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网女双决赛:感触中国传统文化之十六 —— 历史与文化感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21:28
',1)">',2)">
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的源头,也是中国家天下的源头,家天下又是封建制度的源头。禅让不是自古就有,世袭倒是自古有之!皇帝之前不可考,但黄帝是传给他孙子高阳的,为颛顼帝。高阳传给了他的族子高辛,为帝喾。高辛传给他的儿子放勋,为尧帝。从尧开始,实行了新的制度——禅让。尧堪称圣人,把帝位让给了大舜,舜又让给了禹。但是两次禅让之后,真正的禅让制的历史也终告结束。为什么呢?古人不可苛求,不可能希望从尧舜禹一直禅让下去,原始共产主义从生产力的发展来讲,它比奴隶社会还要落后。尧舜之际,所谓的中国仅是一个天子之国,王城而已。规模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只能算是一个大部落。禹与其前任舜有所不同,舜以孝道得天下,禹以大功得天下。大禹治水成功后获得的声誉以及国土的增长都是尧舜两任首领不可比拟的。那么说,经济比以前大幅度增长了,物质的需求与进步也促成了个人私欲的增长!于是家天下便顺理成章的开始了。中国是承认既成事实的国家,只要已经被公认是事实了,也就没有人再去讨论它是否合理,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中国夏、商、周三个朝代文化的演变:夏尚忠,殷尚质(鬼),周尚文。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偏重的意思,夏的文化偏重于忠诚、朴实。夏禹时代开始建立一个大的农业国家,一切都是质直的、朴素的。到了殷朝的时候,人还是很老实,但是宗教色采比较浓厚。殷商的文化仍是重质朴,但是宗教观念很强。周代文化呢?我们文化整体的建立、完成在周代,因为周尚文。但是周朝的文化,仍是根据夏商文化损益而成,是文化传统的总汇。我们今天讲孔孟思想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周朝能统治天下长达八百年,真不简单,历史上写他祖德深厚——所谓祖德,不是迷信,而是说他祖先开始,历代培养历史的根基。
要培养历史的根基,是不容易的。我们再看秦始皇统一天下,他也是祖宗好几代培养下来的。不过秦国走的路子,比不上周朝。周代一开始就走道德的路子;秦国的祖先一开始就以法治为基础;周以道德为基础,就是德治、礼治。在教育文化这一方面,秦的法治也培养了好几代,两三百年以后,才有秦始皇这个结果。周代的祖先,到周文王不是结果,到周武王统一天下才是结果。讲到周代的祖先就要提到泰伯!泰伯是个什么人呢?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周武王的大伯公。周文王的祖父为大王。
姬周家族的来源,根据历史的资料,始于公元前二三五七年的时代,但我们并不是在研究远古史,姑不具论。现代所要取用的,是从商朝殷纣以后,有关周文王以及武王的兴起,建立了周室王朝约八百年的封建和中途的共和政权,奠定中国文化历史的传统根基,而且为孔子所赞扬为“郁郁乎文哉”周朝上辈的“家世”。
它的兴起时代,约在公元前一三二零年(同期,摩西率希伯来人出埃及,登西奈山受十诫,为犹太教的开始)。乃至从公元前一二五零年之间,希伯来人征服巴勒斯坦故土,腓尼基人开始殖民时代,恰是周室王朝上辈,历史上的著名贤王“古公亶父”与季历(即周文王之父)先后同是百余年之间的事。直到公元前一一二三年间的周室王朝兴起的历史故事,这些都是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但我们只用一小片段来说明重点。
周室是尧、舜时代,为人民发展农业最有功的后稷的后代。到了夏朝末代政治衰败,不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后稷之子不窋失去了公职,就避世避地到了当时所谓文化非常落后的戎、狄之间,就是现代的甘肃弘化县一带。到了不窋的孙子公刘手里,他虽然在当时那文化落后的地方,仍然重新振兴祖传农业发展的精神,如记载所说:“备耕种,行地宜,”普及到了渭水之南,“取材用(开发农林经济),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再传八九代以后,到了古公亶父手里,也就是殷朝开始没落的前期。因他重兴祖先公刘的农业发展政策,所谓“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人民都拥戴他)”。但是,那时西北文化落后的戎、狄少数民族“薰育”,却来侵占攻打他的地盘,“欲得财物”。给了他以后,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
有民立君(有了人民群众,拥立一个君主),将以利之(那是因为这个君主,可以为人民谋福利)。今戎狄所为攻战(现在戎狄想来侵略我们的目的),以我地与民(是因为我们有了土地和人民群众)。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人民群众在我这里,和在他那里,只要生活得好,那有什么关系呢)?民欲以我故战(现在人民大众,想为了我的关系,愿意战斗),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战争是要死人的,为拥护我而战,那是为我而杀了别人的父兄子弟,然后,又自做大家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做这种事)。
