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穗2017年8月里番链接:主题:咳嗽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0:46

 夜咳辨治三法

  咳嗽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是某些顽固性咳嗽,尤其是夜间发作为主的咳嗽,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与生活,久治难愈,最为患者苦恼。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咳嗽夜间发作时间及伴随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取效颇好,现总结如下。

    1  解表温里

    此类患者多因受凉引起,表现咳嗽,痰白粘或泡沫样,不易咳出,以夜间2~3点发作为主,需咳出少量痰后方舒,曾服多种抗生素及止咳化痰,效果不佳。此症多由于感受外邪之时,失治,或过用清肺寒凉中药,或抗生素等苦寒之品,导致表邪未解,由外入里,肺失宣肃,津液停聚成痰成饮,痰从寒化,寒痰内伏。笔者体会此类咳嗽类似哮病,多发病在凌晨,呈阵发性,虽无胸闷、气喘等症,但仍以解表温里,重在涤饮,予以小青龙汤为主方治疗,效果堪佳。

    典型病例:患者,女,56岁,2004年1月5日,咳嗽3个月就诊,诉因受凉后一直咳嗽不止,以夜间发作为主,且都在下半夜,持续1~2h,咳出少量白粘痰方舒,严重影响个人及家人睡眠,饮食一般,精神较差,怕冷。二便平,舌质红,苔白,脉细弦。曾服用左氧氟沙星及罗红霉素无效,摄胸片示两下肺纹理增多。已在门诊用温肺散寒止咳化痰中药多日,微微起效。辨证为表邪未解入里化饮,兼有郁热,治以解表温里,表里双解,兼清郁热,方拟小青龙汤加味,药用生麻黄10g,干姜1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3g,法夏10g,五味子10g,生甘草10g,厚朴10g,黄芩10g,浙贝10g,药进3剂,咳嗽明显减轻,继进7剂,偶咳,少痰,上方去厚朴加柴胡10g,又服7剂,病瘥,恢复如常人,随访2个月未发。

    2  治咳先利咽

    此类患者表现为咽干、咽痒、或有异物感,受特殊气味刺激咳嗽明显加重,夜间咳嗽多发生在睡前或无明显规律,多因受凉或饮食不当引起,且大部分患者有咽炎病史,虽服抗生素及含片无效,考虑咽为肺之门户,肝经循喉入咽,久病成瘀,治疗上以清利咽喉,佐以疏肝活血,药用桔梗甘草汤合柴胡、赤白芍、徐长卿、藏青果,咽痒明显,则着重祛风,加用前胡、荆芥、枇杷叶,如咽中异物,则加半夏厚朴汤。

    典型病例:患者,女,36岁,2004年3月22日,咳嗽2周就诊,诉因受凉后咽痛、咽干、咳嗽不止,自服金嗓子喉宝及阿莫西林后,咽痛缓解,咽干、咽痒不解,咽痒即咳,夜间咳不能入睡,痛苦不堪,以干咳为主,偶有少量粘痰,饮食正常,精神较差,二便平,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体检:咽喉充血,无扁桃体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摄胸片示两下肺纹理增多,血常规正常。经辨证为风邪外袭,咽喉不利,肺失宣肃,治以祛风利咽,宣肺止咳。方拟桔梗甘草汤,药用桔梗10g,生甘草10g,荆芥10g,苏叶15g,枇杷叶15g,前胡10g,柴胡10g,赤白芍各10g,徐长卿15g,川楝子10g,麦冬10g。药用7剂,无咽痒咽干,咳嗽缓解。

    3  通窍宣肺止咳

    患者多有鼻炎病史,或鼻中隔弯曲,经常鼻塞、流涕,临床表现为卧位时咳嗽明显,咳黄粘痰,但仅宣肺化痰无效,考虑肺开窍于鼻,鼻窍不利,鼻中分泌物经常下流气管,肺失宣肃,诱发咳嗽,治疗上宜通利鼻窍,清肺化痰止咳。组方生麻黄、细辛、辛夷花、苍耳子、白芷、苍术、川芎为主。

    典型病例:患者,男,54岁,2004年12月3日,有慢性鼻炎病史,近日受凉后出现咳嗽,每日睡后3~4h,咳嗽一阵,咳出黄脓痰后可入睡,经常鼻塞,有黄涕流出,头晕不适,口干不喜饮,无咽痛、咽痒,纳可,寐差,舌质偏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数。自服头孢拉定及蜜楝川贝枇杷膏无效,考虑患者鼻炎复发,鼻中分泌物白天可自清,睡后聚集下滴气管,诱发咳嗽,病因在鼻,重在通窍宣肺,止咳化痰,方药用生麻黄10g,细辛3g,辛夷花10g,苍耳子10g,白芷10g,苍术10g,苦参10g,鱼腥草15g,败酱草15g,川芎10g,路路通15g。7剂起效,继服12剂痊愈。

    根据患者咳嗽夜间发作时间及伴随症状,辨证施治,分别以解表温里、治咳先利咽、通窍宣肺止咳为治法,在实践中取效颇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宣肺肃降法治疗时令顽固性咳嗽80例

     时令顽固性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常因感受时令外邪使人患病,以咳嗽和/或咳痰为主要临床症状,常见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笔者自2002~2004年12月在临床中应用宣肺肃降法治疗本病80例,疗效满意,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病程均在15天以上,应用西药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治疗3天以上无效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3岁,平均年龄39.5岁。单纯性咳嗽51例,伴哮喘者2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宣肺肃降法基本方  紫菀10g,荆芥10g,前胡10g,枳壳10g,桔梗10g,杏仁10g,陈皮10g,甘草5g,牛蒡子10g,射干10g,旋复花(包煎)10g。

  1.2.2  有表证者  兼风寒加麻黄、生姜、紫苏;风热加桑叶、金银花、连翘;风燥加桑叶、沙参、贝母、芦根。

  1.2.3  无表证者  热痰加黄芩、桑白皮、瓜蒌仁、海浮石、鱼腥草;湿痰加苍术、厚朴、法夏、白芥子;燥痰加贝母、沙参、百部、冬花。

  兼哮喘加炙麻黄;咳引胁痛加青黛、黄芩、山栀、桑白皮;肺气壅塞者加葶苈子、大枣;正气虚加党参、白术、黄芪。

  1日1剂,水煎分3次服。3剂为1个疗程,以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咳嗽、咳痰停止,临床其他症状完全消失。好转:咳嗽、咳痰明显减轻,临床其他症状大部分缓解。

  2.2  治疗效果  80例患者中,1个疗程治愈44例,占55%;2个疗程治愈18例,占22.5%;3个疗程治愈11例,占13.75%,经3个疗程治疗未愈好转7例,占8.75%,总治愈率91.25%,好转率8.75%,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农民。2003年12月15日就诊,患者近3年来,每年都要发生1次咳嗽,病后久咳难愈,此次又因气候变化引起咳嗽,现已有1个月之久,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特转中药治疗。证见咳嗽、痰多粘稠、色黄,无寒热,时感咽喉部发痒,咳出痰后稍缓解,舌不红,苔微黄,脉滑。X线提示:双肺纹理增粗。血常规:WBC 6.8×109/L,N 0.70,L 0.30。四诊合参,辨证为感受外邪、余邪未清、肺失宣降、痰浊滞肺。治疗以宣肺肃降法加味治疗。处方:紫菀10g,荆芥10g,前胡10g,陈皮10g,枳壳10g,桔梗10g,甘草5g,杏仁10g,牛蒡子10g,射干10g,旋复花(包煎)10g,桑白皮10g,鱼腥草30g,海浮石10g,葶苈子10g,大枣5枚。1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咳嗽、咳痰明显减轻,续服3剂而愈。

  4  体会

  时令顽固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认为其病机多是余邪未净、肺失宣降、痰气阻滞、正气不足所致。然而治疗关键,应以宣肺肃降法为主进行治疗,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肺具宣降功能,向上能通畅气道,向外能启畅汗孔,将体内的废浊,邪气驱逐于外;又能水津四布、上润官窍、补益脑髓、外泽皮毛、内养脏腑、恢复正气。还有通调二便,排泄废物功能。方中前胡、枳壳、桔梗,宣开肺气;杏仁、旋复花肃降肺气,一宣一降恢复肺的宣降之职;紫菀、陈皮、旋复花、前胡、甘草止咳化痰;荆芥、牛蒡子、射干,不寒不温,疏风宣肺以清余邪。同时,根据临床兼症加减应用,往往收效甚捷
吴沛田:咽喉源性咳嗽从肝论治五法  咽喉源性咳嗽是急慢性咽炎、喉炎、声门下区变态反应等疾病的主要症状。其特点是:咽痒即咳,无痰或少痰,咽干或痛,遇油烟等刺激时加重,夜间咳剧,甚则影响睡眠。咳甚则面红、汗出、憋气、恶心、呕吐。咽部检查可见充血,颗粒突起,胸透及血常规均正常,个别患者胸透显示肺纹理稍紊乱或略有增粗。笔者认为,该咳嗽病位在咽喉,贯穿于肺,病机肺气上逆。但《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肝藏血,主疏泄,其功能关系到全身气血之流畅,对各脏腑组织间气机升降出入起着重要平稳协调作用,凡十二经之气化,皆赖肝脏气化之鼓舞,肝气调畅,诸脏不病。近年来,笔者从肝论治咽喉源性咳嗽,效果确实,归纳为五法,简述如下。
  清泻肝热 症见咳嗽,咽痒,无痰,口苦而干,伴胸胁胀满,心烦不安,头目眩晕,太息嗳气,咳甚则呕,夜间难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质红,脉滑或弦数。多由肝经热盛,复感风热,木火弄金,肺气上逆。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草当归蝉蜕、牛蒡子、桔梗、连翘、僵蚕、射干、栝楼皮地骨皮
  疏肝解郁 症见咳嗽,咽痒,痰少而粘,不易略出,咽部有阻塞感,伴胁胀胸闷,胃纳不佳,口干嗳气,时时欲呕,大便秘结或溏泄,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弦细。多因风邪外袭,气机郁滞,肝疏泄失常,化火上犯肺咽。选用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鱼腥草佛手川楝子、黄芩、射干、蝉蜕、僵蚕、桔梗、香附
  滋养肝肾 症见咽痒即咳,咳声嘶哑,咽干口燥,痰少而粘,甚则无痰,心烦易怒,腰膝酸软,失眠心悸眩晕耳鸣,或见齿鼻衄血,男子遗精早泄,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滑数。选四物汤、一贯煎加减:生地、北沙参、白芍、当归、枸杞子、天麦冬、川楝子、地骨皮、茜草、栀子、桔梗、锦灯笼白花蛇舌草白前紫草、香附、蝉蜕、僵蚕。
  调和肝脾 症见咽痒咳嗽,痰少而粘,咳吐不利,咽干口燥,夜咳较甚,胸闷胀满,倦怠乏力,不耐劳累,纳呆腹胀,大便溏薄,时有呕恶。舌薄白或腻,舌质淡,脉弦滑。方选柴胡疏肝散六君子汤加减:柴胡、枳壳、川芎、香附、郁金、黄芩、太子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玄参、桔梗、射干、锦灯笼、天竺黄、白前、白花蛇舌草、牛蒡子、百部、桑皮。
  清肝活血 症见咳嗽日久,咽干而痛,吞咽受阻,咽痒即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胁胀胸痛,咳即加重,低热少寐,大便不爽,饮食少进,咳即呕吐,舌苔薄黄或微腻,舌质蝉红或有瘀斑,脉弦或细涩。方选柴胡疏肝散活络效灵丹青蒿鳖甲汤加减:柴胡、香附、郁金、枳实、青蒿知母、生地、丹皮、鳖甲、制乳香、制没药、丹参、黄芩、鱼腥草、紫菀、百部、射干、僵蚕、蝉蜕、三棱莪术、桑皮。慎重对待心肌炎伴咳嗽病人   咳嗽一般为肺部疾病所致,但临床上也可见到不少因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出现咳嗽的病人,这种病人具有心功能不全体征,可与肺系疾病相鉴别。但也有一些以咳嗽症状就诊的病人,检查咽腔、呼吸道、肺部均无阳性体征,临床又无明显心功能不全体征,经询问和体检发现病人多患有心肌炎。对此类病人如及时辨证用药,可收到很好疗效;如疏忽大意,很容易误诊误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叶枫认为,对于心肌炎伴咳嗽的病人,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诊断务必明确
  叶枫主任总结自己近十年接诊的此类病人的经验指出,因咳嗽病人多到呼吸内科就诊,接诊医生也多从肺系疾病考虑,所以心肌炎伴咳嗽病人很容易当单纯咳嗽论治。此类病人的咳嗽多出现于心肌炎的急性期及恢复期,反复发作,当属中医学所说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心病亦令人咳”范畴。中医传统理论尚未引入心肌炎这一概念,心肌炎与咳嗽之间的关系,中医学无明确论述,西医内科学也缺乏相关描述。如果缺乏高度重视,掉以轻心,很容易误诊误治。
  二、辨治应当准确
  叶枫主任说,心肌炎患者的咳嗽症状,多出现在心肌炎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早期,即病情加重或反复时,时间在病程的3~9个月之间,病人往往以咳嗽为主诉就诊。此类患者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少痰,同时伴有心烦、易惊、不寐、舌红口干。还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咳嗽引发胸胁痛,兼有咽干少痰,体检无病理性呼吸音,胸部拍片无异常发现,以常规临床分类,很难将其归属于风寒袭肺、风热犯肺,或燥邪伤肺咳嗽进行治疗,采用相应方药难以奏效。叶枫的观点是,这部分病人的咳嗽是因心肌炎急性期病人活动,或恢复期活动量过大,造成相对的心肌负担加重;或心肌炎病情反复时,心功能降低,造成肺循环压力增高,刺激了肺的牵张感受器引起而咳嗽症状。
  该病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这可能与此年龄段的女性面临的生活压力重,恢复期工作、学习、家务比较劳累有关,也可能与内分泌有一定关系。病人发病多为心血亏虚,肺失润燥,采用清泻心火、调养心血法、补益心肺之不足,可有不错的疗效。
三、用药要灵活
  对心肌炎伴咳嗽的治疗,叶枫主任认为应当忌用抗生素,主张按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她采用的基本方为归脾汤。归脾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元肉木香炙甘草远志、当归、生姜大枣组成。她强调本方辨证要点应从以下三处着眼:①久病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至脾气虚损,心血不足,心脾两虚,神失其摄,继而致肺失肃降而咳。②有心悸,乏力,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腹胀纳差等症状。③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中需注意兼证,灵活用药。如易怒善惊者,加煅龙骨、煅牡蛎肝郁化火者,加白芍、丹皮、栀子等;纳差体倦者,加炒麦芽、炒山楂;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等。
  叶枫主任讲了一个典型病例:患者李某,女,43岁,10年前因受凉出现发热流涕,误诊为感冒治疗。后出现频发早搏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此后病情加重,曾出现窦性停搏、阿—斯综合征,经治疗3个月后出院。此后病人每当出现咳嗽后一两天就感到心悸,早搏增加,乏力加重,不寐。初始常到呼吸科就诊,查咽部无充血,两肺听诊无异常,胸部X片正常,干咳无痰,舌体瘦小,苔白,脉细数或结代。给归脾汤加减,一般2~3剂奏效,7~10剂后咳嗽消失。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詹 建  刘亚民

日期:2006年9月18日 - 来自[中医中药]

临证辨误医案3则(午后发热、小儿遗尿、外感咳嗽)

1 午后发热

王某某, 女, 45 岁, 1998 年12 月16 日初诊。午后发热1 月余, 体温波动在37.8℃~ 38.5℃之间。经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均无异常。西医诊为不明原因发热,治疗多日无效。刻诊: 午后发热, 清晨即退, 伴心烦不安, 头晕头痛, 倦怠乏力, 口咽干燥, 时有胸满, 舌质红、苔薄白, 脉沉弦细。辨证属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加味。药用: 银柴胡10g, 胡黄连10g, 地骨皮12g, 青蒿12g, 知母8g, 川芎6g, 甘草6g。每日1 剂, 水煎服。12 月2 日二诊: 服5 剂后, 发热仍如前。且自觉热自骨髓中而来, 肌肤灼手。患者时有两胁肋痛, 善太息, 眠差梦多。细询才知: 病发于与同事吵架之后。又察其面色白, 少气懒言, 纳少便溏等脾胃气虚之象。舌脉仍如前。当属脾虚火郁发热。方用升阳散火汤加味。药用: 葛根9g, 升麻9g, 柴胡9g, 羌活9g, 独活9g,党参30g, 白芍15g, 防风15g, 黄芪6g, 生甘草6g, 炙甘草6g, 川芎15g。每日1 剂, 水煎服。12 月28 日三诊: 5 剂尽,心烦渐安, 胸满头晕减轻, 体温降至37℃, 唯觉口干咽干。
效不更方, 原方加麦冬15g, 元参10g 继服。3 剂后体温降至36.5℃, 热退神静, 欣然离去。

