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酚胺检测:贬谪文学的心态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4:08

上个学期,我们选修了《唐宋散文选读》,本学期,我们又选修了《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与积累,我发现这两个选本上的一些共同点,那就是无论什么作品,都始终在贯穿着一个宗旨:言志。散文也罢,诗词曲也罢,都是在表达着创作者的一种心态。这两个选本所涉及到的作者也大多数都有贬官的经历,在遭遇到人生的最低谷时,他们都有些什么样的想法,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大理想,当他们由一朝之宰辅突然沦为苟苟小吏或者普通草民的时候,他们的作为无疑对我们今人有仿效与借鉴的价值。我通过两个学期对遭贬文人作品的研究,总结出了如下几种心态。

一、积极乐观,坦然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文人,同样也是政治家范仲淹的气魄。贬官之后,能有这种胸怀的除了他还有苏轼、欧阳修等人。苏轼曾被贬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等地方,但面对如此波折仕途生活,他并没有沉沦,也没有伤感,更没有埋怨。初中我们就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记》,文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足以表达他被贬官后对生命的感恩。《定风波》是我们本学期所学的一首词,“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细细读来无不使人对其面对挫败时的大度倍生敬佩,更何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福声还琅琅入耳。

二、抑郁失望。人生历难,能坦然应对者若不是圣人也必是贤人。但大多数遭贬的文人却很难用坦然二字来评说。欧阳修在其《与尹师鲁第一书》中写道:“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其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中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其劝人还不如说是劝自己,牢骚满腹却不直言,也真够郁闷的了。虽然我们初中时也曾学过其《醉翁亭记》,但我们也深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真志趣。当然,遭难之时,抑郁者不只欧阳文忠公,如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道:“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这不也是文人遭贬后心灵孤寂不知所往的表现吗?“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则更是其散漫放任,苦中求乐。《小石城山记》

中更是露骨地发出了质疑:“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可见其失望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闷。这些还不是最典型的,要说让人们至今还提及的恐怕要数陈子昂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郁闷和失望无疑会让每一个读者伤神。

三、渴望有为。文人虽贬,但难改其志者也大有人在。韩愈被贬时所作《葡萄》一诗,“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了解其经历的人都会明白,韩愈此刻虽处在人生的低谷,却也明明白白地表达了其渴望东山再起报效祖国的胸怀。陆游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虽未遭贬,却也与那些被贬文人一样的不得志。“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读其作品,虽有英雄落魄的感喟,却让人更多地感受到诗人那男儿到死心如铁,欲死报国上战场的雄心。

上面只是我在探究中所总结的几种典型心态。文人遭贬,因其境遇、胸怀不同,所以,有的坦然,有的放纵,有的愤慨,有的感激奋发。我们研究他们的心态,无疑也教会我们要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