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最低工资:过一种智慧的教育生活 (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57:36

过一种智慧的教育生活 (上)

作者:王艳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64    更新时间:2006-12-19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情境:窗外寒风呼啸,南方的宿舍楼没有暖气,我抱着热水袋坐在书桌前,品味着作者东方式的体验与叙述,沉浸在那些意味深长的故事所带来的深深思索中……

 

过一种智慧的教育生活

 

 


  教育就是与孩子一起生活

 

  从生活本身开始的教育学。一位10岁的孩子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打电话叫我的一个朋友过来玩玩?”“当然可以”,妈妈说,“但你得先把床整理好了,这样别人在你的房间才会感到舒服。”(该书第10页)


  该书作者范梅南认为,思考教育问题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出发点。一是从建立一种教育理论着手,然后用这种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二是从生活本身开始,用在与孩子们相处时的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生活。大多数教育理论走的是第一条路,但是,作者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从生活本身开始的。正因如此,类似上面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没有实质区别。这位妈妈也许正为孩子不够整洁的生活习惯苦恼着,这时,她机智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时机,向孩子传达整洁的价值观(甚至包括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采取行动,真正的教育影响得以发生。


  从生活本身开始来看待教育,不难发现做教师与做父母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首先,抚养孩子和教学都担负着同样的人类职责:保护和教导年轻一代如何生活,学会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的延续和幸福承担责任。其次,坐在课堂上学习的孩子与走在大街上或在家里的孩子是同一个孩子,他们在学校中的学习与他们在家中以及在其他地方的生活一起构成了孩子整体的生活。第三,从词源上看,教育就是成年教师或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的交往生活过程。教育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教师,都要时刻对孩子的成长、学习和发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保持关注。教师履行的是一种“替代父母”的职责,教师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协助儿童的父母完成其育人的责任。因此,父母与孩子的良好关系可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提供丰富的信息。例如,像父母一样,教师需要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喜爱,发展并保持积极的情感关系;孩子在父母心目中是唯一的、独特的,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要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对孩子具有高度而自觉的责任、敏感和关爱。


  孩子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不是成人发号施令的对象。从父母与孩子的生活来理解教育,就彻底消解了教师为主体、教师占支配地位的师生关系,而希望建构起一种师生和睦相处、交互影响的教育关系。在与孩子共同的教育生活中,教师以一种父母般的舐犊情深的关怀、敏感的聆听、智慧的支持,直接关照儿童生活和发展的真实需要。在这样的关系中,师生分享共同的知识、意义与价值,同时在分享中相遇、理解,建构出共享的价值。


  教育既指向未来,也指向今天。将教育看成是生活本身,意味着必须关注孩子当下的教育体验,一切以牺牲孩子的今天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做法都是站不住脚的。意味着我们看待教育教学行为,不能只看结果,而应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去领会和体验,把教育生活看成是教师的生命创造。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不仅仅是从学习的结果进行分析,而要追问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是什么样子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如何扣动学生心灵的,要关注现在的情境和孩子的体验,并珍惜它们的内在价值。


  我国的教育文化信奉一种“准备说”:“十年寒窗磨一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就是这种教育文化的典型写照。但我们不时会听到这样的叹息:获得某学科国际大奖赛的中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拒绝把该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业,其回答是:“我受够了!”或者,在中学刻苦攻读、高考一路领先的学生,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把所有的中学课本烧光,欢呼:“终于解脱了!”……教育指向未来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太关注未来了,以至于忽视了今天。为了能在高考的选拔中胜出,无论今天采用怎样的反教育的方式,也无论今天师生的身心遭受着怎样的磨难,都在所不惜。今天的生活只是手段,明天才是目的。久而久之,我们把这当作了教育的常态。然而,一个世纪以前杜威就提醒世人:教育即生活!在差不多隔了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范梅南再次以其独特的视角——生活体验的视角,向千千万万的家长和老师们呼吁:教育既指向未来,也指向今天。他说,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远不止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种关系是一种生活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教育的关系不是奔向目的的手段,它在它自己的存在中找到它自身的意义;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教育关系也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种成长的手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王艳玲)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就如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样,发生在一个个真实、具体的情境中,体现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上。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活与创造,智慧与机智是教师生命激情在教学中的充分展露。

  教学机智是教育生活中一个普遍的特征。过去我们认为,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来的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调和剂和点缀物。而当我们转换视角,把目光转向师生共同的生活情境、关注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时,教学机智就成为教育生活中一个普遍的特征,它体现在教师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教师的教学机智,都需要教师教学机智的参与:面对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把学生从神游中吸引到学习上来;面对潦草的作业,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使学生改变不良的书写习惯;还有,面对上课铃声响过了还闹哄哄的课堂以及迟到或课堂上不能回答问题的孩子……机智贯穿在整个教育生活中,它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是成人与孩子相处时瞬间知道该怎么做的临场智慧。

  与孩子共同生活时,每一个情境都需要教师作出即时的反应。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育的情境通常不允许教师停下来进行反思,分析情况,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然后付诸行动。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必须既是“充满智慧的”,又是“不假思索的”,这就是教学机智的内涵。也正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互动是以一种充满智慧的即时行动为特征,它几乎不可能做到完全预见到、计划好或加以控制。那么,在“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对每一个情境作出正确的行动和反应呢?范梅南指出,反思在形成教育智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反思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教师对儿童所采取的某个行为是否恰当,不断地识别对于每个具体的孩子或一群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的、恰当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

  教学机智体现在与孩子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在一个三年级的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在静静地做数学题。一个名叫迈科的孩子弓伏着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他正在专心致志地做数学题。他仅仅有点感觉到老师在附近的过道上走动着。突然,老师的脸出现在他旁边,看着他的作业。“做得很好,迈科,我还没看到一个错误!”老师对他低声这样说的时候,迈科几乎可以感觉到老师脸上的温暖。它就像一种爱抚一样。迈科挺直了身体,调整了一下坐的姿势。他几乎没有注意到老师的手在他的背上是一种鼓励似的轻拍,而且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动作,让他挺直身体,调整好坐姿。

  作者用这个故事来展示教师机智的动作对孩子的影响。对于孩子不正确的坐姿,有的老师可能从后面猛地抽掉椅子,让孩子出洋相并记住教训;有的老师却只是走过去,在孩子的背上轻轻地一拍。是什么使得教师作出符合教育学意义的恰当的反应呢?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心。教育学有着这样一些根本的条件,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这就是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责任感。爱是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教学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个体为指向的、复杂的、多方面的关心品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不经意的问候,都包含了使命,体现了教师的伟大。所以,教学机智不是纯粹的技巧,而是教师对每位孩子的热爱、是与对教育使命感的认同浑然一体的。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关爱孩子,才能洞察儿童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可能,从而作出适切的反应。在师生目光相遇的刹那,教师读出了孩子心中的孤独;面对学习跟不上来的孩子,老师总是觉得要为他做点什么。即使周围都是客人喧闹的谈话声,父母也能听到远处睡房里孩子在小床上的动静,这是召唤,是一种力量。做父母或教师意味着生活中有了召唤——教育的召唤。
 
  【链接】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及作者
 
  本书作者马克思?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之研究》、《儿童时期的秘密》,等等,以上三本书均已翻译成中文。本文介绍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堪称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作者以其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体验,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旨在构建一门智慧的教育学。书中提出的一些新型的教育学的思想和概念已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对我国的教育学改革也富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