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溯金融:珍稀野生鸟类 第一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7:43
 
   珍稀野生鸟类  第一辑
       太阳鸟 雀形目太阳鸟科的太阳鸟属鸟类的通称。体型纤细,体长79~203毫米;嘴细长而下弯,嘴缘先端具细小的锯齿;舌呈管状,尖端分叉;尾呈楔形,雄鸟中央尾羽特别延长。世界共有14种,分布于亚洲南部、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中国有6种雀形目(Passeriformes)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约95种鸣禽的统通。繁殖期雄鸟羽毛鲜豔,体长9~15公分(3.5~6吋),主要靠花蜜为食。与蜂鸟不同,不是在飞翔中取食,而是停歇在花梗上进食。该鸟在非洲数量极多,向东分布到太平洋岛屿。分布最广的非洲种是灿烂太阳鸟(Cinnyris coccinigaster),头紫色,背绿色,翅和尾为黑色。捕蛛鸟属(Arachnothera)羽色不鲜豔,嘴长,尾短,见於东南亚。 太阳鸟属雀形目,太阳鸟科,是95种颜色漂亮的小鸟,全身闪烁着紫、红、金黄等色彩。太阳鸟原产于非洲、南亚、东印度和澳大利亚,外表和习性都有点像蜂鸟。它们的喙弯曲,是真正的鸣禽。身长大约9~15厘米,主要食花蜜,有的也吃昆虫。太阳鸟食花蜜的时候,喜欢停留在花上吃,不像蜂雀那样飞来飞去。             翠鸟(Alcedo;kingfishers)佛法僧目翠鸟科的1属。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中国的翠鸟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常见,分布也广。翠鸟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或岩石上,伺机捕食鱼虾等,因而又有鱼虎、鱼狗之称。            红眉松雀 叫声包括轻柔的trip或trillip,似山雀的唧叫,飞行时发出沙哑的chaaannn声。鸣声无描述且罕有。常见留鸟于海拔3600~4650米,指名亚种于喜马拉雅山脉及新疆南部;waltoni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argyrophrys于西藏东北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四川、陕西及云南西北部;davidianus于内蒙古东南部、陕西北部、河北及北京。




 
      黑枕黄鹂(学名:Oriolus chinensis)为中型雀类。嘴与头等长,较为粗壮,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缘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嘴须细短;鼻孔裸出,上盖以薄膜。翅尖长,具10枚初级飞羽,第1枚长于第2枚之半;尾短圆,尾羽12枚。跗蹠短而弱,适于树栖,前缘具盾状鳞,爪细而钩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较暗淡。幼鸟具纵纹。体色艳丽。主食昆虫,也吃果实和种子。树栖鸟,极少在地面活动,喜集群,常成对在树丛中穿梭。叫声悦耳。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
           蓝额红尾鸲 雄鸟头顶至上背及喉、上胸蓝黑色,额蓝色,翼暗褐,中央尾羽黑色,其余尾羽栗棕色,羽端黑色,腰、尾上覆羽及下体余部栗棕色。雌鸟上体棕褐色,翼、腰、尾羽似雄鸟而略淡,下体浅棕褐色。 栖息于较干旱的平原至同地的草坡灌丛或村庄附近的树丛中,取食昆虫,兼食野果,停栖时尾羽不停上下摆动。每个见过它的人都会被它华丽的颜色迷倒、也是红尾鸲属比较有代表的品种。鹟科鸟都会发出警告声。蓝额红尾鸲的警告声很特别,饲养以后你就会明白特别到什么地方了。也是很好饲养的一种鸟。饲料玉米面、绿豆面、黄豆面、1斤加15个鸡蛋黄蒸熟、平时喂点虫子、就能把这种鸟喂的很好。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鸟的尾巴如果掉了很难生长。羽毛也特别脆弱。很容易折断。不保持湿度羽毛会失去光泽。不会呈现艳丽的蓝色。此鸟的叫声一般。属于节奏感比较强的内种、如果追求养子饲养价值还是有的。当然鸲的标志就是动尾巴。它当然也不列外。而且个头也不小。不下底。所以饲养尽量要用高笼。水浴最好不间断、如果鸟受到惊吓会不下水、所以用水盒比较理想。并且很容易盘熟。在红尾鸲里它可算是个大家伙了。           