因此,古公亶父就悄悄地与近亲私属一群人,学他的远祖不窋一样,避地去了现代的陕西,重新定居在梁山西南的岐山之下。但被原来所有的人民群众知道了,大家就扶老携幼,离开戎狄而追到岐山来,照旧跟着他.而且附近的邻国,也久仰古公的仁义贤名,都来归附于他。因此,他只好开始传播文化,改革了戎狄的陋习和旧俗,建设城郭和屋室,划分地区,分配给人民群众来居住。同时又建立官制与职责,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初步规模,所以历史称他是周朝的“大王”。
大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为泰伯,次子名虞仲,第三子名季历。季历的长子就是周文王,名姬昌。大王当时看到殷商已经快完了,政治太糟糕了,有意革命。照中国古代的规矩,大王一定是传位给长子泰伯。大王就告诉泰伯好好努力,将来可以把殷商腐败的政治推翻。但是泰伯依照传统的观念,认为殷商的政治尽管败坏,而周终归是殷商的诸侯,不应该去推翻它。对于他父亲大王这个思想,在家族中为孝道,不能不听你亲的话;为天下的公道,则碍难听父亲的话;处于两难之间。泰伯于思想、见解、学问、道德,没有不好的地方,却难于接受大王的想法。
大王看到第三个儿子季历的长子——就是周文王,认为他将来会有办法,将来可以统一中国。所以大王认为,泰伯既然这样清高——他当然不能说大儿子不对,泰伯是对的,他也欣赏大儿子——只好将位子传给三子季历。古代宗法社会,有长兄在,传位给小儿子是不可以的。泰伯处在这种左右为难的状况中,知道了父亲的意思以后,于是自己逃掉了,不愿当帝王。所以后来大王传位给季历,季历死了传给周文王。一代一代都是道德的政治。后来周文王受冤枉坐牢,他并没有起来革命。到了武王的时候,才和姜太公起来革命,推翻殷商。
这样几代下来,数百年间,周朝的德政已深入人心。我们古代就讲立德立功,后来佛教引用,称为功德,是功与德联合起来用。一个道德行为,使全国的人都受到恩惠——政治上的恩惠、公的恩惠、私的恩惠、加上对社会的功劳,合起来为功德。周朝就做到了这一步。但是泰伯归隐了,逃到南方,就是后来的江苏。在古代,这些地方都是蛮荒之地,没有开发、没有文化。所以他一逃就逃到这最野蛮的地方。后来他的子孙落籍了,就是在南方的吴国。
春秋战国时吴国,就是他的后代。最初是武王统一天下以后,才把泰伯这一支宗族清理出来,封为吴国。在周武王没有封他以前,泰伯连王侯都不当。以现代的话来说,为了正义,为了信仰,帝王可以不当,人格不能有损,真理的思想不能动摇,因此走掉。我们有时说“连皇帝都不想当!”那是吹牛,没有机会而已。给你当也当不好,除非在电影上、电视上,演戏当当还可以,真给你上去,不把你吓昏了,就被你弄坏了,那不行的。泰伯是真的有帝王可做而不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孔子思想中最推崇这种人,并不把功名富贵放在第一位;把真理、道德放在第一位。穷死饿死,那是另外的问题,并不在乎。所以孔子最尊重的人是泰伯、伯夷、叔齐等人。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一个小序曲就是伯夷、叔齐兄弟两人跩马谏武王!周朝只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最初是由周朝的祖先大王由邠地乔迁而至商朝的领地。由于周朝的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大概是在充分的均贫基础上渐渐走向小康,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繁荣昌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贫富不均、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后来望风而至的人民越来越多,终于打破了诸侯国的均衡状态,呈现一边倒的局面,当然商朝的灭亡主要上仍然是自己的问题。
纣王在历史上还是一个相当有理想作为的君主,非常聪明强悍的一个人。呵呵,精力实在过分,一不小心走向了极端。我们不分析商纣的灭亡,至少在纣王囚禁文王的时候并没有将他杀死,最后甚至放虎归山,可见他仍然有着和项羽一样的厚道!历史是公允的,虽然如孟子所讲纣王是个独夫,但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毕竟还是牵着武王的马苦苦哀谏。其实孟子已然是战国的历史,孟子虽然是子思的学生,打着孔子正宗的旗号,他的思想还是和孔子时期有了不一样的变化。我们知道孔子这个人最欣赏周公和伯夷叔齐。前者不避嫌疑辅佐周成王,冒着取而代之的大不韪,励精图治,最后用刚正的行为还自己以清白!令人肃然起敬。伯夷叔齐当然更有先见之明,已经看到武王的虎视眈眈的取而代之!请注意,武王是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子出发的,他将要攻打的是天子!
我们讲古代对于天子之尊看得如同泰山一样的崇高,谁都不敢轻易的取而代之。第一就是君臣之道,所谓君正臣贤。历史上更多的是君王无道而臣子仍然尽忠职守,很少有君主贤明而大臣在旁虎视眈眈、觊觎不良企图的事情。当然一般是君王不贤,所以大臣取而代之了。武王就是开了一个历史的先河!第二点就是看你有没有当君主的实力和条件。武王都有!但伯夷叔齐还是出来劝说:“你不要来了,你会成为千古的罪人!一旦你开了这个头,以后的风气全变了。我们历史的礼义和厚道就荡然无存了!”武王已然是箭在弦上,虽然嘴里说着只是诛杀纣王一个人而已,不过最后还是建立了周朝,将商朝掀下了历史舞台。呵呵,当然周朝还是重蹈覆辙,以后的历史就开始不断上演这一幕取而代之的大戏!