按: 午后发热, 最常见于阴虚, 而该例据心烦口干, 舌红脉细等按阴虚治疗未见效, 说明辨证有误。二诊细察, 患者有神疲纳差, 少气懒言, 面色 白, 便溏等症, 乃一派脾虚气弱表现; 病起于情志不舒, 并有胸胁疼, 善太息等肝郁木失条达之征; 肌肤灼热, 午后发热, 乃火郁中焦, 升降失常之故; 头昏头痛, 乃脾阳不升, 胃阴不降, 火郁上攻致; 心烦梦多乃肝郁化火扰心; 口干舌红乃郁热灼津; 脉沉弦乃肝郁之症。故辨为脾气虚而火郁证, 用东垣升阳散火汤升脾胃之清阳, 散郁火之滞。其中生甘草泻火而助清热, 炙甘草补气而助阳升; 防风散肝而无耗阳之弊, 且为理脾之引经药; 羌独活, 辛温芳香, 发散上行; 党参、黄芪, 补气健脾; 白芍养血柔肝; 升麻、葛根, 升提中阳。药证相符, 故收良效。

2 小儿遗尿


郭某, 男, 6 岁, 1998 年5 月8 日初诊。患儿夜间遗尿1 年余, 近日病情加重。查发育正常, 平时爱挑食, 大便时溏时结, 玩耍不知疲倦, 夜间常梦呓、惊醒, 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缓。诊为脾肾虚亏, 下元虚冷。方用缩泉丸加味。药用: 乌药6g, 益智仁10g, 白术10g, 五味子10g, 山药10g, 炒枣仁15g, 甘草6g。每日1 剂, 水煎服。连服5 剂, 纳食稍好, 但遗尿未减。细思: 小儿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改为逍遥散加味。药用: 柴胡5g, 当归5g, 白芍10g,白术10g, 茯苓10g, 钩藤10g, 太子参10g, 甘草3g。每日1剂, 水煎服, 并嘱其母限其活动量, 睡前控制饮水。1 周后复诊, 夜间梦呓、惊惕明显减轻, 服药期间仅遗尿1 次, 效不更方, 上方继进8 剂, 遗尿已失,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 小儿脏腑娇嫩, 形体未充, 且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该例患儿夜间常惊惕、梦呓, 知其肝有余热; 挑食、大便时溏时结, 知其脾常不足。故治予柴胡、白芍、当归、钩藤以疏肝健脾; 太子参、白术、茯苓, 健脾益气; 笔者开始按常规从脾肾亏虚辨治, 而忽略了肝热症状, 药证不符而未获显效。改用逍遥散加减, 治疗半月而诸症皆失。故临证在辨病的同时更要辨证施治, 方可收事半功效之效。

3 外感咳嗽

袁某某, 男, 58 岁, 2000 年3 月15 日初诊。患者感冒后咳嗽2 月余。血、尿、便各项检查均正常。曾静滴青霉素、先锋ì 等, 咳仍不止。刻诊: 咳嗽频作, 咯痰黄稠, 胸胁胀痛, 口苦咽痒, 腹胀纳呆, 溲黄便结, 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诊为: 木火刑金, 痰热蕴肺, 肺失宣降。

药用: 龙胆草15g, 柴胡10g, 黄芩10g, 车前子15g (包) , 木通8g, 杏仁15g, 莱菔子30g, 白芥子10g, 瓜蒌15g, 枳壳10g。每日1剂, 水煎服。连服5 剂, 咳嗽仍无明显好转。复诊苔由黄腻转为淡黄。察其形体壮实, 细思久咳之症, 痰多化热, 热移大肠, 腑气不通, 浊气反上, 肺失肃降。改为泻下通腑, 清肺化痰。药用: 生大黄8g, 芒硝6g, 桔梗12g, 甘草10g, 杏仁10g,瓜蒌30g, 胆南星10g, 牛蒡子9g, 枳实10g。每日1 剂, 水煎服。3 剂后, 患者自述腹胀诸症大减, 咳嗽亦减。继服3 剂后, 予养阴之品调理而愈。

按: 该例治疗始从口苦、胸胁胀满、苔黄腻等症出发, 辨为“木火刑金,“痰热蕴脾”, 而忽略了“胃肠燥热”之证: 大便干结, 腹胀纳呆, 舌红苔黄腻等, 从而疗效欠佳。改服调胃承气汤加味通腑泻热后, 大肠实热得泻, 腑气得通, 助肺宣肃恢复, 收意外之效。

顽固性咳嗽的治疗

    咳嗽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可迁延时日,经久不愈,成为困扰患者的顽疾,笔者从医60余载,在临床上积攒了一些个人心得。不揣冒昧,公诸同道,藉此抛砖引玉,并盼批评指正。
  1.清咽止咳法


  马某,男,23岁,1989年2月23日初诊。


  咳嗽无痰5~6个月。咽喉发痒,频频咳嗽,曾经当地乡医院予抗生素治疗数疗程未效。刻诊:呛咳频作,口干欲饮,无寒热,舌苔薄黄,脉细。咽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啰音,心律齐,胸部透视示两肺野清晰。此风热上袭咽喉,肺气失于清肃使然。拟方清利咽喉,敛肺止咳。处方:金果榄、沙参、玄参、连翘各10g,木蝴蝶、桔梗、马勃、甘草各5g,胖大海6g,薄荷4g,山豆根、诃子肉各8g,3剂。


  复诊来诉:服上方3剂后,呛咳,咽痒渐平,咯吐少量白痰。舌苔薄,咽部稍红,无淋巴滤泡增生。循序继治,上方去胖大海加炙僵蚕10g。3剂,水煎服。


  《医学三字经·咳嗽》云:“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袭肺,咽喉首当其冲,邪热薰灼咽喉。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则咽痒咳嗽。随着大气污染加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中医内科学》(何绍奇主编)将其命名为“喉源性咳嗽”。阵发性咽痒呛咳,干咳无痰或咯少量白色痰沫,其声清脆出自咽喉,而以干咳为多。即使咳出少量黏痰,而非支气管炎症那样痰鸣漉漉有声,满口痰液。X线胸透大都心肺无异常。因此其病位在喉,而不在肺。既然病位不同,治亦应有异,故以清利咽喉为法,可获良效。上方金果榄、胖大海、山豆根均清利咽喉,常为喉科选用。薄荷、连翘、马勃辛凉清轻走上,宣散风热。甘草、桔梗汤为宣肺清咽利痰之经方。再加清咽敛肺止咳之诃子肉,养阴清肺之沙参、玄参、木蝴蝶,共奏清咽利痰、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之效。
  2.疏肝止咳法


  陈某,女,65岁,1993年2月11日初诊。


  干咳1月余,频频呛咳似喘,咽喉干燥且苦,口渗黏液,伴胸脘痞满,食后尤甚,腹部时痛,大便或干或溏,便后痛减,苔薄黄,脉弦,咽红。两肺呼吸音略粗,胸部X线摄片未见异常。初作咽炎治疗,投以清肺利咽之剂4剂,不效。二诊改从肝论治,仿景岳化肝煎出入。处方:苏梗、山栀、泽泻、白芍、柴胡、枳壳各10g,青皮、陈皮、丹皮各3g,新贝母6g,蒲公英15g,服药3剂,咳嗽等症显减。守原方续服3剂,诸症消失。


  患者干咳月余,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未效。初诊时因其呛咳咽红。从肺论治不效。后详审病情,患者呛咳伴双侧乳房作痛,胸脘痞满,口苦咽干,尤以情志不遂则咽喉不适加剧。考虑咳不离乎肺又不止于肺,患者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迫于肺,所谓木火刑金所致。王旭高有“肝气上冲于肺……暴上气而喘”之论。故仿化肝煎出入,使肝气条达、肝火得平。选方中病,疗效显著。
  3.解痉止咳法


  王某,女,43岁,2004年7月21日初诊。


  咳嗽迁延3个月余。患者3个月来咳嗽,经X线胸部摄片诊为支气管炎。多次输液,症状暂时得控,不久又复发作。刻诊:咳嗽呈阵发性、刺激性、连续性干性咳嗽,伴干呕带白色泡沫样痰涎,颇似小儿百日咳痉挛期症状,不发热,咽红。每次阵发性咳嗽长达5~6分钟方休止,偶有延长至几小时之久,舌红苔薄白。此风燥入于肺络,引发气管痉挛。拟方熄风润燥,解痉镇咳。处方:僵蚕15g,蝉衣15g,蜂房10g,全蝎5g,南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白芍20g,钩藤20g,甘草5g,桑叶皮各10g,川贝母6g,枇杷叶(包)10g。二诊:药服5剂,咳嗽症状大减,仍守原方续进,巩固疗效。


  肝为风木之脏,主筋,其病为拘挛。久病咳嗽,肺气受伤,金不能制木,肝木逞强,侮其不胜,肝风内动,引发气管痉挛,呈阵发性、刺激性、连续性痉咳,所谓木火刑金、气逆呛咳之候,类似小儿百日咳痉挛期症状,所以咳嗽迁延3个月,X线胸片未见器质性病变。选择虫类熄风镇肝和芍药、甘草酸甘柔肝之剂,以收解痉止咳之效。又因其干咳无痰乃属温燥犯肺所致,故使沙参、麦冬、玉竹、桑叶、枇杷叶等清燥润肺。润肺解痉,两法并施,收效明显。
  4.敛肺止咳法葛根,女,5岁,1996年5月18日初诊。


  咳嗽阵作1月余,呈刺激性干咳,咳嗽较剧,夜间为著,咳甚则呕吐食物,夜卧不宁,常常寐中咳醒,纳谷减少,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听诊:两肺呼吸音稍增粗,未闻及啰音。经X线摄片未发现异常,血沉及冷凝集试验均正常,先后予多种西药治疗皆罔效。综观脉证,属久咳肺气耗散,敛降无权,拟敛肺止咳。处方:诃子肉5g,天竺子5g,乌梅6g,炒白芍10g,粉甘草4g,杏仁5g,百部6g,罂粟壳3g,炙麻黄3g。3剂,水煎分服。


  药后咳嗽明显好转,夜寐较前安宁,纳谷亦馨。原方去麻黄、罂粟壳,加新贝母5g再进5剂,诸症悉平,随访1月,未见复发。


  历代诸家治咳,慎用涩法,每视为禁区,恐致闭门留寇。姜春华氏认为只要不是新感发热,凡痰不多的久咳剧咳,收敛之法可大胆使用。《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久咳剧咳足以耗散肺气,故方用诃子肉、乌梅肉、白芍、罂粟壳以补其肺体,敛肺以止咳;又用麻黄之辛宣肺化痰,使敛中有宣,敛不留邪,散不伤阴;百部、杏仁镇咳化痰。此种咳嗽类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咳嗽”,其特点是咳嗽日轻夜重。理化检查多无阳性体征,抗感染治疗无效,而本方配伍适当,常获良效。
  5.宣敛止咳法


  钱某,女,74岁,1992年2月2日初诊。


  咳嗽伴气喘19年余,发作2个月。症见咳嗽频作,伴喘气、吐白色泡沫痰,量少,咽痒,易出汗,心悸,脉细。证属风痰恋肺、肺虚气耗,治拟宣肺祛痰、敛肺平喘。处方:炙麻黄、炙罂粟壳各3g,沙参15g、新贝母6g,茯苓、杏仁各10g,甘草5g,炙桑皮15g,紫菀、炙款冬花各10g,煅蛤壳20g,虎耳草15g。服药3剂,咳喘之症辄愈大半,惟身仍出汗、脉细,守原法加生黄芪15g、浮小麦30g,进10余剂以善其后。


  《证治准绳》云:“肺虚则少气而喘。”患者久喘必致肺虚气耗,卫外失固,汗出气短,治宜收敛。但本证有风痰恋肺之一面,一味收敛,必有“闭门留寇”之弊。《内经》又云:“辛生肺”、“用辛泻之”。此“泻”字即祛除邪气之谓,祛邪即所以安正,而且有助肺之功,故谓能“生肺”。因而取麻黄辛以宣肺化痰、罂粟壳酸以敛肺止咳,两者共为主药,一宣一敛,一开一合,宣不伤正,敛不留邪,相反相成,所以咳喘自平。此外,在临床遇见感冒早期刺激性咳嗽,治宜麻杏、苏杏或荆防败毒汤等疏散之剂祛风散邪,是为治疗大法,但由于患者频繁剧烈咳嗽,难以忍受,辛散祛邪,一时又难以达到缓解咳嗽之效,每于方中麻黄、五味子同用,或荆芥、五味子同用,服后常收剧咳缓解、痰易咯出之效,并不拘泥感冒初起只宜辛散、不敢使用酸敛的陈规旧章。
  6.豁痰止咳法


  毛毛,男,2岁,2004年了月9日初诊。


  患儿半个月前患感冒咳嗽,曾在某院治疗未效。刻诊:阵发咳嗽,夜间加剧,喉间痰鸣,漉漉有声,伴呕吐、气憋、呼吸困难,呕吐时,口中排痰不及,乃从鼻孔流出,发热,神清。此乃风痰闭肺,气管痉挛之故,拟方豁痰利肺为治。处方:炒苏子、葶苈子、莱菔子各10g,僵蚕8g,蜈蚣1条,钩藤15g,天竺黄5g,炒蜂房6g,蝉衣8g,全蝎1g,杏仁5g,桑白皮5g,皂角刺8g,川贝母4g。3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二诊:服上方后,呕痰甚多,咳嗽减轻,精神好转,大便未行。再方:苏子、葶苈子、莱菔子各10g,僵蚕8g,蝉衣8g,炒蜂房6g,杏仁5g,皂角刺8g,川贝母4g,桑白皮5g,天竺黄5g,钩藤15g,制大黄3g,蜈蚣l条。4剂,半月后随访,完全康复。


  小儿风痰阻肺,气道壅塞,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甚至气憋难受,上述症状,类似现代医学小儿毛细支气管肺炎,因患儿感受外邪,上呼吸道发炎,侵及下呼吸道,致使气道分泌物增加,又不会排痰外出,加上小儿支气管狭小,以及右肺支气管粗短而较垂直的解剖位置,容易导致气管痉挛和分泌物吸入、缺氧窒息的危险,故排痰利气是抢救小儿痰壅肺窍的紧急措施。全蝎、蜈蚣熄风解痉;苏子、葶苈子、莱菔子、皂角刺泻肺利痰;川贝、桑皮、天竺黄宣肺祛痰利气;加大黄导痰水下行。全方共奏祛邪排痰的作用,是以患儿呕出大量黏痰乃舒
咳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摘要】  咳嗽有维持呼吸道通畅的作用,是一种保护防御性反射,无论感染、代谢异常,均能刺激气管黏膜下神经末梢,引起咳嗽反射。因此,咳嗽不独为肺系疾病所见。在临床上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因,详细问诊,分别治疗。西医多为靶点治疗,针对性用药。中医则辨证论治。

    【关键词】  咳嗽;中西医结合;治疗

      现将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咳嗽病人中典型4例分别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咽喉性咳嗽  患者,女,60岁,2004年6月16日就诊。病史:咽喉痒伴刺激性咳嗽月余。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咳甚则面红。小便失禁。检查:咽部黏膜轻度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悬雍垂轻度水肿。治疗:用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各1支,给予高压雾化吸入,5天1个疗程。同时给予中药:炙甘草9g,杏仁9g,射干9g,蝉蜕9g,木蝴蝶9g,银花15g,板蓝根15g,沙参12g,日1剂,水煎服,6日痊愈。

    1.2  鼻窦炎性咳嗽  患者,男,7岁,2004年10月16日就诊。病史:鼻塞,头疼,咳嗽吐脓痰1月余。曾服治气管炎的中成药无效。检查:双侧鼻黏膜慢性充血,中鼻甲充血,下鼻甲充血肿大,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鼻窦区有压痛。行雾化吸入加面罩治疗,10天,2个疗程,药物同上例。同时给予中药:鱼腥草15g,杏仁9g,大贝9g,瓜蒌15g,辛夷9g,白芷9g,菊花9g,苍耳子9g,日1剂,水煎服,9日痊愈。