    北红尾鸲(俗名:灰顶茶鸲、红尾溜),属于鹟科鸫亚科红尾鸲属,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翼黑褐色,翼上有白斑,头顶、枕部暗灰色,身体余部棕色,中央尾羽黑褐。雌鸟除棕色尾羽及白色翼斑外,其余部分灰褐色。嗜食昆虫,均为害虫,除极少是益虫。 

          赤红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红十字鸟、朱红山椒鸟。 分布于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以及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俗称鸣鸡、乌精。主要特点是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蓝紫色,各羽先端具亮紫色的滴状斑,嘴、脚为黑色。此鸟远观呈黑色,近看为紫色,栖息于多石的山间溪流的岩石上,往往成对活动,常在灌木丛中互相追逐,边飞边鸣,声音宏亮短促犹如钢琴声。
             塔尾树鹊,体小(30厘米)的黑色树鹊。具独特的塔形棘尾,头粗大呈黑色,体羽深灰嘴厚重而下弯。 发出一系列不寻常的似汽车喇叭及发动机的响声和哨音。 分布于泰国西南部、老挝中部、越南及海南岛。常见于印度支那的森林,在中国仅于海南岛有分布(nigra),现已数量稀少。此为单型种类,在中国仅限于海南岛。 成对或结小群活动,在树冠间来回往返,以昆虫及某些果实为食。飞行扑翼显笨拙。             寿带鸟,也有人叫"紫带小"、"老白带子",英文名Terpsiphone paradisi,雀形目,鸦科,寿带属。该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野生鸟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包括蝇类、天蛾、蝗虫、螽斯、金龟、金花虫和松毛虫等,这些都是严重为害农林的昆虫,所以,寿带鸟是非常有益的鸟类。 
            红头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oncinnus)属小型鸟类,体长9.5-11cm。头顶栗红色,背蓝灰色,尾长呈凸状,外侧尾羽具楔形白斑。颏、喉白色、喉中部具黑色块斑,胸、腹白色或淡棕黄色,胸腹白色者具栗色胸带和两胁栗色。是一种山林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种群数量较丰富,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很有意义。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黄腹山雀全长约10cm。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背蓝灰色。飞羽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体腹面黄色。雌鸟额、头顶、眼先和背灰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下体淡黄沾绿色。栖息于海拔500~2000m的山地,常结群活动,于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或穿梭于灌丛间,有时与大山雀混群,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4月开始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5~7枚,卵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