孟子已然认为纣王是独夫,也就是孤家寡人!后来所有的皇帝都自称寡人,就是警惕自己之意。孔子当然是拥护周公的厚道和伯夷叔齐的礼义了!其对武王的行为的不耻自不待言。你杀了君王已然不忠之极,他是个暴君也就罢了!你何必取而代之!这个就值得疑问了!纣王还有儿子啊!人家周公是怎么做的啊!你不要认为姬旦和成王都是周朝人,还是至亲。须知历史上兄弟相残的事大有人在!我们熟知的太宗就有玄武门之变!这是太宗未作天子之时的故事。明朝的朱棣看到老爹把天下传给侄子,竟然从北京打到了南京。至今建文帝的下落还是千古之谜!在权利和地位的诱惑下,我们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曹丕和王莽还说天子禅位呢!一派鬼话!哪个甘心把皇帝之位心甘情愿的拱手让出?嘿!你还别说!伯夷叔齐就做到了!所以孔子心悦诚服、赞叹有加!我们说春秋这个时代的意思就是说好坏均等,既有春秋五霸,记住只是'五霸’,不是'五贤’!中国历史上文字的一字之差就足以给人盖棺定论了!
我们这个历史文化很妙啊,中国历史文化特殊的地方,有个名称叫“谥法”,一个人这一生做人对不对,死后公拟的谥号叫做“谥法”。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连皇帝都逃不出谥法的褒贬。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精神,现在不保留了。中国古代做皇帝、做官的最怕这个谥法,怕他死后留下万世的骂名,甚至连累子孙抬不起头。因为这个谥法,也就是死后的一字之定评;它永远都没有办法可以改变。皇帝死了就由大臣集议,或史官做评语,像汉朝的文帝、武帝,称谓“文”“武”,都是谥法给他们的谥号。“哀帝”就惨了,很悲哀;汉朝最后一个皇帝谥号“献帝”,他亡掉了汉朝,也含有把天下献出去了的意思。这是曹操给谥的。哀帝献帝当然不是这样解释,但是也可以这样说。汉朝的“灵帝”,战国时卫国的“卫灵公”,谥一个“灵”字,有点神经兮兮的。宋朝的“神宋”,谥号用神经的神,他有点神里神气的。像历史上的周文王、汉文帝、唐文宗,谥号能够得上一个“文”字,是很不容易的。根据谥法解的记载,称文的有下面几种:一、经天纬地,二、道德博闻,三、勤学好问,四、慈惠爱民,五、民惠礼,六、赐民爵位。如明朝的王阳明谥号“文成”,清朝的曾国藩的谥号“文正”,那都是最难得的。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纵横十万里国土,虽然有几亿的人口,其中却数不出来几个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这是中国文化中谥法的谨严,所以中国人做官也好,做事也好,他的精神目标,也要对后代负责;不但对这一辈子要负责任,对后世仍旧要负责任。因为谁都没有办法逃避历史的公平,对了就对了,不对就是不对。所以中国人说,作人做事要有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中国历史上讲'谥法’,就是个盖棺定论的称号!所有的帝王将相都逃不过历史的审判!如果没有谥法约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谋朝篡位、血腥杀戮!
秦纪太短,等于是战国时代的余波,但是讨论到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我们却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极端,一个是嬴政的功绩,也就是他吞并六国后统一文字与度量衡所带给我们后世的深远意义。研究历史就不得不面对秦始皇肃然起敬,好似嬴政已经高瞻远瞩的看到了未来历史的文化走向而果断采取了这一极具革命性的伟大创见!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感谢秦始皇!看看今天印度的历史与文化就知道了!印度和中国一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但是我们也同时发现这一个国家竟然没有关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献记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印度从来没有统一过自己国家的文字,反而对于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反观中国,儒家、道家佛家虽然在历朝历代都曾或多或少的影响过历史的发展,但是中国一直是个封建集权的国家体制,只是让宗教服务于政治,而非受其干涉与摆布。如今印度的种姓制仍然延续保留了下来,婆罗门教是最上等的种姓,代表了祭司和宗教的权威。秦始皇开创继承下来的书同文、车同轨对于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秦朝的短命,它仍然是毁灭在自己革命的手里。生硬的改变一种制度与习惯并非都能起到好的功效。从封建的诸侯制一下子迈进了历史的新纪元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好像在2000年以前的中国来得过于仓促和不合时宜。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极具威力的潜规则——“民曰不便”,老百姓不习惯,或曰文化基础跟不上历史的发展步伐,再加上秦朝的法治过于残暴,社会基础在连年的征战中尤为显得薄弱以至不够稳固!有文献记载当项羽纠集一干革命分子倒戈起义的时候,秦朝的主力大军正在与匈奴激战。于是秦朝在二世的手里轻易的就政权瓦解了!这是说文化的功绩与罪过!于后世讲是功,于秦朝讲是罪了!
