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时尚个人形象照:周代蓉气虚眩晕病治验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4:32:35

周代蓉  女  55岁  2009.12.12一诊(吾之亲戚)。

自诉:反复感冒1年余。5年前患严重晕病,发时卧床不起,自觉天旋地转,服中药2月治愈,但仍不时发作。刻见复发1月,动则站立不稳,伴呕吐,神志清醒。长服感冒药如扑炎痛,感康等。今年又出现晚上足发热,白天全身烘热伴微汗,动则加甚,上午头稍晕,经常耳鸣,口不干,食可。大便数天一行,质正常。夜小便1—5次。面淡白少华。

检查:脉弦细小滑带紧,尺弱,舌淡尖稍红,苔薄腻干,舌下络紫。

辨证:气虚夹热,阴虚阳亢。

治法:益气养阴,滋阴潜阳。

处方:补中益气汤,天麻钩藤汤,生脉散加味。

太子参20克     白术12克    黄芪20克   升麻5克

柴胡7克        当归9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

天麻12克      钩藤12克    麦冬10克  北五味子6克

枣仁12克      黑芝麻15克   怀牛夕12克  丹参12克

夜交藤15克    白芍12克     桑螵蛸12克

5剂X14.5元=72元

2009.12.13上午告之:第一付药服4次后出现咳嗽,最近本来不咳嗽。不知为何?细查其舌尖红,此乃补气之药使然也。气属阳,气旺则生热,心肺之热上逆,故尔咳作。予淡竹叶,竹茹少许泡水服即愈。

2009.12.20二诊:服药改变的有:  

1.精神增加             2.头晕减轻      3.耳鸣减少    

4.足热身烘热大减       5.大便变畅      6.咳停  

未改变的有:小便仍频

诊其左脉弦细滑带紧,右脉弦细小涩 。查其舌淡,苔薄腻白干,舌色稍带红。口不干不思饮。效不更方,稍事变化。处方:

太子参20克     白术12克    黄芪20克    升麻5克

柴胡7克        当归9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

天麻12克       钩藤12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6克

枣仁20克      黑芝麻15克   怀牛夕12克  丹参12克

夜交藤20克   白芍12克     桑螵蛸12克   枸杞12克

4剂X16.5元=66元 

 

2010.1.5三诊:诸症进一步好转。时近年关,以丸药巩固。

西洋参60克   党参60克   白术30克    黄芪90克

升麻15克     柴胡15克   当归30克   炙甘草30克

陈皮20克     天麻30克   钩藤30克   茺尉子25克

麦冬30克     北五味子30克 枣仁60克  柏子仁30克

黑芝麻60克   怀牛夕25克   丹参30克   田七25克

夜交藤60克   白芍30克      桑螵蛸30克  枸杞60克

大熟地30克   山药120克    山萸30克    泽泻25克

丹皮25克     茯苓30克     半夏曲25克  大枣30克

浮小麦30克   龙牡各30克   云防风25克   川芎30克

桃红各15克   阿胶60克     龟板30克    鹿胶30克

元肉30克     焦三仙各30克  灵芝30克  檀香25克

为丸服,早晚各10克。

按语:治该例用了补中益气汤,天麻钩藤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方。

1. 补中益气汤:组成成分为: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作用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通俗地解释,该方是治疗脾胃虚弱、胃下垂,治疗身体虚弱没有力气、吃的不多却肚子发胀、长时间慢性腹泻的症状,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的疾病。因为上述这些在中医里都是属于脾胃虚弱、气虚、阳气不举导致的。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是良好的调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均,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能够抗菌、抗病毒等等。

补中益气汤药方由中医“金元四大家”脾胃派创始人李东垣发明,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补中益气丸的作用显著,是治疗疾病的经典方剂。

2. 天麻钩藤饮是平熄内风的方剂,载于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一书。本方由天麻、栀子、黄芩、桑寄生、杜仲、益母草、夜交藤、朱获神各9克,钩藤(后下)、川牛膝各12克组成,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泻火、益肾活血的功用,主要治疗因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引起的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耳鸣失聪、烦热口苦、脉弦舌红等症状。

3. 生脉散用于补肺益气,养阴生津。治热伤气阴,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汗多口渴,咽干舌燥,脉微;久咳肺虚,气阴两伤,干咳少痰,短气自汗,脉虚者。现用于中暑、小儿夏季热、功能性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而见气阴两伤者。此外,还用于心力衰竭,休克等危急病症。

4.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至北宋,太医丞钱乙认为肾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的理论。遂从“金匮肾气丸”入手,创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 中医学认为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方中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生髓,为方中的君药。山茱萸滋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脾益气而固精,二者用为臣药。三味药相配,共同发挥补益肝、脾、肾的作用,效力全面,且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可治“本”。泽泻泄肾利湿,并可防止熟地黄过于滋腻;丹皮能够清泻肝火,同时可以制约山茱萸的收敛作用;茯苓淡渗脾湿,帮助怀山药健运脾胃,这三味药物为泻药,泻湿浊,平其偏盛,为佐药,是治标。

六味地黄丸治疗的病症涉及137种。最常见的是用于治疗亚健康状态、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保健药品在长期服用。同时,作为治疗药品,它在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