    1.3  更年期咳嗽  患者,女,49岁,2005年2月8日就诊。病史:胸胁胀闷伴咳嗽,咽喉部异物感2月。时有面部烘热即汗出,心烦躁。检查:咽部黏膜轻度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不大。胸部透视:双肺纹理增多。治疗:用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各1支,给予高压雾化吸入,5天1个疗程。同时给予中药: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甘草9g,川朴9g,降香9g,生地15g,牡蛎12g,日1剂,水煎服,9日痊愈。

    1.4  高血压性咳嗽  患者,女,56岁,2005年9月8日就诊。病史:咽痒,呛咳7天。时有面红头胀,夜间咳甚,睡眠差。有高血压病史9年余。检查:咽部黏膜轻度充血,黯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黏膜表面有小血管迂曲,双扁桃体不大。血压25/18kPa。胸部透视:心肺正常。治疗:用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各1支,给予高压雾化吸入,2个疗程。继续服用降压药物,同时给予中药:代赭石15g,旋复花9g,川牛膝9g,知母9g,丹皮9g,生地15g,炙桑叶9g,钩藤9g,僵蚕9g,日1剂,水煎服,9日痊愈。

    2  讨论

    因各病证有其发病的特点[1],病变的性质亦各有不同,故中医论治上有着独特的治则和治法,必须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变的本质,定出相对应的治则和治法。即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而论治。因肺居上焦[2],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是肺病最基本的病理表现。见咳即治肺,仅是症状治疗。消咳不等于治咳,唯有寻求原发病灶,才是治疗的根本。如例1,为咽喉炎刺激而诱发的咳嗽,西医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既抗炎、抗过敏、又化痰止咳。在消除症状的同时加用清咽利喉的中药,如:银花、木蝴蝶、板蓝根等。例2,为鼻窦炎性咳嗽,咳嗽是因为黏脓涕倒流入咽部,刺激咽部黏膜而咳嗽,所以雾化吸入加面罩,既能咽部吸入亦能鼻部吸入。选用治鼻窦炎的中药,鱼腥草、大贝、苍耳子、辛夷等。例3,为更年期咳嗽,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平衡紊乱而致,由于咳嗽刺激反射主要由迷走神经传入,所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以兴奋咳嗽中枢而引起咳嗽。因此,调理植物神经是治疗的根本,可用半夏、陈皮、云苓、甘草等调理。例4为高血压性咳嗽。可因为咽喉及气管动脉硬化,血循环不良,阻力加大,压迫咳嗽神经末梢而致,所以用降压药治疗。常用川牛膝、知母、钩藤、代赭石等。

    总之,咳嗽是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确为经验之谈。因此治咳胜于止咳,是本文的要旨

自拟桑桔百部汤治疗外感后咳嗽12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桑桔百部汤对外感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口服桑桔百部汤治疗,对照组辨证应用急支糖浆或者养阴清肺、羚羊清肺、二陈丸、复方甘草片等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服用1~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痊愈50例,有效3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平均疗程治疗组为(5.8±1.72)天,对照组(8.79±2.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桑桔百部汤治疗外感后咳嗽疗效佳,成本低,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外感后咳嗽;桑桔百部汤

       目前治疗咳嗽的中西药非常多,但临床疗效不甚满意,很多患者在外感后应用银黄冲剂、双黄连冲剂或者口服液等治疗咽炎药后出现咳嗽或者原有咳嗽加重现象,甚者出现喘憋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笔者近年应用桑桔百部汤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病种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参照《实用内科学》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咳嗽的诊断标准。临床分为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咳痰粘白或黄、咽痛、咽痒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口微渴、舌尖红或黄、脉浮数;燥热伤肺:干咳少痰、咳痰不爽、鼻咽干燥或咽痒、口干、舌尖红、苔薄白或花剥、脉细数;痰热蕴肺:表现为咳嗽、咳痰、痰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痰湿蕴肺:咳声重着、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临床并按规定服药者,纳入本观察。同时服用抗生素或其他止咳化痰药者,或未按规定服药者,为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120例,均为我科2002年1月~2005年12月门诊及病房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观察组30例。治疗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8~70岁,平均(42±15.8)岁;病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45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7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肺炎后咳嗽13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9~70岁,平均(43±13.9)岁,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肺炎后咳嗽4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口服桑桔百部汤(桑叶10~15 g,杏仁10 g,桔梗10 g,苏梗10 g,百部10 g,炙杷叶10 g,陈皮10 g等为基础方)加减治疗。风热犯肺组:原方加菊花15~30 g,鱼腥草15~30 g,虎杖6~10 g,芦根20~30 g,黄芩10 g;燥热伤肺组:原方加芦根30~60 g,元参9~15 g,麦冬10~15 g;痰热蕴肺组:原方加黄芩10~15 g,浙贝10~15 g,炙桑皮15~30 g,炒鸡内金30~60 g,莱菔子10~15 g;风寒犯肺组:原方加炙甘草6~10 g,防风6~10 g;痰湿蕴肺组:原方加川贝6~10 g,炒苍术10 g,生白术10 g,炒鸡内金30~60 g,橘红10 g;另外结合辨病,如为慢性支气管炎或肺炎后咳嗽,均在以上辨证基础上加桃仁6~10 g,冬瓜子10~15 g。

    1.3.2  对照组  风热犯肺组用急支糖浆30 ml tid口服;燥热伤肺组用养阴清肺糖浆20 ml tid口服;痰热蕴肺组口服羚羊清肺1丸tid;痰湿蕴肺组口服二陈丸1袋tid;风寒犯肺组口服复方甘草片3片tid。

    1.3.3  观察项目  临床疗效:对所选病例,详细填写观察表,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症状、体征、化验检查、X线胸片结果及不良反应等。

    1.3.4  统计学方法  总体疗效比较用χ2检验,平均疗程比较采用U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咳嗽、咳痰及体征消失,至少1个月未出现反复或发作;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或痰量明显减少;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  两组平均疗程比较  治疗组天数为3~9天,平均治疗(5.8±1.72)天,对照组天数为3~17天,平均(8.79±2.5)天,两组比较,经U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短,在观察中还发现,肺炎后及慢支急性发作咳嗽者,疗程长,无效病例多。

    2.4  不良反应监测  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对照组2例出现此症状,未发现白细胞下降或其他异常不良反应。

    3  讨论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降,痰热壅阻,致肺气上逆而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笔者以为亦与患者多食辛辣厚味有关,嗜食肥甘厚味日久致痰、热内蕴,即使外感风寒亦可从阳化热、生痰,临床病例中亦以风热、燥热及痰热咳嗽为多见,且嗜食肥甘者,多迁延难愈,容易转成慢性,故笔者在用桑叶、杏仁等君药的基础上,常加大鸡内金的用量,以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重者还可加莱菔子以理气消食,另外,传统治疗方法强调以治疗肺气之病,大法当用肃降,而笔者以为肺气的提升与肃降同样重要,轻、清的肺气微升,才可以发挥其肺主宣降、通调水道的功能,故笔者常用桔梗在宣肺的同时,亦可以提升肺气,故桔梗与苏梗、陈皮同样重要,一升一降,才可发挥其正常功能。综合本方,具有疗程短、疗效高、副作用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自拟桑桔芦根汤治疗燥热型咳嗽86例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桑桔芦根汤治疗燥热型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桑桔芦根汤加减(桑叶10~15 g,桔梗10 g,芦根30~50 g,杏仁10 g,元参10~20 g,炙杷叶10 g,陈皮10 g,苏梗10 g)治疗燥热型咳嗽,每日1剂,1周为1个疗程。结果  总有效率97.7%。结论  桑桔芦根汤治疗燥热型咳嗽疗效佳、价格便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燥热型咳嗽;桑桔芦根汤;中医药;治疗

       燥热型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今,痰湿型和燥热型咳嗽日益多见,部分患者者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这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嗜食辛辣、肥甘厚味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本文即探讨燥热型咳嗽的临床中药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病种选择  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后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

    1.2  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燥热型咳嗽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咳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或临床兼见咽痒、呛咳者,并能按时服药,同时不用其他止咳化痰药者方可纳入观察病例。

    1.3  一般资料  全部资料均为我院1999年1月~2005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10~75岁,病程3天~1个月,平均(7.5±3.45)天,其中急性气管支气管炎5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9例,肺炎后咳嗽12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

    1.4  方法  全部病例均服用自拟桑桔芦根汤加减(桑叶10~15 g,桔梗10 g,芦根30~50 g,杏仁10 g,元参10~20 g,炙杷叶10 g,炙百部10 g,陈皮10 g,苏梗10 g)治疗,其中痰多者加川贝6~10 g;咽痒者加防风6~10 g;嗜食肥甘者加炒鸡内金30 g,莱菔子10 g;热重者加公英10~15 g,金银花20~30 g;阵发呛咳者加蝉蜕10 g,僵蚕6~10 g,每日1剂,水煎400 ml,早晚各服200 ml,1周为1个疗程。

    1.5  疗效观察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2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未愈:症状无明显变化。

    1.6  治疗结果  服用本方3~14天后,治愈50例,有效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7%。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10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于2005年10月15日来我院门诊,来前已去儿童医院、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等医院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日益加重,因咳嗽不止已休学1个月,夜间也因咳嗽而难以入睡,痰量一般,少量黄白痰,口干,饮水不多,进食较前减少,舌淡尖红,苔薄黄,脉弦细。平常喜食肉类食物,辨证为伏痰内蕴,郁而化热致热痰内蕴,复因秋季天气干燥,燥邪伤肺,燥邪与伏痰相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嗽不止,医者多以苦寒清热之品治疗,致肺阴愈伤且引邪入里,故愈治愈重,而以桑桔芦根汤加鸡内金30 g,莱菔子6 g治疗,在疏风润肺宣肺的同时,加重桔梗的用量,一可引邪外出,二可宣肺止咳;引邪外出至关重要,邪气不出,则有关门留寇之虑,则治疗不效反重。用鸡内金、莱菔子理气消食清除生痰之源,故咳嗽渐愈。

    3  体会

    肺为娇脏,为五脏之华盖,喜润恶燥。外感时邪,多首先犯肺,初期出现流涕、咽痛、轻咳为多见,医者或患者常用苦寒清热之品治疗或自治,体壮者可愈,而体虚者,往往出现邪气内陷,肺气失于清肃,关门留寇致疾病加重,重者可致病情恶化而转成慢性疾病影响患者终生。故医家及患者均应注意以下几点:(1)祛邪外出为第一要素;(2)应注意顾护肺阴;(3)在化痰宣肺的同时,不忘祛除生痰之源,在用消食化痰药物的同时,特别应嘱咐患者少食肥甘厚味。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呼吸道感染湿热郁肺证疗效的临床研究 (pdf)

    呼吸道感染咳嗽湿热郁肺证属中医内科学外感咳嗽范畴。以往对外感咳嗽病因主要有风寒、风热、风燥,而对湿热病因缺乏认识,随着对咳嗽病因研究的深入,发现湿热郁肺作为呼吸道感染咳嗽的病因已不乏临床依据。为了证明该证型的客观存在,并探索出有效治疗方药,我们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呼吸道感染湿热郁肺证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2004~2005年呼吸科住院和门诊病人,确诊为呼吸道感染咳嗽属湿热郁肺型共60例,住院11例,门诊49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2天。治疗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40±7.38)岁;病程平均(7.4±2.1)天。对照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平均(42±12.6)岁,病程平均(6.5±2.8)天。两组性别分布、年龄、病程经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病例选择  参照《中西医临床呼吸病学》,外感引发的咳嗽,干咳或咳少许粘痰,伴胸闷,咽喉不适(痛、痒、异物感),口粘,咽红或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濡数,血象可升高,X线胸片有肺纹理粗乱,或见小片状淡薄阴影。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基础方:生麻黄10g,连翘15g,杏仁10g,赤小豆10g,桑白皮15g,藿香10g,蔻仁10g,枇杷叶15g,前胡10g,桔梗10g,栝蒌皮15g,生甘草10g。随证加减,兼表证加苏叶10g;湿邪重加厚朴10g;兼里热证加黄芩10g。用法:常规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桑菊饮加减。桑叶10g,菊花10g,桔梗6g,连翘10g,薄荷6g(后下),生甘草6g,杏仁10g,厚朴10g,薏苡仁15g,用法同治疗组。疗后第3天分别记录主症及次症变化,及两组治疗前后的实验检测指标。

    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观察血象及X线胸片、咳嗽敏感性阈值。咳嗽敏感性阈值,通过咳嗽反应性试验测定:具体方法如下:受试者戴鼻夹,安静,在平静呼吸下,用PB射流式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驱动气源为压缩空气,压力为1.0kg/cm2,雾化流量为0.16ml/min。首先吸入生理盐水15s,确认无咳嗽出现,然后从低浓度开始(0.49mg、0.98mg、1.96mg……1000mg)各吸入Capsaicin溶液15s,然后观察45s。如无咳嗽出现,再吸入后面浓度的Capsaicin溶液,直至1min内出现5次以上(包括5次)的咳嗽为止或试验完成。1min内出现5次以上(包括5次)的咳嗽所需的Capsaicin溶液浓度为受试者的咳嗽敏感性阈值。

    2.3  主要仪器与试剂来源  PB射流式雾化器(Mede 13012-60cc Purtittan-Bennett Company,Carlifornia,USA),日本产Capsaicin试剂。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Ridit、t检验统计处理。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主要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症状积分值下降≥95%。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有改善,症状积分值下降≥70%,≤94%。有效:主要症状有所缓解,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值下降≥30%,≤69%。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症状积分值下降<30%。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和显效率(100%和97%)比对照组(93.3%和70%)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显效率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总有效率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表1  综合疗效比较

    3.3  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改善情况  治疗组异常血常规及胸片分别于第3天及第10天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2。说明治疗组对于血常规和胸片的恢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咳嗽敏感性阈值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3天及第10天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患者的咳嗽敏感性阈值有着更好的疗效,见表3。表2  血常规及胸片疗效比较表3  两组咳嗽敏感性阈值在治疗的不同时期比较

    4  讨论

  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屡见不鲜,据统计,每年有近3亿人感染呼吸道疾病,其中咳嗽患者多达5000多万人,城乡居民咳嗽患病率15.36%,而许多患者盲目用抗生素治疗,疗效不好,反出现菌群失调、胃肠道损伤等副作用,造成经济浪费与社会问题。咳嗽是中医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早在《内经》就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咳嗽辨证论治理论,留下许多有效方药,直至明代张景岳撰写《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其中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这些理论已为大家熟悉。而我们在长期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一类外感咳嗽表现为干咳或咳少许粘痰,伴胸闷,咽喉不适(痛、痒、异物感),口粘,咽红或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濡数,用传统的辨证方法认为属风热犯肺夹湿证型,治以疏风清热祛湿止咳,疗效平平。细究其因,其脉不浮,风象不显,湿热突出,而且病程较短,不若内伤咳嗽痰湿蕴肺型病程长,反复发作,且痰多。因此,我们认为此类咳嗽属外感范畴,病因病机湿热郁肺、肺失宣肃,为外感咳嗽的一种新证型。