虽然司马子长将楚霸王写进了帝王本纪,我们还是看到项羽在性格上和刘邦的差异!当初两个人在年轻时同时看到秦王嬴政御驾出巡、威风八面的排场,刘邦感叹道:“大好男儿理当如此!”项羽则骄横跋扈地叫嚣:“吾必取而代之!”两个人的高下立见。所以我们看到韩信、张良、萧何一干人虽然开始看好项羽,想要追随楚霸王建功立业!但是后来他们一个个都投向了汉王,就是发现了项羽的刚愎自用、难成大器!鸿门宴本是除去刘邦的大好时机,但是由于项羽的妇人之仁错失了这一大好良机。所以楚汉相争大小七十余战,刘邦一直处于劣势,但是他不气馁、不放弃,一直顽强地和项羽抗争。相反项羽骄兵必败,大家只是看到了四面楚歌时项羽的窘迫,再加上虞姬的自刎煽情而益发的同情起弱者!谁又念及刘邦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狼狈与无助!这就是残酷的历史!其实说白了,这两个人都不可爱!就是项羽一把火烧了六国的图书馆,使得不知多少历史文献典籍灰飞烟灭!荡然无存!这是一把无明火!都是因为刘邦抢先一步将秦朝的国库的金银财宝卷了铺盖、一扫而光!对于中国的文化而言,刘邦与项羽简直是罪莫大焉!
到了汉朝的建立,四百年刘家政权,早期也非常质朴,因为汉文帝刘恒就是一个崇尚道家学说的厚道君主。刘邦一死,吕氏家族开始兴风作浪,搞得整个朝廷是乌烟瘴气。连汉惠帝刘盈都看不惯自己母亲吕雉的残暴变态!于是郁郁而终,刘家的后代几乎被斩杀的一个不留,多亏了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在刘邦在世之时主动要求远离朝廷才幸免于难。这个信奉黄老之术的弱女子在偏僻之地独自将汉文帝抚养长大,所以刘恒从小就懂得节俭与谦让,这在他以后掌权之后的衣食住行就可以看到端倪。汉文帝的衣服经常是打着补丁,这在历朝历代的皇帝里堪称典范!天可怜见,吕后倒台之后终于寻找到刘邦的直系骨血,没有薄姬的智慧与远见,哪里有汉朝400年的天下!汉朝随着社会的稳定,黄老之术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汉武帝独尊儒术,慢慢国家社会安定了,文风就开始兴盛了。到东汉时文风特别盛,这和汉光武的以文治国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的趋势也走下坡路了。
汉以后是魏晋南北朝,所谓的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知道魏晋以曹操、司马懿为宗祖。这是指其业绩影响而言。魏武挥鞭,明智的曹操并不急于称帝,而是将机会留给了儿子。但是他和首席智囊荀彧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凸现出来。其实魏晋期间,许多的高级将领以及谋士还是秉忠于汉,荀彧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虽然荀彧是曹操所倚重的谋臣,但是他的理想仍然是匡扶汉室,而非完全效忠于诸侯。所以他可以默许曹操加封魏公,但是并不赞同其加九锡为魏王,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下一步就意味着取而代之!所以他站了出来公开反对。曹操虽然对他由此怀恨,但是还是顾及到了严重的影响,而打消了称帝之念。为什么单单提到这个事情,因为说明白了,三国期间又有哪一个诸侯不想称帝?从最初的十八路诸侯反董卓开始。整个的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当一个朝代的统治发展到君轻臣重,甚至权力严重失衡的阶段,就是改朝换代的开始。所以不管刘备如何说匡扶汉室,不管有多少忠臣义士前仆后继,都已无法改变东汉灭亡的定局!这是历史的使然,而非个人的忠奸善恶所能左右!如果说到文学的境界与质作比较:魏晋的文风,包括了哲学思想,实在是了不起。第一个了不起的人就是曹操,他们父子三人在文学发展史上贡献非常大,的确是第一流的文人,所以影响整个魏晋时代的文风都很盛,但缺乏尚忠的质朴。一直到了南北朝,这几百年都很乱,不是没有文,而是没有质朴的气息。中国的佛教最初就是那个时候从天竺引进的,印度禅宗第28祖达摩还曾亲自为梁武帝说法,无奈话不投机,这才有达摩的一苇渡江来到嵩山面壁九年,传法神光大师开创了佛教绵延至今、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禅宗!
隋朝同样短命,但是隋炀帝也曾铸就辉煌,在隋朝,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度达到世界的顶峰!七世纪的洛阳城是当时的世界中心!万国来朝,那个场面简直叫一个震撼!隋炀帝也是慷慨好客的君主,一句:“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不仅出手大方,一切各国的住宿饮食全部免费供给,所馈所封比起寒酸的朝仪进贡不知多了多少倍!香油铺地、市场廉价,几让一干胡人惊叹大国的繁华与富饶!三下扬州也说不清大运河的修筑是功是祸!一边是过度奢华与糜烂;另一边是高丽的虎视眈眈,连年的御驾亲征几乎成了盘剥百姓的唐然借口!于是乎瓦岗军与一干朝廷的反臣一举推翻了隋朝的统治!隋炀帝在被宇文化及勒死钱犹自揽镜独叹:“谁来取这个首级呢?”杨广真是个变态的绝代君主!