         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至后颈辉黑色,眼先、眼下脸颊至耳羽和颈侧前部白色,颈侧后部淡棕色。、肩、腰和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尾羽暗褐色,外翈羽缘棕色,两翅覆羽同背,飞羽 暗褐色,除第一、二枚飞羽外,其余飞羽外翈羽缘橄榄褐色。颏、喉和上胸黑色,下胸、腹至尾下覆羽棕栗色或栗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淡棕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暗淡无光,不及成鸟辉亮。颊部白斑带黄。虹膜蓝色,嘴黑色,脚铅黑色。                        赤腹山雀(学名:Parus varius castaneoventris)是雀形目、山雀科的鸟类,又名“杂色山雀台湾亚种”。全长约12cm,额、眼先、耳羽至颈侧乳黄色,头顶至后颈黑色,后头中央有一白斑,腹纯为栗色。分布于中国台湾。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阔叶林,在林冠层取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贮藏坚果的习性。                  绿绣眼又名:绿绣眼、青笛仔、青丝仔、暗绿绣眼鸟。 分布在非洲、亚洲、澳洲。在台湾分布为两个亚种,分布于兰 屿及绿岛的为巴丹绿绣眼。台湾的绿绣眼栖息在平地至低海拔之树林地带,为台湾普遍的留鸟。成鸟全长约10至11公分,站立肩高约3至4公分。黑色细而尖的嘴队约1.3公分。眼先为黑色,眼睛围绕著宽约0.1公分的白色眼圈羽。背羽为黄绿色,额、腮、喉下及尾下羽鹅黄色 (兰屿的绿绣眼其眼前、前额、腮下为鲜黄色。) 雄鸟体型较瘦长,年长的上胸至腹污有黄色纵块。雄鸟「啾啾」 的鸣唱清亮宛转。鼓喉张嘴,一口气可大达30音。雌鸟的叫声则单调平板。 繁殖期夫妻共同筑巢於树梢。鸟巢如小杯状。非繁殖期过著群体生活,团队成员以家族为中心,经呼朋引伴, 少则七、八只,多则五十只以上。流动性颇大。由一雄性「老大」带队,常听其以宏亮的鸣声指挥调度。啄果,习惯倒悬轻巧的身躯啄食昆虫、果子。                  冠羽画眉形态特征:身长12~13公分,翼长约6公分;雌雄羽色相同,头顶上有高耸的暗褐色冠羽,冠羽下方为灰白色,外加两撇小八字胡。背部为橄灰色,腹面为黄白色。初、次级飞羽为暗褐色,脸部灰白略带黄色。颈侧有一弧形线斑与过眼线、颚线相连。胸以下略带黄色,尾下覆羽杂有栗褐色羽毛。嘴为黑色,脚为黄褐色。   生态习性:鸣声婉转宏亮悦耳,极为活泼、嘈杂,乍听下好像唱着「to meet you」。 常成群活动于树冠,啄食昆虫果实。也以花蜜花粉为食,花期时可见其倒挂在枝头吸食花蜜。常成群于森林中层或灌丛活动,不惧人,会和山雀、其它小型画眉混群,群聚性强。有三、四对集体使用一个鸟巢产卵的特殊习性,孵蛋及抚育幼鸟由各亲鸟间相互轮流担任。冬季与白耳画眉一样会降迁至低海拔山区避寒。 为台湾特有种,是中、低海拔山区普遍的留鸟。足迹遍布海拔700~3300公尺之间,分布广。                白耳画眉身长 24 公分,翼长 10 ~ 11 公分。雌雄羽色相同,头上蓝黑色而有光泽,後颈至背、喉至上胸皆为灰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橙褐色;尾羽略长,黑褐色;翼黑色而有光泽。初级飞羽基部灰白色,过眼线白色,甚长,延伸至耳羽、後头侧甚为醒目。下胸至尾下覆羽栗褐色,下胸略带灰黑色。嘴黑色,脚肉色。 栖息于山区海拔 1,000 ~ 2,400 公尺之阔叶林和针、阔混合林中,常成小群在树林中、上层活动。食性宽广,花密、果实、种子、昆虫等它都吃。为台湾特有种鸟类,普遍分布于为台湾中海拔山区。             黃腹琉璃以其頭部及背羽呈金屬光澤之紫藍色而有「琉璃」的稱號,不過母鳥卻是樸素的黃褐色系,為仙鶲屬的台灣留鳥,本種雄鳥前頸棕黃部分會有部分突入紫藍色區域,是和其他種的重要辨別項目之一,在台灣通常出現在中海拔山區,平時不易見,在山桐子成熟時則可見其熱烈取食,但還是以昆蟲為主食,雖然獵捕飛蟲後不見得會回到原棲點(鶲科普遍的行為特徵)但也有不太移動大範圍的傾向。學名:Niltava vivida,也有人合併國外亞種通稱「棕腹藍仙鶲」。
                   淡黄腰柳莺体型略小(10厘米)的偏绿色柳莺。具白色的长眉纹及顶纹、浅色的腰、两道偏黄色的翼斑和白色的三级飞羽羽端。有时耳羽上有浅色点斑。与黄腰柳莺的区别在上体为多灰绿的橄榄色,头脸部黄色斑纹不明显,眼前少黄色眉纹,下体多灰而少白色,体型略大且翼上图纹不同。与四川柳莺的区别详见四川柳莺的描述。鸣声为拖长而尖细的嘟声接一连串快速同音调的敲击声tsirrrrrrrrrrr-tsi-tsi-tsi-tsi-tsi-tsi-tsi,每几秒重复一次。与黄腰柳莺的叫声区别甚大。             白斑翅拟蜡嘴雀,体大23厘米左右,于新疆西部(天山、喀什),西藏南部、东南部及东部,四川,云南西北部,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方性常见于海拔2800~4600米沿林线的冷杉、松树及矮小桧树之上。               