)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鉴赏】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练习四: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西 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答:(步骤一)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步骤二)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步骤三)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鉴赏】西楼即诗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面海。此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与气势,描绘出海滨自然界特有时刻的壮美情态;并披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给人一种崇高的审美感受。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的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第三句,是用苇或秫秸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的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搂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风雨将至,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时要敞开四面的窗户,原因何在呢?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在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冲刷这重峦叠嶂的更为壮美的画卷,他要享受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字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练习五: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步骤一)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

(步骤二)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

(步骤三)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鉴赏】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练习六:简析上阕缺月”“漏断”“孤鸿几个意象的作用。

卜算子?黄州定惠隐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冬,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答:(步骤一)词首二句,描绘了残缺之月、疏落之梧桐,断尽之滴漏诸寒瑟、凄冷的意象,层层渲染。

(步骤二)组成了一幅萧瑟、寂静的寒夜之景。

(步骤三)隐喻了词人所处的阴冷、暗淡的社会政治环境,烘托了词人孤寂无眠的心情。

【鉴赏】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五种模式练习(二)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分析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暗指感情的(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的体现)。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注意用具体地词语表达出来,如依依惜别、惆怅伤怀、慷慨激昂、孤苦冷寂。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鉴赏】头一句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表现出出行之早,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兽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早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星斗阑干分外明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月明则星稀,星斗纵横,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的夜晚,露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反衬得分外明,突出出行之早。

第三句以和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味,说明诗人睡意未消,过小桥是仍在做梦,进一步突出出行之早。

第四句从听觉来判断,诗人用了反衬手法,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反衬出深夜的沉寂,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过桥,又突出出行之早。诗人才感到寂寞,而无人又表现出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意思,即四周无人、无声所引起的孤独感。

练习一: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答:(步骤一)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

(步骤二)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欢乐喜悦,超脱豁达的心境。

【鉴赏】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练习二:分析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步骤一)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是主客移位

(步骤二)前两句细写春风中的柳条藤蔓修长柔软,并赋予其以人的感情,一个字写出了柳条藤蔓牽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后两句更是将黄莺人格化,就像即将分别的老朋友,一个字更似凄凄惜别,难舍主人离去。

(步骤三)这样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鉴赏】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练习三: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答:(步骤一)尾联直抒胸臆。

(步骤二)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步骤三)诗人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鉴赏】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字、字,更见推敲之功。

 练习四:谈谈本诗颔联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答:(步骤一)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

(步骤三)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鉴赏】《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句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而言,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练习五: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答:相同点:

(步骤一)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

(步骤二)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

(步骤三)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不同点:

《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鉴赏】《越中览古》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鉴赏】《石头城》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语,恰也成为名篇。如元萨都刺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淡化题目,重视诗歌 

------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例说

 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必须涉及古代诗歌,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诗歌;而试题涉及古代诗歌也只能以鉴赏的名目出现,以区别于古文阅读及其他理解型题目。但是,一般所谓古代诗歌鉴赏往往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按谢冕教授的说法,诗歌鉴赏是鉴赏者在诗作者艺术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与高考特定的环境、形式难以相容。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的、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这种考试必须有明确的、便于评阅的答案和标准。因此,高考考查的古代诗歌鉴赏,实际是前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一般性的理解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用谢冕教授的说法,就是”——“成散文、故事,成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

从同学这面看,真正的困难,也正在于一般性理解。同学们学习紧张,一般没有许多时间大量阅读古代诗歌,我们不熟悉古代的生活和文化,不熟悉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含蓄、委婉的表达,尤其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跳跃、错综的语句样式。我们不妨借鉴谢冕教授倡导的方法:——“不厌其烦、不怕罗嗦开!大凡浓缩的精品,都需要,古代诗歌也在其列吧。

但是,在惯常的语文备考中,在模拟考试中,同学们往往重视题目,忽视诗歌。因为题目上打着分数,而分数决定着同学一时的脸面荣辱,是大家的关注点、兴奋点。其实,任何题目都是为了考查解读诗歌而设置的,诗歌读懂了,一切全有了。因此,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备考中,我们特别强调淡化题目,重视诗歌

那么,怎么理解古诗,开古诗呢?

方法仍然是确认、整合、发散,仍然是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一词一句:关注古代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从而把含蓄、跳跃的诗句开,泡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

这里且举一例——用上面提出的方式,开下面这首唐代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模拟一下泡开的思维过程:

幽兰露——幽暗兰草上的露水。哪里的幽兰?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幽兰。

如啼痕——好像还留有眼泪的痕迹。谁的眼泪?诗人李贺的吗,路人或拜谒者的吗?当然是苏小小的。由南齐到唐,四百年了,泪痕还没有干啊!

无物结同心——没有什么物件可以用来连接同心结。谁和谁的同心结?自然是苏小小和阮郁的同心结。

烟花不堪剪——为什么?因为烟雾笼罩的花朵,是无法剪下来编织同心结的。

草如茵,松如盖——青草像地毯一样,松树像车盖一样。哪里的草与松?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草与松。周边环境渐次清晰。

风为裳,水为佩——风做的衣裳,水做的佩玉。谁的裳与佩?自然是苏小小的。人物形象初具轮廓。

油壁车,夕相待——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幕中久久的等待。谁的油壁车?谁在等待谁?自然是苏小小在等待阮郁啊,四百年了,痴心不改,还在期待心上人前来迎娶。感情与寄托已经清晰地渗透出来。

冷翠烛,劳光彩——寒气逼压着小小的绿色蜡烛,它的光彩很难发散出去。这翠烛,可能是诗人点燃的,也可能是诗人想象的。诗歌由主体特写形象浸润开去,诗人的心境渗透出来。

西陵下,风吹雨——西陵的坟墓间,寒风吹着冷雨。诗人在凭吊沉思中,回到现实,进一步感触到周边凄苦的氛围。

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这样我们就大致读懂了这首唐诗。唐代诗人李贺来拜谒情死的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坟墓。在墓前,诗人触发想象,描摹了一场鬼魂的婚娶——这是一场现实中被阻隔,只能在诗歌想象中展示的婚娶。诗人除了表达对墓主人无限同情,对坚贞爱情由衷赞许的感情之外,还传达出自己内心守候与凄迷的一份情愫。

既然名为,当然可以更些。要,就要加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只要它合理。让我们举王维《山居秋暝》为例,进一步开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雨后初晴。一轮皓月当空,洒下清凉的月光,照着远近一带的松岗。岗上远眺,但见周围群山环立,在淡青色的屏幕上叠出黑色围屏。岗下,平湖如镜。清风徐来,湖上波光闪烁;月光下澈,林间枝影横斜。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松脂、青草、荷叶的清香。耳边忽传来潺潺水声,循声望去,岩边一幅素练,凌空抖动银光,淙淙作响——原来是山泉映着月光,在青石上流淌,欢呼雀跃地向岗下湖中一泻而去。蓦然间,山下依稀传来少女们轻快婉转的歌声,那是勤劳的浣纱姑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穿过湖边竹林走回村来。竹叶沙沙,伴着女孩子们一路的欢歌笑语,似是彼此应答。湖上也唱起旋律悠扬的渔歌。歌声起处,一只只渔舟穿出湖边荷塘,徐徐驶向湖心。迎着月光,鱼贯而行,撑船人和渔舟的剪影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缓缓前移。真令人陶醉啊,人们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欣赏、享受春天的美好景色,为什么我不长期的、永久的留在这里呢?

这样的,对于提升用于作文写作的联想、想象能力,都可以说意义非凡。

正因为在古诗鉴赏的备考中,很多教师和学生的习惯是只重视题目而忽视诗歌,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诗歌,淡化题目。因为任何题目,都是在考查对诗歌的一般性理解。有了对诗歌一般性理解,有了开的基础,回答问题只需扣住三个层次的要点——思想、感情,形象、意境和语言、技巧,即可实现题目要求。

一、【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的综合训练。

【例1·2009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理解泡开诗歌]

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按照某韵写诗。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

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

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

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

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莲,花中君子。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

[译诗]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

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

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

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把握细节形象,需要关注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

[评分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备考答案]

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题目解析]

这一道题目,是就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涉及到对这一形象的理解。说明看法,就是谈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而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转化得来。

[评分答案示例]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备考答案示例]

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首诗描绘石湖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景色,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既包含对村阁主人人生选择的赞许,也表达出自己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和价值观的褒贬取舍。范成大去职归隐,姜夔也终生不仕,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姜夔造访这里,那类不到这里的,当然暗指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范成大将别墅建在石湖,用意就在于疏远这些人,这些人自然也与范成大形同陌路。

诗歌选择的意象,也别有寄托。水是自然的曲水浮萍排开天然的绿痕。尤其是藕花,从来被文人用作高洁的象征。同为南宋文学家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赞美莲花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品性。而石湖别墅的门与众不同地恰恰开在藕花多处。石湖门向藕花开——姜夔别具慧眼,对别墅主人的用意心领神会,特别在结句中以此点睛。其歌颂(更准确些应该是赞许)范成大品格,鄙夷第三句中趋炎附势之徒的用意委婉有致、含蓄鲜明。

二、【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的综合训练。

【例2·2009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理解泡开诗歌]

军城早秋——军事要地的城池,早秋的季节。根据注释和诗句可知,军城应该是唐代西部的边城,诗歌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