后来唐代统一了天下,他们李家的血统中,有西北边陲民族的血液,所以唐代开国之初,文风也好,政治风气也好,社会风气也好,非常其实。这和唐太宗的治国有着必然的直接关系!评价唐太宗我们会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治开明的君主。可以说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楷模!当然开国的一干群臣也是唐朝鼎盛的原因,不过一个皇帝的个人品质竟然可以超越封建集权的独裁统治!从这一点来说,唐太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唐太宗号称千古明君,为后世历代君王敬仰,贞观之治也是历代倾慕的时代。贞观之治,其治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政治。这与经济大发展的开元盛世不同。善于纳谏是太宗作为圣明君主的标志,也是贞观之治时政治清明的重要体现!攻击他的人只有抓住玄武门兵变一事来做文章,没有看到李世民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唐朝也是中国最开放的朝代!因为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虽然武曌最后不得不还政于李氏,但是我们还是看到女皇在位时所取得的辉煌!武曌不是吕雉,所以不能单纯把武则天的登基理解为权欲熏天,没有高宗的许可与扶助,武曌想在那个男权时代一步登天简直是毫无一丝可能的疯狂之想!武则天的还政与无字碑的设立又是何其的明智之举!千秋万代的李氏后人都要把她当做唐朝的皇帝来配享祭祀!与汉朝一样的文风过盛也是衰败的起始!藩镇的势力竟然可以将整个的朝廷一掀而翻!可想而知李隆基时的统治已经到了何其薄弱的程度!呜呼哀哉!于是洗玉埋香的都是这个薄情重情的李三郎!唐朝时的和各国的经济往来、丝绸之路的文化沟通也为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共同繁荣发展,百花齐放使得中国文化达到了空前的和谐和高度!这都和唐朝政治的开放胸襟与豪迈浪漫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我们今天讲中国文化的诗,都推崇唐诗为代表,别代的诗虽然都很好,为什么不足以代表,而推崇到唐诗?说起来好像唐诗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外歌颂月亮好,花开得好,风吹得舒服,风花雪月而已。可是唐代的诗,咏颂风花雪月,就是有那股质朴的美。到了中唐和晚唐时期,文风越来越盛,而民族的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衰落了,没有了。黄巢的起义大军轰轰烈烈的将唐朝最后的一点根基彻底冲垮!老迈年高的郭子仪只有望洋兴叹、遗憾而终了!
五代十国好似南北朝一样的混乱,一边是以南京为小朝廷划地自治,另一边占据了更为广阔的长江流域!真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虽然也曾出李后主那样的风流才子,奈何薄命做了君王!大将曹彬亲自打到南京,优待俘虏了李后主。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赵匡胤终于统一了中国,一开始文风非常发达。讲文学、讲学问,谁提倡的?就是赵匡胤他俩兄弟。在马上二十年,手不释卷,一边打仗,还爱读书。乃至于带部队去前方打仗的时候,后面几十匹马跟着驮的也是书。我们读历史读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我们看到有宋立国的天子,是军事家而兼文人,以致宋代的统一,只统一了一半,北方幽燕十六州根本就没有统一过。因为赵匡胤是军人,上过战场,打过仗,晓得战争的可怕。同时他又是爱好读书的学者,不愿意打仗。再者,也觉得没有把握。所以宋代一开国,等于是半个中国。而宋代的文风非常盛,开国的气魄则始终不像汉、唐那样壮观。这和他们的基因和血液里缺少隋唐君主的奔放、豪迈、洒脱、不羁绝对有着某种神秘莫测的直接联系。
五代的军阀割据,一干文官武将厌倦了几百年的连绵征战,放下了武器,拿起了佛经,不少人真的成了佛,做了祖,我们熟知的永明寿禅师就是在那样一个分裂混乱、纲纪不振的乱世里著就了传世经典《宗镜录》!唐末五代时,中国乱了八十多年当中,这个当皇帝、那个当皇帝,换来换去,非常的乱。而且都是边疆民族。我们现在所称的边疆民族,在古代都称为胡人。
当时,是由外国人来统治中国。这时有一个人名叫冯道,他活了七十三岁才死。在五代那样乱的时候,每一个朝代变动,都要请他去辅政,他成了五代的“不倒翁”。后来到了宋朝,欧阳修写历史骂他,说中国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了。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所谓“有奶便是娘”,没有气节!看历史都知道冯道是这样一个人,也可以说冯道是读书人中非常混蛋的。我读了历史以后,由人生的经验,再加以体会,我觉得这个人太奇怪。如果说太平时代,这个人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是,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这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第一点,可以想见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古今中外的政治总是非常现实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纷争也总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当时没有一个人攻击他。如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他,可太不简单。而且最后活到那么大年纪,自称“长乐老人”,牛真吹大了。
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是当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做了六十几年皇帝,活到八十几岁死,样样都好,所以自称人生已经十全了。做人臣的只有冯道,自称“长乐老人”,这个老人真不简单。后来儒家骂他丧尽气节,站在这个角度看,的确是软骨头。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历史上、社会上,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财、色两类,冯道这个人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像他的《偶作》诗中所言:“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其中的最后两句,就是说自己只要心地好,站得正,思想行为光明磊落,那么“狼虎丛中也立身”,就是在一群野兽当中,也可以屹然而立,不怕被野兽吃掉。看门人同样欣赏他的另一首诗《天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端的是平生无愧,心地坦然,全凭后人评说,吾自仰观天道!