  针对病因,治以化湿宣肺止咳,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本研究发现其效果明显优于疏风清热,祛湿止咳治法及方药。因此确定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为治疗该证型的有效方药。方药组成如下:生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桑白皮、藿香、蔻仁、枇杷叶、前胡、桔梗、栝楼皮、生甘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源于《伤寒论》,主治阳明湿热发黄兼表证,组方生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桑白皮、生姜、红枣、甘草。后世多用于治肾炎、黄疸、荨麻疹等湿热表证。本研究古方新用,仍取本方解表化湿宣肺之功效,拓展其治疗范围。方中生麻黄、杏仁、生姜、甘草为三拗汤组成,可宣肺解表,连翘、桑白皮清肺热、赤小豆利湿,红枣、甘草和中,蔻仁行气化湿,配以藿香化湿解表,如湿邪较重,可加厚朴燥湿化痰,桔梗功能开宣肺气,利胸膈咽喉,并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与甘草组成桔梗汤开肺利咽,栝蒌皮、枇杷叶清肺化痰,下气止咳与前胡相配降气化痰,宣散风热,如表邪明显,加用苏叶解表,里热明显则加用黄芩清里热,如此配伍,共奏宣肺清热,化湿止咳之效。目前研究认为呼吸道出现咳嗽的机理可能与呼吸道广泛的炎症,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神经突触的暴露以及气道反应性增高有关。现代研究发现麻黄水提物有一定镇咳效果,镇咳的有效成分之一是萜品烯醇。其镇咳强度约为可待因的1/20,复方效果更佳。麻黄挥发油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它能促进气管排泌酚红,体外实验证明,麻黄煎剂、麻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奈瑟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亚甲型,AR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是麻黄发散表邪的依据之一。桔梗中的桔梗皂甙有镇咳祛痰作用,前胡具有抗炎、抗过敏,解痉作用。枇杷叶和杏仁中均有杏仁甙,经消化酶或杏仁甙酶分解,逐渐产生微量氢氰酸和苯甲醛,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安静而发挥止咳、化痰、平喘作用。且藿香、连翘、枇杷叶、桑白皮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本研究发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前后患者咳嗽敏感性阈值明显提高。因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咳嗽的机理可能在于其抗炎,减少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提高咳嗽敏感性阈值。其详细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60例

  摘要:目的:观察芪蛤防哮散配合酮替芬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方法:60例患儿通过辨证论治,均采用自拟芪蛤防哮散配合酮替芬治疗。结果:60例患儿经治疗后,痊愈46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肯定,不仅控制本病的复发率,还可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中西医结合;芪蛤防哮散

  近年来,笔者根据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素体禀赋不足、脾肺气弱、卫外失固、邪气入侵、肺气不利的基本病机,采用自拟芪蛤防哮散合酮替芬治疗60例,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全部为2~12岁儿童,均为门诊治疗。年龄2~6岁38例,7~9岁14例,10~12岁8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个月。所有病例均以1992年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确定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标准为诊断参考依据,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等肺系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主要临床表现:咳嗽持续反复发作超过1个月,夜间或清晨发作,常在运动后加重或诱发;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气管扩张剂能缓解咳嗽发作;气道呈高反应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曾有过敏性鼻炎或湿疹病史。

  2  治疗方法

  根据临床观察,本证中医辨证多属素体肾虚、脾肺气虚、卫外失固、邪气犯肺、肺气不利所致,治宜益气健脾、补益肺肾,采用自拟芪蛤防哮散合酮替芬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 g、人参15 g、蛤蚧10 g、紫河车粉10 g、炒白术10 g、当归10 g、川贝母10 g、生甘草6 g、防风10 g、陈皮9 g。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3岁以下每次用6 g,4~6岁每次用8 g,7~12岁每次用10 g,加水适量,包煎代茶饮,早晚各1次。酮替芬:2~6岁,每次用0.5 mg;7~12岁,每次用0.75 mg,每晚口服1次,均1个月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9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防治常规作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评定标准,以疗程结束一年作为疗效评定参数。痊愈: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咳嗽消失,气道高反应支气管激发试验(-),未再发生过敏性疾病与感冒,随访1年未复发者;好转:经过治疗,咳嗽基本消失,运动后偶发,少于3次/月,支气管激发试验(-),但时有过敏性鼻炎或咳嗽者;无效:经3个疗程治疗,咳嗽略减,但仍有发作性咳嗽,其他体征未明显好转者。

  3.2  治疗结果

  60例中痊愈46例,占76.7 %;好转11例,占18.3 %;无效3例,占5.0 %;总有效率95.0 %。

  4  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过敏性咳嗽,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变应性疾病。近年来,我国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逐年上升趋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对该病的诊治预防已有明确的标准与认识。此病是哮喘的先兆征,若控制不力,将致哮喘。因此,根治咳嗽变异性哮喘,是预防哮喘发生、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的基本措施之一,受到当今国内外医学界的共同关注。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所致,病变与肺、脾、肾有关。肺气虚,卫外失固;脾气虚,气血生化不足;肾精气不足,元气内亏。因小儿脏腑娇嫩,常易感邪,致邪气入侵肺系,反复发作,病势缠绵。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丹溪心法·喘证》“哮症已发,攻邪为主,未发则以扶正为要”之说,采用扶正固本法,自拟芪蛤防哮散,配合酮替芬,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方中黄芪、白术、防风为玉屏风散,培土生金、实卫固表,可预防感冒,减少诱因;人参、蛤蚧相伍为人参蛤蚧散,配合紫河车是治疗肺肾两虚之咳喘良方;川贝母、当归清热化痰、养血活血;酮替芬抗过敏、抗炎。根据药理研究发现,黄芪、人参、蛤蚧、紫河车粉主含多种氨基酸、皂甙、多糖与多种抗体、干扰素等,均能增强机体免疫、抗过敏机能,提高抗病能力;生甘草主含甘草甜素,能化痰止咳,与黄芪、蛤蚧协同,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当归、川贝母主含挥发油及贝母素,能抑菌、抗炎、扩张气管、解痉平喘;酮替芬为新型抗组胺药物,有较强抗过敏作用。诸药合用,中西医互补,肺脾肾兼调,扶正固本,不仅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气道高反应、控制本病复发率,而且随着小儿的正气恢复,咳嗽变异性哮喘最终有可能被根除,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

中西药化痰止咳各有长处 应对症买药


  
    在门诊中遇到这样一个老年女患者:她三天前因感冒导致咳嗽,开始只觉着嗓子疼痛,之后开始咳痰,愈咳愈烈,便自行去药店购买止咳药物。凭借对电视广告的印象,购买了一盒川贝枇杷膏和一盒消炎药,回家服用后病情却并没有得到好转。现在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感冒咳嗽的患者很多,自己凭经验和听广告宣传买药吃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有必要把如何选用恰当的止咳药给大家讲一讲。
 
    就咳嗽药类而言,医生开的处方药与患者前往药店自行购买的药物品种大相径庭。前者以西药祛痰药占最多,其次为中药,西药镇咳药最少,仅占1%。而患者自行购买的情况以中药为主,占84%,西药止咳药只占8%。专业咳嗽治疗与寻常的自我医疗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人们在购药时往往凭个人主观意识做出不恰当的选择,买错了药,当然疗效甚微。
 
    西药中针对镇咳和祛痰选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药物,镇咳药只适用于干咳无痰患者,分为中枢性镇咳药和周围性镇咳药。其中,中枢性止咳药适用于剧烈的无痰干咳患者,它虽然对咳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咳嗽中枢会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服用一段时间后还会成瘾,所以不可擅自服用。而周围性镇咳药中一类是润药,如糖浆、蜂蜜和枇杷膏;另外一类是湿化和蒸汽吸入药物,即将氯化钠、复方安息香酊、桉树脑等以蒸汽的形式吸入。老年人、孕妇、小儿都应避免服用中枢性镇咳药。
 
    从干咳转到后期咳痰时,多痰患者不能再选择镇咳药而需选用祛痰止咳药。祛痰西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恶心性祛痰药,常用的有氯化铵、桔梗、远志、愈创甘油醚,空腹服用效果明显。由于这类药物剂量过大就可能引起呕吐,因此临床较少单独应用,一般多用其合剂。二是黏液溶解药,能使稠厚的痰液溶解,黏度降低后便于咯出。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特别是胃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恶心性祛痰药,黏液溶解药则适用于普通人群。
 
    对中药(中成药)而言,大多都同时含有镇咳祛痰的功效,其优势是药性温和,从病源下手、根除疾病,但治疗周期比较长,疗效也没有西药显著。儿童不会咳痰,更要慎用中成药,以避免其中的镇咳成分导致痰咳不出来而引发进一步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
 
    综上所述,在祛痰止咳的药物中,西药与中药各有所长。西药主要根据呼吸道导致咳嗽的原因,直接对症,见效快,但多需要联合其他药物综合治疗,如呼吸道感染需同时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感冒则需合用抗感冒药物。常用的中成药如对症使用,疗效确切,虽见效不如西药迅速,但治标且治本,亦深受患者欢迎,只是中医讲究辨症论治,比如咳嗽有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之分,止咳药也有寒、热、湿、凉之分,若不辨症选用,止咳的效果必定不好。目前,一些化痰止咳的西药,相比中成药,治疗咳痰周期更短,而且安全无副作用,若同时配合采用合适的中药,还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患者自行购药时,首先要非常明确自己的病情,是何原因引起,有何症状出现,然后再对症买药

金沸草散加减治疗咳嗽96例

    笔者自2004年9月~2006年10月应用金沸草散加减治疗咳嗽9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96例病例均为2004年9月~2006年10月本校医院门诊病例,31例为初诊病例,65例为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而转本处治疗。病人年龄最大72岁,最小6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长者2个月,最短者7天,平均23天。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5例,急性支气管炎32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所有病例均有胸透或X线片,其中32例有肺纹理增粗,9例胸透呈慢支肺气肿表现,其余胸透未见异常。所有病例均以咳嗽、咯痰、咽痒或咽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2  治疗方法  金沸草药物组成:旋覆花9g(包煎),荆芥12g,前胡9g,制半夏6g,麻黄9g,赤芍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临床使用本方可根据病人寒热等表现适当加减:风寒咳嗽,不论久暂,可用本方;风热咳嗽,上方减去荆芥、麻黄、前胡,加桑叶9g,银花9g,薄荷9g;痰黄稠者,去荆芥、麻黄,加黄芩9g,浙贝9g,瓜蒌12g;燥咳无痰、咽干者,去荆芥、麻黄、半夏、前胡,加沙参9g,枇杷叶9g,炙紫菀9g,炙百布9g;痰多清稀者,合二陈汤;痰壅气促上盛下虚者,去荆芥、前胡,合苏子降气汤。每日1剂,水煎300ml,分2次温服,服药期间停用一切抗菌消炎药及中西止咳化痰药。

    2  治疗结果

    咳嗽、咯痰等症状完全消失者为治愈,咳嗽、咯痰等症状明显好转者为有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结果96例病例中,治愈79例,占82.3%;有效14例,占14.6%;无效3例,占3.1%。其中服药3剂治愈者44例,服药7~10剂治愈者25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6岁,2006年4月9日就诊。主诉:咳嗽2月余。2006年2月因受凉引起咳嗽发作,自觉咽喉发痒,痒必咳嗽,迁延两月余,服多种中西止咳化痰药,咳嗽反而加重,并咳吐少量黄白相间的粘痰,痰稠不易咳出,夜间难以入睡。胸透示:双肺纹理增粗。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静脉点滴青霉素左氧氟沙星治疗6天,诸症依然。4月9日就诊于中医,症见咳嗽、咯痰量少色黄,咽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数。中医辨证为风邪犯肺,郁久化热,肺失宣降。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用金沸草散加减:旋覆花9g(包煎),前胡9g,赤芍9g,黄芩9g,制半夏6g,浙贝9g,瓜蒌12g,连翘9g,薄荷6g,甘草6g。上方服3剂后咳嗽明显减轻,痰清易吐,继服上方3剂,诸症消失,胸透正常。

    4  讨论

    咳嗽无论外感内伤,其基本病理变化均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治疗的关键在于宣通肺气,其咳自止。金沸草散出自《和剂局方》,其功效为发散风寒、化痰止咳,用于伤风咳嗽较重者,陈修园认为治疗伤风咳嗽:“轻则六安煎,重则金沸草散”(《医学从众录》)。当代名老中医江尔逊临床治疗咳嗽,不论表里寒热,喜用此方化裁,效验卓著。笔者在临床常遇感冒久咳,遍服中西止咳药物无效的患者,受江老启发,试用金沸草散加减辨证治疗,竟屡见奇效。本方组成药物看似平淡,其组方实很精妙。方中主药金沸草就是旋覆花的茎叶,现常用其花代替。其性沉降,能肃肺降胃、豁痰化饮;其味辛,能宣发肺气达于皮毛,一降一宣,肺之制节有权;其味咸,咸入肾,能助肾纳气,此一药之功可使三焦通利。方中还含有芍药甘草汤,可酸甘化阴,滋养肺津、收敛肺气,尤适于久咳。所以方中旋覆花、芍药、甘草三味药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轻易改换,其他药物则可随证加减

刘渡舟教授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咳病案3则

    咳嗽是常见疾患,古今医家治验颇丰。而对于湿邪伤肺所致之咳嗽,临床报道不多。刘渡舟教授在临床上对一些咳嗽缠绵,长期不愈的病人,抓住“湿咳”临床特点,应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举以下3案以供参考。

  例1:郑某,男,17岁。1993年12月1日初诊。自诉咳嗽月余,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服中西药物治疗罔效。刻下咳声连绵,咯吐白色粘痰甚多,胸闷头重,身倦肢懒,伴有颐肿,耳中流出黄色渗出物,舌红、苔白腻,脉浮濡。询其致病之原,因升学考试,功课繁重,心中急躁,睡眠不佳,又患感冒而发病。刘老观其舌苔白厚,脉又浮濡,脉证合参,辨为湿咳,三焦气郁化热。疏方:白蔻仁10g、藿香10g、茵陈15g、滑石15g、通草10g、菖蒲10g、黄芩8g、连翘10g、浙贝14g、射干10g、薄荷2g(后下)、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嘱其忌食油腻厚味助湿之品。服至7剂咳嗽明显减轻,胸闷体疲亦大有好转。现痰未全净,大便偏干,提示有湿浊化热之象,上方减前胡、桔梗,加竹叶10g、水红花子10g,利湿清热从三焦驱邪外出。三诊时,咳嗽基本痊愈,颐消耳不流水,见其苔尚有白腻,乃用化湿和中之方,巩固疗效而愈。
 
  例2:赵某,男,5岁半。1993年7月20日初诊。患儿为过敏体质,每闻异味则嚏而咳,继之则喘。近2个月来病情加重,夜间憋气喉鸣,痰不易出,伴有不欲饮食、烦躁不安、小溲短赤、大便不调等症。舌红苔白腻,脉细滑小数。辨为湿热羁肺,肺气不宣。拟芳香化浊,清热和湿之法。方用:浙贝12g、菖蒲8g、射干10g、白蔻仁8g、茵陈10g、滑石12g、藿香8g、杏仁10g、苡仁12g、黄芩6g、栀子8g、通草10g、桔梗10g、厚朴12g、前胡10g、紫菀10g,7剂。药后症减咳轻,仍守上方加减化裁,咳嗽霍然而瘳。

  例3:刘某,男,66岁。1993年10月27日初诊。自诉咳喘1年,屡服西药不效,转延中医治疗。现症咳嗽喘急,喉中痰鸣,痰白而粘,入夜病情加剧,不能平卧,伴有恶寒、胸憋、鼻塞流涕等症。视其舌苔白滑而腻,切脉弦细而滑。辨为湿浊痹阻三焦,肺气不利,治节不行之证。治拟宣化肺气,调畅三焦,清热化湿。用甘露消毒丹加味:杏仁10g、白蔻仁10g、苡仁15g、藿香10g、厚朴15g、茵陈12g、通草10g、菖蒲10g、黄芩4g、桔梗10g、连翘10g、浙贝15g、射干10g、薄荷2g(后下)、紫菀10g、大豆卷10g、枳壳10g,7剂。1周后复诊,喘急胸闷有所减轻,夜能平卧。效不更方,继以上方调治。患者服药30余剂,咳止喘平,其他症状随之而瘳。

  体会:湿咳缘于湿热弥漫三焦,肺气失于宣降。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咳嗽与喘,咯痰较多,苔白而厚,脉来濡细,伴有胸满体倦,头重,少食等。病程缠绵反复。《素问》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的记载。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说:“夏季湿热郁蒸……逆行犯肺,必生咳嗽喘促,甚则坐不得卧,俯不得仰。”王孟英云:“非天气有偶偏,即人气有未和也。”刘老认为,湿咳虽属外邪所伤,然和人体内生之湿热紧密相关。素有痰湿之人,复感外邪,新旧合邪,痹阻于肺,最易发为湿咳之病。

  甘露消毒丹是治疗湿温时疫的一张名方,具有化浊利湿、清热解毒之功。刘渡舟教授在用药构思上提倡治上焦宜芳化,用藿香、佩兰、菖蒲、白蔻仁等药;治中焦在苦温,遣厚朴、苍术、陈皮等药;治下焦宜淡渗利湿,以薏苡仁、茯苓、通草、滑石、泽泻之属。若湿热胶结,不能外达,在利湿前提下佐以清热之药。选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咳,盖因湿热为患,壅滞三焦,痹塞气机发为咳喘,以本方“清热于湿中,渗湿于热下,俾湿化热清,气机畅利,则诸症自除”。

