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切尔薇兹偷香图片:元代 火铳(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2:45:49



收藏者:郝建华
藏品来历:我喜欢收藏兵器,这件藏品呢,是我在一个古玩市场买的。03年3月份,当时花了960元因为这件藏品是我们家乡一件东西
相关背景:纵观中国的兵器发展,期间最有意义的事件就是古代火器的发明和运用。从原始阶段的弓箭、抛石机直到火器的出现,兵器的发展完成了质的飞越。特别是到了元代,对火药的广泛应用让兵器的发展进入火器时代,能征善战的元代大军更是在长期的战斗中,摸索发明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火器,金属管形火铳就是其中的一种。虽然此后的明清两朝,中国在武器的发展方面逐渐被欧洲国家所超越,但元代金属火铳的发明可谓意义重大,并且被公认为是现代枪炮的始祖。
专家点评:这件手执火铳,它的珍贵之处,目前咱们国家就文献记载,它是第六件,它就是文献价值很重要,因为它代表你们正定地方,有一段历史,可以在你们地方志里补上一笔,它上面编号是5820号,所以这个转达给你一个什么信息呢,就是说,当时在正定这个地方,驻扎了一支这个蒙古军队,所以这支军队这么就是可以说最少在6千人以上这支军队的话,军博有一件上面有一个就是至正11年,比这件要晚9年。所以我说它很珍贵,我建议这个执宝人,最好要保存下去,不要买卖。
专家鉴定团估价:10万元人民币
火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34CM,口径:3.8CM(大),口径:3CM(小)
简介
发音:huǒ chòng
中国元代和明代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有时又称火筒。
火铳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火器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研发历史
火铳的创制是中国元代兵器制造的重要成果,它是依据南宋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发射原理制成的。现
火铳
存的元文宗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所制、安放在架上发射的盏口铳,元惠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研制的手铳,分别是当时所制大型火铳和手铳的代表性制品,火铳以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出土实物。它们在构造上基本相同,都由前膛、药室和尾銎构成,是元时期军队的重要装备。同火枪相比,火铳的使用寿命长,发射威力大。
明王朝建立后,由军器局和兵仗局专造碗口铳(和盏口铳类似)和手铳。铳身都刻有铭文,主要内容有造铳地点、单位、监造官员的职务和姓名、造铳的军匠和民匠的姓名、用铳卫所的名称、使用火铳的教师和习学军人的姓名、火铳的重量和造铳年月等,基本上反映了火铳制造和使用的情况。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到1424年)起,火铳得到了长足的发晨,增加了品种和数量,改进了结构,提高了质量,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嘉靖以后,由于中国早期火器的不断成熟,火铳逐渐被鸟铳和火炮所取代。
但民间依然称老式的前镗式火器为火铳或土炮子(后者多是北方人的说法),中国南方对火铳的印象颇深,原因是明代抗倭斗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南方的爱国民间武装多用火铳。
结构性能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火铳是中国“元大德二年”的火铳。现存于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这个铳为铜质,铸造而成,铜色紫,表面略有绿锈。铳体坚固,重6210克,全长34.7厘米,保存完好。
铳身竖刻有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这一文字为元代官方文字。经专家初步认定,这件铳制造时间为“元大德二年”(1298年)。由编号“数整八十”可知当时火铳的制造和使用都有了一定规模。
火铳的发现者、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李春校。此件火铳是1987年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达特淖日地区的一牧民院落内羊圈边偶然发现的。1998年10月,这件火铳入藏蒙元文化博物馆,并于2004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代战争和战略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有关学者共同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分类
大碗口铳和盏口铳都因铳口的形状而得名,基本构造与手铳类似,只是形体短粗,铳口呈碗(盏)形,可容较多的弹丸。有的碗(盏)口铳尾銎较宽大,銎壁两侧有孔,可横穿木棍,将铳身置于木架上。发射时,可在铳身下垫木块调整俯仰角。用于水战的碗口铳,多安于战船的固定木架上,从舷侧射击敌船。
三眼铳是一种常见的多管铳,铳身由3个铳管平行铸合成“品”字形,大多有加强箍,尾部为一尾銎,安装木柄。每个铳管各有1个药室和火门,点火后可连射或齐射,常用于 骑兵 ,射毕后可以铳头作锤击敌。
发明和发展 这一阶段从元朝到明朝前期,经历了约2个世纪。元朝发明的火铳,是中国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第一代,这
火铳
已经是用火药发射石弹或铅弹、铁弹,在较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火铳的发明,开始了火器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到明初,火铳除了已形成可以看作是枪、炮雏形的手持铳和大碗口铳两大类以外,还开始发展了大口径的铜炮、铁炮,把火炮制造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一时期火铳的大量生产和装备军队,特别是专用火器部队的组建,使作战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冷兵器虽然在军队装备的武器中仍占大多数,但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使它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开始于何年,目前尚缺乏文献记载。但在南宋后期,由于火药性能已有很大提高,已能以火药为能源用大竹筒发射弹丸,并掌握了铜铁管铸造技术,使元朝具备制造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技术基础。元朝于至元十六年(1279)集中各地工匠于大都(今北京),利用南宋原有的冶金、火药和兵器制造业的基础,研制新兵器。二十年,又将军器监改为武备监,统一掌管兵器制造。中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1332)的制品。火铳采用青铜铸管,能耐较大膛压,可以装填较多的火药和较重的弹丸,因而大大提高了火器的威力。火铳使用寿命长,能反复装填发射,因此发明不久就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据文献记载,到元末,火铳已被元军和农民起义军广泛使用。《元史?达礼麻识理传》就有至正二十四年(1364)元军使用成批火铳作战的记载。
明朝建立(1368)后,除大量生产铜火铳外,还开始铸造铁炮。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明洪武十年(1377)造的3门大铁炮(明初时较大型的铳已开始被称为炮),其口径、身长和重量都大大超过元代的火铳,身管也成直筒形,代表了明初火炮制造的较高水平。明成祖朱棣取得政权后,进一步增加了造铳的数量和品种,并提高了质量,改进了结构,使之更利于实战。据史书记载,明军已大量装备火铳。洪武十三年(1380)规定,在各地的卫所驻军中,按编制总数的10%装备火铳。二十六年,规定水军每艘海运船装备碗口铳4门,火枪20支,火攻箭和神机箭各20支。永乐年间,创建专习枪炮的神机营,成为中国最早专用火器的新兵种。明代的城关和要隘,也逐步配备了火铳。洪武二十年(1387)在云南的金齿、楚雄、品甸和澜沧江中道,安置火铳加强守备。永乐十年(1412)和二十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北部的开平、宣府、大同等处隘口,安装炮架,加设火铳。嘉靖年间,长城沿边要地,几乎都构筑了安置盏口铳和碗口铳的防御设施。火铳的大量使用,标志着火器的威力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它还存在着装填费时,发射速度慢,射击不准确等明显的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在整个军队的装备中,冷兵器还占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