我看到这里,觉得冯道这个人,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尽管许多人如欧阳修等,批评他谁当皇帝来找他,他都出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人有他的了不起处。在五代这八十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
由他的著作上看起来,他当时的观念是:向谁去尽忠?这些家伙都是外国人,打到中国来,各个当会儿皇帝,要向他们去尽忠?那才不干哩!我是中国人啊!所以他说“狼虎丛中也立身”,他并没有把五代时的那些皇帝当皇帝,他对那些皇帝们视如虎狼。
再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清廉、严肃、淳厚,度量当然也很宽宏,能够包涵仇人,能够感化了仇人。所以后来我同少数几个朋友,谈到历史哲学的时候,我说这个人的立身修养,值得注意。从另外一面看他政治上的态度,作人的态度,并不算坏。几十年后文化之所以保存,在我认为他有相当的功劳。不过在历史上,他受到没有气节的千古骂名。所以讲这一件事,可见人有许多隐情,盖棺不能论定。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今天我们是关起门来讨论学问,可绝不能学冯道。老实说,后世的人要学冯道也学不到,因为没有他的学养,也没有他的气节。且看他能包容敌人、感化敌人,可见他几乎没有发过脾气。有些笨人,一生也没有脾气,但那不是修养,是他不敢发脾气。冯道能够在如此大风大浪中站得住,实在是值得研究的。这是讲历史上比较大的事。我们看社会上许多小人物,一旦死了,他这一生到底是好人,或者是坏人,我们到殡仪馆中去仔细推详看,也很难断定。
中国文化恰恰是一个不断兼容并蓄、反复摩擦融合的集大成者!正如冯道一样,显然他属于道家之流,道家对于治世是顺势而为。眼前出现洪水,他不会去牺牲冒险,而是深挖沟渠,采用从旁疏导的方式进行化解。做事显得灵活机动、随缘方便。儒家还是中国文化的主干,面对洪水,儒家提倡挺身而出,誓作中流砥柱。这是它讲求做人一板一眼、半点马虎不得。历代儒家皆以孔子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殉道精神为楷模。难免和道家产生分歧和冲突,其实道家并不是不注重做人,只是两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老子曾经说过:“吾有三种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可见道家虽然反对拘泥守成,但是仍然保持爱护万物、恬淡节俭、且有功弗居、谦让为本。所以历朝历代不乏道家隐士,协助辅佐开国明君开创万世基业,待功成之后飘然身退,不知所踪。确乎是中国文化中引人遐想的得道之士,类似《神仙传》中的惊鸿仙子,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只要翻开历史就会找到这样的高士:姜尚、周公、范蠡(陶朱公)、黄石公、严子陵、陈抟等等。道家的倾向在于处世哲学,儒家偏重国之大本。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所以依附于道家学说的兵法谋略,更多的是随势而转,为自己营造有利的先机。由于道家注重目的与时效,可能有时就会不以规则行事,采取各种手段闪转腾挪、随机应变。这就是老子所言的“曲则全”。这个'曲’字学问可大了!绝对需要深厚的做人基础,如果所用非人,就变成十足的老奸巨猾、阴险狡诈!可见就是所谓的灵活性也不能逾越做人的基本原则!
当然冯道的做法并不能被提倡以忠孝仁义立国的儒家所认同。由于儒家的治学风格讲求传统、严谨。对于帝王、士大夫乃至普通百姓都有严格的做人规范。我们历史讲的所谓君正臣贤就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姑且不论大同世界的终极目标,如果人人严格按照儒家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执行,那么想要达到一个太平盛世却是绰绰有余!说穿了,儒家一直在和人类的劣根性进行斗争!我们都有自私、贪婪这些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所以儒家一直提倡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借此呼唤人类自我的良知。由于儒家是人类世界的理想主义者,是人类希望的精神食粮。所以历朝历代都把儒家作为立国之本!但是对于乱世而言,儒家就显得缚手缚脚、不合时宜。这时道家就会弥补这个不足,所以我们看到历代开国之君莫不是以道家、法家奠基立业!国家稳定以后,马上换上儒家的外衣,摆出一付道貌岸然的面孔。从汉代以来几乎莫不如是!如果没有采取这个既定程序,那么后果要不就是过早夭折、要不就是提前衰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五代的冯道在中国历史里为何会面临一个如此尴尬的的境地。错不错在冯道,错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实在是太过于错综复杂了!明显如百家争鸣;隐晦如人心隔山!