昨夜秋风入汉关——秋风从昨天夜里自西北方向吹来,汉关,是一种泛指,就是诗人戍守的唐朝边隘。

朔云边月满西山——朔,北方;边,边塞;满,笼罩。随着秋风夜来,寒云冷月,笼罩边塞关山。两句写自然景色突变,寓示着环境肃杀,军情紧急。

更催飞将追骄虏——在前两句环境描摹的基础上,诗歌后两句写局势行动。飞将军,原指汉代名将李广,这里代指迅捷勇猛的得力将领。追骄虏,表明骄横一时的敌军已经败退。

莫遣沙场匹马还——沙场,战场;匹马,代指一兵一卒,败兵残部。诗歌末句大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概,显示出诗人勇毅豪迈的卫国气概。

[译诗]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袭入了大汉的关隘,

寒云低压,边月清冷,笼罩着西山岭豁。

更督催部属飞将军进军,追击骄横敌虏,

搏杀战场,不要让敌人的一马一卒跑掉。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时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地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把握细节形象,需要关注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

[评分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备考答案]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由夜色、秋风、汉关、朔云、边月和西山等景物连缀构成的初秋时节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画面,寓含着边境军情紧急、局势紧张的信息,也传达出军城统帅与将士紧张与警惕的心情。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题目解析]

这一道题目所问情怀,是就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诗歌没有直抒胸臆,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转化得来。

[评分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备考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统帅,那种高度警惕,刚毅果断,胜券在握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得力将领奋力出击,显示出胸有成竹的统帅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第四句写务求全歼进犯敌军的决断,宜将剩勇追穷寇,显示着必胜信念和御敌卫国的战略远见。

三、【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的综合训练。

【例3·20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水神。    准拟:准定。

[理解泡开诗歌]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西江月,词牌,表明词的形式;黄陵庙,词题,表明词的内容;又题阻风三峰下,词的别题。结合注释,可知词题简括了词的背景。

张孝祥——注释,南宋初词人。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根据注释可知,时值秋日,诗人大约十天前乘船沿湘江北行,沿途好像装满了秋光。刚到洞庭湖时,风平浪静,广阔的湖面上,水光灿烂。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根据注释可知,诗人行至黄陵庙下,船为风浪所阻。但是诗人并没有沮丧、忧郁,而是把这种阻隔当做波神的挽留,波神为了留欣赏斜阳,还特意召唤来粼粼细浪。明明是狂风巨浪,在诗人眼里,却成了粼粼细浪。这是心胸的写照,而且也不仅指自然风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明天风向转换,可以继续航行了就会更好,今天夜里就露宿在这船上又有什么关系?一种豪迈和信念,自在其中。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明明耳边惊涛骇浪咆哮,在诗人的心中笔下,却幻化成了水晶宫里演奏的《霓裳》乐曲。明天我一准登上岳阳楼,从那里再一览洞庭湖光。

[译词]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着一船秋天的景色航行,开阔的水面平铺开明澈湖光。

是洞庭水神挽留我观赏斜阳,平湖上有意召唤起粼粼细浪。

明天风向改换将更利于航行,今夜何妨就露宿在湖面之上?

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时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地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题目解析]

题目中的胸怀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两处具体描写指的就是具体形象,略作分析则要求分析出是哪处具体描写(形象)怎样展示出的某种胸怀(感情)。

[评分答案]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

[备考答案]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从容面对世事人生的旷达宽广的仁人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

四、【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的综合训练。

【例4·2009年海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理解泡开诗歌]

鹧鸪天·代人赋——“鹧鸪天,词牌,表明词的形式;代人赋,词题,表明词的内容。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真的是代他人所写;另一种可能是假托代他人所写。无路那种情况,都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陌上,村头(同学们学过陌上桑),村头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透露出早春的讯息。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江南乡村充满早春特有的生机。桑叶吐芽,蚕种生化,多么和谐适时。诗人选择典型事物,两句写出早春农事。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视野由村内扩展向村外。平冈,矮矮的丘冈;细草,冈上刚刚萌生细细的青草;鸣黄犊,黄色的小牛犊在平冈细草间哞哞鸣叫。我们可以想象,阳光暖洋洋地笼罩着平冈细草,牛犊告别寒冷,沐浴阳光,鸣叫格外生机勃勃。一天将要过去,太阳西斜,照向带着寒意的树林;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枝桠间,暮色里,栖息的乌鸦就像墨点点在那里,特别显眼。它们作别了白天的暖意,此刻肃穆起来。诗人用国画写意的笔法,两句,选择典型形象,勾勒出早春乡间的自然风光,由晨到暮,亦声亦画,有暖有寒,正是早春特有的料峭与生机。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山,有远有近,层次分明;路,有横有斜,错落有致。青色布旗上面张出一个字,这里显见是一家小小酒馆。这两句写早春人的活动。远远近近山上,人的身影可能看不大清楚;横横斜斜路上,奔走农事的身影清晰可见。那面酒家青旗,更是让我们想起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前六句着意描绘早春景象的基础上,词结末两句异峰突起,点评春色,吐诉胸臆:城中生长的桃花李花,正为连绵的风雨忧愁不尽;而溪边大片娇黄的荠菜花,正展示、享受着烂漫的春光。

[译词]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

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

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

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时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地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的景象是就形象意境的层面提问,请简要叙述则要求关注词的语言,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将形象勾勒出来。

[评分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备考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南农村景象,和平宁静,充满着盎然生机、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的写作手法,是就语言技巧的层面考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也可以用某些术语回答,而这些术语,无非是常识。题目所问的感情,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考查。两问都和形象意境紧密相关:语言技巧,用来营造形象意境;思想感情由形象意境表达。至于作者为什么要以代人赋为题?说明原因,也需要由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探究。

[评分答案]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备考答案]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虚实反衬的写作手法。城里那些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的桃花李花,是虚写;在村边溪头盛开,展现明媚春色的那些荠菜花,是实写。诗人以想象的虚景反衬眼前的实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虽遭弹劾解官,却没有半点失落的豁达情怀;他嘲笑、鄙弃蝇营狗苟的官场,赞美田园生活,充满着自信和自豪。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可能的确是代他人填词;也可能是假托代他人填词。无论那种情形,作者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荠菜花是诗人自况,经城中桃李的反面衬托,更显得形象鲜明,色彩亮丽,具有特别动人的艺术效果。

五、【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的综合训练。

【例5·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理解泡开诗歌]

晚泊岳阳——夜晚,诗人乘坐的客船,停泊在岳阳城边的长江岸旁。

欧阳修——北宋著名诗人。

卧闻岳阳城里钟——船泊岳阳城边,夜晚躺卧在客船中,听到岳阳城头晚钟的声音。

系舟岳阳城下树——客船停靠在岳阳城下,缆绳就系在长江边的树上。

正见空江明月来——恰好看见空阔的江面上空,一轮明月升起来。

云水苍茫失江路——晚云夜雾连接着江水,铺开一片苍茫,迷失了航道。

夜深江月弄清辉——夜越来越深了,只有江面上的月亮散发出清澈的光辉。

水上人歌月下归——忽然听见江面上有人唱起歌子,他们正在月下撑船回家。

一阕声长听不尽——那歌声婉转悠长,余音拖得很长很长,简直听不到尽头。

轻舟短楫去如飞——轻快的船儿,摇着短楫,飞一般地从江面上向远方驶去。

[译诗]               晚泊岳阳                欧阳修

躺卧客舟,倾听到岳阳城里传来的钟声,

此时我的船,正系在岳阳城下江岸树上。

恰见空阔的江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暮霭直铺接江面,水流苍苍,航路茫茫。

夜深时候,江上明月散发出清澈的光辉,

水上的渔民船夫,唱着歌沐着月色回归。

那歌声的收尾处余韵悠长,听不到尽头,

轻快的小船儿摇着短楫,像飞一样远去。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时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地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8.诗中有三处写到,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的是就形象意境的层面考查,请就此作简要赏析则要求关注诗歌用怎样的语言,塑造的形象,营造的意境,并通过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评分答案]

第三句写明月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备考答案]

第一处写到正见空江明月来。是卧船所见,客舟系树,空江之上,一轮明月升起,更是云水苍茫,江路迷失。这一,包含着诗人,孤零漂泊,惆怅迷茫的感情。

第二处写到夜深江月弄清辉。苍茫大江之上,诗人久久难以入眠。到夜深时分,周边更其岑寂,而中天明月也似乎有意播撒清辉,照彻江面,也照彻诗人的心扉。这一,写出诗人内心的空旷之情,也为下面的渔歌轻舟展开背景。

第三处写到水上人歌月下归。在内心寂寞空旷的情绪不断酝酿蓄积的时候,明月偏偏为诗人照耀出一幅渔歌夜归的图景。这一,不仅是悠扬歌声、如飞归舟必要的背景,也渗透着诗人触景而生的思归之情。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的心情,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考查;是怎样表现的,则要求由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回答。

[评分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备考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地,迷茫惆怅和绵绵难断的思乡之情。在诗作里,没有一词一句直接写情,可情思在对主观行为的述说和对客观景物的描述中无处不在。卧闻的晚钟,系舟的城树,空江的明月,苍茫的云水,播撒清辉的江月,种种意象无不渗透着迷茫惆怅的感情。而悠长拖曳的歌声和如飞而去的短楫轻舟更是传达出绵绵难断的思乡之情。这些景物都被诗人关注,将诗人触动。他系舟、闻钟、听歌、见月、望舟,听觉、视觉,全都调动起来,完全融化在这令人惆怅思乡的环境之中,并主动感受这些景物,传达出自己的感情。

