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用户查看小图标:浅论中庸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09:51

浅论中庸之道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0-10-12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2期供稿文/石晓红

[导读]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石晓红(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中庸之道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可以说,中庸之道是我们通往高明境界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  准则
        提起中庸之道,我们往往会将它与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不左不右,不说好也不说坏的老好人思想以及不求进取、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不正确的。
        我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是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准则。换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处亮点,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中庸溯源与释义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道思想,孔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中庸之道。孔子从正反两方面给中庸之道作了定义:从正面提出“执两用中”,又从反面提出“过犹不及”。孔子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执两用中”,即是指把握住过与不及两种倾向,使之不走向极端,并坚持运用正道去治理百姓。
        “中”作为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客观实际适相符合,而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如果人的主观认识或行为达不到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不及”。反之,超过了客观实际的程度谓之“过”。 
        “庸”则多讲成“用”或“常、平常”。程颐说:“小偏之谓中,小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库全书珍本初编·蒙斋中庸讲义》卷载。
        所以说,中庸实质是为人居于中正之道、小偏小斜,以自然平常之中和心对待万事万物。
        二、中庸之道是处理人的本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首先,在处理人的本身时,我们需要遵循中庸之道。
        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平衡,否则便会生病。例如,如果一个人阳盛便会出现口唇燥裂,口干烦渴等症状;而一旦阴盛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症状,这就是阴阳失调的表现。然而无论是“清热”还是“祛寒”,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否则便会走向反面,又出现新的阴阳失调。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以人体的阴阳平衡为准则,这里就有一个中庸之道的“中”的问题。有些人盲目乱补,以为凡是补药都是好的,结果就成了孔子说的“过犹不及”。旧病未好,新病又添。这个平衡应该贯穿于我们整个的人生过程中,而不是一两天、一两年,这里就有一个中庸之道的“庸”的问题。
        其次,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我们同样也需要遵循中庸之道。
        在《红楼梦》一书中,薛宝钗就恪守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使其在贾府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她的衣食住行接人待物各个方面确有一套超常之术。拿她的穿戴来说,“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上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她的住处也布置得朴素、淡雅,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仓、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慢,袅褥也十分朴素”。这陈设同普通百姓家的闺房并无差别,丝毫也看不出“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痕迹。然而,她家境豪富却不是为富不仁,出手毫不吝音;生活俭朴却不属寒酸,真正做到了自甘淡泊,乐于助人。
        这些都说明了薛宝钗把自己置于富与贫的中间层次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平衡。此举可使富者不嫉,贫者感其恩。这正符合儒家所倡导的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中庸之道。
        三、中庸之道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准则
        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
        在环保方面,由于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一直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发展是第一要义,不发展就不能创造物质基础;但是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既发展经济,又能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仍是需要借助中庸之道来解决的,尤其在气候已经变化而且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生存的今天。
        其次,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我们也要遵循中庸之道。
        《中庸》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毛泽东创造性地将时中思想融合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革命理论之中,并以之指导革命的实践。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革命发展进行了这样的论述:“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样一个定律谁都不能推翻。但是我们在目前的阶段上不是去实行社会主义,而是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改变中国现在的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毛泽东选集》)但是,“若问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什么要首先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斗争,然后再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那答复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就是说,只有既承认革命的连续性,又承认革命的阶段性,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路线。”
        四﹑结束语
        《中庸》中有一句很精辟的话,那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先生认为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达到高明的境界,必须通过中庸的途径。
        当今的社会已经变的非常复杂,我们也面临着更加多而复杂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在面对选择时会感到手足无措。比如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多数人会在考研、考公务员、考招教、留城市、回农村之间进行选择,而且总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这些人就是不会用全面分析的方法去研究问题,没有去遵循中庸之道的准则。他们应该首先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喜好、家庭情况以及当下的形势去做一个全面的分析,然后找出一条既适合自己,又符合形势的切实可行的路,也就是说让你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客观实际适相符合,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这就是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之道绝不是消极的,更不是糟粕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庸之道必将不断地显示出它宝贵的文化价值。