  此证如果热重于湿者黄芩加量,并可加栀子增强清热之力;湿重于热者,黄芩减量,并加薏苡仁、泽泻、苍术运脾化湿;痰多喘重者,加杏仁、厚朴宣肺降气;挟食便燥者,加水红花子、莱菔子;便秘可加大黄清热导滞;表证不解者加大豆卷、款冬花、紫菀,亦可加桔梗、枳壳调畅三焦气机。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50例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哮喘(简称老慢支)是一种气管和支气管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外源性(吸入性)和内源性(感染性)致敏原被人体接触后,产生了特异抗体,再次接触后即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或精神、生理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作用,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粘液腺分泌增加,使细支气管管腔狭窄,肺的通气不畅而发生呼吸困难,导致哮喘发作。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以呼气性为主的呼吸困难,伴有哮鸣,咳嗽,咯痰为特征。属于中医学的“哮证”,“喘证”,“痰饮”等。其机制为肺失宣降,肾失摄纳,痰浊搏击而发。笔者根据其病因病理,辨证施治,在西医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健脾益气,补肾纳气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0月—2004年10月共治疗50例老慢支患者,男38例,女12例,年龄57~89岁,平均(68.0±5.3)岁;病史最短4年,最长23年,平均(17.3±3.6)年;就诊病程最短1d,最长8d,平均(5.3±2.7)d。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哮喘发作前,大多有鼻痒、喷嚏、喉痒、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多在夜间突然胸闷窒息,迅即发生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哮鸣。甚则被迫端坐,张口抬肩,精神烦躁,汗出,可持续数分、数小时或更长,咳嗽,咯出大量粘液泡沫痰后,则逐渐缓解,停止。哮喘发作时,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缓解后可听到干、湿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或透光度增高。血常规一般正常,继发感染后白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在血常规及痰涂片中均增高。并发肺气肿时胸部饱满,叩有过清音。

  1.3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除采用对症治疗(如缺氧者吸氧,喘急者予氨茶碱,烦躁者予异丙嗪,痰多者予氨溴索(沐舒坦),心力衰竭者予毛花苷丙(西地兰),过敏者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感染者抗炎治疗等)外,均采用补气纳肾法治疗。基础方:陈皮12g、白术10g、半夏10g、云苓15g、山药30g、党参15g、黄芪50g、五味子12g、苏子10g、白芥子10g、炙麻黄10g,瓜蒌15g、淫羊藿15g、肉桂10g、沉香7g、蛤蚧2g。、若喘甚加地龙12g、痰盛加葶苈子10g、口唇发绀加丹参30g,赤芍30g。 诸药温火合煎3次,混合约200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另外嘱患者每年夏季入伏时,每伏饮3剂基础方,取其冬病夏治,阴阳平衡,防治结合之意。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呼吸平稳,哮鸣音逐渐消失,咳嗽,咯痰偶发,X线胸片肺部炎症吸收良好,血痰化验正常为显效;呼吸逐渐平稳,哮鸣音偶发,咳嗽、咯痰时有时无,X线胸片示肺部痰症大部分吸收,血痰化验正常为有效;呼吸时有喘息,哮鸣音不断,咳嗽,咯痰时发,X线胸片示肺部炎症吸收较差,血痰化验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经过治疗,疗程最短8d,最长27d。显效36例,占72%,有效12例,占24%,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96%。特别是当年夏季饮过药的患者,发病率明显降低,病程明显缩短,病情明显减轻。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83岁,2004年12月19日以昨晚突然呼吸困难,胸闷喘促,烦躁,咳嗽咯痰为主诉入院。查体:T 37.8℃,P 88次/min,R 28次/min,BP 90/56mmHg,痛苦面容,颜面口唇发绀,鼻翼扇动,舌淡苔白腻,脉濡弱,精神萎糜不振,胸廓饱满,桶状胸,胸腹式呼吸,不可平卧,呼吸气粗,呼气延长,喉间有痰鸣声,两肺布满湿罗音、哮鸣音;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延长到肺外带,透光度增强,膈肌下降。血常规,WBC 15.6×109/L,N 0.78,E 0.07,痰涂片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即往有二十余年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一生嗜烟酒。西医诊断:老慢支哮喘,低血压。中医诊断:哮证、喘证、咳嗽、痰饮。西药消炎,对症处理。中药用上方加地龙10g,丹参30g,赤芍15g,每日一剂煎服,2d则呼吸困难,胸闷喘促,烦躁减轻,可平卧,效不更方,5d则呼吸困难,胸闷喘促大减,不烦躁,发绀消失。咳嗽,咯出大量白色粘液痰,两肺哮鸣音减,湿罗音减少,继用上方加葶苈子10g,去丹参,赤芍。8d后呼吸平稳,咳嗽,咯痰偶发,两肺闻及少量湿罗音,化验:WBC 8.9×109/L,N 0.573,E 0.36,痰涂片正常。停西药继用中药巩固,14d后各种症状体征消失,只偶发咳嗽,咯痰,两肺偶可闻及湿罗音,X线检查,两肺野炎症吸收良好而出院。

  4  讨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大多有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病程漫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好发于秋冬季,但常年可见。其属于中医“哮证”、“喘证”、“咳嗽”、“痰饮”范畴,病位在肺,病根在肾。有人多次测定与肾阳有关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的含量,发现哮喘患者普遍低于正常值。祖国医学认为肺为华盖,易受风寒侵袭,肺失宣降,日久发作,累及脾肾,脾虚中气不足,健运失司,痰浊内生,肾虚气失摄纳,阳虚水泛,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中无以暖脾以助运,渐至津液不化,变生痰浊,伏留体内,遇感而发,痰气搏击,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同时气之出入,触发停积之痰,遂伴发哮鸣之声。故应温肺、健脾、纳肾以祛痰平喘。本基础方取其二陈汤利气调中祛湿,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提高免疫力,淫羊藿,肉桂、沉香、蛤蚧温肾纳气,止咳定喘,引火归源、苏子、白芥子、炙麻黄、瓜蒌开胸豁痰平喘,五味子补益肺肾,敛肺气,止咳喘,全方合用,共奏温肺健脾纳肾平喘豁痰之功。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力求阴阳平衡,采用冬病夏治,防治结合, 标本同治,以使正气渐复,亦减少了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有望使顽难之疾得以根治。另外嘱患者一定忌烟酒,辛辣刺激之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治疗和预防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徐艳玲:试论咳病治在肺胃    肺系疾病是普遍存在的常见病,发生率逐年增高,缠绵反复,较难根治。因此,对其证治规律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素问·咳论》篇关于咳嗽与肺胃相关的理论,对于指导肺系疾病的辨证施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说明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咳嗽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这对肺系疾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肺胃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咳病的成因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咳论》篇论述了咳的病因病机,咳嗽的成因有二,一是外感寒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内传于肺。二是寒饮停聚,“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咳属于肺脏之本病,咳的病机为肺胃之寒与外邪相合而致,明确指出了咳嗽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是对咳嗽与肺胃相关病机的高度概括。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气门》亦云:“歧伯虽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其所重全在肺胃,而尤重在外内合邪四字。”

  咳嗽的主要病变在肺,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发咳嗽,而以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在详细列举了六腑咳的证候之后,指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说明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以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肺与咳的关系前已论及,胃与咳的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其一,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胃同有主降之特性,所以胃受外邪或接受其他脏腑内传而聚于胃之邪气,均可使胃失和降并可通过肺脉使邪气上传于肺,使肺气不降而发为咳嗽。其二,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与脾同居中焦,为气血化生之源。若脾胃运化失司,气血化生乏源,一方面可导致土不生金,使肺之气阴不足,宣降失常而病咳;另一方面,由于营卫之气不充,卫外御邪能力减弱,则易使外邪侵犯皮毛,内舍于肺而发为咳嗽。其三,胃主纳,脾主运,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而生痰成饮,痰饮上逆于肺,亦可发为咳嗽。

  与肺胃相关的证治

  肺系疾病与肺胃相关的证治在《黄帝内经》中较少涉及,《素问·咳论》中指出了咳病总的针刺治疗原则,“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所谓俞、合、经,指“五输穴”而言,五脏咳,宜针刺五脏之俞穴,旨在治其注入之邪,六腑咳,宜针刺六腑之合穴,旨在治其传入之邪,至于久咳所兼见的浮肿,是邪入经络,水液随气逆乱泛溢,针刺宜去经穴以疏通经络,使气血和调,水肿可消,寓含辨证论治的思想。后世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及《温病学》等经典著作中论述颇多,究其病证,总离不开寒、热、虚、实,究其治法,不外乎温、清、和、补、消、下,而汗、吐两法则很少涉及。

  临床意义

  1. 指导肺系疾病的预防

  咳病由“内外合邪”所致,在《素问·咳论》的原义为外感寒邪,寒饮内停,邪气以从其合,“形寒寒饮则伤肺,”内外合邪致肺咳。临床上肺系疾病的发病常因感寒而发,既使在炎热的夏季也常因纳凉感寒,冒雨涉水而发病,现代人惯用空调带来居处的寒凉以及寒冷的环境引起的咳病最为常见,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咳嗽常常复发于冬季,正是因为冬季寒冷,寒邪最易郁闭肺气,导致肺气上逆而咳之故。寒饮指过度生冷的饮食,因为肺脉起于中焦脾胃,生冷过度,寒气循经脉使肺气受寒凝滞而产生咳嗽,这种情况常见于脾胃阳气亏虚之人。在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常因饮食寒凉、冷饮而发,现代人嗜食冷饮的饮食习惯导致的咳病正是寒饮伤肺的体现。故肺系疾病的预防应外避虚邪贼风,避免形寒伤肺,内调饮食,忌食生冷寒凉,适度的应用空调和冷饮,顺应自然,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笔者认为“此皆聚于胃”之所聚之邪,当引深理解为广义之邪,应扩展为寒(寒饮、实寒、虚寒)热(痰热、实热、虚热)虚(阳虚、气虚、阴虚)、实(实寒、实热、食滞);聚于胃当指广义之胃,包括脾胃。因此,外避虚邪贼风,不仅要避免形寒伤肺,还要避免风、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袭肺,以及瘵虫、花粉、烟尘、物理化学刺激等因素伤肺。内调饮食,不仅要忌食生冷寒凉,而且还要做到“饮食有节”,忌偏嗜,“谨和五味”,因为嗜食甘酸咸味或进食海膻发物可以导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嗜酒太过,或食辛辣煎炸厚味,则酿湿化热,熏灼于肺;此外,还应关注药物的付作用,明代汪绮石所著《理虚元鉴》是一部中医虚劳证治专著,他认为引起虚劳的病因有六种,即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诊及病后失理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其中,医药之因实为提示世人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临床肺系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常需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氨茶碱等药物,而这些药物应用所带来的胃黏膜损伤、胃肠道反应非常多见,提示临床用药应采取保护措施,尽量避免脾胃损伤。 

  2. 指导肺系疾病的治疗

  笔者在临床从肺胃着手治疗肺系疾病收到了显著效果,进一步探讨肺胃相关理论的证治规律和实质,提高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水平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咳嗽