                古诗鉴赏分类练习题

一、 分析意境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②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②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二、 分析技巧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驼毛制的上衣。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这两句是说,露水浸湿了外衣,寒气袭人;星斗横斜下沉,天将要亮了。

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①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②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6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①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②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③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①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②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③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①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③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参考答案】①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②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③表现了作者恬淡高雅、纯净脱俗的心境。

 
四、 炼字、炼句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①“看”在诗中指回望。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首,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试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②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③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①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②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③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五、 分析“诗眼”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四川卷)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风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风”、“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参考答案】(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2006年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


【参考答案】(1)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②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③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

【参考答案】(2) ①“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②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③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

 

诗歌鉴赏综合题:

一、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8)2006年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参考答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参考答案】(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二、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指要

板块鉴赏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   徐 渭①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①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1)】分析诗歌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把握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如头两句中的“落魄”“啸晚风”,直接写出了诗人形象,后两句中的“无处卖”“闲抛闲掷”,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不得志。此外,还要注意结合诗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论世。

【答案(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

【解析(2)】解题时要注意“明珠”所用到的手法,再结合诗人生平怀才不遇的境况,可以得知诗人用“明珠”来喻己。回答时先解释“明珠”的内涵,再回答出诗人情感即可。(比喻性意象)

【答案(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投降派罗织罪名被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美酒名。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因此要答好此题,主要是读懂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从“家住”到“一开颜”写的是诗人的隐居生活及其旷达闲适的心情,而后两句却表达了诗人的落寞。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解析(2)】此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好人物形象的特点,尤其要读懂下阕的含义。

【答案(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地道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赏析】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尘染,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黄庭”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签》胡《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之道的书。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中讲到,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

                                                      

3(2010·苏锡常镇二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解析(1)】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解析(2)】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

                                                   

4、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 调】梧叶儿 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翁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注】 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①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②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 ①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②刳:剔挖。

这两首小令分别塑造了什么形象?

【解析】解题时,我们首先要注意诗歌的标题。“谎人”即吹牛撒谎的人,“贪小利者”则是那种吝啬、贪婪的人。另外,要考虑诗歌所用到的手法。最后,应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所持的态度或情感,从标题中的“嘲”和“讥”也可得出答案。

【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个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分别表达出人们对这两类人的嘲讽和厌恶。

                                                                         

板块鉴赏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③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解析】解题时,要把握“竹”所创设的意境和氛围,还要注意“竹”的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此外,“竹”在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内涵也不可忽视。

【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2、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

(2)请具体说明这二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

【解析(1)】解答第(1)题时要抓住表现诗词意象特点的字眼,如“雨纷纷”“细雨”“点点滴滴”等。

【答案(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

                

(2)请具体说明这二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解析(2)】解答第(2)题时既要注意诗词中跟抒发感情有关的“欲断魂”“冷冷清清”“愁”等词语,又要知人论世。

【答案(2)】两首诗词中的“江南雨”所蕴涵的感情分别是:①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②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意思相近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春解舞:柳絮被风从枝头吹散,却像是随着春光轻柔地漫舞。③此二句用唐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孤花”的特点,诗中用了“明如许”来写出了孤花的明丽,还用了“藤刺”“飞絮”等意象来和孤花形成反差;但是这美丽的孤花却生长在“墙角”,并“无人来折取”,写出其无人欣赏,诗人写花,其实亦在写人。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表现“兰”“若”特点的字眼,如“生春夏”“芊蔚”“青青”等。另外,回答思想感情要首先注意本诗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以及是如何抒情的。通过诗中的重点词“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板块鉴赏景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解析】回答该题的语言可以这样组织:用整齐的句式列举意象,点明营造的气氛、描摹的画面,或写出意境体现的诗人情感。

【答案】颈联用寥落的星辰、深碧的潭水、悲鸣的鸿雁、瑟瑟的秋风等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悲凉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 中     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解析(1)】颈联上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烟雾缭绕的大江、江中航行的帆船,表现了途中所见景物的美丽;下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农家传来的时断时续的机杼声,表现了山间的安宁。

【答案(1)】颈联通过描写大江的烟雾、航行的帆船、远远传来的农家机杼声等,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概括诗人情感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分析题干的提示。

【答案(2)】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景物——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 吕】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1)“西风驿马……红叶吴江冷”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解说。

(2)“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景物形象,要抓住文中的重点意象,分析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如诗中的“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分析人物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人物动作、心理、外貌等,从这些描写中找出人物的特征。如从人物的动作“频”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追求功名的热切,从“不饶人”中可以看出岁月的无情等。

                        

(1)“西风驿马……红叶吴江冷”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解说。

【答案(1)】诗人用萧瑟的西风、孤独的驿马、泛红的秋叶、冷清的吴江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索凄怆的意境,表现了自己落寞的境况。

(2)“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2)】第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功业无成而老之将至的感叹,第二句表现了诗人对时不我待的感慨。两句对照,塑造了一个富有才华、急于进取但最终无所成就、穷途落拓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解析】这两道题要求我们分析氛围、情感。分析诗歌的氛围,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具体来说要分析诗人笔下的人、事、景,本诗中“人”已去,“草”是“秋草”,“林”是“寒林”,“日”也是“斜日”,氛围自然是萧条、凄怆的。分析诗歌中流露的情感,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中涉及贾谊、汉文帝,情感自然也要涉及他们两个。分析尾联,自然会感受到作者于曲折处流露出的讽世之意。

                

(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答案(1)】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2)】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暗 香①    姜 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②。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 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做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该词为其一。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赏析,以及对整首词的意境的赏析,难度较大。考生可以从句子中重要的词语入手,如此句中的“压”字,以及“寒碧”一词,赏析意境则需要联系全词来把握。

【答案】“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注释】子:果实。可怜:可惜。无车马:意指不被人们注意。(这里指坐车骑马的达官贵人)颠倒:错乱,多指心神纷乱。绛:大红色。

——托物(人)言志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石榴花红艳夺目,但“此地无车马”,没有人观赏,它只好默默地飘散于青苔上。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诗以寂寞的石榴花来暗喻怀才不遇、困顿终生的英杰,对他们的可怜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在该词写周瑜,抒发了什么感情?

 【点拨】从表层(对周瑜)及深层(自身)两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抒发了对周瑜的赞美、敬佩及对他建立了一番功业,志得意满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感伤之情。

    词中塑造了周瑜的人物形象,也有景物形象,也有抒情主人公形象。注意这些形象之间的关系及内在联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
.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
.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参考答案】(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1   鉴赏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命题考向】第(1)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第(2)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解析】(山水形象)解答第(1)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诗句,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然后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征,组合起来共同具有什么特点,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多意象/概括+特征/概括→画面)//注意,回答第一问时,答案中既要包含名词性的对画面景物进行概括的词语(“江南水乡”),又要包含形容词性的描绘画面特征的词语(“清幽恬静”)

【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解答第(2)题,一定要结合诗歌中的诗句和命题者所给的注解进行分析。从对诗歌的“人不到”和注解的分析,可以知道题干表述的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也可把“人不到”的“人”理解为泛指,这样,题干表述的观点就不正确。作答这类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否定,关键是要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命题考向】考查对诗歌形象以及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1)前三联,都是描写竹子形象的。首联写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表现嫩竹新出之态;颔联写嫩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套上,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时变得清凉,表现了竹影给人的阴凉之感;颈联写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表现了竹子的色与味。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2)“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色”即竹之色,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3)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认为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高入云霄,从寓意的角度理解,考生应该将之转移到人,以竹喻人,“不被摧残”就是要爱护关心人,理解尊重人。

【答案(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答案示例2】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答案示例3】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主体对象是“病牛”。当我们辨清了“文”之后,它的情节就很清楚了:病牛为人耕种,结果,他们收获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却筋疲力尽,无人为他的老病衰弱而伤感;然而,只要众生能够温饱,他甘心情愿让病弱的身躯倒卧在残阳里。了解了情节之后,诗人的为民奉献的情怀也就从诗句中透露出来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寒木,数花//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此僧?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岩居僧的形象。(3)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岩居僧生活在花草人鸟稀少的“石岩”,他用“冰下水”煮茗,用“佛前灯”燃香。可见这是一位淡泊、高洁而又远离尘俗的隐者。

【参考答案(1)】①远离俗世: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②淡泊、平静: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③品性高洁: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每点1)(或:远离俗世,生活俭朴,心境淡泊,品性高洁。)

                                

(2)前人评价该诗“写飞鸟用一'过’字,十分精练”,谈谈你对诗中“过”字的理解。(3)

【解析(2)】考查诗歌的语言。语言的赏析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字面义+文中义,画面内容,表情达意的作用,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2) “过”有“路过”“经过”之意:(1)这里写出了“飞鸟”既不急于归巢,也不陶醉山林,只是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1)其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特点,衬托出“岩居僧”淡泊的心境。(1)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味道在开头结尾的“石层”和“此僧”的遥相呼应。这是作者的得意处。读不出,就不理解作者的苦心经营。石和此读音相似,層和僧字根相同,若此,石层和此僧便巧妙地形成呼应。正因为把门开在岩石上,导致苦行僧的孤傲或傲岸,这是很少有人来往的原因,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达到这种高度。