黑枕蓝鹟身长约14公分,全身为亮丽的蓝色,下腹部为白色。雌雄体色有些许差异。雌鸟头至颈部、背部、上胸为蓝色,腹部以下灰白色,上嘴基部内侧为黑色,后脑杓有一块黑色圆斑,喉部有一深黑色横带,仿佛戴着枕头到处跑,故得名。雌鸟体色较淡,背部大致为灰褐色,后脑杓没有黑枕,喉部也没有黑带,翼及尾羽略带蓝色,头颈至胸为灰蓝色。 鸣声为一连串轻快上扬的哨音,鸣声嘹喨。与其它鹟科鸟类一样,是纯食虫性鸟类,为空中定点捕食昆虫好手。雄鸟颈部的黑色横带为其特征,羽色宝蓝艳丽且娇小可爱,为森林里的蓝色精灵。春末至仲夏为繁殖旺季,领域性强。但其脚细小软弱,栖息时常呈蹲坐姿态。喜于浓密枝丫间活动,生性活泼好动、动作敏捷,常单独或成对出现于林木中追逐嬉戏,或于溪流中戏水。                 红嘴蓝鹊全身长约65厘米,上身蓝色,头黑色,嘴红色,尾十分长,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及印度支那均有分布。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指名亚种为留鸟于中国中部、西南、华南、东南和海南岛;alticola于云南西北部及西部;brevivexilla从甘肃南部及宁夏南部至山西、河北、内蒙古东南部及辽宁西部。性喧闹,结小群活动。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和动物尸体为食,常在地面取食。主动围攻猛禽。               红嘴相思鸟(学名:Leiothrix lutea)小型鸟类,体长13-16cm。嘴赤红色,上体暗灰绿色、眼先、眼周淡黄色,耳羽浅灰色或橄榄灰色。两翅具黄色和红色翅斑,尾叉状、黑色,颏、喉黄色,胸橙黄色。特征极为明显,野外不难识别。红嘴相思鸟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该鸟羽色艳丽、鸣声婉转动听,是世界各地著名的笼养观赏鸟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口鸟类。每年除大量捕捉供各动物园和个人饲养观赏外,还出口境外,致使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应控制捕猎,注意保护资源。
              银耳相思鸟亦作silver-eared mesia或silver-ear。雀形目(Passeriformes)画眉科(Timaliidae)的鸣禽,学名为Leiothrix argentauris。分布在从巴基斯坦到印度支那半岛一带的灌木和次生丛林中。体长15公分(6吋),背部为橄榄色,腹部为黄色,生有黑色羽冠和银色耳斑,尾稍带深红色。6~30 只为一群,活跃於森林的灌丛及林冠部,寻找浆果,或在树叶下觅食昆虫。巢环形,产卵4枚。银耳相思鸟发悦耳的笛声般的鸣啭声,有时饲为笼鸟。 全长约16cm。雄鸟头黑色,耳羽银灰。上体余部及尾橄榄绿色,翼上具朱红色翼斑。喉、胸橙红。腹部灰色。尾上覆羽与覆羽朱红色。雌鸟与雄鸟体色类似,但尾上覆羽橄榄绿色,尾下覆羽黄色。 栖息于平原及海拔1000m左右的丘陵,成群活动于常绿阔叶林、灌丛和竹丛间。不善远飞,常在枝条间穿梭跳跃,有时与画眉科其他种类混恬。在树丛下尾或林下的地面上觅食昆虫和植物种子、果实。                梅花雀(学名:Estrildidae,英文名称:Waxbills)是梅花雀科鸟类的统称,共有28属134种,体型小,嘴圆锥形而常有鲜明的色彩。有些种类羽色极其华丽。包括梅花雀、文鸟、鹦雀、草雀、禾雀、火雀等。中国有3属5种,虽然原产种不多,但由于作为笼养观赏鸟而引入,可见到数十种,有些种类甚至逃逸而在当地形成野生种群。第一枚初级飞羽纤小;嘴锥形;脚细弱。常在地面集群觅食,主要以种子为食,兼食昆虫。所有品种的梅花雀都会建造较大的半圆形鸟巢,每次可产5至10枚白色鸟蛋。分布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带地区。        蓝喉蜂虎 Blue-throated Bee-eater ,学名Merops viridis,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等体型(28厘米,包括延长的中央尾羽)的偏蓝色蜂虎。成鸟:头顶及上背巧克力色,过眼线黑色,翼蓝绿色,腰及长尾浅蓝,下体浅绿,以蓝喉为特征。亚成鸟 尾羽无延长,头及上背绿色。 虹膜-红色或褐色;嘴-黑色;脚-灰色或褐色。 飞行时发出kerik?kerik?kerik的快速颤音。 亚种为夏季繁殖于中国湖北及长江以南的不常见鸟。在海南岛为留鸟。 喜近海低洼处的开阔原野及林地。