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队长苏雷德:中国大一统疆域的历史演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6:15:50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又经过了多次扩张,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范围。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战国后期七国旧地的全部,还有一部分是新从其他少数民族手中夺取的。
  大约在公元前222年至221年间,秦军在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后,就进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以东冶(今福州)为郡治。但秦朝的控制点显然相当少,所以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没有设什么县治,而且在秦亡以后整个闽中郡就重新为越人所有了。秦朝的新疆域还包括岭南地区,即南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东北部,这里是百越诸族的聚居地。秦朝夺取了这个地区后,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三个郡。
  在西南,在公元前316年灭巴、蜀二国设置巴、蜀、汉中三郡后,秦朝继续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占据了邛、笮、冉等部族地区。向南又整治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从今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但由于投入的兵力和派驻的人员有限,统治并不巩固,所以在秦亡后就都放弃了。
  在西北,战国时期匈奴就连年袭扰秦、赵、燕三国的北部边地。灭亡六国后,为解除匈奴的威胁。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军队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并在该地设置九原郡移民垦守。为防匈奴继续南下,秦始皇令蒙恬在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巩固了北部疆域。
  虽然秦朝在一些地方建立了郡县,但其统治权力很小。比如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其实那已是秦朝的西边界;而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云贵、四川南部、广西西北等地。只控制了交通线和行政中心,当地部族的首领依然保持着他们的权力。但这些郡县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汉朝
  
  中国在汉朝出现的大统一局面,汉武帝是开拓者。秦亡以后,天下大乱,匈奴强大,屡屡南犯。西汉初建的时候,疆域较秦朝有所削减。到了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国势强盛,雄才大略的武帝便开始扩展疆土,反击匈奴。他先收复东南方面的东瓯、闽越和南越地区,设置九个郡来管辖;又平定西南夷,设置了七个郡;继而东征朝鲜,设四郡以断匈奴左臂。之后,便开始全力反击匈奴。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河南、河西之战后,西汉收复了河西走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西部的威胁,打通了与西域(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省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称为西域)交往的道路。漠北之战后,匈奴受到了致命打击,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北无王庭”的局面。从此,匈奴北徙漠北,西汉的北部边境得到了安定。匈奴被击败后,西域各国纷纷向西汉臣服,而西汉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则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至此,汉朝实现了中国的第一次大统一。
  
  唐朝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大一统,并先后降服东突厥、平定西突厥,还得到了回纥的臣服,与吐蕃和亲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疆域十分广大。唐朝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过咸海之滨,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亚,最东一度拥有萨哈林岛(库页岛)和朝鲜半岛的大部分。但是唐朝并未同时拥有过这样大的疆域,而且在各个方向达到最大疆域的时间是非常短的。据葛剑雄先生考证,在西边,唐朝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661年),但到麟德二年(665年)西部边界就撤到葱岭,实际只维持了3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715年)唐朝疆域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东部的安东都护府已退到辽西。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一仗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唐朝的疆域又退回到葱岭。北方自灭薛延陀到仪凤四年(679年)突厥再起,也只有32年时间,之后唐朝北界就又撤至阴山山脉以南。总章元年(669年)底,唐朝灭高丽后置安东都护府,但到咸亨元年(670年)其治所就从平壤迁至辽东,不久又迁至辽西,高丽故地基本丧失。
  
  元朝
  
  
  元朝的疆域辽阔广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元朝疆域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到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土,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从元朝开始,西藏成为中央王朝行使完整主权的一部分,与中国其他部分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元朝在庞大的领土上的许多地方,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有效控制。元朝对周边许多国家进行过战争,如高丽、越南、日本、爪哇(印度尼西亚)等等,但从未建立起有效的统治。而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在元朝以西建立的四大汗国,当时并不承认忽必烈的统治地位,于元朝中央实际只有一种间接的臣属关系。因此元朝的疆域实际上并不包括各汗国领土。
  
  明朝
  
  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将安南(越南)纳入版图。明初曾继承元代的建置,在朝鲜半岛设有屯驻军队的卫、所但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氏高丽奉行亲明政策后,即将这些卫、所撤至鸭绿江以北,从此鸭绿江成为中国和朝鲜的界河。永乐七年(1409年)在东北女真等族地区设置了奴儿干都司,辖境直到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1411年)征服苦兀,明朝疆域更扩大到萨哈林岛(库页岛)。至宣德十年(1435年)奴儿干都司撤销,其下属的羁縻卫、所继续存在,但控制已大为削弱。后期由于满族的崛起,明军节节败退,直到退至山海关内。明初的北界曾在今内蒙古的西辽河、沙拉木伦河至阴山山脉、贺兰山 线,但宣德以后逐渐退到了长城线。西北一度拥有元朝的全部疆土也陆续放弃,最终后撤至甘肃的嘉峪关。安南发生内乱后,明朝于永乐五年(1407年)在安南设置交趾布政使司,正式列为国土,至宣德三年(1427年)撤销,人员全部撤回。明朝在今缅甸、泰国和老挝境内设置的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宣慰司(三宣六慰),在明中期后不断受到缅甸东吁王朝的进攻,一度全部落入缅甸之手。经反击,仅收回了“三宣”和“六慰”中的一“慰”——车里宣慰司。
  
  清朝
  
  清朝版图辽阔,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和元朝不同的是。清朝在庞大的疆域内都建立起了实际有效的统治。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俄罗斯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的疆域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后达到极盛,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陆地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
  在1644年入关以前,清朝已经拥有了整个东北和内蒙古。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消灭明朝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后,又获得了明朝的全部领土。这两部分构成了清朝疆域的主体。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开始于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对漠北喀尔喀蒙古三部的吞并和对漠南的侵扰。由于准噶尔实力强盛,幅员广大,对清朝构成极大的威胁,因而清朝除了彻底击败并予以消灭外别无选择。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了近70年。但清朝的目标并没有扩大到准噶尔之外,所以当清军平定天山南路后,中亚的巴达克山、获罕(浩罕)、布鲁特等纷纷要求归附时,清朝并未接受,而是在边境立碑规定了边界。从历史上看,这界限也没有超过汉、唐的疆域范围。全盛时期的清朝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也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