“一鸟过寒木”和“数花摇翠藤”表面看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诗人的这种表现方法,使这两种事物仿佛有了一种关系。好像是因为“一鸟过寒木”的原因,导致“数花摇翠藤”的结果。由此益发证明:“开扉在石层”和“何因似此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联系。这正像我煎茶烧的却是冰下的水,而供佛的香居然烧着佛像前的灯,这一切都是自相矛盾的,就像岩居僧和逃名者的行为和目的的自相矛盾一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第一步/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第二步/特征分析)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第三步/形象意义)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3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回答时包括三个方面:(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图景就是画面的意境,要看画面选取了什么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再结合作者、背景来回答。百姓为何乐不起来?因为家园移入“战图”。

【参考答案】(1)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3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3分)

【解析】(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诗句赏析包括:含义+画面,手法+表达效果。回答时要扣住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2)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成”(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3分)

【诗歌赏析】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①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

【解析】(1)“渔父”在古诗文中是“隐者”、“超脱”、“率真”的象征。诗中的“渔父”生活上“无时节”,着“绿蓑青笠”去“披霜冲雪”、“出红尘”,可见其洒脱、疏放的性格。本题3分。结合作品简析2分(任选两处分析即可);结合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

2)结合作品简析下阕“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表现出的意境。(4分)

【解析】(2)注意揣摩词人透过画面所揭示的志趣:“风定”、“丝闲”恰是词人“心定”、“心闲”的写照,新月的清新、通透正是词人内心的清新的体现。本题4分。句意;结合作品简析2分;结论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2)这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

【诗歌赏析】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折射。下片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首诗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答题步骤: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寄托了怎样的情愫。分析时一定要引用诗句,不可脱离文本空发议论。

【参考答案】(1)客船、月色昏黄、“无灯”、荒野()店、半死枫树,这一切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引诗中词句、概括凄凉氛围、表达孤寂心绪各1分)。

2)诗的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中“犹有”一词能否换成“应有”?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解析】(2 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种比较鉴赏题要结合诗句,能自圆其说就好。回答时应包括:该词语的字面义和诗句义,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要结合诗句比较其优劣。

【参考答案】(2)可以有三种答案(答出其一即为正确):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诗人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虽是信笔直书,却使人感到如临其境。诗中开头的“客航收浦月黄昏”化用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野店无灯欲闭门”则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皆不露痕迹,另出新意,隽永可爱。“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2分)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找到直接写“弄潮儿”的词句:“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他勇立潮头,要使“旗不湿”必须奋力拼搏。

【参考答案】(1)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1分)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1分)

                    

2)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2)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正面描写江潮涌动就是直接描写,写游人“满郭”、“心寒”是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

【参考答案】(2)间接描写: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1分))结尾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珙托潮水的雄壮气象。(1分)

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2分)

【诗歌赏析】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句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阅读下面这诗完成1-2题。(6分)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阶除:台阶。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

【参考答案】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参考答案】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赏析】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读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2

[]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②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糜,糊状食物。

1)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

【参考答案】(1)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3分)

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5分)

【参考答案】(2)“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2分)“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黄叶”、紧闭“疏窗”和即将坠落“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参考答案】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                            旅夜书怀  

杜甫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江汉》尾联化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1)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江汉》诗中“乾坤一腐儒”的“腐儒”形象。(2分)  

【参考答案】(1)漂泊天涯的儒生;年迈多病的老者;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诗人;怀才见弃的文人。

2)有人说《旅夜书怀》的颈联和《江汉》中的尾联都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认为呢?请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2)同意,《旅》诗中说,“名岂”这两句运用反问和反语,说“我的诗文写得好,但哪里因此就受到了世人的推崇?做官倒应该因年老多病而退休”,以此来表达诗人在仕途上的辛酸与不平。《江汉》诗中颈联写到“落日心犹壮”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但仍不被重用,结尾两句借用典故,说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不同意。《江汉》诗的尾联没有怨愤之情。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希望自己像老马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流露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考题】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4)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现场抽样】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 评】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正确答案】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 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正确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对现实不满、倔强、孤傲、清高的诗人形象。“众鸟”和“孤云”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答题要领】(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概括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步,点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概——析——点)

【示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陆鸿渐/不遇   

      移家//带郭①,野径//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著花。

      扣门//犬吠,欲去//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里考查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意象解说:篱边菊:隐逸者的形象:孤芳自赏、高洁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物形象。/潇洒疏放/情趣志、趣高雅/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第一步/概括诗人的形象特点)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三步/点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自由自在,行踪无定,清静无为,率性自然,厌世避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一位淡泊、高洁而又远离尘俗的隐者。/远离俗世,生活俭朴,心境淡泊,品性高洁。/坦荡淡泊、无牵无挂、从容自得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曹操《短歌行》中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堆。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释】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被贬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

1)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一笑是悲喜交集的笑,也是豁达的笑,是诗人面对政治迫害和人生磨难,极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操守,英勇无畏的笑。

2)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在政局动荡之际坚守理想和节操的卓立不群的诗人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
   
【参考答案】 “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
 
【参考答案】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3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也可):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三、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概念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三)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参考答案】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幽美的风景画。(总括画面)第一句写近景,两个黄鹂在碧绿的翠柳中婉啭鸣唱;第二句写远景,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自飞;高高的山巅,积着一片皑皑的白雪;门前的江边停泊着一只只从远方来的帆船。前两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构成了一幅远近相衬、色彩相宜而时间永恒、空间广阔的画面。(结合诗歌分析画面特点)画面不仅色彩丰富鲜明,而且境界阔大,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诗人的情感)

示例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参考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高考链接】(20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释】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参考答案】(流水   白云)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题目类型】

1.“------ 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 -------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相关知识连连看】   

1、意境特征。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2、分析景物的方法

A、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B、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C、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跟踪练习】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参考答案】(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潭”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等空阔自然。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参考答案】(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3)【参考答案】(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注: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

2、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3、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

                       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用阴、晴二字统领全诗。颔联写“阴”,颈联写“晴”。(1分后2,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在描写的景物时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 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物象

(一)概念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三)答题要点:
1、描绘了什么形象;
2、结合表现手法,分析诗句是如何表现形象的;
3、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示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试分析诗中梅的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展现了不畏严寒、近水先发、冰清玉洁的早梅形象。(总括)“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结合诗歌分析特征)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形象意义)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释】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在古今众多的咏梅诗中,诗人往往是借梅抒怀,托物言志,把自己的志趣与理想借梅花的形象表现出来。王冕在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梅花的“著身”“冰雪林”与“桃李混芳尘”对比,来表现梅花的坚毅和高洁,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以梅花生长在“竹篱茅舍”与“玉堂琼榭”对比,来表现梅花的纯洁、傲岸,表达了作者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和情操。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1]云低暗度,关月[2]冷相随。 未必逢矰[3][4],孤飞自可疑。

【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②关月:边关的月亮。③矰: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诗中的孤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形象:孤雁在潇潇暮雨中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目的;通过孤雁形象的描绘抒发带人飘泊异乡孤独凄凉的情感。

2)结合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孤雁这一形象的?(4分)

【参考答案】(2)首联写“离群”背景,用“行”与“独”作对比,突出了孤雁之孤,也写出了诗人的同情。颔联写失群的原因和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孤雁的神情状态。颈联军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

 4、【参考答案】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第 2 节   鉴赏语言

     

板块炼字(词、句)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 秋     杜 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字进而描写景物的?

(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

【解析】(1)诗歌题目为“新秋”,首联描写了秋的“新”,表现在:云还具有夏天云的特点,天气还很热,但是已经有叶子被吹落,这是秋的特点。这个时候既有夏的特征又有秋的特点,说明是夏末秋初,体现了秋“新”的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目要求对比分析“几处”“谁家”与“处处”“家家”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回答问题时可以先分析这两对词语在表达上的区别,同时注意分析它们与题目“新秋”的关系。

【参考答案】(1)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

【参考答案】(2)不能。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到了秋天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口号①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 ①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1)请说出诗题中“喜”的具体内涵。

(2)请简要分析“陇头禾黍知何似”中“知何似”的妙处。

【解析】对诗歌标题中“喜”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应联系诗歌的内容加以考虑。从诗中的“陇头禾黍知何似”及“槛外新抽几叶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喜的是禾黍因雨而抽叶,旱情因雨而得到缓解。第(2)题中,“知何似”和最后一句构成了设问句,目的是引导读者思考。

【参考答案】(1)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百姓疾苦得以缓解而喜。

【参考答案】(2)“知何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g):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最好的字就是“沉”字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一、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二、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三、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的天际,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参考答案】(1)“沉”字最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

【参考答案】(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鄂州   卢 纶①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②昼眠//浪静,舟人/夜语//潮生。

三湘/衰鬓//秋色,万里/归心//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
1、估客:商人。2、舟人句: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3、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4、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5、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

【参考答案】(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解析】第(2)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并且明确指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景”和“情”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读诗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表现的画面还原,并体会蕴涵的情感。其次要整体感知,关注标题和小注等辅助信息。最后要注意广泛联系,看到“明月”就要考虑思乡,看到“安史之乱”就要考虑硝烟烽火、流徙不定、家仇国恨等。