繁殖期群鸟聚于多沙地带。较蓝喉蜂虎少飞行或滑翔,宁呆在栖木上等待过往昆虫。偶从水面或地面拾食昆虫。                    珍珠鸟是“金山珍珠”的别名,又叫“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属雀形目,文鸟科,原产于澳洲东部,现已培育成人们喜爱的笼养种类,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驰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鸟。金山珍珠雀体长约10厘米,雄鸟头顶青灰色,眼前方灰白色,眼后下方有棕红色圆形大斑,上体大部羽毛棕灰色;翅羽黑褐色,肋部棕红色并有白色珍珠样点斑;尾羽黑色并有较规整的白色横纹,尾端呈圆铲形;喉及颈侧淡灰色,并有黑色横纹,胸腹部土灰色。嘴壳朱红色,足趾肉红色,雌鸟羽色暗淡,头、面颊、喉均呈青灰色;眼下方具有黑色纵纹;上体羽色为淡灰褐色;胸腹皆为淡灰色;嘴壳红色略淡于雄鸟,足趾红色也淡于雄鸟。              五色鸟为体型壮硕之鸟类,除了绿色身体外,头颈间有黄、蓝、红、黑、绿等色彩,故名为五色鸟。眼部画有一道黑粗的眉,依照全身比例来看,头部显得较大,嘴粗厚且短,上嘴略长于下嘴,嘴须发达。尾部及羽翼略为短小,不善飞行。羽色翠绿艳丽,除头颈的五色彩妆,全身翠绿,在绿叶丛中为极佳保护色。               七彩文鸟,是一种原产在澳大利亚的美丽鸟类,它有五颜六色的羽毛,尾有两个长长的分叉,就象燕子一样,在原产地已经很少再能看到他们了,由于人类的惊扰他们的野生栖息地已经越来越少了,野生的种类已经被列为保育种类了,这种鸟就是七彩文鸟,属于文鸟科,就象我们常见的珍珠鸟一样的那个科属的,体形界于黄雀与麻雀之间,以谷类为食,人工饲养早已经成功了,现在饲养的七彩文鸟分成好几个品系,一般的大陆上的品种主要有绿身粉胸黄头型和绿身粉胸红头型或者黑头型,黑头的一般为母鸟。
              戴胜是佛法僧目戴胜科戴胜属的1种 。又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鸡冠鸟,臭姑鸪。广布于欧、亚、非三洲。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东北地区台湾、海南等省,西藏自治区都有分布。在长江以北为夏候鸟和旅鸟,在长江以南为留鸟。另指神话人物别称。常见留鸟候鸟。在中国绝大部地区有分布,高可至海拔3000米。指名亚种为候鸟,可能繁殖于新疆西部;longirostris为云南南部、广西及海南岛的留鸟;saturata繁殖于中国其余地区及新疆南部,北方鸟冬季南下至长江以南越冬,偶见于台湾。不会错识的中等体型(30厘米)、色彩鲜明的鸟类。具长而尖黑的耸立型粉棕色丝状冠羽 。头、上背、肩及下体粉棕,两翼及尾具黑白相间的条纹。嘴长且下弯。指名亚种冠羽黑色,羽尖下具次端白色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低柔的单音调hoop-hoop hoop,同时作上下点头的演示。繁殖季节雄鸟偶有银铃般悦耳叫声。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和候鸟。在中国绝大部地区有分布,高可至海拔3000米。指名亚种为候鸟,可能繁殖于新疆西部;longirostris为云南南部、广西及海南岛的留鸟;saturata繁殖于中国其余地区及新疆南部,北方鸟冬季南下至长江以南越冬,偶见于台湾。 习性: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 头顶有醒目的羽冠,平时褶叠倒伏不显,直竖时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随同鸣叫时起时伏。嘴细长往下弯曲。全身羽毛淡棕色;羽冠顶端黑色;翼羽上有4~5条白色横纹;尾羽黑色中部有一。 戴胜是当地的冬候鸟,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比较常见。栖息在开阔的田园、园林、郊野的树干上,有时也长时间伫立在农舍房顶或墙头。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见到聚集成群的戴胜。平时都在地面寻食,用弯长的鸟喙插进土里翻掘出啄食昆虫、蚯蚓、螺类等。一旦受惊,立即飞向附近的高处。性情较为驯善,不太怕人。翱翔飞行的姿态很象一只展翅的花蝴蝶,一起一伏呈波浪式前进,边飞边鸣,叫声“呼-呼-呼”,十分奇特,也颇具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