       某五三   寒伤卫阳,咳痰。寒
       川桂枝五分   杏仁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生姜一钱   大枣二枚
       某三九   劳伤阳气,形寒咳嗽。
       桂枝汤加杏仁。
       某四四   寒热咳嗽,当以辛温治之。
       桂枝汤去芍加杏仁。
       某五十   形寒,咳嗽,头痛,口渴。
       桂枝汤去芍,加杏仁花粉。
       某   咳嗽寒热。
       杏仁三钱   嫩苏梗一钱   桔梗一钱   桑皮一钱   象贝母一钱   生甘草三分
       王三一   脉沉细,形寒咳。
       桂枝一钱   杏仁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五分   生姜一钱   大枣二枚
       吴四一   咳嗽,声音渐窒,诊脉右寸独坚,此寒热客气,包裹肺俞,郁则热,先以麻杏石甘汤。寒包热
       又   苇茎汤。
       徐四七   疟属外邪,疟止声音不扬,必是留邪干于肺系,故咳嗽不已,纳食起居如常,中下无病,但以搜逐上焦,勿令邪结,可望病已。
       麻黄   杏仁   生甘草   射干   苡仁
       某二八   风邪阻于肺卫,咳嗽面浮,当辛散之。
       麻黄先煎去沫五分   杏仁三钱   生甘草三分   生石膏三钱
       某三十   风袭肺卫,咳嗽鼻塞,当以辛凉解散。风
       杏仁   嫩苏梗   桑皮   象贝   桔梗   苡仁
       某女   风热上痹,痰多咳嗽。
       杏仁   嫩苏梗   橘红   桑叶   白沙参   通草
       夏五二   风郁,咳不止。
       薄荷   前胡   杏仁   桔梗   橘红   桑皮   连翘   枳壳
       方   烦劳卫疏,风邪上受,痰气交阻,清窍失和,鼻塞音低,咳嗽甚,皆是肺病,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为治。风邪阻窍
       杏仁   苏梗   辛荑   牛蒡子   苡仁   橘红   桔梗   枳壳
       项二一   风温,脉虚,嗽。风温
       桑叶   薄荷   杏仁   象贝   大沙参   连翘
       沈   脉右搏数,风温呛咳。
       桑叶   杏仁   象贝   苡仁   瓜蒌皮   白沙参
       某女   风温发热,咳。
       薄荷   连翘   杏仁   桑皮   地骨皮   木通   黄芩   炒楂
       某十岁   头胀,咳嗽,此风温上侵所致。
       连翘一钱半   薄荷七分   杏仁一钱半   桔梗一钱   生甘草三分   象贝一钱
       某十二   风温上受,咳嗽,失音咽痛。
       杏仁   薄荷   连翘   桔梗   生甘草   射干
       邱   向来阳气不充,得温补每每奏效,近因劳烦,令阳气弛张,致风温过肺卫以扰心营,欲咳心中先痒,痰中偶带血点,不必过投沉降清散,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蔬食安闲,旬日可安。风温化燥
       冬桑叶   玉竹   大沙参   甜杏仁   生甘草   苡仁
       糯米汤煎。
       宋二一   脉右浮数,风温干肺化燥,喉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
       桑叶   玉竹   大沙参   甜杏仁   生甘草
       糯米汤煎。
       某   积劳更受风温,咽干热咳,形脉不充,与甘缓柔方。
       桑叶一钱   玉竹五钱   南沙参一钱   生甘草五分   甜水梨皮二两
       又   风邪郁蒸化燥,发热后,咳嗽口干喉痒,先进清肺。
       杏仁   花粉   苏子   象贝   山栀   橘红
       薛三六   风热咳,经月不止。
       活水芦根   桑叶   大沙参   生苡仁   地骨皮   象贝   滑石   橘红
       某   风温客邪化热,劫烁胃津,喉间燥痒,呛咳,用清养胃阴,是土旺生金意。风温化燥伤胃阴
       金匮麦门冬汤。
       陆二三   阴虚体质,风温咳嗽,苦辛开泄肺气加病,今舌咽干燥,思得凉饮,药劫胃津,无以上供,先以甘凉,令其胃喜,仿经义虚则补其母。
       桑叶   玉竹   生甘草   麦冬元米炒   白沙参   蔗浆
       某   外受风温郁遏,内因肝胆阳升莫制,斯皆肺失清肃,咳痰不解,经月来,犹觉气壅不降,进食颇少,大便不爽,津液久已乏上供,腑中之气,亦不宣畅,议养胃阴以杜阳逆,不得泛泛治咳。
       麦冬   沙参   玉竹   生白芍   扁豆   茯苓
       某   温邪外袭,咳嗽头胀,当清上焦。温邪
       杏仁   桑皮   桔梗   象贝   通草   芦根
       某二六   咳嗽痰黄,咽喉不利,此温邪上侵,肺气不清故耳。
       桑叶   川贝母   白沙参   杏仁   兜铃   鲜枇杷叶
       某二八   阴亏,挟受温邪,咳嗽头胀,当以轻药。
       桑叶   杏仁   川贝   白沙参   生甘草   甜水梨皮
       某   脉细数,咳嗽痰黄,咽痛,当清温邪。
       桑叶   杏仁   川贝   苡仁   兜铃   鲜芦根
       又   照前方加白沙参、冬瓜子。
       某四一   脉右弦大,咳嗽痰多黄,此属温邪上伏之故。
       桑叶   杏仁   白沙参   南花粉   兜铃   甜水梨肉
       王二六   脉小数,能食,干咳暮甚,冬藏失纳,水亏温伏,防其失血,用复脉法。
       复脉汤去参姜桂。
       张十七   冬季温邪咳嗽,是水亏热气内侵,交惊蛰节嗽减,用六味加阿胶麦冬秋石金水同治,是泻阳益阴方法,为调体治病兼方,近旬日前,咳嗽复作,纳食不甘,询知夜坐劳形,当暮春地气主升,夜坐达旦,身中阳气,亦有升无降,最有失血之虞,况体丰肌柔,气易泄越,当暂停诵读,数日可愈。
       桑叶   甜杏仁   大沙参   生甘草   玉竹   青蔗浆
       杨二四   形瘦色苍,体质偏热,而五液不充,冬月温暖,真气少藏,其少阴肾脏,先已习习风生,乃阳动之化,不以育阴驱热以却温气,泛泛乎辛散,为暴感风寒之治,过辛泄肺,肺气散,斯咳不已,苦味沉降,胃口戕,而肾关伤,致食减气怯,行动数武,气欲喘急,封藏纳固之司渐失,内损显然,非见病攻病矣,静养百日,犹冀其安。阴虚感温邪
       麦冬米拌炒   甜沙参   生甘草   南枣肉
       冲入青蔗浆一杯。
       王二五   气分热炽,头胀痰嗽。气分热
       连翘   石膏   杏仁   郁金   薄荷   山栀
       又   照前方去山栀加蒌皮桔梗。
       范四十   脉左弱,右寸独搏,久咳音嘶,寐则成噎阻咽,平昔嗜饮,胃热遗肺,酒客忌甜,微苦微辛之属,能开上痹。
       山栀   香淡豉   杏仁   瓜蒌皮   郁金   石膏
       林氏   宿病营卫两虚,兹当燥气上犯,暴凉外侮,气馁卫怯,肺先受邪,脉浮数,咳喘欲呕,上热下冷,宜先清化上气,有取微辛微苦之属。
       桑叶   杏仁   苏梗   山栀   象贝   苡仁
       糯米汤煎。
       王十岁   嗽缓,潮热,稚年阴亏,气热所致。
       地骨皮三钱   青蒿一钱   知母一钱   生甘草三分   南沙参一钱   川斛三钱
       某   嗽已百日,脉右数大,从夏季伏暑内郁,治在气分。
       桑叶   生甘草   石膏   苡仁   杏仁   苏梗
       史四十   湿郁温邪,总是阻遏肺气,呕咳脘痞,即病形篇中,诸呕喘满,皆属于肺,不明口鼻受侵阻气之理,清中疏导,乃过病所,伐其无病之地矣。热郁成毒
       鲜枇杷叶   杏仁   象贝   黑山栀   兜铃   马勃
       又   轻浮苦辛治肺,咳呛颇减,咽痛红肿,皆邪窒既久,壅而成毒,嗌干不喜饮,舌色淡不红,仍清气分,佐以解毒。
       鸡子白   麦冬   大沙参   金银花   绿豆皮   蔗浆
       陆   秋暑燥气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热,此为清邪中上,当以辛凉清润,不可表汗,以伤津液。暑
       青竹叶   连翘   花粉   杏仁   象贝   六一散
       又   脉右大,瘅热无寒,暑郁在肺,当清气热,佐以宣通营卫。桂枝白虎汤加麦冬。
       又   热止,脉右数,咳不已。
       知母   生甘草   麦冬   沙参   炒川贝   竹叶
       汪女   暑热入肺为咳。
       花粉   六一散   杏仁   橘红   大沙参   黑山栀皮
       某二九   咳嗽,头胀口渴,此暑风袭于肺卫。暑风
       杏仁三钱   香薷五分   桔梗一钱   桑皮一钱   飞滑石三钱   丝瓜叶三钱
       倪二三   两寸脉皆大,冷热上受,咳嗽无痰,是为清邪中上,从暑风法。
       竹叶   蒌皮   橘红   滑石   杏仁   沙参
       潘氏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病不独在肺矣,况乎咳甚呕吐涎沫,喉痒咽痛,致咳之由,必冲脉之伤,犯胃扰肺,气蒸熏灼,凄凄燥痒,咳不能忍,近日昼暖夜凉,秋暑风,潮热溏泄,客气加临,营卫不和,经阻有诸,但食姜气味过辛致病,辛则泄肺气助肝之用,医者知此理否耶,夫诊脉右弦数,微寒热,渴饮,拟从温治上焦气分,以表暑风之邪。
       桂枝白虎汤。
       王三岁   风入肺,热咳嗽,防惊。
       益元散   黄芩   竹叶   花粉   苡仁   地骨皮
       张二五   瘦脉数,骤凉暮热,肺失和为咳,小暑后得之,亦由时令暑湿之气,轻则治上,大忌发散。暑湿
       大竹叶   飞滑石   杏仁   花粉   桑叶   生甘草
       某   咳嗽喉痛,溺涩。
       西瓜翠衣三钱   杏仁三钱   六一散三钱   桔梗一钱   通草一钱半   桑叶一钱   川贝一钱半   连翘一钱半
       曹   水谷不运,湿聚气阻,先见喘咳,必延蔓肿胀,治在气分。湿
       杏仁   厚朴   苡仁   广皮白   苏梗   白通草
       陆二二   湿必化热熏蒸为嗽,气隧未清,纳谷不旺,必薄味静养,壮盛不致延损。湿热
       飞滑石   南花粉   象贝   苡仁   绿豆皮   通草
       某   渴饮咳甚,大便不爽。
       石膏   花粉   通草   紫菀   木防己   杏仁   苡仁
       某   雨湿,寒热汗出,痰多咳嗽,大小便不爽,胸脘不饥,脐左窒塞。湿痰阻气
       杏仁   莱菔子   白芥子   苏子   郁金   蒌皮   通草   橘红
       朱五十   中虚少运,湿痰多阻气分,咳嗽舌白。
       炒半夏   茯苓   桂枝木   炙草   苡仁
       冯   脉右弦大而缓,形瘦目黄,久嗽声嘶而浊,水谷气蕴之湿,再加时序之湿热,壅阻气分,咳不能已,久成老年痰火咳嗽,无性命之忧,有终年之累。湿热痰火
       芦根   马勃   苡仁   浙茯苓   川斛   通草
       陈   秋燥,痰嗽气促。燥
       桑叶   玉竹   沙参   嘉定花粉   苡仁   甘草   蔗浆
       又   用清燥法。
       桑叶   玉竹   沙参   苡仁   甘草   石膏   杏仁
       施   脉沉弦为饮,近加秋燥,上咳气逆,中焦似痞,姑以辛泄凉剂,暂解上燥。
       瓜蒌皮   郁金   香豉   杏仁   苡仁   橘红   北沙参   山栀
       胡六六   脉右劲,因疥疮,频以热汤沐浴,卫疏易伤冷热,皮毛内应乎肺,咳嗽气塞痰多,久则食不甘,便燥结,胃津日耗,不司供肺,况秋冬天降燥气上加,渐至老年痰火之象,此清气热以润燥,理势宜然,倘畏虚日投滞补,益就枯燥矣。
       霜桑叶   甜杏仁   麦冬   玉竹   白沙参   天花粉   甘蔗浆   甜梨汁
       熬膏。
       某四十   脉弦,胸膈痹痛,咳嗽头胀,此燥气上侵,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轻药,以清上焦。
       枇杷叶   桑叶   川贝   杏仁   冬瓜子   桔梗
       某十九   舌白咳嗽,耳胀口干,此燥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滋味。
       鲜荷叶二钱   连翘壳一钱半   大杏仁三钱   白沙参一钱   飞滑石三钱   冬桑叶一钱
       某二五   邪烁肺阴,咳嗽咽痛,晡甚。
       玉竹   南沙参   冬桑叶   川斛   玄参   青蔗浆
       某二四   鼻渊三载,药投辛散,如水投石,未能却除辛辣炙爆耳,近复咳嗽音嘶,燥气上逼肺卫使然。
       杏仁   连翘   象贝   白沙参   桑皮   兜铃
       僧三十   脉右寸独大,气分咳,有一月。
       桑叶   杏仁   玉竹   苡仁   沙参   茯苓
       糯米汤煎。
       某   脉右大,寤咳寐安,病在气分。
       桑叶   川贝   知母   地骨皮   梨汁   蔗浆   熬膏
       朱女   肝阴虚,燥气上薄,咳嗽夜热。
       桑叶   白沙参   杏仁   橘红   花粉   地骨皮
       糯米汤煎。
       陆女   燥风外侵,肺卫不宣,咳嗽痰多,不时身热,当用轻药,以清上焦。
       桑叶   杏仁   花粉   大沙参   川贝   绿豆皮
       戎   咽阻咳呛,两月来声音渐低,按脉右坚,是冷热伤肺。
       生鸡子白   桑叶   玉竹   沙参   麦冬   甜杏仁
       吴七岁   燥气上逼咳呛,以甘寒治气分之燥。
       大沙参   桑叶   玉竹   生甘草   甜梨皮
       某十二   燥热内伏,发热,咳嗽口渴。
       桑叶   杏仁   白沙参   连翘   囫囵滑石   鲜芦根
       费十一久疟伤阴,冬季温舒,阳不潜藏,春木升举,阳更泄越,入暮寒热,晨汗始解,而头痛口渴咳嗽,阴液损伤,阳愈炽,冬春温邪,最忌发散,谓非暴感,汗则重劫阴伤,迫成虚劳一途,况有汗不痊,岂是表病,诊得色消肉烁,脉独气口空搏,与脉左大属外感有别,更有见咳不已,谬为肺热,徒取清寒消痰降气之属,必致胃损变重,尝考圣训,仲景云凡元气已伤,而病不愈者,当与甘药,则知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乃邪少虚多之治法,但幼科未读其书,焉得心究是理,然乎否乎。
       炙甘草   鲜生地   麦冬   火麻仁   阿胶   生白芍   青蔗浆
       又   由阴伤及胃,痿黄食少餐,法当补养胃阴,虚则补母之治也,见咳治肺,生气日惫矣。
       金匮麦门冬汤。
       某五一   脘痹咳嗽。
       鲜枇杷叶三钱   叭哒杏仁三钱   桔梗一钱   川贝二钱   冬瓜子三钱   蜜炙橘红一钱
       周三二   秋燥从天而降,肾液无以上承,咳嗽吸不肯通,大便三四日一更衣,脉见细小,议治在脏阴。
       牛乳   紫衣胡桃   生白蜜   姜汁
       吴   久嗽,因劳乏致伤,络血易瘀,长夜热灼,议养胃阴。胃阴虚
       北沙参   黄芪皮   炒麦冬   生甘草   炒粳米   南枣
       某   喉痹咳呛,脉右大而长。
       生扁豆   麦冬   北沙参   川斛   青蔗浆
       毛   上年夏秋病伤,冬季不得复元,是春令地气阳升,寒热咳嗽,乃阴弱体质,不耐升泄所致,徒谓风伤,是不知阴阳之义。
       北参   炒麦冬   炙甘草   白粳米   南枣
       某二六   病后咳呛,当清养肺胃之阴。
       生扁豆   麦冬   玉竹   炒黄川贝   川斛
       白粳米汤煎。
       徐二七   形寒畏风冷,食减久嗽,是卫外二气已怯,内应乎胃,阳脉不用,用药莫偏治寒热,以甘药调,宗仲景麦门冬汤法。
       张十七   入夏嗽缓,神倦食减,渴饮,此温邪延久,津液受伤,夏令暴暖泄气,胃汁暗亏,筋骨不束,两足酸痛,法以甘缓,益胃中之阴,仿金匮麦门冬汤制膏。
       参须二两   北沙参一两   生甘草五钱   生扁豆二两   麦冬二两   南枣二两
       熬膏。
       汤二四   脉左坚数促,冬温咳嗽,是水亏热升,治不中窾,胃阴受伤,秽浊气味,直上咽喉,即清肺冀缓其嗽,亦致气泄,而嗽仍未罢,先议甘凉益胃阴以制龙相,胃阴自立,可商填下。
       生扁豆   米炒麦冬   北沙参   生甘草   冬桑叶   青蔗浆水
       钱氏   脉右数,咳两月,咽中干,鼻气热,早暮甚,此右降不及,胃津虚,厥阳来扰。
       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北沙参。
       某十四   咳,早甚,属胃虚。
       生扁豆   炒麦冬   大沙参   苡仁   橘红