【参考答案】(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1)俞陛云《诗镜浅说》云:“其起句情景真切。句法亦纡徐有致。”请说说“远见……犹是……”这一句是怎样细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江天浩淼,远见汉阳城郭,为看到行旅目标越来越近儿宽慰、庆幸;而江阔帆迟,还有整整一天的航程,为漂泊生涯而感到伤感、厌倦。(喜悦之情2分,旅途漂泊的厌倦2分)

2)有人说鼓鼙声使作品独辟境界,主题更加深刻,鼓鼙声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作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参考答案】“鼓鼙声”借指战争,作者交代了漂泊生涯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来,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借指内容1分,交代原因1分,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分)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一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有真情,可免造作扭捏、有实感,不致浅浮空洞。大凡诗人流离颠沛,死别生离,或躬逢其事,身临其境。倘寄之吟咏,最易动人。所以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卢纶《晚次鄂州》,写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出佳句。

首联扣题写“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迹。”“云开远见汉阳城”。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也说明行进方向。鄂州离汉阳甚远,故下旬说“犹是孤帆一日程”。这样远的距离,当然不能直接看到。句中一个“犹”字,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旧业”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鼓鼙”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借指战乱。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句中“更堪”意谓“更哪堪”,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更堪”。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所以有真情、有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第二联的描绘入微,第三联的造语精妙,都足以令人一唱三叹。

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常见答题步骤是:①指出该字;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到诗中再现画面;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处。

【参考答案】“闲”。闲居乡村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的情景,心情格外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板块 2   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送别    王 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这首诗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看似平淡通俗,明白如话,实则味外有味,情深如注。无一句铺陈离别之词,以送罢开篇,以盼归终篇,平淡朴实,意味深长。回答时除了说明语言风格外,还要注意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那种朴素真挚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四首选一)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解析】这首诗以极平淡一件事写出了常人所不能发现的活泼的奇趣。我们要注意诗人在写这件日常小事时笔调幽默诙谐,多采用自然的口语,自然流畅、轻快风趣;另外要注意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语言和主题两方面作答,则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

                             

语言特色: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分析语言特色型“答题方法: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表现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概括说明总体语言特点,接下来要结合诗句来解说,最后要点明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或诗人的情感态度。这首诗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采用层层倒叙手法,点明了儿女之情,结合“辽西”一词来看,也蕴含了更深刻的时代内容。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 吕】   普天乐·秋江忆别    赵善庆

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璧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

这首元曲给人的感觉是十分雅致。请从曲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两方面解说此曲“雅”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两个方面分析曲的“雅”,回答问题时可以分析描写的景物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雅”;情感的雅,一方面体现在情感本身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情感的抒发方式上。

【参考答案】①描写的景物:诗人对客观景物进行精心的提炼和高度的概括,化俗为雅。比如描写了苍茫的秋水、邈远的天空、衔山的落日、南飞的大雁等,描摹了一幅深秋山水图。

②抒发的情感:诗人写离别没有从正面描写,也没有从现在写起,而是在回忆中追叙。这样显出诗人的情感有曲折的韵致,让读者产生遐想。

2  鉴赏语言考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入海,五千仞岳//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丰富”暗示情感的采分点不止一个。“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暗示着要从“景物”和“人物活动”两个角度切入答题。)

【解析】(1) 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考生在分析“入”“摩”二字的表达效果时,应全面把握诗歌意境,从用字的准确和贴切的角度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解析】(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诗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考生可结合陆游诗作一贯的“热爱祖国山河,抒发亡国之恨”的写作风格,“从融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铺垫;(景情关系类答题/何景何境及特点、何法、何情)//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上弦②。 时时//暗室,故故③//青天。

//风襟/静,高//泪脸/悬。南飞//乌鹊,夜久//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解析】第(1)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2)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的能力。要结合诗歌情感,参考注释①作答。

【参考答案】(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参考答案】(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的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个体的渺小和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③“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注译】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春来:今春以来。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②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青天:蓝天。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当:对着。悬:悬挂天空。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乌鸦。夜久:夜深。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赏析】以“月”为题,让我们联系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月有一个特定的内涵:望月就易思乡。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主体仍然是月,有情开室,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独处陋室,浴漫天清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爽”该是“清朗”之意,“合”当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细风,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既是题目的需求,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也有人说“风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认为有点太实,好像词典也没有这一词语(或许太过孤陋)。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3   鉴赏表达技巧板

板块抒情手段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秦淮杂诗   王士

年来肠断秣陵①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注】 ①秣陵:今南京。

两首诗都写到“春如秋”,对比分析两诗表情达意上的不同。

【解析】解题时要联系两首诗的内容,柳诗重在写景,通过凄迷的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凄苦;王诗重在怀古,借南京昔盛今衰来抒发兴替之感。

【参考答案】柳诗借景抒情,王诗借古抒怀。柳诗用花谢、叶落、莺啼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被贬离乡之情。王诗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等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南京古城低回不尽昔盛今衰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赴官寿安泛汴①   张 耒

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②。开遍菊花残蕊尽,落余寒水旧痕高。

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赴洛阳府就任寿安县尉,途经汴河之作。②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

(1)诗歌的首联“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

(2)诗歌中间两联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中。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1)第一问理解句子的含意,一般应首先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然后整体理解句子意思。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要看诗句的具体位置,诗歌开篇的作用往往是:统领下文、渲染烘托、铺垫引出、确定全诗的情感基调等。

(2)这首诗首联描写了季节的特征,表明天气已经开始寒冷;中间两联主要描写了汴河两岸的景象,这两联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最后一联是诗人复杂情感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1)含意:秋天来了,西风瑟瑟,到处萧条一片;昨夜下了霜,人们已经开始做棉衣了。作用:首联描写了萧瑟的环境,暗示了诗人悲凉的身世,营造出一种萧条冷落的意境,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

【参考答案】(2)中间两联描写了霜秋时节菊花的残蕊、留有旧痕的河床、黄叶飘飞的树木等,表现了诗人在年纪比较大的情况下做一个小官的落寞情怀;而“处处村旗有浊醪”是落寞情怀中的一种振奋,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期待。景物的多重性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3(2010·保定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

【参考答案】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景物描写渲染苍茫迷离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2010·宜昌二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①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②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③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 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②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先代已迁居洛阳巩县。作此诗时,作者在江阴县任职。③淑气,春天温暖气候。④古调,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诗的首联为抒情埋下了伏笔,颔颈、颈联两联与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概括诗歌主旨的能力。解答前一问时,首先要明白诗歌有哪些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其次,分析具体诗句,看所问的诗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解答后一问时,可先找出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句子,如本诗中的“归思”,再分析诗歌各联所表达的感情,最后确定本诗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颔联、颈联承“物候新”展开描写,借写他乡春色,暗点怀乡之思,这是借景抒情;尾联则直抒胸臆,点明“归思”的主旨。

板块 2   描写手法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 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奔走异乡。

(1)试从动静角度对两首诗前两句的写景特点加以分析。

 (2)两首诗的第四句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题干中“前两句的写景特点”的限定。组织答案时,可以先试着自译一下有关诗句的大意,然后从“动静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却低徊”“一双鸥”显然属动态描写,而景物的背景则是静态的。

【解析】(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忽见千帆隐映来”承“青山缭绕疑无路”而出,可以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待汝成阴系钓舟”中,重点词无疑是“系”(表示惜别)和“钓舟”(暗示着漂泊),再联系小注中对董颖生平的介绍,答案也就基本明确了。

【参考答案】(1)王诗:阴云中,含雨的晚云似在低垂慢移,静中有动,悠远含蓄。董诗:万顷秋江之上,双鸥飞舞,忽高忽低,静中有动,空阔寂寥。(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2)王诗阐述了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涵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董诗不仅写出了作者惜别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言之有理即可)

2(2010·潍坊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 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 1169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解析】(1)回答此题首先要注意这句词在词中的位置,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把握住重点词“伤”“繁华”“思忆”,则不难看出是过渡作用。

【解析】(2)解题时要结合全诗来看,哪一部分是“虚”,哪一部分是“实”。下阙中头两句想象以前的繁华景象,后两句实写眼前荒凉。此外,虚实相生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此处是以虚衬实。

【参考答案】(1)承上启下(过渡)。承上文的“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阕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

【参考答案】(2)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上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势衰微的悲痛之情。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金人南侵,南宋偏安江南,合肥当时已成边区。

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是怎样营造的?试从描写的角度加以简析。

【解析】解题时要首先把握整首词的情感,结合词前小序中“凄凉”二字不难看出上阕意境。如何营造意境,要注意词中的重要意象及其描写角度,如“晓角”“吹”是从听觉来写,“寒恻恻”是从触觉来写,“看”则说明是从视觉来写。另外,回答时要结合诗人情感。

【参考答案】凄凉(凄清、岑寂)。词人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晓角”,从触觉角度描写了天气的寒冷,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空城”和柳色,这些描写写出了巷陌的凄清和词人的孤寂。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解析】回答本题时需注意抓住整首诗描写景物的技巧和语言。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参考答案】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于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①   林 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 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洞霄宫。

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赏析。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写景角度和手法。如声色结合,视角的变化,动静结合等。还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作用,以及所描绘出的意境。

【参考答案】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对比强烈。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③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④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板块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秦 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①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被贬。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么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题时要联系小注的内容来知人论世,另外,结合诗中意象特点来联系诗人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诗人写花,实则伤己,以花喻人来抒发自己的愤懑。