从南北朝时期汇入中国文化的佛家思想巧妙的弥合了各家的分歧,填补了人性的空白!许多入世的理论往往以佛家出世的哲学进行理解、疏通,淡化人世的功利与私欲。使得整日汲汲奔走于名利的世人停步驻足,得以反思人类生存的意义与自我的价值所在!这就是佛教得以在中国本土扎根生长、绵延至今的唯一原因!因为人活着不能单纯依靠物质!还要付诸理想实践,人类尤其需要自我肯定存在价值的意义!事实证明,在宇宙中目前证实只有人类具有创造能力及无限提升灵魂精神境界的潜质。人活着不是为自己这一简单而伟大的理论越来越被人类所认同!佛家思想量同太虚、智周万物的包容、慈悲恰巧符合这一论点的合理注脚,成为这一课题的有利支撑!所以我们看今天的佛教在社会进步中仍然发挥着相当大的推助作用!未来的世界,佛教对于人类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势必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下来,元朝不必谈了,那个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根本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只好走宗教的路线,但是我们了解历史上凡是和宗教有关系的朝代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远的就有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没法责怪元朝的统治,因为那个统治根本就是建立在高压残暴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化的愚昧和落后,焉有不亡之理?八十年匆匆而过。一直到朱元璋把元顺帝赶回了大草原,汉民族的文化才又重新得以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和赵匡胤温柔治国的风格不同的是,明朝开国采取的鸟尽弓藏的保守策略!一干功臣被杀,最后导致的直接恶果是明太祖刚死,他的儿子就风风火火从北京杀到南京,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我们注意到姚广孝这个智慧的僧人!这个僧人竟然说服了朱棣成立了建国大业!之后姚广孝又脱下了朝服,重新披上福田衣,告老还乡,以终天年!虽然他是佛子,其实他走的仍然是道家的路子!揣摩到了时局的发展,摸清了历史的脉络,从更深远的层面来进行策划和谋略!和他相似的人还有汉光武的至交严子陵!我们知道所谓的兵法与谋略都是道家的产物!所谓的'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这个运行的规律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但是我们要了解到老子的《道德经》本来叫做《德道经》。道和德的一先一后从根本上就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人崇尚德业!认为大道虽然浩渺通天,但是毕竟无法触摸。普通人更是难以理解道的玄妙!所以还是老老实实走做人的路线,先建立了德业的基础,再追求形而上的哲学理念。所以《道德经》最初叫做《德道经》!但是后人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路线,单单注重了规律性和功利性,所以把它篡改变成《道德经》!这一改不要紧,连带而来的就是鬼谷子和孙子一系列的所谓打道家旗帜的诸子风起云涌!我们只要看看他们所处的朝代和社会背景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众多的粉丝和吹捧者!既然整个的时代都是这样急功近利、你争我夺!大道荒废、仁义丧尽!所谓的德业就变得更加的荡然无存了!所以说老子宁可骑上青牛西出函谷关飘然而逝,也不愿意加入一干的“纵横家”、政治说客的行列!话说回来明朝三百多年来继承宋朝的文学,学术的气势、格局就不大。我们要注意,在元朝以前的西方人,哪里知道有今天,那时他们根本还落后得很。所以当时在中国做过官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去写了一篇游记,报道中国的文化。欧洲人看了根本还不相信,认为世界上哪里有这样美丽的天堂。到了明朝中叶以后,西方文化才抬头,所谓西方文艺复兴,就是这个阶段。
至于清朝,我们推开民族问题不谈,在前一百五十年中,的确是文与质都很可观的。从这些历史上看,我们了解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建立,文质两方面万万不能有所偏废。清朝的成功之初恰恰在于文化的建立,首先是草原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互补,记住这三部书:“《孝经》、《老子》《三国演义》”历代的清朝皇帝必读的汉族文化经典!虽然多尔衮于开国之初也曾施行残暴的民族灭绝政策,引起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于是乎天地会、红花会等等打着会道门旗帜的反清复明的帮会组织一时聚集了很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但是聪明的清朝统治者很快从这三部书里品出治国的方略!一个是广开博学鸿儒科,借开科取士拉拢汉族知识分子,一个是从'孝’字上入手,将明朝的皇陵重新修缮!所谓的'曲则全’渐渐弥合民族的矛盾。加上康、雍、乾三代的开明君主的励精图治将清朝的江山打点得更加稳固!这三个君主都是文武双全,一方面以文治国,搬出孔老夫子,宣讲礼义廉耻。一方面东征西讨,不断加强国防建设!使得内忧外患一扫而光!后期的洋务运动是大清在被列强用巨舰大炮轰开大门后的以海军为代表的军事自强办法,但很快被甲午年的滔滔黄海所吞没;戊戌变法是庚子条约后大清利用知识分子的自强办法,又被慈禧太后的断然出手禁帝废法所腰斩;义和团运动是大清在胶澳事件后利用民众对付列强瓜分的自强办法,但很快被失控的运动和八国联军的炮火所摧毁;新军事海军强国失败后的陆军自强办法,但是自练的军队却成了自己的掘墓人!闭关锁国只能是死路一条,历史在发展,世界都在进步,如果你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你就注定要被淘汰!如果不是西洋人的野蛮霸道和小名唤作兰儿的这个女人,恐怕孔乙己与阿Q的辫子还要继续戴在我们头上哩!历史又几乎是场不断重复循环上演的戏剧:当初庄妃带着顺治孤儿寡妇进了中原,最后还是孤儿寡妇灰溜溜地回到清朝的关外老家——沈阳!历史在这里好似开了一场因果循环的大玩笑!就好像曹丕篡了汉,而后司马氏再来篡他的位一样!这就是历史!