       陈   秋冬形体日损,咳嗽吐痰,诊脉两寸促数,大便通而不爽,此有年烦劳动阳,不得天地收藏之令,日就其消,乃虚症也,因少纳胃衰,未可重进滋腻,议用甘味养胃阴一法。
       金匮麦门冬汤。
       钱   久咳三年,痰多食少,身动必息鸣如喘,诊脉左搏数,右小数,自觉内火燔燎,乃五液内耗,阳少制伏,非实火也,常以琼玉膏滋水益气,暂用汤药,总以勿损胃为上,治嗽肺药,谅无益于体病。
       北沙参   白扁豆   炒麦冬   茯神   川石斛   花粉
       范氏   两寸脉大,咳甚,脘闷头胀,耳鼻窍闭,此少阳郁热,上逆犯肺,肺燥喉痒,先拟解木火之郁。胆火犯肺
       羚羊角   连翘   栀皮   薄荷梗   苦丁茶   杏仁   蒌皮   菊花叶
       陆妪   脉小久咳,背寒骨热,知饥不食,厌恶食物气味,此忧思悒郁,皆属内损,阅方药,都以清寒治肺不应,议益土泄木法。郁火伤胃
       炙甘草   茯神   冬桑叶   炒丹皮   炒白芍   南枣
       尤氏   寡居烦劳,脉右搏左涩,气燥在上,血液暗亏,由思郁致五志烦煎,固非温热补涩之症,晨咳吐涎,姑从胃治,以血海亦隶阳明耳。
       生白扁豆   玉竹   大沙参   茯神   经霜桑叶   苡仁
       用白糯米半升,淘滤清入滚水泡一沸,取清汤煎药。
       又   本虚在下,情怀悒郁,则五志之阳,上熏为咳,固非实火,但久郁必气结血涸,延成干血劳病,经候涩少愆期,已属明征,当培肝肾之阴以治本,清养肺胃气热以理标,刚热之补,畏其劫阴,非法也。
       生扁豆一两   北沙参三钱   茯神三钱   炙草五分   南枣肉三钱
       丸方   熟地砂仁末拌炒四两   鹿角霜另研一两   当归小茴香拌炒二两   怀牛膝盐水炒炭二两   云茯苓二两   紫石英醋煅水飞一两   青盐五钱
       另熬生羊肉胶和丸,早服四钱,开水送。
       章二五   自服八味鹿角胶以温补,反咳嗽吐痰,形瘦减食,皆一偏之害,宜清营热,勿事苦寒。营热
       鲜生地   麦冬   玄参心   甘草   苦百合   竹叶心
       某二七   脉数,冲气咳逆,当用摄纳肾阴,滋养柔金,为金水同治之法。劳嗽
       熟地四钱   白扁豆五钱   北沙参三钱   麦冬二钱   川斛三钱   茯神三钱
       王三八   脉左尺坚,久嗽失音,入夏见红,天明咳甚,而纳谷减损,此劳损之症,急宜静养者。
       麦冬   大沙参   玉竹   川斛   生白扁豆   鸡子白
       某   久嗽,咽痛,入暮形寒,虽属阴亏,形痿脉软,未宜夯补。
       麦冬   南沙参   川斛   生甘草   糯稻根须
       某   气急,咳频欲呕,下午火升,此上有燥热,下焦阴亏也。
       早都气丸,晚威喜丸。
       张   今年春季时疫,大半皆有咳嗽咽喉之患,乃邪自上干,肺气先伤耳,近日身动气喘,声音渐不扬,着左眠卧,左胁上有牵掣之状,此肝肾阴亏,冲气上触,冬藏失司,渐有侧眠音哑至矣,劳伤致损,非清邪治咳之病。
       六味丸加阳秋石、阿胶、麦冬,蜜丸。
       顾   真阴不旺,先后天皆亏,以填精实下为主,若清热冀图治嗽,必胃损减谷。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苓   湖莲   芡实   五味   人乳粉
       金樱膏丸。
       汤三三   脉左弱右搏,久有虚损,交春不复,夜卧着枕,气冲咳甚,即行走亦气短喘促,此乃下元根蒂已薄,冬藏不固,春升生气浅少,急当固纳摄下,世俗每以辛凉理嗽,每致不救矣。
       水制熟地   五味   湖莲   芡实   茯神   青盐   羊内肾
       某二七   气冲咳逆,行动头胀,下体自汗。
       都气丸。
       乐二九   热病两三反复,真阴必伤,当戌亥时厥昏汗出者,乃虚阳上冒,肝肾根蒂不牢,冲脉震动,则诸脉俱逆,阳泄为汗耳,此咳嗽乃下焦阴不上承,非肺病也,急当收摄固纳,阅医苏子钩藤,皆泄气锋芒之药,施于阴阳两损之体,最宜斟酌。
       都气加青铅。
       朱五三   吸气息音,行动气喘,此咳嗽是肾虚气不收摄,形寒怯冷,护卫阳微,肾气丸颇通,形气不足,加人参河车。
       王五十   气急嗽逆,足冷,当用摄纳,水中藏火法。
       薛氏加减八味丸三钱,淡盐汤送下。
       郭二八   形瘦,脉垂尺泽,久嗽呕逆,半年不愈,是肾虚厥气上干,医药清寒治肺者不少,误人匪浅。
       坎气   人乳粉   杞子   五味   胡桃肉   茯神   巴戟肉   萸肉
       山药浆丸。
       某六二   冬季咳嗽吐痰,渐至卧则气冲,喘急起坐,今三载矣,经以肺肾为俯仰之脏,是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老年患此,按脉右弦左沉,为肾气不收主治,不必因痔患而畏辛热。
       肾气丸去牛膝、肉桂,加沉香蜜丸。
       张三十   冬季喘嗽,似属外因,表散沓进反致失音,不得着枕卧眠,今戌亥时浊阴上干而喘急气逆为甚,仍议引导纳气归肾。
       六味加附子、车前、补骨脂、胡桃、沉香。
       朱   虚劳,食减便泻,已无清肺治嗽之法,必使胃口旺,冀其久延,此非药饵可效之病。
       人参秋石泡汤拌烘   茯神   山药   建莲   芡实   苡仁   诃子皮
       用糯稻根须煎汤,煎药。
       沈十九   劳嗽食减便泻,汗出,阴损已及阳腑,中宜扶胃,下固肾阴为治,大忌清肺寒凉,希冀治嗽。
       熟地   熟冬术   五味   芡实   湖莲   山药
       某   气弱,久嗽痰多,午前为甚。
       早服都气丸三钱,午服异功散。
       某   久咳,损及中州,脾失输化,食减神倦,肺无所资,至咳不已,诊得两手脉弦细数,精气内损,非泛常治咳消痰所可投。
       熟地   阿胶   燕窝   海参   天冬   茯苓   紫石英   紫衣胡桃肉
       孙   脉搏大,阳不下伏,咳频喉痹,暮夜为甚,先从上治。阴虚火炎
       生鸡子白   生扁豆皮   玉竹   白沙参   麦冬   地骨皮
       周四八   脉来虚芤,形色衰夺,久患漏疡,阴不固摄,经营劳动,阳气再伤,冬月客邪致咳,都是本体先虚,春深入夏,天地气泄,身中无藏,日加委顿,理固当然,此岂治咳治血者,议补三阴脏阴方法。
       人参秋石汤拌   熟地   麦冬   扁豆   茯神   白粳米
       施氏   脉细数,干咳咽燥,脊酸痿弱,此本病欲损。
       阿胶   鸡子黄   北沙参   麦冬   茯神   小黑稆豆皮
       某   左脉弦数,遗泄,久嗽痰黄,当用填补。
       炒熟地   芡实   扁豆   女贞   茯神   糯稻根须
       丁六三   秋令,天气下降,上焦先受燥化,其咳症最多,屡进肺药无功,按经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不专于理肺可知矣,六旬又三,形体虽充,而真气渐衰,古人于有年久嗽,都从脾肾子母相生主治,更有咳久,气多发泄,亦必益气,甘补敛摄,实至理也,兹议摄纳下焦于早服,而纯甘清燥暮进,填实在下,清肃在上,凡药味苦辛宜忌,为伤胃泄气预防也。肾阴胃阴兼虚
       早服水制熟地八两   白云苓乳蒸四两   五味子去核蒸烘三两   建莲去心衣三两   淮山药乳蒸四两   车前子三两   怀牛膝盐水拌蒸烘三两   柴衣胡桃肉霜连紫皮研三两
       上为末,用蒸熟猪脊髓去膜捣丸,服二三钱,开水送。
       晚用益胃土以生金方法。
       真北沙参有根有须者四两   生黄芪薄皮三两   麦冬去心二两   生白扁豆囫囵连皮四两   生细甘草一两   南枣肉四两
       淡水煎汁,滤清收膏,临成加真柿霜二两收,晚上开水化服五钱。
       徐四八   色萎脉濡,心悸,呛痰咳逆,劳心经营,气馁阳虚,中年向衰病加,治法中宫理胃,下固肾真,务以加谷为安,缕治非宜,煎药用大半夏汤,早服附都气丸。中气虚
       某   色白肌柔,气分不足,风温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防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已过病所,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问谁之过欤。
       小建中汤。
       又   苦辛泄肺损胃,进建中得安,宗内经辛走气,以甘缓其急,然风温客气,皆从火化,是清养胃阴,使津液得以上供,斯燥痒咳呛自缓,土旺生金,虚则补母,古有然矣。
       金匮麦门冬汤。
       王   乱药杂投,胃口先伤,已经减食便溏,何暇纷纷治嗽,急急照顾身体,久病宜调寝食。
       异功去白术,加炒白芍、炒山药。
       高   甘药应验,非治嗽而嗽减,病根不在上,腹鸣便忽溏,阴中之阳损伤。
       人参   冬白术   云茯苓   炙甘草   炒白芍   南枣
       徐二六   劳损咳嗽,用建中法得效,乃无形之气受伤,故益气之药,气醇味甘,中土宁,金受益,然必安谷加餐,庶几可御长夏湿热蒸逼,真气致泄反复。
       异功加归、芪、姜、枣。
       某   内损虚症,经年不复,色消夺,畏风怯冷,营卫二气已乏,纳谷不肯充长肌肉,法当创建中宫,大忌清寒理肺,希冀止嗽,嗽不能止,必致胃败减食致剧。
       黄芪建中汤去姜。
       陈二七   脉细促,久嗽寒热,身痛汗出,由精伤及胃,黄芪建中汤去姜。
       许二七   久嗽不已,则三焦受之,一年来病,咳而气急,脉得虚数,不是外寒束肺,内热迫肺之喘急矣,盖馁弱无以自立,短气少气,皆气机不相接续,既曰虚症,虚则补其母。
       黄芪建中汤。
       李三四   久嗽经年,背寒足跗常冷,汗多,色白,嗽甚不得卧,此阳微卫薄,外邪易触,而浊阴挟饮上犯,议和营卫,兼护其阳,黄芪建中汤去饴糖加附子茯苓。
       任五六   劳力伤阳,自春至夏病加,烦倦神羸不食,岂是嗽药可医,内经有劳者温之之训,东垣有甘温益气之方,堪为定法。
       归芪建中汤。
       张二九馆课诵读,动心耗气,凡心营肺卫受伤,上病延中,必渐减食,当世治咳,无非散邪清热,皆非内损主治法。
       黄芪建中汤去姜。
       吕   脉左细,右空搏,久咳吸短如喘,肌热日瘦,为内损怯症,但食纳已少,大便亦溏,寒凉滋润,未能治嗽,徒令伤脾妨胃,昔越人谓上损过脾,下损及胃,皆属难治之例,自云背寒忽热,且理心营肺卫,仲景所云元气受损,甘药调之,二十日议建中法。
       黄芪建中去姜。
       马   虚损脉弦,久嗽食减。
       小建中去姜。
       郑二七   脉来虚弱,久嗽,形瘦食减,汗出吸短,久虚不复谓之损,宗内经形不足,温养其气。
       黄芪建中汤去姜,加人参、五味。
       某二四   脉弦右大,久嗽,背寒盗汗。
       小建中去姜,加茯神。
       朱三九   五年咳嗽,遇风冷咳甚,是肌表卫阳疏豁,议固剂缓其急。
       黄芪建中汤。
       吴三六   劳力神疲,遇风则咳,此乃卫阳受伤,宜和经脉之气,勿用逐瘀攻伤之药。
       当归桂枝汤合玉屏风散。
       某   久咳神衰肉消,是因劳内伤,医投苦寒沉降,致气泄汗淋,液耗夜热,胃口伤残,食物顿减。
       黄芪建中去姜。
       某   脾胃脉部独大,饮食少进,不喜饮水,痰多咳频,是土衰不生金气。
       建中去饴,加茯神,接服四君子汤。
       某   风温咳嗽,多劳,气分不充,戊己汤。
       人参   茯苓   于术   炙草   广皮   炒白芍
       某   劳嗽,喜得辛暖之物。
       异功加煨姜、南枣。
       吴妪   病去五六,当调寝食于医药之先,此平素体质,不可不论,自来纳谷恒少,大便三日一行,胃气最薄,而滋腻味厚药慎商,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症,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
       人参   鲜莲子   新会皮   茯神   炒麦冬   生谷芽
       某   脉虚,久嗽减食。
       四君子加南枣。
       汪   初咳不得卧,今左眠咳甚,并不口渴欲饮,周身漐漐汗出,此积劳内伤,木反乘金,不饥不纳,滋腻难投,惟以培中土,制木生金,合乎内伤治法。劳倦阳虚
       川桂枝   茯苓   淡干姜   五味子   生甘草   大枣
       某二一   咳逆欲呕,是胃咳也,当用甘药。胃咳
       生扁豆一两   北沙参一钱半   麦冬米拌炒一钱半   茯神三钱   南枣三钱   糯稻根须五钱
       某   伏邪久咳,胃虚呕食,殆内经所谓胃咳之状耶。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半夏   苡仁
       王二七   脉沉短气,咳甚,呕吐饮食,便溏泄,乃寒湿郁痹渍阳明胃,营卫不和,胸痹如闷,无非阳不旋运,夜阴用事,浊泛呕吐矣,庸医治痰顺气,治肺论咳,不思内经胃咳之状,咳逆而呕耶。
       小半夏汤加姜汁。
       石   气左升,腹膨,呕吐涎沫黄水,吞酸,暴咳不已,是肝逆乘胃射肺,致坐不得卧。肝犯胃肺
       安胃丸三钱。
       范妪   久咳涎沫,欲呕,长夏反加寒热,不思食,病起嗔怒,气塞上冲,不能着枕,显然肝逆犯胃冲肺,此皆疏泄失司,为郁劳之症,故滋腻甘药,下咽欲呕矣。
       小青龙去麻、辛、甘,加石膏。
       颜氏   久有痛经,气血不甚流畅,骤加暴怒,肝阳逆行,乘肺则咳,病家云,少腹冲气上干,其咳乃作,则知清润肺药,非中窾之法,今寒热之余,咳不声扬,但胁中拘急,不饥不纳,乃左升右降不司旋转,而胃中遂失下行为顺之旨,古人以肝病易于犯胃,然则肝用宜泄,胃腑宜通,为定例矣。
       桑叶   丹皮   钩藤   茯苓   半夏   广皮   威喜丸三钱
       某   脉弦右甚,嗽,午潮热,便溏畏风,以大肠嗽治之。大肠嗽
       生于术一钱半   茯苓三钱   赤石脂一钱   禹粮石二钱   姜汁四分   大枣三枚
       又   照前方加白芍、炙甘草。
       又   脉数,右长左弦,上咳下溏。
       生于术一钱半   茯苓三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   姜汁四分   大枣肉四钱
       石四三   咳嗽十月,医从肺治无效,而巅胀喉痹脘痞,显是厥阳肝风,议镇补和阳熄风。肝风
       生牡蛎   阿胶   青黛   淡菜
       某   昨议上焦肺病,百日未痊,形肌消烁,悉由热化,久热无有不伤阴液,拟咸补如阿胶鸡子黄,复入芩连苦寒,自上清气热以补下,虽为暂服之方,原非峻克之剂,细思手经之病,原无遽入足经之理,但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肺病主降日迟,肝横司升日速,咳呛未已,乃肝胆木反刑金之兆,试言及久寐寤醒,左常似闪烁,嘈杂如饥,及至进食,未觉胃中安适,此肝阳化风,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即倏热之来,升至左颊,其左升太过,足为明验,倘升之不已,入春肝木司权,防有失血之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阴阳既造其偏以致病,所以清寒滋阴,不能骤其速功。
       阿胶   鸡子黄   生地   天冬   女贞实   糯稻根须
       姚   胁痛久嗽。胁痛
       旋覆花汤加桃仁柏子仁。
       某   寒热,右胁痛,咳嗽。
       芦根一两   杏仁三钱   冬瓜子三钱   苡仁三钱   枇杷叶三钱   白蔻仁三分
       咳为气逆,嗽为有痰,内伤外感之因甚多,确不离乎肺脏为患也,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苦降淡渗,俾上焦蒙昧之邪,下移出腑而后已,若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若因秋燥,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若因于火者,即温热之邪,亦以甘寒为主,但温热犹有用苦辛之法,非比秋燥而绝不用之也,至于内因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有刚亢之威,木扣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入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又因水虚而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葆固先天一气元精,至于饮邪窃发,亦能致嗽,另有专门,兼参可也,以上诸法,皆先生临证权衡之治,非具慧心手眼,能如是乎。邵新甫
       徐评   凡述医案,必择大症及疑症人所不能治者数则,以立法度,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所法,今载百余方,重复者八九,此非医案,乃逐日之总簿耳。