【参考答案】(1)分别指杰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2)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无人来欣赏。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2(2010·佛山一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先明确诗歌哪里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就是“芭蕉”的喻体。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以美丽的联想。

或: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

或: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一边是禾苗行将枯死,一边是白云悠悠,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可看出诗人赋予云更多的人的色彩,是对与云一般的不问百姓死活的权势者的讽刺。

答案:三、四句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一边是大片禾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云朵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把握思想感情,可抓住一个“梦”字和一个“愁”字。由于没有交代写作背景,所以鉴赏时可以回避政治失意之类的措辞,就事论事地说“忧愁”。表达技巧上可从拟人、对比、衬托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用“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醒,因梦醒而见山,因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答对两点即可)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书 事    ()王维

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注】 ①阁:同“搁”,停止。

两首诗虽然所写景物各不相同,但在写法上却极为相似,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要找出拟人的修辞并不困难,关键是审题时要抓住“分析”二字,就是要做具体的分析,哪里用了拟人,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景物以生命。如王诗中一个“欲上”写细雨后的青苔好像是从地上蹦跳起来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裴诗中一个“侵”字,写云光追逐自己的足迹,写出了夕阳下诗人一步一步下行的生动情景;一个“拂”字,写山色好似轻拂诗人衣衫,状其苍翠欲滴,青翠可爱。

板块 4   构思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岁 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静①,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②,扶衰坐野航。延缘③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 ①绿静:指水。②新的(dì):菊花始开。③延缘:徘徊流连。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诗句的位置,因为是尾联,所以对诗歌主旨的揭示、深化作用必不可少。不仅如此,还要解答出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由叙及情,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之情。(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龙兴寺老柏院    张 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

答。

【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中关键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题干已明确提示诗句含有两层意思,考生要先找准回答这两层意思的角度。抓住诗中的两个对象(柏树和观赏者)及句中关键词“似”,就能够准确解答此题。

(2)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回答出诗歌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二要分析诗歌是怎样运用反衬的,三要分析诗歌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对表现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自身而言的,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另一层意思是就观赏者而言的,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会去关注它。

【参考答案】(2)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 视而不见,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世人、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近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诗人为什么说“春容恼病翁”?这句话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鉴赏诗歌应从语言入手,观察分析其形象语言及情感语言,注意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赏析本诗首联的关键,就是“春容”与“病翁”的鲜明对比,这也是鉴赏本诗的第一个问题。接着两联,具体描写春天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人老心不老的豪情。尾联主要写新春雨水充沛,预示今秋收成要比去年更好,从而表达诗人对农人的关切之情。

【参考答案】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形成对照,所以说“春容恼病翁”。这句诗在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叹中,隐含着对春天的喜爱和不服老的情绪。作用:为下文抒发热爱早春景色、憧憬丰收年景埋下伏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③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词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分析“以小见大”的手法时,一定要分析出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小的内容,表达了什么大的主旨,有没有现实意义等。内容概括要详细,主旨剖析要深刻。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离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这首词上、下片就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进行发问,结论互相冲突,却蕴涵哲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互相冲突的内容及其寓意。

【解析】先推演出上、下片结论,再揭示寓意。上片说如果天公不爱惜花,那么花片如蝶翅舞动,花朵如猩红照眼,千姿百态,争奇斗艳,难道不是天公所为吗?这里结论是“天公惜花”;下片说,如果天公真惜花,那么树头繁花,无端风雨,一夕顿尽,难道不是天公摧残的吗?这里结论是“天公不惜花”。

【参考答案】冲突:上片的结论是“天公惜花”,下片的结论是“天公不惜花”。寓意:岁岁花开,年年花落,荣枯胜衰,是自然界的客观运行规律,“万物兴衰皆自然”。

6、阅读下面一首诗和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两首诗采用了相似的手法,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题时要首先指出所运用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说明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要点出诗人的情感。如崔诗中的“去年”和“今日”的对比,欧阳修词中“去年”和“今年的”对比。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采用了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写元宵夜、花、柳、灯、月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相当动人。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 此诗作于贬谪巴陵时(诗人曾任岳州司马)

有人评价本诗后两句时,说它“无理而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解析】本诗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不说自己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度日如年,却反过来说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立意新奇,遣词巧妙。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回答此题,要弄清楚“无理”是指什么,“妙”体现在什么地方。诗人怨恨的对象是“春风”“春日”,本来毫无情感的事物,却成了诗人怨恨的对象;“愁”“恨”是诗人的内心情绪,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令人回味。

【参考答案】后两句写自己的愁恨,作者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埋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他吹散愁云;不说自己愁闷无聊,度日如年,却怪春日惹恨,把恨引长,诗人怪风怪春,毫无道理,但却把自己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是“无理而妙”。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托“小松”讽刺什么呢?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蓬蒿”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很有力度。“渐觉”用得有分寸,既写出“出”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时人不识凌人木”,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长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说“这树真高”。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不识”人才的人。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                                             

【参考答案】1.(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答: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2.(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                                      

【参考答案】3.(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答: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4.(1)“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5.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参考答案】5.(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元代散曲中,“叹世”这一题目,往往包含着感叹人生和赞美归隐两个内容。此曲正是如此。叹世,即慨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类题材,往往有愤世嫉俗之意。此曲则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内容亦可分两层。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现手法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参考答案】(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第 3 节  鉴赏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命题考向】(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第(1)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暗写”也就是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一般不难判断。

【参考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解析】第(2)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小重山·端午    ()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命题考向】(1)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的能力。(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析】第(1)小题,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屈原,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谁复吊沅湘”是“空惆怅”的原因,联系到前面众人的喜庆就可以作答。“无人解”要抓住“《离骚》读罢总堪伤”来分析,可以看出词人的孤寂和对屈原的崇敬。

【参考答案】(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第(2)小题,要注意“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以回答对比或反衬,并要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2)手法: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命题考向】(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分析和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的能力。

【解析】(1)“粉黛”是用女子化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代歌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参考答案】(1)借代、反问。

【解析】(2)这是两问,前一问可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分析出秋天的季节特点,后一问可抓住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感情。

【参考答案】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4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精练

板块咏史怀古

1(2010·唐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 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 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1)题考查“炼字”。炼字题的答题步骤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怀古之作的观点和思想感情一般都以古今对比来抒发对今世的不满或昔盛今衰的哀怨。解答第(2)题时,要注意所用景物的意蕴:“锦帆落”“玉箫寒”“空楼月”“古殿风”“暮笳”等景物都表现出如今破败萧瑟的景象。与“梦儿中一度繁华”的对比更显出昔盛今衰。

           

【参考答案】(1)“寒”字十分传神。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

(2)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之声。抒发了昔盛今衰(世事沧桑、千古兴亡、江山易主)的伤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   向子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①向子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前一小题要求考生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后一小题要求考生比较词人情感的不同之处。考生若能结合词的写作背景(注释)来理解,应该可以看出向词侧重于对国家破败的哀伤,柳词侧重于个人的离愁。

【参考答案】(1)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意指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

(2)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门谣   贺 铸

牛渚天门①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②。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注】 ①牛渚天门:牛渚,牛渚矶,濒临长江;牛渚矶的西南方有两山夹江耸立,人们谓之天门。牛渚、天门,是金陵的门户。②新阿滥:笛子曲。《中朝故事》载骊山有鸟“阿滥堆”,唐明皇采其鸣声,翻为笛曲。

(1)“清雾敛,与闲人登览”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天门景色的美丽的?请简要分析。

 (3)该词凭吊前朝兴亡,给人什么启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比喻、借代等,可以通过诗歌的语言分析出来。

(3)词的上阕,前三句写牛渚天门是限制南北的天险,后两句却说如今这只是人们登临的一个去处而已。下阕,前两句描写人们游览牛渚天门,后两句写游人细听从金陵传过来的更点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天险也没有保住这些国家。究其原因,在于只依靠天险是不能保证国家平安的。

【参考答案】(1)拟人。“与”,给予的意思,写雾收敛,让人去游览,赋予雾以生命,形象地刻画了云雾消散的景象。

(2)下阕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天门美丽的景色。“待”表明下文都是虚写,通过写游览的人等待江月笛声、远处更声,表明游览者意犹未尽,表现出山水的魅力。

(3)昔日的牛渚天门是定都金陵的一些国家的依靠,他们梦想着依靠这个天险阻隔北方国家的进攻,但从这些朝代的灭亡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天险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的。

板块 2   山水田园

1、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浚仪公湖亭(其二)   杨 载

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雨余不遣浓云散,犹向山前拥翠微。

(1)诗歌的一、二两句是如何描写“白鸟飞”的?表现了白鸟飞翔的什么特点?

 (2)“犹向山前拥翠微”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通过描写飞鸟,表现自己对山水的留恋之情。回答时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第一问要注重思考“拥”表现的事物情态。回答第二问要注重分析“犹”这个词语表现的事物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1)第一句用叠词,一方面表现了飞鸟的数量,另一方面刻画了飞鸟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飞翔情态;第二句用“背人”表现飞鸟的顽皮、可爱,用“斜去”刻画飞鸟轻盈、优美的飞翔姿态。

(2)运用了拟人(比拟)的手法。这句诗把“浓云”写成了具有灵性的活物,它从湖水上慢慢扩展开去,涌向群山,使山峦显得更加葱茏。“犹”,“仍然、还”的意思,写出了“浓云”温柔多情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喜爱之情。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

   脉脉广川①流,驱马历长洲②。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注】 ①广川:指洛水。②长洲:洛堤。

(1)诗歌第二句中“历”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神态?