再回到现代,今日整个世界,危机很重。而且还不是政治、军事这些因素,乃是没有文化了。尤其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整个世界,经济失调,又导致文化衰乱,这是很严重的。目前世界各国,经济上都有赤字。研究结果,二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受了凯因斯经济学理论——“消费刺激生产”的影响,大家吃亏很大,物质发展的代价就是人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我们并没有因为生活品质提高而感到更加的幸福,所以关于幸福的定义实在不能因物质水平的提升而骤然妄下断语!“不患寡,而患不均”,现今的世界就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亿万富翁和一贫如洗同时存在,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金钱的需要可以说永远不会满足!不管有多少人提倡精神的价值,呼吁宗教的重要,似乎人性的贪婪与欲望一直在加速的飞跃膨胀!人们开始变得相互冷淡,彼此漠不关心,先人民胞物与、恫瘝在抱的慈悲精神已如昨日黄花,更遑论共产主义的大同理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基础,没有了社会的道德建设,不管那里的经济如何的发达,物质如何的丰富,人们只能沦为生存的机器和物质的奴隶!我们看到麦当劳文化已经占领中国的市场,(这和我们中国饮食文化里面讲究色、香、味的内在深厚底蕴格格不入!)功利的快餐正在不断麻醉影响国民的思想!股票的投机只是变相的发财梦想!一蹴而就的成功与暴富绝非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奋斗!人生的价值观念已经从无私的奉献退化为私欲的满足!一种思想,一种学说,对世界人类社会的影响,就有这样严重。美国这几年来所以通货如此膨胀,就是一直运用凯因斯经济思想的结果。欲望的无限膨胀是导致战争与毁灭的直接原因!现在晓得后果不佳,已经没有办法了,短时间之内无法纠正。德国之所以能立于不败,就是经济恐慌后没有死守凯因斯的经济理论,而用古典的经济思想,也就是中国人的“省吃俭用,量入为出”的思想。很简单,“生之者众,用之者寡。”自然经济稳固。证明用古老的思想对了,这就是时代的考验,这都是学说文化,我们不要把它分割,认为这是经济学,与孔孟之学有什么相干?总之,文化是整体的。
回溯历史的好处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几乎是息息相关!紧紧相随!从秦朝以来,或曰更早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战!秦汉的匈奴、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唐朝的吐蕃、宋朝的辽、金、夏,明朝的瓦剌、元朝的蒙古、清朝的女真,围绕着一座万里长城而风风火火的开战了!当然从军事上,汉民族很少取得胜利,但是从文化上,这些外族一个个被汉族消化。历史上常常是外族人来了之后,我们华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们华夏民族就壮大起来,统一起来。之后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来了,我们民族再融合,又壮大,如此循环往复。
中国历史欲寻其规律确实扑朔迷离。上下五千年,数十个朝代,五百多位帝王,兴衰成败,治乱更替。其中不乏稳健的帝国王朝,长期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周、汉、唐、明、清;更不乏分裂战乱时代:春秋战国长达50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370年,虽然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仍不能中断其长期分裂的性质。五代十国宋辽金夏也长达370多年。分裂的原因一种是皇权丧失的诸霸争雄,一种是版图分裂的多国对峙。更不用提那些短暂统一仅仅起着过度历史作用的帝国朝代了。这种类型的帝国通过武力结束长期战乱的时代,统一了全国,但是由于武力一统,无法转型,气力耗尽,难以长期维持,如秦朝15年,隋朝37年,元朝不到90年。
历朝历代,除了皇帝做导演没有变化外,主角一直在不断地变换。汉朝的主角是外戚和宦官,魏晋的主角是望族,唐朝的主角是藩镇武将,明朝还是宦官专权!倒是清朝吸取了历史朝代的教训,但是仍然毁灭在了贪污腐败、后宫专政的手里!中国几千年历史被搞成了吏治腐败的历史,腐败的根本是权力不受制约。权力受到制约就不会有腐败了。可是谁又会为了反腐败而放弃权力?不失去权力反了腐败又有什么用呢?在两千年的这种制度下,采取的一切措施,执法也好,反腐败也好,就如同在两千年的浑水里洗碗一样:水本身就不干净,碗又怎么可能洗干净,即使是再努力地洗,也是白搭。
封建制度就是为了保障封建统治的权力的。权为皇帝所授,下级的权再为上级所授,层层授命下来;权又是用来帮皇帝办事的,权为上所用,层层又交待上去。这个制度是5000年根深蒂固的,根本没有改变的可能,这个权根本不会受到制约,也不能受制约。这譬如有个人得了心脏病,他又刚愎自用,就拿肤轻松软膏在胸前天天抹,嘴上再念“小病速去,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咒语,以为可以治得好了,但还是不见好。若是有懂医的告诉他,你这是冠状动脉心脏病,是要开刀的,他就会跳起来:“把我的心打开了,我也死了;我死了,还治这个病有什么用?”于是老办法一如既往,施行如故。
历史,取其任意一点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则一切都是那么的天衣无缝。就如把一个美女脸上任一部位放大数倍,则不堪入目;而人面部的任一部位回到原位置,即使是一个丑陋无比的面孔,也还是那么的真实自然。对历史事件的看待,若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虽然容易,实则可悲!话说回来,封建王朝灭亡之因,归咎于某个人都是偶然,封建制度本身才是王朝终有灭亡之日的必然!
⊙当你把脚印留在我家园,你就走进了我的心田里,我会用感激的目光注视你,紧追寻着你离去的足迹,把幸福与快乐给你带去。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