咳嗽

       琇按:五脏六腑皆有咳症,症各不同,大抵脏病不已,乃移于腑。《素问》:五气所病,以肺为咳者,肺为金,邪中之则有声。又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衍义》云:有人患气嗽,将期年,或教以橘红、生姜(焙干)、神曲,等分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食后临卧,以米饮送下三十丸,兼旧患膀胱气,缘服此皆愈。
       孙兆治一人病吐痰,顷刻升余,喘咳不定,面色郁黯,精神不快。兆告曰:肺中有痰,胸膈不利,当服仲景葶苈大枣汤。(泻中有补。)一服讫,已觉胸中快利。略无痰唾矣。
       钱仲阳治一人病咳,面色青而光,气哽哽。乙曰:肝乘肺,此逆候也。若秋得之可治,今春不可治。其人祈哀,强与药,明日吾药再泻肝而少却,三补肺而益虚,又加唇白,法当三日死,今尚能粥,当过期,至五日而绝。
       滑伯仁治一妇妊五月,病嗽、痰气逆,恶寒,咽膈不利,不嗜食者浃旬。伯仁诊其脉浮弦,形体清癯,曰:此上受风寒也。越人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投以温剂与之,致津液,开腠理,散风寒而嗽自安矣。
       张子和治常仲明病寒热往来,时咳一二声,面黄无力,懒思饮食,夜寝多汗,日渐瘦削。诸医作虚损治之,用二十四味烧肝散,鹿茸、牛膝,补养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转虚。戴人断之曰:上实也,先以涌剂吐痰二三升,次以柴胡饮子,(柴胡饮子:人参、大黄、黄芩、炙草、归身、白芍、生姜、柴胡。)降火益水,一月余复旧。此二阳病也。《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不得隐曲,心受之则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则味不化,故男子少精。此二症名异而实同。仲明之病,乃脾受之,味不化也。
       一男子年二十余,病劳嗽数年,其声欲出不出,戴人曰:曾服药否?其人曰:家贫未常服药。戴人曰:年壮不妄服药者易治。先以苦剂涌之,次以舟车浚川丸大下之,更服重剂,瘥。
       一田夫病劳嗽,一涌一泄,已减大半,次服人参补肺汤,临卧,更服摈榔丸以进食。
       一男子五十余,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鼾,与独参汤一服而轻,再服而鼾声除,至三四服,咳嗽亦渐退,凡服参三斤而愈。
       梅师治久患暇呷咳嗽,喉中作声不得眠,取白前捣为末,温酒调服二钱。(《衍义》云:白前保肺气。)
       一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劳。以枇杷叶、木通、款花、紫菀、杏仁、桑白皮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临卧,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
       丹溪治一人年五十余,患咳嗽,恶风寒,胸痞满,口稍干,心微痛,脉浮紧而数,左大于右,盖表盛里虚,问其素嗜酒肉,有积,后因接内涉寒,冒雨忍饥,继以饱食酒肉而病。先以人参四钱,麻黄连根节一钱半,与二三贴,嗽止寒除。改用厚朴、枳实、青、陈皮、瓜蒌、半夏为丸,与二十贴,参汤送下,痞除。(看他用药先后轻重之法。)
       一人患干咳嗽,声哑,用人参、橘红各一钱半,白术二钱,半夏曲一钱,茯苓、桑白皮、天冬各七分,甘草、青皮各三分,五贴后,去青皮,加五味二十粒,知母、地骨皮、瓜蒌仁、桔梗各五分,作一贴,入姜煎,再加黄芩五分,仍与四物,入童便、竹沥、姜汁并炒黄柏,二药昼夜间服,两月声出而愈。(先以六君子加天冬、桑皮、青皮、后配入养阴清火润肺之品,妙。)
       一壮年因劳倦不得睡,患嗽,痰如黄白脓,声不出,进春寒,医与小青龙四贴,喉中有血丝,腥气逆上。两日后,觉血腥渐多,有血一线,自口右边出,一茶顷遂止,昼夜十余次,脉弦大散弱,左大为甚。此劳倦感寒,强以辛甘炽热之剂,动其血不治,恐成肺痿。以参、芪、归、术、芍、陈、草、带节麻黄,煎熟,入藕汁服之,二日而嗽止,乃去麻黄,又与四贴而血除。但脉散未收,食少倦甚,前药除藕汁,加黄芩、砂仁、半夏,半月而愈。
       一人痰嗽,胁下痛,先以白芥子、姜汁、竹沥、瓜蒌、桔梗、连翘、风化硝、姜,蜜丸噙化,茶清下。
       仇山村少时尝苦嗽,百药不瘳。有越州学录者,教其取桑条向南嫩者,不拘多少,每条约寸许,用二十一枝,纳于沙石锅中,用水五碗,煎至一碗,遇渴饮之,服一月而愈。(《仇远稗史》)
       一人嗽,但用香橼去核,薄切片,以酒煮熟,用蜜拌匀,睡起服。
       一人事佛甚谨,适苦嗽逾月,夜梦老僧呼谓之曰:汝嗽,只是感寒,吾有方授汝,但用生姜一物,切作薄片,焙干为末,糯米糊丸芥子大,空心米饮下二十丸。觉如其言,数服而愈。(《癸志》)
       张致和治沈方伯良臣患痰嗽,昼夜不能安寝。屡易医,或曰风、曰火、曰热、曰气、曰湿,汤药杂投,形羸食减,几至危殆。其子求治。张诊脉沉而濡,湿痰生寒,复用寒凉,脾家所苦,宜用理中汤加附子。(谁谓痰症无用附子之法。此土生金之法。)其夜遂得贴枕,徐进调理之剂,果安。或曰:痰症用附子,何也?殊不知痰多者,戴元礼常用附子疗治之。出《证治要诀》。
       汪石山治一妇,年三十,因夫买妾,过于忧郁,患咳嗽,甚则吐食呕血,兼发热、恶寒、自汗。医用葛氏保和汤,不效。汪诊其脉,皆浮濡而弱,按之无力,晨则近数,午后则缓,(午后则缓,故可治。)曰:此忧思伤脾病也。脾伤则气结,而肺失所养,故嗽。遂用麦门冬、片芩以清肺,陈皮、香附以散郁,人参、黄芪、芍药、甘草以安脾,归身、阿胶以和血,数服病少宽,后每贴渐加参至五六钱,月余而愈。
       一人年二十余,病咳嗽、呕血、盗汗,或肠鸣作泄,午后发热。(此弱症也。)汪切脉细数,无复伦次,因语之曰:《难经》云:七传者,逆经传也。初因肾水涸竭,是肾病矣,肾邪传之于心,故发热而夜重,心邪传之于肺,故咳嗽而汗泄,肺邪传之于肝,故胁痛而气壅,肝邪传之于脾,故肠鸣而作泄,脾邪复传之于肾,而肾不能再受邪矣。今病兼此数者,死不出旬日之外矣。果如期而逝。
       一人形长,色苍瘦,年逾四十,每遇秋凉,病咳嗽,气喘不能卧,春暖即安,病此十余年矣。医用紫苏、薄荷、荆芥、麻黄等以发表,用桑白皮、石膏、滑石、半夏以疏内,暂虽轻快,不久复作。汪诊之,脉颇洪滑,此内有郁热也。秋凉则皮肤致密,内热不能发泄,故病作矣。内热者,病本也,今不治其本,乃用发表,徒虚其外,愈不能当风寒,疏内徒耗其津,愈增郁热之势。遂以三补九,加大黄酒炒三次,贝母、瓜蒌,丸服,仍令每年立秋以前,服滚痰丸三五十粒,病渐向安。
       一妇年逾五十,其形色脆弱,每遇秋冬,痰嗽气喘,自汗体倦,卧不安席,或呕恶心。汪诊之,脉皆浮缓而濡,曰:此表虚不御风寒,激内之郁热而然。(表虚,皆知之,内有郁热,知之者鲜矣。)遂用参、芪各三钱,麦冬、白术各一钱,黄芩、归身、陈皮各七分,甘草、五味各五分,煎服十余贴而安,每年冬寒病发,即进此药。次年秋间,滞下腹痛后重,脉皆濡细稍滑。汪曰:此内之郁热欲下也,体虽素弱,经云:有故无损。遂以小承气汤利两三行,腹痛稍除,后重未退,再以补中益气汤加枳壳、黄芩、芍药煎服,(先攻后补而兼清。)仍用醋浇热砖,布裹坐之而愈。是年遇寒,嗽喘亦不作矣。
       一妇产后,咳嗽痰多,昼轻夜重,不能安寝,饮食无味,或时自汗,医用人参清肺汤,嗽愈甚。汪诊之,脉浮濡近快,曰:此肺热也。令服保和汤,五贴而愈。
       一妇怀妊七月,嗽喘不能伏枕,两臀坐久,皮皆溃烂,医用苏子降气汤、三拗场、参苏饮,俱罔效。汪诊之,右脉浮濡近快,按之无力,左脉稍和,曰:此肺虚也,宜用补法。遂以人参钱半,白术、麦冬各一钱,茯苓八分,归身、阿胶、黄芩各七分,陈皮,五味、甘草各五分,煎服六七贴而愈。
       一童子八岁,伤寒咳嗽,痰少面赤,日夜不休。医以参苏饮,数日嗽甚。汪诊之,脉洪近快,曰:热伤肺也。令煎葛氏保和汤,病如失。(保和汤方:知母、贝母、天冬、款冬、花粉、米仁、杏仁、五味、甘草、兜铃、紫菀、百合、桔梗、阿胶、归身、生地、紫苏、薄荷。)
       一妇年三十,质脆弱,产后咳嗽,痰臭。或作肺痈治,愈剧,延及两脚,渐肿至膝,大便溏,小腹胀痛,午后发热,面红气促,不能向右卧。(此弱症,脉一数,便不治。)汪诊脉虚小而数,曰:凡咳嗽左右向不得眠者,上气促下泻泄者,发热不为泻减者,皆病之反也。按此皆原于脾。经曰:脾主诸臭,入肺腥臭,人心焦臭,入肝腐臭,自人为秽臭。盖脾不能运行其湿,湿郁为热,酿成痰而臭矣。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脾虚则肺金失养,气劣行迟,壅遏道路,故咳嗽气促,不能右卧也。脾虚必夺母气以自养,故心虚发热而见于午也。脾主湿,湿胜则内渗于肠胃,为溏泄,外渗于皮肤,为浮肿。(辨症精确。)令用参、芪、甘草补脾为君,白术、茯苓渗湿为臣,麦冬保肺气,酸枣仁以安心神为佐,陈皮、前胡以消痰下气为使,用东壁土,以受阳光最多,用之以为引用,盖土能解诸臭,用以补土,亦易为力矣。此取钱氏黄土汤之义也。服一贴,前症略减,病者喜甚。汪曰:未也。数服后,无反复,方是佳兆。否则所谓过时失治,后发寒热,真阳脱矣,泄而脚肿,脾气绝矣,何能收救。
       一妇人患症同前,医作肺痈治,而用百合煎汤煮粥食,反剧。汪诊其脉,细弱而缓、(缓则可治。)治以参、芪甘温等剂,不数服而愈,此由治之早也。
       一人年十九,面白质弱,因劳思梦遗,遂吐血碗许,自是微咳倦弱,后身忽大热出疹,疹愈。(郁热发疹,故愈。)阴囊痒甚,搓擦水流,敷以壁土,囊肿如盏大,遂去土,以五倍涂少蜜,炙为末,敷之遂愈。因感风寒,其嗽尤甚,继以左右胁痛。汪诊脉虚而数,见其畏风寒,呕恶倦动,粪溏气促,曰:此金极似火也。夫心属火而藏神,肾属水而藏志,二经俱属少阴,而上下相通,今劳思则神不宁而梦,志不宁而遗,遗则水不升而心火独亢也。肝属木而藏血,其象震,震为雷,心火既亢,则同类相应,引动龙雷之火,载血而越出于上窍矣。肝脉环绕阴器,亦因火扰而痛痒肿胀也。火胜金,故肺经虚而干咳,皮毛为之合,亦为火郁而发疹,大肠为之腑,故亦传导失宜而粪溏。然金虚不能平木,故木火愈旺而凌脾。脾虚则呕恶而食减。经曰:壮火食气,脾肺之气为壮火所食,故倦于动作而易感风寒也。经言两胁者,阴阳往来之道路也,为火阻碍则气不利而痛矣。然火有虚有实,有似火而实非火,故经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实者责之,此治火之大法也。前症之火皆虚,非水湿之可折伏,惟甘温之剂可以祛除。譬之龙雷之火,日出则自潜伏矣。若用苦寒降火,正如雨骤雷烈而火愈炽矣。世医治火,不惟不求之有无虚实,专泥咳嗽吐血,皆属阴虚,误服参、芪不救之语,概用滋阴等剂。况此服滋阴已百余贴,而病反增剧,岂可仍以阴虚治之耶?且经言形寒饮冷则伤肺,又谓脾胃喜温而恶寒,今用甘温健其脾,则肺金不虚,而咳嗽气促自愈。肝木有制,而胁痛吐血自除,虚妄之火亦自熄矣。遂以参、芪各四钱,神曲、山楂各七分,白术、麦冬、贝母各一钱,甘草五分,炒干姜四分,(配黑姜炒。)煎服十余贴,脉数减,嗽少除,精神稍健。但后又适新婚,不免耗损真阴,将何以制其虚妄之火耶。盖咳属肺金,数脉属火,咳而脉数,火克金也。冬月水旺而见数脉,亦违时也。大凡病见数脉,多难治疗,病久脉数,尤非所宜,故为之深虑耳。(论弱症之案,未有如此篇精切详明者,当熟读而纲领之,临症自有得心应手之快。)
       薛己治大参李北泉,时吐痰涎,内热作渴,肢体倦怠,劳而足热,用清气化痰益甚。薛曰:此肾水泛而为痰,法当补肾。不信,更进滚痰丸一服,吐泻不止,饮食不入,头晕眼闭,始信薛言。用六君子汤数剂,胃气渐复,却用六味丸,月余,诸症悉愈。
       地官李北川,每劳咳嗽,薛用补中益气汤即愈。一日复作,自用参苏饮,益甚,更服人参败毒散,项强口噤,腰背反张。薛曰:此误汗亡津液而变痉矣,仍以前汤加附子一钱,四剂而愈。
       司厅陈国华,素阴虚患咳嗽,以自知医,用发表化痰之药,不应,用清热化痰等药,症愈甚。薛曰:此脾肺虚也。不信,用牛黄清心丸,更加胸腹作胀,饮食少思,足三阴虚症悉见。朝用六君加桔梗、升麻、麦冬、五味,补脾土以生肺金,夕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诸症悉愈。经云: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此脾土虚,不能生肺金而金病,复用前药而反泻其火,吾不得而知也。
       中书鲍希伏素阴虚,患咳嗽,服清气化痰丸,及二陈、芩、连之类,痰益甚。更用四物、黄柏、知母、元参之类,腹胀咽哑,右关脉浮弦,左尺脉洪大。薛曰:脾土既不能生肺金,阴火又从而克之,当滋化源。朝用补中益气加山萸、麦冬、五味、夕用六味丸加五味,三月余,喜其慎疾得愈。
       武选汪用之,饮食起居失宜,咳嗽吐痰,用化痰发散之药。时仲夏,脉洪数而无力,(脉数不时则生恶疮,关内逢芤则内痈作。)胸满面赤,吐痰腥臭,汗出不止。薛曰:水泛为痰
       之证,而用前剂,是谓重亡津液,得非肺痈乎。不信,仍服前药,翌日,果吐脓。脉数左三右寸为甚,始信。用桔梗汤一剂,脓数顿止,再剂全止,面色顿白,仍以忧惶。薛曰:此症面白脉涩,不治自愈。(白,肺色也,涩,肺脉也。色脉得,今故愈。)又用前药一剂、佐以六味丸治之而愈。
       儒者张克明咳嗽,用二陈、芩、连、枳壳,胸满气喘,侵晨吐痰,加苏子、杏仁,口出痰涎,口干作渴。薛曰:侵晨吐痰,脾虚不能消化饮食,胸满气喘,脾虚不能生肺金,涎沫自出,脾虚不能收摄,口干作渴,脾虚不能生津液。遂用六君加炮姜、肉果,温补脾胃,更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而愈。
       上舍史瞻之,每至春咳嗽,用参苏饮,加芩、连、桑、杏乃愈。一日复发,用前药益甚,加喉喑,(少阴之脉循喉咙。)就治,左尺洪数而中无力。薛曰:此肾经阴火,刑克肺金,当滋化源。遂以六味丸料加麦冬、五味、炒山栀,及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男子夏月咳嗽吐痰,用胃火药不应,薛以为火乘肺金,用麦门冬汤而愈。后因劳役复嗽,用补中益气加桔梗、山栀、片芩、麦冬、五味而愈。但口干体倦,小便赤涩,日用生脉散而愈。
       韩飞霞旅寓北方,夏秋久雨,天行咳嗽头痛,用益元散、葱姜汤调服,应手取效。日发数十斤。此盖甲己土运湿令,痰壅肺气上窍,但泻膀胱下窍而已,不在咳嗽例也。
       江篁南治一少年患咳嗽,潮热,诊之曰:病得之好内,饮以四物,减芎,加麦冬、紫菀菀、阿胶、地骨皮,嗽热良已。既而不谨,复作,他医以寒凉之剂投之,胸痞满,食减下泄。江以甘温助其中气,病旋已。所以知病得之好内者,切其脉,芤而快,真阴损,热内生也,后缓而弱,脾重伤于苦寒也。
       江应宿奉叔父方伯之滇南,抵任月余,叔父患痰嗽气喘,不能伏枕,腰痛,大便秘,小溲淋沥,胸膈痞闷,呕吐清水,召官医十余曹,治之罔效。素有痰火哮喘病,每遇天寒,或饮食起居失宜,即举发,动经旬余,不药亦愈。本欲不服药,则痞闷,二便胀急难当,命宿诊之。六脉缓弱无力,右为甚。(缓为脾脉,虚而协湿,故宜利小便而投四苓、二陈。)即告之曰:叔父非往昔痰火,此属内伤。盖因科场选士,劳倦伤脾,兼以长途雨露受湿,湿伤脾,脾气虚,则肺金失养,清浊相干,阴阳反作。经曰:浊气在上,则生胀,故痞满而呕清水,宜分利阴阳,(不得专执升清之说。)渗湿利水,(因喘而痞,宜利小便。)进四苓散加陈皮、半夏、竹茹,一剂而大小便通利,呕水亦止,是夜伏枕安卧。次早换六君子加当归、阿胶、牛膝、麦冬、五味,诸症悉除。但觉倦怠,时吐稠浊痰一二口,(痰滞肺上窍,宜泻下窍膀胱。)再单用六君倍加参、术,少佐贝母、升麻、麦冬、五味,补脾土调理。叔父笑曰:汝十年之后,当以医显,吾几违首邱之愿。遂上疏弃官而归。途中日进前药一服,共服参斤余,抵家,平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