 (2)诗歌三、四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列举一点并加以解说。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历”说明诗人在长堤上驱马游历,再结合注释,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三、四句描写了诗人等待上朝的环境,描写了飞翔的喜鹊、黎明前的山月、鸣蝉和秋风等景物。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之太平,诗人的欢愉之感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1)“历”,经过的意思,指诗人骑马走过洛堤。表现出诗人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神态。

(2)寓情于景。诗歌描写了黎明时分的飞鹊和秋风中的蝉噪,表达出诗人在等待上朝时的悠闲愉悦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双 调】寿阳曲    贯云石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

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

闻鹊喜 吴山观涛    周 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1)两首诗在描写潮水的过程时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解说。

 (2)两首诗在结尾处都写了“人”的活动,请简要解说诗歌描写人的活动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所谓相同点是指诗人在描写潮水的过程中表现了江水的哪些特征,表现潮水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2)两首诗歌的主要目的都是描写潮水的特征,描写人物的目的还是为了表现潮水的情况,所以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等分析潮水的特征。

【参考答案】(1)①都先描写潮水来前的平静场面:贯诗选取“鱼”“雁”表现水面的平静;周诗用江水的碧色表现江水的平静。②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潮水的状态:贯诗用“鼓声”表现潮水来临时的气势,周诗用“鳌戴雪山龙起蛰”表现潮水的气势。

(2)贯诗通过写闺中女子掀起朱帘看潮水表现人们观看潮水的热闹场景;周诗通过描写隔岸笛声表现潮水过后江水安静的情况。

板块 3   思乡怀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 ①赊:长、远。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2)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3)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先分析词语的意义以及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思想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除夕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思考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3)注意分析题目提供的思考角度:诗歌是通过描写诗人的活动和景物抒发诗人情感的。

【参考答案】(1)“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2)①以动衬静。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下句虚写。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3)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悲凉落寞。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刍”。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这首诗是细节描写的典范,两道题都围绕细节出题。第(1)题要求说明“乌”“马”意象的作用,诗言志,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应围绕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回答。第(2)题是炼字,炼字要考虑到诗歌的内容、逻辑性和诗人的情感。“不寐”就是不睡觉,“假寐”是坐着打盹儿,想睡又不睡的状态。诗人在外奔波,夜宿旅馆,一定如“疲马”般疲惫,要睡是肯定的,但又心绪不宁,不能入睡;“坐”“卧”也形成了一定的逻辑层次。

【参考答案】(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何况人呢?“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的特点的?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的第二、三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1)回答本题时需扣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木落”“雁”“寒”等都是深秋的典型景象,也是诗人表达“早寒”的典型意象。

(2)回答本题时需从整首诗营造的意境入手: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参考答案】(1)①树叶飘落,大雁南飞,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突出“早寒”;②用“北风”呼啸渲染“早寒”。

(2)①用“遥隔”两字表明了作者离家遥远,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之情。②用游子泪“尽”他乡这一典型细节,反映出作者思乡之情的强烈。③假托家人遥望“天际”的“归帆”,也在向往着自己的归去,巧妙地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板块 4   送别悼亡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 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主要是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一般说来,写景的句子,可以从“情与景”“动与静”“虚与实”几个角度去思考。

【参考答案】(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启程。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1)有人说“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这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你怎么理解的?

 (2)试对“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句做简要的分析。

【解析】(1)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顺着题目的意思去理解一下“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怎样表现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的,可以抓住两个词:“送送”和“遑遑”。“送送”表明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遑遑”即是“惶惶”,因友人要离去了,所以心中惶惶不安,这就写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2)这里可作要点式鉴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完成即可。内容可从写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感情来考虑,形式则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

【参考答案】(1)写出作者想象中将友人在沿途问路时一种不安的心情,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难舍之情,突出两人的深厚友谊。

(2)①对仗工整。后句的“共”照应前句的“同”,既写出两人心情的凄苦,也写出了两人情义之深厚。②以实写虚。将无形的心情写成了漂泊之物,使人在天涯的沦落之情更加形象、生动。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 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①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 ①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开头两句是怎样表现送别时的气氛和心情的?

 (2)送行女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解析】(1)离不开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天南地北”从空间上来说,“月缺花飞”从时间上来说,是虚写之景,突出了送别者的悲痛。

(2)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言行的分析。要抓住“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仔细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参考答案】(1)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写:眼下近在咫尺,即刻便要天南地北各在一方;分手只是“霎时间”的事,以此表现分手瞬间的强烈痛苦。“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中之情,是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或“虚实结合”)

(2)送行女子是一个多情而善良的形象。短短的嘱咐几番被哽咽之声打断。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

板块爱情怨女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程 垓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词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词中“雁”“蛩声”“月”这三个意象,作具体分析。

【解析】要想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就应先把握最能体现主人公情感的意象,注意联系这些意象的传统意义,如“雁”,信使;“不见西飞雁”则无音信到来。再如“月”,团圆、思念;“月上时”“柔肠断”,则月圆人未圆。“蛩声”的凄凉进一步衬托了主人公的凄怨之情。

【参考答案】词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由盼望到失望、由失望到凄怨、由凄怨到断肠的变化过程。“雁”这一意象取鸿雁传书之意,主人公长时间登楼远望,却没有盼到远方的音讯,“雁”字传递出了主人公的失望之情。“蛩声”如泣如诉,更显庭院寂寂,从而衬托出了主人公寂寞和凄怨的情怀。“月”这一意象,代表着思念、相会之意,而主人公在月上之时却形影相吊,由苦苦思念而产生的悲怨之情更令她柔肠寸断。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爇①寒灯向影频,回文机②上暗生尘。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 ①爇(ruò):烧,点燃。②回文机:织璇玑图的布机。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锦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婉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1)回答问题时要结合诗意。张诗中的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听到鸿声想到要寄征衣。但不知该寄到哪里,因为居延城那里在移军;施诗里的思妇因丈夫出征在外,一年没有音信,又是北雁南飞时节,所以倍添思念,但不知丈夫何日归来,“问消息”问的即是丈夫何日归家。

(2)解题时要注意推断卖卜人告诉思妇的消息内容,从诗中领会占卜的结果。卖卜人告诉思妇的好消息却不得成为现实。所以,夫不归时,不能恨夫,只能恨卖卜人。问卜,已见盼夫之切;而恨卖卜人,则更反衬出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参考答案】(1)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卖卜人,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反衬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宫 怨   李 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①。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②一夜长。

【注】 ①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②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

 (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解析】(1)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要字眼,如“晴”“香”“明”等,渲染出了昭阳宫美好热闹的氛围。虽然都是写景,但能使读者感到景中有人,继而由景入情。这是得宠承恩的情景。另外,要根据“夜长”来推想长门宫的景象,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反差如此之大,则不难得出答案。

(2)“似将海水添宫漏”,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要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回答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还要写出诗中主人公的情感。

【参考答案】(1)前两句境界极为热闹美好。宫花娇媚浓艳,露珠晶莹,暗香满殿。昭阳宫殿彻夜笙歌,明月无处不在。这与下两句所描写的长门宫凄冷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宫怨”题旨。

(2)后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宫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远滴不完,夜长得没有了期,强调失宠宫人愁苦的深切。

板块边塞争征戍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 ①飞挽:是“飞刍()挽粟()”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故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解析】(1)“冲”字,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缺”字属于使动用法,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

(2)“金带连环”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传达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卷旗”,避免惊动敌人,写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智谋。“乱斫胡兵缺宝刀”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写出了血战的激烈场面。

【参考答案】(1)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缺”字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首句表现战士英姿潇洒,次句表现斗志昂扬(一往无前),第三句表现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第四句表现英勇无畏(所向披靡)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1)白草为北风所凋,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紧接着写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军情非常紧急。首联把边塞的环境、沙场的气氛渲染得形象生动,虽然边将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托和铺垫之功。

(2)我们要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来理解。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开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作者从月夜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当时唐帝国边防无能,边患久久不能平息,因而使得将老兵疲,给将士带来了痛苦,因此本诗具有讽喻作用。

【参考答案】(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板块7 咏物抒怀

1.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 石    ()刘商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①补上天!

怪 石   ()黄庶

山阿有人着薜荔,廷下缚虎眠莓苔。手磨心语知许事,曾见汉唐池馆来②。

【注】 ①分铢:一分一铢,形容非常少。②来:语气词。

(1)两首诗描写的石的形象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2)刘诗的“藓”和黄诗的“莓苔”都是指“青苔”,两首诗都用“青苔”这个意象有何目的?请简要解说。
    【解析】(1)对刘诗中“石”的形象把握要抓住诗中“坚贞一片”,还要注意诗人赞石,亦是自赞;联系下句中“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来理解,诗人抒发了自己贞士不遇的愤懑。黄诗中的“石”的形象把握要抓住标题中的“怪”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怪石经历多,阅世广,含蓄地表达出兴亡之感叹。

(2)解题要注意诗中意象的作用。“苍藓”“粉绘”写出了石的美丽;“莓苔”和“缚虎”的形象连用,写出石的“怪异”,还要联系手法来回答。

【参考答案】(1)不同。刘诗中的山石有着与别的山石不一样的坚贞品格,诗人以此自比,从补天的角度表达不被重用的愤慨。黄诗描写了山石的怪异和年代的久远,表达出诗人对盛衰兴亡的感慨。

(2)刘诗主要表现这幅画中山石长满青苔的状态,表现画家画出的山石的美丽;黄诗用“莓苔”写山石的怪异。两首诗都通过“青苔”这个意象反衬山石,表现山石的状态。

2.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 松    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②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 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有才华,但屡试不中,一生潦倒。②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1)请结合有关诗句,分析小松的形象特点。

(2)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即作者借小松言何情,托何志?
【解析】(1)分析小松形象要注意联系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刺”“出”,另外,要注意联系松树小时生存的环境。

(2)对主题的理解,要注意三、四句的议论,既是一种讽刺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

【参考答案】(1)“刺”,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2)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卑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

 (2)第三句中诗人用一“别”字引出盛开的白牡丹,这样写好在哪里?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这里考查的是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文题告诉我们,本诗的描写对象是白牡丹,那么写白牡丹以外的事物无非就是要衬托白牡丹。

(2)“别”是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前两句写洛阳豪贵对紫牡丹的喜爱,后两句借助玉盘、冷露、月白、风清这样一些意象,再加上寂静无人的园子,与上联形成鲜明的对比,倾注了作者满心的喜爱和同情。

【参考答案】(1)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突出了白牡丹的与众不同。

(2)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写出了白牡丹皎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

                                                                            

分析思想内容型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答题方式:  塑造的形象 +作者的情感 +作品的思想意义。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古代诗词鉴赏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曲玉管     柳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1.从词中的凭阑久忍凝眸思悠悠雨恨云愁等词语来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      苏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1.苏轼的词,一般认为是豪放词,从这首词来看,是何种风格的词呢?为什么?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和品格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②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真珠:即珍珠。②都来:即算来也,因此处宜平,故用字。
  1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在我们所学的高中课本中,有一个词人就化用了此句,那是谁化用了呢?其化用后的句子是哪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以及全词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①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华表:是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示道路的木柱,也指设在宫殿、城垣、桥梁或陵墓等建筑物前作装饰用的巨大石柱。
  1.这首词借写秋景以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写出了秋的什么特色?请结合词的上片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隐含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想法和情感呢?哪一句词最能显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晏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等句子有何特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鉴赏词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通读全词,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词?请用四个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侧重从词的下片看,寓含着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花      郝
  彩云红雨暗长门,翡翠枝余萼绿痕。  桃李东风蝴蝶梦,关山明月杜鹃魂。
  玉阑烟冷空千树,金谷香销谩一尊。  狼藉满庭君莫扫,且留春色到黄昏。
  1.结合诗歌题目和诗境,说说首联字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联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感情?请结合诗境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到京师     杨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1.联系整首诗,赏析一下一、二句中两个字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酒      倪
  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  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
  虚亭映苔竹,聊此息跻攀。  坐久日已夕,春鸟声关关。
  1.通过赏析长松白云孤鹤虚亭等意象,抒情主人公给读者以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苏李泣别图      袁
 上林木落雁南飞,万里萧条使节归。犹有交情两行泪,西风吹上汉臣衣。
  1.苏武、李陵的故事是西汉震撼人心的事件,作者题画时用木落雁飞来描述,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风吹上汉臣衣汉臣一词,换成故人知己是否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游西湖    杨
  采莲女郎莲花腮,藕丝衣轻难剪裁。瞥然一见唱歌去,荷花满湖风雨来。
  1.一、二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西湖采莲姑娘的美丽?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三、四句里,作者用了哪些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陈氏秋容轩     高
  西郊莽迢递,川树凝烟景。  雨过落红蕖,斜阳半江冷。
  蝉鸣山欲暗,雁去天逾永。  孤客对萧条,应知镜中影。
  1.诗人十分隐蔽地点出了本诗描述的主要季节。你看,本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情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整首诗作,简要赏析一下颔联两字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词部分参考答案:
  一、
  1.作者登高怀远,触景伤情,感叹羁旅行役生活的愁苦,抒发无限相思之情。
  2.词以写萧瑟清秋晚景为主,羁旅之愁寓于其中;回忆思念恋人,抒离愁别恨,寄托无穷相思;全词以写景抒情为脉络,层层铺叙,步步深入。
  二、
  1.这是一首婉约词。苏轼不仅豪放词写得好,婉约词同样出色。全词写了一个如花似玉美女的孤独寂寞和她的情意绵绵,怀想郎君的柔情,堪称婉约词佳品。
  2.这首词通过描写如花似玉美女的孤独寂寞和千花已退而石榴花独芳,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悒郁情怀和不肯随流俗的高尚品格。全词写人咏物,神韵俱佳,托意高远,别具一格。
  三、
  1.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此词上片描写秋夜寂静,寒声细碎,天高月明的景色,以显示人在千里之外的孤寂。下片写羁旅人愁思凄凉的苦境。全词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
  1.这首词借写秋景以抒愁情。上片写秋天寥廓,秋声悲切,秋鸟分开,秋风寒冷,秋月凄凉,一派悲秋景象。
  2.作者自白为名利世情所束缚耽搁,而虚度了多少欢娱安乐,深感后悔,大有退隐追仙之想,实际上是作者政治上失意时的一种厌倦和愁怨的表露。最能显示的句子是: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五、
  1.这些句子寓动于静,动中更觉寂静,在这一派寂静中透露出长长的愁思和哀情。
  2.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全词语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六、
  1.惜春伤别。
  2.词的上片写邀春留连,回忆旧游别友人;从下片所写看,主要寓意着:人生聚散匆匆,好景不长,华年苦短。
  
  元明古诗部分参考答案:
  一、
  1.诗人描写春天落花时节,那绿如翡翠的花树枝头而今只剩下一片空萼的情景,这景象中再也找不到如火、似锦的繁花了。字包含着作者的轻轻叹惋之情,仿佛萦绕在绿枝空萼之间。
  2.作者在惜花留春之际,涌出了浓浓的思念故乡的情感,呼唤出了缤纷的落花不要消逝,给诗人那落寞的心以慰藉的心声。后两句意象空旷,境界悠远,意蕴凄婉动人。
  二、
  1.京城雪刚刚消融,荠菜已经冲破冻土,崭露勃勃生机,这一细节蕴含作者对京师的无限希望;字则描写了作者寄居在偏僻小巷中的寂静落寞的环境,这与前面的字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他愁闷心情的写照。
  2.一声清脆的鸟叫声从柳梢枝头传来了,打破了寂寞、偏僻小巷的寂静,仿佛给诗人带来了人生新的生机。那善解人意的黄鹂令作者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三、
  1.这些意象都是道人、佛僧所喜爱的,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一个寄情山水、放纵情怀、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白云徐徐地渡过水面、孤鹤悠悠地翱翔于晴朗的空中,这表达了作者疏放、轻松、恬适、舒畅的心境。
  四、
  1.从本诗看,这幅画的内容就是由这两个词语表现出来的:画的背景是塞北万里大漠,秋来叶落,北雁南飞,给人以一片萧条的景象。包含着作者对两位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和赞叹之情。
  2.这是一道探究题。最好说不能换:李陵是被迫投降匈奴的,他是汉臣,见苏武时也认为自己还是汉臣;苏武奉汉武帝命令出使匈奴,更是汉臣,决不妥协。这个词语一语双关,把苏、李的身份和他们的决心表露无遗。说可以换的:李陵投降后,汉武帝杀害了李氏家族,他迫不得已不能回归汉朝廷,身份不同了;此时的苏武才是汉臣,决不投降,所以用故人知己汉臣要好得多。
  五、
  1.用了两个极度夸张地比喻来描写采莲姑娘的美丽:她美如湖中盛开的莲花,衣裳轻柔得像风中飘荡的藕丝。比喻恰当,不落俗套,莲花和藕丝都是湖中之物,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不带丝毫脂粉气。
  2瞥然一见这一细节描述采莲姑娘含羞一瞥、踏歌而去的情景,表达了女性的娇羞和农家女的纯情与活泼;随后满湖风雨描述了姑娘悄然隐去后,接踵而至的却是满湖风雨,使得整幅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过渡十分自然。
  六、
  1.从颈联的蝉鸣雁去来看,本诗描写的情景应当是夏、秋之际,全诗渲染的都是这么一个季节变换时期的傍晚萧瑟景象。
  2.鲜红的莲花在微雨飘过之后无声无息地落下,令人有夏意阑珊之感;在寒意逐渐加重的情景下,斜阳辉映的半江河水都冷冷的。两字凸现了秋意的清冷和夏末的不得不退去,使得诗歌带有了灰暗和伤感之情。

 

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阅读

一、考点介绍

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三首比较只有2007年的浙江卷)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近五年的比较鉴赏诗歌有13题,占高考诗歌试题总量的1/5

二、高考真题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王安石                                                ?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海棠                                    惜牡丹花

()苏轼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

 

 (三)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1)(答案: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千红万紫

 

(六)【2005浙江】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字。李诗之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2)两诗都写到了。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八)【2005上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谪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字为例,加以赏析。  (2)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

  

(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十)【20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郎飞雪晴去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①,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②,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③。杖藜徐步转斜阳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⑤。
【注释】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赏析】此词为元丰六年(1083)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

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